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溫庭筠詩鑒賞

生平簡介  溫庭筠(812?—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溫彥博裔孫。富有天才,然恃才不羈,生活放浪,又好譏刺權貴 ,多犯忌諱,因薄其有才無行得罪宰相令狐綯, 取憎於時 ,故屢舉進士不第 ,長被乏抑,終生不得志 。大中十三年(859),出為隋縣尉。徐商鎮襄陽,召為巡官 ,常與殷成式 、韋蟾等唱和。後來,歸江東,任方城尉。咸通七年(866),徐商知政事,用為國子助教,主持秋試,憫擢寒士 。竟流落而終 。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但成就不及李。  溫庭筠精通音律。其詩辭藻華麗,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然題材狹窄,多寫婦女離愁別恨之作,簡潔含蓄、情深意遠,但傷之於柔弱穠艷。在詞史上 ,溫庭筠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相傳溫庭 筠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現存詞六十餘首。後人集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蘇 武 廟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  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  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  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溫庭筠詩鑒賞  蘇武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間,「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十九年如一日,愛國摯情絲毫未減,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貧賤不能移」的英雄氣概。《蘇武廟》一 詩是溫庭筠在憑弔蘇武廟時的臨風懷想之作,詠嘆了蘇武堅貞不屈的壯舉,讚頌了蘇武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首句著 筆就寫蘇武突然見到漢使,得知他已經獲釋可以回國時悲喜交加的激動心情 。「魂銷」二字栩栩如生地描 繪出蘇武當時內心與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態,深刻地顯示出其思國若渴的愛國精神。這句是蘇武生前事迹的一個特寫鏡頭。次句寫蘇武廟中的建築與古樹本是無知物,它們都不知道蘇武生前所歷盡的千辛萬苦,更不了解蘇武堅貞不屈的價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的感嘆。這句是寫蘇武的身後。  儘管世態炎涼可鑒,但是,一個愛國者的崇高精神卻是萬古長青 ,令人懷念。「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兩句,就是用逆挽法來追憶蘇武生前的苦節壯舉的 。「雲邊雁斷」句不僅敘出了蘇武被流 放北海時與國音訊斷絕的史實,而且表現出蘇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園 ,每天希望鴻雁傳書於國、 直盼到月上中天的愛國忠心。這句主要寫蘇武思國的心境 。「隴上羊歸」句則主要寫他胡地牧羊時環境的 艱辛 、荒涼,表現出貧賤不能移其愛國之志的胸懷。 總之,三、四兩句是從廣闊的空間角度來寫蘇武留胡時內心與外在動態、環境。  「回日樓台非甲帳 ,去時冠劍是丁年」,這兩句 是從相隔迢遙的時間的角度上寫蘇武出使和歸國前後的人事變換。蘇武出使是漢武帝為之賜節餞行,他自己那時也正在壯年 ,可是歸漢之「回日」,漢室江山 雖然依舊,然而人事卻迥然有異於前了,這裡面包含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 !「回日」句是寫朝廷人事的變 更 ,「去時」暗示了蘇武個人生命歷程的轉換,兩句 通過對時間轉換的形象描繪,顯示了蘇武留胡時間之長,讀者從此也可以想像到十九年中蘇武所經受的磨難之多。  結尾二句「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說蘇武歸漢後,倍加懷念漢武帝,因為派他出使的漢武帝已寢居茂陵作古,不能親眼見他完節歸來,表彰其愛國赤心 。 這樣就使他更加為歲月的流逝而傷嘆。  這首詩借憑弔古迹而致慨 ,遙念先賢 ,啟迪後進,感情極為真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特色如下:其一,在有關時、空描寫方面,詩篇深得縱橫捭闔、馳騁自如之妙。從時間角度講,第一句落筆突兀,波瀾驟起,極寫了蘇武生前見到漢使時的激動情景;第二句是寫其身後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時心靈和肉體所遭受的磨鍊;第五句是寫歸漢後之所見 ;第六句是回憶其出使時的裝束和年齡;第七、 八兩句是寫歸漢後的感嘆。時序上的跌宕轉換,既擴展了詩的境界,又使語言顯得輕捷活潑,毫無板滯之感。從空間的角度講,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蘇武生前胡地最後表現,第二句是寫蘇武廟的景緻 ,第三、 四句是寫蘇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寫空間的上方,顯出蘇武「心事浩茫連廣宇 」的思國心情 ;第四句是寫空間的下方 ,顯示了蘇武所處環境的荒涼。)第五 句寫朝廷樓台,第七句把筆觸伸到茂陵,這樣,蘇武生前、身後活動空間場景的大幅度跳躍,就為表達詩的主題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從而使詩篇擴大了容量, 具備了縱橫捭闔的悲壯氣勢。  其二 ,靈巧、活潑的用典,使詩歌更加情思永, 耐人尋味。詩歌中活用歷史典故,可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擴大詩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產生某種暗示的藝術效果。這首詩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見 《漢書·李廣蘇建傳 》,一則記載:「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 ,言武等在某澤中。」另一則 記載:「乃徙武北海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當年蘇武滯留塞外,目之所見 ,是「 胡天月 」,是 「塞草煙」,是』雲邊雁斷 」,是「隴上羊歸」,既是 其親眼目睹之景物 ,又是見之於史書的典故。這三、 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實寫與用典達到了難以區分的地步。「甲帳」、「丁年」等皆是用典。「封侯印」也見之於史書,說蘇武歸國後,拜為典屬國,至宣帝時始賜爵關內侯。運用典故,令人毫無生硬堆砌、偏僻艱澀之感,從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盡其妙的藝術效果。  其三,靈巧的對仗,增加了詩歌的繪畫美。這首詩中間兩聯對仗不僅工整 ,而且靈巧奇絕 。三、四兩句 ,主要從空間角度描寫蘇武留胡時環境的艱難; 五 、 六兩句主要從時間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時間的漫長。兩聯有機配合,便從時、空觀方面突現了蘇武不可動搖 、固若磐石的愛國之志 。其中「甲帳」、「丁年」的對仗更見功力,看似信手拈來,而實有巧奪天工之妙。  經五丈原  溫庭筠  鐵馬雲雕共絕塵,  柳營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  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卧龍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  從此譙周是老臣。  溫庭筠詩鑒賞  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了匡複漢室江山,統一國家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表現出深沉的貞忠和非凡的才智,被人們視為智慧的化身,忠誠的榜樣 ,民族精神的代表者,歷來為 人們所敬慕。《經五丈原》一詩是溫庭筠在憑弔五丈原諸葛孔明祠時所作 ,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 先死的無限惋惜之情。  首聯「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 」,是 寫諸葛亮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北伐大軍神速挺進,直逼曹魏,紀律嚴明的蜀軍陣營對西漢宮闕所在地長安造成了嚴重威脅 。「 鐵馬雲雕 」顯示了蜀軍聲威的雄 壯,「柳營」表現了諸葛亮治軍有方的傑出軍事天才,「高壓 」則反襯出蜀軍勢力雄厚 ,具有摧枯拉朽之威。總之,這兩句重在刻畫諸葛亮運籌帷幄、戎馬倥傯、揮師慣戰的動人形象。  頷聯「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寫 正當蜀軍安營就序、關西戰雲密布之時,諸葛亮不幸因積勞成疾而病逝。他的去逝,給蜀漢政權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也給北伐大業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困局。「妖星 」一詞頗具強烈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詩 人對諸葛亮齎志以歿 、 天公不肯作美的極度惋惜之情,也暗示了災難即將降落蜀漢。  頸聯「下國卧龍空寤主 ,中原得鹿不由人」,是 說諸葛亮壯志不酬,主要原因是後主劉禪不聽諸葛亮生前屢次忠告,同時,當時其他種種客觀因素也在起著大小不一的阻擋作用,並非諸葛亮個人的主觀努力不夠。這就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諸葛亮統一國家所做出的主觀努力 。「空寤主」三字,既寫出了諸葛亮對 劉禪不懈開導的高度歷史責任感,同時也暗示了北伐未捷的主要責任應由昏聵的後主劉禪承擔。