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道醫與葉法善養生文化》2

  (2)伏羲之後,經三千年發展,到黃帝時代(即五帝時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約公元前26~22世紀),《史記·五帝紀》記載:「古史記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國有熊,故亦稱有熊氏。敗炎帝於阪泉,又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斬殺蚩尤,諸侯尊為天子,以代炎帝。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以風后為相,以力牧為將,命大橈作甲子,容成造歷,使曦和占日,常儀占月,萸區占星,伶倫造律呂,隸首作算數,岐伯為醫顧。傳說蠶桑、醫藥、舟車、宮室、文字等制,皆始於黃帝。」《史記》所稱「古史」,是伏羲畫卦,人文始出,黃帝傳承這一悠久的歷史時期(約在公元前80~26世紀),其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是《黃帝內經》及後來所傳《黃帝四經》。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冠以中華名族始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稀世醫學典籍,一位資深中醫專家曾說:「《黃帝內經》有極多難以解開之謎,只須解開其一,就能獲得現代諾貝爾獎」。可見其對生命科學上重大而深遠的貢獻。黃帝時代,我們的祖先對文字的創造剛剛起步,公元前22世紀的堯、舜還讓他的八伯(八位傳令人)傳達他們的口諭(因為沒有適用的文字),夏商時(公元前21~26世紀)才產生甲骨文和金文,只有3100個字。黃帝時代是寫不出《黃帝內經》這樣深奧的醫典的,但是黃帝確實又是這部醫典的原創人,這部醫學典範著作原來是由先秦諸道醫,口口相傳記載而成,文中以黃帝和岐伯對病症證辯為主,有雷公和黃帝論述病理變化因由,全書上下兩大卷本,上卷《素問篇》分六十五章;下卷《靈樞篇》分六十五章,合一百三十卷本。

  從西周立國至秦始皇建立封建皇朝(公元前841年~前221年)是歷史上所稱的「先秦時期」,也是我國道家形成的肇端期,產生出道醫和道士兩個並列的層次。《漢書》稱道醫為「方伎」,方,方外之人,不是普通的人,伎,有技藝有本領的人,是《漢書》純屬對道醫的稱謂,如《漢書·藝文志》序及方伎略,載有:《黃帝岐伯按摩》、《神農雜子伎道》、《黃帝三王養陽方》。由此延伸出道醫用藥的醫方,有組方、單方、驗方、處方;至今為中西醫界所使用。四千年來凡是道醫都稱「岐黃」,岐,岐伯;黃,黃帝;凡是醫術通稱「岐黃之術」。道醫之謂,始出於此。《黃帝內經》其醫學哲理從「天人相應」推向「天人合一」的巔峰,其「陰陽平衡」、「相生相剋」原理更是道家哲學的深刻表述。在道家文化傳承中,「黃帝乃是一面旗幟」(見《中國道家之精神》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7頁),先秦時期,尊稱道家為「黃老」。《史記·申不害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指申不害的法治思想出自黃老之學。漢,王充《論衡·自然》有:「賢之純者,黃老是也,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道家一脈由此生髮。

  (3)與黃帝同時代的神農氏,姓姜,因以火德為性,故稱炎帝,雖非上古五帝之一,但忝列在遠古「三皇」內,即伏羲、神農、黃帝。神農氏作來耒耜(農具),教人耕種,又遍嘗百草,掌握治病的藥物,被尊為「葯聖」。更追認他和黃帝是華夏各民族的始祖,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三皇」也是道家始祖,炎黃子孫所傳承的思想是圍繞著「道」這一觀念而展開的,先秦後期諸子百家所有經典著作,都有厚重的道家哲學思想和道家文化影響。「神農嘗百草」最終把「草」形成了「葯」,什麼是葯?《周禮·天官·疾醫》篇:「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注)「五葯:草、木、蟲、石、谷也」。辯:草、木指草本和木本植物;蟲,在古代稱老虎為大蟲,蛇類為長蟲,泛指動物;石,指礦物質、礦石;谷,指榖、禾、栗、黍、稷。這篇文章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保護生命和醫治疾病的養生原理,對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形成有顯著作用,漢,賈誼《新書》說:「葯食嘗於卑,然後至於貴;葯言獻於貴,然後聞與卑」。是說葯食生在田野是很卑微的,但對於養生是至為寶貴的,把葯食的道理獻言給寶貴的生命,聽起來那些小草又很卑微。《史記·商君傳》有:「若言葯也,甘言疾也」。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就有些治國的道理了,《淮南子》說:「神農嘗百草滋味,一日而中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神農中毒後,誰給他解毒?當時神農(炎帝)的部落住在黃河之北,黃帝的部落住在黃河之南,神農的年齡比黃帝大,靠黃帝的醫經(醫理)治癒了他的中毒症,那時還沒有「葯」的說法,把一些解毒的草浸泡在水裡,稱作「茶」,讓神農喝了茶後,中毒症就解除了,後來,黃河以北發生大疫,死人不斷,神農不好意思再請黃帝去醫治,引起黃帝不滿,就帶領部下把神農趕走了,黃帝統一了中原,把瘟疫也驅散了,這些典故都在《山海經》里以神話內容傳留下來,同時《神農本草經》也在流傳著。

