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8講
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8講
*般若品第二
最初就是最後
清明過完,繼續講經。清明節前那節課我們講到了跟六祖有關的「鬼故事」,你們這段時間有沒有誰去過南華寺?有沒有看見六祖現身啊?如果是看見大虛現身,你們大叫一聲「鬼啊」,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們看見六祖,或者是看見佛菩薩現身,你們也這麼大叫一聲,那我只能說「你厲害」——你們也太沒福報了!沒有福報那就要來好好地聽經,聽經能夠開智慧、樹正見,有了智慧和正見那自然就會懂得怎麼去修積福報、自利利他。這個福報和智慧具足的話,那以後不管你們見到什麼,那都不會大驚小怪,不會舉止失措了。就算見到真正的佛菩薩站在你面前,你也可以保持一種淡定的平常心,見到「鬼怪」那就更不用說啦,你鳥都不鳥它,一句佛號就超度了它,所以實在是沒什麼好驚奇、好害怕的。
那麼,今天是我們《壇經》的第八講,第一品已經講圓滿,現在我們正式進入本經的第二品「般若品」,大家一起來開智慧、培福報。
這個般若是印度梵語的發音,意思是指無上的解脫智,大智慧的意思。這個智慧不是我們平常人所以為的那種世間法的聰明才智,不是什麼奧數天才、物理天才、藝術天才乃至政治天才,或者運動天才。就算是現在那個被全世界很多人都認為是最聰明的大腦,最頂尖的科學家,那個非常著名的坐輪椅的霍金,他的才智按照我們佛教的標準來看,也還遠遠達不到般若、達不到智慧的程度,他的心靈境界就連外道的四禪八定都比不上,跟佛法相比那就差得更遠了!
我們佛法所定義的「般若智慧」,是指按照佛陀開示的大小乘修法,超越生死,得到究竟解脫的那種智慧。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般若,也可以說佛一切時都是在說般若,沒有談別的,所有的佛法都是從般若開顯流布出來的。所以古德經常講,般若為諸法之根、諸佛之母,這個話一點都沒誇張。像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其中有一首「贊般若波羅蜜多偈」,寫得非常好,裡面就說了:
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
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
所以大家可以想像了,佛說的般若——這個究竟的智慧、這個解脫的正法,其地位到底有多高?!在「佛法僧」三寶裡面,以般若為核心的「法」從來都是居於中心地位的,其實般若就是「法」!如果沒有了這個般若、沒有了這個「法」,那麼佛和僧的根基就會被動搖,甚至會完全喪失,他們的存在意義和真諦真理性就會被質疑。我們看歷史,自從佛經被記錄、整理、翻譯出來後,其中部頭最大、分量最重的就是般若。在三藏十二部里,一部《大般若經》的卷數就有六百多,壘起來比這個房間還高。像玄奘法師當年西天取經,當他回國翻譯的時候,據說他翻得最辛苦、花的力氣最多、消耗精力最大的,就是這部開演般若奧義的《大般若經》。像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金剛經》,不過是這部「大般若」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學佛的人你如果不學般若,不懂般若,那就等於是白學了,甚至你到底還算不算是佛弟子都不一定!你沒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正見,那麼你極有可能修著修著就修偏了,一般人往往都會這樣,凡夫嘛,內心邪謬的種子比較多,有的人甚至非常精進地把自己給修成了邪魔外道而不自知,那就很可憐、很悲催了,其結局往往會很慘!像這種情況古往今來我們可以說經常見到,所以必須要給大家提個醒,你們不管是念佛也好,還是參禪也好、修密也好,都必須在一開始就要樹立一個般若的正見,對佛法的般若智要有一個正確的了解,這是必須的!這是貫穿修行始終的一件大事,所以不可輕率,不能顢頷。
那麼問題來了!記得上一品六祖大師剛剛說過,「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菩薩六度裡面的最後一度「般若智」,要有「般若」才能談得上解脫——所以六祖的這句話還言猶在耳,他老人家怎麼就出爾反爾,在法會的第二天就開始大講特講什麼「般若」了呢?!這個是不是說話不算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呵呵,其實不是的,大家不要錯解了。像「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句話,那是天才的師父和天才的徒弟、也就是五祖和六祖之間講的,或者是六祖和印宗法師這樣的老修行之間講的,他們講就可以,但是和初學者講就不行!法會現場那麼多的人,什麼「史君官僚僧尼道俗」,每個人的程度都參差不齊,六祖必須要對機說法,那就只能從般若正見開始談起。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個所謂的「般若」啊,它即是最初的,同時也是最後的!我們學佛的第一步,基礎是什麼?那就是「八正道」的正見,這個般若的正見、這個基礎是絕對要排在第一位的。沒有這個基礎,缺乏這個基礎,那麼我們一般人——尤其是現在末法時代,像我們業障這麼深重的人,地獄凡夫——如果沒有正見的基礎,那是絕對不可能學佛學對路的,大多數人絕對會學錯學歪學偏邪,這樣的人見得還少嗎?!所以六祖大師一開始就要給大家建立一個正見,這是他的慈悲用意,否則下面禪宗的東西就沒法談了。
