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錄音】馬曉捷:培養自控力,讓孩子管好自己

  請在公眾號後台回復:自控力  【本期嘉賓】

  馬曉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社會學碩士,華東師範大學卓越青少年成長導師,中美精神分析聯合會(CAPA)成員,CAPA上海委員會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他都講了哪些乾貨?

  大家好,歡迎大家今天來參加小小糖心理的課程,我是今天的授課講師馬曉捷,先簡要的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執業臨床心理諮詢師,也就是說我的工作內容是運用臨床心理學的經驗和知識,來為人們提供一對一以及一對多的心理諮詢服務。同時我也和父母一同工作,幫助他們支持去面對親子關係當中的一些困惑,今天這個講座也是這種支持和幫助的一個部分。今天我們的主題是來談一談孩子自控力的培養,我相信很多家長會對這個主題非常感興趣。因為這是一個很有操作性的問題,將會面對很多具體的問題。孩子的自控力好的時候,家長的確能省力不少,或者相反的如果孩子缺少自控力的時候,家長可能和孩子陷入到無盡拉鋸戰當中去,會感到身心俱疲。很多感覺到孩子失控的家長,也會變的萬分焦慮,有的時候他們會尋求幫助,有的時候又會擔心別人指責他們,是你養育的不好,從而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當中的去。但是聽過我課程的家長,應該知道,我秉承一個觀點,那就是只有你自己才是孩子的專家,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今天這樣的課程,因為我相信通過一些理論的講解,一些理念的傳達,是能夠幫助大多數家長,發展出育兒的自信,減少他們的焦慮,能夠堅持用更科學的方法來對待孩子養育的一些問題。當然我覺得也可以幫助他們增加自己的求助動機,當問題超出了自己能夠支持和承受限度的時候,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我所說的,我認為養育者是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相對應的一些養育原則的,然後根據自己個別的一些情況,制定自己的養育模式。所以很難去存在一個完美的教養孩子的方法。雖然有很多不錯的方法,但是放到具體的情況下,比如說,你的情況,那對於這種方法可能並不適用於你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天會來先做一些理論和原則性的講解,如果你對這些部分比較感冒,你沒有太大的興趣或者不能完全聽明白,那也沒有關係,我最後會舉具體的例子,我們如何把這些理論和具體的原則應用到具體的問題當中去。理論原則部分我先來談談,為什麼我們要來談自控力,到底什麼是自控力,為什麼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01  什麼是自控力?  正如自控力這個詞很直觀,我相信很多家長不需要解釋或者定義,其實就能大致明白。這是為什麼大家會來報名參加這樣一個課程。的確自控力不是一個非常明晰的心理學的概念,不過我們只有弄清楚到底怎麼界定,自控力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範圍里存在的,我們才能夠來談怎麼培養自控力這樣一個問題,才能讓這些方法和原則變的明確起來。我想先從現象的角度來看看,我們怎麼來理解自控力。我們經常會看到身邊或者新聞當中,或者你親身經歷的,你會看到很多有熊孩子這樣一個情況,我相信這就是從反面大致的把這些現象理解,這就是孩子缺乏自控力的一種表現。  比如我看到一個孩子已經比較大了,他在外的時候也會表現出非常地不禮貌,對人呼來喚去,或者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沒經過別人的同意;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也是大了一點的孩子,會動不動就發脾氣,或者一不滿意就動手打人,這似乎形成了一種模式或者習慣;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很難去集中注意力,有很多很多的小動作,很難的安靜下來,做事情非常衝動,沒有任何的徵兆,說他要做一些事情,就變的非常地衝動。像這種現象我們都可以來歸為缺乏自控力的一些表現。  自控力是內部規則與外部規則的協調能力  從前面講到大致三個現象,我們可以把自控力理解成一個複雜的結構,我嘗試從三個層面來看看,什麼是自控力。我來嘗試定義它,一個是家庭和社會的層面,也就是自控力是一個孩子內部規則與外部規則的一種統一協調的能力。比如就像剛才所說的,你到了一定年齡,出門你需要和別人禮貌,你不能命令別人去做很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別人也不會照你的命令去做。