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那些「梅景傳家」的傳世之寶
傅夢妮 來源:中國美術報網
清代時期,蘇州是收藏家匯聚之地。其中,尤以吳地幾大家族最為著名,湧現出一批收藏家,他們對中國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文房的搜集與鑒賞,既代表了傳統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的文化面貌。
展廳現場
自去年開始,蘇州博物館推出了「清代蘇州藏家系列特展」,邀請清代蘇州的收藏家「回鄉聚首」。計劃用四年的時間,分期為觀眾展示清代中後期活躍於蘇州地區的顧家(顧文彬及其後代,「煙雲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吳家(吳大澂及其後代,「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潘家(潘祖蔭及其後代,「攀古亦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和潘奕雋及其後代,「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的家族收藏。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煙雲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的舉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而今年,蘇博將繼續推出「清代蘇州藏家」系列學術特展之二「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此次展覽將於12月16日開展,分前、後兩期,於2018年1月29日換展,持續至2018年3月11日結束。
展廳現場
蘇州吳氏作為晚清到民國蘇州地區著名的收藏世家,從吳大澂開始,就以所藏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古籍、文房等聞名江南,至梅景書屋主人吳湖帆,在繼承其祖父吳大澂藏品的基礎上,繼續四方搜集書畫、碑帖,因此成為近代最著名的書畫家、鑒賞家。據官方介紹,此次「梅景傳家」特展,經過了兩年多的周密籌劃,成功將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蘇州文物商店,以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國內外10家文博機構的吳氏祖孫所藏青銅器、玉器、書畫、古籍、碑帖、文房精品130件彙集一堂。內容涵蓋了新石器時代玉器,商周青銅器,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繪畫,宋、明碑拓,以及明清文房用品、吳氏一門手跡等。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觀眾在了解從愙齋到梅景書屋、吳氏祖孫兩代人收藏概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尋以吳氏為代表的蘇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通過對藏品的解讀,溝通古今。
展廳現場
看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關鍵詞~
吳氏家族
蘇州吳氏家族的主角,是吳大澂、吳湖帆祖孫二人。
吳湖帆,作為一個集繪畫、鑒賞、收藏於一身的顯赫人物,他對於書畫的喜愛和收藏與其家庭影響無疑有著極大的關係。
他出生在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官宦世家,其家族皋廡吳氏是著名的簪纓世家,明中葉遷來蘇州。至清代,這個門庭日盛的大家族屢出人才,不乏舉人、進士。
