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中醫中藥學理論的關係詳解,望聞問切因與果

《周易》系我國古典哲學著作之一,據有關記載,是起源於殷末周初。它包括兩部分:一為《周易本經》(《易經》),一為《周易大傳》(《易傳》》,其中《易傳》大體上是在戰國末期才形成的,它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而是通過許多人,經歷了很長時間,作了增添而寫成。

易經以陽爻(?)和陰爻(?)為基礎,用乾(?)、坤(?)、坎(?)、離(?)、兌(?)、巽(?)、艮(?)、震(?)、八卦,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澤、風、山、雷八類事物,並以爻與卦的變化演繹為八經卦與六十四卦,作為解釋宇宙的一切變化。認為宇宙是由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有形象的物質組成,而宇宙的變化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以動者為其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其變化則在於「一陰一陽謂之道」。因而,周易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古人廣泛地應用於農學、軍事學、教育學、醫學等方面。該書是有一定價值的上古文化史料。《易傳》乃是對《易經》最古之註解和論述,內容包括象、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七篇論述。自漢以後二千餘年,注釋《易經》者約有千家,都是熔經傳於一爐,見解各殊。有從象數進行解釋,如宋代之用「河圖」和「洛書」圖形作為闡述方法;有從考據出發,如明末清初時,王船山對《易經》中的唯物主義思想作了發掘等。

本草綱目

《周易》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用於醫學方面,歷代醫家論述頗多,因為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和概括,醫學作為自然科學之一,本受一定的哲學思想支配。中醫學的陰陽及五行學說,具有樸素的唯物論自發的辯證法因素,多與《易經》之理相符,以易經八卦用於醫學則不乏其人。略舉其要

如下:

金元·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認為周易學說與儒家、醫家關係極為密切。該書序中說:「夫醫教者,源自伏犧,流於神農,注於黃帝,行於萬世,合於無窮,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易教體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綱五常,醫教要乎五運六氣。其門三,其道一,故相須以用而無相失,蓋本教一而已矣。若忘其根本,而求其華實之茂者,未之有也。」說明周易哲學思想對於自然科學(醫教為例)、社會科學(儒教為例)有指導作用,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為哲學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據,三者關係密切。

明·張景岳對於易經與醫學的關係則更為深有體會,在《類經附翼·醫易義》中說:「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醫有內經?可借於易?捨近求遠,吳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散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張介賓通過長期醫療實踐,認識易經之陰陽學說同內經之陰陽學說是相通的,理無二致,是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學醫不知易,則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能加深對醫學知識的認識,終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醫,必謂之易經道理深奧,渺茫難用,醒悟到:「醫不可以無易」,就是說要發展醫學科學,必須有一正確的指導思想;「易不可以無醫」則說明哲學思想是以一定實踐為基礎的。

清·張隱巷亦採用《易經》之理注釋《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張氏對「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一段經文即以易理闡述,注曰:「道者,陰陽之理也。太極靜而生例,動而生陽,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為陰陽之道。總之曰綱,周之曰紀。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為綱,散之為紀。」對「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注云:「積陽至高而為天,積陰至厚而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當法天地陰陽之理。地之陰,主靜而有常,天之陽,主動而不息。春夏者,天之陰陽也,故主陽生陰長。秋冬者,地之陰陽也,故主陽殺陰藏…。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故陰陽之理,極則變生。人之病亦然,如熱甚則發寒,寒甚則反熱。治病之道亦然,如久服苦寒之味,則反化火矣。」

清·鄭欽安之《醫理真傳》、《醫法園通》二書,皆本《周易》、《內經》、仲景立法制方之旨,其審證用藥則偏重於陰陽寒熱兩端,解釋病機及立法制方亦多採用易經八卦之說。如《醫理真傳》以「人稟天地之正氣而生,此坎離所以為人生立命之根也」。用坎離二卦以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對立統一關係。坎?為水,屬陰,血也,而真陽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居於至陰之地,乃人身立命之根,真種子也。離=為水,屬陽,氣也,而真陰寓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為心。一點真陰,藏於二陽之中,居於正南,有人居之象,為十二官之尊,萬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日心藏神。坎中真陽,輩自乾元,離中真陰,輩自坤元,乾坤彼此互為其根,心火下交於腎,腎水上濟於心,一升一降,往來不窮,性命於是乎立。據此立論,在《醫法園通》中,對心病不安一證,提出了以桂附之大辛大熱為君補坎之真陽,用蛤粉補坎中之陰,加姜草調中以交通上下之樞機,治療心陽虛之補坎益離丹。鄭氏以易經八卦結合中醫理論,用於臨床治療內容是甚為豐富的。

陰陽中藥材

清·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脹滿盎脹篇》中說:「單腹脹,實難除,山風卦,指南車,易中旨,費居諸。」注云:「易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注卦變。卦體,剛上柔下,上情高亢而不下接,下情退縮而不上交,兩情不相通也。卦德,下巽上止,在下邈巡畏縮,而無敢為之心,在上因循止息而無必為之志,庶事日以瞻也,此言致蠱之由,醫者參透此理,亦知盤病之由。」言之要參透易經之理,「亦可以治蠱病矣」。陳氏以易經山風卦對蠱脹的根源作了分析,認為如「指南車」一樣。山風卦就是蠱卦,為易經六十四卦之一。蠱卦,下巽上艮。艮為山屬土,巽為風屬木,用於醫學上則是說人之所以成蠱,受病臟腑病在肝膽脾胃。因艮屬土,在人體為胃與脾相合;巽屬木,在人為膽與肝相合。因巽木不疏於下,良土阻滯於上,兩者不相通,故成鼓脹。治療此病證,就如易經之「利涉大川」,不怕艱險困難,要抓緊時機進行治療,使之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方稱高明。

中醫針灸

祖國醫學的特點是辨證論治,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病和證隨時隨地都在變化著,依人體的內因和外界的因素而轉移,如八綱辨證;陰陽為總綱,表、里、虛、實、寒、熱,單純者少,錯綜複雜者多,常可見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虛里實,表實里虛,上熱下寒,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等不同。故治病必須知常知變。易經之理,易者,易也,變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治療總在調和陰陽,合陰陽消長之機。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身乃一小天地,其變化亦與外界天地有聯繫。易經具有古樸的辨證法思想,醫學是人類同疾病作鬥爭從實踐中總結和發展起來。它同生產發展水平和其它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係,易經認為世界是一個萬物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其中萬物皆變、皆動、皆生、皆滅,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則是事物內部包含的陰陽剛柔雙方的互相作用和相互鬥爭。這種哲學思想對中醫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易經哲理古樸,其中奧秘尚待我們有志於斯道者不斷學習研究,發掘精華,棄其糟粕,為豐富世界醫學,對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限於水平,只是感性認識,乃拋磚引玉之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與28星宿的關係
政教關係
婆媳關係「三從四德」新解-婆媳關係-情感-愛麗女性網
男女關係笑話十個
老易講八字十神和性格的關係

TAG:藥學 | 中醫 | 中藥 | 理論 | 周易 | 關係 | 中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