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安士《西歸直指》(白話解)

安士全書白話解

西歸直指卷一

凈土綱要

  佛陀之所以要誕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是有大事因緣的,那就是憐憫一切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他看到眾生沉沒在苦海中,掙扎著想要出來,但馬上又被海水吞沒,所受痛苦無量無邊,心中就生出無窮的慈悲心來。所以特別指出西方極樂世界,使人們有了解脫的歸宿。並且又教授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只要能夠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就能往生極樂國土。這真是沉淪在生死苦海中的眾生的大慈航啊!我們前世善根深厚,今世幸運地遇到了這樣一個好辦法,哪裡還敢辜負如來深厚的恩德呢!所以我現在把大本和小本《彌陀經》①的主旨,節錄出來,使讀者一看就知道凈宗的大概,取名為《凈土綱要》。

  註:

  ①大本和小本《彌陀經》,兩經分別是《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念佛的方法很多,許多方法里唯有「持名」最為方便,不受任何限制,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里都可以念阿彌陀佛。出聲念,不出聲,心裡默念皆可。所以這個法門是「圓滿直捷,方便究竟。」

阿難提問

  大本《彌陀經》說:釋迦牟尼世尊,有一天,容顏不同尋常,無比殊勝。阿難叩問是什麼原因。佛陀告訴他:「你今天的提問,勝過供養整個一天下①的聲聞、緣覺②,以及布施各天眾生,以至於蚊蟲螞蟻等等這樣微小的小生命之類。供養這麼多的眾生,即使經過若干劫③長時間,有無量的功德,但也抵不上你今天的提問。為什麼呢?因為各天帝王和人民,乃至於蚊蟲螞蟻等等,都因為你的提問而找到解脫的大道。」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凈土法門,不僅僅是人類走出生死輪迴的橋樑,也是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解脫的慈航,千萬不可忽視啊!

  補充:凈土法門如此殊勝,我們能不宣揚妙法,解救受苦的眾生嗎?供養三寶,不能缺法寶啊!佛法之所以能夠千百年來流傳下來,全靠法寶啊!但是,我們現在有些人砌廟建寺非常積極,卻忽視法寶的流通和宣揚,致使大多數人(即使本身是信仰者)都不明白佛教的真諦,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仍舊把佛教看成迷信。

  《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說:「甚多!」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解說經中幾句偈,其功德就勝過布施大千世界象恆河沙那樣多的眾生。因為布施錢財物質是有為的功德,所得的福報就是有漏的富貴,布施經典妙法就是無為的功德,所得的福報就是無漏的正果。布施錢財物質,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布施經典妙法,就能解決永久的問題。

  因此,在《彌陀經》開頭中,我們就應當知道佛陀為什麼如此讚揚阿難的提問了。因為阿難的提問,為無量眾生請出了一部妙法經典,使無量眾生找到了解脫之道。我們怎麼不感謝阿難呢?我們怎麼不頂禮世尊和阿難呢?

  註:

  ①一個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譯為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各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各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天下(四大部洲)即在此鹹海的四方,一南贍部洲,舊說南閻浮提,即我們這個世界。二東勝神洲,舊說東弗婆提。因為身形殊勝,名為勝身。三西牛貨洲,舊說西瞿耶,因為賣牛,名為牛貨。四北瞿盧洲,舊說北郁單越,譯為勝處。在四洲中國土最勝,故名勝處。

  ②悟道層次不同的人。聲聞即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緣覺即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③指很長很長的時間。劫是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

指歸佛土

  小本《彌陀經》說:那時佛陀告訴長老舍利弗①,從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越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那個國土上有一尊佛,叫做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舍利弗,那個國土為什麼叫做極樂呢?因為那個國土的眾生,沒有一切痛苦,充分享受各種快樂,所以叫做極樂。

  註:

  ①舍利,華譯為鶖鷺。弗,華譯為子。因其母之眼似鶖鷺,故被號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稱身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彌陀前因

  大本經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世,度化眾生。這時,有一位大國王,前往聽法,頓時開悟。於是,就拋棄王位,隨佛修行,法號叫作法藏比丘①。他就是今天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了四十八大願,都是為了救度眾生。於是,就精進②修行,進入了菩薩③的最高境界④。內則修慧,外則修福。世間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量劫來,托生在一切眾生之中,與他們一樣的外形,說一樣的語言,想盡一切辦法,教化眾生。

  因為彌陀發了四十八大願,所以上自天帝,下至昆蟲,無不願望往生極樂世界。

  補充:一切大菩薩都是眾生不度盡,就誓不成佛。阿彌陀佛前世作大菩薩,發四十八大願,希望造就極樂世界,普度一切眾生。大千世界,唯心而造。即一切世界,都是意念力而成。所以今天阿彌陀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是理所當然的事。那麼,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註:

  ①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嗔痴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於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②又叫做勤奮,即努力向善向上。

  ③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有情指一切眾生),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大聖人。

  ④菩薩的境界分為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

願滿成佛

  大本經說:阿彌陀佛經歷了很久很久的時間,行菩薩道①,不畏艱險,常把衣服、飲食、音樂,及一切最好的東西,布施給眾生,使眾生歡喜,發無上菩提②之心。這樣經歷了無數百千億劫,才成就從前所發四十八願而入佛位。因此,十方無量眾生,一念歸依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國土。

  註:

  ①圓滿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薩道。《法華經.藥草喻品》說:「今天對你們說吧,那些聲聞弟子,並非得度,你們實踐的才是菩薩道,努力修行,精進不退,必然功德圓滿,究竟成佛。」

  ②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四十八願

  第一願,我作佛時,國中無地獄、餓鬼、禽畜及一切蚊蟲螞蟻等類。

  第二願,國中無婦女,無窮無盡世界中的各天人民,以至於蚊蟲螞蟻等類來生我國,都在七寶池中蓮花中出生。

  第三願,國中人想要飲食時,七寶缽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吃完後,用具自然化去。

  第四願,我國中的人,想要什麼衣服,隨念即到,不需要裁縫,也不需要織染洗滌。

  第五願,我國中,地上到處都有住宅、宮殿、樓閣、池流、花樹,都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一起合成,這種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到這種香味的眾生,都修佛行。

  第六願,我國中的人,都互相愛敬,從來不會憎惡嫉妒。

  第七願,我國中的人,無淫佚①、嗔怒、愚痴之心。

  第八願,我國中的人,都有一樣的善心,沒有其他雜念,口裡想要說什麼,不用說出來,大家就心領神會。

  第九願,我國中的人,聽不到不善的名字,怎麼還會有不善的事實呢?

  第十願,國中人,知身如幻,所以就沒有貪心。

  第十一願,國中雖有天人之異,但他們的外貌都是一樣的金色,面目端正凈好。

  第十二願,我作佛時,假使無窮無盡世界中的各天人民全部成為緣覺、聲聞,也不能知道我的年壽,有多少萬億劫。

  第十三願,假使十方各千億世界各天人民都為緣覺、聲聞,一心共計,也不知道我國中天人之數。

  第十四願,我國中人民,壽命都無窮無盡,不知數目。

  第十五願,我國中的人,所受快樂,等於漏盡比丘②。

  第十六願,我國中的人,心地純正,遠離顛倒夢想,遠離一切分別③心,六根④清凈,最終成佛。

  第十七願,我作佛時,說經行道,十倍於其他各佛。

  第十八願,國中人都通宿命,知道無量無邊的事情。

  第十九願,國中人都得天眼,看見無窮無盡的世界。

  第二十願,國中人都得天耳,聽見無數無數諸佛說法,都能接受並實踐。

  第二十一願,國中人都得他心通,知道無邊無際世界眾生的心念。

  第二十二願,國中人都得神足,一念之間,就能走過無數無數世界。

  第二十三願,我作佛時,聽見十方無數世界諸佛稱讚我的功德以及國土的美好,各天人民以至於蚊蟲螞蟻,只要聽到我的名號,慈心喜悅,我都使他來生我國。

  第二十四願,我國天空中光明絕妙,勝過日月百千萬倍。

  第二十五願,我作佛時,光明照耀無數天下各天人民,以至異類,見我光明,都慈心作善,來生我國。

  第二十六願,眾生被我光明照耀,身心柔軟,超過天人。

  第二十七願,十方各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堅持齋戒,實行六波羅密⑤,想要往生我國的,我就出現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到極樂世界成為不退心的菩薩。

  第二十八願,十方世界的天人聽到我的名號,燒香散花,供養沙門⑥,建立塔寺,齋戒清凈,一心不亂,念我名號,一晝夜不停,一定往生我國。

  第二十九願,十方世界,各天人民,至誠堅信,想要往生我國,只要念我的名號十聲,一定往生。犯五逆罪⑦,誹謗正法⑧的人除外。

  第三十願,十方世界眾生,前世作惡,但聽到我的名號後,就懺悔作善,誦經持戒,壽終不落三惡道⑨,往生我國。

  第三十一願,十方天人,聽到我的名號,五體投地,喜悅信從,修菩薩行,常被各天世人所敬仰。

  第三十二願,十方無窮無盡世界的女人,聽到我的名號,喜悅信從,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不再為女。

  第三十三願,往生我國的菩薩,一生就能成佛。如果他發願要到其他世界度化眾生,我以神力,幫助他實現自己的願望。

  第三十四願,國中的人想要往生其他佛國,都會如願,不墮惡道。

  第三十五願,國中菩薩,用香花、幡蓋、真珠、瓔珞種種供具,到無量世界供養各佛,一頓飯的工夫,就可走遍。

  第三十六願,國中菩薩,想要以無數種供具,供養十方無數諸佛,供具就會自然出現在眼前。

  第三十七願,國中菩薩,誦經學法,一定得到辯才⑩智慧。

  第三十八願,國中菩薩,辯才智慧,不可限量。

  第三十九願,國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身(11),都是紫磨金色,有三十二相(12),八十種好(13)。

  第四十願,我國清凈,照見十方無量世界菩薩,想要在寶樹中看見十方一切佛國,即時應現。

  第四十一願,國中菩薩,即使功德少的人,都能看見道場樹(14)。

  第四十二願,國中萬物,都純凈光麗,形色特殊難得,天眼亦不能分辨它們的名稱數目。

  第四十三願,在國中想要聽法,隨自己的志願,自然聽聞。

  第四十四願,國中菩薩、聲聞,頭頂都有光明,說經修道,與佛無異。

  第四十五願,其他地方的菩薩聽到我的名號,皈依精進,都得清凈解脫三昧(15),供養不可思議諸佛。

  第四十六願,其他地方菩薩皈依精進,都得普等三昧。

  第四十七願,其他地方菩薩,皈依精進,就得不退轉地。

  第四十八願,其他地方菩薩,聽到我的名號,皈依精進,就能到達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16),在一切佛法中都永不退轉。

  佛說,當時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了這些偉大的誓願後,馬上大地震動,天上落下寶花,散在法藏比丘身上,空中讚美道:法藏比丘必定成佛。

  補充:四十八願,願願只為度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這是一切佛菩薩的口號,四十八願也同樣表現了這一宗旨。我想,真實領會了這四十八願的人,沒有不被法藏比丘的偉大精神所感動的。但是,我們凈宗的實踐者,誦經的時候往往把四十八願在口邊略過去了。如果不在心靈深處,對四十八願感激涕零,那麼把四十八願讀一千遍,一萬遍,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不把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望,又怎能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呢?不能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又怎能往生阿彌陀佛的佛國呢?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原因就在於這裡啊!真心念佛的人,就要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只想往生享樂,不願在世度人,這是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違背的。所以,我感嘆有些念佛人,只沉迷於個人念佛的小天地,不關心家庭、社會和國家,這就完全違背了阿彌陀佛的心愿。口裡念佛,心裡不念佛,那就有口無心,何能往生?心裡念佛,在實踐中與佛願相違,這就是知行不統一,當然也不能往生。真正的念佛者,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事業,時時想眾生,事事為眾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有凈宗行者,都要從這裡著力啊!

  註:

  ①佚(yì,易),放蕩。

  ②斷盡一切煩惱的比丘,即阿羅漢。

  ③思量識別一切事理,把個體從宇宙本體中分別開來。

  ④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⑤譯六度,即檀那(布施)、屍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禪那(禪定)、般若(智慧)。

  ⑥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⑦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為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犯任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⑧真理的道法。

  ⑨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⑩善巧說法的才幹。共有四種,叫做四無礙辯,又叫四無礙智,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11)謂其體堅固如金剛,其力強如那羅延神之身。

  (12)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綌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凈,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13)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迴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噁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凈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凈、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凈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髮長好、發不亂、發旋好、發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14)即菩提樹。此樹下有成佛之金剛座,故叫作道場樹。無量壽經上記極樂世界之菩提樹說:「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

  (15)又稱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說定。正受所觀之法,故說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說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說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說息慮凝心。智度論五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16)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便得三種之忍,即一、音響忍,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唯識論所說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如來得名

  小本經說:這尊佛為什麼名叫阿彌陀?舍利弗,這尊佛光明無量,照遍十方國土,沒有一點障礙。因此名叫阿彌陀。又說,這尊佛及其人民的壽命無量無邊,不知有多長時間。因此名叫阿彌陀。

  補充:從這裡可以印證,阿彌陀有「無量光」和「無量壽」的意思。阿彌陀是梵語,因為它的意義無量無邊,沒有一個詞可以譯出來。

殿宇寶池

  大本經說:阿彌陀佛的講堂精舍,都是自然地由七寶交錯相間形成。樓台欄杆也是七寶合成,勝過我們這個世界中第六天上①天帝所居百千萬倍。其餘菩薩、聲聞,所居宮殿也是這樣。所有人民的衣服、飲食、微妙音樂都隨意而現。所居宮宇樓閣的外觀顏色、高下大小,都是用一寶、二寶,以至無量寶化現而成。那些宮宇,有的能夠隨意高大,浮在空中;有的不能隨意高大,停在寶地。這是因為主人前世求道時德有厚薄的原故。只有衣服、飲食都平等。宮宇內外,還有自然流泉以及水池。如果是一寶、二寶合成的,它的底沙也是一寶、二寶。例如黃金池,底是白銀沙;水晶池,底是琉璃沙。如果是三寶、四寶以及七寶合成的,它的底沙也是這樣。池中都有八功德水②,清凈香潔,象甘露一樣。還有百種異花,枝上有千葉,光色特殊,香氣也非世間可比,芬芳馥郁③,難以形容。

  註:

  ①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因而謂為第六天。在欲界之頂上。

  ②極樂之池中及須彌山與七金山之內海,皆盈滿八功德水。無量壽經上說:「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凈香潔,味如甘露。」稱讚凈土經說:「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凈、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俱舍論十一說:「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

  ③馥郁(fùyù,復玉),香氣濃郁。

天樂花雨

  小本經說:阿彌陀佛的國土,經常演奏天樂,地是黃金合成,晝夜六時①天空落下曼陀羅花②。國土眾生,常常在清晨,各用衣襟,盛滿許多美妙的鮮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到吃飯的時候,回到本國,吃飯修行。

  註:

  ①晝三時夜三時合為六時。晝三時為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為初夜中夜後夜。

  ②又說漫陀羅。花名。譯作圓花、白團花、適意花、悅意華花。阿育王經七說:「漫陀羅,翻圓花。」法華光宅疏一說:「曼陀羅花者,譯為小白團花。摩訶曼陀羅花者,譯為大白團花。」法華玄贊二說:「曼陀羅花者,此雲適意,見者心悅故。」慧苑音義上說:「曼陀羅花,此雲悅意花,又曰雜色花,亦云柔軟花,亦云天妙花。」曼陀羅為一年生草,莖直上,高四五尺,葉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本草綱目上解釋,曼陀羅花。一名風茄兒,一名山茄子,生北土。

池岸花樹

  大本經說:在寶池的岸上,有無數旃檀①香樹,吉祥花果,充滿香氣。又有各色蓮花,蓋在水上。又有七種寶樹行列。以一寶為樹的,根莖枝葉華果,也以一寶合成。以二寶為一樹的,根莖枝葉華果,也以二寶合成。這樣行行相列,枝枝相對,花花相連,果果相當,遍布國土,一望無際,應接不暇。

  註:

  ①全名旃檀娜,香木名。譯為與樂。出自南印度摩羅耶山,其山形似牛頭,故名牛頭旃檀。

樹網奏樂

  小本經說:阿彌陀佛國土,微風吹動一行一行的寶樹,以及珍寶交織的網路,發出微妙動聽的音聲,好像百千種音樂,同時演奏,聽到這種妙音的眾生,自然都產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

補充:樹網演奏音樂,使人身心清凈,覺悟菩提之道。所謂念佛、念法、念僧,象徵趨向涅槃之道。佛即是「覺悟」的意思,念佛就必然覺悟;法是佛陀的正法,念正法就不會被邪法所迷惑;僧是清凈的象徵,念僧就能促使自己身心清凈。

德水香花

  大本經說:往生西方的眾生,如果到七寶池中洗澡,想要使水淹沒雙足,水就沒足,想要使水到膝上、腰上或頸上,都能隨意。冷暖調和,也是這樣。從水中出來後,各各坐到蓮花之中。這時空中微風慢慢吹起,吹動寶樹,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吹動寶花,散發出一陣一陣奇異香味,這些花散落在各菩薩、聲聞、大眾的頭上,一眼望去,明麗鮮艷,芳香無比,一到枯萎,自然有風吹走。大眾中有的想要聽法,有的想要聽音樂,有的想要聞花香,有的什麼都不想,都隨自己的意思,不會違背。

鳥兒講法

  小本經說:阿彌陀佛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的鳥兒,如白鶴、孔雀、鸚鵡、舍利①、迦陵頻伽②、共命之鳥③等。這些鳥兒,晝夜六時,發出和雅的法音。這些法音在演說五根④、五力⑤、七菩提分⑥、八聖道分⑦等等佛法。國土上的眾生,聽到這種音後,都念佛、念法、念僧。又說:這些鳥兒,都是阿彌陀佛想要使國土遍布法音,特意變化而出現的。

  註:

  ①鳥名。又指大修行人火化後的遺骨,形狀如珠玉,顏色不一,是戒定慧的結晶。

  ②鳥名。譯為好聲,和雅。

  ③鳥名。《涅槃經》作「命命鳥」,《勝天王般若經》作「生生鳥」,梵名耆婆耆婆,一身兩頭之鳥也。

  ④有二種:第一.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第二.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⑤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⑥又名七覺支、七等覺支,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⑦又名八正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景象殊勝

