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次糾結和拉扯中成長
二、為什麼我們無法作出選擇?小到去哪家餐館吃飯,點哪一道菜,今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約會,大到找工作,找伴侶,結婚還是不結婚,生還是不生孩子,為何你總是難以作出選擇呢?是什麼阻礙了你作出決定?1、害怕和逃避選擇很多人無法做出選擇的原因是逃避選擇。一個即將大學畢業的學生給我寫信說:「又面臨著選擇,我最討厭選擇,但又深知人生就是選擇的,可我總是選擇逃避」。一個婚姻崩潰的女性來訪者曾告訴我:「婚姻實在難以維持下去了,我知道我必須要做選擇,但是我很害怕,一直逃避,拖了又拖。」選擇是痛苦的,逃避選擇只能換來短暫的心理安慰,並不能換來長期的幸福和安寧,最終還要自食逃避選擇的惡果。《奧秘心理學》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通常情況下,人總是設法逃避他對自己的演化所擔負的責任,逃避自由選擇的責任。他對自由有一種巨大的恐懼。當你做奴隸的時候,你的生活責任從來不是你的;別人為此負責。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受奴役也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沒有負擔。就這一點而言,受奴役也是一種自由:免於有意識的選擇的自由。」有選擇代表著一個人有自由,有自由也代表著有責任,但有的人會逃避自由選擇的責任。他對選擇的自由懷有恐懼,究其原因是害怕承擔責任,因為自由和責任相輔相成。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有選擇的勇氣。選擇是一個人把自己放在主動的位置上,自己選擇,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人不去選擇,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非常被動的位置上,是希望別人替他選擇,為他的選擇負責或者讓問題自然解決。一個人越是逃避選擇,就越無法做出選擇,越無法做出選擇,他就越逃避選擇,然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害怕和逃避的心理往往會阻礙我們作出選擇。直面選擇,不逃避,不退縮,我們才能作出選擇。2、缺乏作出選擇的能力每當遇到因選擇困難特別糾結和痛苦的來訪者,我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從小到大,當你面對選擇的時候是怎樣處理的?他們的答案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從小到大,沒有自己做過選擇,所有的選擇都是父母為自己做的。這是我們中國家庭教育的失敗和悲哀。很多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你什麼都不要想,不要管,只要好好努力學習就好了,你上什麼興趣班,念什麼學校,在哪個城市求學,學習什麼專業,畢業後做什麼工作,在哪裡工作和生活,和誰相親和結婚……我們為你安排好一切,你只要且必須聽我們的話,按照我們安排好的方式生活。這樣的「教育」稱不上是真的教育,而是包辦和控制,接受這樣的「教育」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缺乏獨立思考、自主安排和選擇生活的能力,也喪失一種對生活、生命的熱情和主動性。他們的內心能量很弱,很被動,常常感覺不到為自己在活著,而是像提線木偶般為父母,為別人的目光活著,心很累,很壓抑但又很無力。相比自主選擇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自己選擇的狹隘環境中,更傾向於聽命別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說,父母的包辦不僅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更剝奪的是他們的生命能量。包辦型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其實,我們在非常小的時候就有獨立和自主的願望了。當我們1歲學走路時,就開始探索外部世界了,就能夠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件事情。如果從這個時候開始,父母對孩子的自主行為沒有過多的限制,不是以「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或者「你做不好這個,做不好那個,我們來幫你做」這樣的打擊方式,而是積極鼓勵的方式,孩子就有一種主動和自主的品性,會為自己做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做選擇是一種能力,這個能力能夠通過一次次的選擇訓練獲得。從小被父母安排著長大的人,被剝奪了這一訓練的機會,從而喪失了獨立選擇的能力,面對選擇時,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想怎樣做。