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公台灣抓土改
蔣公台灣抓土改
文/新虞舜客
「耕者有其田」是孫中山民生主義核心內容之一,蔣介石在大陸執政時期多次允諾實行這一政策。但土改要變革鄉村的土地關係,遭到國民黨在農村統治的政治基礎——地主階級的抵制與反對。許多國民黨軍政高官本身就是大地主,他們自然不肯放棄自己的利益。國民黨的土改基本上屬於搪塞民眾與輿論的紙上談兵的東西。國民黨無法滿足佔中國人口最多數的農民對土地的要求,丟失了他們的支持,也就失去了在農村的立足之地。相反,中國共產黨採取的土地政策,獲得農民的廣泛支持與豐富的兵源,通過「農村包圍城市」取得了全國政權。
而蔣介石退到台灣之後,仿效共產黨的土改政策,便全面推動了土地改革,蔣介石在台灣開展土改,固然有痛定思痛亡羊補牢的因素,也有更深層的考慮:一是擴大統治基礎,爭取農民的支持;二是希望促進農業發展,克服經濟困難;三是當時中共在大陸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蔣介石要與之抗衡。而國民黨此時此地能大刀闊斧地推行土改,是因為它具備了大陸時期沒有的便利:國民黨政權及官員與台灣地主沒有多少政治經濟聯繫,把他們的土地分給農民,有點「借花獻佛」的味道。
1949年1月,陳誠受蔣介石之命出任台灣省主席,立刻著手實施土改,並把推行「三七五減租」作為土改的第一步。當時台灣人口740萬,農業人口380萬,其中又有75%是佃農,超過總人口的1/3,他們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必須向地主繳納收穫總量的50%以上的地租,在一些土地肥沃地區,租佃率竟高達70%以上。此外,還有些附加的雜稅,農民負擔相當沉重。
「三七五減租」全面實施後,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收益。減租還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促進了農業生產,其年總產量超過日本統治時期的最高產量。同時,「三七五減租」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租佃矛盾,保護了地主的利益。陳誠曾對台灣部分地主說:「三七五減租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佃農解除痛苦,減輕負擔,實際上也保護了地主。今日世界各國,在經濟方面所走的路線,一是資本主義的競爭,一是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最大的錯誤在於製造殘酷的屠殺……實行三七五減租,可以避免共產民生主義的目的。」因此「三七五減租」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主的支持。
在「三七五減租」取得成效和經驗後,蔣介石又採取進一步措施推動土改的深入。1951年1月底2月初,蔣介石連續兩次手令陳誠,從速加快土地改革:「二年來台省實施三七五減租,成績以及其中缺點均應切實研究、檢討與充實改正。今年應以改革土地稅,依照平均地權之原則,參照本地實際情形擬定法規,限期實施,並以此為省政中心工作。」土地改革進入第二階段——公地放領階段。
推薦閱讀:
※一群涸鮒,又淂生機|塵封六十年的記憶:家書-5
※為什麼土改以前,很多地主的綽號都叫「某善人」?
※台灣土改對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李德勝、常凱申、尼古拉……我這是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