標籤:

經絡學基礎概論

1.經絡學基本概念的產生 1.1血氣,脈,經絡的名詞的出現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胃,脈道以通,氣血乃行。」------《靈樞.經脈》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靈樞.脈度》 1.2對氣血運行的認識 1.2.1針刺按摩的感應 1.2.2氣功的行氣 1.2.3疾病的癥候 1.2.4穴位的主治症 1.2.5解剖的知識 2經絡理論系統的主要內容 2.1經絡與手足陰陽的關係 陰:太陰、少陰、厥陰(手足);陽:陽明、太陽、少陽(手足); 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的盛衰(多少)來分的: 陰陽氣的盛衰:由盛(多)至衰(少):(手足)三陰(分布手足內側):太陰→少陰→厥陰;(手足)三陰(分布手足內側):陽明→太陽→少陽。 2.2經絡與臟腑的關係 陰經屬臟,陽經屬腑:經絡以分布於肢體內側面的為陰;分布於肢體外側面的為陽。臟腑以「藏精氣而不瀉」的稱臟,為陰;「傳化物而不藏」為腑。 「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靈樞.逆順肥瘦》 2.3經絡系統與自然界的關係 「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藏,陽脈營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靈樞.脈度》2.4 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 2.4.1經絡系統 內:臟腑——經絡所歸屬 十二經脈 ---- 內屬於府臟,外絡於支節。經絡的主體,起運行氣血的主導作用。 奇經八脈 ---- 特殊的經脈,對各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的作用。 十二經別 ---- 經脈深部分支,溝通臟腑,加強表裡經的聯繫 十五絡脈 ---- 經脈外部分支,起溝通表裡和滲灌氣血的作用。 三百六十五絡 ---- 經脈的小支,聯繫各腧穴 外: 十二經筋 ---- 筋肉受經絡支配。 十二皮部 ---- 皮膚按經絡分部 2.4.2經絡五行對合 肺經………….(金)…………大腸經 絡脈(列缺)…….…..(偏歷) 絡脈 心經……….(火)…………小腸經 絡脈(通里)……….…..(支正) 絡脈 心包經…….(相火)……..…三焦經 絡脈(內關)……….…..(外關) 絡脈 脾經………….(土)…………胃經 絡脈(公孫)…….…..(豐隆) 絡脈 腎經……….(水)…………膀胱經 絡脈(大鐘)……….…..(飛陽) 絡脈 肝經…….(木)……..…膽經 絡脈(蠡溝)……….…..(光明) 絡脈 任脈………….……………督脈 任脈絡(鳩尾) ………….… (長強) 督脈絡 沖脈……………………….帶脈 陰蹺……………………….陽蹺 陰維………………………陽維 2.5經絡系統分布概況 2.5.1十二經脈的分布概況和相互關係 外行部分:十二經脈「外絡於支節」。 手三陰: 手太陰 ----- 上胸外側(第三側線上端);手厥陰 ----- 乳旁;手少陰 ----- 腋下。 手三陽: 手陽明 ---- 肩前,頸,下齒,鼻旁;手少陽 ---- 肩上,頸,耳後,眉稍;手太陽 ---- 肩胛,頸,耳前。 足三陽: 足陽明 ----- 目下,面周,頸前,胸腹第二側線;足少陽 ----- 外眥,頭顳,項側,脅腰側;足太陽 ----- 內眥,頭頂第一側線,項後,背腰第一,二側線,骶。 足三陰: 足太陰 ----- 胸腹第三側線;足厥陰 ----- 陰部,脅部;足少陰 ---- 胸腹第一側線 以上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陰聯繫胸;手足三陽都聯繫頭,故稱「頭為諸陽之會」,大致陽明行於身前,少陽行於身側,太陽行於身後,在頭部循行順序也是如此;足三陰則聯繫腹及胸。 內行部分: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 2.5.2十二經脈分布部位 手三陰 手太陰肺經:(外部)胸旁→上肢內側前→大指;(內部)屬肺,絡大腸。 手厥陰心包經:(外部)乳旁→上肢內側中→中指;(內部)屬心包,絡三焦。 手少陰心經:(外部)腋下→上肢內側後→小指;(內部)屬心系,絡小腸。 手三陽 手陽明大腸經:(外部)鼻旁←頸←肩前←上肢外側前←次指;(內部)屬大腸,絡肺。 手少陽三焦經:(外部)眉梢←耳後←頸←肩後←上肢外側中←無名指;(內部)屬三焦,絡心包。 手太陽小腸經:(外部)耳前←頸←肩胛←上肢外側後←小指;(內部)屬小腸,絡心。 足三陽 足陽明胃經:(外部)目下→面周→頸前→胸腹第二側線→下肢外側前→次指;(內部)屬胃,絡肝。 足少陽膽經:(外部)外眥→頭顳→項側→脅腰側→下肢外側中→無名指;(內部)屬膽,絡肝。 足太陽膀胱經:(外部)內眥→頭頂第一側線→項後→腰背第一,二側線→骶→下肢外側後→小指;(內部)絡腦,屬腎,絡膀胱。 足三陰 足太陰脾經:(外部)胸腹第三側線←下肢內側前,中←大趾內;(內部)屬脾,絡胃。 足厥陰肝經:(外部)脅部←陰部←下肢內側中,前←大趾外;(內部)屬肝,絡膽。 足少陰腎經:(外部)胸腹第一側線←下肢內側後←小趾;(內部)屬腎,絡膀胱,絡心。 2.6流注關係(十二經脈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即「脈行之逆順」) 2.6.1十二經脈相互銜接: 肺內→⑴手太陰肺經(手次指端)→⑵手陽明大腸經(鼻旁)⑶足陽明胃經(足大趾內側)→⑷足太陰脾經(心中)→⑸手少陰心經(手小指端)→⑹手太陽小腸經(內眥)→⑺足太陽膀胱經(足小趾端)→⑻足少陰腎經(胸中)→⑼手厥陰心包經(手無名指端)→⑽手少陽三焦經(外眥)→⑾足少陽膽經(足大趾外端)→⑿足厥陰肝經(肺內) 十二經脈主運行氣血,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則散佈於脈外。營氣的運行順序也就是十二經脈的順序,且與任脈和督脈相通。 2.6.2十二(四)經脈流註:⑴手太陰? 肺→ ⑵ 手陽明? 大腸⑶足陽明? 胃→⑷足太陰? 脾→⑸手少陰? 心→⑹手太陽? 小腸→⑺足太陽? 膀胱→ ⑻足少陰? 腎→ ⑼手厥陰? 心包→⑽手少陽? 三焦→⑾足少陽? 膽→⑿足厥陰? 肝→⒀督→⒁任⑴手太陰? 肺 【The cyclicalflow of Qiin the TwelveRegularchannels :The Lungchannel of Hand-Taiying →The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The Stomachchannel of Foot-Yangming→TheSpleen channel of Foot-Taiying→TheHeartchannelofHand-Shaoying→The Small IntestinechannelofHand-Taiyang→TheBladder channel ofFoot-Taiyang→TheKidney channel of Foot -Shaoying→The PericardiumchannelofHand-Jueying→TheSanjiaochannelofHand-Shaoyang→The Gallbladder channelofFoot-Shaoyang→The Liverchannel of Foot-Jueyin→(Du) → (Ren) →The Lungchannel of Hand-Taiying】 表裡關係:經脈「內屬於府臟,外絡於支節」。 