所以,當後來需要他們自己做選擇時,他們會感到痛苦萬分,根本無法獨立思考,為自己做選擇,甚至願意放棄自己選擇的自由,放棄在自己的生命中做主的權利,希望父母、伴侶、心理諮詢師或其他人為自己做主。那些能夠為自己作出選擇的成年人,大多是因為從小就開始參與到自己人生選擇的課題中去。他們在幼兒園裡和誰玩,每天上學前穿怎樣的衣服,留怎樣的髮型,要不要上課外輔導班,看什麼課外書,聽怎樣的音樂……大多可以自己選擇,父母比較尊重他們的選擇,沒有太多干涉和強加。我看到,父母幫忙成年的孩子找工作、幫忙安排相親對象、幫忙買房結婚、婚後父母為其做飯、洗衣、帶娃這樣的現象在這個時代盛行,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人格不獨立,彼此依賴共生,成年的孩子依賴父母的照顧,父母依賴於孩子接受這一照顧,從中獲得心理滿足。老實講,我覺得中國當下具備獨立自主精神,能將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幸福的年輕人非常之少,而且這部分人大都不是父母或者學校教育出來的,而是父母和學校禍害他們禍害得比較少一些,對他們控制和包辦比較少一些,讓他們有機會去發展自己而已。3、 追求一個完美的解,不接納不完美,不接納失去很多人無法作出選擇的原因是在苦苦追求一個完美的選擇,總希望自己的選擇是萬無一失的,能保證是百分之正確的,但是世界上根本沒有這樣的選擇。有所得必有所失,每一個「是」的背面是個「否」,這是選擇的本質。魚與熊掌常常不可兼得。如果你非要追求一個絕對完美的選擇,就相當於緣木求魚。一個來訪者,已婚的27歲的女性,她為意外懷孕後生還是不生的問題糾結了兩個月,當時她正準備轉行,對她而言,生和不生的利弊她都特別清楚,自我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就是無法做出一個選擇,因為她其實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完美的選擇:既能懷孕生子,同時自己的時間精力都不會被生孩子這事佔據,人依然美麗如初,還可以順利轉行,全身心地投入新生活新工作中,順便還能考個研,這樣的好事誰不想呢?可是完全不切實際啊。很多人難以作出選擇正是如她一樣,有不切實際的目標或者願望,追求完美,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願意放棄和承擔,結果遲遲作不出選擇,最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一詩中道出了所有選擇者的艱難和挑戰: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呵,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選擇是失去和擁有並存的勇敢者遊戲。你站在選擇的岔路口,面前有兩條甚至更多條的路,你選擇其中某一條的時候,就失去了走其他條路的可能性。這是不得不面對的人生現實。
4、害怕選錯,害怕遺憾和後悔這一點與前面一點有一定相關性。當我們選擇了道路A,放棄了道路B、C、D會擔心和不安,因為我們不知道做了這個選擇之後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我們會懷疑,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嗎?如果選擇B/C/D會不會更好呢?如果選錯了,我會後悔嗎?如果我後悔了,可世上又沒有後悔葯,到那時我怎麼辦?當我們在兩個選擇之間徘徊猶豫之際,正說明這兩個選擇沒有哪一個就是比另一個更好,它們在本質上是差不多的,只是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苦與樂罷了。我們很多人會高估或者放大選錯之後的後果,覺得自己選錯之後,人生就完了,於是特別擔心自己會選錯了。我當初高考填志願的時候就選錯了,選了一個自己根本就不喜歡的會展專業,但是我並不認為自己的人生因此就完蛋了。和我有一樣經歷和體會的人有很多,我相信他們的人生也沒有因這一次錯誤的選擇就被毀掉。其實,大多數時候,你的人生真的不會僅被一次錯誤的選擇毀掉,除非你在選錯之後放棄了努力,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在北京工作的25歲女性曾寫信給我,說家裡的母親近年來身體不太好,她一直糾結著要不要回到父母身邊生活,老家是一個宜居的南方小鎮,回去可以享受生活,照顧父母,但是缺乏北京的工作機會和文藝活動,這兩個部分都是她非常喜歡的。是在一線城市繼續奮鬥,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是在回到家鄉小鎮陪伴家人,享受慢節奏的生活?她糾結了很久,每次下好決心,下個月要離開北京,然後她就開始害怕:哎呀,我為了父母,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和生活,以後後悔,怨恨父母怎麼辦?然後改變選擇,繼續留在北京生活,她也會恐懼:哎呀,父母只有我一個孩子,他們老了,我不陪伴在他們身邊,我是不是不孝?以後我想起這事會不會心懷遺憾?於是,她又改變了選擇。