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五線譜在國際上更流行?

最根本的原因是五線譜可以比簡譜表示更多的細節。比如升調降調,節奏等。同時五線譜更加生動形象,高音在最上面,低音在下面,比起簡譜的數字來說更容易識別。

五線譜是一種由歐洲在17世紀左右完善,並為當今世界廣泛採用的記譜法。其本質是利用橫線以及線與線之間的間隙,通過各種樂譜符號來記錄音樂。閱讀及書寫五線譜時,遵循從左往右的順序。

近現代音樂中,會出現固有符號不能滿足作曲家所想表達的演奏方法的情況,故五線譜也可以由作曲家自定義並進行解釋。

在西方中世紀早期人們使用紐姆符(neumes)來記錄樂譜。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只能通過符號表示音調高低,但不能準確表示音值的長短。當時只能通過這些助記符記錄音樂。

9世紀到11世紀,許多樂譜大量使用更精確的音符間距,用紐姆符在頁面表示絕對音高,例如1000年義大利的Longobardian和Beneventan紐姆譜手稿,該譜是用類似現代音名字母與紐姆符結合方式,做成的簡短紐姆譜手稿。此外,許多早期樂譜手稿使用一條或多條平行線,表示特定的音高。

現代五線譜源自於12世紀左右的葛利果聖歌。在那個年代主要仍以文字結合符號來代表音高。然而有人卻在當時開始嘗試以線條來記錄葛利果聖歌。並且隨著時間從一開始只有一條線逐漸發展到四條線,並且只使用點代表音符。在當時因為樂器的調性與音域不同,樂譜用幾條線並沒有一個標準。

現存最早的羊皮紙樂譜是在1342年製造,含有4線3間。5線4間的樂譜則是義大利人Ugolino of Forlì製作的。從樂譜的義大利文pentagramma可看出樂譜是5條線。16世紀法國率先將他們的音樂整合成五線譜系統,並很快的在歐洲廣為流傳。

簡譜(英語: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為記譜法之一,主要以數字作表達,故亦稱為數字譜。今天在東亞地區的台灣、日本和中國大陸較為常見。其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後經德國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

1665年巴黎方濟會修士Jean-Jacques Souhaitty的著作《學習素質和音樂的新方法》提出把阿拉伯數字1至7代入唱名「do」、「re」、「mi」、「fa」、「sol」、「la」、「ti」,並加點表明在譜中的位置此一方法。

17世紀,法國天主教神父Jean-Jacques Souhaitty,在指導信眾唱讚美詩時,感受到五線譜教學的困難,就想要創造一種更便捷的辦法。於是乎他以阿拉伯數字1234567來代替Do Re Mi Fa So La Ti,並在1665年和1679年,分別發表了「學習音樂的新方法」及「用數字譜唱教會歌曲的實驗」兩篇論文,只可惜當時未受到音樂家的重視,反倒是引起衛道人士的非議,新方法於是胎死腹中。

18世紀中葉,瑞士裔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家盧梭曾編寫100多首歌曲,獨幕歌劇《鄉村的算命師》,獲得國王青睞,演出400多場。他主張「音樂是語言的升華」、「人工堆砌的,都是違背自然。」「旋律是音樂的主角,和聲是襯托的配角。」他還協助朋友編輯音樂辭典,於1767年出版。當時的精緻音樂仍是貴族們的休閑享受,盧梭崇尚「全民音樂」,於1742年在法國科學院發表並講解此一發明,並且大力呼籲使用數字簡譜,但他的「業餘身份」遭到音樂學院保守教授們的諷刺。

經過多年之後,簡譜在數學老師Pierre Galin(1786年─1821年)和Aimé Paris(1798年─1866年)的整理之下,漸漸受到重視。到了19世紀,音樂教育家E. J Cheve(1804─1864)再加以改進,得到法國政府教育機構的正式認可,稱為Galin-Paris-Cheve記譜法,簡稱Cheve記譜法,俗稱「數字簡譜」或「簡譜」。這時簡譜記譜法則已經完備,成為當時正統的音樂工具。


推薦閱讀:

乾坤並建錯綜為象的大化流行論
流行語
「戀愛教程」為什麼流行?
最好聽的100首歐美流行
周杰倫為什麼那麼酷?周杰倫會火多久?

TAG:國際 | 流行 | 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