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舉手無悔的智慧遊戲

url: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6/5/312367.shtm,id:0

敖堃

10年前的今天,象棋被批准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它在遊戲競技中更添加了一份歷史與文化的厚重。

象棋的博弈是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由9條縱線和10條橫線相交而成,形成90個交叉點。雙方各有16隻棋子,放在各個交叉點位置上。中間部分,也就是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未畫豎線,空白地帶稱為「河界」,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橫向兩端中間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著中軍帳。棋子的顏色通常分為黑色和紅色。遊戲開始,不同的棋子依遊戲規定的移動方式在線上移動。對一盤棋局來說,只要一方被「將死」或者「欠行」,又或者自動認輸,另一方即可得勝。

在中國古文獻上,《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已經有關於象棋的名稱,被認為是戰國時代發明象棋的「鐵證」。其實這是對文獻的誤讀。這裡說的是用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六博當在周代出現的一種棋類遊戲,以獲得多博籌為勝,不同於吃王為勝的象棋,沒有演化關係。

秦漢時期流行一種叫「塞」的棋戲,有的研究者認為塞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六博的遊戲範式,是象棋的起源,但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看,塞與象棋是兩回事。

象棋在北周稱為象戲。古代典籍目錄記錄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稱這種遊戲有日月星辰之象,上引這幾種書雖不傳,北周象戲演變的唐代寶應象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而這正是早期的國際象棋的特徵。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當時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小象戲發展為今天的中國象棋,有32枚棋子,棋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

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見有圓形銅質的平面棋子,直徑大小不等。正面有車、馬、砲、將、士、象、卒字樣;反面則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圖文。將是坐著的將軍,腰懸長劍;士是女將,上著戎裝,下穿裙子;象是一隻大象;車是帶有飛輪的輜車;馬是飛躍的馬;砲是飛石;卒是手執長矛的士兵。以後,圖形的棋子逐步為字形棋子代替。

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中國象棋。此時小象戲已成為象棋對弈的基本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這棋子。女詞家李清照在南宋初寫的《打馬圖經序》中刊有打馬戲和象棋兩用的局戲圖,它所表示的象棋盤圖形與現在的相差無幾。

陳元靚編的日用百科全書《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是象棋好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等多種象棋著述。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的「將」改為「帥」。明清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等,而以明代徐芝的《適情雅趣》、明末清初朱晉楨的《橘中秘》、清代王再越的《梅花譜》和張喬棟的《竹香齋象戲譜》尤為著名。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象棋向平民化發展,棋派林立,國手眾多,棋理棋勢的研究也更加深化。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為了區別於國際象棋,我國的傳統象棋也已改稱為中國象棋。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以後半個世紀湧現了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著名棋手。

象棋因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廣的棋藝活動。象棋又被稱為智慧者的遊戲:對弈者必須把握好全局,運用嚴密的科學思維,處理好進攻與防守、捨棄與取得的關係,以高超的技藝去一步一步地奪取勝利。落子下棋,難以預料的行兵布陣,不可預測的角力對抗,波瀾起伏,險象環生,令人興趣盎然。以棋會友,其樂無窮,令人沉醉其間……

(本期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路。)

來源: 中國科學報

推薦閱讀:

《樂豪炸金花》的勝率怎麼算?
遊戲中的真實背景 S.D.U 香港警察機動部隊特別任務連
我以為自己手槍打得不錯,直到認識了他
瞎聊遊戲·手游MMO
旅行青蛙

TAG:遊戲 | 智慧 | 象棋 | 無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