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商進化論:渴望雋永的感情沒變,但實現它的路徑變了
- 關鍵字: 約會交友約炮戀愛訓練營性需求心理學
心理引言:正如老話所說,所有成功的約會可能都是相似的,但所有失敗的約會則各有各的不同。今天人們相識、相戀、在一起的過程已經被互聯網的深深參與所改變,雖然你最終追求的東西——一份雋永的感情,並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實現它的路徑卻充滿了各種現代和後現代的符號。我們試圖用以下內容構建一個龐大的情感資料庫,祝你在其中邂逅某個階段的自己。 ——心靈咖啡網
正像老話所說,所有成功的約會可能都是相似的,但所有失敗的約會則各有各的不同。今天人們相識、相戀、在一起的過程已經被互聯網的深深參與所改變,雖然你最終追求的東西——一份雋永的感情,並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實現它的路徑卻充滿了各種現代和後現代的符號。我們試圖用以下內容構建一個龐大的情感資料庫,祝你在其中邂逅某個階段的自己。
一顆寂寞心靈的APP之旅
昏暗的燈光,搖曳的燭影,精緻的餐具,氤氳著浪漫的氣氛。這裡是三里屯酒吧街附近的一處西餐廳。望著對面女孩的臉,我有些恍惚,今天是情人節,我和一個陌生人在一起。
她很漂亮,肌膚勝雪。從始至終,我都在拚命地想著話題,努力打破尷尬。她的反應冷淡,只是不咸不淡地應答,顯然對我沒興趣。這樣的場景我並不陌生,我在等著她找借口離開。果然,手機響起,她要走了。臨走我問她是不是單身,她說不是,男友在國外,和我吃飯只是因為我在那款手機APP「請吃飯」中發出了邀請,這家餐廳的金槍魚沙拉是她的最愛。看著她走出餐廳,身影消失在北京的霧霾之中,我一口氣喝掉了整杯瑪格麗特。
我,今年26歲。一名記者,試用各種新的APP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上面的故事,是陌生人交友APP體驗式報道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場景。一個人,在一個空曠的房間,這是我結束一天忙碌後回到家中的常態。陪伴我的還有一部智能手機,與大多數都市裡生活的年輕人一樣,手機儼然成為了我身體的延伸,它可以解決我日常生活的一切信息需求。「請吃飯」是我最新使用的一款應用,我可以在上面發出請吃飯的邀請,在報名的人中選擇和誰一起吃。
我已經邀請過5個女孩吃飯了,沒有一個發展為戀人。我的工作很忙碌,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人。無奈的是,對我而言工作關係很難變成私人關係,尤其是戀人。明明是自己愚笨,卻總是騙自己說緣分未到。
前不久,我接到了一通電話,百合網打來的,一個殷勤的聲音傳過來,她說可以給我安排相親。我這才恍惚想起,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特別火的時候,我曾在父母的慫恿之下註冊過百合網,他們希望有朝一日我成為孟非口中的「百合網為我們推薦的男嘉賓」。後來我才知道,這種一對一的專業紅娘服務是各家婚戀網站的新業務。隨著婚戀交友網站PC端的增長放緩,線上資源引流到線下的高端獵婚成了新的增長點。
移動時代,婚戀網站的模式顯得有些笨重。為PC設計的婚戀網站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受屏幕大小的限制,婚戀網站在手機上的瀏覽效果並不好。關鍵是,越來越多的交友應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後起之秀野蠻成長,想要顛覆前者,取而代之。這些主打陌生人交友的APP以全新的社交玩法,吸引著追求新鮮感的年輕人。
我曾一度沉迷於微信的漂流瓶和搖一搖,這兩個遊戲性的社交功能被認為是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小龍的神來之筆。可是,想通過它們找女朋友,簡直就像大海撈針一樣,它們覆蓋所有微信用戶,遇到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我可接受不了異地戀。
後來,陌陌出現了,身邊的朋友都在用,他們說上面有機會、有驚喜,於是我也成為了「陌陌分之一」。陌陌和附近的人一樣,本質是基於LBS的陌生人社交。前不久,陌陌創始人唐岩宣布,專註於這一需求,陌陌進入了過億用戶的產品陣營。而我在此茫茫人海中尋尋覓覓,沒有驚喜,只有失望。