那麼我們學佛學到最後,這個最後的一步是什麼?一開始學佛,第一步的基礎是般若正見,這個必須要通過持續不斷地聞思來解決;而修行修到最後,當修到六度萬行的時候,最後的圓滿就是般若的解脫——以般若的正見開始,以般若的解脫結束!聞思修都是為了建立和印證般若的正確性與真諦性,所以這個般若它既是最初的,同時也是最後的,它貫穿了我們學佛修行的整個過程,這點希望大家能了解。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一起來學習六祖的般若,要先把基本的法理搞清楚了,再來談實操。否則宗教兩不通,盲修瞎煉,野狐邪參,那就麻大煩了。
自性般若本來空
請大家看經文。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是講,法會的第二天,韋使君韋大人又再次率領大眾向六祖大師請教法益,請求開示。於是六祖大師就再次開壇、升座,告訴大家說:讓我們一起,先以清凈恭敬的心來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能他們一共是誦念了三遍。
那麼我們也有樣學樣,請大家也恭敬合掌,我們也一起來誦念三遍,師父念一句你們就念一句: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好,阿彌陀佛!這樣我們就能像法會現場的諸位大德一樣,也能得到無上佛法的加持,得到般若智慧的灌頂,得到諸佛菩薩的加護。
大家看經文。「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這是講,六祖開示大家說:諸位善知識(這是很平等尊重、很客氣的一個稱呼),這個無上的菩提覺悟般若之智,世間的每個人其實都是本來就有的,只不過是因為心迷失了,不能自己悟到這點,所以必須要依靠大善知識、也就是要依靠過來人的開示指導,才能重新見到自己的本性。希望大家都明白一點,不管是愚蠢顛倒還是智慧聰明,不管是什麼人,他們的佛性光明都是完全一樣,從本以來就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只不過是因為有迷惑和覺悟的不同,所以才使得人們看上去產生了愚痴和智慧的種種差別相。
我今天在這裡,要為大家開顯究竟了義的「摩訶般若波羅蜜 」,開顯無上的大般若法門,目的是為了使你們得到真實的智慧。你們應當專心致志地用心來聆聽,我現在就要為你們開始解說了。
這一大段是六祖的開場白,開門見山,意思比較簡單,不算難懂。
下面,「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這是講,六祖開示說:諸位善知識,世間有很多學佛的人,他們一天到晚都在用嘴巴來念叨這個般若,但是他們實際上卻完全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就是般若的道理!他們不知道自己本性中埋藏的大光明和大智慧,就像有人一天到晚口裡只是空談食物的名字,卻從來不去實際吃飯一樣,這樣的人是永遠也不會感到飽足的。修行者口裡如果也只會說「空空空」,卻從來沒有真正見到過「空」的本性,那麼他萬劫也不可能得到解脫,終究還是沒有得到法益,這就很可惜了。
諸位善知識,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按照我們這裡的語言來解釋的話,簡單講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這個救度解脫的大般若智慧是必須要我們用心去實踐實行的,光光口念是沒什麼用的!如果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內心卻沒有真正去落實,那麼一切就會像夢幻泡影一樣,如露亦如電,變成虛妄的空談。如果口念又心行,嘴上怎麼說心裡就是怎麼做的,那麼就會心口相應,自然就會證悟本性是佛的真諦,明白「自性如來」、明白離開這個自性就不會有別的佛!六祖在這裡開示的,其實也就是我們凈土宗「實相念佛」和「自性彌陀」的道理,禪凈兩者在這裡隱隱暗合,大家要留意。
