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泛濫是本輪通脹的幕後元兇?
原創於: 2013-01-18 12:02:41
近年來,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各國央行的印鈔機都在24小時晝夜不停地「放水」,貨幣泛濫已是全球性問題。一時間彷彿世上什麼東西都「緊缺」,而唯一亮點就是「不差錢」。從QE1到QE4,再到日本安倍內閣上周宣布20萬億日元經濟剌激計劃,一輪又一輪貨幣放水,使流動性加劇導致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愈加失衡,我們毫無懸念的進入了「水已齊腰深」的通脹時代。
而中國的通脹之水也正悄然呼之欲出,1月11日公布的2012年12月CPI升幅為2.5%,較11月提高0.5個百分點,創7個月以來的新高。多數專家已經把今年的通脹控制目標提高到4%以下。另根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97.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8%,按目前M2的增速,今年春節前後,中國廣義貨幣將突破100萬億元。筆者認為,貨幣的嚴重超發是國內通脹魅影始終揮之不去的總根源。
2010年,美國和日本這兩個超級經濟體中,貨幣總量和GDP的比值分別是0.7和1.1。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金磚四國」的另外三個國家中,2011年廣義貨幣對GDP比值分別是:俄羅斯不足0.7,巴西接近0.75,印度略高於0.75。而中國的貨幣總量幾乎是GDP比值的2倍。當過量貨幣追逐有限資產時,通脹作為一種貨幣現象,就毫無懸念地不再僅以CPI數據來表現,而是以深入骨髓的刺痛感讓普通民眾不堪承受。
可能有些經濟學家對即將發生通脹抬頭的解釋是,貨幣的適度增長將對經濟保持「穩增長」起到潤滑劑作用。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的計算結果,每年貨幣供應量增長3%至6%是正常的,它能保證價格和經濟體的穩定且溫和式上漲。而向來有赤字偏向的政府和它所操控的紙幣銀行家們,當然不會滿足6%以下的貨幣供應增速,因為無論是政府負債還是銀行向存款人借錢,只有通過高能貨幣的投放來稀釋債務。所以每一輪價格管控最終都將會被證明是難以長效的,因為只要不停地投放貨幣和信貸,控制通脹往往是左右手互博的遊戲而已。
那麼誰是新生貨幣的最佳得益者?在中國,近年新增的貨幣主要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和資源型產業,大型央企、標杆型的龍頭開發商和一切借力槓桿工具的人,這些既得利益群體率先得到了原始的高能貨幣,此時貨幣的成色是最好的,他們可以低價擁有資產,而貨幣的乘數效應讓遊戲不停地接力,後來者不斷進場「抬轎子」,前赴後繼地拉高他們所購商品的價格,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價格已若干倍地超過成本。所以在每一輪通貨膨脹中,債務人、槓桿利用者、金融投機客等既得利益者,都在民族的苦難中享受個人財富增加的快感。
另外,本輪經濟危機以來,通脹是債務人從債權人手中合法竊取利益的手段。歐美髮達經濟體處在財政金融的債務懸崖邊,持續使用低利率政策,在拯救一場危機的同時醞釀新的通脹危機。通過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美元貶值加上趨零的低利率,其國內企業融資和家庭消費成本是低了,出口順暢了,再通過儲備貨幣的霸權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和大量遠期合約,成功實現美元貶值和水銀瀉地般的全球性撒錢,把通脹的麻煩留給了作為資源和能源消耗型和債權人的新興市場國家,實現了劇烈的財富再分配。
而通脹對中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對存款人、債券持有者、退休老人、年金和人壽保險受益人是無聲剝奪。所以儘管國家年年給退休職工加薪,但是退休職工還是高興不起來,原因就是害怕手中的貨幣出現更大的貶值。筆者引用經濟學家拉姆賽在1789年就寫下這樣的名句:從生意場上退下來的老人發現自己的財產如冰雪般消融,寡婦的日子格外難過,夙夜擔心先夫留下的財產;依靠祖產過活的姑娘被合法地剝奪了一切,只剩下美麗和貞潔……這就是紙幣的罪惡。
貨幣的超發並不能使一個國家經濟徹底擺脫困境,走上持續增長的軌道。相反只能在短期內看到它使經濟呈現一種醉酒式的繁榮。長期來看,通脹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只會使經濟結構更加失衡和社會貧富差距問題更加突出,最終得益的是既得利益群體,而受害的是中低收入階層,因為開動印鈔機本身不能給社會創造任何物質財富,經濟的真正復甦最終要得益於科技進步和創新,得益於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
推薦閱讀:
※「我把音符製作成了紙幣……」
※十萬發霉紙幣得「重生」 錢江晚報
※風情萬種的電子支付能取代糟糠的紙幣?
※風中的紙幣
TAG:紙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