以及你不能隨便不經別人的同意去亂拿東西,這是一個我們家庭或者社會當中所默認的一個規則,或者明文的規定,但這似乎與那些我們所謂的熊孩子,他內心當中的內部規則並不一致。  可能是因為家庭的原因,也可能是管教的原因,孩子可能發展出了一個內部規則,如果我想要的那我就可以隨便拿,這是我的。所以當他進入到社會的時候,與社會和家庭層面一些規範和要求、一些規則要求形成了一些衝突。所以會導致孩子表現缺乏自控力的現象,所以這是一個家庭和社會規則層面的現象。  自控力是控制情緒與行為的能力  第二個層面要從心理層面來看,心理層面來看那就是自控力是控制情緒的能力,或者控制行為的能力。從心理層面看,自控力包括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就是不要隨便亂髮脾氣,或者我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不要動不動就打人,是一個心理與行為層面的部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控力也受生理層面影響,就是意味著一方面孩子的生理髮育過程,也對應著孩子自控力增長的一個過程。所以對於孩子自控力的培養,在孩子發育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從另一方面來說,那神經系統的一些異常,也可能給孩子發展出自己的自控力,帶來很大的障礙。  自控力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的重要功能  比如說有些孩子天生神經就比較敏感,是難養型的孩子,對於外界的刺激承受力比較差,比較小的沒有辦法承受,所以他沒有辦法很好的去承接自己的這些情緒,也就意味著他控制自己情緒的部分要比別人更困難。因為他承受了比別人更多的一些壓力。或者再嚴重一些,有一些神經發育異常的孩子,可能無法在某個年齡階段,像同齡人一樣控制好自己,形成比如多動等情況,那其實已經需要進入到治療的層面。這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內。我只是想提醒,有的時候孩子缺乏自控力並不完全是能夠培養出來的,可能是因為神經系統發育的問題所導致的,這個時候需要積極的去求治,通過藥物的方式或者一些行為矯治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去理解孩子。他可能在這個自控力方面是比別的孩子有更多的困難,所以需要更多的幫助。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內容在生理層面更多指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神經發育階段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在心理方面的一些需求,還有家庭社會責任的需求層面來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02  自控力很重要  我還是想來提一提,既然大家對自控力有了一個界定,那為什麼自控力如此重要?除了讓孩子的家長少操心,操作層面家長的一些需求,以及不要讓孩子在外面太熊,那還有什麼用呢?  孩子自身邊界感的需要  我認為,孩子發展出自己的自控力,最重要的作用其實是對於孩子自己形成自己與別人的區別,因為邊界感是很重要的。有的家長可能對這個概念並不是很了解。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呢?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當你和一個陌生人接觸的時候,你可能只會和他握個手,再多一點你頂多和他做一個擁抱,但是如果這個陌生人上來就親吻你的話,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我相信很多人會不舒服,這就是你的邊界被別人侵犯了。所以當孩子形成了這樣的邊界感的時候,他會能去理解哪些部分是讓他舒服,以及他怎麼做才能讓別人感覺到舒適或者合適,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似乎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氛圍,做的並不是非常地好。  比如一個模糊的概念或者要求,比如說給老弱病殘孕讓座,這是一個規範和要求,大家如果有自控力的人,會符合這樣的要求這麼去做。但這是一個模糊的要求,他的界定並不是那麼的清晰,什麼樣的人是老人,多老幾歲,如何判斷,那個肚子挺大的婦女她就一定是孕婦嗎?當這種概念變的模糊的時候,其實會對我們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判斷,因為這個邊界不是那麼的清晰,會給操作層面帶來很大的影響。  增加孩子獨立自主的滿足感  讓我們回歸到孩子自控力重要性的問題上,首先我想說自控力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能增加孩子的獨立自主的一種滿足感。