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陝西人,繪就出一個省壯闊的文學地理!

「西安城記」一鍵

一個作家和一部作品,牢牢聯繫在一起。路遙筆下的陝北,陳忠實筆下的關中,賈平凹筆下的陝南,這三大塊構成了中國文學版圖上的旖旎風光,成為當代文學中最為持久與絢爛的一道風景。

從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到賈平凹的《秦腔》,陝西三位土生土長的作家,在近二十年的跨度里,且都以榜首的位置,三次摘得茅盾文學獎,散發出陝西文學的光芒。他們分別來自陝北、關中、陝南這三塊文化沃土,以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了中國文學版圖上獨特的景觀。

《平凡的世界》讓文學不平凡

路遙


▲路遙近照

「叫聲哥哥你快回來,你快回來……」當我們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時,耳旁不時響起這首優美婉轉的陝北民歌,路遙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多年了。

我們無法忘記,1992年11月17日那個冬天的早晨,在清冷的寒風中,路遙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土地和人民,獨自遠行了。路遙一生緊握著陝北的那雙大手鬆開了,一個欲於訴說的聲音歸於緘默,一個蒼勁的手勢在半空中戛然而止。然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沒有因為歲月的風塵減色,恰恰相反,歷經時光的無情淘洗,反倒使它成為當代小說之林中一株質樸偉岸、綠葉紛披的梧桐,成為文學史中永恆的風景。

今年,是路遙誕辰六十周年!新版《平凡的世界》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全國二十家網路、平面媒體聯合舉辦的「我與《平凡的世界》」徵文活動,共同緬懷這位用生命寫作的作家,再一次傾聽來自讀者的心聲。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平凡的世界》廣播劇編輯葉詠梅說,路遙的作品表現了真、情、美三個特點。當時,《平凡的世界》廣播劇先後播出三次,直接聽眾超過三億人。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六十部來自古今中外名著改編的廣播劇中,《平凡的世界》排名第八。在近幾年進行的多次讀者調查中,不少大學生更是將《平凡的世界》列為自己最喜歡和最珍愛的文學作品。眾多網友自發聚集在網上建立「路遙吧」、「平凡的世界吧」,緬懷路遙,暢談著對路遙的懷念和追憶,探討著路遙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路遙的大幅照片赫然掛出,同時還有名為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路遙」的懷念專題。

路遙書寫著生命的感動和敬畏,引發了這個世界關於他如此持久的懷想與敬意。這正應了博爾赫斯說,文學與其說取決於作品本身,還不如說取決於閱讀這些作品的人的看法。路遙,依然活在千千萬萬個熱愛他的讀者的心中。

《平凡的世界》在1975年到1985年十年間廣闊的背景上,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姓人家的父子兩代人的人生遭遇為主線,表現了社會的歷史轉型給中國農村帶來的震蕩和以及人民生活的升遷沉浮,展現了農民艱辛的大義和寬闊的悲憫情懷。全景式、深層次地探索了中國農民在改革新舊交替深化艱難曲折的歷史進程中,農民的人格、人性以及農民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運走向,真實表現了在生活變遷中農民的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反映了極其複雜、艱辛的生活歷程中不可迴避的矛盾糾葛。

小說充滿了對農民艱辛的汗水澆鑄理想家園的困苦的深刻同情,熱情謳歌張揚了在困難、挫折中與生俱來的不甘沉淪的意志和堅強的韌性。小說主人公孫少安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難面前,緊緊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自強自信、奮鬥拼搏的魄力、執著、隱忍、善良的個性,對我們起著非常潛在的深遠的精神鼓舞作用。

▲《平凡的世界》封面

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雙重匱乏的特殊年代,在探求與思考的人生途中,《平凡的世界》護佑著、沉澱在我們的脈管之中,而不是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蒼白、軟弱、或者懈怠。在當下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消費時代,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一路走到今天,作家、讀者的審美觀念都發生了變化,文學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平凡的世界》里反映的那個時代,小說里的那些人和事,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有些東西永遠不會過時。在一代人的閱讀記憶中,那種感覺和記憶在我們心靈上留下的烙印太深了,一輩子都揮之不去。

