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法句經》故事
尊者昆得利給喜的故事
「彼誦百句偈,若無義理者,不如一法句,聞已得寂靜。」
「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
【千品 SAHASSAVAGGO(第102;103偈)】
這兩偈法句,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對昆得利給喜尊者所說的。
在王舍城,有一個富翁的女兒,她的名字叫做昆得利給喜,過的日子非常舒適。
在她十六歲的時候,已經長得美麗動人。有一天,她瞥見一個即將被帶去行刑的小偷,她立刻愛上他。於是她的父母就付錢為小偷贖身,讓他們結婚。
雖然她深愛她的丈夫,但是因為他當過小偷,他只是喜歡她的財產和珠寶。
有一天,他叫她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貴的珠寶,他要帶她去拜山神。因為山神曾經在他將要被殺時救他的命。於是她穿戴好,跟著他去。當他們到達山頂時,小偷露出邪惡的笑,說:「我要殺了妳,並且要妳的珠寶。」
她願意讓他奪她的珠寶,只請求他不要傷害她的生命。可是,一點兒也沒有用,他不肯聽,堅持一定要殺她。
她醒悟過來,如果沒有辦法離開她的丈夫,就一定會被殺。所以她就溫柔地告訴他說:「我們結婚相處過一段時間,如果一定要殺我,請讓我再最後一次禮拜你。」他高傲地站著,任由她恭敬地繞行,走到第三圈時,她在他背後停下來,然將他推向懸崖。她心裡想著:他應該死的,這不是我的錯誤。
她的丈夫死了以後,她不想回家。於是,脫下她所有的珠寶,掛在一棵樹上,決定走她自己的路。
她不知道何去何從,漫無目標地走著。她來到了一個外道女眾苦行者的地方,就跟著苦行者出家。
她們指導她一千個辯論必勝的技巧。由於她聰穎過人,不久就學成了。
然後她的老師們告訴她說,可以出去外面,找人辯論,如果辯輸的話,就當對方的學生,繼續跟他學。
昆得利給喜到過許多地方,跟很多人辯論過,每次辯論,她都得勝,因此名聲大噪。
有一天,她到了舍衛國,進城托缽之前,她堆起一些砂,用樹枝豎立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如果有人要與我辯論,就請推倒這個樹枝。
很多小朋友圍繞在那邊玩,舍利弗看到了,就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小朋友說有人要辯論……。
舍利弗說:「你們不要害怕,我來辯論就可以了。那個人回來的時候,你們告訴她:我住的地方。」
她回來時,看到砂堆上倒下的樹枝,就罵小朋友們:「為什麼推倒樹枝?你們太小,我不想跟你們辯論。」
小朋友說:「不是我們做的,是一個出家人的意思。妳可以去他那兒找他。」
昆得利給喜去到舍利弗那裡,問道:「是不是你推倒樹枝?」
舍利弗說:「我叫小朋友推倒的,是我要跟妳辯論。請妳先提出問題,由我來回答。」
於是,昆得利給喜問了一千個問題。舍利弗毫不遲疑地回答了這一千個問題。
輪到舍利弗提問題了。
舍利弗第一個問題問說:「第一個是什麼?」
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說:「這個問題,從來未曾聽過,好像是咒語一般。」
舍利弗說:「這正是佛陀的咒語。」
昆得利給喜說:「請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
舍利弗說:「如果妳也像我們這樣出家,我就可以告訴妳。」
舍利弗就請比庫尼們讓她出家,她出家以後,舍利弗就告訴她答案── 一切眾生食為主。
不久以後,她就成了阿拉漢。
之後,比庫們問佛陀:「比庫尼昆得利給喜只聽了少許的法,就證得阿拉漢,可能嗎?」
比庫們並且說:昆得利給喜在變成苦行者之前,還曾經贏過她的小偷丈夫。
佛陀說:「我們如果聽了一千句沒有意義的話,倒不如一句有益的話。贏過外面的小偷,不如贏過內心的雜染。」
於是佛陀說出這兩偈法句:
「彼誦百句偈,若無義理者,不如一法句,聞已得寂靜。」
「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
這教說令許多人深獲利益。
--------------------------------------------------------------------------------
貓足富翁的故事
「莫輕於小善,謂『我不招報』。
須知滴水落,亦可滿水瓶,
智者完其善,少許少許積。」
【惡品第(122偈頌)】
這一偈法句,是佛陀住在給孤獨園時,對一位貓足富翁(注一)說的。
有一次眾人聚集在舍衛城,一起供養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比庫僧團。那天,佛陀開示:
「有些人喜歡自己布施,不讓別人布施;這種人往生後,出生的地方會很有錢,但是不會有很多親友;有些人自己不布施,而讓別人布施,他出生的地方會很窮,但有很多親戚朋友;有些人自己不布施,也不鼓勵別人布施,這種人出生的地方,不會有錢,也不會有很多親戚朋友;有些人自己樂於布施,也讓別人布施,他出生的地方,不但有財富,也有兄弟姊妹、親朋好友。」