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會注意到孩子在剛剛開始能夠控制自己身體部分的時候,特別是手的時候,他能抓和握的時候,他會做一件什麼事情?他就是嘗試開始自己抓自己的食物,這是第一次他發現做自己所想到的事情的樂趣。你會看到從這個開始,這是一個心理上重要的轉折點,你會發現孩子不像剛出生的時候,吃奶、睡覺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你會發現他能夠自己去吃食物,雖然有的時候並不能成功把食物放到自己的嘴裡,但他會非常地高興,把食物哪怕弄的到處都是,比如弄在臉上、地上,有時這比食物本身對他有更大的興趣。所以自主和獨立對孩子來說,是有非常強烈的滿足感。所以這種控制的自己能力是孩子重要的心理需求。  人際交往與社會化的需要  那我們再來從社會層面看看,這也是孩子發展自控力也是對人際交往和社會化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大家很清楚一個孩子要和別的孩子交往和成年人交往,或者未來進入社會,沒有自控力是會碰到很大的障礙,這也是為什麼家長往往在孩子在外與社會有接觸的時候,才遇到了一些自控力的問題。比如說在超市裡面耍無賴、發脾氣,大家會投來一些異樣的目光。也就是像我今天一開始所舉的例子,我們會把這些孩子叫做熊孩子。這說明家長所感覺到了來自於社會的壓力,也許孩子還沒有能夠完全感受到,但是慢慢他會發現,一個很熊的孩子沒有辦法很好的去控制自己,在和別的孩子交往的時候會產生障礙,他也會慢慢發現別的孩子並不喜歡他。所以可見人際交往和社會化的這些需求,會給孩子和家長會造成壓力,這也是體現在如果孩子沒能發展出很好的自控力,對於這個家庭對於這個孩子都會帶來一定的挫折。  與未來的成就部分相關  另一個重要性體現在,孩子有沒有好的自控力,與他未來的成就有一定的相關性,我記得有一個斯坦福大學在很早就做過一個實驗,我不清楚大家有沒有聽出過這個實驗,叫做棉花糖實驗。實驗者挑選了大概四到七歲左右的孩子,把他們放在一個單獨的房間里,然後讓他們坐在那裡,然後給到他一個棉花糖,告訴他你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你現在就把它吃掉,或者我現在出去,等15分鐘如果你這個棉花糖你選擇沒有吃掉,我就給你一個棉花糖,這樣你就有兩個棉花糖可以吃了。然後實驗者拍下孩子,在這個15分鐘等待過程當中的一些做法。顯然,對於孩子去控制自己不要,控制自己把棉花糖吃掉的衝動是一件挺困難的事情。我們大家去網上找這個視頻,大家會看到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摸臉,很搞笑的一個畫面。這是一個關於延時滿足的實驗的,也就是說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把自己去滿足想吃這個棉花糖的衝動,控制在15分鐘以後。大概有三分之一孩子,在那次實驗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夠做到去忍住,不吃這個棉花糖,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然有些孩子就開始忍不住把東西吃掉。延時滿足的能力也普遍被認為是自控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後續追蹤實驗對象,等這些孩子長大了再去看看,實驗者發現那麼能夠去忍受大概15分鐘左右的孩子,在長大以後有更好的學習成績,他們的高考成績,以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多社會上的成就,以及有更好的經濟社會上的地位。雖然這個實驗還是有很多爭議的,但是不可否認孩子的自控力能夠預測未來的成就,部分的預測未來的成就。  早年自控力培養的重要性  最後在這個部分我想說,自控力的發展其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像我在之前關於青少年課程中我說過,青春期之所以是一個暴風驟雨的時期,也就是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快速成熟起來,但是自控力對於衝動的控制力,他的發展其實是相對滯後的。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自控力其實是在持續發展過程中,哪怕是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仍然有任務去發展自己的自控力。  但是我更想說明,孩子早年的自控力的培養是最重要的。這裡說的早年,特別指的是0到6歲的孩子,為什麼?因為所有自控力的基本因素都在0到6歲當中出現,就好像我們要蓋一個大廈,基礎打好了,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如果各位家長,在聽這個課程的家長是0到6歲孩子的家長,那你現在正好可以直接應用與實踐。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會發現,自己孩子所面臨的問題,你錯過了最早的時期,也沒有關係,因為就好像青春期,你最終會有修正的機會。