這句話,「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這句話是六祖在本品直指開顯的第一個根本要點,禪宗所有的見地修法、所有的頓悟頓超都是建立在這個實相基礎之上的。所謂的「本性是佛」,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很好懂,但實際上奧義深藏,很不好懂。它意味著我們眾生的本性——那個共通共同的本性,那個「自性天真佛」,它是不假造作、無需修證,是本自圓成的!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換個簡單點的說法,那就是說我們一切眾生的本性,本來就是究竟圓滿的,本來就是大覺圓滿的佛,不用你辛苦多餘再去修,你再修也不會增加什麼,你不修、墮落了也不會減少什麼!如果換成經典上的話,那就是「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這句話很熟悉吧?所以在六祖的這句開示里,其實隱藏了我們大乘佛法最徹底、最了義的一個奧秘——大圓滿、「無修」瑜伽的奧秘,這裡也是禪凈密三者交融貫通的地方。六祖在本品的一開始就特彆強調了這點,「直下見性」,這就是禪宗的般若「法眼」。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我們一般人一聽到「本性是佛」,一聽到這句話,那往往不是錯解了「本性」,就是錯解了「佛」。我們習慣於「執相而求」,我們心目中的「佛」基本上都是被人格化的概念,一講到「佛」我們就會想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想到那個慈眉善目的、很莊嚴、會放光的形象。但是那個最究竟真實的佛,我們本性的佛是這個樣子的嗎?在《華嚴經》的一個讚頌里,古德曾描述說:「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這句話很明顯表明了真正的「佛」,我們本性自性的那個「佛」是寂滅無相、了不可得的。所謂「法身無相」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你不參透、不領悟啊,那麼很多錯解邪見就來了,盲修邪修也就來了。
像在唐代的時候,曾經有個出家師父問長沙岑禪師——這是一位公認的開悟的祖師——他就問:「亡僧遷化後,向什麼處去也?」意思是說像我這樣的出家人死後,我會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個問題就反映出了這位師父的知見,一般佛弟子也差不多都是類似的觀念和想法,絕大多數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我們死後就會有一個「我」、或者說是「靈魂」、或者說是「神識」去投胎,離開舊的身體去往新的身體,所謂「去後來先做主公」,不管你去到哪裡,甚至就算你往生到凈土,那個過程也是很明顯有來去相的。但是這個是真相嗎?其實關於生死來去的真相,乃至關於往生凈土的真相,古德也早就有過很精闢的開示,就是那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吧?但是很多人只能認識到「生則決定生」,只能理解到這個程度,他們對「去則實不去」——對這個道理的奧義就完全無法理解了。所以那位師父才會問出這個問題,他不但把「自我」當真了,還把生滅來去也當真了,他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本性,不了解生命不生不滅、本自涅槃的真相。於是長沙岑禪師就作了一首偈子回答他說:
不識金剛體,卻喚作緣生;
十方真寂滅,誰住誰復行?
意思是說,你們這些修行者因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是佛,也就是沒有認識到這個猶如金剛一樣顛撲不破的真實的體性,所以你們才會被現象上顯現的那種幻生幻滅、幻來幻去的境界所迷惑,那些只不過是因緣所生的幻法而已,所有緣起緣滅、無常虛妄、無我性空的東西,在本質上都是假的,你當真就上當了。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十方法界里,真實存在的只有寂滅的空性,「十方真寂滅」,十方就是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一切本來就是寂滅解脫的,我們真實的法性自性根本就沒有生滅來去過,但它也不是僵化的死水一潭,我們一切眾生都暢遊在這個真如性海、在這個涅槃性海之中,寂滅的同時又顯現萬法,顯現萬法的同時又泯然寂滅,無我無得……這就是佛法的中道義,「百姓日用時,何者不中道」?所以在這個玄妙難思的境界里,「誰住誰復行」,那個亡僧到哪裡去了呢?你我死後又到哪裡去了呢?如果還有一個「我」在來去,還有來去相,那就說明我們還在做夢呢,還沒有證到寂滅的本體,還迷失在因緣所生的幻象里,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的了悟——沒有真正的了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那麼什麼禪宗,什麼般若,什麼修行解脫那就談都不要談了!