一位有智慧的人聽到佛陀的開示,覺得非常感動,就想要布施。他走到佛陀面前,邀請佛陀和弟子明天接受供養。他回到鄉下以後,告訴村民說:「我已經邀請佛陀和比庫僧團來受供,請大家量力布施財物、食物。我們一起烹煮之後,一同供養。」
他四處奔走宣傳這件事,得到村民的支持。其中有一位富翁看到他來店門前,就很不高興。富翁認為這個智者自己請了佛陀,卻大肆宣揚,自己廣告,於是生氣地說:「自己供養就好了,還要打廣告!」滿心不情願地叫他把籮筐拿來,富翁用三隻手指撮一撮米,撮一撮芝麻,撮一撮綠豆,丟進籮筐,芝麻油滴三滴。智者立即將富翁供養的少許供品分隔開。富翁雖然富有,卻供養最少,從那天開始,他得到了「貓足富翁」的綽號。
當富翁看到收供養品的人分隔開布施的供品,開始擔心。於是他派了一位間諜去監視他們。智者在分配食物時,拿起富翁供養的布施,一粒一粒地放進每一個盤子,同時一邊念:「讓這個富翁有福報!」間諜回去據實報告。富翁心想:「今天他沒有講我的壞話,可能明天在眾人面前他會講出我布施的情形,讓我丟臉出醜,那麼我將會殺了他。」
第二天,富翁穿著寬大的衣服,暗中藏了一把刀子,預備要殺智者。
齋僧供養完畢之後,智者向佛陀報告:「今天村民都量力布施,富有的人供養多,窮的人供養少,但是每個人都一樣功德無量。」這句話一說完,貓足富翁聽了既感動又慚愧,心想:「我不應該恨他,我錯了。我如果沒有道歉的話,會很罪惡感。」富翁立刻走過去,在他足下禮拜,說:「請原諒我!」
智者當時一愣,說道:「你沒有錯,為什麼要我原諒你呢?你有沒有不舒服?不要擔心啦!」
於是富翁坦白說出全部過程,並請求原諒。智者帶他去佛陀面前報告經過。
佛陀鼓勵說:「在家居士們,你們不應該看不起自己做的小小的布施。就好像一滴滴的水,可以慢慢地裝滿一個水瓶;一點點的小善,慢慢地累積,也可以帶來很多快樂。」
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
「莫輕於小善,謂『我不招報』。須知滴水落,亦可滿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許少許積。」
聽了佛陀這一番話,貓足富翁證「須陀洹果」(注二)。聽聞者也同沾法益。
注釋:
注一:貓足留下的腳印,好像三個指頭的印,富翁小氣地用三個手指取物布施,故被譏為貓足富翁。
注二:須陀洹果意譯為預流果,及初果。是破我見、破戒禁取見,沒有懷疑。
--------------------------------------------------------------------------------
獵人鉤葛的今世和前生
「若犯無邪者,清凈無染者,
罪惡向愚人,如逆風揚塵。」
【惡品第(125偈頌)】
此一偈頌,是佛陀在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為一個自食惡果的獵人鉤葛而說的。
祗樹給孤獨園附近,有一個名叫鉤葛的獵人,生性殘暴,又不通情理。一天早上,鉤葛帶了弓箭,領著自己養的一群獵狗到森林去打獵。路上遇見一位托缽的比庫,鉤葛很生氣的自語道:「今天要倒霉了,一大早就碰到一個光頭,我看今天什麼也獵不到了。」說罷很生氣的往森林裡走去。比庫捧著缽到村子裡走了一圈,找一個靜處,將乞到的食物吃了,準備返回寺里。
這邊,鉤葛在森林裡獵了一整天,毫無斬獲,氣悶悶的帶著獵犬往回家的路上走,誰知又碰上了這位比庫,不禁火冒三丈,大罵道:「我一大早就碰見你這光頭,所以倒霉,連一隻小免子也沒逮到,誰知回來又碰見你,不知又要倒什麼楣了。」說罷就要叫他的獵狗咬比庫,將比庫吃掉。比庫趕緊說道:「有話好說,我並沒有得罪你,你不要衝動啊!」
鉤葛那管三七二十一,就放開獵狗。比庫只得趕緊脫身逃命,跑到一棵樹下,爬了上去。鉤葛的獵狗咬他不著,只得在樹下徘徊繞圈子,對著樹上的比庫狂吠。此時鉤葛趕到,他說:「今天你跑不掉了!」隨即拿起箭頭向上猛刺比庫的腳底,比庫哀哀求饒。鉤葛仍然不理,非得置他於死,不肯罷休。
比庫雙手緊握樹枝,兩個腳底不停地閃躲鉤葛的矛頭,痛苦不堪。身上的袈裟漸漸鬆了,終至落下,從頭到腳將鉤葛罩住,鉤葛來不及掙脫。那些獵狗看到袈裟,以為是比庫,猛地撲過去,一下子將鉤葛咬得動彈不得。比庫見狀趕忙折了一根枯枝向獵狗們丟去,獵狗抬頭看到樹上的比庫,才知道牠們咬了自己的主人,逃入森林。
比庫這才從樹上下來,看見袈裟沾滿了鮮血,鉤葛已然一命嗚呼,心中非常難過,他想:因為我的袈裟掉下的緣故,才使得獵人喪命。他懷疑自己是否犯了殺戒,因此來到佛前,將經過向佛陀稟告一遍。
佛陀安慰他說:「善哉比庫!你沒有絲毫過錯,那個獵人不應該傷害沒有過錯的出家人,他如此作為是自食其果;而且,他不止這一世傷害無辜,前輩子也是。」佛陀因此又說了有關鉤葛前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醫生,為人醫病賺取醫藥費謀生。後來時運不濟,病人漸漸少了,醫生賺不到醫療費,貧窮潦倒。有一天,這位醫生到鄉下,看到一群天真無邪的小孩在一起玩耍嬉戲,心裡於是起了一個不好的念頭:「我要是能讓這些小孩都被蛇咬了,我就可以為他們醫治,而賺到很多醫藥費。」
