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剛:關於人類共同價值的幾點思考
【提要】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共同價值是有相當思想基礎的。人類共同價值有三種形態:共同點之同、整體利益之同、發展趨勢之同。人類共同價值具有豐富的內容,既包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也包括科學、法治、人權、和諧,甚至可以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概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指向的內容,絕大部分都屬於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共同價值具有相對性:主體的相對多數、歷史階段性、多重差異性、實現形式的多樣性。提出和強調人類共同價值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與西方國家少數人所謂的普世價值相對,提出「中國概念」,佔領道德和理論的制高點,爭取國際話語權;二是糾正國內某些人在價值和價值觀問題上只講特殊、否定普遍的片面性。
【關鍵詞】人類共同價值 形態 內容 相對性 意義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發表的《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①]有人可能感到「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本文統稱「人類共同價值」)的提法比較突兀,實際上,它是有相當思想基礎的。
拋開內部討論的意見不談,僅舉公開見諸報刊的重要文獻為例:2005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一勝利,挽救了人類文明,避免了歷史倒退,廣泛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價值……」[②]我理解,這就是說,「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基本價值」雖然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它們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獨創,不是社會主義特有的東西,而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文獻中,第一次談到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2007年2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在《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也指出:「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它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模式,這種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③]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與時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親自簽署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中也談到:「為進一步理解和追求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和普遍價值進行緊密合作,不斷加深對在長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擁有的文化的理解。」[④]
在上述文獻中所提到的共同價值、基本價值、普遍價值,實際含義是大同小異的,可以視作是略有差別的同一類概念。本文僅以人類共同價值為論題作些具體分析。
一、人類共同價值的三種形態
對於客觀存在的人類共同價值,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從而概括出三種形態:
1.共同點之同
任何個別中都包含一般,即此一個別與其他個別的共同點——共同因素、共同成分、「公約數」。這些共同點猶如多個圓形相互交叉所呈現的重合之處。
人類共同價值的存在,是以各個國家內部社會成員之間存在共同價值為基礎的。倘若一個國家內部都不存在共同價值,所謂人類共同價值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按照從國內再到國際的思路來論證人類共同價值。
就中國來說,儘管十三億多人民之間存在著無數差別,乃至有《十三億種活法》(借用一本書名),但是,他們終歸總有某些共同人性,這不僅是指衣食住行安全等生存需要以及享樂需要,而且包括發展等高級需要。這是形成共同價值的一個重要基礎。再如,在我國現階段,作為公民,每個人都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極少數嚴重危害社會、被依法剝奪公民權利的犯罪分子除外),這是人們之間具有共同價值的重要體現。
同樣,各個國家之間儘管存在著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等種種不同,然而,如果我們著眼於各個國家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那麼,就很容易看到,各國人民之間是存在著許多共同利益、共同關切、共同追求直至共同價值標準的,如生存、發展、和平、自由、民主、法治、公正,等等。很多事情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這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事情。絕不是我們認為好的,其他國家人民就認為是壞的,反之亦然。即便在差異較大的政治領域,我國的公民權利與國際社會公認的公民權利(它集中體現在聯合國的有關公約以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中)也有相當部分是重合的,例如,關於公民享有信仰、言論、出版、結社、遊行、示威、科學研究、文藝創作、人身自由等規定。
2.整體利益之同
如果說,共同點之同是作為要素的各個個別所普遍含有的成分,那麼,整體利益之同則屬於作為系統的集合功能、集成效應,它以各個個別之間的有機聯繫即構成系統為前提因而居於各個個別之上。
