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及其歷史成因

?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請關注網站

京胡藝術網 (全國首個京胡門戶網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作者 李明正】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問題,有諸多說法,如:曾以笛子定調,稱為幾個「眼」的弦;以工尺譜定調的,如凡字調、小工調、六字調、五字調(正宮調)等;以藝人約定俗成的說法:如爬子調、軟六、硬六等;以簡譜C、D、E、G等定胡琴調高等等,使廣大京劇愛好者感到非常困惑,為演唱和演奏帶來極大不便。這種情況,有其歷史成因。

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曲蓬勃發展的基礎上,經歷了「徽秦合流」、「徽漢合流」,即西皮腔與二黃腔的交流、匯合的一個複雜的聲腔衍變過程,而形成的。其間伴奏樂器的統一,則是重要的藝術因素。當時的秦腔,就是西皮調的前身。據《燕蘭小譜》所記「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肅調,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副之。工尺伊唔如話。」二黃腔曾以笛或嗩吶伴奏,二黃改用胡琴等弦樂伴奏後,才有條件與西皮腔在伴奏上統一協調起來,而匯合為一個腔系。

二黃用胡琴伴奏在乾隆時已有記載,道光年間《漢皋竹枝詞》所記漢口演戲的情況,「急是西皮緩二簧」,並提及使用「月琴弦子與胡琴」伴奏,出現「三樣和成絕妙音」的欣賞效果。在北京,二黃改用胡琴伴奏,曾有過反覆變動的複雜情況。清乾隆末,徽、秦兩腔合作時,曾廢笛改用胡琴伴奏。嘉慶時,因帝王避諱,清廷嚴禁以胡琴伴奏亂彈、梆子腔、二黃調,曾把京胡從戲曲中廢除,恢復以笛伴奏。同治年間,皮黃戲更為盛行,樂師沈六(星培)又改用胡琴伴奏,連同文場的月琴、三弦並用,時人稱之為「九根弦」。並出現了李四、樊三等著名琴師,胡琴又再次崛起,替代笛子。

用工尺譜、簡譜或五線譜記錄唱腔的樂譜,傳統叫「宮譜」。中國傳統戲曲宮譜多為工尺譜,近代始用簡譜和五線譜。

戲曲音樂的民間性特徵,是沒有曲譜,只靠口頭傳唱,即如李調元在《劇話》中所說的「向無曲譜,只沿土俗」的特點。而崑山腔,卻走了一條由民間到宮廷的發展道路,文人雅士爭用崑腔新聲撰作傳奇。從明天啟初年到清代,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乾隆年間,清宮沿襲了歷來封建統治者分樂舞為雅、俗的舊例,設花、雅兩部。奉崑曲為雅樂正聲,花部又稱「亂彈」。崑曲劇目,保留了四百多出折子戲,很多經典名劇,都有記錄全譜或近全本的工尺譜。京劇的樂譜,受崑曲影響,首先使用工尺譜,後用簡譜和五線譜。「五四」時期的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是用五線譜記錄京劇唱腔的第一人,即《梅蘭芳歌曲譜》。

我國古代樂譜,應為文人音樂中的古琴譜。早期的古琴譜是文字譜,是用文句詳細敘述每音左右手的彈奏指法,形式比較繁瑣。到了隋唐時期,曹柔新創了減字譜的記譜法。而工尺譜的早期形式,在此時也已出現。敦煌出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所寫的唐代樂譜,就屬於工尺譜體系。到了宋代,稱這種工尺譜為「燕樂半字譜」,是當時教坊中間通用的一種記譜符號。工尺譜的大量湧現並成為通用的記譜符號,應歸功於宋代教坊曲的提倡和民間俗樂的運用。

戲曲工尺譜出現在清乾隆初年以後,一般有立柱式、斜列式、橫排式三種代表樣式,主要用於崑曲。京劇承襲崑曲的記譜方法,但不像崑曲樂譜那樣規範。這是由於,京劇是在花部即「亂彈」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師徒相承」,樂譜的流傳居次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專業性技巧的日益提高,口傳心授的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必須有曲譜加以記錄和規範。以至形成了工尺譜、俗稱、簡譜並存的現象,給京胡伴奏時的定調造成難以規範的情況。

工尺,是一種記譜符號,採用特定的漢字來標記音樂。南北曲所用的工尺字譜,主要有七個:上、尺、工、凡、六、五、乙。實際上是傳統律學中五音二變(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的簡化符號,與簡譜中的自然音階相同。古代戲曲所用的七字工尺譜符號,屬於首調唱名法。是以曲笛音為標準的,共有七個調名:上字調(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及其歷史成因)、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及其歷史成因)、六字調(F)、五字調或正宮調(G)、乙字調(A)。

京胡曾以笛子的音高定調,倪秋平所著的《京劇胡琴研究》就有論述:「胡琴的音高是以笛子為根據的。……定二黃和反二黃是這樣的,小工調(D調)笛孔全按對胡琴裡弦;凡字調(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及其歷史成因調)俗稱扒字調,放笛子一個孔對裡弦;六字調(F調)放兩個孔對裡弦;五字調又名正宮調(G調)放三個孔對裡弦;乙字調(A調)放四個孔對裡弦;上字調(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及其歷史成因調)放五個孔對裡弦。西皮只要比二黃多放一個孔,例如正宮調二黃放三個孔,西皮放四個孔。」又如陳彥衡《舊劇叢談》所載:「北京皮簧初興時,尚用雙笛隨腔,後始改用胡琴。今日所指唱者之正宮、六字諸調,皆就笛而言。」

京劇音樂何時開始使用簡譜,還很難推斷;但梅蘭芳首次訪美時,為了讓外國人了解京劇,曾請劉天華先生用線譜記錄唱腔。線譜的使用僅在京劇現代戲,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因加入西洋管弦樂隊而用總譜。但對傳統京劇來說就很不方便,這是由於五線譜以固定唱名法來視奏,而京胡不可能像小提琴一樣固定音高;須根據行當,流派,甚至演員的嗓音條件來定調,因此從專業到業餘普遍使用簡譜,用首調唱名法來視唱或視奏。並用根據鋼琴上十二平均律的音高與音名而製成的校音器來定調。

京劇唱腔分為二黃、反二黃、西皮、反西皮。二黃與反二黃在里、外弦定調的音高上是相同的,但因把二黃的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及其歷史成因弦變為15弦來演奏所形成的反二黃,實際上改變了調式低了一個純四度。而西皮與反西皮都用京胡伴奏中的定調及其歷史成因弦來演奏,所不同的是落音。

為了規範京胡定調的幾種說法,特制定京胡常用定調對照表.供京胡演奏者參考。

京胡常用定調對照圖表

原載《中國京劇》2002年第1期
推薦閱讀: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Charpter 1: Four Point Six)[Demo]
求電影《once》中if you want me的尤克里里彈唱譜(帶節奏型)!!!?
當今的京胡演奏水平和京劇鼎盛時期的水平相比差距大嗎?
薩克斯怎樣為歌手伴奏
你聽過那些哪些表面挺火但實際沒什麼營養甚至低俗的歌?

TAG:歷史 | 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