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的行為,引導不好會影響他們一生,家長們請警惕!
《小朋友打架,家長強出頭是在幫孩子還是毀孩子?》
01
幼兒園組織了迎新年的親子活動,言寶班有一個小朋友,在整個活動中表現很不好,稍有什麼不如意就打自己的媽媽。不僅如此,還好幾次動手打別的小朋友。
期間,在一個蒙眼選禮物的活動中,言寶「摸」到了自己喜歡的玩具車,這個小朋友立馬跑過去要搶,言寶不給,就被這個孩子打了。孩子的媽媽跟我們說「對不起」,然後,言寶撿起了玩具,還有一點傷心。
這時,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家長提醒我說:「那個孩子特別喜歡打人,聽說園長都找過他的家長,可他家長說,孩子打人是天性,沒有辦法。」
聽到這樣的話,真讓人吃驚,打人雖然是孩子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可也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如果不加以阻止,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敵意攻擊,另一種就是工具性攻擊。
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比如,一個孩子不喜歡另外一個小朋友,故意採用打人這個行為,把他打哭,享受他受傷後的一些反應。
工具性攻擊只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的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比如,孩子為了得到某一個玩具,在爭奪玩具過程中打了別的小朋友。
對於孩子的敵意性的攻擊,家長還是需要去了解孩子打人的動機,並且加以阻止。
02
解讀孩子打人的動機,看到和滿足孩子的需求,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孩子打人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喜歡打人,無非以下幾點:
① 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2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喜歡把「我」的一切和其他分別開,只要是我不喜歡的,不願意做的,他們可能不會說,而是直接採取「打人」的方式,來表示內心的反抗。
言寶在兩周半歲開始,如果是他不樂意做的事情,他肯定是一邊打我,一邊說「不」。有一次,我翻看言寶的玩具箱,有沒有我丟的工具。他一邊打我,一邊說「不,不」。我隨口吃了他盤子里的蘋果,他也會打我。
他打我,是因為想阻止我動他的東西。在他看來,那是屬於他的東西,他通過打人這個行為,捍衛「我」的意識。了解到這一點後,每一次在需要動他的東西之前,我都會先詢問一下。在得到他的允許之後,我才會去碰觸他的東西。這樣做之後,言寶打人的行為明顯少了許多。
② 交往能力差
因為年齡小,不懂得如何去和小朋友一起交流,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打人」這個極端的方式,去引起小夥伴的注意,希望他們認可和重視自己。
言寶班級里有一個小女孩,因為家人沒有時間照看,所以不到三周歲的她,就被送到了幼兒園。在幼兒園裡,她經常會破壞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也會打人。
有一次,言寶的額頭就被她打破了,因為和她爸媽關係比較熟,晚上,我就帶言寶過去問一問情況。
小丫頭低著頭,委屈地說:「因為他不和我玩。」
發生了這樣的情況,就希望家長多和孩子溝通,教他們如何和別的小朋友做朋友;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又該怎麼去解決。
③ 語言能力差
因為語言能力差,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選擇簡單的「打人」方式去溝通,這也是孩子打人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高興了也「打人」,生氣了也「打人」。一開始,家人以為他喜歡動手,後來才發現,他只有著急或者激動的時候,才會發生「打人」這個行為——他其實是在用「打人」來表達自己說不出的一些話。
④ 模仿身邊的人,或者是電視節目中的鏡頭
因為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對很多事物缺乏辨識能力,就會模仿一些自己看到的行為或者是畫面;或者是見到了身邊的人打架,就開始模仿。
所以,父母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打鬧,也許你們只是無心,但是,孩子卻不懂得。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普遍,就是孩子看到電視節目的暴力鏡頭,會去效仿裡面人物的一些「打」的動作,甚至以為這些是很勇敢的行為,自己也是一個英雄。
⑤ 生理原因導致的煩躁
孩子因為餓了、困了、累了或者是生病了,導致心情煩躁,通過「打人」這個簡單粗暴的行為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公眾場合,因為環境改變,導致孩子不能去按時吃飯和睡覺,導致孩子脾氣上漲。
這時,就需要家長去接納和理解,及時解決問題。
03
家長如何去化解孩子打人這個行為呢?
說服教育
俗話說:「當面教子」 ,在孩子有打人這個行為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當場口頭教育孩子,打人是錯誤的,讓他去給別人道歉。
一定要抓住時效性,等到這件事已經過去了,才提及這個事,會讓孩子對這個事兒有一個敷衍的態度,教育效果不明顯。
身體約束法
對於一些因為情緒激動而動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讓他坐下來,或者站在一旁,用手抓住他的肩膀和手臂,持續一分鐘的時間。這個方法堅持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對孩子應該會有一個約束的用處。
小區里,有一個小男孩一不開心,逮到誰就打誰。他媽媽就拉他到一旁站在,或者用手捆住他,孩子的力氣自然不如大人,等他不反抗了,情緒穩定下來了,他媽媽才開始給他說道理。
上次在小廣場遇見,發現他變化很大,不再打人了,而且,只是跑到媽媽面前,生氣地說:「我不高興」,媽媽從包里拿出一杯水說:「好吧,喝水,把不高興喝下去。」
幫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對於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去打人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故事或者繪本之類的,讓孩子體會到語言的魅力所在。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第三期,梅婷的女兒快快,在超市因為氣球被一個小朋友搶走而出手打人,不僅如此,在面對爸爸媽媽要求給小朋友道歉的時候,快快很認真地拒絕了。
在車上,梅婷和快快溝通「打人」事情的時候,快快說自己沒有打人。
為什麼呢?
因為在快快看來,氣球是自己的,別人來搶,自己動了手就不是打人。快快這個「打人」背後隱藏的是她那些沒有說出來的話。
家長平時和孩子多溝通,引導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一些感受和情緒,比如,當別人搶了自己的東西,就可以告訴對方「這是我的東西,請你還給我」,讓孩子選擇語言去面對別人,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
挑選一些動畫片和孩子一起看
很多動畫片都有暴力畫面,孩子看多了,就會效仿。家長可以幫孩子挑選一些沒有暴力鏡頭,內容健康的動畫片,而且,陪著孩子一起看,即使發現了一些打鬥的場面,及時地給孩子解釋,為什麼會打,這個「打」和我們平時生活里的打,有什麼不同。這樣孩子才不會盲目效仿,不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喜歡用「打」來解決問題的人。
給孩子立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就是一棵成長的小樹苗,他需要家長通過一些規矩去約束,才會成長為更好的人。
制定一個規矩,不能主動動手打人,如果打人了,那麼就採取一個懲罰的方式。減少一天玩遊戲的時間,或者是一次戶外遊玩。告訴孩子,如果別人打你的時候,可以選擇告訴自己的家長,或者是對方的家長,而不要輕易去還手。
鼓勵和表揚強化孩子好的行為
孩子在平時生活里,有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可以積極和熱情地去表揚孩子,強化這些美好的行為,鼓勵他們表現出這些正面的情緒,促使他們向上發展。
打人這個攻擊性的行為,是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行為。這個攻擊性的強弱,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響的。兒童心理專家指出,孩子打人只是一個方式,而不是目的。
所以,看到孩子打人背後的需求,才是化解孩子打人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作者簡介:多多黛,80後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寫給你們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劉梓晨被打,打他的人事後會怎樣該如何解決?
※如何看待九寨溝導遊被打事件?
※德國人從小這樣培養孩子的友善,將暴力行為抑制在萌芽中!
※圈內打人,圈外推人
※找了幾個街頭小混混,把一個人的腿打成骨折了。怎麼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