現在,各個國家內部儘管都存在著階級和階層等差別,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代表著各個階級和階層的整體利益、全局利益,一般地說,全局利益是包含並且高於局部利益的。同理,各個國家之間固然存在著資源稟賦、特長優勢、實際利益等諸多差別和矛盾,但他們之間的友好交往、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無疑會增進整體利益,從而惠及有關各方。而當他們互相隔絕、孤立發展時,這個整體利益則不復存在。尤其是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這種分工合作所帶來的整體利益更加顯著,這是現時代人類發展的一大「紅利」。
階級和階層的存在是同社會分工密切聯繫的。相對固定的所謂「舊式」社會分工在相當長的時期包括現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而存在分工本身,就表明各個階級和階層在一定歷史階段都不可缺少,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協作和互補性,維護這種互補和協作符合他們各自的利益,是他們的共同利益、整體利益所在。在當代世界上,勞資雙方,雖然彼此矛盾,但又缺一不可,一味鬥爭,只能兩敗俱傷,有害無益,只有勞資兼顧(重點是維護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權益,通過工會、政府、法律及社會輿論等形式),才能共享發展利益。如果某個階級或階層破壞這種互補利益,例如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層過分巧取豪奪,必將自取滅亡。此即階級矛盾激化的時期,但它不是社會歷史的常態。換言之,各個階級既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局部利益,也有超越其上並統攝其至少一部分的共同利益、全局利益。我們現在經常強調「最廣大人民群眾」,它作為一切進步階級和階層的總和,已經超越了階級和階層。
由各個階級和階層所構成的社會作為一個系統,存在著與環境的關係問題。這裡的「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也包括由其他社會所構成的國際環境。維持良好的、友善的環境,保證系統與環境之間合理有序的物質、能量、信息、人員等交流,也是一個社會系統內部各個階級的共同利益,是全體人類的共同利益。
3.發展趨勢之同
共同點之同和整體利益之同都是共時性的存在,還應以歷時性的分析來加以補充。
從發展的角度看,社會總趨勢是走向進步,人們的素質也會逐步提升,一些高層次的需要(如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管理的政治民主要求、精神文化自由的要求)即便暫時僅為少數人所擁有和自覺把握(先知先覺者總是少數),但由於它們符合大多數人的發展需要,遲早會得到普及,成為社會的共同價值和普遍共識,由個別轉化為一般。而在未轉化之前,可將其視為潛在的或隱性的共同價值。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個別都可以轉化為一般即共同價值,這是應加以說明的。
二、人類共同價值的豐富內容
本文開篇所引的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提到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六種人類共同價值。
1.對六種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解
在上述六種人類共同價值中,和平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和平,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聯合國之所以成立,正是基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沉痛教訓,維護世界和平理所當然地成為其首要目標。這也是當代世界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個別地區戰亂不斷,給這些地區人民造成極大損害,也威脅到其他國家的人民。因而將和平列為首位是可以理解的。
發展是現時代人類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軌跡,也是解決社會各種矛盾、直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各種需要的基礎和途徑,已然成為現時代的主題,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千方百計地謀求發展,尤其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更居於首要任務、根本任務的地位,理當排在前列。
公平和正義可以簡稱為公正,現在人們大多也是如此使用的。如果說發展側重於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的話,它們主要歸屬於人與自然關係領域,那麼,公正則屬於人際關係包括群際關係、國際關係領域。公正注重於制度和規則的改進,反對貧富懸殊、特權強權和國際霸權,這正是當代各個國家內部以及國際關係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公正包含平等的因素,但由於人們之間完全做到無差別的平等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公正承認並允許一定的差別,強調在保障人們基本權利基礎上各得其所的合理,可稱之為有差別的平等,它是理想化、抽象化的平等概念之現實化、具體化。
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成為社會主人,它是人類在20世紀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參見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的有關論述)。民主是當代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主張、共同追求,是人類共同體生活的基本規則,是保證各個國家順應人民利益發展、堅持正確前進方向的根本制度,是引導各個國家不斷進步的光輝旗幟。民主現已成為當代國際社會的主流觀念和大多數人的共識,這是人類歷史進步的重要表現。而舊中國皇權專制歷史悠久,遺毒深廣,積重難返。為了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我們黨從誕生伊始就高舉民主的旗幟,反對專制獨裁,這是吸引眾多青年和其他群眾奔赴延安、走向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國建立後,我們走過了曲折的歷程,其中的主要教訓,正如1986年《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所指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主要歷史教訓,一是沒有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二是沒有切實建設民主政治。」