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產品經理,都做好了這7件事
【人人都需要的產品思維課】《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蘇傑帶班,教你頂尖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戳此查看
本文長度為8000字,建議閱讀16分鐘
由於環境原因,我們接觸到的產品經理似乎總是「特別的」,以至於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人。產品經理到底是什麼,我現在做的事情,真的是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嗎?
作者 / 枯葉
來源 / 公眾號 枯葉咖啡館
談到產品經理的工作,「雜,亂」,是最常聽到的定義,包括我本人也在許多場合提到了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很雜。
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我們並沒有掌握這些看上去雜亂任務背後的共性,其二,我們懶惰,相比長篇大論的陳訴以及費盡心思的沉澱,回答雜只需要一個字。
用雜亂來定義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就如同用寫代碼來定義開發, 用畫圖來定義設計師一樣,只是一種自嘲的回應,並不是真正的定義。
這是一個工作的循環,一共是7個環節,分別是接受任務,分析,設計產品,交付產物,跟進進度,驗收發布,結果分析。我們來簡單講講每個階段的工作性質。
這裡提到的接受任務,原則上是產品經理一系列工作的起點,這些任務便是我們的需求。
正式工作環境里,我們的需求大部分通過任務性質被下發給我們的,這一點即便是產品負責人,產品總監也不例外,區別只是我們的任務不一樣而已。
以產品總監為例,我們會接受到要啟動某個新產品的任務,而這個任務或者是由企業上層決定,或者是由戰略決定,或者是由市場決定。
其本質上更多的是任務,而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來看看幾種典型的任務:
我們增加一個打賞功能吧
我們增加一種消息樣式
我們做個轉發,怎麼樣
現在直播很適合我們公司的方向,你來操刀,設計一個直播系統吧
積分等級體系能有效的增加用戶的活性,來一發
我們有教育資源,想找一位產品經理來做一款教育類app
當然,除了上級的直接要求以外,我們通過對市場,對用戶的了解,也能發現一些問題,發現一些機會,而這部分內容,也同樣是任務性質的,只是我們自己扮演者任務分配的角色。
冬日的某天,小雪,A和B兩人相約去某地開會,準備打個計程車前往,兩人在雪地等了許久,都沒有計程車經過。
此時,A抱怨道,要是有一款APP ,能讓我點一下就能叫到車就太好了(任務下發)
B思考了一下,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於是回應道,咱們自己做一個(任務接受)
於是 ,有了 UBER
於我個人而言,我其實很排斥「想法」,更多的是喜歡以「任務」的概念來驅動項目,想法過於偶然了,具備十足的不確定性,同時又過於廉價,誰沒有幾個想法呢?而任務卻不一樣,具備一定要達成的潛意識,我們接受任務或者下發任務時,都持有必須完成的心理.
分析是一個大類的環節,這樣的稱呼大概會讓你感到迷惑,我們先來看看那,分析階段都包含了那些事情。
市場調研,用戶調研,需求調研,技術調研,數據分析,kano模型,馬斯洛需求層次,用戶畫像等等.
在分析階段,我們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完成對任務的分析,是的,我們所知道的許多看似很高端的名詞,大概都是在分析階段的某種方法論。
產品經理是個強思考的角色,這裡的強思考主要就體現在分析階段。
分析階段在任務接受之後,我們分析的目的是如何去達成任務。
分析的目的在於尋找達成目的的方法,而不是去尋找拒絕任務的理由
很多時候,我們在分析時會有錯誤的思路,我們會下意識的去尋找能夠幫我們拒絕執行任務的理由,這是一種潛意識,是我們需要克服的困難。
我深刻的知曉許多任務,在我們接受時,就已經存在不可執行性,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但很遺憾,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就像是士兵一樣,服從是軍人的天職,達成任務便是我們產品經理的天職,儘管他多麼的離譜。
要知道,許多偉大的事情,都是在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被完成了。
產品經理接受的任務,極具挑戰性質,80%以上的任務都是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的角色,本就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將可能變為現實.