真心比天大
下面,「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這是六祖在詳細解釋,什麼才是真正的「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段開示恰恰印證了我們在前面所講的道理,大家要懂得對比參照了來看。那麼,六祖大師在這裡就說了: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摩訶」是什麼意思呢?摩訶其實是「廣大無邊際」,含有「無法測度」的意思,它形容的是我們一切眾生心性、心量的真相。我們這個心性、心量的廣大之處,其實是沒有辦法比喻的,勉強要比喻的話,只能形容它是「廣大無限,猶如虛空」。這個「虛空」也還只是方便說,前幾節課我們講到自性法身的時候談到過這個話題。
這個虛空一般的心量,按照六祖的描述,它是沒有邊界、沒有盡頭,也沒有什麼方圓大小的;它沒有固定的形態,沒有顏色形貌,沒有什麼上下的方位,沒有長短的差別,沒有辦法去比較和衡量;它也沒有什麼喜怒哀樂的情緒感覺,沒有是非和對錯,沒有正邪和善惡的二元分別;它沒有頭尾,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無始亦無終……這就是我們一切眾生、一切生命都共同具有的真實心性和真實心量,偉大而玄妙,很不可思議!?六祖說「心量廣大」,他把這個「大」字放在了自己的心上,匯歸心性。禪宗開宗明義就是這樣的,直指人心,歸根結底也還是這樣的理,還是回到這顆「心」,萬法不離其宗,萬變不離其宗。
六祖大師在這裡,他用的是徹底破斥、徹底否定的方法,和維摩居士一樣,一路「無」到底!還記得嗎?在《維摩詰經》里也有過類似的開示,其它大乘了義經典在談到這些根本知見的時候也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區別。那麼聰明點的修行者,你們在這裡就要懂得參考和借鑒祖師大德的經驗之談了,要懂得拿來對照自己的修行。像有的人修著修著,一會兒見這個一會兒見那個的,見到點光影幻象,他就以為自己見到了「性光」或者「佛光」;見到一個佛菩薩的形象,他就以為自己已經「花開見佛」,已經破我執、了生死了。提醒大家千萬不要上當,說到底是不要「上自我的當」!
如果你內心沒有對自己開悟的期許,沒有與眾不同的渴望,沒有自以為是的驕慢,那麼你就會保持基本的理智和自知之明,就不會上「自我投射」的當,不會上心魔和陰魔的當!所以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問題,很多人之所以會「自欺欺人被人欺」,說到底還是自己的發心和知見出了問題。這裡希望大家切記,要牢記六祖的這段開示,我們這個「心」啊什麼也不是!如果你認為自己打坐的時候見到的那個「光」或者那個「佛」,就是你的「自性」、「本性」或者說是「法身」,那我只能說你腦子進水了!如果你是對的,那豈不是說我們這個心是有限、有相、是有固定形態的嗎?那豈不是說佛陀和歷代祖師都錯了?這個可能嗎?所以一定是你錯了,不會是佛陀和祖師錯了,要趕緊反省和改過,否則必落魔網,必死無疑!
