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念佛超度父母
從佛教觀點看孝道
凈修法師、洪居士、各位家屬: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看大家在佛堂念佛,大部分都很虔誠、很專心,你們所念的佛,阿彌陀佛都知道了;同時,點點滴滴都達到了你們的盼望——就是超度自己的親人。
一般講「孝道」,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可分為三等,第一等是最基本的,就是對父母、祖先盡孝養之道,使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衣食的憂慮,同時滿父母的心意,不違逆他們,表現對父母的既愛又敬,這是為人子女最基本應盡的孝道。第二種,是中等的孝道,就是本身能夠立言、立德、立功,來顯揚祖先,榮宗耀祖。這兩種孝道,依世間人的觀念,已經非常孝順了,使得父母沒有平白生下這個兒女。
但是以佛法來講,這個還不能算孝,因為佛法是從三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來看整個人生,也以這樣的人生觀來談什麼是孝、什麼是不孝。如果從佛法來談,前面那兩種孝還不是真正的孝,而是必須使自己的父母祖先,徹底的離開六道生死輪迴,才是真正的「大孝」,前面兩種就是「小孝」跟「中孝」,以佛法的眼光來看,這兩種孝是不圓滿的。
那麼,要怎樣使自己的親人離開六道輪迴,讓做子女的我們達到圓滿的孝道呢?就是除了在父母還沒有往生的時候,盡到孝養、孝敬、孝順外,進一步以各種方法來引導父母、親人學佛。讓親人曉得這世間的一切不過是一時因緣和合而已,每個人都隨各人的善業、惡業而流轉、投胎轉世,所以它不是永恆不變的。死後並不是一無所有,沒有解脫還要繼續輪迴,它的時間很漫長。要讓親人了解這個道理,那麼親人的世界觀就不一樣了,會對這個世間持另一種看法。也就是說,固然生而為人,做父母的應該愛護、養育兒女,做兒女的應該孝敬父母,同時也要在這短短几十年當中,引導親人跟隨我們學佛,並依佛法而解脫生死輪迴。告訴父母這些道理,至少能讓父母有所啟發。
今生今世能夠成就的法門
每個人的生死輪迴是不能相代替的,有一句話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而要了脫生死輪迴,說容易並不容易,但只要找對了法門,說簡單又非常簡單。所以,有句話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也就是說,如果找對了法門,我們今生今世,不但可以脫離六道輪迴,而且能夠快速成佛。如果沒有找對法門,這輩子只是結個佛緣,還會有下輩子。而人生流轉在六道當中,往往是一世不如一世的。想想看,我們生活在世上,從小就是靠著吃肉長大的,而且人的內心都自私自利,充滿著貪嗔痴,可以說,一生當中是惡多善少。這樣檢討之下,下輩子是不容易保持人身的,要保持人身,就必須在佛法中有基本的修行。所以如果找對法門的話,不管自己會不會修行,都能夠解脫。
那麼,哪一個法門是我們今生今世能夠成就的法門?就是念佛的法門。念佛的法門就是在我們現生、有生之年,能夠願生極樂世界——只要願生極樂的心是絕對性的、百分之百的,是不妥協的、不苟且的,那麼,此後就專念這一句名號,這樣的話,等於已經從地獄除名,而在極樂挂號了。相當於考上最好的大學,已經發榜錄取了;雖然還沒有入學,可是已經具備那個學校學生的身份了。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不用考試,只要願生極樂,然後專念彌陀名號,就已經被阿彌陀佛所錄取了。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來要求我們,而且,往生極樂世界所必要具備的種種功德及資糧,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預先完成的。那麼,他完成在哪裡?在這一句名號。所以只要專念這一句名號,自然就擁有了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就好像被錄取的時候,就是那個學校的學生了。也就是說,雖然現在壽命未盡,但是發願往生,專念名號,時間一到,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然而並不是說,我們現在念佛,並發願要往生,現在就會往生,不是這樣的!因為每個人的壽命不一樣,但只要從今起念佛、發願往生,臨命終之時,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我們。所以,一個願生極樂,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就是「念佛人」,一個「念佛人」在臨終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顯現到我們的面前,安慰、保護我們,讓我們沒有任何障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引導親人念佛
我們要以這樣的道理來引導自己的親人,面對親人的死亡,並為親人做超度法會;另一方面,也是讓自己親自去體驗世事無常。固然親人的死亡,讓自己很傷痛,但是有一天我們也終將一死,所以,假借親人的死,我們得以好好思考未來。在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功德當中,以佛法的功德來超度祖先,是最容易、最殊勝,效果又最快速的。所謂「下手容易,成就高超」。就像《地藏經》所講的,即使一個人在世的時候,沒有遇到佛緣能學佛修行,甚至遇到惡緣而作惡多端,但是在臨終的時候,人家勸導他念佛,他起了懺悔之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也能脫離三惡道,不受過去惡業的果報。(待續)
(摘自《慧凈上人講演集一 · 真正的大孝》)
推薦閱讀:
※如果長得不好看你會怪你的父母嗎?
※你們有這樣的明明有錢卻一點也不給你的父母嗎?
※一門三總督之:岑毓英祖父母(岑春煊曾祖父母)合葬墳!真長見識了!|
※從我的父親母親可以看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大於母親嗎?
TAG: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