每次,我和陌生女孩主動打招呼,基本都會石沉大海。即便對方回復了,在「你好」之後我也實在找不到什麼話題。我一直覺得諸如查戶口般的問題太Low,所以問不出口。陌生人社交,本身就心存戒備,如果不是情場高手,真的很難打開局面深入交流,聊天一般止於「呵呵」。每每主動出擊,次次鎩羽而歸。不過我並不死心,在線狀態長期設置為「對所有人可見」,因為心中還殘留著一絲希望,也許有人會喜歡我,主動找我搭訕。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某天,奇蹟出現了,一個美麗的女孩主動問我要不要出來吃飯。難道是我的誠意感動了上天,我換上了新買的淘寶爆款,滿心歡喜地來到約會地點。她真美,不像很多陌陌上的「美圖秀秀黨」一樣「見光死」。她長發飄飄,眼波流轉,顧盼流連,擋不住萬種風情。吃飯時,不需要我講無聊的冷笑話,她不停地說著話,我的任務只是傻傻地看著她。
吃過飯,她說想去酒吧坐坐,我明明不喜歡那種場合,還是答應了她。她帶路去了一家位置偏僻的酒吧,坐下後直接要了兩杯雞尾酒,之後聊天竟然開始變得冷淡,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結賬時酒吧向我收了1000元。雖然明知被宰,還是礙於面子,二話不說刷了卡。出了酒吧,她說自己有些累,便揚長而去了。
這之後很長一段,我忘記了用手機應用找女友這回事。後來,陌陌增加了群組功能,將陌生人關係通過興趣,沉澱為熟人關係。陌陌群組產品經理鍾永安曾說,陌陌後台平均每天收到2萬多次建群申請。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ID為「鄭娜娃」的網友在知乎上描述了自己的群組體驗:「在我們生活、工作的周圍組各種局,雖然人陌生,但是環境是熟悉的,大家距離得近,有一種巧合和惺惺相惜的感覺,交友門檻突然就降低了……畢竟組群跟一對一的約會比起來,安全係數要高許多,而且沒那麼曖昧。」
索契冬奧會上,美國手機約會軟體Tinder大放異彩,各國運動員白天在賽場上爭金奪銀,比賽結束之後靠Tinder尋找激情。據Tinder官方統計,冬奧會開幕後那幾天,Tinder在索契的新用戶數量每日新增400%,有媒體開玩笑說,Tinder間接導致了奧運村內的10萬隻避孕套消耗殆盡。
奧運村一直是一夜情的高發區,現代科技推波助瀾。冬奧會剛剛開幕,紐西蘭運動員瑞貝卡·托爾就在Twitter上說:「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去奧運村用Tinder啦!」Tinder的火爆可見一斑。Tinder的引爆點在於簡單高效,系統給用戶推薦一張附近異性的照片,如果喜歡對方的照片,向右滑動屏幕表示Yes,向左滑動屏幕表示No。如果用戶雙方同時選擇Yes,兩個人就可以聊天了。這款產品發布兩年來,形成了1000萬次成功匹配,用戶每天會在Tinder上進行7.5億次滑動操作,用以表達喜歡還是不喜歡。
就是這樣「以貌取人」的機制,讓用戶如滾雪球般成長起來。看起來似乎膚淺,卻直接切中了人們追求快速的心理。現代社會忙碌的人們,一切都是高頻次和碎片化的。在路邊等車的幾分鐘時間,就可以用Tinder迎接一場邂逅。但是,這樣速食般的相遇,結局也難免草草,Tinder主要被人們作為尋找刺激的工具。談及此類APP,不得不說現已改名為「Down」的Bang with friends,這款應用曾因為赤裸裸的因「性」結緣而被蘋果下架——性一直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推手。
陌陌CEO唐岩認定性需求是用戶在網上結識陌生人的主要動力。在國內,陌陌一度被視為「約炮神器」。不管是Tinder還是陌陌,之所以摘不掉約炮的帽子,就是因為它們太高效了,太容易得到的便很難去珍惜。
如果可以慢下來,產品機制上加以限制,社區氛圍便會有可能傾向於嚴肅的相戀。Tinder在國內出現了幾款模仿者,它們基於Tinder做出了本土化創新,限制的程度各有不同,產生的社區氛圍也不盡相同,「撩菜撩湯」就是其中之一。在我看來,這是國內最像Tinder的交友APP,但它的創始人蔣世奎不這樣認為,他認為Tinder和撩菜撩湯都是「Hot or Not」網站的模仿者。撩菜撩湯的名字「海派味」十足,在吳語語系下,「撩菜」的意思是男人勾搭女人,「撩湯」則是女人逗引男人。
於是,我開始在上面找自己的菜。註冊用戶過程中,有一點讓我感覺很真實,除需要填寫一般的資料信息,還可以上傳語音和視頻介紹。經過短暫的思想鬥爭,我錄了一段20秒的自我介紹,沒有錄視頻。事實證明,多數人和我一樣心存戒備,蔣世奎透露,用戶錄製音頻的比例高達50%,視頻僅為20%。