吳大澂
吳湖帆的祖父吳大澂,是晚清重臣,金石大家。青少年時期借讀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韓崇先生就是大收藏家,家中寒碧齋、寶鐵齋、寶鼎山房收藏金石碑版、圖書秘本甚多。自小於書畫名跡、金石碑版,耳濡目染、日受熏陶,書香門第的家庭背景,使吳大澂雅好文藝,精於鑒藏,長於詩文,通金石書畫。
此人到底有多牛???
吳大澂之子九歲夭折,過繼其兄吳大根之孫吳湖帆承嗣,臨終將其藏品一分為二,分別遺其兩個幼女與孫吳湖帆,為吳湖帆日後成長為當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奠定了重要基礎。
吳湖帆是二十世紀的文人圈中的書畫巨擘,在書畫創作和鑒藏方面都是傑出的代表,其收藏之富,鑒賞之精,堪為書畫鑒藏界的權威。
他在傳統文化的環境中長大,受家學的影響,自13歲就開始學習臨仿古代繪畫,從清初正統派到取法百家,直至形成自己的風格。
吳湖帆
1924年,吳湖帆從蘇州來到上海,由於社會變革,上海彙集了大批藝術精英,成為了古書畫典藏的重地。吳湖帆在此結識了許多當時有名的收藏家和書畫家,交遊往來,或談繪事,或購進字畫,並常參與各種書畫詩社活動。他憑著自身的基礎和天賦,逐漸成為了美術圈內重要而活躍的人物。他還曾多次受邀擔任故宮博物院書畫展覽審查委員,鑒定書畫文物,素有「一隻眼」之稱。
梅景書屋
展覽名為「梅景傳家」是由吳湖帆的寓所名「梅景書屋」而來。這個寓名與他「鎮家四寶」之一的《梅花喜神譜》有關。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他的夫人潘靜淑。潘靜淑出身於蘇州顯赫的「貴潘」。曾祖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狀元,官至大學士,加太子太傅,位極人臣。伯父潘祖蔭,官至工部侍郎,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和收藏家。潘祖蔭與吳大澂同為一殿之臣,又皆居蘇州,往來之中便定下姻親。
潘靜淑與吳湖帆
在潘靜淑三十歲生日時,她父親潘祖年以珍貴的宋刻《梅花喜神譜》相贈,作為愛女生日的紀念。這部畫譜分上、下卷,按梅花從「蓓蕾」、「小蕊」、「大蕊」、「欲開」「大開」「爛漫」「欲謝」「就實」等八個過程,畫出不同姿態的梅花一百幅,每幅有題名和五言詩一首,雕工也很精細。宋人稱畫像為「喜神」,因而書名為《梅花喜神譜》。吳湖帆、潘靜淑得此譜喜不自勝,便將寓所命名為「梅景書屋」。1924年,吳湖帆又將「梅景書屋」遷移至上海,由此,「梅景書屋」成為了書畫圈、收藏圈的雅集之所。而這本《梅花喜神譜》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梅花喜神譜》上海博物館
傳家之寶
吳湖帆的收藏彙集了祖父吳大澂「愙齋」所藏、外祖父沈韻初「寶董閣」所藏、岳父潘祖年之兄潘祖蔭「攀古樓」所藏的遺存珍品。加上本人精於鑒賞,又收集了大量傳世佳品。
吳家舊藏
祖父吳大澂極富收藏,其收藏曆程自少年時就已經在外祖父韓崇的影響下開始,後步入仕途,更不遺餘力,收藏了大批的青銅器、玉器、瓷器、陶器、古磚瓦、古璽印、書畫、碑帖善本等古代文物。
外家沈氏舊藏
外祖父沈韻初的收藏自少年開始,起初涉及的為碑帖的收藏,後來收藏範圍逐漸擴展到書畫領域。收藏文物以石刻、碑帖以及書畫為主,董其昌書畫佔了絕大部分,吳湖帆後來藏品中的董其昌的書畫就基本全是來自沈韻初的遺贈。
姻親潘家舊藏
潘靜淑祖上的「攀古樓」因其宏富的收藏聞名南北。僅藏印就有幾百件,再加上其他秦漢雜器,潘家的收藏之豐可見一斑。吳潘兩族在家世和良緣之下豐富了吳湖帆的收藏。
購買收藏
除繼承獲贈之外,吳湖帆還收購了大量精品,尤其是先祖曾經收藏過的文物,吳湖帆都格外愛惜,有緣得見,必將儘力購回。如此次展出的隋代拓本《隋唐丑奴墓志銘冊》,就是曾被沈吳兩家遞藏,因各種原因散佚,後吳湖帆夫婦也是竭力搜訪,最終得藏。吳湖帆「丑簃」的名號,就來源於此藏品。
隋常丑奴墓志銘冊
☆☆☆傳家之寶搶先看↓↓↓~
書畫篇
