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歐盟國、申根國、歐元國 、北約歐洲成員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
歐洲有歐盟這樣的大規模經濟體,
但瑞士、冰島、列支敦斯登 、摩納哥、挪威 、聖馬利諾
卻不在其中;
歐洲有申根國互惠免簽協定,
但又有英國、塞普勒斯這樣的例外;像瑞士、挪威、冰島不是歐盟成員卻是申根協定國
歐洲貨幣基本統一是歐元,
但還有英鎊、瑞士法郎、丹麥馬克、瑞典克朗、匈牙利福林等貨幣
北約軍事組織是當年西歐和美國共同搞起來的,但是像愛爾蘭,芬蘭、瑞士,瑞典等歐洲國家都不是北約成員
歐洲
歐洲是世界上面積倒數第二的大洲,僅僅比大洋洲面積大一些,其總面積為1016萬平方千米,僅僅比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多了56萬平方千米。但是雖然歐洲面積不大,國家數量確眾多,屬於歐洲的主權國家數量達到48個之多
在48個國家中,其中俄羅斯一國的歐洲部分就佔了426萬平方千米,也就是所剩下的國家加起來總面積只有590萬平方千米,所以歐洲很多國家的面積都不大,像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烏克蘭等國都屬於歐洲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了。歐洲還有很多國家面積非常小,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十個袖珍國家,其中有5個位於歐洲,分別是馬爾他、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摩納哥和梵蒂岡,其中梵蒂岡面積只有0.44平方千米。
歐洲聯盟
一說起歐盟來,總會讓我們聯想起神聖羅馬帝國,許多人馬上就會想到法國哲人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尖刻的嘲諷:「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如果從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算起,這個帝國持續了一千多年,但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它一直是一個十分鬆散的政治體,其法統最終毀滅於拿破崙戰爭之中。在這樣的歷史記憶背景之下,如果有人將21世紀的歐盟比作神聖羅馬帝國,這究竟是一種讚美呢,還是一種警告和嘲諷?
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由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簡稱歐共體)發展而來的,初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以及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8個會員國,此外,歐盟還啟動了與冰島的入盟談判;將土耳其、馬其頓、黑山、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列為歐盟候選國;與波黑簽署了《穩定與聯繫協議》.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
布魯塞爾歐盟總部
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
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洲理事會主席為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為巴羅佐。歐洲議會議長為安東尼奧·塔亞尼。歐洲聯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洲聯盟的運作方式是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軍事上絕大多數歐洲聯盟成員國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2016年6月24日,英國退出歐洲聯盟。
申根協定
申根(Schengen)是盧森堡東南端一個人口不足450人的寧靜小城。1985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五國在這裡共同簽署了《關於逐步取消邊界檢查的條約》,即《申根協定》。加入條約的國家即簡稱為申根國家,取得申根國家的簽證就是申根簽證。
《關於逐步取消邊界檢查的條約》明確規定:成員國中的公民可以任意出入成員國的國境而不需要辦理簽證手續,成員國以外的外籍人士,只要取得了成員國中一個國家的簽證,便可在簽證有效期內自由出入各成員國國境,而不需要再辦簽證,也可以在任何一個申根國家入境通行。乘坐申根國家之間的飛機航班就像乘國內航班一樣,無需辦理出入境手續。
1985年6月14日,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五國的代表在申根附近摩澤爾河的一艘遊船上籤署了旨在消除內部邊界控制的《申根協定》,從而拉開了這些國家居民自由流動的序幕。
申根市
申根國共有26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義大利、希臘、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瑞士和列支敦斯登。
歐元區
歐元區是指歐洲聯盟成員中使用歐盟的統一貨幣——歐元的國家區域。1999年1月1日,歐盟國家開始實行單一貨幣歐元和在實行歐元的國家實施統一貨幣政策。
2002年7月,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的合法貨幣。歐元區共有19個成員國,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希臘、馬爾他、塞普勒斯人口超過3億3千萬。受歐債危機影響,歐元區自2008年以來經濟陷入持續衰退。2012年10月8日,歐洲穩定機制(ESM)啟動,向債務纏身的歐元區主權國家提供貸款。
歐元區共有19個成員,另有9個國家和地區採用歐元作為當地的單一貨幣。但是作為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的競爭者,歐元的流通已經不限於上述地區。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歐盟是歐洲內政治組織,北約是國際化軍事組織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等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簡稱北約。截止2004年3月29日,北約成員國有26個。秘書長是夏侯雅伯 (Jaap de Hoop Scheffer) ,2004年1月上任。
北大西洋公約共14條,其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它國發生戰爭時,成員國必須給予幫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約最初的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
北約曾被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常設理事會由全體成員國大使組成。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年、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年和1982年加入該組織。
20世紀90年代,隨著1955年5月成立的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北約開始向政治軍事組織轉變。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布冷戰結束。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自1992年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同年,北約批准了一項原則,允許它的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到其他地方參與維和行動。當年年底,北約便決定以軍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機。
2002年11月在布拉格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
北約歐洲成員國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2月開始向波黑派出維和部隊。1996年9月,北約公布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旨在加強北約同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之間的安全關係的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 正式成立。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1999年3月,這三個國家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至此,北約成員國已發展到19個。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 ,使北約成員國從目前的19個擴大到26個。
北約成員國中的歐洲國家:英國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西班牙 葡萄牙 丹麥 挪威 冰島 匈牙利 希臘 波蘭 捷克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立陶宛 拉脫維亞阿沙尼亞 克羅埃西亞 保加利亞 土耳其
簡言之,「北約是西方世界的北約」,而歐盟則是「歐洲人的歐盟」。二者在價值觀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全球多極化等問題上存在差異。
北約主要是軍事性質的國家集團,由歐洲諸國和美國、加拿大組成;歐盟則是政治色彩濃厚的國際組織,由歐洲國家組成。相比於北約,歐盟主要關注本地區內部的問題,較少在國際場合打前站、當前鋒,但歐盟使歐洲諸國在國際舞台上「用同一個聲音說話」成為現實,極大地提高了歐盟本身及其成員國的國家地位和影響。北約經過60餘年的發展,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其自身逐步從軍事同盟向政治組織轉變,可以說「以軍事同盟為根基,以政治聯合為骨幹」的特點較為明顯,但其政治色彩遠不如歐盟強烈,也遠遜於本身的軍事色彩。近年來,它在危機干預方面表現較為活躍,觸角已經伸向全球特別是敏感地區,在全球安全事務中負面作用較大
像「申根簽」、「申根國」、「歐盟國」、「歐元國」這樣的字眼,特別容易讓人混淆。今天就帶大家理清這些概念:
歐洲≠歐盟國≠申根國≠歐元國≠北約歐洲成員國
什麼是「申根」國家?
什麼是「歐盟」國家?
什麼是「歐元」國家?
三者之間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一張圖見分曉↓↓】
推薦閱讀:
※俄大軍壓境,逼東歐靠攏北約
※孫興傑:北約的頭上長滿了虱子
※俄羅斯強力對抗北約軍演,普京簽署再擴軍命令?
※北約這組織太坑,關鍵時刻幫不上忙還使壞,埃爾多安怒了!
※北約軍演假想敵「大烏龍」本意是在羞辱土耳其總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