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教育少些功利目的

教育界人士呼籲走出「重技術重理性」的怪圈讓藝術教育少些功利目的 「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雖欣慰於國內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吉象仍利用一切機會,為藝術教育四處呼籲。今天下午,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世界美學大會藝術教育分場討論中,彭吉象教授如是說。 時下,各所大學藝術教育頗具規模,各學齡段藝術教育培訓亦很熱鬧。但彭吉象向記者坦言,藝術教育領域還有不少問題;山東煙台大學一位高層管理者更是直言,近10年來藝術教育、美育教育雖然得到大力提倡,但「不少學校的校長,還是很不重視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過於技術、理性 「如今的藝術教育,凸顯『過猶不及』的尷尬。」專家介紹,這種「過猶不及」並不體現在數量上,而是藝術教育被賦予太多初衷之外的內容。「孩子很小時,教他們美術和音樂固然有益,但應讓他們在玩樂中習得藝術之美。但現在大部分孩子並不快樂,學琴、學畫是為了考證升學。充滿壓力的藝術教育,對孩子傷害很大!」 如今,兒童早期和青少年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重技術、重理性幾乎成了潮流。論繪畫,最終結果就是像不像,技術使用是否到位;論學琴,講究一氣呵成,幾乎不容出錯;學舞蹈、學書法,也逃不出此怪圈……有識之士很著急,「任何一門藝術都需基本訓練。但若將此作為標杆,那孩子離學習藝術的自然本性,也就越來越遠。」 國家一級美術師許德民,是復旦大學的特聘教師。他在復旦園專為本科學子開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抽象藝術審美與創造》。講授完課程,輪到學生們現場創作時,讓他頗感意外的是,7名來自藝術設計系的學生表現很一般,最終能入他「法眼」、讓他擊節叫好的,反倒是一些理工科專業學子的作品。 「專業選手技術嫻熟,但在我眼裡,始終看不到個性表達。」許德民認為,在孩子年歲尚小時,沒有必要對藝術技法作太多雕琢。 藝術教育內容被邊緣化 「藝術教育與教育領域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本質上是一致的!」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周蔭昌說道,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中學教育大學化,學生們進了大學後反倒不知道要幹什麼了……這樣的氣氛下,藝術教育形式仍在,但內涵被邊緣化了。周蔭昌教授說,學校和家庭教育,重視理性教育,卻忽視情感與感性教育。學科性知識教育不斷加強,心靈教育卻逐漸弱化。在兒童早期,非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才是最需要重視與培育的,而音樂、美術等藝術感官刺激,能使孩子靜下心來,潛移默化使其養成傾聽、觀察習慣。但諷刺的是,這與時下的教育評價體系不相協調。 音樂的教育,就是要用音樂來教育,而非音樂理論;美術的教育,要以美術本身來實現,而非美術理論……什麼是藝術教育?它沒有功利目的,「這是一種情緒、精神、生命的狀態,無所謂道理可言,而是一種發自生命本源的體驗。」 周蔭昌對記者說,藝術教育直接溝通人的靈性與趣味,使人養成良好的趣味與追求,若是它都被加上了知識性內容,加上了理性分析,便脫離了其本真,「更談何通過感性經驗,培育想像力與創造力?」 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朗告訴記者,美育的實現,遠非是教育家和藝術家可共同完成這麼簡單。在這個紛繁多彩的社會生活中,美育的實現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影響美育實現的因素多種多樣……「從學校課堂到社會環境,藝術教育是一個完整而長久的系統工程。所以,這不僅是教育圈內話題,更是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社會問題!」 本報駐京記者 王樂(本報北京8月12日專電)
推薦閱讀:

年輕人如何不功利的迅速提升自己?
如何區分上進和功利?
「功利心」和「平常心」
讀經功利化(方哲萱)
用什麼樣的標準培養學生可以讓家長和教師放下功利

TAG:教育 | 藝術 | 藝術教育 | 功利 | 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