蔣世奎將撩菜撩湯定義為移動版的世紀佳緣,他認為傳統婚戀已經Out了,年輕人需要新的、免費的交友方式。撩菜撩湯的用戶年齡跨度小到15歲,大到40多歲。核心用戶群集中在18-28歲。註冊成功後,系統送給了我10把鑰匙,我還沒搞清楚怎麼用,配對就開始了。
一張美女照片迎面撲來,照片左右兩側有兩個按鈕,分別是「我的菜」和「沒感覺」。我眼帶桃心地選了幾個「我的菜」之後,系統寂然無聲。這時的我只有等待,因為撩菜撩湯並不內置即時通訊功能,我在等著某個女孩垂青於我,把我當作她的「菜」,漫長的等待之後,終於遇到了那個人。這之後,我明白了鑰匙的用處,鑰匙作為撩菜撩湯的虛擬貨幣而存在,用於「互視為菜」之後開啟資料,獲得聯繫方式。你還可以購買禮物,送給心儀之人。
鑰匙6把起售,1把1元。為了維持用戶活躍,系統每天會送用戶1把鑰匙。根據蔣世奎說,撩菜撩湯的用戶留存率很高,30天後的用戶留存率為20%,付費用戶比例為10%,靠「賣鑰匙」,撩菜撩湯10人左右的團隊現在已經收入不菲,因為用戶的付費意願很強,而且不乏土豪用戶。禮物系統一直被蔣世奎津津樂道,只有6款禮物可供用戶選擇,除了玫瑰、跑車這些俗氣的虛擬禮物,最貴的是一款名為「真愛」的禮物,價值9999把鑰匙,也就是9999元人民幣。
真愛無價,已經有不少用戶送出了「真愛」,蔣世奎並不願意透露具體數字。虛擬貨幣是撩菜撩湯對Tinder進行的一次本土化創新,借鑒了9158、六間房等本土秀場網站的盈利模式。撩菜撩湯禮物系統的巧妙之處在於,每送出一款禮物,哪怕是價值一把鑰匙的玫瑰,收禮物的人收到信息後,一般都會禮貌性地回話,這樣便為宅男創造了與女神對話的機會。蔣世奎說,對不少男性用戶來說,這就已經夠了。
撩菜撩湯的數十萬用戶中,男女比例3.5:1,如此狼多肉少的情況,開發者以照顧、留住女性用戶為重要原則,只要留住了她們,就不愁沒有男性用戶,這是荷爾蒙社交的根本。據移動應用分析公司Flurry的數據顯示,各類約會類應用中平均有64%是男性,Android系統手機男性用戶更多,佔到66%。
蔣世奎故意將外表優質的用戶照片放到前面,他說人人都是外貌協會,外表是決定好感的第一要素。如果男女不來電,再聊200分鐘感受內涵,都不會產生感情。在Tinder和撩菜撩湯中,人們對於外貌的追求被無限放大了。這種僅憑第一印象,把照片滑來滑去的APP,遊戲的成分佔了多數。現在,國外有一些應用正在回歸傳統,比如Twine Canvas,它首先考察用戶興趣的匹配度,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照片或圖畫進行拼接組合,並附上個人愛好的介紹。用戶可以瀏覽他人上傳的貼圖,如果兩人之間喜歡彼此的風格,就可以進一步交流。這是和Tinder等外貌先行的APP反其道而行之的,讓人們由內而外地相識。蔣世奎認為,這有違天性。但是,在這種因內在而相識的產品機制下,人們至少是不會缺少談資的。而陌陌、Tinder極大的缺點便在於,人們很難開展交流。
一次偶爾的機會,我在《非誠勿擾》的電視節目上看到了「豆漿油條」的創始人張述,在美國出生的他曾兩次參加這個節目。我安裝這款應用只是單純地喜歡這個名字,愛情本來就該像豆漿油條般簡單自然。使用後的第一感覺,相比撩菜撩湯,豆漿油條很小清新。張述至今沒成功和中國女孩談過戀愛。相比美國女孩,他覺得中國女孩更傾向於快速確立戀愛關係,主流社會人群在婚姻問題上,普遍顯得急迫。
張述說,愛情和交友靠的是緣分,不是功利性的獵取目標。相比撩菜撩湯,豆漿油條對Tinder模式變動很大,男女的相識不再僅憑「眼緣」,個人條件被放到了相等的地位,有無車房這類丈母娘普遍關心的問題,也被作為重要參考目標。從這一點來看,豆漿油條更有婚戀網站的味道。張述想要追求一種介於隨便和保守之間的狀態,不希望拘泥於任何一種形式,既不想做約炮軟體,也不想成為婚戀軟體,任人們自由發展關係。
緣分可遇不可求,想用豆漿油條找到另一半的難度很大。我選擇用我的新浪微博賬號進行登錄,通過第三方社交賬號登錄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可以確保用戶信息的真實。後台獲得這些信息後,會用數據挖掘技術,對用戶個人特點建模,作為智能匹配的依據。
每次配對,看著一顆「怦怦跳」的紅心,從0%-100%,慢慢滿溢,四位女孩的神秘面紗被徐徐揭開,總是有新的期待,緣分遊戲自此開始。玩過上百次豆漿油條的緣分配對遊戲,有一次讓我至今難忘,我在上面遇到了初中時的暗戀對象。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一次尋常的配對,當她的照片和其他三位女孩的照片一起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的大腦停滯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轉學之後便人間蒸發了一樣,在漫長的高中生涯我一直想著她。