自吳大澂祖父開始,吳氏一族的書畫收藏一脈相承,而屢有散失。從愙齋到梅景書屋,古物的遞相授受,其他皆守其成而已,唯書畫之鑒藏,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吳湖帆都後來居上,集其大成。此次展覽選有32 件書畫作品,有吳大澂未改名前所經眼之宋魏了翁《文向帖》、元朱玉《揭缽圖》、清惲壽平等《楝亭圖詠》諸卷,稀如星鳳。吳大澂、吳湖帆祖孫遞傳之物,有明沈周《有竹鄰居圖》卷、唐寅《墨牡丹》扇頁、清王翚《關山秋霽圖》軸、王原祁《仿倪瓚山水圖》軸等。自潘氏入梅景書屋者,有宋葛長庚《草書足軒銘》卷。余若吳湖帆捐贈蘇州博物館之明沈貞《秋林觀瀑圖》軸、王寵《春山圖》軸、清《七十二狀元扇》冊,及其女兒、女婿捐贈十數件,亦甚可觀。眷眷桑梓之情,更令人欽佩。
(橫屏欣賞↓)
元 倪瓚 行書跋水竹居卷 紙本 水墨 縱31.4cm 橫208.9cm 上海博物館藏
本書卷為吳湖帆收藏中十分重要的作品。其前半圖繪部分系張大千仿造,而題跋部分自盛麟以後八家,如曹詵、陸廣、倪瓚、陶宗文等,皆為元人所題真跡。據倪雲林跋語,乃為俞倬的私園水竹居而作。
饒有趣味的是,卷中八位元人題跋真跡,在乾隆八年(1743)之際,尚屬現藏蘇州博物館的過雲樓舊藏傑作——《元吳鎮與柯九思、趙天裕、趙原、顧安、張紳七君子圖》卷中之物,即該卷中喬崇修題跋指出的「右盛麟以下八人題詠」。這種真偽交集的手段,為古書畫鑒定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實例。吳湖帆是否僅僅出於對卷後八位元代文人墨寶的珍愛而不吝題跋,或出於別的原因,似乎很難下結論。
明 沈周 有竹鄰居圖卷 紙本 設色 縱867.5cm 橫28.6cm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筆墨清雅高潔,圖繪太湖之濱,樹影婆娑、蘆葦搖曳、野鳧高飛的自然之色。沈周題:「水南水北曾稱隱,百里重湖今屬君。種樹繞家深蔽日,尋門無處總迷雲。魚濂花落閑供釣,鳧渚菰荒久待耘。我是西鄰不多遠,雞鳴犬吠或相聞。鄰人沈周。」鈐「啟南」朱文白印、「有竹居」白文長方印、「白石翁」朱文方印等。從圖中的鑒藏印看,此圖曾為顧文彬舊藏,後歸吳大澂所有。
鑒藏印:「愙齋鑒藏書畫」「吳大澂印」白文方印、「吳萬寶藏」朱文方印等。
元 吳鎮 多福圖軸 紙本 墨筆 縱96cm 橫28.5cm 天津博物館藏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彌等。浙江嘉興人。擅山水、墨竹,山水宗巨然,墨竹效文同,俱臻妙品。
墨筆繪樹石叢竹,布局錯落有致,信筆揮灑,墨色淋漓,格調簡率遒勁。畫面右上草書自題五言詩一首:「長憶古多福,三莖四莖曲。一葉動機春,清風自然足。」署款「梅花道人戲墨」。鈐朱文方印「梅花盦」,白文方印「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
右裱邊吳湖帆題跋:「閑情無量福,醫俗多栽竹。讀書嚼梅花,快然應自足。丁亥大雪節,次仲圭原韻題此志感,吳湖帆。」左裱邊題跋:「沈石田題梅道人畫詩云:梅花庵主墨精神,老我重修翰墨因。只恐淋漓無冶艷,淡妝端不媚時人。戲次其韻:意態蕭森迥出神,石田衣缽溯前因。珍傳五百餘年後,猶有銘心刻骨人。乙酉秋日,正離亂動蕩,偶得梅道人多福圖小景,氣魄雄偉,亦道人晚歲絕詣也。丁亥潢治,識此志快,倩庵。」
鑒藏印:「雙修閣圖書記」朱文長方印、「梅景書屋」朱文方印、「梅景書屋秘笈」朱文長方印、「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白文方印、「吳湖帆珍藏印」朱文方印、「倩庵」白文方印、「湖帆長壽」白文方印、「吳湖帆印」白文方印、「吳氏梅景書屋圖書印」朱文方印等。
宋 葛長庚 草書足軒銘卷 故宮 紙本 縱32.5cm 橫81.5cm 故宮博物院藏
葛長庚(1194—?),自號白玉蟾,南宋閩清(今屬福建)人。道士,嘉定間設教區,成為宋元道教南宗。善草書,有龍翔鳳翥之勢,兼善篆隸。
本幅書《足軒銘》,筆勢清勁爽健,用意超凡脫俗,有晉人風度,為名家精品,世所罕見。「寶慶丙戌」,為寶慶二年(1226),葛長庚時年三十三歲。
