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骨性關節炎——說聲再見不容易

——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即膝關節軟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改變,俗稱「長骨刺」、「骨質增生」,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運動受限,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

骨關節炎的癥狀表現

骨關節炎的癥狀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疼痛、關節活動範圍減少和關節變形。下肢膝關節與髖關節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多的關節,手指關節發生率亦不少,以下分別予以介紹。

膝關節骨關節炎

常雙側同時發生,可以一邊輕一邊重,也可以先後發生。

1疼痛部位

最早在走路時感到膝關節疼痛,常在某次走長路之後發生,或在下樓時感到腿軟及膝痛。疼痛部位可在髕骨、膝前或膝內前側,也有一些人疼痛在腘窩部至小腿肚子上方。膝前痛多因髕骨與股骨關節軟骨受損,膝前內側痛多因膝內前關節囊及韌帶受關節增生退變所致,腘窩痛常因後關節囊及後方肌肉受刺激所致。嚴重時關節周圍都痛。

2關節活動受限

最常見的是膝關節伸直受限,不能完全伸直或屈膝受限。其原因為患骨關節炎時,關節軟骨變薄,關節韌帶和關節囊因長期處於鬆弛位而攣縮,膝內側及外側韌帶變短、攣縮致膝關節伸直不全。膝前關節囊攣縮致下蹲困難。股部肌肉力弱時,常使病人蹲下後再站立困難,需用手扶借力。正常情況下躺在床上,膝關節可完全伸直,腘窩部可貼於床面;而當膝不能完全伸直時,腘窩後可插入手掌。

3關節畸形

膝關節骨關節炎發展至一定階段,會逐漸出現膝內翻畸形,正常人兩小腿併攏時是直的,即兩膝關節與兩踝關節可同時接觸在一起,膝內翻時,兩踝關節可接觸在一起,而兩膝關節不能相接觸,中間有空隙。由於膝關節骨關節炎通常是雙側的,兩側膝關節貼不到一起,就成了羅圈腿。

4發生膝內翻的原因

膝關節分為內外兩部分,發生骨關節炎時,常常膝內側的軟骨磨損比較嚴重,甚至露出骨面,故逐漸發生膝內翻。 X 線檢查表現:在平躺位拍片時,身體未負重,膝關節內側與外側的關節間隙可能一樣寬;在站立位拍片,身體負重,膝關節內側因缺少軟骨,關節間隙明顯變窄。

5發生膝外翻的原因

膝關節畸形也可以發生膝外翻,形成機制與膝內翻相同,區別在於膝外側半關節軟骨先磨損變窄,這種情況在跪坐工作的日本婦女中最多見,雙腿長期在地上跪坐,身體總是偏在一邊,故常是左膝內翻,右膝外翻姿勢,形成雙膝順風畸形。

髖關節骨關節炎1疼痛部位

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疼痛部位通常有:①髖前部痛,即腹股溝部痛,也稱大腿根部痛,此痛有時沿大腿內側至膝部內側,或者大腿根部不痛,僅大腿內側至膝內側痛,常誤認為是膝部的毛病;②髖外側痛,常在髖外骨突起處,髖外骨突起專業上稱為大粗隆,俗稱大胯;③髖後部痛,髖後部也稱臀部。髖骨關節炎在走路多或活動多後加重,休息時減輕,提重物時疼痛加重。

2關節活動受限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由於髖關節間隙漸漸變窄,關節邊緣骨質增生,其活動範圍逐漸變小,常見有:①外展活動受限,即大腿向外張開幅度減小,以及外旋度減小,即伸直腿時,足尖向外旋轉的幅度減小,表現為盤腿坐困難;②髖關節後伸受限,即大腿向後伸直度減小,當後伸活動範圍減少 20 ° ~30 °時,平躺在床上,可見腰部向前弓起,後腰不能貼於床面。③髖關節屈曲受限,正常青年人屈髖同時屈膝,大腿可以貼到肚皮上,中老年的髖屈曲度減小,患有髖關節骨關節炎者髖屈曲度減小更多,常下蹲困難。

