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苟姓不堪尷尬 引發改姓風波

【僑報特約記者王永記、何曉聰報道】姓氏是世界華人獨有的文化現象,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名人都會讓整個家族引以自豪。受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姓氏在數千年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王、謝、陳等大姓望族,也出現了一大批諸如苟、操、丑、把、拜等生冷的姓。近年來,一些地方冷姓不堪忍受尷尬,紛紛申請改姓。改姓風波乍起,引起各方回應,立即形成了贊同與反對兩大陣營,一方面是稀冷姓氏在生活中的麻煩、尷尬和痛苦,一方面是對家族的背判與道德的譴責,雙方唇槍舌劍,激烈交鋒。

與「狗」同音遭戲謔 不堪尷尬欲改姓

在百家姓中,苟姓雖為冷門姓氏,但家族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只因與「狗」同音,時常遇到善意的羞辱與尷尬。河南一苟姓居民稱,幾乎每天都要遭遇尷尬和屈辱,熟人在介紹自己時常說,「這是老苟」,搞得別人以為是在開玩笑,弄得自己很是難堪。此外,還有人用電影里那條警犬的名字叫自己「卡爾」,最不堪忍受的是,有人見面乾脆什麼都不喊,只用狗叫的聲音「嗷嗷」來代替招呼。正在讀書的女兒,在學校被一些男生惡作劇,叫她「狗狐狸」。苟姓的尷尬遠不止這些,有苟姓居民稱,孩子長大了給介紹對象,女方一聽男方姓苟,先是「撲哧」一笑,接著就是搖頭,後來就沒戲了。

在漢語習慣用語、成語、歇後語、諺語、俗語中,帶「狗」字者,皆為貶義,正因為如此,苟姓人認為,因姓氏遭受歧視,受譏諷,被找樂,給自己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對於「操」姓,字只讀陰平,意為品行,但諧音去聲為國罵——「肏」,則令人不無尷尬,「丑」為姓,在地支中排第二,那與牛對應,提及丑就讓人想起「丑牛」,「醜陋」之「丑」,繁體為「醜」,簡化後「丑」「醜」同形同音,遂成玩笑口實。 2008年,河南登封苟姓居民聯合向當地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改姓「敬」。此舉一出便引起各方面關注,在全國拋起一場改姓潮。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苟姓居民集體恢復「敬」姓,消息一出,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沙河子鎮石門溝村,有著500餘口人苟姓宗族,也欲改敬姓。

當地有媒體稱,該村苟姓家族不但寵大,且有詳盡的祖譜記載。村內有一座「敬宗堂」祠堂,是苟姓宗族世代聚集紀念祖宗的活動場所。《商州市志》與《敬宗堂》家譜記載,敬百善的先祖於明代中葉,由山西一個叫雷家垌的地方遷至石門溝村。家庭歷史再輝煌,勢力再強大,也無法阻止其改姓。除了苟姓外,操、丑、毒等姓氏家族成員也時常被麻煩、尷尬或痛苦困繞。

「苟」姓雖冷僻但身份高貴 三大郡望名人輩出

在中國生冷的怪姓中,「苟」姓是頗具代表的一個,一是其音難聽,其二是改姓決心最為強烈,最受民眾關注。實際上,苟姓與其他大姓一樣,也出身名門,身份高貴。對於苟姓來源,史書記載有六:一是,出自黃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後人均有苟氏。《國語》曾記載:「本自黃帝之子。漢有苟參。古厚切。」傳說黃帝有後人居於河內(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黃河以北的地區的),因其地多生長苟杞,以之為姓,稱為苟氏;二是,出自羋姓,以封邑名為氏。楚國有苟邑,有公族大夫食采於苟邑,其後人以邑名苟為姓,稱為苟氏;三是,出自姬姓,為晉國公族荀氏所改。春秋時,晉國有公族大夫荀氏,因避難改姓稱為苟氏;四是,出自敬姓,後晉時為避帝諱所簡改。

後晉時,敬姓為了避諱後晉高祖石敬瑭,將敬姓一拆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此支苟姓、文姓和敬姓是一個祖先;五是,出自勾姓,為避帝諱所改。據《路史》載,南宋時,為避宋高宗趙構之諱,勾氏改為句氏,有的加草頭為苟姓,遂又形成了另一支苟氏;六是,出自北魏時他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若干氏,後改為苟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後,從漢俗改為苟氏。有姓學專家考證,現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鉤]」是同一宗族。勾(Gōu),與「構」同音,宋建炎中為避高宗(趙構)名諱,更讀平聲。古句、勾字通,故句氏一作勾氏。宋建炎中史館修撰句(gòu)濤,《宋史》作勾濤。後世分句、勾為二族。敬(Gòu),其先本姓苟(ɡò u)。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士苟華南乾隆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為「敬」。據《廣韻?厚韻》記載:苟姓,出河內(楚漢之際置郡,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河南(今河南省洛陽一帶)、西河(三國曹魏時期置郡,在今山西省汾陽地區)三望。兩千多年來,苟姓家族的名人在壯大宗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歷史,苟變便是其中之一。苟變是戰國時衛國名將。著名思想家孔伋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衛國君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但他在做地方官時,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我不能用他。」孔伋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說:「英明的君主選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選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優質木材,有了幾尺朽腐之處,高明的木匠不會因此扔掉不用的。當前是戰爭年代,正是需要很多軍事人才的時候,您因為兩個雞蛋就放棄了一員大將,這話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君說:「我謹受先生之指教。」