  舊說《本草經》三卷,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記錄。《漢平帝紀》:「元始五年(公元5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轉,遣詣京師」。《樓護傳》記:「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梁《七錄》載《神農本草經》三卷,推以為始。但其所載郡縣有後漢地名,最後考證認定張仲景、華佗所撰《神農本草經》才見於經錄。自此,歷代道醫多有增補,如華佗弟子李當之《李氏葯錄》、吳普的《吳氏本草》;唐李勣《唐本草》、唐道士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唐蘭陵居士肖炳《四聲本草》;韓保興(升)《蜀本草》;宋御醫劉翰和道士馬志等九人合著《開寶本草》、《嘉佑補註本草》及後來的《圖經本草》、《證類本草》、《日華諸家本草》;元,古趙、王好古所撰《湯液本草》、《本草歌括》;明李時珍綜合以上各家「本草」去蕪求真,著作完成《本草綱目》巨著。

  戰國時,有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生於渤海郡鄭國,對「八卦圖譜」五體投地,對老子《道德經》信仰備至,後在盧國安家,又稱盧醫,他將金釵膏(石斛、甘草熬製成膏,石斛狀如金釵)獻於長桑君(盧國國君),不識而受禁。後游齊、趙,入秦遭殺。扁鵲創切脈術,精內、婦、小兒各科。《漢書·藝文志》有其醫著《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漢文帝時,有名醫倉公,信仰老子,醫術擅長養生,《史記》有「扁鵲倉公傳。」時人呼做「扁倉」。東漢名醫張機,南陽郡涅陽人,字仲景。學醫於張伯祖,師徒都是黃老信徒。靈帝時舉孝廉,建安時任長沙太守,大疫流行,因傷寒而死者十有六七,乃博採眾方,配藥送人,平息傷寒之亂,著有《傷寒論》十卷、《金匱玉函要略》三卷,漢魏以來,醫界尊為經典。漢末,名醫華佗,沛國譙人,字元化。精於方葯、針灸、外科手術及獸醫。創「五禽戲」用以強身養生,有少量醫著傳世,曾替曹操針治頭風,隨手而愈,但不能根治,曹問佗:「如何能得根治?」佗說:「惟開顱則可。」曹疑其謀殺,逐殺之。華佗之外科醫術及麻沸散麻醉藥從此失傳,華佗信老莊,自稱道醫,《後漢書》、《三國志》均有傳。東晉名醫葛洪,句容人,字稚川,自號抱朴子好神仙導養之法。洪從祖葛雲,傳煉丹術,作隱居。著有《抱朴子》、《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晉書》有傳。南朝陶弘景,丹陽秣陵人,字通明。初為齊諸王侍讀,後隱於句容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士,著有《真靈位業圖》、《真誥》、《本草經集注》(敦煌殘本七卷,散見於《政和證類本草》中)、《肘後百一方》等,謚貞白先生。《梁書》、《南史》皆有傳。唐初醫聖孫思邈,京兆府華原人。二十歲便善談老、庄及百家學說。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先後召見他,任命為官,他都堅決不受,隱伏在太白山中,揣摩醫道,自己採藥,普世濟人,藥到病除,對《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嫻熟於胸,常於天地萬物反常中體察病源變化,醫治莫不顯微,他信奉青城觀正一學術思想,與觀主趙元陽結為兄弟,收觀主徒弟葉法善為記名弟子,將一生醫學盡授葉法善。他活了一百多歲去世,史料對其真實年齡未載。他自注《老子》、《莊子》,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三十卷,有《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問世。《舊唐書》有傳。宋時有葯御劉翰、道士馬志、御醫掌禹鍚、林億等等皆道醫中之名醫,因宋史無傳,本文略去。元,名醫李杲,金,真定人,老莊學派傳人,自號東垣老人。對證治脾胃有神醫名,脾胃屬土,被醫界稱作「補土派」。著有《傷寒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等醫著,《元史》有傳。明,名醫李時珍,蘄州人,字東壁,號瀕湖,曾任楚王府奉祠正(王府正祭)。一生致力於醫藥文獻研究。深入民間,上山採藥,參證歷代八百餘類醫藥資料,芟繁補闕,訂正訛誤,歷時二十七年,稿凡三易,撰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又著《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醫書。他以道醫處世,所采之葯皆出自道地藥材(道家居地所產),在《本草綱目》中收載藥物1892種,道地藥材十之八九,冠道家各名目408種,計190萬餘字。《明史》有傳。清代黃帝信奉佛教,將道醫歸併入「佛醫」和「佛葯」。《清史》中對中醫藥文化記載是十分缺乏的,像顧炎武者之名流也不提醫藥兩字。

推薦閱讀:

春末夏初, 養生保健要設防
養生要注意事項有哪些?
夏季五色養生之黑色 紫菜南瓜湯養腎
艾灸養生是一種態度
太極拳養生意氣先行

TAG:文化 | 養生 | 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