踝關節骨關節炎

踝關節骨關節炎較髖關節及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率為少,表現為踝部疼痛、走路痛、活動範圍減小。主要是足背屈度減小,足背屈與小腿夾角不能小於 90 °,下蹲時足跟提起,不能著地。

手部骨關節炎

手的日常活動很多,故也是骨關節炎的好發部位。

手的拇指為 2 節, 2~5 指為 3 節,手指與手掌之間的關節稱為掌指關節,由手掌起,最近手掌的骨節為近指節,指末端的骨節為遠指節,指節背面有指甲,遠指節與近指節之間為中指節。近指節與中指節之間的關節是近指間關節,中指節與遠指節之間的關節為遠指間關節。手指骨關節炎多發生在近指間關節與遠指間關節,指間關節骨關節炎的表現是指關節變粗大與疼痛,一般疼痛不重,但活動範圍逐漸減小。正常手指屈曲時,手指尖可達到手掌中心。多數人手掌中有一橫紋,從大拇指的虎口至小指的手掌中,正常人屈指時手指尖應可觸到此橫紋。骨關節炎時手指屈曲,指尖達不到此橫紋,也達不到手掌心,有時伸不直,在遠指間關節背面兩側還常見隆起的結節狀腫大,壓痛,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之一。手指間關節骨關節炎發展到嚴重時,各手指向小指側歪斜,出現屈指畸形,活動範圍更加減小。

肘關節骨關節炎

肘關節骨關節炎較手指骨關節炎的發生率少,主要發生用肘過度者,肘關節疼痛不嚴重或不痛,但伸直活動範圍變小,肘不能伸直,可差 20 °左右。屈曲活動範圍限制不大,正常人肘關節屈曲,加上腕關節屈曲手指可達到本側的肩部,患肘部骨關節炎時,手指達不到肩部,但屈肘都能超過 90 °。

如何預防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既然是退變性疾患,是隨著人的年齡增大老化而逐漸加重的,就是說完全預防其發生是不容易或者說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過飲食提前骨保健。

在飲食方面如何預防骨關節炎1飲食要均衡、合理、營養

多吃含硫、組氨酸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蔥蒜、稻米、麥片等;茄類食物等含鐵豐富的食物,盡量要適量或少吃。如西紅柿、辣椒等。

2補鈣要謹慎

除鈣以外,磷、鋅、鐵、骨膠原蛋白、氨基酸等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它們各自在骨骼內都起著其它成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補鈣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骨骼所需物質的補充。

3注意補充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是人體延緩衰老必須補足的營養物質,占人體全身總蛋白質的30%以上,一個成年人的身體內約有3公斤膠原蛋白。它廣泛地存在於人體的皮膚、骨骼、肌肉、軟骨、關節、頭髮組織中,起著支撐、修復、保護的三重作用。

膠原蛋白的流失是導致骨關節炎的重要原因,因此適當地補充膠原蛋白很需要。建議服用魚膠原蛋白,它不含脂肪,不會引起身體發胖。

4預防肥胖

肥胖會誘發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發生,肥胖女性發生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的發生率是正常體重的4倍。因此日常要盡量避免長期高脂肪飲食。

要經常進行戶外運動

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保持良好的心情

不要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壓力過重會導致酸性物質的沉積,影響代謝的正常進行。適當的調節心情和自身壓力可以保持弱鹼性體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補充關節軟骨成分

人體關節軟骨在20歲過後將不再生長,逐年磨損。專家提醒,預防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辦法是注意保暖和防寒防潮,適當鍛煉以增強免疫力,預防扁桃體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總之增加自身抵抗能力才可預防本病的發生(小驗方:用紗布包住炒好的鹽特別是老海鹽,熱敷於關節,可治療因潮濕、風濕等引起的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患者,則要注意少從事用關節的活動,如爬山、爬樓梯等;而痛風性關節炎的預防措施,莫過於科學的飲食,少吃大魚大肉,多吃清淡的食品,而且一定要聽從醫生的飲食建議。