「不由人」則表達了詩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無限感嘆。  尾聯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是 說諸葛亮逝世後被人塑成神像供在祠廟中,身後名譽雖佳,但卻不再能夠參與國事,而譙周卻以妖言迷惑後主,竟被劉禪當作「老臣」加以寵信 。這裡,「象 床寶帳」的寂寥,實際上已與首句「鐵馬雲雕」聲威的雄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詩人點出亡國佞臣譙周, 也隱隱含有比較二人政績之意,既譏刺譙周違背諸葛亮出師北伐統一天下的遺志,也諷刺了劉禪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無能 , 從而進一步表現了諸葛亮挽轉乾坤、忠誠柱國的心靈美。  像《蘇武廟》一樣 ,《經五丈原》也是溫庭筠詩 中難得的悲歌慷慨之作 , 在藝術技巧上很有獨到之處。這首詩善於圍繞中心,展開場景,抒發感慨。詩的題目是《經五丈原 》,故詩人在描寫中就果斷地舍 棄 了對諸葛亮一生中其他戎馬倥傯征戰生涯的並列, 而把鏡頭緊緊對準了五丈原——這留下諸葛亮最後一記閃光腳印的場景 ,展開層層刻畫 。詩的首聯和頷聯,敘事抒情相結合 ,而敘事又以時間順序為線索, 井井有序地順序展開事件。詩的頸聯和尾聯以抒寫感慨為主,但頸聯基本上是為諸葛亮生前壯志未酬而致慨,尾聯則是含蓄地譴責後主和譙周在諸葛丞相死後的昏聵之舉,怒二人之不爭,以反襯諸葛孔明見識之超人,感嘆其後繼不得賢才。另外,這首詩的感情也極為深沉、感人,在構思立意上與杜甫《蜀相》一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又別具新意 ,不落窠臼,堪同《蜀相》媲美。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詩鑒賞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 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  「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敘述了詩人 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床而後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 。「悲故鄉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之情折磨的內心痛楚。 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詩人初離 驛站之所見。這裡,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曆,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於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 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緻的層疊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凈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是寫早行一 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凄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後,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  有人把上聯與這一聯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 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律。  末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艷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於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於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傳出自己希冀早日與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遙相呼應的完美構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於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特色 。中間兩聯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 下、前、後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達摩支曲  溫庭筠  搗麝成塵香不滅,  拗蓮作寸絲難絕。  紅淚文姬洛水春,  白頭蘇武天山雪。  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  漳浦宴餘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虜,  欲吹羌管先氿瀾。  舊臣頭鬢霜華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  萬古春歸夢不歸,  鄴城風雨連天草。  溫庭筠詩鑒賞  「達摩支」,又稱「泛蘭叢」,樂府曲名。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風 ,借詠嘆北齊後主高緯荒淫奢華、 亡國殞身故事,對腐朽的晚唐統治集團進行針砭。全詩十二行,以韻腳轉換為標誌,分為三層。  「 搗麝成塵香不滅 ,拗蓮作寸絲難絕 」。香諧 「相」音;絲諧「思」音,合取相思之意。這兩個比喻句 ,與李商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一機杼。「搗麝成塵」、「拗蓮作寸」,顯示所受殘害凌遲之難忍。但儘管如此,仍然「香不滅」、「絲難絕」,更見情意綿邈,之死靡它。然而這所詠相思,卻非兒女私情。三、四兩句「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 」,均為倒文,意思是:文姬紅淚如洛水 春汛,蘇武白頭似天山雪峰。東漢女詩人蔡文姬,戰亂中為胡人所虜,身陷匈奴十二年,她的《胡笳十八拍》有「十拍悲深兮淚成血」句,「紅淚」當由此來;又,文姬河南人,故有洛水之喻。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無理扣留一十九載 ,在塞外牧羊 ,備受煎熬。天山與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兩句互文見義,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漢朝的意思;血淚如渙渙春水,白頭似皚皚雪山,則以富於浪漫色彩的奇想,寫苦戀父母之邦的心事 。以上是詩的第一層,借比喻、 典故,渲染故國之思,是進入正題前的序曲。  第二層四句:「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 ,漳浦宴 餘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氿瀾。使用對比手法 ,寫高緯縱慾亡國,是全詩的主體。「君不 見 」,是七言古詩的句首語,用在首句或關鍵處,起 呼告及引起注意的作用。北齊後主高緯,565—576 年 在位 ,是一個極荒唐的昏君,曾作「無愁之曲」,自 彈琵琶而歌 ,侍和者百餘人,時稱「無愁天子」。北 周攻齊,高緯和兒子高恆出逃,為周軍所獲,押送長安,從臣韓長鸞等亦被俘。後來北周以謀反為名,將他們一齊處死 。這一層 ,前兩句寫齊亡以前 。「無 愁」,譏嘲高緯臨危苟安,終日浸於淫樂;「花漫漫」,形容豪華奢侈,一片花花世界。齊都鄴城(今河南安陽)臨漳水,故云「漳浦」;宴余夜深,清露生寒,既表現宮廷飲宴之無度,又借宴後的沉寂反襯宴時的熱鬧,令人想像那燈紅酒綠、鼓樂喧闐的狂歡場面和主醉臣酣 、文恬武嬉的末世景象 ,終究不無終了之時。後兩句寫齊亡之後,高緯君臣在長安為北周階下囚 ,終日忍辱飲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尋樂, 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舊夢 ,曲未成而淚先流。氿瀾, 流淚貌,承「紅淚文姬洛水春」行文,意謂高緯在北國的處境比蔡文姬在匈奴更加難堪。  第三層前兩句「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對應「白頭蘇武天山雪」,寫北齊遺民的亡國之恨。多少鄴都舊臣 ,空懷復國之心,苦無回天之力, 只好深居醉鄉 ,借酒澆愁 ,一任歲月蹉跎,早生白髮,豈不可嘆可憐!後兩句「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 」,暗示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萬 古皆然,對晚唐統治者敲起警鐘。年復一年,代復一代,自然界的春天歲歲如期回來,鄴城繁華的春夢卻一去不返,唯見連天荒草在凄風冷雨中飄搖,與當年「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餘清露寒」的盛況互相映襯,令人油然而興今昔滄桑的慨嘆,並從中悟出盛衰興亡之理。全詩以景物描寫作尾聲,含有餘音不盡的妙趣。  這首七古在藝術上的一個主導特點 ,是緣情造 境,多方烘托。詩的主旨在於揭露高緯亡齊的歷史教訓,而歌詠本事的詩句卻只有六句,下餘六句,開頭四句和結尾二句都是為渲染亡國之恨而層層著色的 : 先以麝碎香存、藉斷絲連的比興,寫相思的久遠;再用蔡文姬 、蘇武羈留匈奴的典 故,寫故國之思的痛切;而在敘述北齊亡國的血淚遺事之後,更越世代而下,以「鄴城風雨連天草」的衰敗景象,抒寫後人的嘆惋感慨。這樣反覆地烘托渲染,從時間、空間、情思各方面擴展意境,大大豐富了詩的形象,增強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過陳琳墓  溫庭筠  曾於青史見遺文,  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  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  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  欲將書劍學從軍。  