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九個字道破中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在國慶節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裡,回顧一下中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不僅是有意思的事情,更是有意義的事情(多年前北大孔慶東老師講作文課,特別注重區分寫有意義的事情和有意思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積厚流光;中國人民勤勞、勇敢而智慧,尤其是我們的傳統文獻多達10萬種,數量之巨,舉世無雙;我們的儒釋道思想,燦如朝陽,在這麼多海涵地負的文明成果面前,作為文化愛好者如何提綱挈領,直指要害;如何鞭辟入裡,舉一反三?

中國古人有句話叫,「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有沒有那麼一句話能夠讓我們得知中國文化之所以屹立不倒,偉大祖之所以繁榮昌盛的核心密碼呢?如果能夠得知這個核心密碼,研究之、弘揚之、傳承之,那麼中國在未來世界的競爭中不是擁有了更為強大的力量之源嗎?

今天,南山枰願意不揣冒昧,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對於這個話題的心得。在南山枰若干年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越來越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或許應該就是如下九個字:

「德為先」,「家為本」,「儒為重」!

首先,我們說說,「德為先」。

中國歷史上,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但是他們都能夠成為一時豪傑,創造了彼時彼地的不朽業績!秦始皇統一天下;漢武帝開疆拓土;唐太宗貞觀盛世,宋太祖結束亂世,他們之所以能夠之所以大展宏圖,造福人民,推動進步,那是因為他們看清了當時的形勢,得到了民心,他們的領導品質,執政能力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同——於是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身雖瘦,天下必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系列動人的君臣相得,勠力同心的故事流傳千古。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

(德不孤,必有鄰,圖片來自網路)

不僅僅如此,無論是在講究文治武功的承平時代還是烽火相望的殺伐歲月,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力者見勝負。民心如何而得,民力如何可得?——自然,既離不開優秀領導人的個人才能,更離不開其卓越的個人品德帶來的吸引力、凝聚力。對於領導人而言,吸引力決定了隊伍是否能搭起來,凝聚力決定了隊伍好不好帶!中國古人反覆論述的「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德」,「推己及人」,「惻隱之心」,「得道多助」的道理,無不透露出中國文化中對道德的極端重視。

也正是因為這樣,墨子去見魯班,要曲盡一切努力和手段阻止當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用於戰場。一直到了近代中國,儘管面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殘酷現實,我國的仁人志士更多地重視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但是依然有那麼一大批人在高揚道德的大纛,通過著述、實踐、教育,在傳承著這種「德為先」的文化基因。在當下更加強調全球化、信息化、民族化的時代,有必要繼續強調這一文化基因,確保我們民族文化中的道德基因代代相傳!

其次,我們說說,「家為本」。

這裡說的「家為本」,是指家庭是中國人立言立德,建功立業的出發點。這個家,不僅僅是物質空間上的一個點,更是精神空間的一根永恆臍帶。在中國,圍繞「家」,形成了濃厚、堅固、持久的溫情氛圍。正如古人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第一個「老」,體現的就是對自己家庭成員中長者的尊重、關切,這成為「及人之老」的行動起點。每個人都有自己自己的父母尊長,所以這個「老吾老」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具有普適性的情境,並由此逐步形成中國文化中的尊老敬賢、忠孝傳家的普遍文化氛圍,並由此推及開去,形成「修齊治平」的個人成長和君子人格的「養成路線圖」。

(天倫之樂,圖片來自網路)

這種「家為本」的文化基因,有歷代先賢的各種經典論述支持,有二十四史等各種相關史料的具體呈現,也有民間各姓氏家譜的廣泛、持久而深入的各種家族文化材料的記錄。《周易》告訴中國人:「一陰一陽之謂道」、「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詩經》的首篇就講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民間文化中更多流傳著「舉案齊眉」的相敬相愛,「破鏡重圓」的家庭悲歡,「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如此等等,無一不深刻而具象地體現出家庭生活的和諧幸福對個人生活安定,精神安適乃至國家穩定,社會發展的一種顯著正相關的關係。常言說,家是國的細胞,國是家的放大,家和國同一個結構,儘管現在已經進入公民社會,更多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但這並不妨礙國家在體現全民族利益或全體國民意志的時候像家長一樣,在管理之外承擔更多的關愛、服務、治理的職責。