治療後的功能鍛煉

適當活動1活動關節

因軟骨的營養來自正常關節液,關節潤滑液由滑膜分泌和由軟骨在負重時擠出,不負重時又將滑液吸回到軟骨中,故活動關節是保持軟骨營養、潤滑和減慢退變的重要措施。關節軟骨雖然在退變,但適度活動關節則會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使關節軟骨退變速度減慢;而關節活動少或不活動,則關節軟骨營養減少,潤滑減少,退變加快。

2保持或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是進行關節活動的保證,因關節活動的動力是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肉力量需能勝任該關節負擔的體重才能維持關節活動。膝關節伸直運動依靠大腿前面股四頭肌的肌力,能維持人體站立。股四頭肌的肌力勝過體重,屈膝、伸膝,坐下、起立等活動才可完成。前述關節的組成有關節韌帶和關節囊,這些無主動收縮的組織是被動地維持關節穩定,而關節周圍肌肉的主動收縮,既能使關節活動,又能保護關節韌帶和關節囊不受被動牽拉損傷,肌肉健康是保持關節健康的主要因素。

防止過勞和過度負重

關節軟骨退變、變薄,彈性減低,當關節劇烈活動,過勞活動或負重時,可致關節軟骨損傷,從而加重其退變。過勞、負重在個體之間差異較大,例如有些農民,雖然已是 70 歲,但仍然能堅持田間勞動,對其說過勞和負重的負荷高。而一些青年、中年時不愛運動的人,到了中老年時,活動減少,其關節的負重能力會大大降低。因此,過勞和負重的標準,因人而異,與青年及中青年時是否堅持一定量的活動及勞動有關,因適當活動鍛煉而有所提高。每個人可自己掌握其尺度,注意保護。

保護關節少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特別是暴露於衣服之外的關節如手部關節,關節周圍肌肉軟組織較少的關節,如膝關節前部,皮下關節囊內即是關節,手部關節在冬季常接觸冷水或在冷水中工作,膝部不注意保暖、受涼時均易發生關節疼痛。夏天開空調時不要直對患部直吹,注意保護。

預防關節畸形的發生和康復鍛煉

不適宜的鍛煉會加重關節的損傷,但是如果減少骨關節的正常生理負荷又會加速老年骨質疏鬆的發生。因此骨性關節炎患者應該進行科學的鍛煉,注意不要硬碰硬地去嘗試下面這些損傷膝關節的危險運動:蹲-起立-再蹲的往複運動;騎自行車,尤其是矮座子的小輪自行車;騎車上坡;轉動膝關節的運動,有人稱為「涮膝蓋」,即許多老年女士習慣在晨練中曲腿扶膝,左扭幾下右扭幾下的運動。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在人漫長的一生中,膝關節在所有關節中負荷最高,最容易磨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里最早磨損的部位是髕骨,這是因為髕骨是下肢曲伸的動力「加力」裝置,即是伸膝關節時候的一個「支點」。所以,正確的鍛煉原則是:要在最大程度減小關節負荷的情況下,加強肌肉和骨質的鍛煉。

1游泳

會游泳的老人不妨經常游游泳,因為在游泳的狀態下,人的各個骨關節的負荷都很小,但是肌肉和骨質卻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

2直腿抬高運動

讓髕骨的關節面在減少負荷的狀態下得到充分休養,又讓其骨質得到充分鍛煉的具體操作方法就是在髕骨不「滑動」(即伸直腿)的狀態下收縮大腿的肌肉,在醫學上叫做直腿抬高運動。這是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平躺在床上,把腿伸起,讓大腿上的肌肉收緊、綳直,與床成45度角,每次都維持1秒,讓伸直的腿停留在半空中,再慢慢地放下。如此重複50個,50個為一組。此種運動方式也可以站著練習。初次做的時候,次日大腿肌肉會有一些酸痛感,但是持續練習一周以後,酸痛感就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膝關節的抗負荷能力逐漸得到加強。

提示:功能鍛煉每次的次數、時間要靠自己掌握,這跟每人身體狀況不同有關,剛開始時間別太久,逐漸增加,適量即可,第二天別感勞累為度。
推薦閱讀:

保護您的膝關節 預防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殺手排行榜!
膝骨性關節炎,一定要換膝嗎?
下肢帶關節與骨盆
夏科氏關節病(charcot關節病)

TAG:關節炎 | 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