像佛陀在《金剛經》上就曾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像這些都是很明明白白的開示,都是很原則性的修法總綱。但是有很多所謂的「佛弟子」,很多自以為是在信佛學佛的「佛弟子」,他們卻偏偏不遵循、不按照佛陀的開示來修,這實在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你們去看看這個世界上,國內國外,海內海外,有多少信奉邪師、追隨邪說、喜歡盲修瞎練的狗屁「佛弟子」?可以說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就連失聯的飛機上據說都有這樣的人,可能在我們這裡也有這樣的人。但這樣的人卻還偏偏不喜歡、不承認說自己學歪了,不樂意別人說他錯了,其實錯和沒錯不是誰說的,也別管是誰說的,自己去對比《金剛經》和《楞嚴經》,自己去對比祖師大德的開示就明白了嘛,這就叫做「依法不依人」。
像這些話其實也都是老生常談了,從佛陀到祖師到我們這些不起眼的小和尚,為了挽救迷途的眾生,為了喚醒那些失足的笨蛋,這些話我們都已經千生萬劫講了無數遍了,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還是有無數的人前赴後繼自己挖坑自己跳,所以我們也只能羅里吧嗦地嘮叨到底,奉陪到底!你們千萬不要嫌法師「八婆」哈,因為這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總不能見死不救、不提醒吧。
妙性不可得
跑題了,現在我們回到經文。經文顯示,六祖在說了那麼多的「無」之後,他老人家突然就在這裡拐了一個小彎,他一下子就從心性跳到了事相,從精神跳到了物質,從形而上就跳到了形而下。他說「諸佛剎土,盡同虛空」,言下之意,是說所有看上去非常具體而真實的諸佛世界——包括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佛教化的娑婆世界;包括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凡是諸佛顯現的所有剎土,其本質統統都和虛空一樣,都是性空而無我的,都是即妙有而真空的不二顯現,不可偏執,執空執有都不對。
對六祖的這句話,修學凈土的念佛人千萬不要錯解了,不要以為自己念佛辛辛苦苦地白念了,更不要以為凈土是假的、不存在的,你這樣想那就太笨了,這是基本的信心和知見都還不過關,不了解凈土真空妙有的不二奧義。此外,參禪修定的人也不要錯解了,你們不要一聽六祖說「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你就犯了「依文解義」和「斷章取義」的毛病,然後你就急匆匆地去否定凈土念佛,誹謗凈土法門,障礙他人往生——你這樣做等同於是在謗佛謗法,你知道嗎?還有誹謗凈土歷代往生的聖賢大德,這個因果有多重、多可怕?!
你無視佛說的凈土經典,無視各宗祖師對凈土的推崇和讚歎,無視《凈土聖賢錄》里明確記載的無數案例,你這麼愚蠢你媽媽知道嗎?像某某「禪師」就曾經對大眾宣說——這是一位居士告訴我的——這位「禪師」說,《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極樂世界描繪的種種莊嚴本身就是嚴重的著相,依佛的了義法那是絲毫不存在的……像這種話,像這種半桶水都不如的外行話,居然會出自所謂的「禪師」之口,我覺得現在這些假冒偽劣的「山寨貨」真是越來越多了,越來越惑亂眾生無有了期!就像是我在前面提醒過的,只要是稍微聰明一點的人,只要他稍微研究過凈土的經論,只要他稍微有點圓融的正見,那麼這個人就都不會愚蠢地去信口開河誹謗凈土。這樣去誹謗凈土法門的人啊,可以說是無知而瘋狂、膽大而心粗,那個智商已經低於正常的水平,比弱智還不如了。這種人以後如果不痛徹懺悔的話,可以預見的,他肯定會死得非常難看,而且肯定會死墮地獄——墮入他自己製造的地獄!這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因果法則就是如此,佛陀在經典上也是這麼警告的。所以對六祖大師的話我們千萬不要錯解了,古德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又講「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如果有誰把六祖大師的這句話給錯解了,還把錯解當成了絕對真理,那就只能說是你自己把自己當驢一樣的給拴起來了,不能怪六祖。
下面,才一句話的功夫,六祖大師就從形而下又回到了形而上,他說我們世間人的這個心性本體——那個「能生萬法」的奇妙性能,是為「妙性」——這個「妙有之性」也是如同虛空一樣,本來就是空的,「無有一法可得」,沒有什麼是可以執著、可以當真的。然後六祖緊接著就來了一句很關鍵的開示,他說「自性真空,亦復如是」!這個所謂的「亦復如是」,到底是「如」哪個「是」啊?前面六祖講了一連串的「無」,然後說諸佛剎土是「空」,眾生的妙性也是「空」,最後告訴我們「無有一法可得」,這很明顯是在「以空破有」,彰顯「真空」之理。他老人家好像是有點擔心我們眾生會貪著這個物質世界的種種「有」,所以才針對性地予以破斥,說了那麼多的「空」,告訴我們貪也沒用,一切都統統了不可得。
那麼,六祖說的這個「空」,它的本身「可不可得」、「空不空」呢?六祖很明確地就開示了,「自性真空,亦復如是」,這個萬事萬物的「自性真空」和萬事萬物的「自性妙有」一樣,它們同樣都是「無有一法可得」的。若還有絲毫的「空」可得,那麼這個「空」就不是真正的「空」,就還沒有真正的「空」,那麼它就不應該叫做「真空」,明白了嗎?這麼彆扭的像繞口令一樣的話,你們能聽懂嗎?聽不懂啊,那我就放心了!