北宋知名文學家苟日新的出現,讓苟姓家族的頗為自豪。苟日新從安岳縣遷移新縣後,任主簿,有開拓之功,為一時良吏。苟姓家族的這兩位名人,被後人尊敬的同時,其典故也被記在世界各地的苟姓宗祠內。在今天各地的苟姓祠堂內,常常會見到「干城之將,良吏之文」,「干城之將不可棄;楯鼻其上得為文」這兩幅對聯,由此可見苟變、苟日新等名人在苟姓家族的地位。

怪姓皆有歷史淵源 改姓引發激烈爭峰

與苟姓相同,生僻姓氏儘管稀奇古怪,但都有出處,都有歷史典故和文化內涵。 「毒」姓始於唐朝,內地一學者對「毒」姓進行深入的研究:唐代有個宰相竇懷正,雖然權傾朝野,但仍想奪權,推翻李家王朝,結果被發現,叛亂沒有成功,皇帝氣憤難平,便賜其後代改姓「毒」,以示懲罰。

在百家姓中,「采」是罕見的,其源流有三:一說出自紀姓,據傳黃帝之子夷鼓氏封於采,其後代便有人以地名為氏;二說春秋時有戴國,其地在今河南蘭考縣一帶,戴公的後代就有人以採為姓;三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賜二弟吳氏改為采姓,其後代便以採為姓。如果說上面的這幾種說法說法牽強,采姓的一去來自明嘉靖皇帝的賜姓,確有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米氏族人米自詳在朝為官,因為政績出色,深得皇帝讚許,嘉靖皇帝一高興,就給了米自詳一種獨特的賞賜,賜姓為采。嘉靖皇帝認為給「米」加上一撇,猶如給米自詳加了一頂官帽,這樣「米」姓就變為采姓,流傳至今。

在中國龐大的姓氏家族中,第五氏幾乎聞所未聞,但確實存。據傳荊軻刺秦王時,隨行有五位勇士,荊軻刺秦失敗後,五位勇士逃跑,為了躲避秦人的追殺,他們隱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別改姓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五念東就是第五氏的後代。另一則關於第五氏的來源,是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曾經把戰國時齊國的後裔遷徙到現在的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齊國田姓貴族時,因為田姓人氏眾多,所以劉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數字區別,分為「第一」氏、「第二」氏一直到「第八」。如果,中國國內並不多見的「第五」氏便由此而來。

此外,昃姓、藕姓、把姓、拜姓、法姓,皆有離奇的來源與曲折的典故。儘管如此,但不得不承認,諸如苟、操、丑等怪確實令人尷尬,2008年,河南登封苟姓家族集體改「敬」姓以來,在改與不改的兩大陣營之間,進行過激烈爭論,雙方唇槍舌劍,振振有詞。反對者稱是離族叛宗,辱沒門庭,支持者稱其站著說話不腰疼。支持者認為,姓氏的功能,在今天來其區分血統、辨別婚姻的觀念正逐漸淡化,多數人只把姓氏視為一種區分彼此的符號,並不過分看重其血緣意義,應予理解和支持。也有民俗專家稱,不管姓什麼,都沒有改的必要。百家姓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來歷和故事。姓氏是這一輩人對上一輩人的一種追念,同時,姓氏不分貴賤,因此姓氏是不應該改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既讓人光明磊落,同時也是讓輩增自豪感。至於「苟」姓等怪姓,是因姓氏諧音給人帶來終生甚至世代煩惱痛苦者,應以通達包容。

古往今來改姓者林林總總,不勝枚舉。韓信的兒子為避禍逃往南粵,取「韓」字右半邊,改姓為「韋」。司馬遷下獄後,同族人紛紛改姓避禍,有的在「司」字旁側加上一豎,改姓「同」,有的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現代名人中改姓的也不乏其人,王明姓陳、博古姓秦、洛甫姓王、彭真姓傅,魯迅姓周、茅盾姓沈、巴金姓李、老舍姓舒、曹禺姓萬。對於苟姓改敬,並非空穴來幾,明人陳士元《姓鐫》載:「(苟姓)一說五代後晉時敬姓避石敬瑭諱(而改為苟姓)。」因此「苟」改「敬」姓,於史有徵,順理成章。
推薦閱讀:

職場:3個打破聊天尷尬的方案
當女人讓你給她花錢的時候,這樣拒絕不會尷尬!
元懌:龍章鳳姿,難掩尷尬
看張國榮這些照片,不信你能繃住不笑,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尷尬!
[轉載]女星走光的尷尬瞬間

TAG: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