現在,上天給了我一次機會。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她的照片,心跳加速。系統進入資料選擇頁,四個人的資料被完全打亂。我如果選對了她的資料,就有可能與她直接對話。這對我來說簡直易如反掌,她的身高、年齡、星座我瞭然於胸。好事多磨,萬萬沒有想到,竟然出現了「李鬼」,另外一人的資料,除了職業,其他和她的基本一樣,我愣住了。
旋即又放下心來,因為就算選錯了,系統還會再給我一次機會,從照片和資料兩個維度進行二選一,一個是我選擇了照片的女孩,一個是我選擇了資料的女孩。結束了選擇,我進入了甜蜜的等待,我在等著她選擇我,因為只有在對方經歷了同樣的流程之後,她在四位男性中將我視為意中人,我倆才算配對成功,然後就可以直接對話了。幾天之後,我進入了焦急的等待,莫非她已經卸載了應用,或者她根本就沒有選我。
老天給了我一次機會,又跟我開了一次玩笑。如果當我選了她,發現她也選了我的時候,該有多麼美妙。錯過了臆想中的真愛,我至今沒有一次配對成功,匹配難度簡直可以與《FlAPPy Bird》相提並論,或許這樣用戶才會更加慎重認真,遏制騷擾信息和約炮邀約。撩菜撩湯平均每個用戶可以成功匹配500次,這種高匹配次數得益於低門檻,張述並沒有透露豆漿油條讓多少有緣人心有靈犀,他只是說有一半的用戶成功過。
張述意識到,之前的匹配機制,用戶成功的概率太低。為了增加配對概率,當你被選中,系統會通知「誰選了我」,相當於給了雙方一次機會,讓緣分不會因為直覺出錯而溜走。用完每天三次的配對機會,用戶想要繼續緣分遊戲,需要花錢購買「黃豆」,6元錢可以購買60個黃豆,30個黃豆換3次緣分配對機會。與撩菜撩湯不同,豆漿油條並沒有禮物系統,這是由配對機制,和想要營造嚴肅交友的社區氛圍決定的。
豆漿油條另一種增加匹配概率的方法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資料,為人們推薦條件相當的用戶。從理念上,這是根本的變化,讓機器改變社交網路中如金字塔般的用戶架構,由縱深到平行,把人分割成了平等的梯隊。不過,理想總是豐滿,現實總是骨感。機器不是萬能的,尤其在戀愛這件事上,不是簡單劃分一下人群,就能輕易促成的。個體的多樣性,包含無數個維度,所謂的興趣、性格也不能僅僅通過職業、年齡、星座等作為依據。豆漿油條提出了很好的概念,在實際推薦效果上,並不盡如人意。
我依然一個人,經歷了暗戀對象的無視,我有些心灰意冷。直到有一天,在朋友的聚會上,我遇到一個女孩,她是我的理想型,讓我的心死灰復燃。不過生性害羞的我,始終沒有鼓起勇氣和她說上一句話,只敢偷偷瞥上幾眼。
回到家,我後悔不已,她是我朋友的朋友,我可以直接向朋友要她的聯繫方式,猶豫再三,我不希望朋友知道,他是個大嘴巴,會在圈子裡傳遍我的緋聞。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自己曾在報道中看到了一款名為「某某」的應用,它的功能就是讓人找到朋友的朋友。我立刻將某某安裝到了手機里,我和她有不少共同好友,並且她也安裝了某某,沒費吹灰之力,我就聯繫上了她。
雖然通過聊天,我知道她已經有了男友,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繼續使用這款應用。我想,是時候從虛擬的世界走向現實了。某某需要通過微博賬號登錄,以便抓取用戶在微博上的好友關係。人們說某某是「挖牆腳利器」,會加劇上演「閨蜜劫」,讓有男女朋友的人感到草木皆兵。某某的創始人葉雯佳不以為然,她說這只是噱頭,就像人們說陌陌是約炮利器一樣。
某某去年8月上線,如今已經積累了百萬量級的用戶,獲得了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百萬級人民幣的天使投資。葉雯佳的創意來源於鄧巴理論,即用朋友的朋友,形成的二度人脈,完成跨越單層關係的社交網路。就是「殺熟」。我想通了,何必捨近求遠呢?沒有互聯網,人們的婚姻問題不就是這樣解決的嗎。感情常常就是如此,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種半熟人之間的社交更安全,並且同樣可以曖昧不清。套用一句歌詞,「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獨的自由」。但最大的硬傷還在於,它極度依賴用戶註冊,我發送出的約會請求,只有在對方同樣安裝了某某的情況下,才能有所顯示,這讓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白白浪費了很多感情。在與那個女孩失之交臂後,我再也沒在某某上找到想要約會的人。
