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戎:美國如何處理「民族問題」(南方周末 2009-7-16)

電子報 >>南方周末>>第1326期美國如何處理「民族問題」

作者: 馬戎 2009-07-16 09:18:55 來源:南方周末

編者按:美國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也經歷了很多曲折甚至血腥,本文從靜態政策分析角度提出一家之言,供關心中國民族問題的讀者參考。

對少數族群成員作為國家公民所應當擁有的各項權利,政府從「公民」角度予以保障,針對每個成員的具體情況採取個案處理,儘可能不把他們視為具有某種獨立性的政治群體。

在一些工業化的現代社會特別是移民國家中,「民族構建」(nation building)是以國家為基礎來推動的,居住在國家領土上的所有合法居民,都是這個「民族國家」的成員。因此,儘管美國公民由不同種族和族群的移民組成,他們共同組成了「美利堅民族」(American nation)。甚至斯大林也承認美國是一個「民族」,這是源自西歐的「公民民族主義」典型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中,「民族」(Nation)主要顯示出作為一個穩定的政治實體的特徵,相比之下,體現語言、種族、宗教、祖籍國等差異的各個群體如黑人、華裔、西班牙語裔等被稱為「族群」(Ethnic groups),這些群體的成員自加入了美國社會後,在美國的政治框架和「民族認同」意識的引領下逐漸淡化了本群體的政治色彩,而成為「亞文化群體」。而且,隨著族群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和相互通婚,各族群成員之間的界限也在模糊化,每個族群都有部分成員處於被其他族群同化的過程中。

在美國,所有族群的成員都被視作平等的國家公民,對少數族群成員作為國家公民所應當擁有的各項權利,政府從「公民」角度予以保障,針對每個成員的具體情況採取個案處理,儘可能不把他們視為具有某種獨立性的政治群體。對於一些少數族群成員在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不利狀況(如英語水平差的新移民或受教育程度低的黑人),美國主要不是通過政府政策來保護其群體的「政治權益」,而是通過民間和半民間的各種社會福利項目,對需要幫助的個人或小群體(而不是「族群」)予以救助和支持。這就使與族群相關的各種問題,主要以個體成員和個案的社會問題形式表現出來,而不表現為以整體族群為單位的政治問題。

美國政府和主流社會一直把族群問題「文化化」,也不主張採取行政強迫手段來推動文化同化。強迫同化實質上是族群「政治化」的另一種表現。在政治一體化的同時,美國政府和主流社會極力引導人們把族群差異、宗教差異看作是「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文化差異」。

考慮到社會中的族群差別將長期存在,美國學術界在20世紀中葉提出了「文化多元主義」的目標,努力把族群問題向「亞文化群體」的方向上引導,具體做法有三條:

第一是堅持國家在政治法律的一體和主流文化的普遍性(英語、基督教文化);

第二是允許各少數族群保留自己的部分傳統文化;

第三,為了防止在就業和其他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種族、族群歧視,美國人的身份證明中沒有「種族、族群成分」的內容,人口普查表中的「種族、族群身份」一欄,由被調查人自行決定是否申報和如何填寫。政府在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有意地淡化和模糊各個種族、族群之間的邊界,鼓勵族際通婚,並以各種方式來促進族群之間的相互融合。

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在討論與處理種族、族群關係時十分強調「文化多元主義」。同時,「文化多元」並不意味著各族群在政治、地域上實行任何形式的「割據」而危害國家的統一,美國的「文化多元」之上有十分強大的「政治一體」,各州和聯邦都是很強的政治實體。美國雖然允許成立以某個族群為基礎的、不具有排他性的文化團體,但絕不允許建立在種族、族群方面具有排他性並具有「自治傾向」的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例如,美國最重要的少數族群組織,是1910年5月成立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要活動是促進黑人就業機會、反對私刑、保護被迫害黑人和爭取黑人選舉權。「協進會」和其他以少數種族為主成立的各類組織的主要目的,是以美國憲法、人權和美國國家利益為旗幟,為少數種族成員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福利,而不是為少數種族爭取政治獨立或區域自治。同時美國非常重視各種族、各族群的「政治一體化」,只是在討論族群問題時不公開這樣提而已。毋庸諱言,處在社會底層的少數族群(黑人、土著印第安人)個別成員依然存在著「民族自治」並建立獨立國家的傾向,這種傾向,當然會受到美國政府的嚴密監控與全力壓制。

美國不僅堅持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統一,實際上在文化層面上也存在強有力的「一體化」措施,如通用的公共語言是英語,在作為「文化」最核心內容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方面必須追隨美國的主流社會。事實上,這些少數族群成員如不會講英語在美國就寸步難行,不接受美國的基督教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在美國社會裡與其他人和各種政府機構打交道就十分困難,更談不上就業和發展。所以,「文化多元主義」並沒有保留真正獨立的「文化群體」,只是允許在接受「美國共同文化」的前提下,保留了原有傳統文化某些特點的各「亞文化群體」的存在。如果允許發展有族群背景、真正具有自治傾向的「文化群體」,有可能最終會危害美國的政治統一,這是美國政府、政治家們和主流社會不接受的。

簡而言之,美國政府自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以來在處理國內種族、族群問題上的基本政策和指導思想,就是把各少數種族和族群引導成多元社會中的「亞文化群體」,淡化這些族群的獨立政治意識,把族群身份「去政治化」。

美國是一個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組成的新興國家,在「政治一體、文化多元」的框架下,在這些具有不同種族、族群背景和不同語言宗教文化傳統的公民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國民認同」。在今天,儘管歷史遺留下來的種族偏見和歧視仍然存在,有時也會發生種族矛盾和族群衝突,但是自「南北戰爭」後國家的統一從未受到真正的威脅。由於歷史上曾經長期實行黑人奴隸制和對土著印第安人、華裔等的種族歧視,使得美國族群關係的先天基礎很差,我們應當承認,美國自「民權運動」以來在協調種族關係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功。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http://www.infzm.com/content/31565
推薦閱讀:

范承剛:特稿是告訴你一些透明的東西
如何看待南方周末聯手燦星推出「南瓜視業」這件事?
南方周末--泛珠三角的廣東方程式
南方周末2014新年賀詞什麼時候發表?
南方周末關於復旦投毒者的這篇報道是否太過主觀臆斷?這樣的報道是否合適?

TAG:美國 | 民族 | 南方 | 南方周末 | 周末 | 處理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