所以,你還在排斥任務嗎?或者你是否做好心理準備, 迎接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再來說到具體的各種方法論,如同我們剛才列舉的許多方法一樣,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分析。我們已然清楚分析的目的是什麼了,那如何分析便是這些方法論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這些方法論並不神秘,只是包裝過於華麗了,我們簡單列舉幾種分析方法吧。
市場調研
我們在獲取需求時,最先做的就是市場調研,簡單的來講,就是去分析任務所對應的目標市場,具備什麼樣的特點,需要什麼樣的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調研對象是「市場」,比如出行市場,IT市場
用戶調研
任何一個產品都是被某人所使用的,我們藉助市場調研明確自己要做什麼服務以後,就需要做用戶調研了。
用戶調研的落腳點在於某人,正確的講,應該是某類性的群體
技術調研
技術調研是在有一定想法以後,我們找上開發人員,簡單評估一下技術的實現成本,如果某個idea的實現成本 過高,我們可能就要重新想想方案了,許多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會忽略技術實現難度及成本,這是不可取的。
在應用層面,大部分的需求都是不需要強行攻關的,比如我們要實現支付功能,但並不是一定要自己開發一套支付系統以及安全系統,直接接入第三方就好啦,當然資金量很大時,我們的收益足夠平衡我們的成本時,就很有必要自己開發了。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作為劃分需求優先順序的方法被創造出來的。
需求總是很多的,但前人經過研究,提取出了需求的共性,並總結成了需求的五個類型。
使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判斷某個需求屬於何種類型,再藉助該類型需求的價值以及效應,最終來判斷出某個需求的優先順序和重要性。
產品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這是我所遵循的產品觀念,在我體驗一款新產品時,我會嘗試站在對方的角色,來思考。
如果是我來做,我會如何設計呢?
當我們結束了分析階段後,我們會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根據自己分析所總結出來的信息,來設計產品。
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參數,都是精心設計的,不僅僅是參數,一句提示文案,也是可以被精心設計的。
只是我發現許多產品落地很差,這點在設計上可以充分體現出來。
於分析階段相同,設計產品也有諸多的方法,並且經常被我們使用到,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曾注意到。
設計產品的方法:結構設計, 業務設計, 流程設計, 原型設計,情感設計,MVP設計原理等。
產品經理行業,由於外界盛傳的0門檻或者門檻低,導致許多朋友尚未準備好,就進入到這個行業,再加上目前尚未出現通用的技能體系,在實際工作中,許多leader ,許多產品老人,都尚未將自己的經驗沉澱,最終的結果,是比興奮更為巨大的迷茫。
迷茫:
從心底里想要學習,並認真的熱愛這個行業,但卻連自己應該學什麼,都感到疑惑。
看不清當下,也看不清未來。
自己現在能力到底怎麼樣算好還是算差,又或者是一般
下一步,我應該學些什麼,如何才能變得更好
其實沒有那麼複雜,這個行業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接近事物的本質,你所欠缺的只是應用的技能,以及對技能的熟練度。
在產品設計階段,我們的差距更多的體現在思考面積的強弱上,我們掌握的設計方法越多,便越能設計出好的產品。
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在創業團隊里,產品經理可能不會決定項目的成功,但卻極大的決定了項目的死亡。
若產品經理沒有掌握MVP設計原理,以及產品結構設計,極有可能在1.0版本花費太多的時間,並給未來的產品迭代遺留許多問題。
這將極大的增加創業團隊的時間負擔,創業而言,每一個小時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源,可以想像,浪費一個月等同於將整個團隊置於死亡邊緣。
而一次版本迭代,若牽扯到了結構重構,幾乎是必然超過一個月的時間耗損的。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環境里,我們需要使用不同的設計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學習。