這個對「有」的執著往往是我們凡夫的毛病,但是執著「空」那就是很多修行人常犯的毛病了。這個毛病古今一如,也是「亦復如是」的,下面我們就來看六祖的開示。
著空的邪見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六祖在前面說了那麼多的「空」,強調又強調的,但是他害怕又因此產生了反效果,大家不執著「有」了,卻來執著「空」,所以他馬上就做了一個補充說明,把話給圓了回來。六祖說:諸位善知識,你們千萬不要聽到我一說空,就立刻就開始執著空。修行的第一個要點,就是不要著空。如果有人「空心靜坐」,在打坐的時候刻意把心念空掉,追求那個安寧安靜的境界,那麼這樣的人往往就會墮入對「無記空」的一種執著,一種陷阱。
在我們佛教里有個比喻叫做「以楔出楔」,知道什麼意思嗎?意思是說,為了要從木頭裡取出一根舊釘子,我們就需要用另外一根新釘子來把舊釘子敲打出來,這叫做「以楔出楔」。但是舊釘子取出來後,這個新釘子你也得拿出來才行,否則舊的去了,新的又留下了,那不是白打工了嗎?還是有一根釘子留在木頭裡,那和原來也就沒什麼區別了。所以佛法說「空」是為了拔除「有」的釘子,但是修行者一旦著空,那就又把釘子留在裡面了。搞不好「有」的釘子還沒有真正祛除,「空」的釘子也一塊兒留下了,心裡留了兩根釘子,這是最糟糕的!
所以,如果我們把這個「空」死死抓住,錯解了它,那就完了,那就永遠也空不了了。像古德就曾經說過:「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永嘉禪師也說過:「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這些都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寧可你執著「有」的境界像須彌山那麼大,我慢貢高像天一樣大,也不希望你執著一點點的「空」,為什麼?因為你執著「空」的話,就像是剛剛躲開了水災卻又跳進了火海,一樣是死!
那些錯解了「空」的人,毛病輕點的,只不過是貪著心意識造作的那種「空、靜、定」的感覺,以為這個就是「真空」,就是無我,就是解脫,其實不是的!那只是你自己心意識假想、投射出來的一個相似境界。有的人以為自己打坐兩天就證到空了,我以前經常愛逗樂,我最愛逗這種人了,我經常問他們說:「你的那個空有多大啊?有水桶那麼大,還是水缸那麼大?有月亮那麼大,還是太陽那麼大?」有的人就說:「哦,那個空的境界很殊勝,啊,連身體都沒有了、都空掉了!」我一聽當頭就給了他一棒,這人一下就急了,他說:「你幹嘛打我啊?」所以你們看看,才一棒子就不空了,還有一個「我」在、「人」在,空什麼空啊?所以大家在修行上不要自欺欺人。
如果這個毛病不改,不知道自己得了「空病」,那麼久而久之,這樣去打坐的人其記憶力、智力、思維都會嚴重退化,腦子會越來越遲鈍,智慧會越來越差,行為也會越來越懶,這就是「無記空」的惡果。墮入這種「無記空」的人,他會認為善也不要去想,惡也不要去想,以為這個就是空性,就是道,其實完全是大錯特錯!不過這個毛病和錯誤還算是輕的,嚴重錯解和執著「空」的人,會起大邪見,他會墮入外道的一種斷滅見、斷滅空,認為什麼都沒有。就像唯物思想一樣,認為人死了就沒了,人死如燈滅,什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還有諸佛菩薩那都是騙人的。像這種見地就是一種斷見、邊見,更是一種大邪見!
