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獻綜述
五運六氣學說是《黃帝內經·素問》的重要組成部分,《素問》後七篇大論構成了運氣學說的主體。五運六氣學說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五運六氣學說在歷史上影響深遠,著述頗多。但對於五運六氣的來源,五運六氣預測氣候的機理,以及五運六氣與傷寒六經的關係,各醫家、學者分歧較多,意見不一。當代亦有大家從不同方面研究論述,越來越引起大家重視。現綜述如下:
1.五運六氣七篇大論來源及成書年代五運六氣七篇大論為唐代王冰依據民間收藏書冊錄入《內經·素問》,認為其為素問遺失篇目。宋代林億校考內經,認為運氣七篇即是古書《陰陽大論》,素問第七卷已佚失,認為王冰把《陰陽大論》併入素問,當做佚失的第七卷。此言一出,歷史因此爭論不休。當代學者方葯中先生先生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書籍流散於民間極多,後來複出也是可能的。王冰治學嚴謹,不可能隨意杜撰,且秘本保存者有名有姓。本身素問諸篇有長有短,不能以運氣七篇較長否定為素問所有。而且運氣七篇與素問余篇基本精神相通,息息相關互為補充[2]。
2.歷史各家對運氣學說的評價運氣學說自誕生始,有贊同者,亦有否定者,但贊同持肯定意見的佔主流。金·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序》中稱「醫教要乎五運六氣」,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說:「醫家有五運六氣之術,大則候天氣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則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3]。」明·馬蒔稱《素問》的七篇大論為「醫籍中至寶」。明·朱權《乾坤生意》說:「運氣證治者,所以參天地陰陽之理, 明五行衰旺之機。考氣候之寒溫, 察民病之凶吉, 推加臨補瀉之法, 施寒熱溫涼之劑。古人云: 治時病不知運氣,如涉海問津,誠哉言也。」 歷史上眾多醫家如張介賓、趙獻可、黃元御、汪機、馬培之、萬密齋、秦昌遇、吳鞠通、雷少逸等,都在臨床實踐中運用五運六氣診病治病,如虎添翼。而否定者,如張飛疇《傷寒兼證析義·運氣》:「四時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異,豈可以一定之法而測非常之變[4]。」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司天運氣論》:「當時聖人不過言天地之氣運行旋轉如此爾,至於人之得病,則豈能一一與之盡合,一歲之中不許有一個生它病乎[5]。」
3.當代學者對運氣學說的研究3.1.從氣象方面研究五運六氣
首先,五運六氣是中國古代預測氣候災害的學問,是司歲備物之學。其預測原理是以天干地支相合而形成的六十甲子為基礎,再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相結合,推測氣候的年、季節變化規律,進一步推斷人體疾病的發生規律,以及氣候變化對自然界動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由於預測比較準確,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用運氣推算來年氣候的悠久傳統。當代一些學者試圖通過統計歷史氣象資料來回顧驗證運氣學說的有效性,劉玉芝將鄭州地區30年氣象要素資料距平值與運氣學說推論性氣候相比較,中運、司天、在泉、六氣符合率分別為100%、98.6%、100%、98.3%,並認為如此高的符合率可能與運氣學說產於黃河中下游有關[6]。因此認為運氣學說可以推測氣候變化。但是,也有相反的結論,張年順對河南三千年氣象資料總結分析後,認為運氣學說推斷的符合率最高僅為21.4%,提出運氣學說不能用來推斷河南的氣候變化,得出運氣學說不能用來推斷河南省的異常氣候變化[7]。前者使用的是現代氣象記錄的氣溫、降雨量、風速數據,後者採用的是古代文獻。前者採用的地區較局限,年限較短,但數據精確,後者反之。得出的結論迥異,令人困惑,顯然有待更深入的科學研究。運氣學說研究的對象是60甲子年周期內不同年的氣候變化,他描述預測的氣候種類是一種比較關係,是在宏觀水平對60年周期氣候歸納分類的結果,其使用的指標是風寒暑濕燥火,而不是現代氣象學中通常所使用溫度、濕度等要素。因此,如果我們要從現代氣象學角度來考察運氣學說的準確性,就要用統計學方法把溫度濕度等數據平均化,再將其轉化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類型,最後再比較60年內的氣候變化,這樣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才是運氣學說可比較的對象。