前隔水吳湖帆楷書題籤:「宋葛白甫長庚書《足軒銘》真跡卷,吳氏雙修閣珍藏宋人名跡。」後隔水題識:「此隔水綾猶是明以前舊織,藏者寶之。湖帆識。」另有潘靜淑題識:「辛未正月母親所賜,潘靜淑謹識。」尾紙有吳湖帆題跋:「辛未正月燈節日,靜淑四十生辰,外母祁太夫人以是卷賜之。十年前三十壽時,外父仲午公嘗賜宋本《梅花喜神譜》,二者皆潘氏所藏名跡也。吳湖帆記,潘靜淑同署。」其後,另有吳湖帆觀款及題跋三段。
此卷曾經吳湖帆、潘靜淑鑒藏。本幅鈐項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內府、永瑆、奕繪、吳湖帆等鑒藏印。卷後有元虞集,明項元汴,清永瑆、守虛子、綿億、崇恩,近代吳湖帆、潘靜淑題跋。曾經清顧復《平生壯觀》、安岐《墨緣匯觀》等書著錄。
宋 魏了翁 行書文向帖卷 紙本 縱28.4cm 橫161.6cm 上海博物館藏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四川浦江人。慶元五年(1199)為進士,官至僉書樞密院事,卒謚文靖,有《鶴山集》。魏了翁篆、隸、行、草書俱佳,落筆勁健,氣勢磅礴。是帖內容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段敘述了南宋李全于山東擁兵自重,意圖謀反,朝廷平叛負擔沉重,廟堂之內群臣無對敵良策,反而相互傾軋、互為埋怨的一段史實。後段文字則流露出他光明磊落,不畏強權,淡泊名利的做人為官之道。宋理宗趙昀繼位後,權臣史彌遠逼死濟王趙竑,時鳴冤者甚眾,魏了翁亦在其列,不久便被貶靖州(湖南靖縣)。他早有預料,於帖中寫道:「升沉遲速,有義有命,非人力所能較計,吾人只是言所當言,為所當為耳。」卷尾款署「提刑提舉郎中尊眷丈。九月廿八日,大字又未略作」。推其貶謫之日為寶慶元年(1225)十一月,是卷當作於同年,時年四十八歲。
是卷後有元代弁應龍、趙孟、龔璛、顧文琛、陳復、白珽、述律鐸爾直、陳潤祖、上官伯圭、劉岳申和晚清何紹基、許乃釗、吳雲跋。從弁應龍、龔璛、述律鐸爾直三家跋文可知,此帖於元代尚在了翁後人手中,之後遞藏不詳,晚清歸吳雲,顧文彬之子顧承又以漢銅官私印四十鈕易得。顧廷龍《吳愙齋先生年譜》記載,咸豐十一年(1861),吳大澂在拜謁吳雲時,見到此作,發現上有外祖韓崇「履卿」「韓崇之章」兩枚鑒藏印記,知此卷於吳雲前應系韓崇舊藏。
鑒 關山秋霽圖軸 紙本 設色 縱125cm 橫54.5cm 上海博物館藏
王鑒(1609—1677),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圓照、元炤,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王世貞曾孫,與王時敏為子侄行。繪事受董其昌影響,追踵董源、巨然,多擬宋元諸家。善青綠,皴染為其所長,風格華潤,纖不傷雅,唯所作多平實。畫史將其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合稱為「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六家」。
《關山秋霽圖》為王鑒效仿北宋山水畫大家范寬之作,適其下世前兩年。吳大澂跋於裱邊「湘碧老人早年多潑墨淋漓之筆,其精細之作皆在六七十歲……其用意之縝密雖極小處無一懈筆」之語,洵為的言。細細觀察之下,尤其從用筆敷色處,皆可見證王鑒晚年繪畫風貌之所在。
此畫系吳大澂、吳湖帆遞藏。
米萬鍾 紅杏雙燕圖 緞本 設色 縱155.8cm 橫53.9cm 蘇州博物館藏
此軸作於崇禎三年(1630)仲春,乃米氏晚年佳構。畫中奇石旁見側出,古杏夭矯凌空,雙燕或翔或止,顧盼生姿。畫法勾皴綿密,賦色古艷。
自題:「崇禎庚午仲春寫於勺園清寤齋。米萬鍾。」下鈐「米萬鍾字仲詔」朱文印,另一印不辨。畫幅另有崔子忠為收藏者無我題跋一段。詩塘有吳湖帆1933年所得時之題名,下裱邊又有1936年重題三則。
鑒藏印:「六寂堂長物」朱文印、「梅景書屋吳湖帆潘靜淑夫婦同珍之寶」朱文印、「銘心絕品」朱文印、「靜淑心賞」朱文印等。
吳紀群、吳思歐夫婦捐贈。