微信服務號的發展勢如破竹,功能越來越強大。通過朋友的推薦,我關注了「約你妹」,它可以調用各種介面,實現諸多功能。「約你妹」不是罵人的話,不同的斷句方式會有不同語言效果,我將之理解為約你的妹子。約你妹的創始人王啟亨對此並不認同,他怕被貼上「約炮」的標籤,他說「你妹」是語氣助詞,就像當初紅極一時的手機遊戲《找你妹》一樣,取這個名字就為好記。
約你妹的商業模式清晰,以社交帶動消費,為商家引流帶來收入。王啟亨有著多年的團購行業經驗,深刻了解O2O模式。用戶可以在約你妹中發出邀請,確定約會時間、地點、項目,然後等人應邀。它和「請吃飯」的切入點相同,讓社交場景先行,利用人們社交的強烈需求,促成人們直接到線下約會。或許千言萬語,也抵不過相視一笑,但我已經厭煩了一次次的無疾而終。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喝掉了整杯瑪格麗特,我推開滿是水汽的玻璃門,走進了混混沌沌,幽暗深沉的北京城,任由一對對情侶從我身邊擦肩而過。(文/鄭江波)
戀愛訓練營
32歲的單身姑娘林佑坐在上海一家酒店的大堂咖啡廳里:「我現在工作其實還不錯,相對於主動去尋找戀愛關係,我可能對工作更加有熱情。」
坐在她對面的是有「麻辣情醫」之稱的吳迪,她剪了短髮,圓臉上架著眼鏡,語速和行動一樣迅捷,充滿上海市井中常見的爽利和強悍。她一開口的確麻辣:「這番話讓我覺得你從沒來過訓練營。」吳迪所說的訓練營,是她和搭檔Bob(劉忠)創辦於2011年的婚戀諮詢機構「戀愛訓練營」。林佑是訓練營3年內接收的近300位學員之一。她的課程已結束,今天來參加為老學員舉辦的茶話會。這是訓練營的福利,不定期舉行,供老學員交流近況和最新困惑。
當天茶話會有8位學員出席,全是女性,白領,和林佑年齡相仿,30歲出頭,打扮入時,神態中並未流露為婚戀焦慮的跡象。吳迪介紹,訓練營學員男女比例為3:7左右。「男生更羞於參加這類活動,展示自己的情感困境。不過男生人數目前也在逐漸增多。」據她統計,訓練營學員中年齡最小的25歲,最大38歲,人數最集中的年齡段是28歲到32歲,「這可能跟中國傳統觀念中的三十而立有關,這個年齡段的人承受的婚戀壓力最大。」林佑最初在網上關注到吳迪和她的課程,後來決定報名參加,「我認同吳迪的很多觀點,比如保持開放、主動積極的個性。」據了解,其他學員報名參加的主要原因也都是「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做出一些調整」。
2003年,出於興趣,吳迪在上海參加了心理諮詢師培訓機構德瑞姆的課程,並考取執照,自此兼職從事兩性關係的心理諮詢。2007年左右,她突然發現:「來諮詢的單身人士怎麼那麼多呢?」吳迪最初有些困惑,「因為中國人普遍對心理諮詢還不是特別接受。」但她逐漸明確這個人群足夠龐大,單身人士婚戀培訓是一片藍海。4年後,有了資本積累,吳迪決定創業,主攻這片市場。Bob當時已是滬上小有名氣的Salsa舞蹈教師,同樣關注婚戀現象,他和吳迪一拍即合,認為舞蹈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對人的心理產生奇妙作用,如果為之所用,可以作為婚戀心理諮詢的輔助工具。「我教Salsa十年間,有30到35對學員在我的舞蹈教室相識結婚。」Bob說。2011年3月,兩人開辦第一場戀愛訓練營講座。「我印象很深,第一場來的15個學員,只有一個是付費的,其他都是朋友拉來捧場的。」吳迪回憶。
如今,戀愛訓練營已經辦到第19屆,課程模式也由最初一兩天的短期講座擴充為每期3個月的系列活動,包括一次一對一心理諮詢,Salsa訓練,每周一次的講座及周末的交友派對等。「戀愛訓練營的宗旨,第一改變觀點,第二改變態度,第三改變行為方式。」在吳迪看來,所謂陳腐的婚戀觀念和態度,包括矜持、順從父母以及相信緣分。「觀念和態度最重要,這些不改,是沒有所謂技巧可循的。」而優化行為方式的重點則在於獨立和活躍。「不再跟父母住,不再兩點一線下班回家。多參與社交活動。」吳迪有過兩次婚姻,在感情生活中,她自認始終是個目標明確、行動積極的強者。「我們單身的時候每到周末都找地方開派對,去之前會先打聽出席的男人的數量質量。一旦看中目標,下手都是很辣的。」吳迪如此回憶自己和閨蜜們的感情史。