當這個問題沒有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還會再次出現。孩子之所以反覆重複的出現相同的自控力的問題,也是給到你一個去讓問題再現,讓你有機會與他一起去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對於孩子,他需要去發展出自己的自控力,如果在0-6歲沒能成功,那他在後面的發展階段仍然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他需要再次來嘗試,來解決自己自控力相關的問題。  03  養育者需要做什麼?  理論講完了我們來講一下原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我們養育者需要去做些什麼?可能對於不同問題,就像後面如果我們有機會來做互動的話,對於不同的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但是我個人認為,每個養育者需要找到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合適的方法來培養自己孩子的自控力。我也明白家長會有一個衝動,希望簡化自己的問題,也就是經常會遇到的,你告訴我具體應該怎麼做。但是很遺憾,事實上在臨床實踐當中,我也會發現從現實層面來說,往往家長面臨的情況是,道理我都名明白,但有的時候就做不到。  關注個人的自身成長  這是因為,就像我說的養育者需要做什麼的第一條,其實是這牽涉到養育者個人成長。親子問題的難題就在於,家長有的時候需要去意識到,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意味著家長需要相應的成長起來,這種成長不僅僅是指為人父母的一些技術,那些當爸爸、媽媽的時候需要去學習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作為一個孩子,有的時候尚未處理的問題會在這裡顯現出來,形成一種阻礙。怎麼理解呢?我舉一些例子,比如有些家長,之所以很難給孩子樹立一個很清晰的規則,讓他能夠自己去很好的控制自己,是因為自己可能就是在一個很少有規則,或者規則非常模糊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當然也有可能反過來,自己的成長環境過分強調規則而顯得有一些刻板與苛刻。所以這樣的家長可能會過渡強調孩子的自由,以至於到了放縱的程度。這也許是為什麼家長沒有辦法給孩子樹立很好的榜樣一個原因,是因為家長自己作為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有關於嚴厲還是放任的衝突。  又或者,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家長和老一輩,因為隔代撫養的問題發生很多衝突,也許是因為自己對於自己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其實有不滿,但是沒有辦法表達出來。也就是默默的不滿,但是又感覺到自己是無力反抗的,不滿但是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去反對,以至於自己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會出現很多的搖擺。覺得自己父母做的不對,但是又沒有辦法能有效的阻止,因為自己就在父母養育自己的時候,自己作為孩子就沒有辦法很好的去和父母形成一個良性的溝通,或者能夠去說服父母,有這種無力感的家長會在自己孩子養育問題上出現非常大的不穩定的因素,搖擺的因素。這讓孩子在學習邊界感,學習自律,學習自控力的過程當中的,變的無所適從,因為標準似乎不太一樣,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養育者標準也有的時候會經常搖擺,就會造成問題。  所以只有養育者自身去明白,去理解以及解決這些問題,可能孩子相應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當大家意識到培養孩子自控力關鍵其實在於養育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明白了這個基礎,大家也就明白了要促進孩子的自控力,有的時候我們要給他一個學習和嘗試的機會。有的時候我們不能管的太多,控制的太多,這會影響孩子自控力如何或者何時形成。  允許孩子自我探索  所以我在這裡第二條寫的是,要允許孩子進行自我探索。比如孩子能不能發展出自己吃飯的一個能力,取決於家長能不能給到孩子機會去探索,國外流行做法是,孩子放在那裡,讓他隨意玩弄食物。但是因為飲食習慣不同,在中國很多孩子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很多家長問我,孩子吃飯到了很大歲數仍然很困難,吃飯時間過長,沒有辦法自己好好吃飯。