設計方法之間是不存在正確或者錯誤的, 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在合適的地方,用了合適的方法。
因此,我們無需因為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被排斥,被冷淡,而動搖自身的信念,也無需為了失敗而感到沮喪。
我們所欠缺的,其實只是方法,那便學習方法就好了,不需要漫無目的的學習。
這些方法並不在已有的產品相關書籍里,而是在於傳統行業的金科定律里,相對歷史悠久的傳統行業,互聯網作為一個行業而言,顯得無比稚嫩。
現在大家所認識的kano模型,金字塔原理,馬斯洛需求層次,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論是屬於這個行業原創的,均是來自於對前人知識的學習以及再應用
要知道,早在互聯網之前,人們就已經設計出了許多精美的」產品「,我們其實早已掌握了產品設計的」精髓「,我們也早已接觸了數之不盡的」產品「。
一段文字,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場真人遊戲,乃至我們所使用的碗筷,衣物,都是被作為」產品「被設計出來的。
因此, 你,無需感到畏懼,也無需感到迷茫。
我一直信奉團隊至上的觀點,個人的力量無論多麼強大,也需要團隊的支撐。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感嘆,有一位助理多好,那就能幫我們分擔許多工作了。
我們希望有位助理,或者有人協助,本質上是對個人能力的一種危險預警,潛意識在告訴我們,你不行了,你需要團隊。
正確處理團隊關係,高質量提供交付產物,是我們獲得團隊幫助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與不同角色合作,需要交付不同的產物,需要記住的是,沒有誰是誰肚子里的蛔蟲,也不要寄希望和誰心意相通,正如我們無法揣測BOSS的想法,放之他人,也是相同的。
在我們與團隊合作的過程中,90%以上的分歧,不愉快都是因為產品經理沒有嚴謹的對待自己交付的產物。
原型圖和需求文檔 是我們最基礎的兩份輸出產物,可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產品經理以思維,思考的名譽,剝削產物的意義。
產品經理確實是一個強思考的行業,但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執行,不需要輸出。不需要將我們的思考過程交付給團隊。
我把我應該做的做完,我就成功了,置於對方有沒有做完,抱歉,這不是我的責任,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應該做哪些事情嗎?
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自己要做哪些事情的,這是這類角色的一個特性,似乎沒有人為我們安排明確的任務,於是,我們出現了各種問題,各種花式秀矛盾,如果我們是開發人員,我大概會這麼說。
你不是來寫代碼的,你是來寫bug的。
我們來簡單羅列一下要交付的產物:原型圖,原型全景圖,需求文檔,變更記錄,業務流程圖,數據流向圖,迭代故事,材料準備,溝通,調整。
並沒有完全列舉完,我並不想去堆砌交付產物,這似乎沒有價值。
交付產物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
以需求文檔舉例,我們可以看看自己寫的需求文檔,是否方便研發閱讀,是否有歧義,是否已經將功能大部分都覆蓋了,一份好的需求文檔可以極大的增加團隊效率,減少低效時間的耗損。
我曾關注過一個現象,相同的團隊,相同量級的需求,實際開發中所消耗時間的差異高達 60% 期間,發生變化的只是需求文檔更為精緻,交付產物質量更高。
仔細想想,平時耽誤團隊時間的,不恰恰是因為需求描述不清晰產生的溝通成本,調整成本,以及由於需求顆粒度不夠導致的變更成本嗎?
而這些問題,只是需要提高我們交付產物的質量,就能有效解決。
所謂的交付產物 是指接力的介質,產品經理所需要做的事情做好了,然後慎重的將我們的努力交給我們的團隊。
這是一個很莊重的儀式,很嚴肅,是對團隊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在野外,我們獵殺了一頭野豬,大概有100kg,我們嫌棄搬運太重了,就只切了一條豬腿,帶回部落,大概只有10kg。當我們再回到狩獵地時,被獵殺的野豬已經被其他野獸吃完了。
野獸就是我們所接受的任務,由於嫌棄麻煩,我們很粗暴的對待自己的原型圖,很粗暴的對待需求文檔,對待我們的交付產物。
似乎是沒有時間,實際上只是因為我們偷懶,而且還是很不聰明的一種偷懶。
如果用正確的方法畫原型圖,寫需求文檔,你會發現,這樣才是最大限度的偷懶。
現在你知道如何面對交付產物了嗎? 他並不難,只是需要我們額外的細心,額外的認真,同時,也需要我們尊重團隊,尊重自己。
切忌將產品經理等同於思考者,我們除了強思考以外,也是團隊中的一份子,思維固然重要,團隊力量卻遠勝於個人的思維
想的再多,做不出來,有什麼作用呢?