「參加訓練營之後我的確努力改變,但不久又進入(戀愛訴求的)低潮期,我現在心態比較懈怠,一方面想尋找戀愛關係,另一方面覺得還是要享受一下生活,不要弄得很緊張。」林佑的解釋讓吳迪覺得匪夷所思:「所以你覺得找男朋友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曾經奮發了一陣,因為沒有效果就開始懈怠。所以找男朋友不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談戀愛成了奮發圖強?」
「為什麼現在男女關係越來越困難,我覺得有一個原因,現代社會替代品越來越多了。」針對林佑的問題,吳迪進一步分析,「浪漫關係和性需求完全可以被替代。我們大部分的問題都不需要通過婚姻來解決,甚至不需要通過男女關係來解決。有了工作成就感、旅行或者其他某種愛好,有一幫閨蜜,你基本上不用找男人過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Andrew Cherlin的研究佐證了吳迪的觀點。他在2004年發表的學術文章《美國婚姻的去機構化》中闡述,當婦女越來越多地走入職場,家庭從生產職能過渡到消費職能,性別區分逐漸淡化;在工作中找到友誼、力量和潛在伴侶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林佑在2013年5月報名參加戀愛訓練營。她是上海某企業的市場營銷總監,漂亮自信,而參加訓練營時,她已經單身三年了。「源於從小接受的教育,自己當時覺得在大學裡學業和能力培養更重要。」大學四年,林佑只在畢業前夕談了兩場極其短暫的戀愛,「也都沒有用過心。」畢業後轉入職場,需要十分努力投入工作。此時的戀愛,也比學校中的多了更多考量因素。「大家都在彼此挑選,必須費心思呈現出特定的狀態,然後經歷試探揣測。而我原來期待的愛情是一觸即發的。」
「我的學員中眼高手低是個共同特點。」吳迪說,「你有很多幻想,你奮發圖強過一次,沒有結果,於是覺得太累,要享受生活。另一方面,你對工作充滿熱情。從來不會因為這次工作不好做就辭職。因為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為什麼談戀愛你就覺得可以放棄呢?因為它不一定要做?所以為什麼你(談戀愛)能力缺失呢?因為你碰到困難以後做得少,就這麼簡單。」
3個月的訓練營課程結束後,林佑曾有段時間沒參加這裡的活動。也許是被吳迪的話觸動,這次茶話會後第二天,她頭一次出現在戀愛訓練營周末交友派對現場——70位單身男女聚集在吳迪選定並包場的一家咖啡廳。活動包括圍成圓圈的自我介紹、破冰遊戲、簡單的舞蹈和交流。這天,在女生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男生進行一對一交流的環節,林佑毫不猶豫地走向一個瘦高的男孩。後來的整個下午,他們都在咖啡廳里單獨聊天。然而,一個月過去,林佑已經想不起當天的談話和情形了。「記不清了。沒有任何特殊的人,沒有任何值得深入的關係,所有的交往止於聊天。」
林佑如今仍然單身,生活富足充實,仍然渴望戀情。戀愛訓練營給她的最大幫助是獲得心態的調整和更清晰的自我認知。她記得吳迪給她做1小時心理諮詢時,問她對男生的種種期待中,她願意放棄什麼。「細細想來,個性、能力、興趣等等,我沒有一個願意放棄的。可能還是期待太多吧。」
享受吳迪戀愛訓練營3個月的課程,學員需要支付4000元學費。3個月課程期後,學員參加訓練營的講座和派對,每次費用最低100元。價格沒有削減其吸引力。正如吳迪的判斷,婚戀諮詢行業正進入影響力擴張時期。究其原因,另一位「約會教練」,新浪微博認證號「Steve老師教你約會」的主人史秀雄表示,這跟互聯網的宣傳效應有關,「毫不誇張地說,微博微信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的課程推廣和觀點傳播幾乎全靠這兩個平台。諮詢行業本質上是在傳播和銷售知識與信息,社交媒體對情感類內容的傳播有非常大的幫助,大家對於情感方面的困惑和學習的需求很大,所以也促成了這個行業的起步和發展。」
史秀雄擁有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的專業背景,一年前開始將「戀愛教練」作為自己的全職工作,為單身男女提供12個課時的培訓,平均每個課時收費80-100元,內容包括聆聽技巧、感情表達等。最早讓他接觸到這個行業的一本書是Neil Strauss的《把妹達人》(The Game)。此書一出即大賣,Strauss也因此成為戀愛專家,主張將男追女的過程一一拆解,並發展成方法論。國內則將此通稱為「泡學」。史秀雄說:「約會的實質就是關係的建立,需要社交能力和情商。不過,約會戀愛中的來往溝通比一般人際關係更複雜,更多涉及個人情感和情緒的處理、感情觀念甚至性觀念等問題。」所以他的課程模式是基於心理學中能力培養的模型。