這個孩子為什麼沒有能發展出自己去控制自己飲食的原因,可能就是在於家長沒能給到一個孩子自己去探索食物的機會,所以吃飯會演變變成一場戰爭,這個戰爭就包括孩子想自己來,家長卻讓你聽話自己喂,所以給到孩子一個空間自己嘗試吃飯,才是孩子發展出吃飯自控力的一個基礎。  再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是關於睡眠的。我後面也會講到,孩子之所以沒有能發展出規律的睡眠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過渡的關注孩子的睡眠,讓孩子喪失了一個自己去進入睡眠狀態的機會。一個自我去控制自己睡眠,或者自己去入睡一個機會。  以身作則促進自律  要促進孩子的自控力,很重要一點就是家長自己得以身作則,首先你得展現你自控的方法,讓孩子學習與認同你,而這個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孩子的自律。你首先得展現出你自律的部分。如果你不是一個很有自控力的家長,你卻要求孩子展現出一個自控的狀態,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原則:穩定、堅決、非懲罰  如果說整個課程,你想解決具體的問題,你又不想聽理論,你也不想了解過於複雜的操作原則,那最偷懶的方法就是記住這三個詞的原則:穩定、堅決、非懲罰。我會來解釋一下這三個原則為何需要被應用到培養孩子自控力過程當中去的。  這三個原則最重要的是穩定,也就是說養育者自身你得有穩定的邊界感,你得邊界清晰,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你的,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這種穩定也同時要運用到不同養育者身上,爸爸媽媽,還有的隔代撫養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需要商議出一個相對穩定的規則來,告訴孩子哪個部分是你可以自己做決定,哪個部分是需要養育者來做決定的,有的時候父母的搖擺,忽嚴忽松,忽近忽遠,或者不同的養育者之間的差異,會給孩子造成困惑,孩子會有邊界不清晰的傾向。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那就是我們會看到有很多孩子沒有辦法去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到,比如說不可以這樣去做,父母不斷的去退讓,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在於孩子會發現,父母所謂邊界其實並不如他聲稱的那樣穩定,有的時候可以這樣,有的時候又不可以,所以孩子會慢慢傾向於反覆的嘗試,探索這個邊界在哪裡,於是你就會不斷的去退讓這個邊界,去改變這個。比如說可以吃兩個可以吃三個,孩子會發現,為什麼每次都會有所不同,雖然嘴上說只能吃一個,但是兩個三個好像還是可以,那孩子就會不斷地去嘗試,四個可不可以,五個可不可以,直到忍無可忍,那成為他的底線。  所以這同樣也適用于堅決這個原則,既然你設定了自己合適的管教方式,以及你設立與孩子之間的規則。比如我剛才所說的那個規則的時候,你需要堅定的去執行,一個就是一個。不可以有所退讓。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無論你是否退讓,孩子一定會找到那個底線,如果一個就是底線,那請你確認那就是這樣的。比如說看電視的時間就是每天半小時,或這個遊戲只能玩一次,那就明確去堅持這樣一個底線,不然孩子就會嘗試突破,他會發現其實你隱含的底線是兩次、三次或者只要他哭鬧都可以,那這個底線就會不斷地被突破,只到你忍無可忍。孩子會發現,你也會發現那是你的底線,雖然這個時候你已經很難去容忍這樣的底線了。與其這樣,不如在一開始就設立穩定的邊界,同時堅決的去執行這樣的規則和你的管教方式。  最後我想來談談非懲罰。在中國是一個懲罰文化,很多家長同意去用懲罰的方式來應對孩子,也許有效,但是從心理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過度的反應。因為本來你需要去承接孩子的情緒,同時告訴他規則。但懲罰就意味著孩子需要承擔父母投注過來的一些情緒,比如說憤怒、厭煩。如果這需要孩子來承受,而對於一個本來自控力正在成長和學習期的孩子來說,其實是困難的。當孩子承載過多那個部分的時候,反而可能會再次引發他的相關行為。這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懲罰不是不可以,但是你會發現懲罰的效果,反而會加重孩子不良的行為,減少他自控的能力。所以這是為什麼從心理角度,一般不建議使用懲罰的方法,更多使用管教的方式。  04  抓住關鍵期培養自控力  這裡我列舉了一些,孩子早年自控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如果你的孩子正好處在這個時期那正好可以實踐。如果你的孩子遇到的問題,錯過了這樣一個時期,已經比這個年齡更大,但是你仍然會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那同樣會對你有所幫助。