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238識勢1
238識勢1
一、褚遂良《陰符經》識勢舉例
99個筆勢介紹過了。今天來實戰一下,看看是不是好用。我從褚遂良《陰符經》挑一些字例,當然不是全部。
1.「陰」字,左邊是阜耳勢。右旁上面是交爭勢,它用的是一啄一折,抬筆用足三分筆,顯得非常雄厚。這本字帖有些地方破爛了,但不妨礙我們看比筆勢。第三個筆勢,豎筆勢。只有橫豎的筆勢很容易看,我講過,橫筆起就是奮筆勢,豎筆起就是豎筆勢。如果要詳細點解釋,這是豎筆勢四開,一次抬筆。也就是這條階梯式的豎筆勢變形。如果各位都是行家,這種解釋就不用每次都講一遍了。第四個筆勢,玉函勢,又破損不少。不過《陰符經》還有其他「陰」字,可以參考。以前有些人,如王羲之的追隨者,非常忠誠。王羲之字帖上有什麼破損,她們照樣寫出來。這叫「愚忠」,實在沒有必要。「陰」字四個筆勢:阜耳勢、交爭勢、豎筆勢和玉函勢。
2.「符」字:上面是橫爻勢,這個筆勢既可以當草字頭,又可以當竹字頭,比部首靈活得多。第二個筆勢,單人旁,稱之為立人勢。記住立人勢定義是一撇加一豎,至於是直線還是弧線沒有規定。這一撇可能是啄,長一點也可能是掠,甚至是拂。這一豎可能是縱,也可能是裹,總之很靈活。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立人勢的一豎,努、縱、裹都有,而且都很好看。如果臨帖時忽略筆勢的路線,那就等,於白忙一場。第三個筆勢是一個「寸」字形。聽過前面課的同學都知道,這是戈法的倒筆書。倒筆書在我們給一個筆勢命名時,方便很多。「符」字三個筆勢,橫爻勢、立人勢、戈法倒筆書。
3.「經」字,四個筆勢:首先是蟠龍勢,注意這第一筆下來紙張磨損了,這是不應該斷的,你臨帖是要把它補上。你現在看到的是點畫,從大圓的角度說是不會斷的。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箭頭所指處不是點,而是收筆向上,這是篆隸寫法轉化過來的,見「緝」字。第二個筆勢是開三點,從筆法角度說就是連續三個挫點。手腕是左-右-右,排成3號位的一直線逐漸向上。右旁第一個筆勢是橫、啄和點,不是「又」字,是雞頭勢的一個變化寫法。看草書就很明顯,如智永寫的這個「經」字,右旁上面就是一個雞頭勢。雞頭勢是行草書「下」字的變化;上面一點本來是「下」字的橫,下面可以寫成一個「八」字形。王羲之偶然會寫成「又」字形,一豎下來向外轉。這種情況下,你認為這是交爭勢,也是可以的。「經」字最後一個筆勢,只有橫豎筆畫,剛剛講過,,豎筆起就是豎筆勢,抬筆移位就不用多說了。這個「經」字總共四個筆勢:蟠龍勢、開三點、雞頭勢和豎筆勢。
4.「上」字,也是只有橫豎筆畫的字。「下」字歸入雞頭勢,「上」字歸入豎筆勢。注意這是鍾繇寫法,以豎筆開始。王羲之「上」字往往以橫筆開始,只好算奮筆勢。
5.「篇」字:上篇的「篇」,第一筆勢,也是橫爻勢,表示竹字頭。褚遂良《陰符經》中所有的竹字頭全用橫爻勢。第二筆勢,全部由橫豎組成,奮筆勢。「戶」字第一筆,有人寫啄,有人寫短豎。《陰符經》用一橫,這是特意和下面兩橫取得一致,所以這是一個兩開半的奮筆勢,抬筆一次。你要理解作者的意圖。接下來就是單一筆勢,掠,收尾用很漂亮的揭筆,粗一點是因為手腕側。第四個筆勢是一個上包下的框架,鉤裹化勢。最後第五個,框架裡面全部是橫豎筆畫,一個「廿」字形,橫筆起,所以是奮筆勢。這樣「篇」字五個筆勢:橫爻勢、奮筆勢、掠勢、鉤裹化勢、奮筆勢。
初學筆勢的人往往不喜歡單一筆勢,她們希望把這個掠勢和其他筆畫組成複合筆勢。其他筆畫哪裡來呢?就要從前面或者後面筆勢中拆出一筆來。前面是奮筆勢,拆出最後一橫還是奮筆勢。這一橫加上掠是什麼筆勢呢?他們這樣想,撇加橫原來是瞑人勢,現在橫加撇那就是瞑人勢的倒筆書。
還有人到後面的鉤裹化勢中拆出第一筆,那是一個短豎。掠勢加上這個短豎,就是立人勢。鉤裹化勢折掉了這一個短豎,就變成鉤努勢了。我向這兩個方案表示敬意,但我想問問你為什麼歧視單一筆勢?