溫庭筠詩鑒賞  這是一首詠懷古迹之作。表面上是憑弔古,實際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陳琳是漢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表書記。初為大將軍何進主簿,曾向何進獻計誅滅宦官,不被採用;後避難冀州,袁紹讓他典文章,曾為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袁紹敗滅後,歸附曹操,操不計前嫌,予以重用,軍國書檄,多出其手。陳琳墓在今江蘇邳縣,這首詩就是憑弔陳琳墓有感而發。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開頭兩 句用充滿仰慕、感慨的筆調領起全篇,說過去曾在史書上拜讀過陳琳的文章,今天在飄泊蓬轉的生活中又正好經過陳琳的墳墓。古代史書常引錄一些有關軍國大計的著名文章,這「青史見遺文 」,不僅點出陳琳 以文章聞世,而且寓含著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點題 。「今日飄蓬」四字,暗透出詩中所抒的感慨 和詩人的際遇分不開,而這種感慨又是緊密聯繫著陳琳這位前賢來抒發的。不妨說,這是對全篇主旨和構思的一個提示。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頷聯緊接次句,「君」、「我」對舉夾寫,是全篇托寓的重筆。詞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陳琳 ;識,這裡含有真正了解、 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說,陳琳靈魂有知,想必會真正了解我這個飄泊才士吧。這裡隱含的感情頗為複雜。  其中既有對自己才能的自負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異代同心的意思。紀昀評道:「『應』字極兀傲。」  這是很有見解的。但卻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這就是詩句中所蘊含的極沉痛的感情。詩人在一首書懷的長詩中曾感慨道 :「有氣干牛斗,無人辨轆轤(即 鹿盧,一種寶劍)。」他覺得自己就像一柄氣沖斗牛而被埋沒的寶劍,不為世人所知。一個傑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賢身上,正反映出他見棄於當時的寂寞處境和「舉世無相識」「的沉重悲慨 。因此,「應」字便不單是自負, 而且含有世無知音的自傷與憤郁 。下句「霸才」,猶 蓋世超群之才,是詩人自指。陳琳遇到曹操那樣一位豁達大度、愛惜才士的主帥,應該說是「霸才有主」了 。而詩人自己的際遇 ,則與陳琳相反 ,「霸才無 主」四字正是自己遭遇的寫照 。「始憐君」的「憐」,是憐慕、欣羨的意思 。這是實際上暗含著一個對比: 陳琳的 「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無主」的對比。 正因為這樣,才對陳琳的際遇特別欣羨。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腹聯分 聯三、四句,從「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遙想。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經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顯出古墳的荒涼寂寞。這是寄託自己對前賢的追思緬懷,也暗示當代的不重才士,任憑一代才人的墳墓荒廢。由於緬懷陳琳,便進而聯想到重用陳琳的曹操,想像到遠在鄴都的銅雀台,現在想必也只剩下荒涼的舊跡,在遙對黯淡的暮雲了。這不僅是對曹操這樣一位重用賢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對那個重才的時代的追慕。「銅雀荒涼」,正象徵著一個重才的時代的消逝。而詩人對當前這個棄賢毀才時代的不滿,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文章無用,霸才無主,只能棄文就武,持劍從軍,這已經使人不勝感嘆;而時代不同,今日從軍,又焉知不是無所遇合,再歷飄蓬。想到這裡,怎能不臨風惆悵,黯然神傷呢?這一結,將詩人那種因「霸才無主」引起的生不逢時之感,更進一步地呈現出來了。  全詩貫串著詩人自己和陳琳之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際遇的對比,即霸才無主和霸才有主的對比,青史垂名和書劍飄零的對比,文采斐然,寄託遙深,不下李商隱詠史佳作。就詠懷古迹體看,不妨視為杜甫這類作品的嫡傳。  贈少年  溫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  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  月照高樓一曲歌。  溫庭筠詩鑒賞  作品大意寫浪跡江湖的詩人,在秋風蕭瑟的時節與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會,隨即就分手了。詩人選擇相遇又相別的瞬間場面來表現「客恨 」,自然地流露出無限的離愁別情,給人以頗 深的藝術感染。  如果認為詩中的 「客恨」 ,只是一般的離愁別恨,那還未免皮相。清代徐增認為溫庭筠此詩是寫其「不遇」和「俠氣高歌」(《 而庵說唐詩》卷六)。這 首小詩確是借客游抒寫作者落拓江湖的「 不遇 」之感。  客游他鄉,忽遇友人,應當使人高興,但由於彼此同有淪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 ,故感到頗多苦恨。 尤其在這金風起浪、落葉蕭蕭的秋天,更容易觸動遊子的愁腸了 。「 秋風葉下洞庭波 」,是化用《楚辭》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句,描寫南方蕭索的秋色,藉以渲染「 客恨」,並非實指。和下文 的「夜別淮陰市」一樣,都是借意。  詩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還比較含蓄。  後半借酒消愁 ,意思就表露得多了。「酒酣夜別淮陰 市,月照高樓一曲歌 」。「淮陰市」,固然點出話別地 點,但主要用意還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胸中的塊壘。這裡顯然是借用淮陰侯韓信的故事。韓信年少未得志時,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貽笑於淮陰一市。而後來卻征戰沙場,成為西漢百萬軍中的統帥。溫庭筠也是才華出眾 ,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終不為世用, 只落得身世飄零,頗似少年韓信。故「酒酣夜別淮陰市」句,正寓有以韓信的襟抱對待自己,向昨天的恥辱告別之意。所以最後在高樓對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壯志共勉,正表達了一種豪放不羈的情懷。  這首詩善於用典寄託懷抱,且不著痕迹,自然地與寫景敘事融為一體,因景見情,含蓄雋永。暗用韓信故事來自述懷抱之後,便引出「月照高樓一曲歌」  的壯志豪情 。「月照高樓 」明寫分別地點,是景語,也是情語。四個字點染了高歌而別的背景,展現著一種壯麗明朗的景色 。它不同於「月上柳梢」的纏綿, 也有別於「曉風殘月」的悲涼,而是與慷慨高歌的情調相吻合,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豪氣。這正是詩人壯志情懷的寫照 。詩貴有真情 。溫庭筠多纖麗藻飾之作,而本篇卻以峻爽的面目獨標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蔡中郎墳  溫庭筠  古墳零落野花春,  聞說中郎有後身。  今日愛才非昔日,  莫拋心力作詞人。  溫庭筠詩鑒賞  溫庭筠的七律《過陳琳墓 》,是寄慨遙深、文采 出眾的名作 ,他的這首《蔡中郎墳 》則不大為人注意。其實,這兩首詩雖然內容相近,藝術上卻各有千秋,不妨參讀並賞。  蔡中郎,即東漢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官左中郎將,死後葬在毗陵尚宜鄉互村(毗陵即今常州 )。這 首詩就是寫詩人過蔡中郎墳時引起的一段感嘆。  首句正面寫蔡中郎墳 。 蔡邕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到溫庭筠寫這首詩時,已歷六七百年。歷史的風雨,人世的變幻,使這座埋葬著一代名士的古墳已經荒涼殘破不堪,只有那星星點點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在它的周圍。野花春的「春」字,形象地顯示出逢春而發的野花開得熱鬧繁盛,一片生機。由於這野花的襯托,更顯出古墳的寂寞荒涼。這裡隱約透出一種今昔滄桑的感慨;這種感嘆,又正是下文「今日愛才非昔日」的一條引線。  第二句暗含著一則典故。殷芸《小說》記載:張衡死的那一天 ,蔡邕的母親剛好懷孕。張、蔡二人, 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們都說蔡邕是張衡的後身。這本是人們對先後輝映的才人文士傳統繼承關係的一種迷信傳說。詩人卻巧妙地利用這個傳說進行推想:既然張衡死後有察邕作他的後身,那麼蔡邕死後想必也會有後身了。這裡用「聞說」這種靈活的字眼,正暗示「 中郎有後身」乃是出之傳聞推測 。如果單純詠古 ,這一句似乎應當寫成「 聞說中郎是後身」或者「聞說張衡有後身」。現在這樣寫,既緊扣題內「墳」字,又巧妙地將詩意由弔古引向慨今。在全詩中,這一句是前後承接過渡的樞紐,詩人寫來毫不著力,可見其藝術功力。  「今日愛才非昔日 ,莫拋心力作詞人。」這兩句 緊承「中郎有後身」抒發感嘆,是全篇主旨邕生當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時代 , 曾因上書議論朝政闕失,遭到誣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後,又因宦官仇視,亡命江湖 ;董卓專權,被迫任侍御史 ,卓被誅後,蔡邕也慘死獄中。一生遭遇,其實還是相當悲慘的。但他畢竟還參與過校寫熹平石經這樣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為官,也還是因為欣賞他的文才。而今天的文士,則連蔡邕當年那樣的際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戶牖,與時俱沒。