當然如果你的問題不在這個範圍裡面,在後面的互動環節當中,可以提出你的問題,我可以嘗試做一些具體的解答。所以我相信這些比較典型的問題,已經涵蓋了很多嘗試去培養孩子自控力的一個關鍵點,當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那孩子就自然能發展出他的自控力。  哺乳期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說,什麼時候開始去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其實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哺乳期的孩子就需要培養,比如那母乳餵養的孩子,他有的時候會咬媽媽的乳房,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一個自控力培養的機會了,這時候媽媽已經開始面對一個矛盾,是如何來應對孩子的這些咬的行為。  其實孩子只是想表達一個好奇或者一個能力,他能控制自己去咬這樣一個過程,那這個時候建議很簡單,你嘗試你傳遞給孩子這樣一個信息,每次他咬的時候你就把他拿開,或者給他一根手指,讓他嘗試咬的感覺,但明確的傳遞給他這樣一個信息,你並不喜歡他來咬乳頭的過程,但你接受他想咬東西的好奇心。慢慢的孩子就能夠明白這一點,從而減少咬乳頭的行為。為什麼要來提這一點呢?一方面是告訴大家,自控力的培養在很早的時期就已經開始,另一個方面也是告訴大家,這是所有培養自控力的雛形,也就是說應用了我們剛才的原則:穩定,你每次都要這樣去做,你要堅決,不要有所猶豫,同時你並不懲罰孩子,我們建議相對自然的去離乳,而不是運用辣椒之類的傳統方法。因為這可能會讓孩子超出他可以承受範圍,因為這是帶有一定的懲罰性。雖然並不總是造成傷害,但是有造成創傷的風險。讓孩子承受了更過多一些情緒,有的時候不一定有利於孩子形成自控力,一些簡單的方法反而能夠讓孩子輕鬆掌握控制好自己的方法。  自主睡眠與入睡困難  正如我剛才所說的,孩子的自主睡眠,與睡眠建立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長反應,孩子睡覺的規律有些問題,那其實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能夠形成一種自主睡眠,在什麼時候。其實非常早,當孩子滿月之後,可能家長就會發現,因為自己的疲勞,一個月的精力完全傾注到孩子身上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晚上哭了很多次,但是家長慢慢慢慢並不是每次都能醒,因為會很累,這聽上去像是一種失誤,但這種失誤對於孩子發展出自我睡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有一半時間家長沒有給予他響應,他也會發展出,自己慢慢入睡的能力。  所以有的時候當然不是所有的時候,孩子沒有辦法發展出良好的自主睡眠,也就是說控制自己睡眠能夠情況,可能在於每次孩子一哭,有的時候是保姆,有的時候是父母,第一時間去響應孩子的哭聲,所以這裡要運用之前所提的,給孩子發展出自我睡眠一個機會,你可以嘗試慢半拍,讓他哭兩聲看一看,嘗試去理解他是什麼樣的反應,然後再給予響應,而不是第一時間就去拍他、哄他,這裡並不是說讓孩子哭,而是嘗試慢一些,給到他一點機會,看看他是不是能發展出自己回到睡眠當中的能力,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孩子其實哭幾下就能入睡。慢慢慢慢的孩子就能形成了自主控制自己睡眠的能力,這也是他形成自我控制的基礎之一。  自主進食與吃飯戰爭  關於自主進食和吃飯,前面也提到過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還是給到孩子嘗試的機會,當然很多父母也會覺得很麻煩,飯弄的到處都是,畢竟不是一個很舒適的環境。在你可接受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給到孩子自主進食的機會,而且不用擔心他是不是吃飽了,如果他玩夠了,他不餓了就停下來就可以,這樣才不會發展成一個吃飯戰爭。  吃飯的戰爭是指什麼,他可能會延續孩子很大一個年齡,其實這種自主進食在1歲以前,8到9個月會慢慢展開。但是有的時候我們看到關於吃飯的戰爭,可能會延續到3到4歲,4到5歲,孩子仍然有喂飯和拒絕延長吃飯時間的過程,這個自控能力的喪失,可能就是源於父母剝奪了孩子自己去進食的能力,而孩子強烈要求自己去進食,孩子不想吃飯,而父母又擔心孩子的營養不夠。這種對抗發展出了一種我們所謂的飯桌上的戰爭。父母有的時候會埋怨怎麼不好好吃飯,孩子提出的需求是讓我自己來,哪怕弄的到處都是。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發展孩子吃飯自控力的方法,是讓他嘗試弄的到處都是,慢慢慢慢的他會掌握到自主去控制自己,自主飲食的發展也是一個孩子發展自控力的重要雛形。  孩子打人或被打  後面我相信也是很多家長比較關心的,那就是孩子打人和被打了怎麼辦?我們分兩個來講。