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師傳入門口訣的認識及體證[武當道家養生網論壇]

對師傳入門口訣的認識及體證 2009-5-1 19:21:50

從師孔德先生已經一年又七個月了,本人按師傳口訣進行修鍊,由於天資愚鈍、加之工作忙碌,實未能取得預期的修行效果。但是感謝師傳口訣的正確性,雖然僅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卻也多少有些體驗,現與同門師兄、師姐合參,願獲批評為快!

本人認為,師傳入門口訣共分兩大部分,一是要領,二是要求。現分別敘述之:

一、要領: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心息相依,歸根氣穴

這四句口訣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但是限於初學難以掌握,本人依據自身情況,還是將其分成了四個步驟進行:

「凝神調息」即集中精神調整呼吸。此時所用的意念完全是識神,重點以調息為主。具體的方法可以用「數息法」。即數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為一次,數的時候要集中精神,並且可以稍加有意地用比較深的呼吸,即吸的時候要吸入丹田,但是要注意不可特別的用力、刻意地去做深呼吸,只須稍加一點意念並能夠感覺到小腹丹田的鼓盪即可。「數息法」是武火呼吸,一般而言,「數息法」很少有數過1000次的。根據本人體驗如果意念專註得好,數上20~50次左右即可達到將息調整到綿勻細長的地步,而且思想也基本上集中下來,游思雜念基本消除。這時會感到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出入于丹田的,而自己的意念也是跟隨著一出一入于丹田,此時的意念還是後天的識神。

「調息凝神」是通過上面已經調整好的呼吸來完成凝神的工作。當呼吸調整到歸根(歸到丹田)後,就可以改為「隨息法」,也就是「調息凝神」。此時所用的呼吸雖然還是口鼻呼吸,但完全以丹田鼓盪的形式出現,重點以凝神為主。即隨著呼吸的一出一入,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意念凝聚于丹田而不動,也就是意念不再隨著呼吸而有出入。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呼吸一定要細勻深長,綿綿不絕;意念也不可過緊,由有意識地「數」的狀態轉變到有意無意地「隨」的狀態。「隨息法」在一次練功中用的時間長短很難有一個尺度,但是其基本效驗是,達到一種忘卻口鼻呼吸,只覺丹田一起一伏的運動,如果再進一步會變成好像整個身體在一起一伏的運動,而意念也是自覺不自覺地跟隨著有一種緩緩的起伏感覺,除此以外,則感覺身體四周一片空寂,彷彿世界不再存在一樣。到此基本上達到了淡定的狀態,保持住這種狀態,並且逐漸忘掉有意識的呼吸與意念,只是在這種小腹的一起一伏之間保持著意念的不再起伏,而是定在丹田之中不動。不論是感覺小腹丹田的起伏還是身體的起伏,意念都要淡淡地定在丹田部位,只有這種朗照才是將火集中於丹田,保持住丹田的火不滅,所以礦才會生出內氣,這是十分關鍵的法訣,也可稱為訣中訣。本人的感覺是,這時的丹田就像人的心臟一樣有規律地起伏,這種起伏帶動呼吸也自然而且極細地進行著。

「心息相依」是通過調息和凝神,最後達到息和神完全地凝結到一起,不再有意地去關注自己的呼吸,也不再硬性地去凝聚自己的意念和心神。這種狀態就是「化息法」,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狀態,也就是意念和呼吸實際上已經融合成為一體,並且最終會使整個的身心、呼吸、意念完全一體,處於一片虛靈洞達的境界中,而不再分離。這時的呼吸和意念都集中在丹田,也以稱為「歸根氣穴」,也叫做「坎離相交」。「坎離交而產葯」,在這種狀態下定住,就會產生內氣,也就是先天真氣。先天真氣產生之後會出現一陽初動的現象,屬於下一步「採藥歸爐」的功夫。

只要是打坐,只要是沒有先天真氣發動,都必須用「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心息相依,歸根氣穴」這十六字訣來進行營造「亥」的狀態,以等待內氣的產生和發動。