因此詩人十分感嘆:對不愛惜人才的當局者來說,蔡邕的後身生活在今天,即使用盡心力寫作,又有誰來欣賞和提升呢?還是根本不要去白白拋擲自己的才力吧。  這兩句寫得直率而顯露,而且內涵豐富深刻。這是一種由高度的概括、尖銳的揭發和絕望的憤激所形成的耐人思索的藝術境界。熟悉蔡邕所處的時代和他的具體遭遇的人 ,都不難體悟出「今日愛才非昔日」 這句詩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哀。如果連蔡邕的時代都算愛才,那麼「今日」之糟踐人才便不問可知了。正因為這樣 ,末句不是單純慨嘆地說「 枉拋心力作詞人」,而是充滿憤恨地說「莫拋心力作詞人」。詩中講到「中郎有後身 」,看來詩人是隱然以此自命的,但 又並不明說。這樣,末句的含意就顯得很活泛,既可理解為警誡自己,也可理解為泛指所有懷才不遇的士人,內涵既廣,藝術上亦復耐人尋味。這兩句詩是對那個糟踐人才的時代所作的概括,也是當時廣大文士憤激不平心聲的集中表達。  咸陽值雨  溫庭筠  咸陽橋上雨如懸,  萬點空濛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  曉雲將入岳陽天。  溫庭筠詩鑒賞  這是一首對雨即景之作 ,明快 、跳動,意象渺遠,獨具特色。咸陽橋,又名便橋,在長安北門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往今來,有多少悲歡離合、興衰存亡的歷史在這裡幕啟幕落。然而詩人此番雨中徜徉 ,卻意度閑適,並無愁眉鎖眼之態, 筆墨染出,是一派清曠迷茫的山水圖景。  首句入題。「咸陽橋」點地,「雨」點景,皆直陳景物,用語質樸。句末煉出一個「懸」字,便將一種雨腳綿延如簾箔之虛懸空際的質感 , 形象生動地傳出,健捷而有氣勢,讀來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詩人把觀察點從橋頭推到遠處的水面,從廣闊的空間來描寫這茫茫雨色 。 這是一種挺接密街的手法。「萬點」言雨陣之密注 。「空濛」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雲行 雨施、水氣蒸薄的特殊氛圍,點出這場春雨所引起的周圍環境的色調變化來 。 用筆很像國畫家的暈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無限清蔚的佳致。這種煙雨霏霏的景象類似江南水鄉的天氣 , 是詩人著力刻畫的意境,並因而逗出下文的聯翩浮想 , 為一篇轉換之關鍵。「釣船」是詩中實景 ,詩人用一個「隔」字,便 把它推到迷濛的煙雨之外,若隱若現,似有似無,像是要溶化在一幅清淡的畫面里一樣,有超於象外的遠致。  前兩句一起一承,圍繞眼前景物生髮,第三縱筆遠揚,轉身虛際,出人意外地從咸陽的雨景,一下轉到了洞庭的春色。論地域,天遠地隔;論景緻,晴雨不侔。那麼這兩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圖畫是如何關聯起來的呢?實現這種轉化的媒介,乃是存在於二者之間的某種共同點——即上面提到的煙水空濛的景色。這在渭水關中也許是難得一見的雨中奇觀,但在洞庭澤國,卻是一種常見的色調 。詩人敏感地抓住這一點, 發揮藝術的想像 ,利用「還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轉, 就把它們巧妙地聯到一起,描摹出一幅壯闊飛動、無比清奇的圖畫來。洞庭湖為海內巨浸,氣蒸波撼,吞天無際。在詩人看來,濕漉的曉雲好像是馱載著接天的水氣飄進了岳陽古城的上空。這是何等壯觀的景緻呵!「將入」二字,真可說是筆挾雲濤了。  當然作者著意描寫巴陵湖畔的雲容水色,其目的在於用它來烘托咸陽的雨景,使它更為突出。這是一種藉助聯想,以虛間實,因賓見主的借形之法,將兩種似乎毫無無關的景物,從空間上加以聯繫,構成了本詩在藝術上的特色。  瑤瑟怨  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  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  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詩鑒賞  詩的題目和內容都很含蓄。瑤瑟,是玉鑲的華美的瑟 。瑟聲悲切 ,相傳「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漢書·郊祀志 》)。在古代詩歌中,它常與別離之悲聯繫在一起。 題名「瑤瑟怨」,正暗示詩所寫的是女子別離的悲怨。  頭一句正面寫女主人公。冰簟銀床,指冰涼的竹席和銀飾的床。「夢不成」三字很可玩索 。它不是一 般地寫因為傷離念遠難以成眠 ,而是寫她尋夢不成。會合渺茫難期 ,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本屬虛幻的夢中; 而現在,難以成眠,竟連夢中相見的些微願望也落空了 。這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別離之久遠 ,思念之深摯,會合之難期和失望之強烈。一覺醒來,才發現連虛幻的夢境也未曾有過,伴著自己的,只有散發著秋天涼意和寂寞氣息的冰簟銀床。——這後一種意境 , 似乎比在冰簟銀床上輾轉反側更雋永有情致。我們彷彿可以聽到女主人公輕輕的嘆息。  第二句不再續寫女主人公的心情 , 而是宕開寫景。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寂淡遠的碧空夜月圖:秋天的深夜,長空澄碧,月華似水,只偶爾有几絲飄浮的雲絮在空中輕輕掠過 ,更顯出夜空的澄潔與空闊。 這是一個空鏡頭,境界清麗而略帶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動的環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見的景物。不僅襯托出了人物皎潔輕柔的形象,而且流露了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緒。孤居獨處的人面對這清寥的景色,心中縈迴著的也許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類的感慨吧。  「雁聲遠過瀟湘去 」,這一句轉而從聽覺角度寫 景,和上句「碧天」緊相承接。夜月朦朧,飛過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聽到雁聲時才知道有雁飛過。在寂靜的深夜,雁鳴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調 。「雁聲遠過 」,寫出了雁聲自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消失在長空之中的過程,也從側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 、傾聽雁聲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狀。 古有湘靈鼓瑟和雁飛不過衡陽的傳說,所以這裡有雁去瀟湘的聯想 , 但同時恐怕與女主人公心之所念有關。雁足傳書。聽到雁聲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緒也被牽引到南方。大約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瀟湘那邊。  「十二樓中月自明 」。前面三句,分別從女主人 公所感、所見、所聞的角度寫,末句卻似撇開女主人公,只畫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樓」。《史記·孝武本紀》集解引應劭曰 :「崑崙玄圃五城十二樓,此仙 人之所常居也。」詩中用「十二樓」,或許藉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許藉以形容樓閣的清華,點明女主人公的貴家女子身份 。「月自明」的「自」字用 得很有情致。孤居獨處的離人面對明月,會勾起別離的情思,團圓的期望,但月本無情 ,仍自照亮高樓。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詩人雖只寫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樓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恨,卻彷彿融化在這似水的月光中了。這樣以景結情,更增添了悠然不盡的餘韻。  這首寫女子別離之怨的詩頗為特別 。全篇除 「夢不成」三字點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寫。整首詩就象是幾個組接得很巧妙的寫景鏡頭。詩人主要傳達的,並不是女主人公的具體心理活動、思想感情,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組合,渲染一種和主人公相思別離之怨和諧統一的氛圍 、情調 。冰簟、銀床、秋夜、碧空、明月、輕雲、南雁、瀟湘,以至籠罩在月光下的玉樓,這一切,構成了一幅清麗而含有寂寥哀傷情調的畫圖。整個畫面的色調和諧地統一在輕柔朦朧的月色之中。讀了這樣的詩,對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許只有一個朦朧的印象,但那具有濃郁詩意的情調、氣氛卻將永久留在記憶中。  回到詩題 。「瑤瑟怨」是否僅僅暗示女子的別離 之怨呢 ?似同時暗示詩的內容與「瑟」有關。「中夜 不能寐 ,起坐彈鳴琴」(阮籍《詠懷》),寫女主人公 夜間彈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說溫詩首句是寫「中夜不能寐 」,那麼後三句可能就是暗寫「起坐 彈鳴琴(瑟)」了 。不過,寫得極為含蓄,幾乎不露 痕迹 。它把彈奏時的環境氣氛 ,音樂的意境與感染力,曲終時的情景都融化在鮮明的畫面中。彈瑟時正好有雁飛向南方,就像是因瑟聲的動人引來,又因不勝清怨而飛去一樣。曲終之後,萬籟俱寂,惟見月照高樓,流光徘徊。彈奏者則如夢初醒,悵然失落。這樣理解,詩的抒情氣氛似乎更濃郁一些,題面與內容也更相稱一些。  過分水嶺  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  惜別潺湲一夜聲。  溫庭筠詩鑒賞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尋常事物富於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這首短詩,很能說明這一點。  詩中所寫的分水嶺,大約是今陝西略陽縣東南的.冢山。這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 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由此引起的詩意感悟。  首句就從溪水寫起 。