產品經理需要跟進版本進度,毫無疑問,我需要再強調一下,只有思想,只有想法,是無法做好產品經理的,我們不缺少想法,每一天我們都有許多想法,成出不窮。
2011年,在我第一次創業時,認識了一位灰色產業的朋友,他告訴了我一個很棒的想法,他想要消滅錢包,消滅現金。
人們每天買東西要帶錢包,多麼麻煩,還要找零,現在手機那麼方便,做個軟體出來,直接掃一下就能付錢,多方便。
光是手機付費還不夠,金額太高,用手機也不方便,我們還得帶個手機,最好還是刷身份證,刷臉,這樣什麼都不用帶,要付錢的時候,掃一下臉就好了。
很遺憾,他不是馬雲,也不是馬化騰,他只是一位不那麼普通的普通人,現在,人們手機支付已經非常方便了,平時的生活中,我也很少再用現金了。
移動支付產品經理的想法與我這位朋友的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將想法實現出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想法固然重要,但也只是重要,真正起到決定因素的,還看我們的做法。
當我們把產物交付給團隊以後,我們的事情並沒有結束,你需要留意一下,此時你的身份已經變化了。
你的產品從交付的時候開始,出現了變化, 此時,團隊就是你的產品,團隊效率就是你的產品質量。
如果一個團隊中沒有更高的角色,那產品經理就是這個團隊的leader,產品負責人就要對這個產品負起責任,還要對這個團隊負起責任。
早會,需求卡片,周會,進度跟蹤,風險報警,日報,周報,需求調整,需求管理,資源協調。
這些是我們最常看見的在交付後的任務,儘管我們在交付產物之前,有做技術調研和需求評審,但這並不能保證在開發過程中出現需求障礙。
實際上,無論我們的技術調研和需求評審做的多麼細緻,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開發同學,在技術調研和評審時,只能根據大概情況進行預測,而在執行時,卻會考慮的更深更全面。
在研發階段,開發會遇到一些較為複雜的需求,會消耗較多的時間,此時,我們就需要根據開發的反饋進行再評估。
慎用技術強攻關,大部分的產品並不是以技術決定勝負的,超過80%的團隊,並不需要過於強硬的技術,尤其是小團隊,初創團隊。(技術性項目例外)
在我接觸的許多項目中,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比修改產品方案更快捷了,當出現研發障礙時,修改需求方案,能夠節省1天至1個月以上的時間,這需要我們每天跟進跟進研發進度。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有必要花費這麼大的成本去實現某個功能嗎?
當我們參與到進度跟進時,會收穫許多的調整,為了避免出現需求不統一,也是為了提高交付給測試同學的產物,我們還需要對需求進行有效管理。
需求管理
目的:統一需求,提高需求溯源性,也是為了測試時能依據最新的,正確的需求進行測試,減少我們的溝通成本,也減少需求的不確定性
需求本身首先要能被管理,我並不提倡word版本的需求,也不提倡原型圖上寫需求,兩者皆因為 需求無法被管理
其次,當需求評審以後,不再對已評審的需求進行編輯和刪除操作,原則上,我們將以 取消和新增的狀態進行標示。
同時,我們還要維護變更記錄,讓變更原因,變更內容清晰可見。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我們掌握一些方法,比如嘗試用excel來編寫需求文檔,並且在需求文檔的撰寫過程中,遵守一些規範。
資源協調
產品開發過程中,其實需要用到很多資源,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
當我們需要使用第三方系統時,需要為開發同學準備好第三方系統的賬號,key或者其他什麼,比如第三方統計,第三方圖片處理,第三方登錄,第三方地圖