  大本經說:國中一切善人,壽命都無窮無盡。遠近一切都能看見、聽見。外貌都端正凈好,再也不會醜陋。本性聰明勇健,再也不會平庸愚痴。心中所想,無非道德。口中所說,無非正事。互相愛敬,不會憎嫉。都得宿命通,即使經過無數歲月,也知道自己的來歷。知道十方世界過去現在的事情。也知道無窮無盡世界天上天下一切眾生的思想。還知道誰在何年何月,盡得度脫為人,往生極樂世界。

自然飲食

  大本經說:阿彌陀佛國中,一切往生的人,他們吃飯時,有的想要用銀缽,有的想要用金缽,有的想要用水晶、琉璃缽,有的想要用明月珠、摩尼①珠等等,都能隨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不多不少,正好適意。吃完自然消散,沒有渣滓。或者只要看見美妙的食物,聞到美妙的香味,心中自然飽滿,不必真的吃下去。吃完後器具自然消失。再想吃時,又會重新出現。微妙快樂,幾乎到達了泥洹②的境界。

  註:

  ①又作末尼。譯為珠、寶、離垢、如意。珠之總名。涅槃經九說:「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清。」

  ②即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隨意修行

  大本經說:極樂國土人民,有的在地講經,有的在地誦經,有的在地聽經、思道、坐禪①,有的在虛空中講經,有的在虛空中誦經,有的虛空中聽經、思道、坐禪。沒有得須陀洹果②的,因此就得須陀洹果;沒有得斯陀含果的③,因此就得斯陀含果;沒有得阿羅漢④及不退轉菩薩果⑤的,因此就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果。根據不同的氣質,都能隨意成就。

  註:

  ①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②③④指聲聞乘的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⑤安住無上菩提之道,永遠不再退步。有三種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信位,破了見惑,進入聖人的境界,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圓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與塵沙惑,此時專門濟度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得到無生法忍,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真實智慧的念頭上,永遠不會再退失。

音容相貌

  佛對阿難說:「打個比方,一個乞丐,站在帝王旁邊,他們的外表形相可以比較嗎?」阿難回答說:「乞丐瘦弱醜陋,怎麼能與帝王相比啊?」佛說:「帝王雖然高貴,但是與轉輪聖王相比就象乞丐一樣;轉輪聖王僅僅統治四天下,比起忉利天王①,又相差百千萬倍;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②,又相差百千萬倍;第六天王與阿彌陀佛國中各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相比,又相差百千萬倍。」

  註:

  ①華譯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三十三個天宮,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

  ②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故名第六天。

觀想見佛

  十六觀經上記載頻婆娑羅王之後韋提希,因為自己的兒子阿闍世王殺父逆母,不願再住這個娑婆①惡濁世界,希望求生西方清凈佛土。佛就告訴她修十六種觀想②,到第七觀時就看見西方琉璃寶地,遙見阿彌陀佛光明相好,立在虛空中,左邊有觀音菩薩,右邊有大勢至菩薩。世尊就授記③韋提希及五百侍女都生凈土。這是用觀想的辦法往生凈土。但佛曾告訴韋提希,你是凡夫,思想粗劣,雜念太多,有如來佛力加持,才能夠往生。所以蓮池大師說,觀法深奧玄妙,還是要掌握要領。求易往生之法,那就是持名④念佛。

  註:

  ①即娑婆世界,我們人類所住的世界,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②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種觀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

  ③從佛處接受將來必當作佛的記別。

  ④執持名號,即念誦佛的名字。

稱名見佛

  世尊說大本阿彌陀經時,詳細地講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對阿難說:「你起身整衣,恭敬合掌,面對西方向阿彌陀佛敬禮。」阿難依照敬禮,對佛說:「願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與菩薩、聲聞、大眾。」話一說完,阿彌陀佛就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這時阿難看見阿彌陀佛,容貌巍巍,如黃金山,蓮池海會四眾都一一親見,並見國土一切莊嚴。這時瞎子都重見光明,聾子都恢復聽覺,啞巴都能說話,跛足都能走路,地獄餓鬼都得安樂,各天樂器自動演奏。

持名往生

  《阿彌陀經》說: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聽說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後,決心往生凈土,一心念佛名號,經過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各聖眾就會出現在他的面前。這個人命終時,心不顛倒,一瞬間就能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說,如果你相信阿彌陀佛,就應當發願,往生到他的國土。

  這一段是全經的要旨,著重點在「念佛名號,一心不亂」這八個字上。

  補充:所謂念佛,即是心中一切念頭都是佛號。眾生不念佛,即念惡。以佛號代替惡念,心中一片純善境界,即已成就心中凈土。念到佛號風吹不進,雨打不濕,不念而念,念而無念,那就到達了無我、無分別,一切皆空的最高境界。最後連空也沒有了,即是即身成佛。

  「念佛名號」是手段,「一心不亂」是目的。剛剛入手時,自然妄念很多,甚至發現雜念比平時更多了。這不要緊,因為這正是工夫長進的表現。平時我們不念佛,心中有什麼雜念,自己就不會發覺。念佛漸漸增多,雜念就漸漸減少。發現雜念,不必採取壓制的辦法,應當提醒自己用佛號代替。如果念到一心不亂,那麼往生凈土就有絕對把握了。《阿彌陀經》說念七天,念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連續念七天,已經不容易,要念到一心不亂更是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提倡打佛七,即是為了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生非易事

  佛陀告訴舍利弗:「要往生極樂國土,不能缺少善根福德因緣。」

  前面說,如果相信阿彌陀佛,就應當發願往生。相信是入門的前提。如果不信,就不能念佛;不能念佛,就是無善根福德因緣了。這樣美妙的甘露法門,竟然與我無緣分,難道不感到痛惜嗎?我常常誦經到這裡,頓時感到毛骨悚然,有時淚下如雨。反過來我又自我安慰道:「只愁不想往生啊!果然能夠真心相信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善根;果然能夠切實發菩提心,就是我的福德;果然能夠專念如來聖號,就是我的因緣。怎麼會有不往生的道理?」《法華經》說:「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補充:往生並不是容易的事,但往生也並不是很難的事。首先是你相不相信,相不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自己能成佛,那麼就應當相信阿彌陀佛已成佛。所以,能否往生,首先是一個信心的問題。樹立了信心,發大菩提心,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其他宗教,講上天堂。但上天堂,卻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上天堂,必須行十善,歷盡艱難。而往生凈土的條件,僅僅就是專心念佛。或許有些人會懷疑,僅僅念一句佛號,就能生凈土,哪裡會有這樣的好事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明白,念佛就能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帶業往生。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但阿彌陀佛的願力也不可思議。阿彌陀佛以宏願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目的就是接引念佛人往生。否則,他何必發四十八大願呢?

  發願往生,即是發願成佛。所以凡是發願往生的人,都要發大菩提心,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大願,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也才能達到往生的目的。如果抱著享樂的目的求生凈土,那麼就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違背,當然就難以往生了。即使念佛念得很虔誠,往生的品位也很低,難以見佛。古德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信願即是先要相信,然後要發願,發願即是發菩提心,發普度眾生的心。

最後告誡

  佛陀告訴舍利弗:「假使有人已經發願,或者正在發願,或者將來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已發願的必已到了極樂國;正發願的今生將到極樂國;將要發願的,未來可往生極樂國。因此,舍利弗啊!你們都應當相信我說的話,以及一切諸佛所說的話。」

  人在三界①中,如在圍城內,急求出路,才能逃脫。有幸能夠打開一門,可以直達家鄉,機緣難道可以錯過嗎?凈土法門是衝出圍城,直達家鄉的大路!釋迦如來大慈大悲,憫念被圍的人,必受痛苦,所以告訴大家這個捷徑,教人速出。這段經文是最後叮嚀的話。不單單教人堅信如來自己所說的話,還要相信十方諸佛所說的話,真是悲心切切啊!我們身受佛陀大恩,沒有辦法報恩,只有按照諸佛所說去修行,發大誓願,求生凈土,以報佛恩。謹將修持法門等開列於後。

  註:

  ①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匯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舍念清凈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修持法門

  每天早晨洗臉刷牙後焚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向佛),為四恩①三有②法界③眾生至心敬奉,頂禮!

  南無④本師釋迦牟尼佛(或三拜或一拜)⑤

  南無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拜)

  南無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南無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一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或十拜或七拜)⑥

  南無觀世音菩薩(或三拜或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或三拜或一拜)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或三拜或一拜)

  註:

  ①父母恩(家庭)、眾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宗教)。

  ②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③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④讀音為「那摩」。華譯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是眾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順的話。

  ⑤牟:讀音為「謀」。

  ⑥阿:在此發音a(啊第一聲),而不是「哦」。

菩薩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一拜),煩惱無盡誓願斷(一拜),法門無量誓願學(一拜),佛道無上誓願成(一拜)。

  禮拜完畢,即誦《阿彌陀經》或平日所誦經,平日所持咒,都不局限多少,但必須至心念誦。

  誦畢,即迴向西方,略停,即一心念佛。

補充:凡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標。為何念佛、拜佛?即是早證菩提。若不迴向西方,早證菩提,那麼只能泛泛種一些善根。好像行船沒有舵手,行路沒有指南針,終究會誤入歧途。所以每天功課的迴向不可忽視。不僅僅限於功課,平時讀書、工作時,一點一滴善事,都要迴向西方菩提。現在人太忙,沒有很多時間作功課專門迴向。而佛法與世法並非分離。所以學佛,更重要的是理論聯繫實際。功課還是次要的。

念佛起止儀式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①宛轉五須彌,紺②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③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隨念六字名號,或四字名號,或幾百聲,或幾千聲,各隨自己的力量,念完即念觀音、勢至二菩薩名號,即念迴向文一遍,迴向西方。

  如果每天所定佛號多至幾千幾萬聲,應當分作幾個時間念,每念一次,即迴向一次。迴向文有詳有略。詳細的是雲棲大師所定;簡略的是慈雲懺主所定。簡略的即經偈十六句(見後)。各隨自己力量。

  註:

  ①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眉間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初生時長五尺,成道時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

  ②紺(ɡàn,干)微帶紅的黑色。

  ③九種品類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觀無量壽經所說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輩。其往生稱為九品之往生,其來迎稱為九品之來迎,其佛稱為九品之彌陀,其往生之土稱為九品之凈土等。據觀經言之,上品上生者,發三心,又慈心不殺,修諸戒行,誦讀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時悟無生法忍。上品中生者,雖不必受持誦讀方等經典,而必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往生以後,經一小劫,得無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經一小劫,住於歡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眾惡,即時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齋,又持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往生即得須陀洹,經半劫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本願及國土之樂事,經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品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經典,而多造眾惡,無有慚愧,命終時,聞大乘十二部經之首題名字,又稱南無阿彌陀佛,除多劫之罪,經十小劫入於初地。下品中生者,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祗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十力威德,罪滅往生,經六劫而華開,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命終時,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十二大劫而華開,發菩提心。

十念法門(最忙的人用這種方法)

  每天清晨,洗刷後焚香(若無香花,必須心上觀想,作無數香花,供養三寶)合掌面西,至心頂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三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拜)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一拜)

  隨即合掌面西,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盡一口氣為一念,十口氣為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到念不出來為止。聲音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十氣連續,令心不散,專精為功。十念的目的是借氣定心。十念完畢,即念十六句迴向偈: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唯願慈悲哀攝受①,證知懺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②,從身語意③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我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④;

  我即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沈溺⑤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⑥。

  註:

  ①又叫做攝取,就是佛以慈悲心去攝取眾生。

  ②貪嗔痴即三毒。貪是貪慾,嗔是嗔恚,發脾氣,痴是愚痴。

  ③身語意即身口意三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嗔、痴等動念是。

  ④⑥安樂剎和無量光佛剎均指西方極樂世界。

  ⑤沉入水中,喻眾生安於五濁,執迷不悟,不肯出離。

報恩法門

  修凈土的人,靜想我一生以來受恩最深的人莫如父母。自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以及教導養育,此恩此德,何能報答?還要想一想,我從無量劫來,輪迴托生的次數,無窮無盡,那麼父母的恩情未報的,也無窮無盡。這些前世的無數父母,現今必有在地獄中,被燒煮屠割;必有在餓鬼中,受飢火痛苦;必有在畜生中,負重拉犁。我如果不相信,就好比母雞被殺,而小雞不信啊。我如果不想救度,好比小雞雖見母殺,卻無動於衷啊。說到這裡,就應當流淚悲泣,五體投地,代為前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師長眷屬,發菩提心,至心稱念聖號若干聲,念念中先免除他們的八十億劫生死重罪①。等我往生之後,再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如果遇到至親骨肉剛剛死亡,也應迴向在內。

  註:

  ①經上說,念一聲阿彌陀佛,可以免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助緣法門

  修凈士的人,每天清晨,觀想我們這個世界,推廣到宇宙中無窮無盡的世界,所殺牛羊狗豬、禽獸魚鱉之類,每天的數目無法計算。積累它們的屍體,可以超過高山之頂;收集它們的鮮血,可以染紅江海之流。這些生物,只因前世造業,不知有西方,故受輪迴之苦。我應當代它們發菩提心,至心稱念佛號若干聲,念念中先免除它們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又觀想我們這個世界,推廣到宇宙中無窮無盡的世界,一切餓鬼被饑渴所逼,咽喉出火,骨節出聲,受苦無量。又想到八寒八熱①大小地獄中斬砍燒磨,一天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量。只因它們前世廣造惡業,不信有西方,故受輪迴之苦。我應當代它們發菩提心,至心稱念佛號,念念中先免除它們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我往生之後,再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又修凈土的人,每天盡自己的力量所做的好事,如布施貧窮,齋僧塑像,買物放生之類,一點一滴,都應當代為十方受苦眾生,迴向極樂世界。

  註:

  ①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又名八寒冰地獄、即額浮陀、尼羅浮陀、呵羅羅、阿婆婆、嘔聲聲、郁波羅、波頭摩、芬陀利,此八獄在鐵圍山底;八熱地獄又名八炎火地獄,即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炎熱、眾熱、無間,此八獄在閻浮(地球)地下五百由旬處。

西歸直指卷二

疑問指南

  《華嚴經》說:「信是入道之門功德之母,滋養一切善根。」故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信而入。人若無信,就是焦芽敗種,無葯可治。何況念佛往生,更是難信的法啊!從前禪宗長老以及博學大儒,都為弘揚凈業,寫過疑問指南。如天台智者大師的《十疑論》,天如老人的《凈土或問》,王侍郎的《決疑集》,袁中郎的《西方合論》。此外還有編輯的集子、寫作的文章,洋洋大觀,目不暇接。目的無非是想要使我們堅固信根,同歸安養罷了!現特統匯群編,摘取要領,間或發表個人看法,彌補沒有寫到的地方,總名為《疑問指南》。

  第一疑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為救度眾生,就應發願生於三界,於五濁①惡世與三惡道中救助苦難眾生。為什麼反而求生西方凈土,專求自利,捨棄眾生?這不是缺乏慈悲心,阻礙了修菩提大道嗎?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很久以來就修行的菩薩,曾經親近諸佛,證得無生法忍②,已脫離生死苦海。另一種是初發心菩薩,沒有親近過諸佛,沒有得到無生法忍。久修行的菩薩都有大神通、大威力,能隨類變化普度眾生。而初發心修行的人力量淺薄,雖發菩提心,但仍是凡夫水平,自己的病還治不好,又怎能救別人。因此《大智度論》說:被各種業障煩惱纏縛的凡夫俗子,雖有大悲之心,願生五濁惡世救助眾生,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因為五濁惡世中聲色貨利時時糾纏,煩惱怨家重重密布,稍有疏忽就會墮落。即使能夠再生在人道,也難遇佛。即使有佛出世,也難生信。若有幸能信仰佛法,修行出家,命終轉世若生於大富大貴之家,就不免沉迷於種種享樂而造種種惡業。因而命終之後便再也得不到人身,墮三惡道中,不知何時才能解脫。所以有智慧的人想要救度眾生,自己先要見佛。如果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西方凈土,這樣就能獲得金剛不壞之身。這個時候才能實現自己隨類救度眾生的大願。好比救落水的人,必須自己先有船,才能將落水者救上來。如果有人落入井中,你馬上跟著跳到井裡救他,兩人都會淹死。因此,求生西方凈土,不僅不與慈悲相違,而且正是善用慈悲。

  補充:大菩薩住世,具大神通,雖然身入輪迴,而心不入輪迴。他為天、為仙、為帝、為王、為鬼、為畜,出入生死,普渡眾生,其動力來源於他的宏願,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麼,有人要問,大菩薩的輪迴與眾生的輪迴有什麼區別呢?我回答,大菩薩的輪迴與眾生的輪迴有根本的區別。大菩薩輪迴,乃自覺所為,實際上不能叫作輪迴。因為他雖住世,卻明白自己的身份,他已經不隨業力而輪迴。他來到六道之中,是為了想方設法度盡一切眾生。只要他看到誰已經有得度的緣份,他就會永不厭倦來度他。他雖然變化為眾生,實際上是在演戲,故大菩薩住世,叫做遊戲三昧,或遊戲神通。

  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大菩薩住世,決不會自稱菩薩再來。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已經達到無我的境界,他怎麼會自稱菩薩,以牟取世間名利呢?時當末世,邪教盛興。不斷有人自稱是觀音菩薩再世,彌勒菩薩降世。現在竟然有×××宣稱自己比佛還要大。不知道他是否懂得什麼叫做佛?佛是宇宙的本體,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自稱比佛大,他本身已經落入相對境界,怎麼能法力無邊呢?