有趣的是,史秀雄本人也處於單身狀態,而他並不諱言這點。「在我眼裡單身和不單身,並沒有哪一種狀態更好的對比,都是個人選擇。」對於戀愛訓練的成果,吳迪則表示,戀愛訓練營不可能徹頭徹尾改造學員,「沒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有這樣的本事,我們做的事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你。你還是你,只是更好一點。」吳迪說。(文/樊夏)
婚姻大數據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用「愛情實驗室」進行了涉及3000個美國家庭,700對新婚夫婦的長達40年的婚姻及家庭關係研究,他在《幸福的婚姻》一書中發布了以下愛情數據——
67%
67%的初婚夫婦會在結婚後40年內離婚,其中有一半的離婚發生在結婚後的頭7年。二婚的離婚率比初婚的離婚率高10%。
85%
85%的婚姻中,丈夫都是冷戰者,這不是因為男人缺失了某些部分,其緣由在於我們的進化遺產。
50%
夫妻雙方為彼此做的所有積極的事情,幸福的夫妻們幾乎全部注意到了,而不幸的夫妻對配偶示愛意圖的注意還不到50%。
35%
不幸婚姻的承受者患病概率大約增加35%,並且平均壽命縮短4年。
70%
人們對婚姻生活中的性、浪漫與激情是否感到滿意,對妻子和男人來說,70%取決於夫妻友誼的質量。
81%
與那些抗拒妻子影響的男人們相比,接受配偶影響的男人們擁有更幸福的婚姻,他們離婚的可能性也比較小。當男人不願意同他的配偶分享權力時,他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是81%。
10%
如果健身愛好者每周從健身的時間裡勻出10%的時間來鍛煉他們的婚姻而不是他們的身體,他們在健康方面獲得的好處將是在跑步機上跑步的3倍!
67%
67%的夫妻在首次為人父母時都有婚姻滿意度急轉直下的經歷,但是,仍有33%的夫妻沒有這種經歷。而且,這33%的夫妻中有一半的夫妻婚姻狀況得到了改善。
80%
引發棘手婚姻問題的人80%多是妻子,而她們的丈夫卻試圖迴避這些問題。
80%
80%的離異男女認為,他們婚姻的破裂是因為他們彼此逐漸疏遠,喪失了親密感,或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愛與欣賞;只有20%到27%的夫妻說婚外情要負部分責任。
94%
在那些能正面看待他們婚姻歷史的夫妻中,有94%的人同樣有可能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當幸福的記憶被扭曲,這就預示著這樁婚姻需要幫助。
69%
不幸的是,婚姻生活中的絕大部分衝突都是永久性的。準確地說,這個比例是69%。
婚姻管理學
上海「維情」婚姻諮詢機構首席諮詢顧問徐新蕾的手機一直在響,她做了十多年的婚姻諮詢,擁有國家「婚姻家庭諮詢師」的職業認證,接到的電話基本上都是妻子們打來求助的,她們的丈夫有了婚外情。徐新蕾不得不24小時開機,包括過年。之前幫助《上海法制報》的記者舒心撰寫關於婚姻問題和相關法律的專欄,是他的研究助理。1999年,舒心曾因傾聽一名台灣女富商講述丈夫的外遇和自己的苦悶收到了1000元的酬勞,這令兩人萌發了將婚姻諮詢商業化的做法。2001年,兩人組建公司。
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中國正在陷入空前的婚姻危機。2008年,中國辦理離婚手續的只有226.9萬對,但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310.4萬對。據統計,北京市海淀區法院2009年受理的離婚訴訟中,有60%由女方提起,而這其中又有60%的主要訴訟理由是男方外遇。在「高知家庭」(即至少有一方為本科學歷以上)的婚姻破裂中,更有大約60%的案例是因為外遇造成的,男方外遇人數是女方的2.5倍。
2013年10月,英國數字雜誌《Aeon Magazine》的撰稿人James Palmer通過互聯網以及線下接觸並採訪了一些被中國官員或富豪階層所包養的女性情人,發表的《被包養的女人》(Kept Women)一文,表明情婦已經成為一種中國普遍的社會現象。中國人將其稱為「小三」,這個過去有些諷刺意味的稱呼如今還多了幾分曖昧,他在文章中寫道:「中國男性對情婦相當熱衷,部分可以歸因於根深蒂固的文化性的社會期待。」中國社會科學院性學專家李銀河佐證了這一點。她曾對阿聯酋《國民報》說:「中國仍是一個男權社會,很多女孩仍然認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是找一個有權勢的男人。」「家中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很多男人認為這是有能力的表現。」廈門愛恩心理諮詢公司執行主任吳痕也有類似的感觸。