於是他將小孩子們帶到一棵樹下,在樹根的枯洞里有隻睡著的蛇,蛇頭露在洞口,看起來就像蜥蜴的頭。醫生告訴小孩子們說:「這是蜥蜴,你們抓來玩沒關係。」小孩不知天高地厚,就依著醫生的話,捉住蜥蜴的頸部,誰知當他握住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只蛇,蛇身很快地纏住小孩的手肘。小孩非常害怕,情急之下將蛇往醫生的頭上丟去,這隻蛇立即纏住醫生的脖子,一口咬住醫生的頸部,醫生臉色發青,立刻中毒而死。
這個醫生就是鉤葛的前生。「比庫們!一個人如果常常做出傷天害理、傷害無辜的事,終究會果報還諸自身,自作自受的;就像逆風而起的灰塵,終究還是撲向自己的臉上。」
佛陀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犯無邪者,清凈無染者,罪惡向愚人,如逆風揚塵。」
很多比庫聞偈已,當下都證得阿拉漢果,余者亦同沾法益。
--------------------------------------------------------------------------------
珠寶商與諦舍長老
「有人生於(母)胎中:作惡者則(墮)地獄,
正直之人升天界,漏盡者證入涅盤。」
【惡品第(126偈頌)】
這一偈頌是佛陀於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因為一個珠寶商誣賴諦舍長老的事而說的:
給孤獨園附近有位證果的諦舍長老,十二年來一直都到一個珠寶商的人家去托缽,珠寶商的太太照顧諦舍長老如自己的兒子一般。有一天,諦舍長老又到珠寶商的家裡去托缽,此時珠寶商正在切肉,適巧波斯匿王派人送來一顆大寶石要請珠寶商做修飾,珠寶商誠惶誠恐,趕忙放下手上的刀子,用沾滿腥肉味兒的雙手接過寶石放別盤子里,方才進入裡面洗手,準備立刻工作。此時珠寶商家裡養了一隻漂亮的白鷺鷥,聞到肉的味道,就把那顆染著腥肉味的寶石當作肉,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了──諦舍長老一個人在店裡頭看得仔細。
珠寶商洗完手出來不見了寶石,很著急,家裡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問過了,沒有人看見那顆寶石,也沒有人拿過那寶石;於是,珠寶商很生氣的告訴太太:「一定是長老偷了那顆寶石。」太太趕緊道:「你千萬不要懷疑長老,他在我們家出入十二年,我從未發現他有任何缺點。」
可是寶石還是遍尋不著,珠寶商情急之下,直截了當質問長老:「你有沒有拿我的寶石?」「居士:我沒有拿。」「這裡除了你,沒有人來過,你沒拿會是誰拿的呢?還給我吧!」
諦舍長老始終否認他拿了寶石,也不說出寶石的下落。珠寶商告訴太太:「店裡除了他沒有別人,一定是他拿的,我看不拷打他,他是不會承認的。」太太很著急地為長老辯白,她始終相信長老不會犯戒,也一再阻止丈夫對長老做出不恭敬甚至是逼迫性的行為。
但是國王的寶石丟了,如何對國王交待呢?想到國王一定會治他重罪──甚至是死罪,他就不寒而慄。珠寶商心亂如麻,急得喪失了理智,他一意認定除了長老,不會有人拿走寶石,因為當時只有他在。於是他將諦舍長老吊起,拿一根棍子打得長老身上遍體鱗傷,鮮血溢流。此時白鷺鷥聞到鮮血的味道又趕過來要啄長老,珠寶商余怒未消,一腳將白鷺鷥踢開,一時用力過猛,白鷺鷥跌跌撞撞地倒在一旁,拍了幾下翅膀就不動了。
此時諦舍長老才說道:「居士:請將我鬆綁,看看白鷺鷥是否死了?」「你也會跟他一起死的。」「喔!居士,請息怒!寶石實際上是白鷺鷥吞下去的,我怕說了牠就沒命,所以一直忍著不說,現在他既然死了,我可以說實話了。」
珠寶商切開鳥腹,果然找到了寶石,慚愧萬分地跪到長老面前懺悔,請求原諒。諦舍長老說道:「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都是輪迴之錯;人們因為不能徹見緣起,而循著既有的思考模式行事,因此一錯再錯,不斷造業。如果你真需要我原諒,我當然可以原諒你。」「如果您真的原諒我的話,就請您明天以後照常到家裡來接受我的供養。」「喔!居士,從今以後我不會到任何一個人的家裡接受供養了,我因為進了你家裡而發生這樣的事;所以,今後我只要站在每一戶人家的門口托缽,堅守一條頭陀行的戒律,我還有足夠的腳力,可以挨家挨戶的乞討。」
諦舍長老離開珠寶商家裡,因為流血過多,不久就涅盤了。而這隻死去的白鷺鷥,也投胎到珠寶商太太的肚子里,轉生做了他們的兒子,珠寶商因為毒打證果的阿拉漢,於福報享盡後下地獄受罪。珠寶商的太太一向禮敬三寶、照顧出家人,死後上升天界。比庫們為了證實這件事,於是去請示佛陀,佛陀開示道:「有些人投胎到人間:做壞事的下地獄受苦,為善的上升天界享福報,漏盡(注一)的阿拉漢證得涅盤。」佛陀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人生於(母)胎中:作惡者則(墮)地獄,正直之人升天界,漏盡者證入涅盤。」
