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氣囊導致千萬輛汽車被召回

2013年4月至今,一些知名汽車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召回浪潮,召回車輛超過了千萬輛。最新的一起是在10月24日,因安全氣囊缺陷,日產宣布全球範圍內召回26萬輛汽車。

奇怪的是,召回的主角並非哪個車企的某一個車型, 而是事關汽車行駛安全的利器——存在安全隱患的氣囊。這些氣囊來自於日本高田公司。

最近10年間,高田「死亡氣囊」造成了100多人死傷。使用高田有安全隱患的品牌涉及豐田、本田、馬自達、寶馬、日產、三菱、斯巴魯、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等10家汽車生產商。

問題是,本用來保護汽車駕駛人的安全氣囊卻成為潛在的殺手?為什麼生產缺陷在10年之後才爆發?一家具有良好安全信譽的企業為何出現重大質量事故?今年年初路透社記者的一篇調查, 現在看來仍然有警醒意義。

讖言成真

高田公司決定進軍汽車安全氣囊市場,始於本田汽車1985年的新年宴會。

高田原本是一個經營工業紡織品的家族企業。在1985年那個改變高田產業命運的宴會上,本田安全氣囊項目負責人小林三郎向高田提議,除了安全帶,高田應當涉足氣囊產品。高田壽一路的第一反應是No,安全氣囊太危險了。氣囊要在汽車碰撞事故發生的千分之幾秒內膨脹打開,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有可能毀掉他祖傳的家業。

「我們不能走鋼絲。」高田回答小林三郎。但最後,高田改變了主意,覺得這個險值得冒。 幾年之後,高田不僅生產氣囊的外布,還購買火箭發動機技術,自己生產氣囊氣體推進劑。氣體推進劑,這正是氣囊最危險的部分。

市場很快證明,高田的賭注下對了。安全氣囊短時間內從高售價車輛的選配裝置變為普通車型的標配產品,用量飛速增長。高田也成長為全球前三的氣囊製造商。到2011年去世前,74歲的高田壽一路排在福布斯日本富豪榜的第29位,身家9億美元。

但是,進軍氣囊市場30年之後,高田的擔憂應驗了。在幾起被指因氣囊未正確展開而導致的死亡事故之後,2013年,使用高田氣囊的多家整車企業,包括本田、日產、豐田、馬自達和寶馬,發起了歷史上數量最大的氣囊問題召回。為此,高田付出了3.07億美元的代價。高田股票一日內下跌了15%。

去年5月,高田壽一路的兒子高田茂久放棄了公司總裁職位,公司管理權首次交給家族外人士,曾任博士集團日本業務總裁的瑞士籍人士斯特凡斯托克掌管高田。

安全陷阱

高田質量問題爆發始於一起交通事故。2009年5月16日,美國一位18歲的女孩兒埃希利帕海姆開著一輛2010年生產的本田雅閣去接放學的弟弟。在學校的停車場,汽車與另一輛車相撞。氣囊展開後,女孩兒被氣囊中彈出的一個金屬片劃破頸動脈,失血而亡。

在事故發生之前6個月的時候,本田已經進行了一次小規模召回,在美國召回4000輛2001款雅閣和思域。本田稱,召回原因是氣囊中的氣體推進劑可能已降解,氣囊展開時所產生爆炸力會超過設計力度,從而導致推進劑容器產生金屬碎片飛出。

埃希利的雅閣並不包括在本田第一次小規模召回的車型中。事故發生兩個月後,本田將召回範圍擴大了1倍以上,全球召回數量超過5萬輛。埃希利的雅閣車型也包括在內。

事情並沒有結束。6個月之後,聖誕節前夜,美國佛吉尼亞州發生另一起氣囊事故。一輛2001款雅閣在與一輛運送郵件的廂式車相撞後氣囊爆炸,33歲的駕車者被氣囊彈出的金屬片穿入頸部致死。在這兩起事故中,本田和高田都通過庭外調解與受害者家庭達成和解方案,細節無法得知。

一時間,高田可能質量失控的說法在業內盛傳。這些質疑不僅來自汽車業界的管理者、化學專家、高田的前員工,甚至來自美國汽車安全法規部門的文件。一個質量控制非常嚴格的著名企業,如何因為技術失誤導致極大的損失,成了管理界關注的一個案例。

信譽危機

之後,數十萬輛汽車被召回。緊接著,是又一輪數十萬輛規模的召回。除了上述兩起死

亡事故,還有幾起較為嚴重的受傷事故與氣囊有關,其中包括一起非常危險的事故,受傷

者由於用手緊緊掐住頸部流血的血管,才免於一死。這些事故基本都得滿意的善後處理。

累計起來,在最近的5年里,因高田氣囊召回的汽車達到650萬輛,其中本田汽車佔半數以上。按照高田和汽車企業的解釋,如此大量的召回是多個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田否認這些原因之間有內在聯繫。