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 但眼前這條溪水 ,卻又似乎有情。在這裡,「無情」 是用來引出「 有情 」、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 ,是一篇眼目 ,下面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述 。「似」字用得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只是詩人時 或浮現的一種主觀感覺。換成「卻」字,便覺過於強調、坐實;改成「亦」字,又不免掩飾主次,使「無情」與「有情」平分秋色。只有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相統一。這一句在點出「有情」的同時,也就設置了懸念,引導讀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敘事,暗點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這溪水一直在自己側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並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伴。因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變得特別親切,彷彿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動身姿和清脆聲韻來安慰旅人的寂寞 。我們從「得同行」的「得」字中, 可以體味到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悅;而感於溪水的「有情」,也於「得」字中見出。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在「入 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登上嶺頭,就要和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便不由自主地湧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 ,而是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 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駐點,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仍是潺湲作響,徹夜不停,彷彿是在與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殷話別 。這「潺一夜聲」 五字 ,暗補「三日同行 」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裡,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旅人與溪水的「 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 因惜別而如此體會溪聲。聯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寫到此句,溪水的「有情」已經臻於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盡在不言中了。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過這條溪水的旅人,何止萬千,但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尋常景象中發現美,發現詩。由於溫庭筠對羈旅行役生活深有感悟,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並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這裡 ,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詩意美觸發了詩人的感情, 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化無情為有情,是因為詩人自己有情。  處士盧岵山居  溫庭筠  西溪問樵客,  遙識主人家。  古樹老連石,  急泉清露沙。  千峰隨雨暗,  一徑入雲斜。  日暮鳥飛散,  滿山蕎麥花。  溫庭筠詩鑒賞  這首詩沒有直接寫盧岵,也沒有直接寫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寫盧岵處士山居的景緻。通過山居景色的描寫,反映其人品的高潔及作者的仰慕之情。  一、二兩句是說先向砍柴的人打聽盧岵山居的所在地 ,然後遠遠地認準方向走去 。通過「問樵客」、「遙識」的寫法,暗示出盧岵山居的幽靜。作者不稱砍柴的人為樵子 、樵夫,而稱之為「樵客」,意味著 這個砍柴者並非俗人,這對於詩的氣氛也起著一定的渲染作用。  三、四兩句寫一路所見 ,是近景 。古樹老根纏石,彷彿它天生是連著石頭長起來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 、樹葉沖走了 ,露出泉底的沙子來,更顯得水明沙凈。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幽僻山徑中特有的景緻和色彩,而與此相應,作者用的是律詩中的拗句 ,「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對拗,在音節 上也增強了高古、清幽的氣氛。  五、六兩句寫入望的遠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顯得幽暗 ,看不清楚 。「一徑入雲斜」和「千峰隨雨暗」對照,見得那通往盧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彎彎一直通向煙雲深處。這兩句改用協調的音節,一方面是為了增加變化,一方面也是和寫遠景的闊大相對應的。  七、八兩句又改用拗句的音節,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適應的。而寫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為了寫人,為了襯托古樸高潔的「處士」形象。  「 蕎麥」是瘠薄山地常種的作物 ,春間開小白花。在日照強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顯眼,等到日暮鳥散,才顯出滿山的蕎麥花一片潔白。蕎麥花既同描寫處士的山居風光相適應,同時,也說明處士的生活雖然孤傲高潔,也並非和人世完全隔絕;藉此又點明了作者拜訪的季節——春天。  全詩的層次非常清楚 , 景物寫得雖多而錯落有致 。更重要的是通過景物的特殊色彩 ,使讀者對盧岵處士生活的古樸和人品的孤傲高潔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作者的這種比較特殊的表現手法,應該說是很成功的。  碧磵驛曉思  溫庭筠  香燈伴殘夢,  楚國在天涯。  月落子規歇,  滿庭山杏花。  溫庭筠詩鑒賞  在五、七言絕句中 ,五絕較為近古 ;前人論五絕,也每以「調古」為上乘。溫庭筠這首五絕,卻和崇尚真切、渾樸、古澹的「調古」之作截然有別。它的意境和風格都更接近於詞,甚至不妨說它就是一種詞化的小詩。  碧磵驛所在不詳,據次句可知,是和詩人懷想的「楚國」相隔遙遠的一所山間驛舍。詩中所寫的,全是清晨夢醒以後瞬間的情思。  首句寫旅宿者清晨剛醒時恍忽迷離的情景。乍醒時,思緒還停駐在剛剛消逝的夢境中,彷彿還在繼續著昨晚的殘夢。在恍忽迷離中,看到孤燈熒熒,明滅搖曳,更增添了這種恍若夢中的感覺。「殘夢」,正點題內「曉」字,並且透出一種迷惘的意緒。不用「孤燈」而用「香燈」這種綺麗的字面,固然與詩人的愛作綺語有關,但在這裡,似有暗示夢境的內容性質的意味 ,且與全詩柔婉的格調取得統一 。「 香燈」與 「殘夢」之間,間一「伴」字,不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無伴,而且將夜夢時間無形地延長了,使讀者從「伴殘夢」的瞬間自然聯想到整個夢魂縈繞、孤燈相伴的長夜。  次句忽然宕開,寫到 「楚國在天涯」,似乎跳躍 很大。實際上這一句並非一般的敘述語,而是剛醒來的旅人此刻心中所想,而這種聯想又和夜來的夢境有密切關係。原來旅人夜來夢魂縈繞的地方就是遠隔天涯的「楚國 」。而一覺醒來,惟見空室孤燈,頓悟此 身仍在山驛 ,「楚國」仍遠在天涯 ,不覺悵惘若失。  這真是山驛夢回楚國遠了。溫庭筠是太原人,但在江南日久,儼然以「楚國」為故鄉。這首詩正是抒寫懷楚之情。  「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三、四兩句,又 由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國 ,轉回到碧磵驛的眼前景物: 月亮已經落下去 ,「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規也停歇 了凄清的鳴叫聲;在曉色朦朧中,驛舍的庭院正開滿了繁茂的山杏花 。這兩句情寓景中,寫得非常含蓄。 子規鳥又叫思歸、催歸 ,鳴聲有如「不如歸去」。尤 其是在空山月夜,啼聲更顯得凄清。這裡說「月落子規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詩人夜宿山驛 ,在子規 的哀鳴聲中翻動著羈愁歸思的情景。這時,子規之聲終於停止,一直為它所牽引的歸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趨平靜。就在這種情境下,詩人忽然瞥見滿庭盛開的山杏花,心中若有所觸。全詩也就在這但書即目所見與若有所感中悠然收住 。對這景物所引起的感觸、 聯想和記憶 ,則不著一字 ,任憑讀者去想像。這境界是美的 ,但似乎帶有一點寂寞和憂傷 。其中蘊含著一種愁思稍趨平靜時目遇美好景物而引起的淡淡喜悅,又好象在欣喜中仍不免有身處異鄉的陌生感和孤孑感。碧磵驛此刻已經是山杏盛開,遠隔天涯的「楚國 」,想必是滿目春色、繁花似錦。詩人當日目接神 遇之際,其感受與聯想可能本來就是渾淪一片,不甚分明,因此落之於紙,也就和盤托出,不加點醒,構成一種朦朧淡遠的境界。這種表現手法,在溫詞中運用得常普遍而且成功,象《菩薩蠻》詞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雨後卻斜陽 ,杏花零落香」等句,都是顯例。對比之下,可以發現「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兩句,無論意境、情調、語言和表現手法,都與詞非常接近。  