  蓮花是佛教的象徵,是純潔的標誌,告誡我們生活在世間,要象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雖然人在世俗之中,但心中要有一塊凈土。即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自以為是,大言不慚自詡為菩薩化身,大量製作自己盤坐在蓮花上的圖像,供信徒頂禮膜拜。這是佛教有史以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二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湧現了無數高僧,魯迅曾稱讚捨身求法的人是中國的脊樑,但是,從來還沒有哪位高僧製作自己坐在蓮花上的圖像。因為佛陀曾經規定,一切密化③菩薩進入世間,不能暴露自己身份。有史以來,在佛教裡面從來沒有哪位高僧自稱是菩薩再世。自稱自己是菩薩,就違背佛教的根本宗旨。×××製作蓮花圖,一方面說明他狂妄自大,一方面說明他根本就不懂佛法。

  註:

  ①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凈,不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嗔怒諍斗,虛誑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劫濁是生當末世,饑饉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②簡稱無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

  ③秘密入世。

  第二疑

  一切事物本體是空的,沒有生滅,萬法平等,又何必舍娑婆世界而求生西方?經上說,心凈則佛土凈。想求凈土當先使自己心凈,為什麼不求凈心而求凈土呢?

  答:如果說求生西方是舍此而求彼,那麼不求生西方,不是舍彼而求此嗎?如果兩者都不求,就是執斷見,如果兩者都不能舍,就是執常見。《維摩經》說,雖然知道諸佛國土及眾生都是空,但還要常修凈土,教化眾生。因此,雖一心求生凈土,但並不妨礙生而無生的道理。至於心凈則佛土凈的說法,我們可以從理與事兩個方面來分析。從理上講,不見得求生西方的人心就不凈,不求生西方的人心就凈;從事上講,與其心凈而常居五濁惡世,不如心凈而居極樂蓮邦。何況居五濁惡世的人求心凈而心並不凈,而往生到西方的人不求心凈而自然心凈呢!

  補充:恩格斯曾經稱讚佛教徒處於辯證思維的高階段上。這是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它對持常見的人,說無常,對持斷見的人,說不空。持常見的人,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因此固執於自身,企圖永生不死。持斷見的人,認為人死後,什麼也沒有了,因此在世為所欲為,無所顧忌。在佛法來看,這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雖然通過修鍊可以長生不老,但僅僅是守著自身這個臭皮囊,又有什麼用呢?而認為死後什麼也沒有了,那就會使壞人無所顧忌,社會風氣越來越壞。現在很多人不注重個人修養,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以致於私慾第一,個人第一,發展到在社會上做事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不擇手段、無所顧忌,根源都在這個「死後啥也沒有,不須負責」的觀念。更有人不知因果,盲目學大家的樣子,以為本來就是這樣,結果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和刑事犯罪,使人與人之間這種種觀念、言行互相影響,潛移默化,牽絆糾纏,展轉造成眾生共業,帶來人類共同的困難和果報,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要從觀念上澄清之。看來,常見弊害猶小,不過及於一身;短見之弊害,讓人狂心不歇!於是,菩提路遠,遙遙無期!悲哉!

  避開常見和斷見,就能找到自身本有的佛性,回到宇宙的本體。宇宙的本體無所謂凈,也無所謂不凈,它是寂而不動的。但無明一動,就有了分別心。於是就有了凈與不凈的分別,凈心則生凈土,穢心則生穢土。所以,西方極樂因凈心而成,這在事上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住在污穢世界,是因為我們穢心而成。但從理上來說,世界本無凈穢之分,所以西方凈土與娑婆世界都是不存在的,世界本來就是空的。所以,往生凈土與輪迴六道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從理上來說是生而不生的。為什麼要往生凈土呢?目的就是要保持一顆清凈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輪迴六道,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是很容易墮落的。一入惡道,萬劫不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刻與善人在一起,沒有惡緣,就很容易培養菩提種子,最後成佛。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保持無限的菩提心。這顆菩提心在娑婆世界受到挫折,是很容易退心的。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是發大菩提心。於是我們也應當知道,勸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大的功德。多一個人往生,就多一位菩薩,無量眾生就能得度。難道還有比這更大的功德嗎?

  第三疑

  十方諸佛的功德是平等的,為什麼不普念一切諸佛的功德,求生一切凈土,而偏偏只求生阿彌陀佛的凈土呢?

  答:諸佛的凈土雖然平等,但眾生根器愚鈍,心地濁亂的居多。如果不專心一處,就不能獲得正定。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三昧正定。《隨願往生經》說,普廣菩薩問世尊:「十方世界都有佛土,你為什麼只稱讚阿彌陀佛的凈土,只要我們求生西方呢?」世尊回答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心靈污濁,妄念紛飛,因此我才專門稱讚阿彌陀佛的凈土,使眾生的心能專註西方一境,這樣才容易往生。」《華嚴經》說:「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譬如一輪皎潔的月亮,一切凈水都能映現。」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凈土,無異生一切凈土啊!

  第四疑

  十方世界有無數佛土,念哪位佛的名號就能往生到哪一位佛所在的佛土,為什麼偏偏只念阿彌陀佛?

  答:有三個原因。第一,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最有緣。在無量劫以前,阿彌陀佛就發了四十八願,接引念他名號的人往生西方,因此今天娑婆世界的人一開口就是念阿彌陀佛。將來眾生的福薄,正法不再流傳,一切佛經都沒有了,只有一部《阿彌陀經》會多留傳一百年,這正是因為阿彌陀佛與我們因緣深厚。第二,世尊反覆宣講這個法門。三藏十二部內容很多很廣,別的經世尊只講一次,只有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世尊在多處經典中一再宣講。如果這個法門不是特別殊勝,特別重要,佛就不會一遍又一遍地講了。第三,十方三世一切佛都為凈土法門作證明。因為凈土法門實在是難信之法,所以世尊每次說到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西方凈土,就有十方一切如來作證明,由此我們不能不相信凈土。要修凈土法門的人,當然要專心念阿彌陀佛。

  補充:佛佛平等,本無高下。因為佛即是宇宙的本體,宇宙的本體是如如不動的。所以從本體來說,諸佛沒有區別,諸佛凈土也沒有區別。但是,因緣不同,諸佛度生的方法也不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專為接引苦海眾生往生凈土,這就是阿彌陀佛與我們的緣份。佛法無邊,不渡無緣之人。佛法最講這個緣份。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一切諸佛中,阿彌陀佛第一。我們與阿彌陀佛緣份如此之深,我們千萬不能失去這個機會。佛是講實話的人,佛絕對不講妄語,佛也沒有必要講妄語。釋迦牟尼世尊諄諄告誡,我們怎能辜負他的殷切期望呢?

  第五疑

  被各種煩惱纏縛的凡夫,罪業深重,未斷一點煩惱,沒修一絲福德,如果西方凈土超出三界之外,比玉帝、天神之境不知高出多少萬億倍,這樣高深的境界,令人高不敢攀,凡人只是念佛,又怎麼能生西方呢?

  答:這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並非憑藉我們自己的力量。就象跛子走路,每天不過幾里,如能乘坐轉輪聖王的寶象,一天就能行遍四大天下。又好比出身貧寒的讀書人,想要親近帝王,就要從縣裡的考試開始,直至考取狀元進士。那時地位顯赫,才能見到皇帝。但走這條路子困難重重,且不一定就能功成名就。如果能托生到帝王家為王子,不過十天半月,就能與皇帝成為一家人。往生的人專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就與這個道理一樣。修行的人如果不求生凈土,只在五濁惡世里修持,則或升或沉,不知要經歷多少劫,還不能修成一個阿羅漢,更何況成菩薩呢!如果修凈土法門,只要修持精進,一心不亂,今生便可往生到西方凈土去繼續修行,永遠不再退轉,直到最終成佛。這是一條成佛最快捷的路子。好比竹中的蟲子,想要爬出來,如果一節一節向上爬,就要咬穿無數竹節才得出頭,不勝其苦。如果知道從旁邊也可咬穿,橫著出來就很容易。因此修凈業的人就是橫出三界,又何必懷疑凡夫不能生西呢!

  補充:其他法門依靠自力,所以叫做豎出法門。凈土法門依靠他力,所以叫做橫出法門。何難何易?於是可見分明。但有些人,好高騖遠,自以為是,以為凈土法門念一句佛號是愚夫愚婦所為,於是狂妄地說,心即是佛,我當即身成佛,不必往生我已經大徹大悟。於是說大妄語,反不自覺,最終墮落而不自知。可悲可嘆!所以一定要有真實的修證。

  第六疑

  往生的人分九品,九品之中,下三品大多是惡人,只是因為臨終念佛,所以往生。萬一這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仍然有邪知邪見和貪瞋痴三毒,又怎麼辦呢?

  答:只怕你不往生,不怕你往生之後惡業現前。這有五個原因:一、有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的加持;二、你的願望都能實現,不會再有貪求;三、西方的寶樹、花、鳥時時在宣講微妙法音;四、以菩薩為朋友,各種惡緣已永遠斷掉;五、壽命長久,修持功力不斷提高,直至成佛。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往生西方的人永遠不會退轉墮落。

  第七疑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繼釋迦牟尼成佛的是彌勒菩薩。如今彌勒正在兜率天宮說法,人能修上品十善①,就能生兜率天宮。何不往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下生成佛時再隨他一起下來呢?

  答:修上品十善的人固然可以得到生天界的果報,但是否一定會生兜率天宮就難說了。《彌勒下生經》上說,修習各種三昧,深入正定,才能上生兜率天宮。試問修十善的人能得三昧與甚深正定嗎?而阿彌陀佛只要你念名號就能攝受你超生西方,這比起廣修十善又容易得多。何況兜率天宮有許多從欲界退位的天子,天女更是多得數不清,天人見了天女美貌,往往沉迷貪戀,更何況凡夫呢!《薩遮尼乾子經》說:「眾多天人最大的障礙無過於女色,女人障礙了天人修行,使他迷戀,一旦天福享盡,就將墮入三惡道。」這就比西方凈土差遠了。何況見到了彌勒,也並沒有獲得聖果,而往生西方,就永遠出離六道輪迴了!

  補充: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授記成佛的,跟隨彌勒菩薩無疑也能成佛,但時間之早晚及修行的難易就有天大的區別了。往生天宮,必須廣修十善,一生歷盡艱難,要做很多好事。即使做到了廣修十善,能夠往生天上,但也不能決定他能夠生到兜率天。生兜率天,還必須有正定。如果升天之後,被美色和天福所迷惑,哪裡還能進兜率凈土呢?

  註:

  ①十種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第八疑

  造了許多罪業的惡人,為什麼臨終十念也能往生?

  答:今世為惡,但臨終十念就能往生的人,他過去世必定修學佛法,今生不過因一念之迷而重造惡業。否則的話,臨終時惡緣就會到來,又怎麼會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呢!即使有善知識教他念佛,他又怎麼會相信呢?而且他念佛的時候,必定會猛然醒悟,痛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心中萬分恐懼墮三惡道中。因此就能萬緣放下,只認準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一條路,更無別處可回頭。以這種心情和態度念佛,一句可抵得上平常念千萬句。所以《十六觀經》說:「每一念中消滅了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能以這種精誠心念佛,再加上過去世的福業,佛來接引他,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補充:精誠念佛,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有口無心,心情雜亂,只能種種善根而已,即使念他千萬,也收益不大。臨終時痛苦交集,一般人早已神亂意迷,怎能記得念佛而求解脫呢?能夠聽從善知識,發念佛求生凈土之心,一定是有大善根的人。如果我們認為臨終十念能夠念佛往生,現在就不必精進念佛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平時精進念佛,就是為了保持臨終正念。臨終神智昏迷,精神錯亂,要想保持正念,沒有大定力,是不可能的。而這種大定力,需要我們平時的培養。在臨終的時候,在神識離體的那一剎那,如果念在六道,必然輪迴六道,如果念在凈土,那就必然往生凈土。所以何必十念,只在最後一念,就決定了你是否能夠往生凈土。

  第九疑

  極樂國土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之遙,這麼遠,凡夫怎麼能說到就到呢?又聽說女人、根缺①及二乘②人都不能往生,對嗎?

  答:因距離遙遠而難到達的是形體,一念就能到達的是我們這個心。念佛就能到達西方,是指我們這個心到達西方,不是指形骸到達西方。比如人做夢遊歷別的國家,雖然夢中已到千萬里之外,但別人一叫你,馬上就醒來了。絕不會因為夢中去的地方遙遠,你就醒來得遲,夢中去的地方近,你就醒來得快。

  極樂國土沒有女人及根缺的人,並不是說女人及根缺的人,不能往生。若女人不能往生,則韋提希(阿闍世王之母)與五百侍女,世尊為什麼授記她們都往生呢?《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佛有一願說,假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念我名號,厭惡女身,命終之後,又受女身,我就不取正覺。女人如此,根缺可知。八哥鸚鵡,尚且因念佛而往生(見《凈土文》、《法苑珠林》),難道根缺的人,反不如異類嗎?

  至於二乘,是果位中人,凡夫尚且能夠往生,難道二乘反而不能往生嗎?《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不正是說的二乘嗎?故往生凈土,無二乘的執著心,則可;說二乘不能往生,即凈土無二乘,則不可。

  補充:世界上什麼速度最快?意念力也。人總是執著身體就是自己,這完全是愚痴無知啊!身體僅僅是物質的組合,如果沒有意念的指揮,就是行屍走肉。物質由意念而組合,到時候自然會消散。消散的是物質,不消散的是神識(意念)。當神識寄托在新的軀殼裡面,新的生命也就誕生了。神識投胎到什麼地方,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根據他的業力,他可以繼續投生到人道,也可以投生到天道(其他世界),或者墮落到三惡道。投生到人道,他前生在中國,而根據他的業力,他下輩子也可能生到美國或者英國等。

  註:

  ①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中一或二三等缺減不具的人。

  ②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第十疑

  現在我已決定求生西方,但不知要作哪些功德,要如何發心才能生阿彌陀佛國土。此外,世俗之人,都有妻子,沒有斷淫慾,不知道能不能往生?

  答:想要往生西方的人,除了念阿彌陀佛名號,還應當具有兩種念力,這樣必定往生。第一是對娑婆世界生厭離心,第二是一心嚮往西方世界。並且發菩提心,儘力為善,以一切功德迴向西方。這樣沒有不往生的。至於世俗之人有妻子,這並不妨礙修凈業。如能勸妻子也念佛發願求生西方,就絕不會因有妻子而種下孽根了。之所以要對娑婆世界生厭離心,是因為五濁惡世的人起心動念都在造惡。世人為了衣食,困苦一生,為名為利,奔波一世,手忙腳亂,甘願為妻子兒女做家奴,朝思暮想的都是滿足這個色身。想想這五尺身軀,只因外面有一層皮肉包裹,就妄自尊大,如果用天眼一看,中間儘是屎尿膿血惡露。所以《涅槃經》說,這樣一個身體裡面住的都是愚痴羅剎。有智慧的人怎麼會以這樣一個身體為快樂而不厭離呢!西方凈土的快樂是天宮的快樂所不能比擬的,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每天只要將經中所說的西方勝境仔細想一想,深信自己將來一定會到那裡去,那麼欣喜向往之情自然生起,去西方凈土的緣自然成熟。什麼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誓願成佛的心。誓願成佛的人,憐憫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受熬煎,沒有出頭之日,因此發心要度盡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人,如能具備以上兩種念力並且發菩提心,沒有不往生的。往生之後就都蒙阿彌陀佛授記,未來必定成佛。(以上天台智者大師十疑論)

  補充:從理上講,念佛即是最大的功德。但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發菩提心,才念佛。如果一念佛,整天把自己關在一個修行的小天地裡面,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義務都不管了,必然難於在這個社會生存,並引起大眾的歧視。現代生活已經不同於古代修行,必須修大乘菩薩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心中念佛,心中有佛,不在於外在的形式。一個念佛的人,在外表上與普通人應當沒有區別。有區別的是,他有更多的慈悲心,他心裡想的總是別人。他要從公而忘私做到大公無私,從小我,大我,走向無我。現代念佛人有兩種毛病。一種是急躁冒進,一念佛就什麼也不管了,上不關心父母,下不關心妻子,自己抓著自己的頭髮,要使自己離開這個地球,那怎麼可能呢?在節奏太快的這個現代社會,除了自由職業者以外,我不提倡整天念佛,也不提倡打佛七。一個念佛人,要盡到自己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他要干好本職工作。所以現代的念佛人,除了早晚功課外,平時心中有佛,就應當把精力放在工作和事業上。如果時刻心中有佛,那麼就不必立早晚功課了。佛教早晚功課的目的就是要眾生每天都保持一顆清凈心。現代念佛人的另一種人,就是對生活絕望,甚至想自殺早日離開我們這個世界,於是就把一切希望寄託到西方極樂世界。飽經滄桑,歷盡艱難的人,確實已經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八苦交集。因為感到現實生活的痛苦,他就想過早的離開人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心態是錯誤的,很容易走火入魔。有句成語說,欲速則不達。念佛是發菩提心,既然感覺到自己痛苦,也要推及到別人也痛苦。拋棄別人而不管,怎麼是發菩提心呢?同時,念佛人必須有大定力,想在臨終保持正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老老實實念佛,勤勤懇懇做人,應當是這種人的人生態度。

  念佛人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是要觀心。通過觀察自己的心態,糾正錯誤的行為。也就是說,念佛人要觀察當下一念,是善念,還是惡念。是善念,就要更加精進,是惡念,就要趕快懺悔。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所以真正念佛,就是保持一顆清凈心。

  念佛人有家庭,有妻子,有丈夫,沒有斷欲,這是很自然的事。談虎色變,我們也不能談色色變。在家念佛人並不是出家人,男女接觸是很自然事情。如果一個念佛人對異性冷若冰霜,那麼他又怎麼發菩提心呢?念佛人對異性一樣慈悲,一樣關心。

  有客問天如老人①:永明壽禪師②是海內外公認的禪宗宗匠,但禪師不但自己修凈土,並且也叫別人修凈土。並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這不是自貶禪宗而過份讚譽凈土嗎?