擁有這種邪見的人,他的生命觀和人生觀都是扭曲的,他不信也不畏因果,所以他殺人放火、作惡多端那是很正常的事,更有甚者,他會誹謗諸佛、誹謗正法、誹謗出家人,他會誹謗和扭曲凈土法門,製造種種妄語謬言,誤導眾生。因為這種誹謗和否定,因為這種斷人善根慧命的因果,其罪過之重,遠超普通的「五逆十惡」,所以就算是「千佛出世」,那也是「不通懺悔」的。畢竟諸佛再怎麼慈悲,也救不了這種「邪見入心」的人。除非是哪一天他祖墳上冒青煙,這個人他突然醒悟,知道是自己混蛋、自己錯了,所以他痛徹懺悔、痛改前非,那麼這樣就可能還有救。只不過這種「可能性」幾乎等於零,我們看現在國內外那些有名沒名的邪師,他們有哪一個會公開承認自己是錯的?像什麼多傑羌、盧台長、凈空、印廣、劉素雲、「佛公主」等等,這些人要等到他們覺悟懺悔啊,那不知道會是猴年馬月、千生萬劫後的哪一天了。唉,替他們默哀!
扯遠了,現在我們扯回來,大家繼續看經文。六祖在點出「無記空」的毛病後,他老人家大慈大悲,又給我們詳細開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空」!他說:諸位善知識,就像這個世界的虛空一樣,虛空能夠含藏萬事萬物、一切眾生、一切色相。不管是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還是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這些統統都包括在了虛空中。真正的「空」是活潑潑的,充滿了變化,一切萬有和虛空之間並沒有任何矛盾。我們世間人的自性真空,也是同樣的道理,同樣都能夠含攝和出生無窮無盡的妙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無限的創造力。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這是講,六祖大師接著上面的話題,他繼續開示說:諸位善知識,因為我們的自性真空能生妙有,能含萬法,不可測度,所以名之為「大」,這無窮無盡的妙有妙法就含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心性之中。如果我們能夠像鏡子一樣,在照見一切人、一切念的時候,不管是善與惡、是與非、還是對與錯,都能不取不舍,不貪愛歡喜也不抗拒排斥,不起任何的染污和執著(也就是不起任何二元分別的判斷和不要認假為真),讓心保持自然的、猶如虛空一般的一種如如覺照的狀態——注意師父在這裡的用詞,「如如」,這是一種如如不動、動也如如,無論如何,始終保持覺照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可以名之為「大」,這也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中的「摩訶」。
這是一個很平常、同時也很了不起的境界,很平常是因為這個境界本來如是、人人現成,沒有一點神奇鬼怪的地方;很了不起是因為這個境界很難做到念念保任、念念不迷,我們凡夫往往在彈指一念間就會錯失了,然後狂心馳騁,就會越來越迷。所以這個境界不是空談,不是妄想,它是「迷人口說,智者心行」的平常之道,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光說不練,他會老老實實地在自己的心地上去實踐它、行持它。在這裡師父要多嘴說一句,其實我們那個老實念佛的凈土法門,它自然而然地也會趨入同樣的境界,而且更簡單易行、更容易把握一些,這裡面隱藏的那個「共」和「不共」的奧秘就需要大家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摸索了。實際上六祖在這裡講的已經是很具體的修法,很微妙的心法,「修而無修、無修而修」,真正對禪法、對「心」有所領悟的人就應該知道師父在說什麼。建議大家把這幾段開示反覆多看、多琢磨幾遍,然後慢慢地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起來,以後久了,你們自然就會了解其中的妙處。
那麼,六祖大師談到這裡話鋒一轉,他說:除此之外,還有一類迷惑無知的人,他們喜歡「空心靜坐」,以為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個就叫做「摩訶」,就叫做「大」。這一類人非常強烈地執著認同這種「空無一物」、「空無一念」的境界,自以為是,所以完全無法溝通,不可能和他們做理智理性的對話,這是因為邪見已經在他們的內心根深蒂固的緣故。碰到這種人,不要說六祖了,就連佛陀都沒轍,所以我們做法師的也就點到為止,提醒一下,盡到責任就OK了。
嗯?好像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暫時講到這裡?今天這節課的內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不要等閑聽過就算了,回去之後建議大家抽時間好好地再重新聞思、反芻一下,應該會對你們樹立中道不二的正確知見有大幫助、有大利益。這樣我們下節課講到何為「般若」的時候,大家才會比較容易好懂,才不會產生不該有的錯解。
那麼,還是那句老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我們下節課再見。
推薦閱讀:
※淨空法師開示:念佛不要拘束
※法師答疑(1)
※凈空法師答問:如何認識儒、佛的不同?
※達照法師:禪觀內省
※金剛經深義 空海(惟傳)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