3.2.從天文學方面研究五運六氣五運六氣的核心就是陰陽五行,正好暗合日月五星,而太陽、月亮、五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重要天文因素,因此很容易使人產生聯想:運氣學說的天文基礎可能就是日月五星運動。現代許多學者對此展開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地、月地、日月地、木星方面。趙明鏡、黃慧傑等對太陽黑子活動與五運六氣的相關性做了統計學處理後,認為五運六氣包含了太陽黑子的周期活動[8][9]。太陽黑子活動有11年,22年的峰谷年周期。太陽黑子增多時,離子束輻射增強,進而影響地球磁場和大氣運動,導致氣候波動。傅立勤認為:60年甲子周期相當於一個朔近月會合周期,一個朔近月會合周期含有十五種近點月、十二種鄰點月、十種對點月周期,古人所言十二地支相當於鄰點月運動周期,十天干相當於對點月運動周期。認為五運六氣的實質即朔望月與近點月共同影響日地關係而產生擺動的基本周期,指出研究運氣學說要從月亮運動中尋找干支運氣規律[10]。一些學者根據現代天文學、氣象學研究,占太陽系質量99.8%的太陽只有1%的角動量,而質量不到0.2%的行星角動量為99%,五星對地球和太陽具有明顯作用。依據行星會和周期計算了五大行星的相似周期,進而利用相似周期及其疊加值,預報太陽黑子活動、地球自轉速度及降雨量等氣候變化,與實際情況相符。認為運氣學對地球氣候太過不及的論述尚較粗略,但卻具有深刻的天體物理背景[11]。但是這些研究均無法解釋運氣學中干支蘊含的寒熱燥濕變化,只是發現日月星辰運動有近似的周期。比如天干化五運,為何甲己化土,而土代表著此年氣候以濕潤多雨為主。那麼相應的甲年日月五星運動有何具體變化?日月五星又如何影響地球接受的輻射量、洋流運動,進而形成具體的氣候?甲年究竟代表太陽黑子強活動,弱活動,還是中等活動?目前現代科學還不能建立準確的氣候模型來預測長期氣候變化,對氣候形成的複雜過程知之甚少,顯然要圓滿解釋運氣學說預測氣候的機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顯然古人並不是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緯度等微觀因素的基礎上,進而建立氣候模型的。因此,必須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從當時古人的認知水平去思考五運六氣,才能理解其真正內涵。
3.3從干支紀年方面研究五運六氣學術界主流認為干支紀年起源於太歲紀年,而太歲是假想天體,與木星運轉方向相反,繞天球一周12年。太歲的出現是由於古人發現木星繞日周期為11.86年,每年歲首其位置都要超前一點,即存在歲星超辰問題,因而假想了一個天體太歲來解決這一問題。據張聞玉考證,中國戰國以前都是觀象授時,紀年早期為帝王紀年,後出現短暫的木星紀年,由於存在歲星超辰問題,改用假想的太歲紀年,開始用十二地支將天球赤道均分為12等分。這就是十二地支紀年的開始,開始脫離實際天象的推算式紀年。由於存在干支計日的悠久歷史,很自然的過度到干支紀年。因此,干支紀年與實際天象無關[12]。江曉原等研究左傳和國語,利用現代天文學方法計算對比,發現很多木星記錄天象與實際天象並不符合。說明這些記錄已是類似干支紀年的符號記錄,並不代表實際天象[13]。
4.傷寒六經與五運六氣學說關係研究對於傷寒六經的來源問題,由於仲景在自序中說撰用素問,加之《素問·熱論》中說:「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與傷寒論中六經病排列順序相同。大多數學者認為傷寒六經來源於內經六經。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傷寒六經病與內經中六經病證候有諸多區別,排列次序也不盡相同,因而不能混淆二者。馮世綸認為在學術上傷寒論更多源自《湯液經》,而非《黃帝內經》,醫經、經方自古有別,傷寒六經來自八綱,兩個六經不能混淆[14]。陳伯濤氏說:「《傷寒論》所說六經,是從《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與《內經》六經的涵義不完全相同。學術在不斷更新,《內經》熱論的三陽證候,都是仲景的太陽證,熱論的三陰經證候都是仲景的陽明經承氣證,而仲景的少陽證和三陰證,熱論里沒有談到[15]。」
總之,傷寒六經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自成體系,又源自內經,與五運六氣之六經既相關又有區別,因此必須綜合分析梳理,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推薦閱讀:
※文獻綜述的寫法()
※如何寫好文獻綜述2
※論文寫作之參考文獻的引用
※173論文——文獻綜述,我們要怎麼樣快速準確的寫出來
※文獻綜述與學術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