佛說偈已,很多比庫立即證得初果須陀洹。
注一:漏盡:「漏」有住、流、泄等義,乃「煩惱」之別名。凡夫之煩惱常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過患,又於生死中流轉三界,故稱此煩惱為漏。漏盡即煩惱盡除,證得解脫自在。
--------------------------------------------------------------------------------
柏達尼格笛撒尊者的故事
「若欲誨他,應如己所行;
自製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自己品ATTAVAGGO(第159偈)】
偈是佛陀住在給孤獨園時,為柏達尼格笛撒尊者所說的法句。故事的緣起是這樣的:
柏達尼格笛撒在佛陀那裡學習了靜坐的方法,就帶領五百比庫到森林裡結夏安居。
他常常教導比庫們:「我們在佛陀的面前學得了靜坐的方法,就帶領五百比庫到森林裡結夏安居。
他常常教導比庫們:「我們在佛陀的面前學得了靜坐的方法,要精進不放逸地好好修習。」說了以後,他就徑自回房倒身便睡。
比庫們努力精進,初夜經行至將近中夜,才回房休息。
此時柏達尼格笛撒,正好剛睡醒,走出房門視察,發現沒有人在經行,就去敲每個房間的門,並訓誨說:
「嘿!你們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睡覺嗎?快快起來用功精進!」
比庫們不敢懈怠都趕緊出來,開始中夜修行。而柏達尼格笛撒則又回房繼續睡覺。
比庫們中夜修行,將近後夜時已經非常疲累,才剛回房間休息,柏達尼格笛撒則又醒寤,再度敲門催促大家起來用功。
五百比庫日夜精進不放逸,終於因為過度疲倦,使得他們無法讀經、修行,連心都不能安靜。
有一天,比庫們讚歎說:「哦,我們的老師真是非常努力用功。」有人建議:「我們要暗中察看,他這麼用功到底是真是假?」
經過調查,他們發現了真相。柏達尼格笛撒都是只教訓別人,嚴厲要求別人,而自己卻整個晚上睡覺。比庫們抱怨說:「我們都被罵、被騙,幾乎被毀了,他自己卻浪費寶貴的時間,無所是事。因為他的苛求,我們都無法休息了,由於疲累過度沒有良好的修行效果,快要被淘汰了。」
在結夏安居以後,比庫們回到孤獨園的寺院,佛陀問:「你們有沒有認真修行?」
他們具實以報,佛陀說:「這個比庫不僅這世害你們,前世也害過。」他們問前世的事情,佛陀於是就說前世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王布拉瑪達塔統治的時代,菩薩(佛陀的前身)在貴族婆羅門的家庭出生。當他還很年輕的時候,便已精通十八種學問,在波羅奈成為十方知名的老師。
菩薩教導五百個學生,那些學生養了一隻清晨準時啼叫的雞,大家都靠牠啼叫的聲音早起用功背誦經書。
有一天這隻準時啼叫的雞死了,學生們從此沒有辦法早起,於是他們要再尋找一隻會準時啼叫的雞。
其中一個學生在森林裡覓柴時,在墳場上發現一隻公雞,就把牠捉回來,飼養在原先那個雞籠里。因為這隻雞是在墳場長大的,所以牠搞不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啼叫,有時中夜啼鳴,有時後夜大叫,偶爾卻等到艷陽高照才啼。
這些學生如果在中夜聽到雞啼,便趕緊起床用功讀書,由於睡眠不足感覺很累,往往一邊背書一邊打瞌睡。有時後夜聽到雞叫,他們也急忙起來用功,可是卻前面讀的後面就忘記了。如果公雞太晚啼叫,太陽已經高掛,他們起床都來不及準備上課。
大家都抱怨:「這隻雞啼叫的時間太亂了,擾亂了我們的生活規律,破壞了我們的學習方式。」於是捉住這隻亂啼的公雞,扭斷牠的脖子殺了牠。
學生們帶著這隻雞去找菩薩,報告這件事。老師告訴學生:「因為這隻雞被丟在墳場,從來沒有跟父母一起住過,也沒有受教導,所以牠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啼,什麼時候不該啼。由於沒有時間觀念,所以牠死得這麼慘。」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就說:「當時那隻亂啼的雞就是柏達尼格筆撒,學生是你們,菩薩是我。」接著又教導比庫們說:「比庫們,一個人要教誨別人之前,應先好好地調整自己,教導自己。制御自己才能制御他人,制御自己真實最難。」
佛陀於是說出這偈法句:
「若欲誨他,應如己所行;自製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聽完佛陀所說,五百個比庫成阿拉漢,聽聞者皆同沾法益。
--------------------------------------------------------------------------------
惡慧邪見的黑比庫
惡慧愚痴人,以其邪見故,
侮蔑羅漢教、依正法行者,
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毀滅,
如格他格草,結果自滅亡。
【自己品第164偈頌】