我們穿行在《平凡的世界》的字裡行間,跟著路遙一起在陝北的黃土塬上奔走——那通向世界盡頭的黃土大道上顛簸的木輪馬車揚起的黃塵,那黃土崖畔上在寂寥凄清中綻放的山丹丹,那冬天蒼涼的北方原野如刀槍劍戟一般指著天空的樹,那黃土砂礫上頑強生長的灌木與野草,那村旁小河冰層下涌動著碎裂的冰塊的汩汩流水,還有美麗的潤葉、曉霞的歡聲笑語。

對生命意識的追尋和發掘,對人生價值和生命尊嚴的叩問和探索,把創造精神和理想精神作為人的生命價值來追求。從《平凡的世界》中,我們找到了希望看到的東西:苦難與抗爭,理想與激情,歡樂與淚水。當世俗物慾不斷吞噬我們生命的尊嚴和人性的芬芳的時候,《平凡的世界》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芒和信念的力量,讓我們感受、體味、領悟、認識到一種真實的精神力量。我們在含著淚光的閱讀中,陽光打在臉上,一股溫流從心底升騰,我們獲取一種艱難前行的力量和勇氣。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在艱辛中自強,這就是《平凡的世界》無法抗拒的魅力。

路遙當年在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代表獲獎者發言似乎可以為我們解釋這一切:「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常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

《平凡的世界》屬於過去,也屬於今天和未來。路遙永遠是理想、激情和夢想的化身。

在白鹿原上創造《白鹿原》

陳忠實


▲陳忠實近照

白鹿原位於西安東南,處在灞河、滻河之間,依山傍水,自然環境獨特,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經過流水和風沙長期沉澱形成的黃土檯面積達263平方公里,海拔高於西安三百米,十三代古都長安盡收眼底,白鹿原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王朝長治久安的天然屏障。

生於斯,長於斯的陳忠實在白鹿原畔,猝然展開一軸活生生的濃墨重彩的白鹿原歷史畫卷,畫面上筆酣墨飽,元氣淋漓,拙樸厚重。五十年的滄桑巨變,五十年的大地夢幻,以一種特殊的韻味和意趣從白鹿原蔓延開來。

一軸畫卷,上下五十年。長篇小說《白鹿原》橫空出世,讓世人記住了一個名字——陳忠實。在《白鹿原》的扉頁上陳忠實把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的一句話作為題詞:「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從這個意義上說,陳忠實是寫出了白鹿原這塊土地滄桑五十年的「秘史」,如此看《白鹿原》的問世,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起「泄密事件」,一個民族五十年的秘密從此大白於天下。

《白鹿原》1992年底問世以來,其暢銷和廣受讀者歡迎的程度,實屬罕見。《白鹿原》曾改編成秦腔、連環畫、泥塑、話劇、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正在籌拍電影和電視劇。北京人藝推出的話劇 《白鹿原》在北京和西安演出時,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白鹿原》躋身「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改革開放三十年三十本書」,《白鹿原》還與茅盾的《子夜》、錢鍾書的《圍城》、老舍的《駱駝祥子》等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文學書目,而《白鹿原》是建國以來創作的惟一一本入選該書目的長篇小說。

陳忠實認為,這對他和他的作品而言是極有意義的一件事,是一個很高的榮譽,甚至比獲得茅盾文學獎還「讓人心裡踏實」。

《白鹿原》作為新時期文壇上富有史詩品格的扛鼎之作,至今各種版本發行量高達150萬冊,還被翻譯成日、韓、英、越南等多國文字。實際上《白鹿原》的盜版已接近二十種,其印數不亞於正版的銷量。《白鹿原》在重印和再版數十次後,至今每年都在加印,顯示出卓越的藝術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長篇小說是富於難度的寫作。這是《白鹿原》給我們的有益啟示。陳忠實說:「對長篇小說寫作,我心裡一直有種畏懼感,不敢輕易動手。」長篇小說的創作是對作家生活經驗、生命體驗、藝術精神、寫作技術和身體耐力的全面考驗。陳忠實早期的一系列的散文、短篇小說、中篇小說的創作,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綵排,一切都是為了《白鹿原》這場大戲上演。