這首詩幾乎通篇寫景(第二句從抒情主人公心中所想的角度去理解 ,也是寫景,而非敘事),沒有直 接抒情的句子,也沒有多少敘事成分。圖景與圖景之間沒有關聯過渡,似續似斷,中間的空白比一般的詩要大得多。語言則比一般的詩要柔婉綺麗,這些,都更接近詞的作風。溫庭筠的小詩近詞,倒主要不是表明詞對詩的影響,而是反映出詩向詞演化的跡象。  俠客行  溫庭筠  欲出鴻都門,  陰雲蔽城闕。  寶劍黯如水,  微紅濕余血。  白馬夜頻驚,  三更霸陵雪。  溫庭筠詩鑒賞  《俠客行》為樂府古題。此詩主要刻劃仗劍行俠的俠客形象 ,讚揚了慷慨勇武 、赴義殺敵的俠士精神。詩中塑造俠客的形象很有特色 。不是正面描寫, 又沒有直接讚頌,只是描繪環境,渲染氣氛,就使俠客的豪邁氣概和雄武英姿躍然紙上。  詩的開頭,「欲出鴻都門,陰雲蔽城闕」,是寫俠客出發時的天氣。「鴻都門」,在洛陽,點明出行的地點。此時,正是彤雲密布,整個城池都被遮蔽在一片陰暗之中。這「陰雲 」,是自然景色。天昏地暗,前 路未卜,為俠客的行俠描述出一個惡劣環境 。同時, 也隱約地渲染出俠客的義無反顧、知難而進的堅毅性格 。這「 陰雲」,又是俠客心境的寫照。世路艱辛,鬱悒縈懷;世事不平,義憤填膺。心情自然是苦澀沉甸。這就暗示出俠客行俠的緣由。詩一開始便以陰雲般濃厚的藝術氣氛,深深地感動著讀者。  「寶劍黯如水 ,微紅濕余血」 寶劍是俠客的武器,是俠客的伴侶,正可以它襯托俠客的形象。詩的上一句是以比喻言劍的鋒利。晚唐詩人沈彬《都門送行》中「一條灞水清如劍 」,是以劍喻水,由劍的寒 光來寫水的清沏。而此詩卻以水喻劍,由水的清沏來寫劍的寒光。二詩異曲同工,均具神似之妙。相傳春秋時,越王允常聘用冶工歐冶子鑄造五把名劍,一曰「純鉤」(一作「 純鈞 」)。其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沈沈如芙蓉始生於湖,觀其文如列星之行,觀其光如水溢於塘」(見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絕書》亦云:「太阿劍色,視之如秋水」。後來許多詩人皆以水比劍 。詩中俠客所持之劍,竟同「純釒句 」、「太阿」  一般,寒光如水,鋒芒逼人。詩的下一句是從劍身看劍的鋒芒 。俠客劍上沾染著的「微紅」,正是仇敵的 「餘血 」。以此劍出手刃敵,何等乾淨利落、痛快淋 漓!由此可見寶劍之銳不可擋。詩人正面寫劍,卻側面顯示了俠客行俠的結果 。詩中不提俠客 ,只言寶劍。實際上,正是通過寫寶劍的鋒利,展現出仗劍遊俠的英姿壯采。  結尾二句:「白馬夜頻驚,三更霸陵雪」,由俠客胯下的飛馬來交代遊俠的行跡 。「白馬金羈俠少年」 (《古樂府 》),馬亦是俠客的伴侶,可以馬來襯托俠 客的形象。詩中的白馬與黑夜形成了反差,飛奔的白馬為漫漫的黑夜帶來了一點亮色。而頻頻的馬叫聲,又打破了寒夜的寂靜,使夜幕下的大地有了活力。詩人從視覺到聽覺,描繪出清冷孤寂的環境,渲染出一股旅途蕭瑟的氣氛,反襯出俠客於天寒地凍之中英勇奮進的雄姿 。俠客自洛陽出發 ,三更時分到達霸陵。  霸陵 ,即漢文帝之陵,在雍州城東(今陝西省長安縣 東)。詩以描寫霸陵的雪夜風光作結,這既照應了開頭陰雲蔽城的天氣,首尾相應,清楚交代出俠客的行蹤。  同時,詩中也蘊藏著深刻的寓意。漢文帝為西漢時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明君。俠客由陰雲遮天的洛京到達白雪鋪地的霸陵,十分巧妙地暗示出俠客行俠的目的。詩人所寄寓的無限感嘆和不盡之意自在言外。可以看出,溫庭筠終身坎坷,不為世用,他在對可欽可敬的俠士精神的讚美中,自有一種抱負不得施展的感慨。  「 溫詩風秀工整 ,俱在七言。此篇獨見警絕」(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的確,這首詩寫得風骨遒勁,豪邁警奇,與溫詩的禾 農艷纖細之作 ,大相徑庭,正顯示出詩人豐富的藝術個性和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開聖寺  溫庭筠  路分溪石夾煙叢,  十里蕭蕭古樹風。  出寺馬嘶秋色里,  向陵鴉亂夕陽中。  竹間泉落山廚靜,  塔下僧歸影殿空。  猶有南朝舊碑在,  敢將興廢問休公。  溫庭筠詩鑒賞  這是一首寫景詩。從詩的內容看,開聖寺約建於南朝時,故址已不可考。  飄拂的煙靄下,一條曲折的小道順著山谷蜿蜒而上,兩旁亂石磷石旬,叢林蒼蒼,山風吹來,落木蕭蕭。這是通往開聖寺的途中景象。詩人並沒有設色描繪,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進一個旅況蕭瑟的境界 。山道、亂石、古樹、 煙靄,旅途的荒涼、寂寞可想而知。但是詩人的感受程度似乎還不僅如此,「蕭蕭」一詞狀山中秋風蕭瑟、草木搖曳的窸窣之聲,更增添了旅途的凄涼況味。  到了開聖寺 ,詩人該從旅途的寂寞中輕鬆下來, 對這一建於三 、四百年前的寺宇進行一番觀瞻了吧。 然而,頷聯卻避卻寺宇,將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憑高望遠,長天寥廓,萬木蕭疏,天地之間一派深秋的景緻;長途跋涉後的馬兒,得以縱轡歇息,在悠閑地踢著蹄,打著響鼻,不時地仰頭長嘶;夕陽染紅了遠遠近近的山嶺 , 覓巢歸宿的烏鴉在層林之間飛來飛去,雜訊亂成一片。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蕭然 ,寺內的景緻又如何呢? 枯草遍地,亂竹叢生,泉水自落其間,無人汲用,雖時近黃昏 ,山廚依然冷冷清清 ;影殿空空,木魚聲絕,殿外不遠處 ,墓塔林立,原來僧人已葬在那裡。 影殿,是寺宇供奉神佛之所。頷聯通過馬嘶、鴉亂的寺外景色予以烘托 , 頸聯則又以泉落竹間和廚房靜寂,僧歸塔下與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寫了寺宇的衰敗寥落景象。上下兩聯於工整的對偶中,寓抑揚低昂的情調,為尾聯的慨嘆之音,醞釀了充分的抒情氣氛。  面對這一片荒涼的情景,詩人不由得浮起了這座寺宇曾經香火鼎盛的揣想。雖然再也不見舊時寺宇的風貌,但是記載當年興建時寺宇巍峨,香客絡繹之盛況的南朝舊碑依然存在。讀讀舊碑上鐫刻的文字,再對照眼前的情景,開聖寺的興廢變遷已不言而喻,豈敢再去詢問休公呢 ! 這一聯就眼前所見情景抒發感嘆 ,寓意極深 。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費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財力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 杜牧《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不但嚴重地毀壞了農業,也加劇了階級矛盾的激化 , 再加上統治者的荒淫腐敗 ,使得南朝的幾個小朝代都是國運匆促 ,接踵而亡。南朝的這一歷史事實不但給後來的統治者以深刻的教訓,也刺激了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引起了歷史家 、文學家們的反思 。因此,詩人面對這荒廢的寺宇 ,雖然也發出了「行人莫問當年事」(許渾《咸陽 城西樓晚眺 》)的感慨,但是這一感慨里卻融進了對 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化的思索,蘊含著詩人內心深處無限悲涼的感悟。  全詩以寫景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開聖寺周圍的徘徊,由遠及近,追尋歷史陳跡,俯仰今古興衰,觸景生情,立意深沉,耐人尋味。  利州南渡  溫庭筠  澹然空水對斜暉,  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  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  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  五湖煙水獨忘機。  溫庭筠詩鑒賞  利州,唐代屬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廣元縣,嘉陵江流經該縣西北面。這首詩是溫庭筠行旅此地渡江時所作。  詩人來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開闊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動,夕陽映照在水中,閃爍不定;起伏彎曲的江島和岸上青翠的山嵐在斜暉的籠罩下,一片蒼茫。這一聯寫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點和時間 :日暮時江邊渡口 。因為詩寫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聯從此著筆,起的非常自然。頷聯緊承上聯,寫人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馬也渡,船到江心,馬兒揚鬃長鳴,好像聲音出於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詩人自己)歇息在岸邊的柳蔭下,等待著渡船從彼岸返回。這兩聯所寫景物都是詩人待渡時岸邊所見,由遠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靜而動,井然有序。  接下來,頸聯寫渡江,船過沙灘,驚散了草叢中成群的鷗鳥;回望岸上,江田萬頃,一隻白鷺在自由自在地飛翔。這一聯巧用數量詞,不但屬對工穩,而且深化了詩境。群鷗棲息沙草之間 ,可見天時向晚, 飛鳥歸窠,所以萬頃江田之上只有一鷺飛翔。這幅色彩鮮明的畫面強烈地渲染了江邊的清曠和寂靜。後來李清照《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有「爭渡,爭 渡,驚起一灘歐鷺」的詞句,其境界正與此聯上句所展示的畫面相類似,而下句江田白鷺的空闊悠深和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 」(《積雨輞川庄作》)更是神 韻同出。  前面三聯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利州南渡圖,作為餬口四方,疲於奔走的詩人摹然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不能不觸景生情,遐想聯翩。所以尾聯偶然興起了欲學范蠡急流勇退 ,放浪江湖的願望。范蠡, 字少伯,春秋時楚國人,為越大夫,從越王勾踐二十餘年,助勾踐滅吳國後 ,辭官乘舟而去,泛於五湖, 莫知所終。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幾個湖,這裡泛指江湖。忘機,舊謂鷗鷺忘機,這裡有雙關意,指心愿淡泊,與人無爭。這兩句是說,如今誰能懂得乘一葉扁舟去追尋范蠡的足跡,逍遙於江湖煙水中而忘機一切俗念呢?言外之意,我便有淡泊遺世,忘卻機心之志,誰能理會呢?  