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智慧
永遠不和別人做無謂的爭論,尤其是不跟見識偏於低下的人爭論,應該是一種社交智慧。
處於一個喧囂的時態,許多人常常熱衷各種無休止的爭論,振振有詞地發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是親屬、朋友、同事,因為某種看法不一致,也難免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惡言相向。
我曾經多次旁觀這樣的爭論,其中一種最低級的方式是:爭論雙方缺少在公共空間討論的規則意識,爭論迅速成為抬杠,情緒跟著迅速升級,繼而開始人身攻擊,破口開罵。覺得罵對方本人不過癮,就轉而罵其家人。從對方的個人品德、身體隱疾、受教育程度一直罵到對方的家庭成員乃至祖輩,遠遠離開了爭論的主題。在這樣的爭論中,雙方只講身份,不論是非,只要你的觀點跟我對立,你說什麼我都一概否定。這樣的爭論,往往話語不對等,爭論的雙方不在一個語境下交流,也不在一個層次上交流。表面看是雞和蛋講,實際上是雞和鴨講,彼此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各說各話,各泄各憤。
偶爾在網上看到一個消息,爭論的一方只知扣帽子、掄棍子,因為說不過對方,居然群起而上,動手打人,這就更是等而下之了,南方人把這種行為叫做「下三濫」。
林肯曾經說:一個人完全不必消耗時間去做無謂的爭論,那樣對自己性情不但有所損害,還會讓人失去自制力。在儘可能的情形下,要學會放棄。與其跟一隻狗爭路,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被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這隻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
爭論,首先是爭論的雙方要有一個共同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這才有可能就共同的話題展開討論;爭論還需要相近的邏輯修養,跟一個邏輯混亂的人爭論,等於陷入泥潭;更有些人早已形成了思維定勢,即便是巨大的社會變革也不能讓他有切膚之痛。我認識的一位前輩,平反昭雪結束了他二十多年的牢獄生涯,落實政策讓他重享待遇,一個人住著大房子,卻不滿現狀,念念不忘那些把他整得死去活來的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狠狠說:不為什麼!我只好緘口。
羅素說,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過。思考對大多數人,是困難的事情。而運用邏輯進行思考,對他們簡直有生命危險。他們隨波逐流,甘願平庸,凡事跟著感覺走,基本上是被驅趕著生活。
科學家伽利略說得好:你不能教人什麼,你只能幫助他們去發現。爭論中的你或許是對的,但並沒有改變對方的觀點,這樣的爭論也就沒有意義。許多事其實沒有爭論的必要,謬誤永遠是謬誤,真理還是真理。只需給出結果。
時間和歷史是最好的法官。
曾經在青海一個寺廟看過辯經。修行者持續不斷地相互提問和爭辯。當地宗教界的朋友告訴我,佛陀並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修行者的辯論是心智成長的一種方式。如果他們只是執著於辯論,或從辯論中感到自強,那就會阻礙心智的成長。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悟道,還沒有親眼看到圓滿報身,沒有真正體會平等性智。
永遠不和別人做無謂的爭論,尤其是不跟見識和智商都偏於低下的人爭論,應該是一種社交智慧。避免這樣的爭論應該像卡耐基說的:如同避免響尾蛇和地震一樣。
愛因斯坦說,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的任何信念。另一位智者說得更明確: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將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許多事,話說明了即可,不必執著爭論。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因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習慣、不同的閱歷、不同的成長背景等等形成了個體特殊性,必然會有觀點、看法、主張、言行的差異。要相信所有人都是終生成長的,他們的觀點、言行是否正確都會經過實踐檢驗和鑒別,並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會不斷長進、不斷完善。只是宥於個體差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變自己的程度不同而已。在這個意義上說,包容,不爭論,是相信人的獨特性,是對人性的一種尊重。
關於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台,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九:福壽雙全智慧深—— 聶榮臻(1899-1992)
※比榮華富貴更好的是什麼
※做書香女人-------智慧之美
※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慧根?
※記念逝去的愛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