  天如老人回答說:永明大師對凈土宗的讚譽並不過份,凈土法門最廣大,修法最簡易。說凈土法門廣大,是說無論根器如何都能修學,上至等覺菩薩③,下至愚夫愚婦,都能修念佛法門。即使五逆十惡④之人,只要臨終念佛悔過,沒有不往生的。說凈土法門簡單,是說不必要經過艱難勞苦,只要能持六字洪名,就能往生,不再退轉六道,直至成佛。請問要脫離生死苦海,還有比這更快捷的嗎!不是永明大師這樣福德深厚的人不會修習凈土法門,不是永明大師這樣具大悲心愿的人,也不會教人修凈土法門。

  註:

  ①元沙門,名惟則,號天如。得法於中峰,住姑蘇之師子林。注楞嚴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補註稱為會解,盛行於世。交光之楞嚴正脈疏曰:「自元末及今二百餘年,海內講聽楞嚴者,惟知有會解,而他非所尚。」馮夢禎之本住白文序曰:「是經譯梵以來,疏解者十餘家,唯天如會解,學者翕然宗之。以為是足盡楞嚴矣,不知是天如楞嚴,非如來所說之楞嚴也。」

  ②宋智覺禪師,名延壽,住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故稱為永明。參天台韶國師而悟玄旨。吳越忠懿王錢俶,深歸於師。遷於永明大道場,眾盈三千。宋太祖開寶八年,年七十二而寂。著宗鏡錄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師嗣天台韶國師,韶嗣法眼益禪師。

  ③大乘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一位,名為等覺,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名一生補處,或金剛心菩薩。

  ④五逆: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十惡: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

  問:凈土法門是大法,修行簡易,這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修禪宗開悟了的人,已見性成佛,又何必再求生凈土呢?

  答:正因為開悟,所以願求生凈土。你還沒有開悟,如果你真正悟了,那麼求生凈土的願望,即使一萬頭牛也挽不回。你以為一旦開悟,無始以來的習氣就消除了,就再也沒有無明和愚痴了嗎?無量劫以來結的那些仇怨就全部化解,不再受業報,不再輪迴六道了嗎?還是認為開悟之後雖過去世的業還在,但卻重報輕受呢?或者以為一旦開悟,就能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形好,就能象佛一樣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界呢?如果說只要一悟就大事已畢,那麼大菩薩們廣修六度,無數劫以來在塵世間修持,就反而不如你了。《觀佛三昧經》記載文殊菩薩①,自敘前因,已得念佛三昧,世尊授記他說,你應當往生極樂世界。《華嚴經》記載普賢菩薩②,以十大願王,教善財童子③往生極樂。《楞伽經》中,世尊授記龍樹④,也有往生極樂之語。至於《大寶積經》,世尊印可⑤凈飯王⑥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世尊指示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見彌陀。此外,慧遠大師⑦在廬山創立蓮社,天台宗⑧、賢首宗⑨等宗門的高僧大德無不弘揚凈土,共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難道他們所悟所證反而不如今天的人嗎!

  註:

  ①文殊師利的簡稱,菩薩名,以大智著稱,與普賢常侍於釋迦如來的左右。

  ②菩薩名,於佛教四大菩薩中,以大行著稱。

  ③佛弟子名。華嚴經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員善知識。第二十七參觀世音菩薩,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

  ④菩薩名,人譯作龍猛,南天竺人,生於佛滅後八百年間,提倡中觀性空之學,著作很多。

  ⑤證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讚美許可。

  ⑥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釋尊的父親。

  ⑦中國東晉時人,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同修凈土,為凈土宗之始祖。

  ⑧隋智者大師所立,因居天台山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為主,明一心三觀的妙理。

  ⑨華嚴宗,因此宗為賢首國師所發揚,故別名為賢首宗。

  問:念佛法門,無論根機如何都可修學,確實是廣大法門!但西方凈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相比較,似乎有些著相。

  答:《楞嚴經》說,色身之外的山河大地虛空,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①所現。又說,心生則法生,一切都是唯心所變現。難道唯有佛土在心外嗎?要知道,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所謂十方世界象微塵那樣眾多的國土,都是我們心中的國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數的佛,也都是我們心中的佛。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沒有哪一方國土不是依自心而建立的,沒有哪一位佛不是因我的自性而顯現的。同樣的道理,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也是唯心凈土,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就是自性中的彌陀。

  註:

  ①妙明的真心,即無漏的真智。

  問:西方凈土的說法,只是為了表法,有智慧的人應當修禪宗,直悟本心,這才是上乘。如果只讚揚凈土,不是執著事相,不明佛理嗎?

  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學佛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覺悟本心,但達到這一目的有多種方便法門。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禪與凈土殊途同歸。因此中峰大師①說,禪是凈土之禪,凈土是禪之凈土。雖然禪與凈土是互相弘揚的,但修學的人貴在一門深入。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而得無生忍,普賢菩薩發願往生西方。這兩位大菩薩,一位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脅侍,一位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但他們並不各立門戶,而是相融無礙,最終都歸向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絲一毫的偏見執著。而你卻以為凈心就是凈土,不再有黃金為地、七寶莊嚴的凈土。若果真如此,就可以說善心即天堂,不再有夜摩天、忉利天;噁心就是地獄,也就不再有刀劍、湯鑊的地獄;愚痴就是畜生,不再有披毛戴角的畜生了!但是,既有寂光凈土②,就必有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凈③土。事與理本來是無礙的,一定要執著哪一邊,那就錯了!你雖具有佛性,但現在還是一個凡夫,如果真能隨處都是凈土,請問你在毛廁糞坑中能象在自家床上一樣嗎?能與豬狗牛馬同槽而食嗎?能與蛆蟲堆積的腐屍同床而卧嗎?如果你能夠做到,你就可以說高山平地都是西方樂土,縱上刀山也如履平地。如果你還不能夠做到,就是心中還有穢與凈的分別,愛與憎也還沒有放下。若一開口就大談什麼心凈則土凈,使一些淺薄的人,略讀了幾本經書,看了幾則公案④,就造下誹謗正法的大罪,這是誰的過錯呢?

  補充:中國歷史上,禪宗比較發達。禪宗悟道,實有可取之處。佛法互相圓融,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解脫之道。中國現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即是禪門宗匠,雖然證悟深深,但從不自以為是。在生活中,他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區別。雖然已經高齡(其壽有一百二十歲),卻仍舊參加生產勞動。如果讀了幾本禪宗書籍,看了幾則禪宗公案,就自以為了不起,甚至自以為已經大徹大悟,不必再修,那就大錯特錯了。關鍵是悟後起修。

  然而,認真參禪,又認真念佛的人,必定是善根深厚的人。因為真正念佛的人,若不參透唯心凈土,則往生西方,蓮位很低。所以,修凈土的人,必須多看禪門書籍及一切闡明宇宙人生真相的書籍。如此,才能堅定自己的信心,遇到各種境界而此心不動。如果以為凈土僅僅是一句佛號,不看其他書籍,就不懂得為什麼念佛,怎樣念佛,念佛的根本宗旨是什麼,也就必然因為不能知行統一,而最後退心。

  註:

  ①元天目山之普應國師。名明本,號中峰,錢塘人。自幼切求佛法,晝夜勵精。後參天目山高峰妙和尚,大悟徹底。說法無礙,著書若干。仁宗聞而聘之,不至。制金文之伽梨衣贈之,並賜號佛日廣慧普應國師。至元三年寂,壽六十一。有廣錄三十卷行於世。

  ②③有四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凈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④禪家指點學人,在言語或動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問:修行是為了了生脫死,貴在無生。羨慕西方,發願往生,這不是有背「無生」的本意嗎?

  答:以生為生的人是持有常見,以無生為無生的人是執有斷見。二者都是錯誤的。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才是究竟的真理。我們的妙明真心是沒有生滅的,因緣和合,於是有了生相。因為妙明真心能顯萬相,因此說無生即生。因為相是由本性所顯現的,因此說生即無生。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要去的西方凈土,也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如果懷疑西方凈土距離遙遠,難以到達,則我們的心量包涵太虛,周遍宇宙,哪裡有什麼遠近之分呢!

  補充:持常見的人認為人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靈魂,於是執著有自己,為了下輩子,歷盡艱難,做了很多好事。他不知道,下輩子一旦享福,就會為所欲為,造下來生墮落的惡業。還有一種持常見的人,執著於修鍊長生不老之術,妄想永駐世間。雖然他修一時的定力,可以延長生命,但終究還要輪迴生死,他的壽命再長,在宇宙的長河裡面也僅僅是一瞬間。持斷見的人,就更可悲了。因為不相信來世,就實行及時行樂的人生準則,造下大量惡業。常見和斷見,都是偏見。但就此二者來說,常見還是比斷見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如果有緣進入佛門,覺悟「無生」之理,就能涅槃成佛。

  問:十方世界都有佛土,而且都很殊勝,但今天偏偏指定西方凈土,又偏偏只讚美它的勝境勝況,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各種苦難彙集,即使有快樂,也只會因快樂而造將來的苦果,但西方凈土就不是這樣。《阿彌陀經》說,西方世界的眾生沒有任何痛苦,只享受種種快樂,因此才稱為極樂。試將我們這塊穢土和西方凈土略加比較,就知有天淵之別了。如我們投胎,必定要在胎中住十個月,等出生的時候,受種種苦,就象在鬼門關上過。而西方世界,則是由蓮房中化生,好比安坐在妙香宮殿,既不受母胎中的污穢,也不害母親辛勞,再也沒有人世的生苦。我們到了老年,白髮蒼蒼,滿臉皺紋,彎腰駝背,老態龍鍾,人命危薄,只一息尚存。而生到西方,時時聽聞佛法,因此精神飽滿,永不衰老,而且瞬息之間就能遊歷十方世界,再也沒有人世的老苦。我們現在一受病魔折磨就呻吟哀號,生到西方,自然具有大神通、大威力,不知痛癢為何物,再也沒有人世的病苦。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有死,而死都是業力所致,到時候只有低頭被縛,押上閻王殿受審。生到西方世界,一旦從蓮房中化生,就獲得金剛不壞之身,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再也沒有人世的死苦。我們這個世界充滿悲歡離合,父母辛勞一世,卻不能長受孝養,恩愛夫妻最終也要分手。生到西方世界,我們有許多法侶,可以永遠親近,再也沒有與所喜愛的人別離的痛苦。在我們這個世界,生生世世結的那些怨家總時時尋上門來,有仇必報。心中恐怖畏懼,但又無法逃避。生到西方世界,則人人相親相敬,與我們相處的都是菩薩、道友,再也沒有冤家路窄之苦。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為衣食而奔波,為妻兒所驅使,生到西方世界,想衣衣來,想食食至,宮殿和園林都是七寶而成,各種享用自然具有,再也沒有求而不得的痛苦。不但如此,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形象醜陋,並常有各種殘疾之人,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光彩照人,相好莊嚴。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往生西方世界,則永遠不再有生死相續,不再受輪迴之苦。我們這個世界起伏不平,或丘陵高山,或坑坎深谷,荊棘叢生,而西方世界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只能仰慕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與觀音、勢至為道友。兩相比較,境界完全不同。西方勝境使我們心中清凈不生染污,西方的勝緣促使我們努力修行,精進不懈。

  問:歡喜和厭惡之心,就是愛憎,有愛憎就有生死輪迴。厭惡穢土仰慕西方,不是沒有去掉愛憎之心嗎?

  答:厭惡娑婆穢土,嚮往極樂世界,雖也是愛憎之心,但這並非世間所謂的愛憎,而是十方如來轉凡成聖的愛憎。如果不厭離娑婆,又如何能脫離這個五濁惡世呢?如果不嚮往西方,如何能往生極樂蓮邦呢?因此只有生厭離心才能轉凡,生嚮往心才能成聖。

  補充:一般的愛憎心,即是分別心。因個人的喜、惡而生分別心,喜歡的就高興,厭惡的就憎恨,於是造業輪迴。造善業就輪迴善道,造惡業就輪迴惡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丈夫事,它要從根本上消除分別心,最後成佛。如果不生嚮往心、仰慕心,就是甘心墮落,就是甘心輪迴。在世間做人,都要有上進心,才能有所成就。往生極樂,是生死大事,怎能不立大志,發大願呢?所以厭惡娑婆,嚮往極樂,是大丈夫所為,諸佛菩薩歡喜,我們不用猶豫!

  問:在我們這個世界,飲食衣物等必定要努力經營才能得到,為什麼極樂世界這一切都能自然而來?

  答:享福是因為曾經修福。北俱盧洲①的人,飲食衣服,都能受用現成,何況阿彌陀佛萬福莊嚴的寶國呢?《無量壽經》中說:西方凈土中的樓閣宮殿,並不是誰去修造的,也不是從別的地方搬來的,而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自然化生的。除了阿彌陀佛的國土,其餘的佛國,人們都只為善,沒有人造惡,因此福德深厚,宮殿樓閣等也都自然化生。也還有另外一些世界,為善者多,作惡者少,也有享用現成的福報。只有我們這個世界,造惡的人太多了,為善的人太少了,因此自己不辛苦勞碌,就得不到生活所需。

  註:

  ①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樂,壽足千年,洲形正方。

  問:念佛往生的人,臨終時都看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菩薩來接引。經中說,念誦往生咒滿三十萬遍,阿彌陀佛就常在他頭上護衛他。如果十方世界的人都念誦往生咒,求生西方,阿彌陀佛哪能都在他們頭上護衛,並同時接引那麼多人呢?

  答:天上太陽、月亮的光明還能普照世界,不必擔心光明不足,何況佛有誓願神通呢!

  補充: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但地上的每一泓清水,都能照見它的倩影。佛就好比是月亮,眾生就好比是水。如果你的心不清凈,就好比是波動的水,無法照見月亮。如果你保持一顆清凈心,那麼你就能感現佛陀的護祐。

  問:在華嚴法會上,普賢菩薩坐在道場,很多菩薩使盡神力,也不能看見。現在往生的人,都是凡夫俗子,怎麼能見到佛呢?他所見到的佛,與菩薩所見的佛,沒有差別嗎?

  答:佛的真相是永恆不動的,但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所見也各各不同。剛剛往生西方的人,所見只不過是佛的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華嚴經》說,如來有十華藏世界①海微塵數大人相,如果不是大菩薩,就看不見。譬如天人所食,一器之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物,甜與苦完全不同。釋迦牟尼世尊的佛土,本來極其莊嚴清凈,螺髻梵王見到就好像自在天宮,其他人見到都是土石山野,充滿了污穢和醜惡。往生見佛的道理也是這樣。

  補充:螺髻梵王(梵天王頂髻作螺形),在維摩②會上與舍利弗問答。《維摩經》佛國品說:「此時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不要認為世尊的佛土不清凈,我看見釋迦牟尼的佛土,清凈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說:『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各山,充滿了污穢和醜惡』。螺髻梵王說:『仁者③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見此土不清凈。舍利弗!菩薩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內心清凈。只要開發了佛的平等智慧,就能看見此佛土清凈。』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裝飾。」凈心誡觀說:「德如螺髻梵,去處見西方。」

  註:

  ①蓮華藏世界的簡稱,是釋迦如來真身毗盧舍那佛凈土之名。佛經說,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此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的中間。

  ②維摩詰的簡稱,華譯為凈名,凈是清凈無垢之義,名是聲名遠揚之義,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自妙喜國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輔助釋迦教化眾生。

  ③你的尊稱。

  問:此地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就生蓮華一朵。如果精進念佛,蓮華就漸漸長大;如果退惰,蓮華就漸漸萎落。是真的嗎?

  答:道理很易懂。譬如大明鏡,一切外物,都能照見。再如舍衛城①中有一個樹提伽②樓閣,只不過用白銀琉璃造成,它的牆壁,就能照見一城的人事,何況阿彌陀佛清凈莊嚴的寶國呢!此地念佛,彼土生蓮,還用什麼懷疑呢?

  註:

  ①為古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華譯為好名聞,因其國中政教善良,風俗敦厚,且充滿許多有德有智的學者,嘉譽風聞各國,故名。

  ②譯為照耀。

  問:既然帶業往生就能永不退轉,那麼人在生前,世緣還沒有了斷,何不做些世間之事,直到臨終再念佛呢?

  答:這是邪說。存這樣一種錯誤觀念,就會誤了自己!發表這種見解,就會誤了別人!作惡之人,臨終能念佛往生,是由於前世有善根,臨終又遇到善知識開導,所以才有這種僥倖。這樣的機會是千萬分之一,哪裡會人人臨終都有這樣幸運!《凈土群疑論》中說:世間有十種人,臨終是不能念佛的。第一種人是沒有遇到善知識開導;第二種是業力纏身,驚怖不安;第三種是中風不能說話;第四種是心智昏迷狂亂;第五種是遭到水、火之災;第六種是遇到豺狼等猛獸;第七種是聽信惡友,對西方不生信心;第八種是因飽食過度,在昏睡中突然死亡;第九種是戰爭中陣亡;第十種是從高處失足摔下而死。以上十種情況下都難得念佛,即使是一般情況下得病而死,當身體這個四大分離時,也有風刀解體般的痛苦,心中恐怖不安,哪裡還有心思念佛!或者遇上業緣未了,世念未休,家產未明,後事未辦,而且求醫問卜,心中沒有片刻安寧。加上子哭妻啼,聲聲入耳,心中亂紛紛,毫無主張。這個時候能一心不亂,從容念佛嗎?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因此古人說,莫到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人命無常啊!古人又說,平常勸人念佛,總說我忙,等到無常一到,縱使忙到極點不也放下了嗎?人生在世能有多久?趁現在還沒老,還沒病,就應當放下那些俗緣,辦了生脫死的大事。得一天光陰,就念一天佛號,得一時空閑,就修一時凈業。不然的話,一失人身,就萬刼難復了!

  問:當然不能等到老了再念佛,但凡夫都在塵世中奔忙,各種責任和義務脫不開身,怎麼辦?

  答:人在世上都難免一死。無論你修不修行,這死是難以逃脫的。與其死後墮落,不如超生西方。如果真能時時將一個死字掛在心上,不怕你不趕緊用功。不管忙、閑,也不管處逆境、順境,都與念佛求生西方不相妨礙。即使世緣極重,也應當忙裡偷閒,定下每天的功課,每天念萬聲或千聲佛號,不要間斷。即使忙到極點,早晚十念也應該是可以堅持的。

  補充:凡夫看不破名利,為世事奔波勞碌一生,是因為在生時,沒有想到一個「死」字。死是最平等的,不管你用盡心計,謀取高官厚祿,或者家財萬貫,到死時什麼也帶不去。費盡艱辛,最後總不免輪迴,為什麼不擠出一點時間念佛,永脫輪迴呢?到底是世事重要,還是念佛重要,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能分辨清楚。

  問:《阿彌陀經》說,從第一天至第七天,一心不亂地念佛,就可往生西方。如果一日、二日或連續七天都一心不亂地念佛,但過後卻不能做到一心不亂,不知是否也能往生?