這一偈頌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對一邪見、惡慧的黑(注一)比庫卡拉(kala)(注二)所說:
舍衛國有一優婆夷,虔信佛教,恭敬供養出家比庫不遺餘力,有一位黑比庫時常來接受這位優婆夷供養,優婆夷以慈母般的愛心照顧黑比庫無微不至。
有一天優婆夷的鄰居,到佛陀那裡聽佛陀說法回來,滿心喜悅,不斷地讚歎佛陀所說的法甚深微妙,令她非常感動。優婆夷聽了鄰居的描述,心甚嚮往,就向黑比庫說:「師父!我也想去聽聽佛陀說法。」黑比庫說:「你不能去。」優婆夷聽師父這麼一說,就不再說話了。
隔天鄰居又去聽佛陀說法,回來又向優婆夷報告並一再讚歎佛陀所說的法如何奧妙,如何令她感動。優婆夷忍不住又向黑比庫提起要去聽佛陀說法,黑比庫還是不肯:「不要去啦!聽那些對妳沒有意義。」如此一連三天,黑比庫總是說「不」。
黑比庫不讓自己的弟子去聽佛陀說法的原因,其實是出自自己的私心,他知道佛陀是一位大徹大悟的覺者,如果優婆夷去聽了他的教法,她將會獲得很多法益,也會知道佛陀是如何的偉大,到時候她就離開他而趨向佛陀,他將失去很多供養,因此一再阻止優婆夷去佛陀那裡。但是黑比庫越是阻止,優婆夷越是強烈的想去。
一天早上,受完了八關齋戒之後,優婆夷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跑去佛陀那裡聽法,臨走前優婆夷交待女兒說:「等師父來了,好好供養他,我要去聽佛陀說法。」
吃飯的時候,黑比庫來了,不見優婆夷,就問優婆夷的女兒。女孩告訴黑比庫說:「我媽媽去佛陀那裡聽法了。」黑比庫一聽,氣得反胃,幾乎把剛吃下去的飯菜都吐出來,憤怒之火在他心中猛烈的燃燒,他心裡想著:「她去聽佛陀的法,我就完了。」
於是他立即趕到佛陀那裡,此時優婆夷正沉浸在佛陀的威德佛光之中,心裡充滿法喜。黑比庫卻告訴佛陀道:「這個優婆夷很笨,腦筋不靈活,笨得不足以了解甚深微妙的法理,世尊:您不要教她五蘊內觀之法,請告訴她如何持戒、布施就夠了。」
此時佛陀豈不知黑比庫心中所想的一切,他義正嚴辭的對黑比庫說道:「你才是愚笨的、惡慧的、邪見的,你用這樣的邪見來毀謗佛法,已然種了將來下地獄的因。用功精進如果是為了害自己,那才是最愚笨的人了。愚笨的人害怕失去自己既得的利益,一再阻撓他人到別處聽法、布施,障人學道,斷人慧命,如此行徑會自食其果;就像香蕉開花結果之後,它的根部就開始枯萎,竹子、蘆葦也是一樣。這也像公驢和母馬所生的騾子一樣,沒有後代,就此毀滅了。」
佛陀說了這些之後,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惡慧愚痴人,以其邪見故,侮蔑羅漢教、依正法行者,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毀滅,如格他格草,結果自滅亡。」
優婆夷聞後立證初果須陀洹,與會大眾亦同沾法益。
注釋:
一:黑,有不好、壞的、低下的、惡的之意。
二:kala,意譯為時間、死亡。
--------------------------------------------------------------------------------
聞偈證果的年輕比庫
莫從卑劣法,莫住於放逸,
莫隨於邪見,莫增長世俗。
【世品第(167偈頌)】
這一偈頌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為一年輕比庫所說的:
一天早上,一位長老帶領一位年輕比庫到維沙卡家裡應供;維沙卡是一位虔信的優婆夷,每天早上、中午分別在家中安排五百比庫的座位,供養五百比庫吃早餐和午飯。
長老在維沙卡家裡吃了稀飯後,他把年輕比庫留下,自己再到其它信徒家裡。此時維沙卡的孫女也幫忙行堂的事宜,當她在為年輕比庫倒水的時候,偶然在年輕比庫裝著水的缽里看到自己的臉,她覺得很有趣,不覺就笑出聲來,年輕比庫看到她笑,以為是對他笑,自己也跟著大聲笑,誰知維沙卡的孫女看見年輕比庫笑,就罵道:「禿頭驢!你笑什麼?」年輕比庫聽這一罵,也生氣的反唇相譏:「妳也是禿驢,妳父母也是禿驢。」女孩被罵,就哭著去向祖母維沙卡「告狀」,維沙卡來到年輕比庫的面前,看到他仍舊一臉怒容,就安慰他說:「師父,不要生氣了,我的孫女看到剃光頭、穿袈裟的比庫,都很尊敬的。」年輕比庫對維沙卡說:「我了解妳說的,但我不懂妳的孫女為什麼要罵我禿驢,她不應該這樣罵我的。」維沙卡無法為兩人調解,不久長老回來了,了解事情的始末後,長老對年輕比庫說:「因為我們都是光頭的緣故,她不是針對你一個人罵的,你不要介意。」年輕比庫生氣的說道:「你應該教訓他們才對,為什麼還說我?你也是出家人,為什麼偏袒他們呢?他們應該不應該叫我禿驢?你想想看!」
此時,佛陀也來了,維沙卡將事實經過向佛陀說了一遍,佛陀思惟片刻,自忖道:「觀此因緣,我如果偏袒年輕比庫,他馬上會證初果。」於是佛陀決定偏袒年輕比庫,他故意對維沙卡說道:「維沙卡!妳的孫女需要對一個光頭的人說他是禿驢嗎?」年輕比庫一聽,怒氣頓消,合掌向佛道:「世尊!還是您比較明理,長老和維沙卡都不清楚。」