在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順應人民期待和當代世界的民主潮流,反覆再三強調民主的極端重要性。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都把「民主」作為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共十二大以來直至十八大等多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都十分強調民主。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因為民主不足是中國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突出短板。我國近年來的官員腐敗觸目驚心,創新活力嚴重不足,一些決策粗疏草率,媚上之風滋生蔓延,信息閉鎖言路堵塞,其社會根源都是權力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切實有效的監督制約。我們應當繼續高揚民主的旗幟,並且言出行隨,在實踐中努力落實民主的基本要求,使人民群眾能夠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真正當家作主、享有主人的權利和履行主人的義務。
自由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根本利益所在、最根本的價值追求。現在大多數人所理解的自由,既包括所謂消極自由即正當權利不受侵犯,也包括所謂積極自由即人們擁有實現自由的相應條件和能力,既包括群體的自由,也包括個體的自由,並且應當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當然,每個人的自由都是以不損害他人正當權利包括同等自由為前提條件的,通常以法律限定之。特別是對於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者來說,實現一切人包括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始終是我們的最高理想。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所謂自由不僅體現在人們從自然壓迫中解放出來,而且包括從社會關係壓迫中解放出來,還包括從精神束縛中解放出來。馬克思還認為「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⑤]這就是說,擺脫自然壓迫是基礎,擺脫社會壓迫是關鍵,擺脫精神束縛是靈魂。我們現在應當努力在實踐中推進自由,起點是解放思想即思想自由、言論自由,這是我們黨所倡導和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
2.對六種人類共同價值的補充
以上六種只是就人類共同價值的主要內容而言,屬於擇要而論或邏輯學上所謂的「枚舉」,而不是「窮舉」,不應當認為它們已經全部窮盡和囊括了人類所有的共同價值。人類共同價值還有更為豐富的內容,例如科學、法治、人權、和諧。
法治與人權屬於人類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所強調的價值理念,這毋庸多言。我國在這兩方面已有重要進步,但與世界先進文明和人民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為了縮小這些差距,2014年中共中央才鄭重作出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我們黨所提出的和諧理念(具體化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指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協調穩定狀態。它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營養,吸收了西方國家歷史上的有關思想,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追求,豐富了現代社會的文明觀念,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也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屬於人類共同價值,因而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贊同。
這裡著重談談科學問題。有人可能對於科學是否屬於價值範疇心存疑問,或許認為科學只屬於工具理性,因而與價值無涉。我不贊同這種認識。科學以科學工作者的實踐為直接基礎,以搞清事實真相、追求真理為根本目標,以系統的理論形態的知識體系為表現形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是人類愈來愈不可缺少、幾乎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也是各個國家現代化的一個根本支柱,顯然是人類共同價值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現時代的科學,已經大大超越了近代經典科學,也不限於自然科學,而是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內容更為豐富的現代科學。特別是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缺乏理性、不講科學、違背常識以至愚昧無知的現象還時常可見,它們不僅表現在普通幹部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表現在某些官員的決策和言論中,業已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一大障礙。需要強調的是,科學不僅是指科學知識即經過實踐檢驗已經達成一定共識的認識成果,更是指科學精神,這是其精髓。科學精神至少包括四個要素:一是依據事實,注重實證;二是追求真理,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三是保持質疑,不迷信任何權威和已有結論;四是致力創新,力求提出新的觀點、假說、理論等。在這方面,知識分子作為知識精英,本應率先垂範走在社會前列,然而,現在不少學者卻經常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忽略實證偏好玄思,不求真理但求名利,粗製濫造了無新意,完全背離了科學精神。由此可見,我們國家亟需大力弘揚這種科學精神!