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圖軸 紙本 水墨 縱112cm 橫47cm 上海博物館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台,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
作者自題:「昔倪迂仿友玩竹,見几上側理甚佳,遂成一圖。此友出自望外,復請其二。倪索前畫一觀,到即毀之。其事甚高,其情太刻矣。余昨為煥文作大痴秋山,意猶未盡,復作此圖。正古今人不相及處,藉此以見娓娓之意,老而不知倦也。康熙壬辰八月白露日,王原祁年七十有一。」鈐「王原祁印」白文方印、「麓台」朱文方印、 「畫圖留與人看」朱文長方印、「西廬後人」白文方印。
此圖作於康熙壬辰(1712),作者時年七十一歲,是畫家晚年取倪瓚筆意作圖,筆墨古拙樸厚,氣息簡遠清曠。圖中鈐有吳大澂「愙齋鑒藏」朱文藏印,吳湖帆於辛未(1931)中秋重裝題跋中稱:「先世舊藏,永充壓箱。」可知此圖為吳氏祖孫遞藏之傳家寶物。另有陸恢己丑(1889)秋題籤。
鑒藏印:「愙齋鑒藏」朱文方印、「吳萬寶藏」朱文方印、「吳湖颿潘靜淑珍藏印」朱文方印等。
碑拓篇
碑帖之收藏、玩賞,吳湖帆較之祖父吳大澂,儼然有後來居上之勢。唯《愙齋集古圖》長卷,為吳湖帆所不能及。茲以《集古圖》為藍本,選展卷中所著錄之物,從圖畫而拓本,而實物,見器物真身躍然紙上的同時,或亦驚嘆古人傳古之功為不可及。吳氏所藏「四歐寶笈」「既丑且美」之中,此番僅得上海博物館藏金農本《隋常丑奴墓誌》,而助之以「梅景四寶」中唯一一件拓本——宋拓《梁蕭敷敬妃墓志銘》合冊。愙齋所藏石刻,以《晉劉韜墓誌刻石》為最,惜原石下落未明。《唐文安縣主墓誌》石已毀於抗戰中,蘇州博物館所藏《唐比丘尼法燈墓誌》原石尚在壁間,所選陳一二,與《愙鼎》全形拓軸,皆吳湖帆至交好友補園主人張紫東舊物。
梁蕭敷敬妃墓志銘冊 宋拓 縱21.9cm 橫13.2cm 上海博物館藏
蕭敷(?—497),字仲達,南朝齊南蘭陵(今江蘇鎮江)人。梁武帝兄。少有學業。起家齊後軍征虜行參軍,累遷隨郡內史,招懷遠近,有善政。征為廬陵王咨議參軍。入梁,追封永陽郡王。謚昭。
本冊雙志拓本,向被目為較之史傳記載更為詳盡的蕭敷與敬太妃傳世墓誌孤本,其上清道咸、同光及至民國間金石學界名家徐松、何紹基、李佐賢、翁心存、吳大澂、王懿榮、張之洞、王同愈、褚德彝、羅振玉、葉恭綽、沈尹默等均有過目並賞鑒題識。因曾舊藏吳湖帆外祖、晚清滬上金石碑版鑒藏家沈韻初,故其竭力搜訪,得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奉為重寶,曾題為「墨皇」。
其後幾十年間,吳湖帆時有單獨或與元配潘氏、繼配顧氏共賞並識文字、印鑒見諸冊端頁間;其沉潛金石學之精深執著,幾與南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道及與丈夫趙明誠共同燈下考校碑版文字之精神投入相彷彿。甚而至於吳氏還曾特地繪製青綠設色碑圖,又步宋周邦彥韻作《齊天樂》詞一首,以記雙志遞藏本事,足見對於雙志珍愛程度之一斑。另據其有關歷代雙志原石、原拓記載相關考證分析,鑒定該本為宋拓孤本,可謂言之有理,頗為可信。
隋常丑奴墓志銘 冊明拓 縱16.7cm 橫10.4cm 上海博物館藏
《隋常丑奴墓誌》全稱《隋都督滎澤縣令故常府君墓誌》,系常氏與妻宗氏合葬志。無撰書人名,原存陝西興平縣崇寧寺壁間,後寺廢石佚,拓本遂為世所重。清康熙、雍正間已有學人題識;乾隆、嘉慶時期,碑學興起,金石學人就此多有著錄、記述而刻意求索,奉該志書法為唐楷先聲。本冊拓本即曾為清「揚州八怪」之一金農舊藏,由吳湖帆外祖沈韻初、祖父吳大澂遞藏,吳湖帆、潘靜淑夫婦視若傳家重寶,迭有考證題跋、鈐印以示珍貴。特別是其外祖沈韻初亦曾關注該本暨董美人墓誌;而此兩志拓本,後竟不負作為有心人和鑒藏家的吳湖帆苦心孤詣、悉心尋覓而俱為所有,其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從題跋文字、填詞內容和鐫印「銘心絕品」「既丑且美」足見一斑。至於冊後同道觀摩題款、題跋、唱和,更見證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堪稱最後一代老派金石學人的學識風流。