溫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 ,不僅屢次應試不中, 而且因為語言多犯忌諱,開罪了皇帝和宰相(宣宗和令狐綯 ),長被擯抑,只好到處流轉,做一個落泊才 子。他的詩中曾有「自笑謾懷經濟策,不將心事許煙霞」(《郊居秋日有懷一二知己 》)的自負與自嘲,這 里卻浩然有歸隱之志 ,實際上是失意後的無奈之語。 「獨忘機 」,其實並不能忘機。這一點和范蠡也是共 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踐難共安樂才辭官隱遁的。所以,兩個人都可謂是極有機心的人。  這首詩描寫行旅在利州南渡時的所見所感,景物描寫江中,岸上交遞著墨,層次分明,色彩清麗,靜中有動,栩栩如生,特別是頸聯,是被人們傳誦的寫景名句。最後觸景興感,自然真切。全詩八句,無不與「水」相關,但清雋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詩別具一格,不落俗套 。按照律詩的一般規律 ,前後四聯,起承轉合,各有所歸 。此詩前三聯卻遞相承接, 景物描寫得很充分,意境幽遠淡雅。尾聯由寫景轉而遐思,但仍從「舟 」、「水」,絻結,以致轉中有合, 脈絡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說,溫庭筠的以山水、行旅為題材的詩多感慨深切 ,氣韻清澈,以這首詩來看, 確有道理。  馬嵬驛  溫庭筠  穆滿曾為物外游,  六龍經此暫淹留。  返魂無驗青煙滅,  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輦卻歸長樂殿,  曉鍾還下景陽樓。  甘泉不復重相見,  誰道文成是故侯。  溫庭筠詩鑒賞  馬嵬驛故址在今陝西省興平縣西北 , 距離長安(今西安 )百餘里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 ,安史叛軍攻破潼關 ,玄宗與楊國忠、楊貴妃姐妹等倉皇奔蜀 ,路經馬嵬驛 ,六軍徘徊、持戟不前,一致要求誅殺楊國忠。接著,隨行郎吏又懇請玄宗以貴妃搪抵天下怨憤。玄宗無奈,只好反袂掩面 ,讓人縊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這首題名 《馬嵬驛》的七言律詩是詩人依據這一歷史事件而創作的。  首聯是以周穆王周遊天下的神話傳說比喻唐玄宗的奔蜀。根據《拾遺記》和《穆天子傳》的記載,周穆王名滿,曾駕號稱為「八龍」的駿馬巡狩天下,到過遠在塵世之外的西王母之邦。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間的仙境。六龍,指周穆王駕馭的駿馬。古代天子之車駕六馬,故用作天子車駕的代稱。這一聯實際上是說,潼關失守後,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經過馬嵬驛時,車駕作了短暫的停駐。  車駕停留的原因是發生了「馬嵬之變」。所以,頷聯承接這一脈絡 ,敘述了這一事變的直接後果:貴妃 已死,猶如青煙消逝 ,縱有返魂樹也不能使她還魂回 生;如今「不見玉顏空死處」,只有貴妃的鮮血化成的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訴說著她的怨恨 。《十洲記》 載 :「聚窟洲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花發香聞數百里, 名返魂樹。死者在地,聞香即活。」又《莊子》:「萇弘死,藏其血,三年化為碧。」這裡化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貴妃在馬嵬驛的永逝 。詩人省去了馬嵬兵變時 六軍駐馬 ,貴妃與玄宗生離死別的歷史情節,而是以 形象化的語言,深寓同情地描寫了貴妃的悲劇結局。  作為馬嵬事變的直接受害者 ,楊貴妃已經死不復 生。而曾經同貴妃訂立「願世世為夫婦 」的盟誓的唐 玄宗 ,在事變之後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頸聯形像地 回答了這一問題 。長樂殿,即漢代長樂宮,漢初為朝 會之所 ,其後為太后所居。這裡用來借指唐玄宗的住 處。《新唐書·宦者傳》載,收復長安後,肅宗不要玄宗再過問天下大事,由宦官李輔國脅迫太上皇(玄宗)從興慶宮遷到西宮中 。景陽樓,即南朝陳景陽殿,為 陳後主和張妃(麗華)宴樂之所 。這裡借稱唐玄宗和 楊貴妃曾經住過的唐宮 。這一聯概括地敘述了唐玄宗在經歷了一場動亂之後,回到長安,看到的是人去樓空,鐘聲依舊的悲切情景,飽含著他對亡妃的無限思念之情以及他所度過的孤獨、寂寞、凄苦的生活。上下句之間的兩個關聯詞「卻」、「還」用得極妙 。「香 輦卻歸」道出了馬嵬事變中玄宗與貴妃一生一死的不同命運 ;「曉鍾還下」寫出了鐘聲依舊人已非的無奈 之情。  死者不可復生 ,生者長恨不已 。陳鴻《長恨歌傳》說,貴妃死後,玄宗思不能已,命方士尋找貴妃魂魄,方士謊稱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貴妃,並帶回金釵鈿合作為信物。詩人在尾聯卻對這一傳說提出了質疑:一個命歸九泉,一個殘生人間,縱作甘泉宮也不可能招致亡靈再見了 , 誰說文成曾經被封侯呢?  《史記·武帝本紀》說,漢武帝的寵姬王夫人卒,齊人少翁以方術在夜間招引王夫人,使武帝在帷幔中望見。於是封少翁為文成將軍,以客禮相待。並作甘泉宮 ,中為台室 ,畫天、地、泰諸神,置祭具以招天神。過一年多,少翁的方術漸漸失靈,神不至。於是誅文成將軍。這裡詩人化用故典,說明了這場悲劇的無可挽回 , 暗示了玄宗的無盡悲哀與懷念。但是就《長恨歌傳 》的傳說而言,對玄宗重蹈武帝的荒誕, 命方士尋找貴妃亡靈的愚蠢作法 , 詩人不無譏諷之意。  這首詩以「馬嵬之變」為題材,著重描寫了事變之後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悲劇結局,寄寓了詩人對這場悲劇的深切同情。全篇以敘事為主,在描述之中兼有抒情和議論。中間二聯貴妃、玄宗交替描寫,在工整的對偶中間以虛字的抑揚,使得率直的敘述變得婉轉而流動。全詩通篇用典故,借前朝故事來敘述,別具詠史詩之一格。  早秋山居  溫庭筠  山近覺寒早,  草堂霜氣晴。  樹凋窗有日,  池滿水無聲。  果落見猿過,  葉干聞鹿行。  素琴機慮靜,  空伴夜泉清。  溫庭筠詩鑒賞  此詩是借對山居氣候景物的描寫,反映詩人恬澹自適的心境,而以早秋為一篇著色重點 。秋天剛到, 山家便覺爽氣襲人 。報晴的霜訊 ,也從每天凌晨得知,這就是「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氣候特徵。首聯以早寒和霜晴寫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覺,有空中作畫之妙。次聯拈出「樹凋窗有日,池滿水無聲」人們常見的景物 ,寫成妙手偶得的佳句, 可見詩人靜觀事物,善於攝取的藝術本領。即哥德所說:「詩人的本領 ,在於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 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勝的側面 。」(《 哥德對話錄 》) 前半兩聯是對山居早秋特有的氣候和景物作了客觀描寫,為下面兩聯的主觀反應作鋪襯。交代了氣候和景物的變遷,三聯便就目前戶外聞見的動物行動作出主觀的判斷 。「果落」、「 葉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實景,而從果落可推見到猿過,葉干聞知鹿行,可見這兒山深人少,猿鹿才會從容大膽地晝夜出來覓食,山居環境的寥落寂靜,便可瞭然。用的正是前人「鳥鳴山更幽」的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由此引發居靜自樂的閑適心情 。在如此幽靜絕塵的山林里,詩人手弄素琴, 隨著琴曲的旋律,滿懷的私心雜念完全平靜下來,這時透明的心境,伴隨戶外夜泉的清音,進入一種純凈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領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曠懷的恬泊情趣。主觀情志和客觀自然融為一體,不但凈化了詩人的心靈,同時也使讀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傷邊將  溫庭筠  昔年戎虜犯榆關,  一敗龍城匹馬還。  侯印不聞封李廣,  他人丘壟似天山。  溫庭筠詩鑒賞  如題所示,此詩為感嘆邊將有功無賞而作。題一作「傷溫德彝」。溫德彝,大和四年(830)任河中都將,從諸道兵出征蠻戎,返途又從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溫造平息興元軍叛亂,詩疑即作於此時。  詩人先濡毫大書邊將的卓著功勛 :「昔年戎虜犯 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 。」古代泛稱我國西部的少數 民族為戎,戎虜乃對其蔑稱。榆關,古代有二,一在今河南中牟縣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島市之山海關,此處借代邊塞重鎮。龍城,漢時匈奴神聖要地,匈奴於歲五月在此大會各部酋長祭其祖先、天地、鬼神。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衛青麾軍直驅龍城 ,獲首 虜七百級多用典故,借古諷今是本詩的特色,詩中名物事迹皆不可拘泥字面 ,「一敗龍城」喻稱我邊將大 獲全勝。此兩句以誇張的筆墨、雄豪的氣勢。讚頌邊將面對戎虜的進犯,奮起反擊,斬獲至多,敵軍只落個匹馬逃歸的慘敗。昔年建功如此,豈不昂首青雲,揚眉吐氣,痛哉快哉!  接著褒揚之筆一頓,厲揚奮發之氣全斂,出之以沉痛不平之語 :「 侯印不聞封李廣 ,他人丘壟似天 山。」李廣 ,西漢名將,一生與匈奴作戰大小七十餘 次 ,以驍勇善戰為匈奴所畏,敬稱之為 「飛將軍」,然終不得封侯 ,李廣曾反思平生、扼腕悵嘆曰:「自 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建者 ,何也 ?」丘壟似天山,謂建功天山,死後建冢亦似天山,系化自霍去病祁連山冢典故 。霍去病乃漢武帝後族 ,夤緣少年得志,十八歲即領兵作戰,六次征討匈奴,將西匈奴驅至祁連山以西,二十四歲病逝,漢武帝特許建冢象祁連山,以示殊恩,世以為榮。其墓在今陝西興平縣茂陵(漢武帝陵)東五百米處,土冢猶存。詩人借漢庭暗指唐朝,以李廣喻比邊將,醒警而形象地指責李唐王朝厚此薄彼,對一些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的將領卻刻薄寡恩 ,激憤不平之情溢於言表 ,發人深省,令人怨恨!  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者豈止邊將,詩人亦屬其 列,故有此同情。縱覽《溫庭筠詩集》,與此詩旨意相仿者時有可見 ,《贈蜀府將》云:「志氣已曾明漢 節,功名猶自滯吳鉤。