佛陀看了年輕比庫的臉色已經好轉,才又正色說道:「有關男女慾望的玩笑是低級的、卑劣的。對低級的、卑劣的法,不要跟著它走;也不要整天放逸,迷迷糊糊過日子。這些都是邪見,只會增長世俗的生死輪迴、不斷地在生死苦海中流浪而已,不能解脫生死。」佛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莫從卑劣法,莫住於放逸,莫隨於邪見,莫增長世俗。」
年輕比庫聞偈已,立即證得初果,與會大眾亦同沾法益。
--------------------------------------------------------------------------------
優婆夷悲希卡樂的故事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
如鳥脫羅網,鮮有升天者。
【世品(第174偈)】
此偈為佛陀在阿勒維塔為一個紡織女悲希卡樂所說:
有一天,阿勒維塔的人請佛前去受供,飯後佛陀依照往例向施主開示法要,佛道:「生命是無常的,死亡是正常的,人都會死,生命的目的就是死亡。但生命是不能確定的,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生命存在的久暫也看它的因緣性;而死亡是可以確定的,一切有情、無情,都逃不過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終將歸於寂滅。大家要修『死念處』,就是每天要觀照生命的無常,隨時會死,這樣才會對世間生厭離心,少有貪愛執著。沒有修『死念』的人臨終前就會像遇到有毒的眼鏡蛇那樣驚慌失措,恐懼萬分。而常修『死念』的人臨命終時,就好像他手中已準備好了棍子,面對眼鏡蛇絲毫沒有畏懼之心,他知道如何處置這隻毒蛇……」佛陀說完了這些道理,又一再鼓勵人們常修『死念』,多多觀照死亡。
聽法的大眾中,除了一位年方二八妙齡的紡織女名叫悲希卡樂的,很專心的從頭到尾聽佛開示這些道理,因此,對生死有了很深的感觸,其餘幾乎沒有一個人像悲希卡樂那樣專心聽講,又有深刻體悟的。但佛陀心裡想著:一個就夠了。不久,佛陀就率領僧眾回祇樹給孤獨園,大眾亦各自散去。
悲希卡樂回到家裡,又仔細思惟佛陀方才所說的教理,愈發覺得佛法的奧妙,她決定依照佛陀的教法修習,每天起床就開始觀照生命無常,修習『死念處』,如此持續修持了三年,沒有一天間斷過。
一天早上,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禪坐,以慈悲觀觀知悲希卡樂修習『死念處』已趨圓滿,即將證得初果,不禁讚歎這位年輕的少女,年紀輕輕就知道學佛,並且如此精進,實在稀有難得。可惜少女即將在證果之後不久死去,世尊因之動了一念:「我要去問她四個問題。」隨即率領比庫們往阿勒維塔的地方走來。人們聽說佛陀來到阿勒維塔,都互相走告,大家趕著來拜謁佛陀,聽佛說法。
這一天湊巧悲希卡樂的父親需要織很多布,囑咐悲希卡樂多紡一些紗,悲希卡樂急於要去聽佛說法,因此她就趕緊織完了父親所要的紗。但對悲希卡樂而言,再沒有比聽聞佛法更要重的事了,於是她決定在送紗到父親織布的工廠途中,先去禮謁佛陀,聽佛說法之後再將紗送到父親的處所。
悲希卡樂來到佛陀駐留的地方,放下手中的紗,立即頂禮佛陀,佛陀問悲希卡樂:「妳從何處來?」「不知道。」「妳要去何處?」「不知道。」「妳不知道嗎?」「是的,世尊,我知道。」「妳知道嗎?」「啊!世尊,我不知道。」
世尊與悲希卡樂這樣的一問一答把在場的大眾都搞迷糊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悲希卡樂是村裡的紡紗姑娘,今天她從家裡來到佛陀的處所,等一下就要到她父親的織布廠去。所以對於她回答佛陀的話都感到莫名其妙,有些人甚至以為悲希卡樂故意開玩笑,對這種不恭敬佛的行為頗不諒解。佛知眾人心中所想,因此就對悲希卡樂說:「妳能夠對妳剛剛的回答做進一步的解釋嗎?」
悲希卡樂很恭敬的向佛陀說道:「世尊,對於第一個問題,您一定知道我是從家裡來,所以我不需要再回答,我知道您要問的是我的前世,但我不知道我前世從何而來,所以我回答了『我不知道』」,佛陀微笑著點頭說:「對了,妳答對了。」接著悲希卡樂又說:「對於第二個問題,世尊,以您的神通力必知我等一下要去我父親的織布廠,我知道您不會問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您是在問我死後將往何處去,對此我感到茫然,所以我如實的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再次頷首微笑。「而第三個問題『妳不知道嗎?』,世尊,我知道您的意思是:『妳不知道妳會死嗎?』,而我確定我遲早會死,所以我回答『我知道』。第四個問題,世尊,您是在問我死後的去處,對此我仍感到茫然,所以我回答『不知道』」,佛陀聽了說道:「善哉!善哉!我要問的意思妳都懂了。」在場的大眾這才明白過來。
佛陀於是開示大眾道:「悲希卡樂年紀輕輕就了解了這些,你們不知道卻還看不起她、懷疑她,沒有慧眼的有如瞎子一般,具慧眼者才是真正長眼睛的人。這世界太黑暗了,能在此中洞察的人太少了,就像飛鳥被困在羅網裡,能飛上天空的少之又少。」佛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此鳥脫羅網,鮮有升天者。」