注目南原覓白鹿,悵望千秋一灑淚。陳忠實躲開城市繁華和喧囂,蟄居鄉下的老屋,苦心孤詣,靜心創作,陳忠實為了創作這部作品,他用了兩年時間準備,用了四年時間寫作。這就是說,陳忠實是在其44歲時開始準備他的這部後來被稱為「枕頭」的作品,至五十歲時才終於把《白鹿原》展現給了讀者。

「春來寒去復重重,摜下筆時,桃正紅。獨自掩卷默無聲,卻想笑,鼻澀淚不通。單是圖名利?怎堪這四載,煎熬情!注目南原覓白鹿,綠無涯,似聞呦呦鳴。」陳忠實填的這首《小重山》詞,可以說是他寫《白鹿原》當時情景的真實寫照,這其中的艱辛和磨難只有他本人才能體會出。

▲《白鹿原》早期版本封面

《白鹿原》帶給讀者的那種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和衝擊力,迄今在很多人的記憶里揮之不去。陳忠實寫出他心目中歷史的真實和人物的心靈真實,寫出了歷史的厚重感和生活的原生態。一部小說如果失去了真實感,就談不上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力。真實感的不足和缺乏,這已經成了大部分中國作家最大的毛病,它嚴重製約了小說藝術的發展。

小說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細節化、細節人物化、人物性格化,這是《白鹿原》成功給我們的又一啟示。《白鹿原》顯示了這一創作原則的生命力:雅俗共賞、曲高和眾。《白鹿原》是一本在讀者中廣為流傳的大眾讀物。經典與流行,藝術性和可讀性在這部作品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據媒體披露,陝西省咸陽市一對八十餘歲的老夫婦特別喜歡《白鹿原》,但因年老眼花,看書吃力。他們孝順的兒子用了五年多時間用毛筆手抄小楷50多萬字,供老父母賞讀。

小說的價值,在於讓讀者知道你在說什麼,要讓人有興趣閱讀下去。可以說,《白鹿原》以其鮮明的民族化、大眾化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而具有恆久的藝術價值。

用《秦腔》再次響亮中國文壇

賈平凹


▲賈平凹近照

當前小說的鄉土敘事,已經走到了如何面向鄉土中國現代性經驗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敘事關口,作家如何將翻天覆地變化中農村的人和事以新的文學眼光歷史的、審美的認識、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靈魂,並藝術性地化作出鮮活生動的鄉村故事、鄉村情感,達到作品的內在精神與審美品格的完美統一。這已經對作家的認識,發掘生活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提出新的挑戰。

鄉土敘事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可以說是受到雙層的擠壓。一方面消費主義物質和慾望的裹挾下的衝擊;另一方面農民正腳步趔趄,踉踉蹌蹌地走在通向城市化的康庄大道上,過去那種「離土不離鄉,離鄉不離土」的古訓早已落後於時代,農民不可能一輩子在土地上常相廝守,墨守成規。

隨著中國鄉村的城市化發展,農村新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構建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新型鄉村形態。我們所面對的「鄉土」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我們所面對和表現的「農民」,也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作為傳統的小說鄉土敘事面對這樣一個巨大的歷史轉型時期,今天又一次面臨著選擇和考驗,是繼續沿襲以往駕輕就熟的敘述模式?還是鳳凰涅?般地由死還生?這無疑是擺在作家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將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置於這樣一個背景下去考察認識,可以看出《秦腔》是對鄉土中國最後的蒼涼回眸,表現了賈平凹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中,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狀態,呈現了中國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秦腔》是鄉土廢墟上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黯然神傷,又是對農民生存本相的強烈的逼視和靈魂追問。賈平凹完全打破了傳統的鄉土小說的思想和寫法所形成的單一的敘事模式,重新開啟了一扇鄉土小說通向未來的門,走出一條更為自由的鄉土敘述之路,用更直接,更純粹,更鮮活的敘述方式,使我們對隱伏在生活表層後面多重擠壓下的真實,有一種新的理解和認識。

在《秦腔》里,一幕幕紛繁蕪雜的生活場景,一幅幅鮮活搖曳的人物鏡像,農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生動地在清風街上演。《秦腔》是賈平凹在清風街上演的「一台大戲」,拉開大幕,賈平凹用他自己獨有的板式來唱「大秦之腔」。《秦腔》是「慢板」,屬於苦音腔,撕不斷、扯不盡的是幽怨沉緩,暗藏著一種無盡的悲涼,腔速徐緩。「清風街」是賈平凹搭建的人生大舞台,快速旋轉的舞台,光影交錯,人如鬼魅,在這個黑色的夢魘旋渦中掙扎跌撞。