十三根線條都是單一筆勢,它們也是99個筆勢的基礎。我們不可能避開單一筆勢的,如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凡」字。框架是鳳翅勢,裡面有一個單一筆勢側點。又如褚遂良《陰符經》「賊」字,右旁一上來是兩個橫筆,第一個橫筆是戈法拆出來的,第二個橫筆是「十」字拆出來的,兩橫組成了奮筆勢。問題是「十」字留下來的這一筆怎麼辦?有些同學主張兩橫加一個反引勢組成戈法倒筆書。這想法把事情複雜化了,戈法倒筆書的三個筆畫是有次序的:橫豎橫、橫豎撇、橫豎捺都可以算,橫橫豎就不是了。這裡最簡單的方法,紅色這一筆是反引勢。反引勢還不算是單一筆勢,它是撇加趯,也是複合筆勢,只是看起來有點像單一筆勢。
還有一個字,我很早就讓大家分析,這就是褚遂良《陰符經》「出」字。這個字寫法和現在流行的筆順不同,她是三個筆勢組成的。第一個筆勢是馬樁勢,先寫左右再寫中間。注意中間這一豎筆,收筆很高,還有一個不大引人注意的趯,就是箭頭所指的地方。第二勢是兩橫,奮筆勢,這個容易。第三勢是下面的左右兩豎,左面這一小豎是三面換,你也可以認為是顧左顧右勢。就其實質而言,是手腕的扭動。褚遂良《陰符經》中非常明顯,數量特別多。
二、99個筆勢夠不夠用?
這個思考題是根據課程主要內容出的。上一堂課的主題是講「線條趨勢和使轉」。
線條走勢是根據八面鋒來的,我們主要用6、7、8、9四條線,也就是橫豎撇捺。
方向加路線,共計十三個走勢。一趯的方向比較飄忽,1、2、3、4都可以。所以,把它們歸攏,只算一個走勢,路線只取短直線。這樣一共就是十三個走勢,還有沒有?沒有了。
這線條十三個走勢,就是筆鋒的道路。偶然斜度有點變化,但總體來說,就是這十三條路。如果你用線條描繪物象,那就是中國畫。中國畫的根本也就在線條。把這十三根線條放入文字中,就是點畫。因為彼此是分開的,所以都是單一筆勢,成為使轉的材料。
使轉本身不是線條,只是組織線條的方法。孫過庭提出了「使轉」的概念,張旭比較詳細,講了五種功能:疊加、移位、轉動、滾動和逆動(又稱使轉逆向)。這最後一種直線和曲線反方向的聯接,最好也起個簡單的名字。我本來想叫它「反動」,但想想也許會引起誤會,還是放棄了。
你想,我們每天吃飯用餐,有魚蝦蛋肉,有蔬菜水果,這些是食材。而煎炸爆炒、蒸煮燒烤等等是方法手段。二者合在一起,材料加方法,結果就產生各種各樣的菜肴。書法也是這樣。
我們的材料就是十三根不同走勢的線條。單一筆勢有沒有遺漏?沒有,全部都在此了。我們的手段就是五種使轉方式,沒有第六種。用這些方法來加工材料,就可以產生極為豐富的變化。在數學上就是排列組合的問題,有興趣你可以去算一下。書法筆勢就是大圈,大圈就是這樣出來的。
十三種走勢和使轉都是從線條角度說的,線條一進入文字就成了點畫,這時候就分為實筆和虛筆。點畫是實筆,聯繫是虛筆。
如「三」,是奮筆勢。現在看見的是三個筆劃,實筆。從線條角度說,奮筆勢還有中間的虛筆,但真書中都隱藏了。這就是點畫和線條的不同。
又如「五勢」中的鉤裹勢,從點畫角度看是這樣的,最後是一趯。因為這是從「永」字八法發展而來的,所以我們還可以看見踆鋒。從線條角度看是這樣,黃色的這部分隱藏了。最後的踆鋒動作也不用包括在內了,純粹是線條的轉動。
我經常說臨帖時可以先寫中線,中線是對點畫而言的。筋和節的寫法一起畫出來,實際上已經是裹束了大小圈。
簡言之:
書法材料:十三種趨勢的線條。
運用手段:五種使轉方法。
所有單一筆勢和複合筆勢都可以表現,沒有遺漏。
從這個角度說,99種筆勢是夠用的。我們剛才分析《陰符經》幾個字,沒有遇到99以外的筆勢。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不夠用呢?就因為撞到沒有名稱的筆勢。
如智永《真草千字文》草書「弟」字。你可以看到他先寫了一個曲鉤勢,然後是一豎一撇。這一豎一撇是什麼筆勢呢?99個筆勢中沒有。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最重要保持頭腦清醒。這筆勢用了什麼材料呢?很簡單,一豎一撇。運動方式是什麼?是轉動。你看到這兩個因素,這大圈已經寫得出來,剩下的問題只差一個名字。其實很簡單,一撇一豎轉到本來有個立人勢。那麼這一豎一撇,就是立人勢的倒筆書。所以這個草書「弟」字,等於曲鉤勢加立人倒筆書。
我不贊成多創造新筆勢,增加記憶量。沒有人覺得背一大堆名詞是愉快幸福的事。盡量利用現有的筆勢,顯得更加方便。缺少名稱的都是複合筆勢,你把它拆得簡單點就有名稱了。一這個字為例,如果你想不出立人倒筆書,你就說曲鉤勢加一縱一掠。這就合格了,非常好,絕沒有人可以笑話你。誰笑你你告訴我,我們今後都不理睬他。
今天是識勢第一次實戰,以褚遂良《陰符經》為例,下次給我講講智永《真草千字文》筆勢分析。,
這兩本基本字帖,希望各位多加研究,有問題多和同學切磋。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分析褚遂良《陰符經》幾個字的筆勢。
書法大圈:材料和方法。
怎樣處理沒有名稱的複合筆勢。
複習思考:
褚遂良《陰符經》「陸」字,怎樣分析它的筆勢?
褚遂良《陰符經》「拙」字,右旁也是「出」,取勢是否和剛才講的相同?
推薦閱讀:
※吳少蘭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與圍棋的的三個共通點
※Yuliangjun 老師 的書法《百家姓》
※領導辦公室掛什麼字好 勵志書法用於自勉
※《高慶春書法集》出版 | 高清作品欣賞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