二、要求:不即不離,勿忘勿助,綿綿若存,寂而常惺

這是上述十六字口訣實修的具體要求。若想長久地保持住「淡定」的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人的體驗是:往往在進入「淡定」的狀態後馬上又會起一雜念,或者是起一分別心和明覺心,即後天的意識認識到自己進入了「淡定」的狀態,只要是有了這種後天的認識,哪怕其只是一閃,就是動了後天識神,也就是在實際上破壞了「定」的狀態。有人為了保持這種「亥」的狀態,而對出現的這種狀態完全置之不理,把自己的意念放到這種狀態之外,這又往往會落入「頑空」或「昏沉」,這是打坐中最常出現的兩種大忌。本人練功效果不好的多數情況都是由於不能保持住這種「淡定」的狀態而造成的。後來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確實有助於營造這種有益的「淡定」狀態。要求即:「不即不離,勿忘勿助,綿綿若存,寂而常惺」。

「不即不離」就是不要有意識地去感覺和認識這種狀態,也不要對這種狀態完全的置之不理,而是順其自然,這裡要注意一個「順」字大有文章,刻意去做不是順,完全不管也不是順。我的感覺就像看孩子的大人一樣,不要刻意地去把住孩子的手腳,也不能完全地把他放到一邊置之不理,而是要看著他自己玩,只有在他出現危險時才會幫他糾正一下,這就是「不即不離」。

「勿忘勿助」就是不能完全忘卻這種狀態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別處去了(實際上是產生了雜念),也不能有意識地去助長這種狀態。

「綿綿若存」是對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也就是呼吸要有意無意,意念也要處在不有不無的狀態,而且呼吸和意念都要停留在丹田之中。實際上是要把呼吸和意念都放到極其柔和的狀態,只有柔和才可能將二者完全的凝結在一起。如果是很粗的呼吸和很強的意念,想把它們完全的合和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就像兩根僵硬的木頭肯定擰不到一起,只有兩根柔軟的繩子才能擰到一起,我的感覺是,只要認識到了這一點,那麼實際操作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難處),那麼也就破壞了那種「淡定」的狀態。

「寂而常惺」就是保持住空和虛的狀態,但是又要保持著大腦的一個清醒的狀態。這裡的清醒是指消除了後天識神參與的清醒,是一種除了對自身丹田內氣和呼吸之氣的鼓盪之外無一感覺的清醒。也就是說,只是對於丹田和內氣清醒,而對於外界的一切都處於隔絕狀態,也可以說是實際上的一種麻木狀態。這種狀態在我們看書、看電視、想事情等等的時候,都曾經出現過的一種狀態,也就是一種專一性的清醒,只不過這種專一是對丹田的專一。

根據師傳,這種「淡定」的狀態是由後天返歸先天的一個必經之路,如果達不到這種狀態,就失去了功夫修鍊的基本內環境條件,須重新進入該狀態。根據本人體驗,判斷進入「淡定」狀態的一個標準是:本來已經輕閉著的雙目會突然(這裡所說的突然只是說它來的突然,而不是說它有多麼猛烈)地發生向內翻轉似的抽縮,或者是已經閉著的雙目突然地感覺像是在舞台上拉上大幕似的閉合(這才是真正的閉合),同時伴隨著整個身心進入一種合一的空明狀態,這就是玄關,只要保持住這種空明狀態即是處於玄關之內的先天狀態,這是一種歸元的境界。這種判斷方法是本人根據個人經驗得出,符合丹經中「機在目」之說,也符合黃元吉先生的「從寂然不動中瞥地回光,忽見其大無內、其小無外、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氤氳蓬勃、廣大宏通之狀,固是天機發動,可采可煉」的說法。

以上是本人一年多來的認識及修證的初期體驗,也算是交給老師的一份修鍊報告,不當及錯誤之處,還望師父、師兄、師姐批評指正為感!

推薦閱讀:

大話養生(二)
光腳養生五大法
早上起來口乾口苦,有時候一整天都口苦是怎麼回事啊?
加盟我們最好的養生保健產品品牌 吉悅康匯
防治頸椎病:施氏十二字養生功

TAG:養生 | 道家 | 口訣 | 認識 | 入門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