黃易 功德頂訪碑圖 卷 紙本 水墨 縱26.8cm 橫54.6cm 上海博物館藏
本幅隸書題寫「功德頂」,署款「嘉慶五年八月六日,錢塘黃易」,鈐「易」朱文方印、「黃小松」白文方印。卷後合裝洪亮吉、錢樾、潘有為致黃易書信三札,吳本善內簽題:「黃秋盦司馬功德頂訪碑圖卷。」吳湖帆題:「此簽為先嚴訥士公手書。癸酉重裝時移入。吳湖帆敬志。」鈐「湖帆」「吳氏圖書記」朱文長方印。《功德頂》系《岱麓訪碑廿四圖》之一,和《嵩洛訪碑廿四圖》文圖並茂,是黃易金石學術成就的高峰,吳大澂曾於光緒庚寅(1890)間臨摹《黃小松嵩洛訪碑廿四圖》。是卷著錄於《梅景書屋書畫記》卷九,定名為《清黃小松功德頂訪碑圖卷》。畫卷上未見吳大澂的收藏印記,也沒有前人題跋、著錄,其收藏及鑒定始於吳本善。吳湖帆跋尾提及「洪北江、錢撫棠兩太史、潘毅堂舍人三札,皆致黃秋盦于山左者,合裝此卷後亦頗相吻合耳。癸酉重裝題記梅景書屋吳湖帆」。吳湖帆對收藏、著錄有其自己的標準,十分珍視吳氏先祖的舊藏。《梅景書屋書畫記·例則》嘗云:「此書以寒家所藏為斷。」
鑒藏印:「吳本善印」「吳萬寶藏」「吳湖帆珍藏印」「潘靜淑珍藏印」「梅景書屋秘笈」等。
黃易 嵩洛訪碑圖冊 紙本 墨筆 設色 每開縱17.5cm 橫50.8cm 故宮博物院藏
《嵩洛訪碑圖》冊是著名金石學家黃易繪製的記錄自己訪碑活動的系列作品之一。嘉慶元年九月,黃易歷時四十多天,在河南嵩洛一帶尋訪碑刻拓本,並於回到濟寧後,將當時的情景及所經之地繪製成冊,共計有:等慈寺、軒轅、大覺寺、嵩陽書院、中嶽廟、少室石闕、開元寺、太行秋色、少林寺、石淙、開母石闕、會善寺、白馬寺、嵩岳寺、伊闕、龍門山、香山、奉先寺、邙山、老君洞、平等寺、緱山、晉碑、小石山房等二十四處。黃易於每開篆書題寫地名,對開自題並加以注釋。一圖一景,一景一文。
引首有孫星衍篆書引首「嵩洛訪碑廿四圖」,又行書題詩一首。對開另有翁方綱題記,及王念孫、洪範、何琪、伊秉綬、董士錫等五家題記,後頁為梁同書、奚岡、宋葆淳、徐尚之、王秉韜、陳功、何紹基、祁巂藻等八家題記,可謂題跋累累、稱譽有嘉。本幅及後紙鈐李佐賢、龐萊巨鑒藏印。
全冊以淡墨干筆突出景物,構圖簡淡蕭散,具有冷逸之致,疏淡之中又覺古意盎然。既保持著傳統文人山水的藝術特質,又承載了乾嘉金石學顯學的歷史內涵,尤為後人所推重。
玉器篇
吳大澂《古玉圖考》為清末至民國古玉研究的代表作。愙齋藏玉雖無目錄傳世,但按圖索驥,不難見其菁華。上海博物館藏吳氏玉器數量最為可觀,茲選擇《古玉圖考》著錄中重要的琮、璧等5 件,與蘇州博物館藏吳湖帆留贈女兒及外甥女的圭、璧、琀相配合。彷彿它們寄居上海半個世紀後,專程回蘇州與家人小聚。此次選展玉器37 件中,最大一宗來自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其所藏28 件絕大部分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傳教士懷履光從上海購去,距今已九十載。其中有一件原配木座之蒼璧,因緣巧合,於2012 年入藏,一場令人驚喜的聚會,似乎在為五年後一道重回蘇州做準備。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4000—前2000) 玉璧(有木質支架) 即蒼璧 直徑21cm 厚0.8cm 通高36cm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玉質呈不均勻黃褐色,不透明,局部有灰白色斑狀和條狀沁色。整體呈扁平圓形,兩面光素。正中有對鑽圓孔。有原配木托。木托兩面鐫刻文字,正面為「蒼璧,青玉無文,製作渾樸,亦三代禮天之器」及「愙齋題」。此段文字與《古玉圖考》三十四頁著錄相同,可知此器正是該頁所繪之玉璧。木托背面銘刻為「舊藏南潯顧子嘉處,徐翰卿以諸女方尊易得之,今歸愙齋」,以及「十圭山房」(吳氏室名之一),簡述了該璧的由來,即徐熙用一件青銅尊從浙江湖州南潯顧子嘉處換得此玉璧,後歸吳大澂收藏。
良渚文化 玉琮 上海博物館藏 高26.7cm 上寬7.7cm 下寬7cm 上徑5.7cm 下徑5.