她總是看到自己選擇中負性的一面,這會動搖她作出的任何一個選擇。我讓她多看看自己作出選擇之後,她「得到」的那個部分,如果那個部分失去了,她會有怎樣的感受。兩個選擇中各自都有「得到」的部分,失去哪一個她更痛苦。最後,她做出了選擇,繼續留在大城市為自己的夢想奮鬥,因為相比於背負不孝的痛苦,不為自己的夢想而活的痛苦更讓她難以承受。沒有哪一個選擇落實之後,可以保證我們不後悔,除非你因為做了這個選擇,在漫長的歲月中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感覺這個生活更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是自己想要的。比如是分手,還是繼續?你選擇了分手,後來你遇到了合適又有愛的真命天子,從此幸福的在一起,你會覺得自己當初的分手無比正確,如果你一直單身,常常想起前任對你的好,事業發展又不順利,你便會認為自己當初的選擇大錯特錯。如果你對自己想要的不是很清楚很堅定,你怎麼選都會覺得自己以後會後悔。如果你做決定之後,生活得不好,也容易否定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會後悔常常取決於你後來的生活如何,所以為了讓我們自己不後悔,作出選擇之後,我們應當沿著自己的選擇努力將生活過得更好。有一個來訪者,跟我分享了她一個朋友做決定的狀態:「我這個朋友,做決定的時候也會認真考慮,但是不會考慮太久,她做了決定之後,為了避免後悔反覆的情況,會很快做出相應的行動來敲實了自己的選擇。會給自己各種洗腦,找理由讓自己堅定自己的選擇。這是我倆最大的不同,我做了決定會容易反覆,後悔,但是她不會,她會努力讓自己的選擇變成確定的,並且努力把這個選擇走好。」電影《非誠勿擾2》里有句台詞:「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放到生活的很多選擇上也是如此,怎麼選都有可能是錯了,因為沒有哪一個選擇是最好的選擇,一旦我們做了選擇就要相信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然後在此基礎上行動和努力,用心經營自己的生活。5、被負面情緒淹沒,失去了深度思考力有一個來訪者,跟丈夫相親認識,異地戀,迫於父母催婚壓力,總共才見了三次面,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都不多,感情也未發展起來的情況下就結婚了(這婚結得多草率啊,但是這絕對不是個例)。婚後,她辭了原來的工作,來到丈夫所在的城市生活,新婚之夜的第一次洞房便懷孕了,懷孕期間兩個人經常發生矛盾和爭吵,這期間她還沒找到新工作。和我諮詢的過程中,她傾訴自己和丈夫兩個人如何如何不合適,丈夫如何如何對她不好,缺乏愛意,她的生活多麼痛苦,如何迫切地想離婚很久了,她問我,她要不要離婚?我問了她一些問題:如果離婚,打算什麼時候離婚?是將孩子現在流產掉,然後離婚?還是生下來之後離婚?如果生下來離婚,要不要孩子的撫養權?你自己有存款嗎?沒有工作,離婚後你靠什麼生活?你目前婚姻的狀況是否有和父母討論過?你之前會迫於父母的壓力結婚,如果現在你父母反對你離婚,你敢不顧家人的反對而離婚嗎?這些問題她一個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是她沒有做選擇時評估利弊得失的思維方式嗎?並非如此,而是她的負面情緒如洪水一般將自己的理智淹沒了,讓她無法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果糾結僅僅是停留表面,比如一個人一直在「我要,還是不要辭職」上掙扎,而不去思考我為什麼想辭職,我辭職之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我想要怎樣的新工作,我獲得新工作的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等問題,那他的糾結便沒有意義和浪費時間。在諮詢中,我遇到不少人因為被負面的情緒淹沒了,無法理智、深入地思考自己要作出的選擇,變得很糾結且糾結得沒有營養。不要在情緒衝動下做選擇,原因是帶著很多的情緒,你糾結了半天可能都做不出選擇,或者做出的選擇極可能不正確,不是你想要的,以後會讓你後悔。當你陷入負面情緒時,要做的不是選擇,更不應匆忙做決定,而是疏泄自己的情緒,先處理好情緒,讓理智回歸,再做選擇。
6、不以自我為軸心的生活,到處問意見有一個朋友說自己選擇困難是受了媽媽的影響,她的媽媽是怎麼影響她的呢?每當遇到一個選擇的時候,她媽媽喜好集思廣益,比如當她還是一個高中生時,就讀的學校有很多人出國留學,她問媽媽自己該不該出國讀書,她媽媽就把這個選擇題拿去詢問自己所有的親戚,甚至好幾年都未聯繫的親戚都會被她媽媽徵求意見,還有她從小到大的老師、鄰居。如果「大家都覺得出國讀書好」,媽媽就讓她出國;如果「大家都覺得出國讀書不好」,媽媽就不讓她出國。等到她自己想生二胎時,她跟當年的媽媽一樣,到處問意見,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微博、微信上的網友她都問個遍:「要不要生二胎啊?你說生二胎好嗎?」這些人裡面有的人連一次戀愛都沒談過,也從沒想過生孩子的問題,她也要去徵求別人的想法。她還把問題發到朋友圈裡,收集大家的意見,以便於自己做決定。如果一個人自己沒主見,集思廣益的結果是什麼呢?