  答:既然能夠連續幾天一心不亂地念佛,以後即使念佛時心稍有散亂,也不至於大散大亂。正如孔子的學生顏回,在三個月之內所思所行都不違背仁義,在這三個月之內,他固然是仁人,難道三個月之後就成了惡人嗎?如果能常常檢查反省自己的散亂心,並經常發弘願求生凈土,那就斷然沒有不能往生的道理。

  補充:孔子說:「顏回,他的心志三月不離開仁,其他學生就只是偶然想起來罷了。」(《論語》雍也第六)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為他心中時刻不離開仁義,保持一顆清凈心,在孔子的學生中是道德境界最高的。我們沒有顏回那樣的大定力,但我們一旦念佛,就能漸漸培養自己的定力。如果能夠用七天時間精進念佛,那麼是提高定力的最好辦法。七天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那麼就為臨終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念佛要念念相續,功夫不要間斷,但夏天炎熱,常赤身裸體,衣冠不整,不知吃飯、躺卧及洗澡刷牙等時候可不可以念佛?

  答:如果說有什麼時候不能念佛,那就錯了,但在以上情況不要出聲念,只可默念。日理萬機不能忘了念佛,奔波在外也不能忘了念佛。

  問:一心念佛的時候又要發往生之願,似乎是兩個念頭夾雜,怎樣做才正確呢?

  答:念佛號原就是為了求生西方。經中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說「執持名號」。就知道發願往生和一心念佛是一回事,而非兩回事。好比一個人有求功名之心,就要讀書作文,讀書作文就是為了將來求功名,這是一回事。我們想往生西方,就要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為了往生西方。為了保持一心,我們在早晚課時發願往生,至於持名念佛時,心中只有佛號,這樣就不會夾雜了。

  問:我們每天念佛,但遇到機會也要儘力行善,多種福田,這也是凈宗行人的本份。但做善事時,心就用在事上,沒有念佛,這是否會妨礙我們一心不亂呢?

  答:心如明鏡,鏡中本無一物,物來顯像,但並不妨礙鏡內原本無物。我們用心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做某件事時,就用心做好那件事,做過之後,心中就不會想它了,仍舊空空蕩蕩。如果事情已經過去,心中還老想著,那就錯了。

  問:父母之恩難報,如果往生西方,不知有沒有辦法報父母之恩?而且人生一世就有一父一母,如果有百千萬億世,就有百千萬億父母,不知往生之後,能否記起他們的姓名,知道他們在什麼地方,可以一一報答他們的恩情否?

  答: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我們應報的父母的恩德,是比天還高比海還深的。但如果用世俗的方法來報生生世世的父母恩,那是沒有辦法報的。往生西方之後,要報父母恩就十分容易了。不但是報這一世的父母恩,就是百千萬億世以前的父母之恩,也有辦法報的。因為人一到西方凈土,就獲得了六種神通,具有天眼通,能見到無數世界裡發生的事;具有天耳通,能聽到無數世界的聲音;具有他心通,能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想;具有宿命通,能知道無量劫前生死之事,某處某人,他的姓名、種族、住在哪裡,一切細微小事都可知道,可以隨自己的心愿報效他,哪有父母的恩不能報答的呢!從前孟子稱讚舜的孝順,說:「作為天子的父母,地位最為尊貴,用全天下來供養,是最大的孝養。」①假使我往生做了菩薩,使父母成為菩薩的父母,不是比人類更尊貴嗎?假使父母得生凈土,念衣衣來,想食食到,享受自然的福氣,享受無窮的壽命,不更強於用全天下供養嗎?何況一國之中,只能有一位天子,如果有第二位孝子出來,也要想以天下供養,就一定會陰謀不軌,反做亂臣賊子了!怎麼能像凈土法門無拘無束,可以盡情為孝呢?凈宗行人盡大孝,不但與世俗無衝突,而且永久地解脫了父母的痛苦。

  註:

  ①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謂也。」(《孟子》萬章)意思是:「孝子孝到極點,沒有超過尊敬其雙親的;尊敬雙親到極點,沒有超過拿天下來奉養父母的。瞽叟做了天子的父親,可說是尊貴到極點了;舜以天下來奉養他,可說是奉養到頂點了。《詩經.大雅.下武》中又說過:『永遠地講究孝道,孝便是天下的法則。』正是這個意思。」

  問:異類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數量又多得數不清,我們哪有能力將它們一一拯救出來,那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誓言不就是虛發了嗎?

  答:菩薩將救度三惡道中受苦的眾生看成是自己份內的事,並不因為它們數量多就畏懼退縮,或是產生厭倦。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發十大願,願願都是以度盡眾生為期限。那麼修凈土,求生西方的人,發願回到娑婆世界,救度三惡道中的眾生,也是理所當然的。

  補充: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只有無窮地擴大自己的心境,才能入於涅槃之境。阿彌陀佛當初發四十八宏願,如果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不也是虛願嗎?但阿彌陀佛以大願力,歷劫修行,終究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發宏願,雖然從眼前來說,無法實現。但一旦發願,即種下了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凈宗行人,只有發宏願救度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凈宗行人。

  問:那些微小的生命種類很多,如果每次見到就要發救度心,不知道這種發心僅僅是我的一種願望,還是也有益於眾生?

  答:這就要看你的發心是否真誠,如果是至誠的發心,眾生當然受益。下面舉兩例說明發願之必要。

  釋迦牟尼無量劫前曾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有一次國王到山中打獵,追趕一隻野獸,遇見仙人,就問他野獸往哪裡跑了。仙人想,說實話就害了野獸,不以實話相告,就是撒謊,於是只好沉默不言。國王發怒,砍掉他一隻胳膊,問他還是不回答,又砍去他另一隻胳膊,於是仙人發願,成佛以後第一個要度國王,因為他為惡太多,不能讓世人受他的壞影響。由於有這個至誠的大願,所以釋迦牟尼成佛後第一個就度了憍陳如①,憍陳如就是當時的國王。

  另一事例是:釋迦牟尼在世時,某一城市的人特別頑固,不相信佛法。世尊就說,這城裡的人與目連有緣,讓目連去度他們吧。目連一去,果然使全城的人皈依了佛法。佛就告訴大家這個原因。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目連②曾是個樵夫,在砍柴時,驚動了一窩蜂,這群峰要蜇他,他就告誡它們說,你們也都是有佛性的,將來我如果得道了,一定度你們。今天這城裡的人,就是當年的蜂,因為目連誠懇地發了這個願,因此與他們就結了緣,今天就能度他們。

  這兩個例子說明,我們不但要勸化一切人念佛,使他們得度,而且對一切異類,也應發救度之心,並代它們念佛。

  註:

  ①又叫憍(jiāo,交)陳那,佛陀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②簡稱目犍(jiān,兼)連,或目連,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問:代眾生念佛,態度雖然誠懇,但念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救一百條命要念千聲佛號,這一百條生命自然就在無形之中沾福了。萬一有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生命,我也以千聲佛號施給它們,它們沾的福不就極微小了嗎?

  答:比如為一百人燃一支火炬,火炬很光明,如果是為千人燃這支火炬,光明難道就會減少嗎?

  問:過去有兩個僧人,在念佛時觀想自己坐在一朵大蓮花裡面,蓮花不斷開合。這樣念佛並觀想了五個月,就都往生了。我們今天念佛可不可以也是這樣呢?

  答:可以。但還是要以念佛為主。

  (以上為天如老人二十二個問答)

西歸直指卷之三

  

玉峰 懷西居士周夢顏安士氏彙輯

  

婁東 勝蓮居士羅萬忠允枚氏梓勸

  

啟信雜說

  以凈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凈土之說,勸愚夫愚婦,化導亦易,因其胸無成見,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獨是以其說告之吾輩讀書人,卻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膚淺套語,牢結於胸,故雖有至道而不欲聞,雖有良言而不欲聽也。爰集指迷歸信之言,可與凈土相發明者,摘錄數條,以當法喜,名為「啟信雜說」。

啟信雜說

  用凈土法門勸導大智慧人很容易。因為他的福德深厚,根器不凡。用凈土法門勸導愚夫愚婦也很容易。因為他胸無成見,好像甘甜的東西可以揉合其他味道,白色的東西可以染上各種彩色。單單是用此法門告訴我們這些讀書人,卻很不容易。因為他先有很多膚淺的知識,存在自己的腦海里。因此,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也不想聽,即使有最好的語言也不想聞。現在彙集一些指點迷津,啟發信心的話,可以與凈土法門互相闡發,以當法喜,名為《啟信雜說》。

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人人愛此色身,誰信身為苦本?刻刻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匪堅,總歸磨滅。長年者,偶至八九十而亡。短命者,不過二三旬而夭〖十歲為一旬〗。更有今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忽別下床鞋。幾多一息不來,便是千秋永別。嘆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發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痰涎,污如行廁。冬寒夏熱,年年向瘧疾里偷生。虱咬蚊噆,歲歲從蛆蟲邊混過。此身無可愛樂,諸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者尚逞風流,懵懂漢猶生顛倒。或有骷髏頭上,簪華簪草。或有臭皮袋邊,帶麝帶香。羅衣遍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昏,閻羅王接人來到。加以鬢斑齒落,無常鬼寄信相尋。個個戀色貪財,儘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嗜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孥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生者枉自悲啼痛切,死者但覺神識賓士。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過奈何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者自然凄慘。棄世方經七日,投冥漸歷諸司。曹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為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途、火途、刀途。當初盡道因果荒唐,此際方知語言不謬。孽鏡里件件分明,夜台中般般苦楚。刀山劍樹,吃不盡萬種煎熬。戴角披毛,填不了多生業債。任汝心雄膽潑,免不得向鬼卒而低頭。憑他謗道毀僧,挨不過對閻君而屈膝。魂魄雖歸陰界,身屍猶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無錢財者,付之一堆野火。有體面者,埋諸萬里荒山。昔時俏麗紅顏,翻成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塵埃。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而今何在?青草邊漫留碑石,綠楊內空掛紙錢。想到梢頭結局,誰人能免如斯?若欲跳出輪迴,須是皈心正覺。休向鬼窟里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是男是女總堪修,若俗若僧皆有分。急求活路,當思身後之身。切莫依回,仍做夢中之夢。若明日更待明日,看看誤盡青春。使後人復哀後人,累累增高白骨。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台。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舍惡從善,改往修來。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在在齊知覺悟,教人人共免沉淪。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人人只愛自身,誰信身是苦本?時時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人生易逝,豈能久居?幻軀脆弱,哪能久住?長壽者,不過七老八十;短命人,僅有幾天而已。更有今天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忽別下床鞋。多少人一氣不來,便是千秋永別。嘆此身是我大患,多少人被它欺騙?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毛髮爪齒,聚若堆塵;涕淚痰涎,污如糞便。冬寒夏熱,年年在疾病里偷生;虱咬蚊叮,歲歲從蛆蟲邊混過。此身無處可愛,人人應當出離。為何迷惑者尚逞風流,懵懂漢猶生顛倒?或在骷髏頭上,插花戴銀;或在臭皮袋邊,塗脂抹粉。濃妝包裹膿血囊,錦被遮蓋屎尿桶。想盡千方百計,以為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昏,閻王殿已經不遠;發白齒落,無常鬼①索命來催。個個戀色貪財,皆由此道失人身;天天酗酒嗜肉,已種地獄之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一旦死亡臨近,四大②頓時分裂,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寸斷。縱使妻兒愛惜,無計留君;即便兒孫滿堂,誰能替你?生者悲痛哭泣有何用?死者神識迷亂更愴悢。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過奈河岸③,無不悲傷;入鬼門關,自然凄慘。去世才過七天,陰間已受審判。冥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為善的,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鍋火海刀林。當初盡道因果荒唐,此刻才知聖言不錯。孽鏡④里件件分明,夜台中般般苦楚。刀山劍樹,吃不盡萬種煎熬;披毛戴角,還不了多生業債。任你心雄膽壯,免不得向鬼卒而低頭;憑他謗道毀僧,挨不過對閻羅而屈膝。魂魄雖歸陰界,身屍猶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無錢財的,付之一堆野火;有體面者,埋到萬里荒山。從前美麗紅顏,頓成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塵土。一生恩愛,到此成空;昔日英雄,而今何在?青草叢中滿堆碑石,綠楊樹內空掛紙錢。想到最後結局,誰人能不這樣?若想跳出輪迴,惟有歸依我佛。莫向鬼窟里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⑤。是男是女都能修,是俗是僧都有分。急求出路,要想到身後有身;切莫迷惑,須打破夢中迷境。若明日再等明日,看看青春誤盡;使後人復哀後人,累累白骨無窮。彌陀好念,莫空佛國之金台;閻老無情,莫惹他家的鐵棒。舍惡從善,改往修來。為大眾宣揚,為一家解說。個個齊上覺悟道,人人共免輪迴路。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靜心思過,一醒即悟,直下承當就是佛,平生再也不空過。

  註:

  ①(譬喻)十王經說:「閻魔法王遣閻魔卒。一名奪魂鬼,二名奪精鬼,三名縛魄鬼。即縛三魂至門關樹下。」

  ②地、水、火、風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質),所以叫做四大,人們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風之堅、濕、暖、動等性所構成的。此四大種性如果不調和,肉身就會敗壞分散。

  ③地獄三途之川也。川有三瀨,罪人至此無可奈何,故陰間有奈何橋。十王經說:「前大河即是葬頭,見渡亡人,名奈河津。」

  ④傳說在秦廣王殿右,高丈一,鏡大十圍,向東懸掛。使惡人照此自見在世自心之險,死赴地獄之險。

  ⑤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

理障更甚於欲

  生而盲者不識象,有一國王集群瞽而問之曰:「汝等欲知象之形否?」皆曰願知。乃命象夫牽象於庭,喚群瞽以手摸之。摸訖,問曰:「汝等已知象形否?」皆曰已知。乃各自揣度。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摸其脊者曰:「象形如屋。」摸其脅者曰:「象形如壁。」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各執一說,爭論不已,繼以毆擊。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琴者,其鼻也;柱者,其足也;屋者,其脊也;壁者,其脅也;箕者,其耳也;帚者,其尾也。」由是群瞽默不敢言。然意中猶謂所摸之不謬,而大恨群說之皆非,於是瞽人終身不識象矣。向使不教以手摸,則象之形狀,數語便知,夫何至於爭執也。惟其有此一摸,彼遂謂親驗之於手,斷無疑惑,是以牢固於中,而不可拔也。不讀書人,教以修凈土,縱未能皆信,然必不至於誹謗。若一讀舉業之書,便自以為是,空腹高心,以為此不過佛氏之教。而誠實之語,反為荒唐,甘露之投,視為鴆毒矣。故曰:理之為障更甚於欲。

理障是最大的障礙

  生來瞎眼的人不知道大象的形狀。有一位國王召來幾個瞎子,問他們是否想知道大象的形狀,瞎子們都說願意。於是國王叫人牽來一頭大象,叫幾個瞎子去摸。摸完之後,國王問他們知道大象的形狀了沒有,瞎子們都回答知道了。於是各自猜測,摸到鼻子的說象形如琴,摸到腳的說象形如柱,摸到脊背的說象形如屋,摸到脅的說象形如壁,摸到耳朵的說象形如箕,摸到尾巴的說象形如掃帚。瞎子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接著就撕打起來。國王笑著說:「你們都錯了!你們所說的『琴』是象鼻,『柱』是象腿,『屋』是象背,『壁』是象脅,『箕』是象耳,『帚』是象尾。聽國王這麼一說,瞎子們都不敢再講什麼了。但心裡都認為自己摸到的不會錯,而認為別人說的都是錯的。於是這些瞎子終其一生都不了解大象的形狀。如果當初不叫他們用手去摸,那麼只要簡單幾句話就能對他們講清楚大象的模樣,何至於爭執不休?只因為有這一摸,他們就認為這是親手經驗的,絕對不會有錯。於是那個錯誤的經驗就牢牢地樹立在心中,再也拔不掉了。不讀書的人,叫他修凈土,即使不相信,也決不至於誹謗。而一旦讀了幾本書,便自以為才高八斗,見多識廣,心中所知障①牢不可破,認為凈土只不過是釋氏的說教罷了。將誠實的話看成荒唐,把甘露當成鳩毒。因此可知理障②是修學凈土最大的障礙。

  註:

  ①②固有的知識攔住了眾生去探求生命的奧秘。根本無明,即是邪知邪見,阻礙了正知正見,而不明本覺真如之理。《圓覺經》說:「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補充:理障和事障是凈宗行者最大的障礙,不明事理,即使虔誠,也是盲目崇拜,難以往生。有些人想得比較簡單,一聽法師講凈土法門,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什麼也不管,就真的什麼也不管,糊糊塗塗念佛,習氣不改,煩惱很多,貪求往生解脫,甚至神神經經,走火入魔。法師的話並沒有錯,但在我們這個世界,業障如海的眾生,有幾個能夠真正放下身心一切,死心塌地念佛呢?如果真的什麼也不管,即使愚夫愚婦也能往生,而這樣的愚夫愚婦又有多少呢?古往今來,多少往生的大德,都是精通三藏的人。那麼多高僧大德,都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對於知識分子來說,弄懂凈土宗的要義,尤其重要。因為有知識的人心中首先已經有很多世間見解,對於超世間的凈土自然難以相信,而且還會認為這是愚昧迷信。如果要明白宇宙的真諦,就要讀一讀《金剛經》,知道宇宙本來面目,明白諸法實相。當道理明白後,就自然相信凈土的存在。事障則是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的問題,這也是一門學問。但當理障破除後,事障也會冰消雲散了。

先要知三世之說

  讀書人有不信前世後世,因而不信凈土者。不知前世後世,即是昨日來朝,合下便有,並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原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遂視為葯籠中物乎?文昌帝君勸士子文,開口便謂:「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是顯然有三世矣。士子科名,皆經其掌管,豈其言不足信乎?

先要知道三世之說

  讀書人不信有前世後世,因此就不信有凈土。前世後世,就好比昨日和明天,不管你承不承認,總是客觀存在的,並非佛家想出來的。文昌帝君陰騭文,開口就說我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就告訴我們顯然有三世了!讀書人考取功名,都經他掌管,難道他的話不值得相信嗎?