琮為軟玉質,通體近黑色,局部可見斑駁的蒼青色。共九節,飾抽象的神人獸面紋。一面有吳大澂手書泥金字「組琮 黃鐘律琯尺十二寸」。《古玉圖考》第五十五頁收錄一琮,其節數、紋樣、射口及比例均與此琮相符,書中原名「大琮」,玉質描述為「玉色純黑」。關於其來源,《古玉圖考》載:「(右琮二器)大澂得自都門,為三十二琮之冠。」可知其來自北京,被大澂認作所藏古玉琮之最。
此琮造型及紋飾具良渚文化特徵,但是射口內凹,推測傳世過程中經過改制。此外,反光觀察玉琮表面可發現黑色部分多有裂縫及舊磕痕迹,且有塗層樣的外來附著物,伴隨類似漆的光澤。個別凹坑或裂縫內有黑色物質聚集,並有類似漆的開裂現象,推測為人工染色所致。
文房篇
吳氏祖孫的愙齋、梅景書屋,陳設精雅。此次展出,覓得其文房中日用陳設之物10 余件,
藉窺一斑。內如蘇州博物館藏宋哥窯盤,著於吳氏《百宋陶齋藏瓷》目中,碗底有吳大澂泥金題字。同時有吳湖帆贈予女兒、女婿之明白玉雕蒼龍教子帶鉤,贈予外孫之漢見日之光銅鏡,皆吳紀群、吳思歐夫婦捐贈者。另有吳大澂隨身攜帶之黃楊木對章,一朱一白,無邊款,惜不知為何人所鐫。上海博物館藏明代犀角雕花卉游龍杯、清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俱為罕見精品。吳大澂本人酷愛紫砂壺,曾收藏明供春壺,此次分別從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借得名手俞國良制、愙齋款紫砂壺各一件,與蘇州博物館藏吳氏制瑞芝堂款宣爐同陳,相互呼應。
宋哥窯盤(碗) 高6.5cm 口徑24.9cm 底徑9.4cm 蘇州博物館藏
盤撇口,弧壁,淺圈足。器身內外滿飾灰青釉,釉質肥厚,瑩潤如凝脂。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紋路繁密,深淺不一,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底足露胎處為醬色。圈足內用泥金書:「宋哥窯第六。是盤與黃華塘錢局掘得之器,油色碎紋瓷質皆同,必系同時出土,愙齋所得宋瓷九十二。」
清 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 長 18.9 cm 寬 12.7 cm 高 2.6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硯為圓角長方形,呈紫紅色,有蕉葉白、青花、冰紋、金線、火捺等石品。硯堂為圓形,硯堂四周圍以流雲紋,雲紋迴轉、起伏,在硯面形成高低錯落的形態,其中一塊不規則的凹處妙化為墨池,硯背琢覆手,局部亦有流雲紋。硯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澤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組成所謂二十八宿圖。硯左側隸書銘:「二十八宿羅心胸,玄精耿耿貫當中。」落款:「此李長吉句也。斯硯足以當之。丁敬題藏。」硯右側行書銘:「道光庚子春,端江試畢,得觀。石卿茂才所藏丁征君二十八宿硯。」落款:「錢唐戴熙記。」硯尾行書銘:「王雲錦、楊霈、趙亨衢、林召榮同觀於端溪講院。」硯首楷書銘:「寶硯堂珍藏。」落款:「岳崧題。」硯背左側收藏篆書長方陽文印:「愙齋所藏第五硯。」所附紫檀盒蓋上楷書銘:「芭蕉質,冰玉紋。青花點,鳳眼神。胸有象,羅星辰。永寶守,超塵群。」落款:「寶硯堂主人屬題,定安張岳崧。」
此硯原為丁敬所有,因正背有活眼二十八枚,丁敬以李賀《高軒過》詩中「二十八宿羅心胸,玄精耿耿貫當中」一句喻之。道光年間,為廣東硯學家何傳瑤所藏,延請嶺南書法家張岳崧在硯蓋上作銘。清末,此硯又輾轉歸吳大澂 ,成為「愙齋所藏第五硯」。
青銅器篇
