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能買來幸福嗎?
錢能買來幸福嗎?文:沉默的馬爺 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錢能買來幸福嗎?
大部分關於收入水平和幸福感的研究,都得到了一個相同的結論:金錢確實可以促進幸福感,但是邊際效益遞減。換句話說,有錢確實比沒錢幸福,但沒有「那麼」幸福。
例如,經濟學家阿古斯和心理學家卡尼曼分析了45萬美國人的調查數據,發現當年收入超過 75000美元之後,快樂程度就不會再增加了。更極端的例子是,許多彩票大獎得主過得並不幸福,甚至毀掉了自己的生活。
在國家水平上也是如此。儘管GDP和國民幸福感有強烈的正相關,但在高GDP國家之間,這種關係卻不明顯。此外,在過去幾十年里,儘管美國、中國、日本等國的絕對物質水平上漲了許多倍,幸福感水平卻基本沒有變化,甚至還有下降的情況。
為什麼金錢不會讓我們「那麼」幸福?至少有兩種心理機制可能在起作用。第一個是刺激適應。反覆接受某種水平的刺激,我們就會逐漸習慣這種水平,需要更強的刺激,才能產生相似的心理感受。因此,當絕對的物質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時,它們很快就會變成生活中理所應當的一部分,不再給我們新的刺激。這就好比生活條件差的時候,過年才吃頓肉,自然覺得珍貴,而現在生活好了,大魚大肉就早已習以為常,甚至可能變成了一種折磨。
另一個機制是社會比較。人類似乎天生就喜歡將自己與別人相比;看到別人過得不如自己,我們就會心頭竊喜;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強,我們就會羨慕嫉妒恨。問題在於,有研究表明,我們更喜歡做向上比較,而非向下比較。收入水平提高之後,我們不會再回頭看過去的貧困生活,而是會把目光鎖定在那些收入比我們更高的人身上。過度沉溺在向下比較中的人,我們甚至會嘲笑他們的「阿Q精神」。
不過,金錢到底能買來多少幸福,也取決於你怎樣花錢。如果找到了正確的花錢方式,你確實有可能享受更多的幸福,甚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家鄧恩等人基於近年來的研究,總結了用錢購買幸福的八條建議:
(1)購買體驗,而非物件:花錢購買一段體驗,比如旅遊、演唱會,與花錢購買具體的物件,比如奢侈品、電子產品相比,帶來的幸福感更強烈,也更持久。這是因為,美好的體驗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更不容易被量化比較,並且通常包含著更多的社交成分。
(2)為別人花錢,而非自己: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能夠強化社會關係的事物,通常也會促進我們的幸福感,花錢也不例外。許多研究表明,為別人花錢(比如送禮或慈善捐款)會讓我們更幸福,甚至比花錢給自己買東西還要幸福。
(3)及時行樂,而非積少成多:因為刺激適應的影響,即使是那些你夢寐以求的、省吃簡用攢錢買下的「大」東西(比如名牌跑車或新電腦),一段時間以後也會不可避免地失去光彩。既然如此,倒不如及時行樂,經常把錢花在那些給你帶來快樂的「小」東西上。
(4)少買點保險:我們不但會適應好事情,也會適應壞事情,而我們通常會低估自己在面對負面事件時的堅強程度。因此,為將來的負面事件買保險,比如買電腦時花額外的錢延長保修期,可能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即使負面事件真的成為了現實,對我們幸福感的影響也沒那麼大。
(5)現在付錢,將來享受:「現在享受,將來付賬」的消費模式已經非常流行,但它可能會剝奪等待的樂趣。如果你花了錢,但不能立刻享受到消費成果,那麼在等待的這段時間裡,期望能夠提供給你「免費」的幸福感,而且甚至可能超過了實際的享受。
(6)考慮周全:我們想花錢購買某樣東西時,通常會關注於那些吸引我們的屬性,卻忽視掉其它重要的細節,從而高估它們帶來的幸福感。此外,一件東西只會影響到生活的一小部分,因此生活的總體改善,通常沒有我們預期的那麼大。
(7)不要沉溺於產品比較:許多人買東西喜歡在不同產品間反覆比較。但是,過分地沉溺在這種比較中,可能會讓注意力從那些最重要的屬性上,「稀釋」到那些不重要的屬性上。此外,比較時的想像,和實際使用情況之間,也經常有差別。
(8)隨大流:現代社會也許強調「不走尋常路」,但在大部分情況下,隨大流確實是最穩妥的辦法。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享受一樣東西,最好的預測源正是其他人是否享受這樣東西。因此,購物網站上的用戶評分通常是最有參考價值的。此外,別人的反饋也能提供一些我們自己忽略掉的信息。
推薦閱讀:
※???早上好?立春將至,清晨的第一聲問候,送你88朵富貴花願你幸福、快樂、健康!
※幸福要訣:女要「渾濁」男要「軟」
※生命中遇到這樣命理的女孩幸福一輩子。
※我就是希望你不幸福!
※周國平:智慧引領幸福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