33歲的廣告從業者琪琪正是情婦現象的受害者。記者通過一個反小三網站的下設QQ群組找到了她。在接受採訪時,她是群里的活躍成員,要求匿名。琪琪的父親找了一個比她還小的情人,她跟父親多次交涉未果,便輾轉找到父親情人的父母。哪知對方反倒縱容,他們認為嫁個有錢人少努力。截至發稿之前,琪琪表示要起訴這位第三者,但是,目前中國法律並不懲罰第三者。包養第三者產生的費用,只要不涉及夫妻共同財產,就屬於合法贈予。
2011年,因為先生婚外情離婚的心婭創建了位於廈門的「反小三聯盟」,這個聯盟的8個QQ群一建立就瞬間加滿,總計達2000人。聯盟除了讓受到婚外情傷害的女性有互相傾訴的平台,也有一些律師和心理諮詢師義務進行情感疏導和出謀劃策。心婭對《羊城晚報》表示,在尋求幫助的人中,超過半數是為了丈夫而變成全職主婦的女性。
在性別不平等的情況下,「離婚女性會受到歧視,造成她們在婚姻市場上進一步貶值。」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陳亞亞說。所以,在這樣一個男權社會中,「不管一個男人最後有幾個女人,他都不大會是最終被譴責的一方,最後都會變成女人之間的戰爭。」女性主義自媒體SharpShow創始人潘幸知說。「原配」除了自己想盡辦法對丈夫和「小三」施壓,還求助於公益組織、私家偵探以及類似的第三方機構。
「小三並不難打。」徐新蕾說。婚姻畢竟是一種看起來很安全的關係,它受法律保障,又受社會道德的約束。徐新蕾經常勸導第三者說:「如果他的婚禮被親朋好友見證過,有了孩子,還跟老婆離婚,那麼他跟你的承諾又算得了什麼呢?」徐新蕾認為講明白道理,絕大多數第三者就會退下(貌似沒這麼簡單吧,編者注)。吳痕同樣覺得大多數婚姻問題並不是不可救藥。
金錢並非情婦現象的唯一原因。在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中,男主外,女主內。男性事業起步之後,很多女性會因為過於拘泥於家庭而跟不上潮流。「一方還在原地踏步,另一方早已進入了新的人際脈絡和階層,這時候就可能出現情感問題。」潘幸知說,「當正常婚姻不能滿足生理、心理上的需要,他們就會用婚外的關係來進行滿足。」吳痕透露,這樣的案例占他經手的婚姻危機案例的近一半。
不過,「男人回歸家庭,並不代表婚姻危機解除。家庭關係的重建,比男人回歸家庭更重要。忽略這點,兩三個月後,雙方又開始戰鬥而導致絕望分開。」吳痕指出,如果真的要做到「天下無三」,不僅僅是妻子,夫妻雙方都需加強婚姻「管理」和「經營」能力。
很多人都嗅出了這裡面潛在的商機。2001年維情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4名員工,辦公室才100多平方米;而現在,他們有30多名員工,辦公區面積增加了10倍。現在,夫妻有興趣也可以在徐新蕾這裡做測試,如果低於50分(滿分100),就可以接受相關幫助,不用等著「小三」出現,再去補救。吳痕說,自己機構的婚姻課程推出以來,參與人數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增長。2010年剛剛開始時,相關的培訓項目每年只辦一次,而去年,這樣不同主題的培訓辦了八次。2007年,「婚姻家庭諮詢師」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列入第九批新職業名單,獲得官方認可。
「人的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恰巧又碰到一個很合適自己的人是很有可能的。」潘幸知除了運營一個微信公共賬號SharpShow之外,也開始了自己的付費諮詢業務,回答從前期談戀愛到婚後生活的各種女性問題。「愛情都有保質期,所以一定需要管理,維持雙方的新鮮感和熱情。」(文/陸慧泉)(資料來源:商業周刊/中文網)[心靈咖啡微信號:psycofe]
推薦閱讀:
※汪星人已經進化得和人差不多了 他...
※從攝影小白開始,一步步進化成像樣的愛好者(多圖)
※冰冷的進化
※【地球演義】綠之巨人傳3:羽葉
※擬態專家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