今日逢君倍惆悵 ,灌嬰韓信 盡封侯。」《蘇武廟》云:「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聯類並讀,當有助於理解此詩中的悲情恨意。  彈箏人  溫庭筠  天寶年中事玉皇,  曾將新曲教寧王。  鈿蟬金雁今零落,  一曲伊州淚萬行。  溫庭筠詩鑒賞  亂世多戀舊,溫庭筠本宰相溫彥博之裔孫,惟惜生當宦官擅權、強藩割據、皇室中落之季,終身懷才不遇、坎坷飄落,飽嘗人間之憂患艱辛,故而怨悵悽傷傷情填膺 ,時借吟詠宣洩排遣 ,此詩即借詠彈箏藝人昔盛今衰之身世 ,抒發人生無常 、命運多蹇之悲哀。  「天寶年中事玉皇,曾將新曲教寧王 。」道教稱 天帝曰玉皇大帝 ,簡稱玉皇 。唐玄宗李隆基敬奉道教,故而這裡借玉皇指代玄宗。寧王,李隆基之兄,初立為皇太子 ,後見楚王李隆基誅殺韋後 、擁立睿宗 ,有定社稷之功 ,遂「累日涕泣固讓位於楚王」,薨,追冊為讓皇帝 。此詩構思巧妙 ,先捺下千種悽憐、萬般感嘆,以敘述筆法、清雅語言,介紹這位彈箏藝人往昔天寶年間曾憑藉技藝供奉玄宗,又教過寧王度新曲,寄仰慕之情、褒揚之意於輕描淡寫中。玄宗、寧王弟兄皆精通音樂,玄宗「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絲管,必造其妙,..雖古之夔曠,不能過也 」(《羯鼓錄》)寧王亦以「審辨音之妙」而著稱於世。彈箏人能在長安如雲高手之中,獨得玄宗、寧王的垂青 ,其技藝之精 、名聲之重、境遇之順可想而知。詩人讚美之辭僅止於此,而讀者遐想之心卻馳騁於天,引發之筆可謂踏雪無痕,蘊味有致。  「鈿蟬金雁今零落 ,一曲伊州洞萬行。」後兩句 換用描敘筆法惋傷彈箏藝人今日的遭際。鈿蟬,鑲嵌珍寶的蟬形首飾。金雁,謂箏柱 。伊州,商調大麴, 西涼節度蓋嘉運所進。詩人巧妙地以物喻人,首飾箏柱的衰敗黯然,象徵著絕代藝人的飄零凄涼,惟其老境悲涼,故而格外眷戀昔日的盛榮 ,一旦舊曲重彈, 即勾起滿腹的愁緒怨意,淚下滂滂了。這萬行珠淚蘊含著何種情思?也許是對人間滄桑的怨悵,對世態炎涼的憤懣,也許是對自身悲遇的傷悼,對似水年華的追恨.. ,詩人給讀者留下了細品情思的廣闊餘地。 此詩本事不明。或謂因人而詠,乃寫實之作,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 》雲 「彈箏人當系唐明皇(玄宗)宮伎,詩語系追憶舊時而生感嘆,必彈箏人自述而詩人寫以韻語也 。」或謂為情造文 ,乃依託之詞,沈祖棻《 唐人七絕詩淺釋》云:「溫庭筠出生於天寶 亂後五十多年,與詩所寫彈箏人的時代不相及,所以此詩所詠天寶遺事 ,乃是依託之詞,不可摭實。」沈 說較確切。  新添聲楊柳枝詞二首  溫庭筠  一尺深紅蒙麴塵,  天生舊物不如新。  合歡桃核終堪恨,  里許元來別有人。  井底點燈深燭伊,  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溫庭筠詩鑒賞  此二首一作《南歌子》,皆樂府詞也。清人曾益等《溫飛卿詩集箋注》云:「《雲溪友議》:庭筠與裴郎中友善,為此詞,飲筵競唱打令。」可這二首系詩人與友人飲筵時為所唱小曲填的詞 。內容均屬情 詩。  「一尺深紅蒙麴塵,天生舊物不如新 。」一尺系 概數,深紅指裙色。麴塵本酒麴所生細菌,色微黃如塵,因為稱淡黃色,此指衣色。起句言深紅裙上蒙以淺黃之衣。裙與衣,深紅配淺黃,紅黃諧調,兩相映襯,絢麗多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女衣飾,講究色彩美,正是情移於衣的自然流露,或者說衣飾之艷麗正是少女情竇初開之表象 。誰願老穿破舊衣服呢? 故次句言「天生舊物不如新 」。然而 ,就愛情而言,則不能「喜新厭舊 」,而應是「日久長新」才好,否 則情不專而怨恨必生。竇玄妻《古怨歌》雲 :「衣不 如新,人不如故 。」詩人這裡正是以「衣不如新」反 襯「人不如故 」。後二句說「合歡桃核終堪恨,里許 元來別有人 。」桃核由兩半相合而成,故曰「合歡桃 核」,喻男女相遇合,或可作表達愛情之信物。《煙花記》載,煬帝以合歡水果賜吳絳仙 ,就是適例。堪, 可也。里許即裡面,許系助詞。元來,即原來,元通原。「人」字當本作「仁」。詩人用諧音雙關法,寫桃核內有 「仁」以隱喻合歡之人心中原來別有 「人」。  既然對方心中已有他人 , 故第二句曰 「 舊物不如新 」;雖前有「合歡桃核」之約 ,然「終堪恨」也。  這就既巧妙地諷刺了愛情上的喜新厭舊者,又曲折地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所愛者的執著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種難言的幽恨之情。面對負心人,詩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勸戒,言有盡而意無窮,反映了甜蜜愛情生活中的另一個側面。  再讀第二首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 棋。」燭,諧音雙關「囑」。長行,古博戲名。唐代李肇《國史補》下:「今之博戲 ,有長行最盛,其具有 局有子,子有黃黑各十五,擲采之骰有二。其法生於握槊,變於雙陸。」此處讀作遊子的「長行 」,隱喻 「長別」。圍棋,音同「違期」。詩人仍使用諧音雙關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隱語,使讀者通過聯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說點燈相照,與郎共作雙陸之戲,實際上是說詩中女主人公與郎長別時,曾深囑勿過時而不歸 。「莫違期」是 「深囑」的具體內容,又為下文的「入骨相思」埋下伏筆。三四句「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擲采之骰各面刻有紅點,詩人巧以「紅豆」喻之,十分形象。紅豆即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 。王維《相思》詩云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 最相思。」因此,「入骨相思」既是指骰子上鮮紅渾圓的紅點(紅豆),又是指女子的一片入骨的相思痴情。  在章法上,則是對前二句「深囑」早歸「莫違期」的對應。詩中,女子「共郎長行」時「深囑」於前,客子「違期」未歸時又「入骨相思」於後,最後以「知不知」設問寄意的口吻輕輕將全詩兜住,然後再表現出這位多情的閨中人亟盼遊子早歸的焦慮心情 。「知 不知」三字,把女子離別之久、會合之難、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說無人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可謂收得自然,餘味不盡。而讀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內心深處誠摯而火熱的愛情。有女鍾情如此,讀來倍覺感人。  二詩寫 「合歡桃核終堪恨 ,里許元來別有人」,以諷喜新厭舊;寫「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 ,就既未見濃艷的詞藻,又未聞有些許脂粉氣。其設想新奇,別開生面,在許多的愛情詩中,使人頓覺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諧音雙關修辭法,更使詩作獨標一格,別有情致。人們表達愛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朧含蓄(當然不是晦澀費解 ),而雙關隱語的運用,卻能使人透過字面 的意思,通過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別字 」,去細細品 味那雙關語中底層的無盡的意蘊。這些諧音詞的寓意頗深,不可囫圇讀之。它蘊含著詩人人為的特定含義和感情色彩,能使語言在表達上更含蓄、婉轉和饒有風趣。用於表達愛情,則言淺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送人東歸  溫庭筠  荒戍落黃葉,  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  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  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  尊酒慰離顏。  溫庭筠詩鑒賞  詩題為「 送人東歸 」,所送何人不詳 。 看詩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 ,可知是溫庭筠宣宗大中十三 ( 859)貶隨縣慰之後 、懿宗咸通三年(862)離江陵東下之前的作品 ,可能作於江陵 ,詩人時年五十左右。  關於本詩的發端,清人沈德潛曰:「起調最高。」  (《唐詩別裁》)試想:地點既傍凄涼冷落的古堡,時令又值落葉蕭蕭的寒秋,此時此地送友人遠行,那別緒離愁,將何以堪!然而出人意料,接下去詩思卻陡然一振:「浩然離故關 」——友人此行,心浩然有遠 志。氣象格調,非同尋常。  頷聯兩句互文,意為:初日高風漢陽渡,高風初日郢門山。初日,點明送別是在清晨。漢陽渡,長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郢門山,位於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一東一西,相距千里,不會同時出現在視野之內,這裡統指荊山楚水,從而展示遼闊雄奇的境界,並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颯颯秋風、杲杲旭日,為友人送行。  頸聯仿效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而賦予兩重詩意:  詩人一面目送歸舟孤零零地消逝在天際,一面遙想江東親友大概正望眼欲穿 ,切盼歸舟從天際飛來 。幾人,猶言誰人。「江上幾人在」,想像歸客將遇見哪些故人,受到怎樣的接待 ,是對友人此後境況的關切; 詩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處也寄託著對故交的懷念。  尾聯寫當此送行之際 ,開懷暢飲 ,設想他日重逢,更見惜別之情。  這首詩逢秋而不悲秋 ,送別而不傷別 。如此離別,在友人,在詩人,都不曾引起深切的愁苦。詩人只在首句稍事點染深秋的蒼涼氣氛,便大筆揮灑,造成一個山高水長、揚帆萬里的遼闊深遠的意境,於依依惜別的深情之中 ,回應上文 「浩然」,前後配合,情調一致。結尾處又突然閃出日後相逢的遐想。論時間,一筆宕去,遙遙無期;論空間,則一盡而收,從千里之外的 「江上」回到眼前 ,構思布局的縱擒開合,是很見功底的。
推薦閱讀:

唐詩鑒賞辭典 聞雁 韋應物
宋詩鑒賞40例
岑參詩鑒賞
古代詩歌鑒賞專項提升訓練(含解析)
名太刀鑒賞,滴血封喉,月山刀(貞利)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