2.7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和十五絡脈 2.7.1奇經八脈的分布概況及作用 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其中督脈行於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沖脈行於腹部會於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於腰部,陽蹻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蹻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腹和頸部。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 一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二是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2.7.2十二經別的分布概況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十二經別的分布規律: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別出(離),經過軀幹深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繫(入),再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另合於本經批脈,陰經的經別合於其表裡的陽經經脈(合),由此將十二經別匯合成6組,稱為(六合)。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腘部分出,入早間腎與膀胱,上出於項,合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地至毛際,入早間肝膽,上繫於目,合於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於足陽明胃經;手太陽、手少陰強從腋部分出,入走心與小腸,上出目內眥,全於手及陽小腸經;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進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後,合於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手太陰經別他別從所屬正經分出,入走肺與大腸,上出缺盆,合於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別的作用: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繫及在體深內的臟腑之間表裡關係,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由於十經別通過表裡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與頭部發生了聯繫,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主治範圍。此外,又由於其加強了十二經脈搏對頭面的聯繫,故而也突出了頭面部經脈和穴位的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2.7.3十五絡脈的分布概況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於淺層的支脈。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稱十五絡脈,或十五別絡。 十五絡脈的分布規律: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裡的經脈,即陰經別絡於陽經,陽經別絡於陰經。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以後散佈於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經背部向上散佈於頭,左右別走足太旭經;脾之大絡從在包分出以後散佈於胸脅。此外,還有從絡脈分出的浮行於淺表部位的浮絡和細小的孫絡,遍及全身,難以計數。 十五絡脈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裡兩經的聯繫,從而溝通了表裡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幹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從而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組織。 2.8十二經筋和皮部 2.8.1十二經筋分布概況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十二經筋的分布規律:十二經筋均起於四肢末端,上行於頭面胸腹部。每遇骨節部位則結於或聚於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則散於或佈於該部而成片,但與臟腑無屬絡關係。三陽經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三陰經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九頁(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 十二經筋的作用:約束骨骼,完成運動關節和保護關節的功能。 2.8.2皮部分布概況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規律: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布範圍為依據,將皮膚病劃分為十二個區域。 十二皮部的作用:由於二十皮部居於人體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故是機體的衛外屏障,起著保衛機體、抵禦外邪和反映病證的作用。 2.9經絡的作用及臨床運用 2.6.1經絡的作用 2.6.1.1聯繫內外,網路全身 2.6.1.2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2.6.1.3抗禦病邪,反映癥候 2.6.1.4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2.6.2經絡臨床運用 2.6.2.1經絡診法 2.6.2.2分經辨證 2.6.2.3循經取穴 2.6.2.4藥物歸經
推薦閱讀:

五、六氣解一:六氣基礎
提高基礎代謝, 這13個方法可以讓你的脂肪加速燃燒!
《孝經》:古代以「孝」治國的理論基礎
命理基礎3
佛教基礎:佛法的世界觀

TAG:經絡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