浪費時間,遲遲無法作出選擇不說,也容易被別人左右,做出一個錯誤的或者令自己後悔的選擇。很多人作選擇時,太考慮別人的看法和意見,父母會怎麼看,同學、同事、朋友們會怎麼想,唯獨不問問自己:我自己是怎麼看怎麼想?若自己沒有主見,到處問別人意見,會嚴重阻礙你作出選擇。這些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給出的意見,很多時候並不是基於對你的認識和了解,而是自己的主觀判斷。你問他們意見,可能還沒有問路邊擺攤卜卦的人給你的意見靠譜。一些丈夫有外遇的女性,與我做諮詢,總是問我:我丈夫是怎麼想的,他為什麼要出軌,第三者是怎樣的人,為什麼要破壞別人的婚姻啊,別人知道這個事情會怎麼想,你說,我要不要離婚啊,我問過自己的朋友,我的朋友他們是怎麼怎麼說的,如果我離婚了,別人會怎麼看,怎麼想啊……我則要不斷地把問題重新拉回她自己身上:面對丈夫的外遇,你的感受是什麼?你對丈夫還有愛嗎?你還想和他重歸於好嗎?你想不想離婚?原因是什麼?……當她開始直面這些問題時,她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才增多,才能為自己做出選擇。 有很多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判斷,且必須自己做主,因為你的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生活也是你自己在過,而不是別人在過你的日子。不關注自己的感受,不以自我為軸心地生活,往往導致自己的感受很痛苦又只能自作自受。一個以他人為軸心的人,在生活中總是處處以他人的意見、標準和價值觀要求自己,拚命迎合他人,會把自己搞得很累,甚至會把自己變成受害者,覺得都是別人害自己這麼痛苦。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完全沒有自我,只有別人,剛開始也許他還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間一久,他們連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了,也無法做出自己生活的決定,凡事聽別人的,卻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決策是一門科學,也是一個複雜又龐大的人生課題,我們難以作出選擇的原因有很多,以上幾點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和分享,有些部分並不是很嚴謹或者有一些重疊,比如自己沒主見,到處問意見,完美主義等也可以算在欠缺做選擇的能力這一主題上。但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總結和分享,可以讓大家在選擇這個議題上進行積極和發散性的思考,思考如何從阻礙自己做選擇的因素中找到讓自己更好地作出選擇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同時看一看自己做選擇的方式和狀態,從而更多更深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每一個人都是在選擇的左右為難中突圍前進的,每一個人也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的糾結和拉扯中成長的。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個你成長的契機,也是確立你是誰,你要如何活出你自己,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你生命中的輕重緩急、利弊得失是怎樣排序的一個過程。每一次選擇都是一個了解和確立自我的機會。你的命運和人生也正是由一次次的選擇緩慢造就的。不去選擇,就等於放棄了自我和僅有一次的人生。所以,請不要逃避選擇,一直原地踏步地糾結,而是勇敢地直面選擇,直面選擇的痛苦,然後帶領自己去往一個更自由更廣闊的天地。鸚鵡螺第二十期成長團體活動,僅剩兩個名額,歡迎上海的童鞋報名參加!http://www.douban.com/event/25126320/聲明:本文系作者meiya原創,歡迎轉載,註明作者、微信公眾號,文末附上作者簡介即可。---------------------------------------meiya,暢銷書作者,書評人,自由撰稿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個人諮詢與團體帶領時間超過600小時。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他愛的是玫瑰,而你是薔薇》《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等多部暢銷作品。
推薦閱讀:
※用好「砍」字,讓你不再糾結羽毛球正手發力中小臂內旋還是外旋
※你還在糾結「信願行」嗎?
※一個糾結在婚外情中的女人的獨白
※情緒,是最令人糾結的心魔
※戀前糾結A4男,妹紙們再挑就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