悲希卡樂聽佛陀說完此偈,立即證得初果,與會大眾亦同沾法益。
悲希卡樂隨即告別佛陀,捧著紗線趕往父親的織布廠,此時悲希卡樂的父親因為久等悲希卡樂不來,伏在織布機上打盹,聽到悲希卡樂的聲音,猛然驚醒,一不留神牽動了織布機的繩子,織梭迅速飛出,毫不留情的直射悲布卡樂的心臟,悲希卡樂一命嗚呼,當場死亡。這突如其來的意外令悲希卡樂的父親悲痛得暈了過去,久久才悠悠醒來,看著女兒的屍體淌滿了血,他無助的來到佛陀足下,請求佛陀幫助他解脫這錐心的喪女之痛。
佛陀對悲希卡樂的父親開示道:「無始劫來,在生命的輪迴當中,你已死了無量無邊的女兒,所流的眼淚積聚起來可以比擬大海的水了。有生必死,有集必散,緣生緣滅,諸行無常,這一期生命當中,你與悲希卡樂結了一、二十年的父女因緣,幸慰的是在她死前已證得初果入聖者流,你不必再傷心了,趕快修『死念處』吧!」
悲希卡樂的父親聽了佛陀此番開示,心得解脫,即跟隨佛陀出家修行,不久證得阿拉漢果。
--------------------------------------------------------------------------------
給孤獨長者和他的兒子
一統大地者,得生天上者,
一切世界主,不及預流勝。
【世品(第178偈頌)】
此一偈頌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為給孤獨長者之子卡拉所說的:
給孤獨長者是佛陀最虔誠的弟子之一,但他的兒子卡拉(kala),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看佛陀,對出家比庫也不恭敬,長老屢次規勸、教導,他都不聽。有一天長老心想:「如果我兒子以這樣的邪知邪見來虛渡此生,死後必下無間地獄無疑,這樣對他實在可憐,對我這做父親的也不好──未盡教養之責。世界上除了證果的阿拉漢和具足正知正見的人外,沒有一個人不『向錢看』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我要用錢來打開他的觀念。」
於是長老告訴兒子說:「今天你到寺廟去受八關齋戒,回來我給你一兩黃金。」兒子睜大著雙眼說:「真的嗎?」「真的。」父親肯定的答道,兒子有些不敢相信,又連續問了兩次,父親都斬釘截鐵的予以肯定。重賞之下,兒子毫不猶疑的立刻到寺廟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兒子到了寺廟之後,選了一個最舒適的地方,心想:「只要在這兒熬過一天,回去就有一兩黃金可賺,天下再沒有這樣便宜的事了。」他也不去聽佛說法,只是整夜睡覺,清晨睡醒,就立刻回家向父親領「賞」,父親問道:「有沒有受八關齋戒?」「有。」「很好!肚子一定餓了,先吃早餐吧!」父親趕忙叫人備了一份早餐送到兒子面前,兒子心裡只惦記著那一兩黃金,他把食物推到一旁,迫不及待的問父親說:「你要給我的一兩黃金呢?」長老於是取出一兩黃金,兒子這才一手接了黃金,一手又把食物拿過去吃了。
不久,給孤獨長者又對兒子說:「兒子啊!如果你能夠去聽佛陀說法,把你記得的一句一偈,回來念給我聽,我給你十兩黃金。」兒子聽後立刻答應了,急忙趕來佛陀這裡,佛陀知道他是為了十兩黃金而來,故意講一些必須很用心聽才聽得懂的法。給孤獨長者的兒子為了十兩黃金的緣故,可說是「萬緣放下,一念提起」,很專心的將佛陀所開示的聽得仔仔細細,一字不漏,終於,卡拉豁然有悟,證入初果。
翌日,佛陀率領比庫們到長者家接受供養,卡拉也在行列之中,長者看到自己的兒子,不知他已證入預流初果,只覺得:「我兒今天看起來容光煥發,光鮮耀目。」兒子心裡也想著:「如果我父親今天不要當著大家的面給我十兩黃金就好了;如果佛陀知道我為了一兩黃金才去受八關齋戒,那太丟臉了。」
長老一一供養佛陀及比庫們,卡拉心虛,只默默的低頭吃飯,不料長者突然取出十兩黃金送到兒子卡拉面前,不等兒子開口,便道:「兒子:我答應你到佛陀面前聽法,給你十兩黃金,哪!這就是你的十兩黃金。」卡拉非常不好意思,支吾地說:「父親,我不要,夠了。」「拿去!這是你的錢!」卡拉連連推辭,絲毫沒有拿取那些黃金的意念。
長老頂禮佛陀道:「感謝世尊!今天我兒子看起來容光煥發,法喜充滿。」佛陀佯裝不解其意:「我不懂你說什麼?」「啊!世尊!昨天我用一兩黃金拜託我兒卡拉到寺廟受持八關齋戒,回來時,他沒拿到錢不肯吃飯。今天我花了十兩黃金請他去您那兒聽法,回來要給他錢,他卻不拿了,這實在太奇妙了。」佛陀這才笑著說:「是的,今天你兒子得到的,比起大地所有的財產、天堂所有的和一切梵天所有的財產,都不及你兒子所得到的預流(須陀洹)果殊勝啊!」
佛為重宣此義而說偈道:「一統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預流勝。」在座很多比庫聞佛所說,也證初果須陀洹。
--------------------------------------------------------------------------------
若伊妮的故事