其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概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們所指向的內容,絕大部分都屬於人類共同價值。試想,哪個國家的人民反對它們呢?這表明,社會主義同人類利益和發展趨勢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在上述價值觀中,雖然也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但大量吸收的是所謂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實質是現代文明理念),後者甚至構成其主要成分。這也表明,中國人民與西方國家人民之間是存在共同價值和共同價值觀的。
三、人類共同價值的相對性
1.主體的相對多數
共同價值總是以一定群體中相對多數人為主體,這是一個基本規定,離開它,也就無所謂共同價值了;但是,究竟是90%以上人的共同價值,還是50%以上人的共同價值,這卻是有一定彈性的,其範圍甚至可能時而擴大,時而縮小,處於變動不居之中。就人類共同價值而言,它應當是全人類中大多數國家、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追求。但這同時也等於承認,可能會有少數國家、少數人同這些共同價值相對立,不贊成並且反對這些共同價值。這不足為奇。我們當然希望所有的國家和所有的人都能夠認同和共享人類共同價值,並且以此為追求,從而達致天下大同,但這只是崇高的理想,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總要面對少數國家、少數人的特立獨行,包括那些嚴重危害社會、威脅人類的犯罪活動。
這種情況,有助於我們深入把握一般與個別的辯證法。客觀存在著兩類個別:一類是包含著同類一般的個別,如認同人類共同價值的國家和社會成員,另一類則是不包含此類一般的其他個別,如少數反對人類共同價值的國家和社會成員。所以,我們在從個別中尋找一般時,不要期望在所有個別中都能夠發現它。假設一定要尋求其中的一般,就只能到這些另類個別中去尋找,而且只能找到別樣的一般了。
2.歷史階段性
價值和價值觀念都是歷史的、變化的、發展的,隨著具體歷史條件與主體素質的不同,它們也呈現出歷史性、變動性、階段性。譬如,對於處在饑寒階段、溫飽階段、小康階段、富裕階段等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們來說,其價值需求是相當不同的。很多中國人對此都有切身體會。再如,現代社會的一些所謂共同價值——科學、民主之類,對於許多古代人而言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對現代人而言,如果再反對科學與民主這類價值,就會站到絕大多數人的對立面,被看作反社會分子甚至怪物。又如,在19世紀,馬克思所講的受剝削和受壓迫的無產階級要求得解放,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道路。這在當時是普遍真理。因為掌握資本和權力的統治階級在危及到他們的優勢地位和既得利益時,經常使用國家暴力機器,無產階級只靠和平鬥爭不可能根本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隨著人類的進步,在當代世界,儘管仍有少數人在繼續使用暴力鬥爭的手段,而和平鬥爭已經愈來愈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手段,這已成為新時代的普遍真理。和平已然是當代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追求。
我們顯然應該立足於現時代來著重把握當代的共同價值。我們應當注重「現世」即現時代,不是「前世」,也不是「來世」。不要超前,更不要滯後,要跟上時代!
3.多重差異性
這些共同價值,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經歷和環境等種種不同,對於人們的實際意義是存在差別的,例如,民主對於手握大權的高層官員,意味著其自身權力受限、外部制約加強,而對於無權無勢的底層民眾來說,則代表著其言路的通暢、權利的伸張,實際價值大為不同。同樣,發達國家的人民與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在利益需求方面也會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是很大的。這是客觀存在的共同價值的差異性。
在此基礎上,人們對於共同價值的認識和理解也有深淺高低等差異,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時甚至差別巨大。而且,他們所賦予多種共同價值的權重或曰價值偏好也有所不同,例如,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均為人們所必需,但在二者的排序上,不同人們所強調的重點是有差別的。這是對共同價值認知的差異性。
更不消說,人們還會存在許多特殊價值和個別價值,它們並非全部融入共同價值之中。譬如,絕大多數人都對生長於斯的祖國、同胞及其歷史文化懷有親近和自豪之情,秉持愛國主義,但一些人愛的是甲國,另一些人愛的則是乙國,如此等等。
4.實現形式的多樣性
人類共同價值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其實現形式具有多樣性,不存在統一的模式,這是世界文明多樣性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我們強調中國特色之根據所在。我們應當努力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和人民需要的實踐人類共同價值的具體形式。借用黑格爾的分析方法,我們不要只講「抽象的普遍性」,即脫離個別、沒有實現形式的理論普遍性,而要認真研究體現在個別之中、有自己個性、找到有效實現形式的「具體的普遍性」,讓人類共同的美好追求與中國特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生動鮮活地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四、強調人類共同價值的雙重意義
提出和強調人類共同價值,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1.與西方國家少數人所謂的普世價值相對,提出「中國概念」,佔領道德和理論的制高點,爭取國際話語權