而內部的資源集中體現在介面API 和設計圖輸出上,許多時候,我們都是由前端驅動的,我們設計的多數是前端的產品,比如APP, H5 ,WEB, PC ,但前端的功能需要依賴後端的介面,以及UI的效果圖。
等介面,等設計圖,這兩種時間的耗損雖然很可惜,但卻是我們經常遇見的問題,如何妥善的安排資源,如何取捨,便是我們要做的資源協調,盡量的減少等待,這需要我們知曉各個功能的優先順序,複雜度,儘快進入並行軌道,避免等待
我帶產品團隊時,會經歷兩次驗收,這裡提到的驗收是整體驗收,我並不是很提倡在開發過程中頻繁打包,但我也很理解許多團隊,都會頻繁的打包驗收。
當開發階段結束後,測試介入前,產品經理有義務進行一次驗收,目的是確保主要功能邏輯與需求符合,沒有遺漏需求功能,可以稱之為需求驗收。
當測試結束後,產品經理還需要再進行一次驗收,目的是確保產品無明顯Bug,能夠正常使用,此時,才是真的產品驗收。
需求驗收
有時,我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也許開發實現的功能與我們的想像的有所區別,甚至南轅北轍。
我們首先需要確認一下,有沒有需求遺漏的,通常情況下,會有開發漏做了部分功能,此時,我們就要判斷這部分功能是否可放到下個版本迭代,還是當前版本非常重要的功能。
面對一些實現效果與預期效果不一致的功能,我們還要冷靜的分析判斷,開發這樣的調整,能否接受,如果能接受,那就要根據調整結果,來修訂我們的交付產物。
原則上,我們希望儘快的切換軌道,需求驗收是一個階段,更多的卻是一個節點,我們要把關,但也要靈活,盡量避免過多時間的反覆調整。
如何判斷哪些需求調整是可被允許的,哪些需求遺漏是可悲允許的,便是我們在這個階段所需要鍛煉提升的技能,MVP原則在這個環節也是適用的。
產品驗收
確保產品上線沒有明顯BUG,不只是測試同學的職責,也是產品經理的職責,當然,我們無法像測試同學一樣細緻,成體系,成規範的進行模擬操作。
但我們卻可以從自己的角色出發,確保主要路徑不出明顯bug,我們需要保證業務是正常的,核心功能是能被使用的,大部分使用場景是沒有明顯Bug的。
同時,產品驗收階段也是我們對需求邏輯的最後審核階段,我們的業務邏輯,功能邏輯這樣做是否正確。
這需要我們站在用戶的角色,真實的進行體驗,可以說產品驗收時,我們便是這個新功能的第一位真實用戶。
當我們已經完成產品驗收了,此時,我們就會通知開發同學。沒有問題,可以打包了。
打包的意思是將已經驗收的程序獨立生成安裝包,在android平台,我們往往需要打多個渠道包,每個渠道一個唯一的標示,這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的用戶都是從哪裡下載的。
當然,發布一個版本可不是這麼簡單的。
產品發布
從硬性角度來講,我們要為產品發布準備一些材料,比如更新文案,上傳安裝包以供審核,特別是IOS平台,要預算3-7天的時間進行審核,且可能審核被拒絕。
從軟性角度來講,當我們發布一些特殊的版本時,還需要配合運營的規劃擬定發布策略,必要時,可以封包待發布。
即,我們將可發布的版本準備好,但卻不真的發布,等待機會成熟,再進行發布。
為什麼在一些重要節慶日,成熟的產品都能準時準點的上線特殊版本呢?比如聖誕節版本,如果延期一兩天,是否表示這個版本的時間完全浪費了,畢竟聖誕節可不會等你兩天。
特殊的版本,我們往往會提前將安裝包準備好,進入封包待發布的狀態,只要等待某個特定的時間,便可以直接發布版本。
這是最後一個環節了,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環節,我們習慣性的將希望寄托在下個版本,寄托在下個功能,卻很少對結果進行分析。
當我們產品已經發布了,此時要注意觀察相應,觀察數據,通過實際市場結果,我們再來思考和評估。
這個功能是否被用戶所喜歡,用戶使用情況怎麼樣?有沒有提高的方法?
推薦閱讀:
※優秀男人的自我修養
※一個優秀的盡調人員從穿衣開始
※女人最優秀的品質和缺點
※優秀女人為何多剩女
※優秀父母需要掌握的8種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