「捨棄於忿怒,除滅於我慢,
解脫一切縛(注),不執著名色,
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
【忿怒品(第221偈)】
此一偈頌是佛陀在迦毘羅衛國的榕園精舍為優婆夷若伊妮所說的:
有一次尊者阿努魯達率領五百比庫回到迦毘羅衛國探望族人,尊者的族人聞風全都趕來拜謁尊者,唯獨少了尊者的妹妹若伊妮,尊者就問族人:「若伊妮在那兒?何以不來看我?」一個族人回答說:「若伊妮得了皮膚病,身上大部份皮膚潰爛,羞於見人。」尊者於是叫人再三將若伊妮請來,若伊妮只得又慚愧又傷心的來到尊者面前,阿努魯達尊者看到若伊妮那般模樣,不由生起悲憫之心,他告訴若伊妮說:「妳應該做些善事,多行布施,病就會好了。」若伊妮說:我能夠做什麼善事呢?」「為十方比庫蓋一座涼亭,讓比庫們在托缽途中有個乘涼休息的處所。」「怎麼蓋呢?我沒有錢。」「喔!若伊妮!妳有很多首飾,現在這些珍貴的首飾都不適合妳穿戴了,妳可以將那些首飾變賣,大約一萬塊錢就可以蓋了。」尊者說。若伊妮又道:「如果我變賣了那些首飾,有了錢,但是要請誰蓋呢?」阿努魯達尊者告訴若伊妮,請她放心,他會請族人過來幫忙蓋,他自己也會在場照料一切。
若伊妮於是將自己所有細軟珍飾變賣,得了一萬多元,尊者就著手請人幫忙搭蓋涼亭,並告訴若伊妮說:「我們要蓋兩層樓的亭子,但第一層完工之後,妳就必須每天來打掃,並且提供茶水、蒲團,供養來來往往的出家比庫們喝水、打坐。」若伊妮答應了。
在第一層涼亭搭蓋完成之時,若伊妮果真每天一大早起來燒開水,然後送到涼亭,又準備了些蒲團讓比庫們打坐休息,每天將亭子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讓人看了就起歡喜心,喜歡進來乘涼坐坐,這樣,來來往往經過涼亭的比庫們,能夠及時解渴休息、打坐調心……大家都連連讚歎若伊妮這種布施功德,若伊妮聽了心裡也頗感欣慰。又因為每天燒開水、打掃,身體不停的運動,促進了血液循環,整個身心有了良好的轉變,她的皮膚病也漸漸改善,好些潰爛的地方都慢慢癒合了。到第二層完工之後,尊者告訴若伊妮,要將整座涼亭供養佛陀,並請她準備飯菜邀請佛陀及比庫們前來受供,飯後佛陀依例開示,問道:「這是誰供養的涼亭?」阿努魯達尊者回答佛陀道:「世尊!這是舍妹若伊妮供養世尊的。」「若伊妮人呢?」「世尊!她因為得了皮膚病,羞怕見人,躲在家裡。」「去請她來吧!」世尊慈祥地說。尊者去了很久才將若伊妮勸請過來,若伊妮禮拜佛陀之後,深恐皮膚上的臭味冒瀆了佛陀,就離佛陀遠遠地坐下。佛陀問道:「若伊妮,妳知道妳為什麼會得這種的皮膚病嗎?」「世尊!我不知道,請世尊慈悲開示。」「若伊妮!因為妳有瞋恨、嫉妒、討厭的心,所以皮膚潰爛至此。」「我為什麼事情憤怒、嫉妒呢?」佛陀於是開示大眾,有關若伊妮前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波羅奈王的王宮有位長非常漂亮又能歌善舞的宮女,波羅奈王非常喜歡觀賞這位宮女唱歌跳舞,波羅奈王的王后因此非常嫉恨這位宮女,她深恐國王會喜歡這個宮女而冷落了自己。基於爭寵之心,王后就想出一個非常歹毒的計謀:她命人取來一種癢植物的花粉,人的皮膚接觸到這種花粉會馬上紅腫、發癢,而越抓越癢,終至皮膚破裂、流血、潰爛……。這一天,王后先把這位美若天仙又能歌善舞的宮女召到王后宮裡,再令人暗地裡到宮女的房間,在她床上和宮女平日所穿的衣服上灑滿了癢植物的花粉,這位宮女在王后宮裡完全不知情。王后假裝與宮女玩得很開心,開玩笑的將花粉灑向宮女身上,宮女的皮膚立刻起了一粒粒像小豆豆似的紅點,又腫又癢,宮女不明究里,拚命抓癢,那知卻越抓越癢,於是跑回自己的房間,躺在床上休息,誰知床上已事先被灑滿了花粉,宮女癢得更難過,趕緊拿了一件衣服要將皮膚上的花粉擦去,誰知衣服也沾滿了花粉,不擦則已,越擦,沾黏到身上的花粉越多,整個身體有如千萬隻蟲在身上鑽,又腫又癢,痛苦像火焰,無情的燃燒著宮女的身心。經過這番生不如死的折騰之後,宮女身上體無完膚,又丑又爛。若伊妮!當時妳就是那個因嫉恨而造了如此惡業的王后,如今果報還身,妳終究自己遭受這樣的痛苦若伊妮!一個人不能有嫉妒和瞋恨的心,否則會為身體帶來很多痛苦和煩惱。」
佛陀因此又說偈言:
「捨棄於忿怒,除滅於我慢,
解脫一切縛,不執著名色,
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
佛說此偈已,很多人立即證得初果須陀洹,若伊妮亦然,且身上潰爛的皮膚幾乎都痊癒了。
註:縛(心結),煩惱的別名,由於煩惱束縛眾生,輪迴生死,不得自在,故稱為「縛」。
縛(心結)有十種:自我、懷疑、拘泥形式、慾望、忿怒、執著色界、執著無色界、驕傲、掉舉、無明。眾生需斬斷所結縛,才能脫離輪迴之苦。
推薦閱讀:
※你還有110秒來觀察你的屍體(下二)
※請以「我正計劃著讓自己消失」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晝故事---狐狸和石頭
※爛泥人生(6)
TAG: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