有人分析過人類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的區別,謂之前者是各個國家共同承認、共同追求的東西,大家都是平等的主體,都是自主的;而後者則是把西方某些國家認可的價值觀及其模式說成世界普遍適用之意,是他們用自己的尺子來衡量世界,不管你的情況如何都必須接受,主動權在他們手裡。[⑥]這種分析有一定道理。在當代世界上,由於實際利益與意識形態等多種差別,各國之間客觀存在著若干矛盾,也確實存在著維護少數人和個別國家既得利益的特殊群體,他們推行政治強權和文化霸權,對於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發展持有敵視態度,企圖從各個方面進行阻撓和破壞。對這種情況,我們當然不應當視而不見,而應當進行正當防衛,包括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說理鬥爭,以爭取各國人民和國際輿論的支持。提出和強調人類共同價值,具有抵制文化霸權、爭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意義。
2.糾正國內某些人在價值和價值觀問題上只講特殊、否定普遍的片面性
近年來,我國存在著一種傾向:強調個別特色,忽視普遍規律;強調特殊性,忽視普遍性;直到強調對立,忽視統一。一些學者在批判普世價值的時候,公然把價值和價值觀的共同性、普遍性也統統否定了。有的學者在文章中還論證說,自然科學追求普遍,社會科學追求特殊,此即所謂社會科學的特殊性。人們不禁要問:社會科學難道不要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怎麼可能不具有普遍性!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早就講過,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是矛盾問題的精髓。只講其一,不講其二,顯然是十分片面的。我們不要自貶和自甘於另類,不要自外於大多數國家,更不要同大多數國家對立起來!
對於這種否定價值和價值觀的普遍性的錯誤觀點,筆者早在2009年的《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一文中已經作過批駁,拙文的主要觀點是:應當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指馬列主義中的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包含普適價值,普遍真理和普適價值不限於馬列學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實行當代世界的普遍真理和普適價值與中國實際相結合。[⑦]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存在共同價值,但不存在共同價值觀。這也值得商榷。誠然,價值與價值觀無疑是有重要區別的。共同價值作為價值的一個類別,像其他一切價值一樣,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而價值觀則是主觀形態的東西,二者不能等同。然而,存在決定意識,客觀存在的共同價值必然造就共識性的價值觀,反過來說,共識性的價值觀反映著並且會促進共同價值的發展。可見,它們又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乃至相互一致的。可見,承認存在共同價值,卻斷然否定存在共同價值觀,這是違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邏輯的,也是與現實生活不符的。實際上,我們黨所提出的人類共同價值,雖然指向的是客觀存在的價值,但它本身是一種語言,即主觀形態的價值觀。而且,我們黨講共同價值的時候,總是把它和人類的共同追求、共同目標聯繫起來,突出其應然性,這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形態了。
正因為不同個人、不同群體、不同階級和階層、不同國家之間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乃至共同價值觀,我們現在才有可能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構建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客觀根據倡導共同理想、共同道德、共有精神家園,才有可能整合全社會的力量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希望建設人類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命運共同體。
多元化的價值和價值觀中有共性和一般,表明社會發展存在著普遍規律和一般趨勢,有不可偏離的人間正道。正所謂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們要有敬畏、有規範、有制約,不可任意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社會主義一詞應當著重從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普遍趨勢、共同價值的角度來理解,我們無論怎樣強調中國特色,都不應偏離它。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①]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5年9月29日《人民日報》。
[②]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5年9月4日《人民日報》。
[③]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2007年2月27日《人民日報》。
[④]《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2008年5月8日《人民日報》。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頁。
[⑥] 鍾國興:《「全人類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之辨》,《北京日報》2016年1月25日。
[⑦] 詳見董德剛:《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原載於《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第1期,並被人民網等眾多網站和報刊轉載(或轉摘)。
原載中央黨校《理論視野》2017年第8期
推薦閱讀:
※關於科學的名言(50條)
※bakeasy新手丨關於打發蛋白,還有你不知道的
※關於出離心、信心的開示
※關於臘八節祝詞短語
※關於孝的詩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