又要明因果之理

  儒者不信因果,非不信佛也,乃不信儒也。《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夫作善、作不善,因也。降祥、降殃,則果矣。譬之日與太陽,同是一物。故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若信乎其說,自然不敢為惡。倘以報應為荒唐,是落得欺人詐人,無所忌憚矣。且如一邑之內,一人信之而作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不信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

又要明白因果的道理

  儒門學者不信因果,不是不信佛,是不信儒。《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和「作不善」是因;「降祥」和「降殃」是果。譬如日與太陽同是一物。因此說:想要知道前世的因,看看你現在的境遇就明白了。人若相信這種說法,自然不敢作惡。倘若認為報應是荒唐之言,就會在世欺人詐人,無所忌憚了!如果一縣之內,一人相信因果,作一善事,萬人相信,就有萬善;一人不信因果,做一惡事,萬人不信,就有萬惡。因此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就會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就會大亂。

三世之理孔子必定說過

  三世之說,考之書史,所載甚多。即今世俗見聞,事亦不一。儒者止因孔子未嘗言及,所以不敢出諸口。然而孔子豈有不言者乎?若雲孔子不知三世,亦不得為聖人矣。一部《論語》中,孔子所言者,不過八千五百零三字,則言之不傳於後者必多。若必待見之經書而後信,則《四書》《五經》中,孔子未嘗自言其父母,儒者亦當隱諱其所生。未嘗自言其昆弟,儒者不當道及其手足。未嘗自言其室廬田疇,儒者不應居宮室而業恆產。不寧唯是,文房四寶,經書中未之及也,子之習字差矣。夏葛冬裘之外,未嘗說及小衣,得毋今之穿褲者非乎?江南金錫,儒者不當為用。西蜀丹青,儒者不當作彩。何也?以孔子未嘗出諸口也。獨是經書所傳,孔子教人孝友,儒者卻不肯孝友。教人忠恕,儒者卻不肯忠恕。並未嘗勸人賭博,儒者偏好賭博。並未嘗教人做某事某事,偏要去做某事某事。則又何也?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三世的道理孔子必定說過

  三世的道理,考證歷史著作,記載很多。儒門讀書人只因孔子沒有說過,所以不敢宣傳。然而,孔子難道真的沒有說過嗎?如果說孔子不知有三世,也就不能為聖人了!一部《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不過八千五百零三字。那麼他說過的話沒有流傳下來的一定很多。如果一定要看見經書上寫了才相信,那麼《四書五經》中孔子未曾說過自己的父母,讀書人也應當隱諱自己有父母嗎?孔子未曾說過自己的兄弟,讀書人也不應當提及自己的手足嗎?孔子未曾說過自己的房宅田產,讀書人也不應當有宮室田產嗎?不單單只是這些,文房四寶①,經書中沒有,你用文房四寶豈不是錯了嗎!夏葛②冬裘③以外,未曾說到小衣,難道今天穿褲的人也錯了嗎!江南金錫,讀書人不應當使用;四川丹青④,讀書人不能作顏料。為什麼呢?因為孔子沒有說過。偏偏經書說過孝友,讀書人卻不肯孝友;教人忠恕,讀書人卻不肯忠恕;並沒有勸人賭博,讀書人偏好賭博;並沒有教人做某事某事,偏要去做某事某事。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句話,就是沒有認真讀書好好思考啊!

  註:

  ①指筆、墨、紙、硯,是書房中常備的四種文具。

  ②葛布,作夏天衣服用。

  ③裘,皮衣。

  ④硃紅色和青色的顏料。

智者勿以短命自待

  人身初未嘗有死,死之名,乃從肉軀得之。蓋肉軀雖有變更,吾性本無變更。譬諸遠行,或乘舟坐轎,或馳馬驅車。舟車轎馬,肉軀也;乘舟車轎馬者,真性也。就肉軀論,長者不滿百年。若言吾之本來面目,豈止天長地久。靜言思之,何等快樂。今之不信後世者,知有肉軀,而不知有真性也,是明明以短命自待也,亦見之謬矣。

有智慧的人不要認為人生命短

  人身本來沒有生死,死的名字是從肉體而來。肉體雖有生老病死,我的本性卻沒有生老病死。好像遠行,或者乘船坐轎,或者騎馬坐車。船車轎馬就好比是肉體;那乘船車轎馬的,就好比是本性。就肉體來說,長壽的不滿百歲;就本性來說,卻是不可窮盡。靜靜地想一想,多麼快樂!今天那些不信有後世的人,只知道有肉體,卻不知還有真性。把無限的生命看成了有限的生命。真是太糊塗了!

有智者不可隘其見聞

  農夫心眼中,不知富翁境界。富翁心眼中,不知帝王境界。同在人類中,而大小懸殊矣。況其由人而天,復由天而至於佛國乎?人謂讀書之人,見聞必廣。豈知越是讀書人,見聞越小。由其執著先入之言,牢固不拔耳。蓋彼所見聞者,不過此間一國土。而不知世界之多,不可窮盡,日月之多,亦不可窮盡。但知厥初生民,始於盤古。不知劫初,自大平等王開創後,目下已經第九小劫。但知此處,號為中華。不知就閻浮一洲中,其自號為中華者,已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但知人生七十,便號古稀。不知劫初之人,皆從八萬四千歲而始。但知此方衣食之源,必由耕織。不知天宮佛土,皆念衣衣來,想食食至。但知金銀財寶,此方得之甚難。不知十方佛土,大地皆七寶所成。但見此方文字,止有蒼頡所造六書。不知自開闢後,書法已有六十四種。但知《左》、《國》、《史》、《漢》,些微典籍,便稱藝苑之宗。不知普光明殿上,秘笈琅函,同於山積。但知人類肉軀,必從男女精血而成。不知質托蓮胎,生於上妙香潔之處,可以不由女人之腹。但知娶得一位黃瘦婦女,便愛之惜之,珍之玩之,唯其言之是聽。豈知轉輪王臨御時,除玉女外,尚有二萬妙麗夫人。至於忉利天王,其玉女之多,動以萬億計,每一玉女之旁,化一天王,以受娛樂。但知人為萬物之靈,謂可贊化育、參天地。不知人類,不過六道中之一道,四生中之一生,十法界中之一法界。但知奉得一位兩位聖人,便謂其尊無對。其餘一應天神地祇人鬼,皆不足信。一應未曾目擊之事,皆謂荒唐。豈知每一國土,即有幾位聖人,主持教化。人類之多,閻浮提中,共有六千四百種,不獨此間一處有聖人。嗟乎!此種境界,豈聲色貨利之徒,所能窺其毫末哉?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樂,不知蒼龍躍於大海,突浪衝波。譬如蜣蜋,但知糞壤內轉丸之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里,風斯在下。是故學佛人,當須大著眼。

有智慧的人要把眼光放大

  農夫心眼中不知富翁境界,富翁心眼中不知帝王境界。同在人類中,富貴大小就非常懸殊了!何況由人到天,再由天到佛國呢!人們以為讀書的人,一定見多識廣。哪裡知道越是讀書人,見聞越小。因為他死執著那些世間見識,頑固不化!他的所見所聞,不會超過娑婆的國土。卻不知宇宙之大,不可窮盡,日月之多,也不可窮盡。只知道人類起源於盤古①,不知道本劫開始,自太平等王開創後,到目前已經過第九小劫。只知道我國叫作中華,不知在閻浮一洲中,叫作中華的,已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只知道人生七十就是古稀,不知道一劫開始,人的壽命都有八萬四千歲。只知道人間衣食來自耕織,不知道天宮佛土念衣衣來,想食食到。只知道金銀財寶人間很難得到,不知道十方佛土都是七寶所成。看見人間文字只有蒼頡②所造六書③,不知道自天地開闢後,書法已有六十四種。只知道《左傳》④、《國語》⑤、《史記》⑥、《漢書》⑦很少的典籍,就稱為藝苑之宗,不知道普光明殿⑧上,秘笈⑨寶函堆積如山。只知道人類肉體一定從男女精血合成,不知道投胎蓮花,在美妙香潔的地方出生,可以不經過女人之腹。只要娶到一個黃瘦婦女,就珍愛如寶,唯命是聽,哪知道轉輪聖王在天國,除玉女外,還有二萬妙麗夫人,至於忉利天王,玉女之多,動輒以萬億計數,每一個玉女的旁邊,化一個天王,互相娛樂。只知道人是萬物之靈,說可以使大自然生長萬物,與天地齊參,不知道人類只不過是六道中的一道,四生(10)中的一生,十法界(11)中的一法界。只要信奉一位兩位聖人,就說舉世無雙,其餘一切天地神鬼都不要相信,一切自己沒有看見的事情都說荒唐,哪知道每一處國土都有幾位聖人主持教化?人類之多,閻浮提中共有六千四百種,不單單我處有聖人。唉!這種境界,那些聲色貨利(12)之徒,怎能知道呢?譬如蚯蚓,只知道在一尺土中吃泥的快樂,不知道蒼龍躍於大海,劈波斬浪。譬如蜣螂(qiānɡ lánɡ,槍郎)只知道在糞土內打轉,不知大鵬扶搖(13)九萬里,搏擊長空。因此,學佛的人,要把眼光放大。

  註:

  ①我國傳說中開天闢地的人物。

  ②又稱倉頡(jié,節),傳說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③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④又稱《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作。古代史學和文學名著。記載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64年)的史事。

  ⑤又稱《春秋外傳》。全書十一篇,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作。是分國敘述的記言史書,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以晉語最詳。起自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終於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

  ⑥二十四史之一。漢司馬遷寫。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記載了我國遠古到漢武帝時的歷史。

  ⑦二十四史之一。後漢班固寫。包括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前23年二百三十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

  ⑧在摩竭陀國菩提道場之側,佛於此殿內說華嚴經九會中之第二會、第七會、第八會三會。若依舊經之八會,則為第二會與第七會之二會。華嚴經如來名號品說:「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同十定品說:「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諸佛三昧。」同離世間品說:「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同疏鈔十二說:「處在菩提道場東南可三里許,熙連河曲,彼河之龍為佛造此。」

  ⑨笈:負於背上的竹製書箱,此處泛指書籍。

  (10)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是;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是;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是,化生是無所依託,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是。

  (11)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12)沉迷歌舞女色,聚斂錢財。語出《尚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大王您不親近歌舞女色,不聚斂錢財)

  (13)自下而上。

藏經不可不讀

  雞犬牛羊,能鳴而不能語。較諸能言之人,人之能言者貴矣。一字不識之人,但能以口言語,不能以手言語。而略識幾字者,能以筆通信於千里之遠,則略識幾字者貴矣。略識幾字者,雖能以手代口,終不能化一手為百千手,並不能留其手以至百千年。若能博通古今,著書垂後,則能一書刷印百千書,一書留至百千年矣,其人不更貴乎?雖然,此猶世間之書也。若於儒書外,更能博覽佛藏,則一應天上天下,前劫後劫,以及龍宮海藏,皆可略知其概,見聞不更廣乎?雖然,見聞固廣,若不得捷徑之方,超出三界,則於菩提種子,猶無分也。倘能博通三藏,復遇凈土法門,能篤信而奉行之,斯其福德智慧所由來,非三世五世之事矣。或曰:龍宮海藏之文,雖系如來誠實之語,其如儒者之不信何?曰:堯舜禹湯文武之事,若以告之不識字人,彼亦以為荒唐也。是故佛書,誠不可不讀也。

佛經不可不讀

  雞狗牛羊,能鳴叫卻不能說話,與能夠說話的人比較,人就顯得高貴了!一字不識的人,只能用口說話,不能用筆墨說話。略識幾字的人,卻能用筆通信於千里之外。如此比較,則略識幾字的人就高貴了!略識幾字的人,雖然能夠以手代口,卻不能變一手為百千手,也不能留下他的手延伸到百千年。如果能夠博通古今,著書流傳於世,就能使一書印刷百千書,一書留傳到百千年了,這個人不就更高貴了嗎!如果在儒書以外,還能博覽佛教大藏①,那麼天上天下,前劫後劫,以及龍宮海藏,都可略知大概,見聞不就更廣了嗎!儘管如此,如果沒有得到解脫的捷徑,超出三界,那麼對於覺悟成佛的事,還是沒有緣份。假使能夠博通三藏②,又遇上凈土法門,並能虔誠信奉修行,那麼這個人的福德智慧根基,就不是三世五世的事了!

  有人說,龍宮大藏,雖然是如來誠實之語,那些讀書人不信怎麼辦?我認為,堯舜禹湯文武③的事迹,如果告訴不識字的人,他也會以為荒唐。因此,佛書確實不可不讀。

  註:

  ①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及歷代後賢著作,彙集成為完整的典籍,名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簡稱藏經。

  ②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③歷代帝王。

奘師善於啟發

  世俗或以僧無戒行,故輕之而不信凈土,謬也。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也。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昔唐太宗謂玄奘法師曰:「朕欲齋僧,但聞僧多無行,奈何?」奘法師曰:「崑山有玉,混雜泥沙。麗水生金,寧無瓦礫?土木雕成羅漢,敬之則福生。銅鐵鑄就金容,毀之而有罪。泥龍雖不能行雨,祈雨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太宗恍然曰:「朕自今以後,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嗟乎!太宗固自有宿福,一撥便醒。奘師亦可謂善於啟發矣!

玄奘法師善於啟發

  世俗有人因為看到僧不守戒修行,所以就輕視他們,也就不相信凈土。糊塗啊!這正好象道士不好,卻輕視老子;讀書人不好,卻輕視孔子。有智慧的人尚且不因人廢言①,我們怎麼能夠因為弟子不好而輕視老師的教育呢?從前唐太宗對玄奘法師②說:「我想要供養僧人,但聽說僧人多無修行,怎麼辦?」玄奘法師說:「崑山有玉,混雜泥沙;麗水③產金,豈無瓦礫?土木雕成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佛像,毀壞就會造罪;泥龍雖不能下雨,祈雨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太宗恍然大悟說:「我從今以後,即使看見小沙彌④,也好像見佛一樣。」太宗真是宿福深厚,一經點撥就覺悟。玄奘法師也真的善於啟發啊!

  註:

  ①因為某人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而全盤否定他的言論。

  ②唐朝的高僧,於唐太宗時曾到印度研究佛學十七年,回國後翻譯佛經很多,人稱三藏大師,或慈恩大師,為法相宗的開祖。

  ③麗水(lìhuǐ,離悔),地名,在浙江省。

  ④華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譯作勤策,即為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沙彌有三類:七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當於肉軀生厭離心

  人生在世,八苦交煎,而人不自知苦,反以為樂。宜乎以苦入苦,永無出期也。且以生苦言之,人在母胎,住肝膈之下,大腸之上,由膜而皰,漸漸成形,胞胎裹住,不得自由。母啖熱食,如灌鑊湯。母飲冷水,若卧寒冰。所居乃不潔之處,所食皆不凈之血。其住胎也,不滿三百日,其受苦也,同於數十年。迨至彌月,便倒懸其體,頭向產門,形質漸大,欲出無由。自斃之道,在此一刻。殺母機關,亦在此一刻。此時蓐母牽之,痛如車裂。所以一出胞胎,無不放聲大哭。出胎之後,屎溺狼籍,不知羞愧。所謂大富大貴者,亦如此。所謂大聖大賢者,亦如此。人惟習為固然,所以不知不覺。若能清夜一思,豈不可哀可恥?如來大聖,憐憫世間,教人求生凈土,蓮華化生,免此患難。奈何耽染沉迷,不生厭離之想?

要對肉體生厭離心

  人生在世,八苦①交集,可人不知自己之苦,反以為樂,可悲啊!以苦入苦,永無出期。就以生苦來說吧。人在母胎,住在肝膈②之下,大腸之上,由膜③變皰④,漸漸成形。胞胎里住,不能自由。母親吃熱食,如灌開水;母親飲冷水,如卧寒冰。所居是不清潔的地方,所食是不幹凈的膿血。住胎不滿三百天,等於受苦數十年。等到滿月,就全身倒懸,頭向產門,體質漸大,想出無門。母親與兒子的生死關鍵,都在此刻。左右牽動,痛如車裂。所以嬰兒一出胞胎,無不放聲大哭。出胎之後,屎尿滿身,不知羞愧。所謂大富大貴的人是這樣,所謂大聖大賢的人也是這樣。人因為習以為常,所以不知不覺。如能靜靜思考,難道不感到可哀可恥?如來大聖,憐憫世間眾生,教人求生凈土,蓮花化生,免除這種患難。為什麼還要沉迷苦海,執著肉體,不生厭離之想呢?

  註:

  ①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

  ②膈(ɡé,格),隔膜,人或哺乳動物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膜狀肌肉。

  ③膜(mó,模),生物體內部的薄皮形組織。

  ④皰(pào,泡),皮膚上長的象水泡的小疙瘩。

大孝人不願入胎

  神識投胎,不獨自己受苦,即為母者,亦大受其苦。無論在胎十月,度日如年。到出胎之際,為母者痛苦萬狀,慚懼難言。刻刻與鬼為鄰,念念求生不得。幸而難過重生,便愛嬰兒若寶,由是推燥就濕,顧復提攜,一生精血,暗裡消磨者多矣。昔有七歲沙彌,出家得道,自識宿命。因嘆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惱。為第一世母子時,鄰家亦生,吾獨短命,母見鄰子長成,即生悲惱。為第二母子時,吾復早夭,母若見人乳兒,即生悲惱。為第三母子時,十歲即亡,母見他兒飲食類我,即生悲惱。為第四母子時,未娶而死,母見同輩娶婦,即生悲惱。今當第五世,七歲出家,吾母憶念,復生悲惱。吾念生死輪迴,累親如此,所以精進修道。」今街上摩肩接踵,往來不絕之人,大抵遺累於親者多。能報親恩者,曾有幾人?夫托胎一世,即累一父母。則托胎百千萬世,即遺累百千萬世父母矣。若能超然出世,蓮華化生,永遠不累父母,豈非大孝之大孝乎?乃今之謗佛者,反謂出家不孝。是甘心常住胎中,而累及其親者也。

大孝人不願入胎

  神識投胎,不單單自己受苦,母親也大受痛苦。十月懷胎,度日如年。出胎之際,為母者痛苦萬狀,恐懼難言。刻刻與鬼為鄰,念念求生不得。慶幸度過難關,便愛嬰兒如寶。因此推燥就濕,哺育扶養,不辭勞苦,一生精血,就不知不覺消磨在這裡面了。從前有個七歲沙彌,出家得道,自識宿命,嘆息道:「我的身體,拖累五母悲惱。作第一世母子時,鄰居家也生子,我短命而死,母親看見鄰家子長大,就生悲惱。作第二世母子時,我又夭折,母親如果看見有人給嬰兒餵奶,就生悲惱。作第三世母子時,十歲即亡,母親看見其他兒童飲食象我,就生悲惱。作第四世母子時,未娶而死,母親看見同輩娶婦,就生悲惱。現在是第五世,七歲出家,我母思念,又生悲惱。我想到生死輪迴,如此拖累親人,所以精進修道。」今街上摩肩接踵①,往來不絕的人,大抵拖累親人的多,能報親恩的,能有幾人?托胎一世,就拖累一世父母;托胎百千萬世,就拖累百千萬世父母了!如果超然出世,蓮花化生,永遠不拖累父母,難道不是大孝中的大孝嗎?今天那些謗佛的人,反說出家不孝,這是甘心常住胎中,永遠拖累親人啊!