孩子打人和被打了,很多時候發生孩子三歲以前,這會有不同的意義,兩到三歲的孩子我們並不理解他的行為為打人,很多時候孩子會抓、撓別的孩子,更多是表達好奇,所以從臨床心理角度來說,這其實不是完全在表達一種攻擊,而是表達一種好奇和關心,他其實並不能完全地理解,這種好奇可能會弄痛或者弄傷別人。所以同樣要給到孩子自己探索的機會,然後注意他的反應,他有的時候會回頭尋求你的回饋。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因為你要明白,孩子發展自控力是他自身的一個重要的需求。他會尋求你關注,他會用眼神來向你詢問,這是可以的嗎,或者是不可以的嗎?這時候你就要運用我們剛才所說到的原則,你就要穩定堅定地去告訴他,可以或者不可以。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一個邊界感,他會知道這是可以的這是不可以的。打人和被打也是一樣的,當然如果孩子的這個行為持續的蠻長時間,或者的確會成為一個問題,反覆地發生,那會有一個比較具體的建議,就是嘗試找一個同齡的孩子,讓他們在一起互相了解對方。也許你的孩子被打了一下,不要有過度的反應。我剛才所說的不要反應過度,然後他也被打了,也不需要太大的反應,他會明白,原來這是很疼的,別人並不喜歡,你也可以用語言的方式來告訴他,別人並不喜歡他的這樣的好奇。所以不需要過度的反應,而是一個平穩的,緩慢的一個過程,慢慢的孩子就會發展出這種邊界來,打人是不好的,被打也是挺疼的,他能會從自己的,隨著他的神經發育,他會慢慢地發展出,他會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從而建立起一個自控的能力,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大了,三歲以上四歲以上,他仍然有這樣的一個行為,就可能被理解成是暴力行為,或者發脾氣。  發脾氣與暴力行為  對於這個部分,我想說的是首先作為養育者,首先要承認孩子是可以有這樣的情緒的,或者有攻擊別人的衝動。有的家長會非常的緊張,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一個部分,而我覺得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去理解孩子,去告訴孩子,你有權利去發你的脾氣,去感受到這樣的這種情緒,家長可以幫助你來緩解這樣的一些情緒,讓他再一個安全的環境下,表達這個情緒,同時安全地去表達這種暴力的行為,比如說他會摔東西,那你會告訴他,某些東西是可以摔的,某些東西是不可以摔的。你會告訴他,有些東西是可以合理地去表達,慢慢的他就會能形成一種自控的能力,來合理地去表達自己的脾氣。當孩子在大街上或者在商場里表達了他的脾氣,或者發生暴力的行為的時候,第一冷靜的阻止他,把他帶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安全的,沒有人的,沒有給到他更多刺激的地方,嘗試著讓他表達他的情緒。當他發泄完他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嘗試著去安撫他,而不是懲罰或者責備他,告訴他有這些情緒是合理的,每個人包括成年人都會有這樣的情緒。你可以去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去表達這樣的情緒,但是你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或者超出一定性為這種是不被允許的,你要去告訴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相對的穩定的、堅決的非懲罰的方式,去表達你需要去控制好自己。反覆這樣做,就能讓孩子形成一種健康的,相對自然的去表達這個情緒的部分。去告訴孩子情緒是可以有的,是需要表達的。  從青春期到成人  最終我剛才也說過了,自控力是兒童身心發展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對於0到6歲的孩子,形成自控力的很重要的,他的自控力的雛形就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但是自控力不是到了6歲就發展完畢的,從青春期甚至到成人,他仍然是一個發展的內容之一。它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0到6歲我們所面對的這些發展自控力的這些階段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解決,它會在將來在青春期再次顯現出來,到成年期再次顯現出來。它仍然需要相同的方法,作為相關同的原則與方法,來予以解決。這是我所想告訴大家的,那我們今天講座先到在這裡,如果大家有什麼相關的問題,可以在小小糖心理公眾號上來提問。  獲取本次課程錄音
推薦閱讀:

喝酒、憋尿、啃辣椒…歌手們的錄音怪癖
電腦專業錄音軟體有那些,怎麼錄製電腦內部聲音
直播 錄播 錄音 時常見噪音和避免辦法
佛法僧三寶(講座錄音)
新錄音機(497)

TAG:孩子 | 錄音 | 自己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