撥開迷霧

2009年8月,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曾詢問本田,為什麼本田的第二次大規模氣囊召回在埃希利事故之後的幾周內才進行。3個月之後,NHTSA啟動了一項調查,質詢本田和高田在氣囊質量問題召回上採取措施是否得當。2010年5月,NHTSA結束了調查,結論是兩家公司進行的召回還算及時。

按照本田的說法,高田缺陷氣囊的生產時間段是2001年,但在2002年得到了整改。2002年11月,高田指派一位員工,專門負責爆炸化學品的存放,確保在周末和節假日停產期間化學品放在乾燥的地方。採取這一措施,原因是此前另一家汽車企業曾詢問,化學品受潮後會不會影響氣囊性能。

本田在起召迴文件中承認,2004年就發生過一起氣囊非正常展開,但此後直到2009年埃希利事件,再沒有出現過。

埃希利事件在高田公司引起一場風暴。一位已經離職的高田員工告訴路透社記者,高田僱用了一個德國工程公司進行全面調查。調查進行了多個方面,其中包括化學物品存放,但調查結果並不十分確定。

相反,調查得到了一些相反的觀點,一些競爭對手和與公司不睦的離職員工稱,高田的安全控制十分嚴格。一位對公司管理非常不滿的離職員工說,工廠安全是他們做好的惟一一件事。氣囊企業重視安全的原因是,氣囊不僅在使用中,在生產過程中也充滿危險,它所使用的氣體推進劑極易發生爆炸。

高田以及其他氣囊生產商幾乎都發生過廠房內爆炸和起火事件。在氣囊工廠,最危險的工作只能由帶有照相機的機器人完成,控制機器人的工作人員躲在厚厚的防護牆內。工作人員都要穿著特製的鞋,確保不產生靜電。氣囊生產企業一般都建在郊外,車間有堅固的水泥牆。高田在美國華盛頓州莫西湖的工廠原是一個廢棄的美國空軍基地,二戰時期那裡用來訓練轟炸機飛行員。

追根溯源

任何問題都會留下蛛絲馬跡,通常也不是孤立的。氣囊內的氣體推進劑是裝在一個個圓片中,多個圓片裝在氣囊的氣體推進器里。高田的質量問題就出在這些圓片的生產中。

在呈交給NHTSA的報告中,高田列舉了幾個錯誤。一是推進劑的存放沒有防潮措施,受潮的推進劑可能導致在多年後圓片包裝破裂。二是有些圓片合裝在一起時壓力過小。在有些案例中,比如本田的某些車型上,本田要求每個氣囊裝7個圓片,而實際裝的是6個。

所有出問題的晶片都是在2000~2002年間在北美生產的。這個時期正是北美汽車大量普及安全氣囊的時候。高田內部人士說,當時,高田的訂單大增,生產壓力非常大。但高田和本田都否認,這個壓力對產品質量有直接影響。不過,本田和高田都承認,當時犯了一個錯誤:沒有妥善保存生產記錄。

高田的產品線設計中是具有自動拒絕不達標圓片設施的,但該設施也具有手動功能,當生產線調試時可以去除自動拒絕功能。高田說,由於人工失誤,這個自動功能沒有啟用,但工廠對此沒有記錄。這導致事後無法查詢哪些產品逃過了生產線的自動檢測。

不離不棄

零部件供應的空前集中讓汽車產業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產業鏈條任何環節出現差錯都會產生「蝴蝶效應」,引發全球汽車大規模召回,影響汽車巨頭盈利。也許汽車企業已經發現了問題,但無能為力。

比如,在高田問題氣囊問題上,即便NHTSA敦促高田和相關車企從其他公司購買相關零部件,但豐田公司高管表示計劃放棄使用高田公司氣囊的計劃。

豐田高管稱,「高田是豐田的供應商,也就是大家庭的一份子,豐田從來不會拋棄供應商,相反,會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目前,高田正與10家汽車製造商合作進行調查研究解決辦法。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歷史上西方社會的死亡觀為什麼會發生由「開放」到「禁忌」再到「漸漸開放」的變化?
斷命口訣--死亡
瓜農「突然死亡」 警方為何搶屍
行善積德的人自殺了也會下地獄嗎?
走到海里死去有一個很文藝的名字,跪求大神解答,在一本書里看到的,給忘記了?

TAG:汽車 | 死亡 | 召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