也許,從這個角度,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幾十年前,我國的工會系統幾乎每年都要評選本單位的五好家庭的意義了。因為孔子說過,只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則國家就容易治理;何為君君臣臣?從家文化的角度,就是父子上下各得其位,不越權,不擅權,不懈怠,各盡職責,各得其所,則各盡其本分。當全社會在既定軌道和框架下,所有成員在自己的職責和角色內各守其本分,則家庭和諧、單位發展、社會進步、國家有望。

最後說說,「儒為重」。

這裡的儒,當然首先指的儒家,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也更適合理解成有反思能力的現代知識分子。為什麼知識分子在傳統社會受到重視?尤其是具有「先憂後樂」、「民胞物與」情懷的儒生在古代特別受到重視?因為,古人有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致用傳統,如果說「習武者」還有江湖可以馳騁其才力,則「習文者」,尤其是有兼善情懷的那部分文士,更希望最後用自己的生命、才學向時代,向天下之共主「致敬」、「效忠」。

(孔子,圖片來自網路)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傳統太過悠長,非經專業訓練不能掌握傳統文化之精髓,而儒生們在長期的修習中對這些經典的掌握,既實現了文獻的傳遞,也實現了思想的延續,同時為現實社會提供了批判、闡釋和建構的話語框架,提供了針對社會瑕疵的糾偏能力甚至干預能力。早在漢代的班固就說過:「有官斯有法,故法具於官;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有書斯有學,故師傳其學;有學斯有業,故弟子習其業。」中國自古就有「學在官府」的情況,學者和官員的身份,常常兼容,特別是在「罷黜百家」之後,學有餘力,事理通達的儒界精英更是常常通過科舉,逐步進入鄉紳社會,政府機構。

清代袁枚說:「江山也要偉人扶」;民國郁達夫說:「江山亦要文人捧」——在南山枰看來,偉人也罷,文人也罷,往往都只是儒生的一體兩面,因為儒者與時浮沉,往往需要提筆安天下,上馬定太平,在亂世得是忠臣、是隱士、是遺民,在治世則自覺轉換為能臣、喉舌、刀筆。文天祥是這樣的,在國破家亡之際毀家紓難;林則徐也是這樣的,面對外侮,不計代價地銷煙虎門;所謂「天地有爭氣,時窮節乃現」,所謂「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都是一種自古相傳的正義感,使命感的體現。

這讓我想起一個場景——1937年8月17日,也就是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的第四天,在上海黃浦江口外,一群留學生坐船離開上海,遠赴歐洲留學,此時此地,面對漫天戰火,所有的留學生都擠在船尾上望著遠去的祖國,大家跪在船板上嚎哭,那個時候他們就下定決心:「雖然祖國在戰火中飽經磨難,人民在敵人的鐵蹄下苦苦掙扎,但是我們一定要學成回來,建設我們的國家!」每念及此,不能不讓今天的每個讀者為我們國家曾有這樣一批有愛國心、使命感的知識分子而自豪、欣慰。正是因為自古以來,我們就有成千上萬的的這樣的優秀的知識分子,傳承文明,追求真理,為國奉獻,所以我們國家才能歷盡苦難而終得柳暗花明,走上發展的康庄大道!

總之,這九個字,「德為先」,「家為本」,「儒為重」,南山枰認為可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我們在面對各種複雜局面,在迎接大國崛起的時代,更應該注重弘揚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競爭優勢,更好地注重道德建設,注重家庭文化,注重知識分子的作用!也許,這就是古人說的為國家「養氣」,「培土」的基礎工作,所謂「培養」「培養」,就是要加厚土壤、給足養料,只要做好這「德為先」,「家為本」,「儒為重」九個字,我們的大國崛起就自然有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難道不是嗎?

有必要說明,今天講到中國文化核心競爭力時所概括的這九個字,不全然是我的「發明」,筆者多年來學習國學,感受前賢今人的思想魅力,不能不所心得。如果我的概括還能幫你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則你我有緣,希望有機會更多的交流!一代大師吳宓常懷「斯文同骨肉」的悲憫心,南山枰雖不才,但願以此悲天憫人之情懷自勵,寫此心得,心香一瓣,奉獻給讀者諸君,順祝大家國慶七天樂,天天開心!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在舊年還未過完,新年還沒來臨前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
有什麼關於先秦時期的冷知識?
穢語髒詞、亂按電梯、公序良俗和教養
如果超人降臨在中國,被中國夫婦收養,他會成長為怎樣的人,並且會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寫字好的人握筆姿勢一定是正確的嗎?

TAG:中國 | 核心競爭力 | 文化 | 競爭力 | 中國文化 | 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