  補充:認為出家不孝,是世俗陋見。但是,要想出家,卻是一件必須認真思考的事情。對於今天的人,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首先,你要想想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出家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要更好地普度眾生。如果你因為家庭矛盾,失戀痛苦,人事糾葛,逃避空門,那就不是真正的出家者。有的人一生飽經風霜,深深感受人生是苦,在家學佛又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更加感到痛苦孤單,一旦家庭發生矛盾,就想出家一走了之。這不是明智之舉。因為,你的舉動不但沒有解決矛盾,而且激化了矛盾。如果家人想不通,發生意外,責任就在你身上。學佛人,要結善緣,不結惡緣。讓一切眾生歡喜就是讓諸佛菩薩歡喜。所以,你沒有盡到做人的責任,你出家不但沒有價值,也違背了佛陀的教導。如果你盡到了做人的責任,即使你沒有出家,也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所謂身體出家易,心地出家難。所以真正出家不看外表,而要看你的內心。

  註:

  ①肩並肩,腳碰腳,形容來往的人很多很擠。踵,腳跟。

大貴人須知自慚

  所謂貴人者,非爵尊位顯、學富五車之謂也。謂其能去乎賤態也,謂其能去同乎禽獸之賤態也。賤何在?曰貪、曰淫、曰殺、曰盜,是也,此禽獸所同有也。其外尚有可羞可恨者,莫如腹中化糞一事。無論珍饈百味,一入咽喉,便同津唾腦涎,隨之而下。胃中即有黃色長蟲,屈伸宛轉於其內,經一晝夜,鑽嚙消化,流注大腸,臭不可近。積之既多,遂從大小便,分道湧出,醜惡之狀,同於犬豕。此種賤態,偶一為之,已是可羞,何堪日日如此?若有此賤態,不自覺知,不求厭離,便與禽獸無異。故必自怨自艾,刻刻欲去此賤態,方是大貴之人。六天之中,雖食天須陀味,然皆香潔輕清,無纖塵渣滓。身上香雲,湧現自在。百千萬國,倏忽去來。無有涕淚痰涎、大小便利之穢。故天人一爪甲,價值閻浮提地。然不可稱為大貴人者,以猶不免於輪迴也。是必超然出世,蓮華化生,而後可永絕此賤態也。此非孔孟之力,所能救吾也。

大貴人必須知道慚愧

  所謂貴人,並非權位顯赫,學富五車①。真正的大貴人就是能遠離賤態啊!就是說他能遠離與禽獸相同的賤態啊!賤在哪裡呢?就是貪、淫、殺、盜。此外還有更可羞可恨的,莫如腹中化糞一事。無論山珍海味,一入咽喉,便同津唾腦涎,隨之而下,胃中即有黃色長蟲,屈伸宛轉在其中,經一晝夜,鑽嚙消化,流注於大腸,臭不可近,積累一多,就從大小便分道湧出。醜惡的樣子,與豬狗相同。這種賤態,偶一為之,已是可羞,怎麼能夠天天如此?有這樣的賤態,自己沒有感覺,不求厭離,就與禽獸無異。因此一定要自怨自艾②,時時想要遠離這種賤態,才是真正的大貴之人。

  六天③之中,雖吃天食美味,但都香潔輕清,沒有一絲一毫渣滓。身上香雲,自在湧現。百千萬國,自由來去。沒有污穢的涕淚痰涎、大小便溺。天人一片小爪甲,價值人間滿地金。然而,還是不可稱為大貴人。因為他們還沒有擺脫輪迴。只有超然出世,蓮花化生,才能永遠斷絕這種賤態!這不是孔孟之力所能挽救的!

  註:

  ①形容讀書多,學問大。五車,指五車書。

  ②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艾,治理,懲治。

  ③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蠶繭喻

  蠶之作繭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盡吐腹中所有以成之。方謂常住其中,可安然無恙。豈知所以自經自營者,適所以自纏自縛乎。豈知彼方恃其所吐以衛身,人即利其所吐以殺身乎。萬萬千千痴蟲,誰得免於沸湯者?然彼方子復傳子,孫復傳孫,以入沸湯也,則慘莫慘於此也。世間兩片大門內之家蠶,亦復如是。竭畢世之經營,剛剛為妻子謀衣食,設機械〖指巧詐〗,結怨仇,無所不至。迨家業粗成,而此身已束縛其中矣。萬萬千千痴人,誰得免於償報者?然彼方將子復傳子,孫復傳孫,以償報也,則奇莫奇於此也。故《四十二章經》云:「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蠶繭

  蠶蟲作繭,奮力牽絲,左纏右繞,下纏上繞,吐盡腹內所有,費盡周身氣力,才作成一個繭。以為從此可以長住其中,安然無恙了。卻不知道苦心經營,不過是自纏自縛。蠶以所吐之絲自衛,不知人恰恰以所吐之絲殺它,萬萬千千的痴蟲都被投入沸水之中!但蠶卻將作繭之法傳給子,子又傳給孫,子子孫孫都被投入沸水中,沒有比這更凄慘的事了!我們人類也是兩扇大門之內的家繭。世上的人一輩子苦心經營,為妻兒子女謀衣食,用盡各種詭計,結下許多怨仇,無所不至。等到家業剛有成就,自己一身已束縛在其中了。萬萬千千的痴人,誰也躲不了報應。可人又將這個法子傳給子,子又傳給孫,子子孫孫都要報應,竟無人覺醒,真是沒有比這更奇怪的了!因此,《四十二章經》說:人被妻兒子女房舍屋宅所束縛,超過牢獄。牢獄還有釋放的一天,而妻兒子女卻沒有遠離之念。

籪籃喻

  漁人設籪中流,使魚不得越過。其傍浮以水草,示以可藏匿狀,而密埋能進不能出之籃於草下。於是魚爭投之,以為可以棲托,而不知已在籃中矣。愛河中之籪籃,亦復如是。人但知無病無患時,家舍可安,妻子可托,悠悠忽過,不覺不知。一旦閻老之籃忽起,而平日最愛之父子夫妻,一一被其登簿勾取,思之豈不可恨?徒恨無益,唯有使其不敢勾取,乃為高著。〖籪(duàn),插在河中攔捕魚類的竹柵欄。〗

柵欄捕魚

  捕魚的人在河中安設竹柵欄,使魚不能通過。在柵欄旁邊放一些水草,引誘魚游到水草中藏身,而在水草下暗埋只能進不能出的籃子。魚兒們爭先恐後地遊了進去,以為有了安全的避身之所,不知道自己已進了籃中。愛河中的竹柵欄也是一樣的。人只知無病無患時家舍平安,妻子可作依靠,這樣悠悠忽忽地過生活。不料有一天閻王爺將籃子提起,平時恩愛父子夫妻一個個離去,心中怎麼不恨惱?但恨惱又有什麼用,只有使閻王爺不敢勾取籃子,才是棋高一著。

  補充:棋高一著在哪裡?惟有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解脫生命輪迴的捷徑。

馬喻

  馬有四種:其最上良馬,見鞭影而馳,不待驅策;次則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輕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駑馬,鞭重亦不走,必錐入於膚,痛極而始走。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於醒覺,百里內聞人死,即當駭曰:「百里內有人死矣,吾亦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脫。此見鞭影而馳者也。其次則見親戚死而覺悟。又其次見逼鄰人死,而後覺悟。若待自己年老,或自己有病,而後覺悟,已是錐入膚而後走者。倘或年老猶不覺悟,或已病猶不覺悟,豈非並此而不若者乎?

  馬有四種,上等的是良馬,見鞭影就跑,不用你驅趕它。次一等的馬,一鞭子就跑。又次一等的,鞭輕了不肯動,要重鞭才肯跑。最下劣的馬,重重鞭打也不肯走,非得用錐子刺它,痛極了才肯行走。人也是這樣的。有智慧的人容易醒悟,聽到方圓百里之內有人死了,當下就警惕說:「百里之內有人死了,我也是人,我也會死的,應該馬上修行,以求解脫。」這就是見鞭影就奔跑的那一類。其次,有見親戚死了而覺悟的,又有見鄰人死了而覺悟的。如果一定要等自己老了或者重病才覺悟,就是錐子已經刺進肉里了才肯奔跑的那一類。假使年老了還是不覺悟,或雖已重病仍不覺悟,這不是比錐子刺肉才醒的那一類還不如嗎?

野狐喻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未幾,果有欲棄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俄有童子來,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猶無關於性命,仍復忍之。俄復有人曰:「皮可補裘。」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脫矣。人在三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托胎為人,已難逃於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過。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桑榆遲暮,已將斷頭剖腹矣。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野狐

  野狐黑夜潛入廚房,飽食睡去,天亮後無法逃跑,就裝死等人離開。沒有多久,人們看見死狐,果然有人想要丟棄而去。但有一個人說:「狐尾很好,等我割下再走。」狐狸聽見很恐懼,忍痛讓人割下尾巴。過了一會,有一個小孩來了,想要取走狐狸的兩耳,狐狸一聽更加恐懼,但想到取走兩耳還不至於送命,仍然強忍疼痛。再過一會,又有人說:「狐皮可修補皮衣。」狐狸大驚,心想:「要取我皮,一定會斷頭剖腹,怎麼能夠忍受呢?」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竟然逃跑了!人在三界牢獄,無異於狐狸在廚房。既然已經托胎為人,就難逃一死。只有念佛歸西,才能死裡逃生。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晚年衰老,就要斷頭剖腹了!如果不發大誓願,奮不顧身,怎麼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呢?

  補充:當代社會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怎麼度過晚年?是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都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說的。老年人來日不多,今天不知明日死。如果還是悠悠度日,必將墮入輪迴。如果猛然醒悟,發心念佛,就一定會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歸咎冥王

  一人死,見冥王,據孽受罪。其人曰:「早知如此,大王何不先通一信?」冥王曰:「通過信矣。汝發漸黃,是第一信。汝齒漸搖,是第二信。汝力漸衰,是第三信。汝之耳目漸昏聵,是第四第五信。信之通也屢矣。」有少年者泣曰:「彼信通矣,我猶未也。」冥王曰:「通於爾亦多矣。爾猶憶某少年,有病死疫亡者乎?某少年,有刀傷縊死者乎?某少年有水溺火焚、狼吞蛇螫者乎?皆汝信也。豈必呼名而告也?」任汝有拔山蓋世之勇,掀天揭地之才,其能免於此間之對簿乎?獨有超然事外,不唯免於此間之對簿,並能使冥王敬而禮之者,則唯念佛往生之人。

歸罪冥王

  一人死了,看見冥王,要根據生前罪業受懲。這個人說:「早知如此,大王為什麼不先通報一聲?」冥王說:「通過信了!頭髮漸黃,是第一信;牙齒漸搖,是第二信;力氣漸衰,是第三信;耳目漸昏聵,是第四信、第五信。已經通過多次信了!」有個少年者哭泣說:「他的信通了,我的卻沒有通。」冥王說:「給你通信也很多次了!你還記得某少年病死了嗎?某少年刀傷弔死了嗎?某少年被水溺、火焚、狼吞、蛇咬死了嗎?這些都是給你通信,難道一定要喊你的名字告訴你嗎?」任憑你有拔山蓋世之勇,翻天覆地之才,也不能免除此時的對質。只有超然物外①的人,不但能夠免除陰間對質,還能使冥王尊敬禮待,這些人就是念佛往生之人。

  註:

  ①超出於社會名利權欲鬥爭之外。

撲燈蛾

  燈蛾之死於油火也,非死於油火也,死於見也。人方憐而驅之,彼必乘隙而投之,以為我之所見者,必不謬,是以一往無前,死而後已也。人之嗜聲色、嗜貨利、嗜賭博者,亦因彼之所見者,止在於此,是以一往無前,直至死而後已也,何不借鑒於蛾也?

燈蛾撲火

  燈蛾死於火焰,其實並非死於火焰,而是死於它的妄見。人憐憫它,將它從燈火旁驅走,但它必乘人不備,重新投入火中。它以為自己所見必不會有錯,因此一往無前,死而後已!那些愛色、愛名、愛利、愛賭博的人,也因為他們眼中只見色、見名、見利、見賭,因此一往無前,至死方休。這些人為什麼不以燈蛾撲火為教訓呢!

窗內蠅

  痴蠅之在窗也,有盤旋往複,竟日不能出者,由其拘於所見,不能作一退步耳。若能翻然作一退步,處處海闊天空矣。娑婆世界,是一個大窗槅(gé),自古及今,不知關閉多少痴蠅於內。吾今幸而忽作退步,向西飛去也。向西飛去也,快哉!

窗內的蒼蠅

  愚痴的蒼蠅在窗前盤旋往複,花了一天的時間也出不去,這是因為它們拘泥於眼前所見,不能退一步另尋出路。如果作一退步,則處處海闊天空了!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大窗戶,從古至今,不知關閉了多少痴蠅在裡面。我今天幸而作一退步,向西飛去,真痛快呀!

調馬四法

  佛世有調御良馬者。佛問其用幾法,答言用四法:一恩、二威、三先威後恩、四先恩後威。佛言:「四法不調,將如之何?」馬師曰:「便當殺之。世尊教化眾生,當用何法?」佛言:「亦用四法。其一用恩者,謂善信之人,教以修行學道;其二用威者,謂造惡之人,示以三途輪轉;三則先教以修行學道;四則先示以三途輪轉。」馬師曰:「四法不化,將如之何?」佛言:「我亦殺之。」馬師曰:「如來大慈,何以行殺?」佛言:「四法不化,教亦無益,遂不與言。不與之言,即殺之矣。」

調馬四法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問一個善於調養馬匹的人,用幾種方法調馬。馬師說有四種方法:一恩、二威、三先威後恩、四先恩後威。佛問,如果這四種方法都行不通,怎麼辦?馬師回答說,那我就殺了它。馬師反問,世尊教導眾生用什麼方法?佛回答,也用四法:第一用恩,對信奉佛法的人教他修行學道;第二用威,對造惡的人,讓他看到三途惡報;第三是先教他修行學道;第四法是先示以三途輪轉。馬師問,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生效怎麼辦?佛說,我也殺了他。馬師說,如來大慈大悲,怎麼也造惡業。佛說,四種方法都不生效,再教也無用,我就不再對他講法了,不對他講法,就是殺了他。

眼藥

  世尊之將入涅槃也,摩耶夫人(凈飯王之後)在忉利天宮,得數種惡夢。內一夢云:夢下界日輪忽沒,舉世黑暗,有無數羅剎,手執利刀,挑去世人之眼。摩耶嘆曰:「此必吾子釋迦如來,入涅槃之兆也。」俄而阿那律尊者,果然升天來報矣。世間毀謗三寶之書,皆挑去人之眼目者也。末劫之人,福力愈淺,則此種書籍愈多。智慧愈微,則奉此種書籍者愈眾。故有福之人,必須早自覺悟,不被其挑,固為上也。倘或已經挑傷,宜速以妙藥塗之。葯何在?此書亦其一也。

眼藥

  釋迦牟尼世尊將要涅槃的時候,摩耶夫人①在忉利天宮,做了幾種惡夢。其中夢見下界太陽忽然隱沒,舉世黑暗,有無數羅剎②,手拿利刀,挑去世人的眼睛。摩耶嘆息道:「這一定是我兒子釋迦如來涅槃的預兆啊!」一會兒,阿那律尊者③果然升天來報告世尊涅槃。世間毀謗三寶的書籍,都能挑去人的眼睛。末劫人類,福力越來越淺,這種書籍越來越多,智慧越來越低,信奉這種書籍的人也就越來越多。因此,有福的人,必須早日覺悟。不被它們挑去眼睛是上策。如果已經挑傷,應當趕快用妙藥塗上。葯在什麼地方呢?這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註:

  ①即摩耶夫人,她是凈飯王的夫人,也是釋尊的母親。

  ②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羅剎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

  ③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稱。

有願必遂

  宋呂文正公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封許國公。每晨興禮佛時,必祝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願吾子孫,世食天祿,護持三寶。」後從子夷簡,封申國公,每遇元日,拜家廟後,即叩禮廣慧禪師。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國公,於天衣禪師亦如之;左丞好問,於圓照禪師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於佛照禪師亦如之。世世貴顯奉佛,果符公願。夫文正所期,不過世願,猶能成就。何況發菩提心,願生安養,而不遂其所求乎?

有願必成

  宋呂蒙正①,字聖功,太宗時,考取第一名進士,封許國公。呂公每天早晨禮佛,一定要祈禱說:「不信佛的人,不要投生到我家來,只願子孫世世代代以宰官身護持三寶。」後來他的兒子夷簡封為申國公,每遇到初一,拜完家廟後,就去親近廣慧禪師。申公的兒子公著也被封為申國公,經常親近天衣禪師。老二好問,經常親近圓照禪師。老二的兒子用中,經常親近佛照禪師。世世代代顯貴奉佛,果然應了呂公之願。

  呂文正公的期望,只不過是世間善願,尚且能夠成就。難道發菩提心,願生凈土,反而不能成就嗎?