吳大澂愙齋之名,源出「愙鼎」,足見青銅器在其收藏中之地位。此鼎在吳大澂去世後,一度流散民間,為端方所得。吳湖帆以重金購歸,列入「梅景四寶」,至後得《多景樓詩冊》乃替去,而仍寶藏弗失,是為梅景書屋傳家之寶器。此次幸將愙鼎、宗婦方壺,及海外所藏芮公鬲、叔良父盉等分散於美國及中國上海、北京、南京、旅順各處的18 件愙齋藏器聚合一處,與《愙齋集古圖》中全形拓同時展示,相得益彰,觀者必有躍然紙上之嘆。
西周中期 愙鼎 通高23.2cm 口徑19.9cm 南京博物院藏
此器一名師眉鼎,傳清同光間出土於陝西鳳翔。口折沿,立耳,鼓腹下垂,下置柱足。耳高4厘米,足高7厘米,腹深12.8厘米,最大腹圍66.5厘米。重2.9千克。口沿下有分體長尾鳳紋一周,以扉界分成三段,每段內有長鳥兩雙,均以雲雷紋襯地。口內側鑄銘文五行二十八字,記載師眉薦於王,為周客,王賞賜貝五朋,師眉為此鑄造二鼎二簋。吳大澂「愙齋」的別號,即源出於此鼎。吳氏《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集古圖》等著錄。
1955年12月吳湖帆捐贈。
西周懿王 趩觶 高11.2cm 口徑12.9cm 重1.06千克 上海博物館藏
此器形制較矮,侈口,垂腹,圈足與口徑等大,略外撇。頸部飾鳥紋一周,兩兩對稱。腹內底鑄銘文八行六十八個字。銘文大意是:在王二年三月乙卯日,井叔佑導趩進入王宮的大室,去接受王的任命。內史宣布王的冊命,命趩繼任他祖父和父的官職,並賞賜趩絲織的禮服,有白麻色帶子的黑色蔽膝,插在車上顯示本人地位的旗。趩拜稽首,並表示世代子孫不敢廢墮職事。通過這篇銘文可知,西周時期王室貴族的官職多為世襲,貴族們世官世祿的制度在青銅器銘文中屢有記載。
吳氏一門
吳氏祖孫三代俱工書擅畫,吳大澂以篆書名世,《篆書論語》冊為其模範,晚年行書步趨黃山谷。吳本善篆書有愙齋風致,吳湖帆壯年書法徑出瘦金體。祖孫畫則皆師法「四王吳惲」,上溯明吳門諸先生,及宋元各大家。吳大澂尤傾心於戴鹿床,有「何必見戴」印,故選展故宮博物院藏《仿戴熙山水》冊、浙江省博物館藏《臨奚岡戴熙西湖圖》卷。吳湖帆於畫學,能突過前人,融會古今,獨出機杼,南宗山水之外,常與潘夫人合作折枝花卉。蘇州博物館藏夫婦二人合作《花卉冊》《臨王榖祥群英卷》,一為夫妻恩愛之證,一為續補悼亡之筆,面目或相近,心境則迥異。
吳湖帆、潘靜淑臨王榖祥群英圖 卷 紙本 設色1939年 縱30.4cm 橫641cm 蘇州博物館藏
此為1939年吳湖帆、潘靜淑夫婦合作花卉卷,系臨摹王榖祥本(現藏上海博物館)而來。其初弟子徐邦達舊藏王榖祥原本,潘靜淑見而愛之,遂勾臨點染,所成凡牡丹、蘭花、薔薇、梔子之屬十餘種,至荷花處忽然一病不起,溘然長逝。悲惘之餘,吳湖帆遂補完未竟者,有桂花、芙蓉、蜀葵、秋菊、水仙、梅花之屬。構圖穿插有致,風格清古冶艷。
卷前引首及卷尾款題,吳湖帆皆一一摹仿,並於荷花後、卷尾處分別題記,述及合作始末甚詳。拖尾另有弟子徐邦達、王季遷鄭元素夫婦題跋,及外甥女徐玥觀款。
鑒藏印:「江南吳氏世家」朱文印、「吳氏文庫」朱文印等。
清 吳大澂篆書論語 冊 稿本 縱27.4cm 橫18.2cm 蘇州博物館藏
是書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吳大澂交付上海同文書局石印行世,與原稿無異。此系底稿,線裝兩冊,楠木盒裝,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吳大澂贈予女婿潘睦先者。書前有王同愈雙鉤「論語」兩大字,並題「愙齋師寫定本真跡,天壤間至寶也。為季孺世丈所藏,屬同愈署檢。甲戌元日,時年八十」。卷前有民國三十四年(1945)冬至日葉景葵跋,書後有光緒十八年(1892)三月楊峴跋。
吳大澂外孫潘慎明捐贈。
最後的最後~附上展覽名錄~
推薦閱讀:
※把京杭大運河杭州段 打造成傳世之作 杭州日報
※太乙教唯一傳世科儀
※尷尬了!中國國寶級十大傳世名畫近一半都不是真跡
※趙佶《芙蓉錦雞圖》-----工筆花鳥畫傳世國寶賞析
※買到就是賺到!這些美麗又可傳世的珠寶你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