在賈平凹的筆下,「雞零狗碎的潑煩日子」是一條緩慢涌動的河,翻卷著曖昧的、混亂的、破碎的浪花,徘徊、迂迴、曲折。河面粘稠渾濁而平靜,不動聲色,平靜水面下卻激流暗涌,總是在不間斷地朝我們簇擁而來。

《秦腔》,讓敘事話語徘徊在人物純粹的心靈真實中,讓人以十足的耐心反覆地咀嚼著、品味著。一種堅硬如沙礫般,渾濁又咸澀的味道撲面而來。讀《秦腔》不能急,更不能慌,它要抽絲剝繭般一層一層地往外褪,它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細細品咂才會覺出它的味道,細飲慢啜中才會感受個中意境和韻味。

▲《秦腔》作品封面

在《秦腔》里,賈平凹的智慧體現在他生活細節如數家珍的滔滔不絕敘述中敘述的始終帶有末世的情懷,籠罩在一片悲涼之霧中,誰的手都揮之不去。字裡行間卻掩藏不住對鄉土輓歌般的迷茫與愴然。那種感受正是來自燦爛的田園牧歌剎那間變成廢墟輓歌的虛無感。賈平凹目睹清風街上大量農民離開農村,一步步從土地上消失。豐饒的精神家園正走向荒蕪和衰敗。已經沒有了自己精神的「故鄉」。

面對現代文明不可逆轉的行將消失的詩意鄉土,在都市的萬家燈火闌珊處,賈平凹徒然夢醒:多年來所熟悉的一切眼看著正在失去,往日的田園牧歌老牛炊煙正在一去不復返,故鄉的熟稔親切的面孔逐漸模糊。賈平凹帶著無奈和迷茫,書寫著故鄉的記憶與蒼涼。

賈平凹認識到城市現代文明對農村以及農民個體生命價值的擠壓和衝突。他開始思索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人如何去活著的問題,這樣的感情不是簡單純粹的,而是複雜斑駁的;不是清澈透亮的,而是渾濁不清的。讓人哭也哭不出來,笑也笑不出來。剪不斷,理還亂,悠長而又綿遠的情緒,氣息,情感狀態,縈繞心頭。從中讀者可以領略到賈平凹的一抹無奈的悲涼感。已是愁到深處卻無言,這令人想到稼軒詞:「而今說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多年來賈平凹一直站在社會生活的前沿,發現、關注和思考。致力於小說對社會現實,時代精神的關注與擔當,對農民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們人性中的高貴有著深切的體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活活力和創作激情。賈平凹對孕育了自身的土地及土地上的農民兄弟寄寓了深切的同情、理解和體恤,傾注了執著的近於固執的深情。賈平凹的生命狀態和寫作狀態,包容了歷史的痛苦和思考的艱辛。

賈平凹用小說燭照了人類恆久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困境,他對存在始終不渝深刻追問和反思,充盈著生活的質感和光澤,洋溢著生命的清新和激情。賈平凹始終保持自己的敏銳、執著和豐富,努力挖掘出隱藏在人物內心深處的鮮活和堅韌,寫作純粹而徹底。

文學的意義在哪?一是有助於我們去認識自己;二是有助於我們去弘揚一種人文精神;三是有助於我們去找回已經丟失或正在丟失的激情、溫情和詩情。

文學有時是一種思想,或深邃、或尖銳、或厚重的思想;文學有時是一種情感,或愛憐、或幽怨、或欣喜、或悲愴的情感;文學有時是一段故事,訴說著悲歡離合、演繹著人生艱辛坎坷的故事;文學有時就是一種生活,一種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真真切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生活。

來源=書房記 作者=馬平川

版權聲明:攝影來自公開信息,內容西安城記有所調整


推薦閱讀:

《極道天魔》好看么?
天文學2
經典微小說《倒茶》
如何做好一件事
工業時代的王子公主、凡人與負能量故事

TAG:地理 | 文學 | 陝西 | 陝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