  註:

  ①呂蒙正(946—1011)。宋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第一。太宗、真宗時,三任宰相。主張和平外交。封萊國公。謚文穆。

為僧者不可不修凈土

  宋青草堂禪師,素有戒行,年九十餘。曾氏常供養之,屢施衣物。僧感其德,許以托生其家。後曾氏婦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以前世曾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後作賢宰相。又如明末浙江僧大成,為寺中收盞飯供眾,道經飯店史家。其家奉佛,僧來化齋者必留,大成收飯回寺。史見其日飯少,輒以其飯湊滿。史家素無子,後其妻忽有孕,分娩時,親見大成走入卧房,急追問之,不得。而分娩者,竟產一男。是日大成僧不見來取飯,造寺問之,乃知即於是日謝世。於是即以大成名之。其子幼年,聰慧孝友,茹胎齋,終身不破戒。以順治乙未,大魁天下。自世俗觀之,此兩公者,皆富貴而享大名。若修行人觀之,兩僧之自誤者多矣。向使兩師知有西方法門,以其所修者迴向凈土,縱或不能上品,猶或可以中品。何至僅以狀元、宰相竟其局哉?

出家人不可不修凈土

  宋代青草堂禪師,素來嚴持戒律,年已九十多歲,曾氏常供養他,經常施給衣物。禪師感激曾氏之恩,說下一世要投生曾家報恩。不久曾妻生了一個兒子,派人去看青草堂禪師,禪師已經坐化了。兒子取名為曾魯公。因為他前世修了福慧,所以少年得志中了狀元,後來又作了宰相。

  明朝末年僧人大成,每天到寺外化緣供養廟內僧眾,要經過史家開的飯店。史家信佛,只要是出家人來化緣,必定要留飯。大成每次化了飯食回寺廟經過史家,史家如果見他化的飯不夠眾人吃,總要從自己飯店裡給添足。史家無子,後來史妻忽然有了身孕,到分娩時,史某分明看見大成從外面進來走入卧房,急忙追上去,尋大成不見,隨即史妻產下一男孩。這天大成沒有來拿飯。史某派人去寺廟探問,才知當天大成去世了。史家明白大成已來投胎,就給兒子取名大成。兒子幼年就十分聰慧,孝順父母,從小素食,終身不破戒,順治乙未年中了狀元。

  以世俗的眼光看,這兩個人都富貴而享有功名,但在修行人看來,兩位僧人都誤了自己!如果他們兩位知道凈土法門,以自己的修持迴向凈土,即使不能蓮生上品,也可以中品往生,又何至於僅以狀元宰相而告終呢!

高僧亦宜修凈土

  隋相州釋玄景,宗、教俱通,道風遐播。大業二年六月,將欲示寂,沐浴端坐,兩目上視。忽自言曰:「吾欲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云何乃作夜摩天王?」眾問之。曰:「非爾所知也。」頃之又云:「天上甚忙,賓客甚多。」遂坐而逝。嗟乎!師修行時,固發心見彌勒。到此不能見彌勒,而轉作天王者也。自世俗觀之,其位已在上帝之上矣。然較之生於西方,則遠不逮也。是知高僧亦不可不修凈土也。

高僧也應修凈土

  隋相州釋玄景,通宗通教,聲名遠揚。大業二年六月,將要示寂,沐浴端坐,兩目上視,忽然自言自語地說:「我本來想要見彌勒菩薩①,不知為什麼作了夜摩天王②。」大眾詢問,回答說:「不是你們能夠知道的。」一會又說:「天上很忙,賓客很多。」於是坐化。

  可惜啊!禪師修行時,本來發心見彌勒,到此不能見彌勒,轉作天王。從世俗眼光來看,地位已在上帝之上了。但與往生西方比較起來,就差得遠了!因此,就可以知道高僧不可不修凈土!

  註:

  ①華譯為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②夜摩天,華譯時分,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不可甘心作鬼

  大千世界,一切人類,不問貴賤智愚、老幼男女,臨終之後,若不出世,未有不為鬼者。勸人念佛,求生凈土,是勸世人不去為鬼也。小儒不信佛法,反從而謗之,不唯自己甘心為鬼,並欲勸一切世人為鬼矣。其現在不為鬼者,特暫耳。目下林林總總一切人,即轉盼後林林總總一切鬼也。人惟不知甚暫,所以疲形勞神以求富貴。無論不得富貴,縱使極富極貴,當臨去之候,手內不能齎分文,一鬼呼之而輒去,安在其為富貴耶?獨有念佛之人,到此無疾無災,安然脫化。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惡鬼睹影潛蹤,閻老聞名頂禮。豈非超然出世之大丈夫乎!人惟如是,而後始能不作鬼也。則夫不作鬼者,誠非易事也。

不可甘心作鬼

  大千世界,一切人類,無論貴賤智愚,老幼男女,臨終之後,若不出世,沒有不做鬼的。勸人念佛求生凈土,是勸世人不去做鬼啊!小儒不信佛法,反而毀謗,不單單自己甘心做鬼,並想要勸一切世人做鬼了!他現在沒有做鬼只是暫時現象!眼前林林總總①一切人都在盼望變做成林林總總一切鬼。人因為不知道做人只是暫時現象,所以不知疲倦費盡心力以求富貴。他沒有去想一想,無論得到富貴,還是沒有得到富貴,當死去之時,手內帶不走分文,無常鬼一喊即去,怎麼還能富貴呢?只有念佛的人,至此無病無災,安然脫化,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惡鬼見影潛蹤,閻老聞名頂禮,難道不是超然出世的大丈夫嗎?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不做鬼。要不做鬼,確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註:

  ①形容繁多。

九類皆當往生

  九類者,所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也。九類,則盡乎貴賤幽明,及天上天下之數矣。九類之中,最苦者,三惡道;最樂者,三界二十八天。止因未出生死,所以輪迴六道,是苦者固苦,樂者亦苦也。縱使長壽諸天現享無涯之樂,然而天福報盡,仍墮三途。豈若極樂國土之永脫輪迴,長辭六趣乎?余嘗於文昌、關帝、東嶽廟中進香,禮拜之後,必祝云:「願帝君尊信三寶,發菩提心,往生西方,行菩薩道。」又嘗頂禮斗母尊天,及昊天上帝,雖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之後,亦願至尊念佛往生,行菩薩道,廣度一切。何以故?只因有智慧人,看得世間極高明事,無如念佛。最有福事,莫若往生。念佛往生,非一切福德所可比擬者也。斗母尊天,即經中摩利支天菩薩。昊天上帝,即經中所稱忉利天王。世尊每說法時,忉利天王,無不恭敬禮拜,侍立左右。今日聞此默祝,必然歡喜,斷無反開罪戾之事。吾輩幸而遇此法門,不思勇猛精進,迴向菩提,豈非如來所稱最可憐憫者乎?

九類皆當往生

  九類就是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包括了貴的、賤的、陰間、陽世、天下、天上一切眾生。九類中,最苦的是三惡道眾生,最快樂的是三界中二十八天眾生。只因未出生死,所以輪迴六道。在痛苦中的當然痛苦,就是享受快樂的也是痛苦。即使長壽各天,現在享受無窮快樂,然而天福報盡,仍墮三途,哪裡比得上極樂國土永脫輪迴,長別六趣呢?我曾經在文昌、關帝、東嶽廟中進香,禮拜之後,一定祈禱:「願帝君尊信三寶,發菩提心,往生西方,行菩薩道!」又曾經頂禮斗母尊天及昊天上帝,雖誠惶誠恐,但稽首叩頭之後,也願至尊念佛往生,行菩薩道,廣度一切。為什麼呢?只因有智慧的人,看得出世間最高明的事,無如念佛;最有福的事,莫如往生。念佛往生,不是一切福德可比擬的。斗母尊天即經中所說摩支天菩薩,昊天上帝即經中所稱忉利天王。世尊每說法時,忉利天王,無不恭敬禮拜,侍立左右。今天聽到我默默的祝願,一定歡喜,絕對沒有反而開罪的事。我們有幸遇到這樣的解脫法門,不思勇猛精進,迴向菩提,那不就是如來所稱最可憐憫的人嗎?

  補充:一胎生,二卵生,三濕生,四化生,這四種是三界受生的差別。天與地獄唯化生,鬼兼胎化,人畜具四。五有色,謂色界天。六無色,謂無色界天。七有想,指無色界之中除無想天外的其他一切天處。因為它總有心想。八無想,屬色界第四禪的無想天。此為五百大劫之間,感無心無想之果,外道所迷執為真涅槃。九非有想非無想,無色界之第四處非想非非想天也。此天處非如無想天之無心,亦非如有想天有粗漫之心想,故名為非想(無粗想),非非想(有細心)天。金剛經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念佛無枉用之力

  世俗之事,謀而不成,則前功盡棄。獨有念佛,縱有始無終,而從前所念,亦決不枉費。昔有樵夫,遇虎登樹,一稱「南無佛」,多生多劫後,猶賴之以出家,漸至成佛者。何況精誠一世乎?即或現世不能往生,來世必出生死。非如世俗之讀書不就,枉費精神。經營不就,反虧貲本也。

念佛無枉用之力

  世俗事情,精心策劃,卻不成功,則前功盡棄。只有念佛,即使有始無終,而從前所念,也決不枉費。從前有個樵夫,遇虎登樹,喊「南無佛」。多生多劫後,因此菩提種子而出家,漸漸成佛。何況精誠一世的人呢?即使現世不能往生,來世必出生死,不象世俗讀書不成,枉費精神,經營不成,反虧資本。

人間勝事無如念佛

  《譬喻經》云:昔有夫妻二人,禱天求子。婦即懷娠,生四種物:一旃檀米斗、二甘露蜜瓶、三珍寶錦囊、四七節神杖。其人嘆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物?」天神問曰:「汝欲得子何為?」其人曰:「吾欲得子,將來望其養育耳。」神曰:「斗中之米,取之復盈。甘露瓶中,能消百病。珍寶之囊,用之不竭。七節神杖,以備凶暴。人間孝子,豈能如是?」其人大喜,遂至殷富。後他國聞之,遣兵往奪。其人擎杖,飛行擊退,保之終身。世人孜孜汲汲,無暇修行者,不過為妻子耳。然妻子縱極趨奉,安能若此四物哉?至於往生西方,則超出生死,萬福莊嚴,所求如意。又豈四物之所可比哉?故天上人間,第一勝事,無如念佛。

人間美事莫如念佛

  《譬喻經》說:從前有夫妻二人,禱天求子,婦即懷娠,生四種物,一是旃檀米斗,二是甘露蜜瓶,三是珍寶錦囊,四是七節神杖。這個人嘆道:「我本意是求子,沒有想要這些東西。」天神問他:「你求子是為了什麼?」這個人說:「我求子,是希望將來有人養老送終。」神說:「斗中的米,取之不盡;甘露蜜瓶,能消百病;珍寶錦囊,用之不竭;七節神杖,以防凶暴。人間孝子,誰能如此?」這人大喜,從此大富。後來有一個國家聽到這件事,派兵侵奪。此人舉起七節神杖,飛行擊退,終身受到保護。世人忙忙碌碌,沒有時間想到修行,只不過是為了妻子兒女罷了。然而妻子兒女即使樣樣如意,怎麼比得上這四件寶物呢?至於往生西方,則超出生死,萬福莊嚴,所求如意,四件寶物又怎麼能夠相比呢?因此,天上人間,第一美事,莫如念佛。

  清光緒二三年,北方數省大旱。有蔚州僧蓮某者,於村外小廟中住。有山東饑民突來,喊肚飢,要吃飯。僧云:「我飯已吃過,無有餘者。」其人要更急。僧云:「我為汝另煮點。」其僧日課六萬佛號,口雖許煮,欲將此一串珠掐完。其人意謂不與我煮,遂執斧,用背向頭一打,僧遂跌倒。其人以挖煤鐵勺,挖兩勺腦肉,倒於煤中而去。其僧昏迷,不知人事,遂到鍾前,急撞數十下。村中凡有官事,以撞鐘為號令,遂通來廟中。見其僧仍卧被打之處,血流滂沱,而從屋至鍾前,來去皆流有血跡。按之,猶有氣,因扶起喚醒。云:「被饑民所打。」遂去數十人四路追之,其人被執,願為償命,拉至廟中。僧曰:「我與彼前生定規有怨,彼今打我,諸君又難為他,豈不是令我白受打?不但宿怨不能解,更結新怨,我吃不起此虧。我尚有一千錢,與他令去。」其僧之頂遂長合,而且仍復如平人之堅硬,但全頂無一毛,而周圍俱有傷痕,亦異矣哉。光緒十三年,光與其師弟蓮如,由紅螺山朝五台,回至其僧廟中,時已六十餘矣,面目奕奕有光,一望即知其為有道之士也。蓮如師指其頂,而為光言之。附之於此,以為啟信之助。民國十一年,釋印光記。

  清光緒二三年,北方數省大旱。蔚州有位僧人蓮某,在村外小廟中住。一天,一個山東饑民突然到此,喊肚子飢餓,要吃飯。僧人說:「我已經吃過飯,沒有剩餘。」這個人要得更急,僧人說我替你另外煮一點。此僧每天念六萬佛號,口裡雖然答應煮飯,但想要把這一串佛珠數完,遲遲沒有行動。這個人以為僧人不想煮飯,就拿起斧頭,用斧背往他的頭上打來,僧人就跌倒在地。此人又用挖煤鐵勺,挖了兩勺腦肉,見僧人倒在煤中後逃跑。僧人昏迷,不省人事,踉踉蹌蹌跑到鍾前急撞幾十下。村中凡有公事,以撞鐘作為集合信號。於是村民都趕來廟中。看見僧人倒在地上,被打之處,血流滂沱。從屋到鍾前,來去都流有血跡。用手按到鼻下,感覺還有氣。大家就把僧人扶起喚醒,僧人講述了剛才的遭遇,大家立即派出幾十人四路追趕。兇手被抓住,願意償命,拉回到廟中。僧人說:「我與他前生一定有怨,他今天打我,各位又難為他,難道不是叫我白白受打?不但前怨不能解除,又結下新怨,我吃不起這麼大的虧!我還有一千錢,送給他,叫他走吧。」說完後僧人的頭頂就自動癒合,而且仍舊象原來一樣堅硬,只是整個頭頂沒有一根頭髮,周圍留有傷痕。這真是一件奇事啊!

  光緒十三年,我印光與他的師弟蓮如,由紅螺山朝拜五台山,回到此僧廟中,僧人已經六十多歲了。面目神采奕奕,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高僧。說及此事。我就附在這裡,以增長人們念佛的信心。

  民國十一年釋印光記

西歸直指卷四

往生事略

  無憑無據的話不足相信,有證有驗之言一定真實。念佛往生是有證有驗的。天下萬事萬物假冒偽劣很多,唯獨生死大事一點也不能作假。古今聖賢豪傑,講道論德,修仁行義,千千萬萬,不知有多少。但他們死時,都是患病卧床,一命嗚呼!若要預知時至,沐浴端坐,或異香滿室,或見天樂迎空,自有人類以來,還沒有一人啊!只有念佛的人,此種祥瑞,不能一一說盡。因此,最實用的是念佛人,最尊貴的也是念佛人!他們臨終之際,既然如此安閑自在,則所到之處,必是非凡的福地。人為什麼不在這個方面動一動念頭呢?現在將此地生西的人,摘錄數條,取名為《往生事略》,目的只是見賢思齊,同生安養①罷了!

  註:

  ①西方極樂國之異名,無量壽經說:「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義寂疏說:「安心養身,故曰安養。」

菩薩往生類

如來授記①往生

  《大乘無量壽經》說:彌勒菩薩問佛陀:「在此世界,有多少菩薩,往生極樂?」佛陀告訴彌勒菩薩:「在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國土,小乘菩薩②無法計數。不但此國,其他佛土,如遠照佛國,有一百八十億菩薩,都會往生極樂。十方佛國,往生的很多,無法計算。我如果詳細說來,一劫時間都不能說盡。」

  註:

  ①記名之義,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

  ②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文殊菩薩願生

  《觀佛三昧經》中佛陀授記文殊菩薩往生極樂。文殊菩薩發願偈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國,生到佛國後,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普賢菩薩求生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發十種大願,普為眾生求生凈土。偈說:「願我臨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西方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天親菩薩寫偈論勸人往生

  天親菩薩,天竺人,著作很多,升兜率天宮內院,見彌勒菩薩後,專著《無量壽經論》及凈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象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憑藉神力前往極樂國,見到阿彌陀佛,說:「娑婆眾生,願生凈土,沒有佛象,敬請垂降。」佛說:「你只要最先實行,馬上就會出現。」五通菩薩回來,聖象已到,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就傳寫流布。見《感通傳》。

  補充:天竺的雞頭摩寺有五通菩薩往安樂世界,勸請彌陀的形像來,流佈於天竺。此為我土阿彌陀佛畫像之始。

作論起信

  馬鳴菩薩①,西天第十二祖②,曾著《起信論》,勸人求生凈土,言詞懇切。

  註:

  ①中天竺人,是佛滅後六百年間出世的大乘論師,有馬鳴比丘、馬鳴大士、馬鳴菩薩等尊稱。

  ②禪家於西天立二十八祖。傳燈錄一,傳法正宗記二說:一摩訶迦葉、二阿難尊者、三商那和修、四優婆毱(jū,鞠)多、五提多迦、六彌遮迦、七婆須蜜。八佛陀難提、九伏馱蜜多、十脅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十四龍樹尊者、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羅睺(hóu,喉)羅多、十七僧伽難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鳩摩羅多、二十闍夜多、二十一婆修盤頭、二十二摩拏(ná,拿)羅、二十三鶴勒那、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羅、二十八菩提達磨。

龍樹往生

  《楞伽經》說:大慧你當知,佛陀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名字叫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弘揚,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①。

  註:

  ①西方極樂世界的別名。

集善往生

  《大悲經》說:佛說:「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位比丘,名祁婆迦,修集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後來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彌陀佛國,種諸善根,以後將成佛,號無垢光。」

得忍往生

  《菩薩生地經》說:佛說:「時差摩竭,得不起法忍①,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都得不退轉地②,壽終都生無量壽佛清凈國。」

  註:

  ①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

  ②不再退轉的意思。有三種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信位,破了見惑,進入聖人的境界,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圓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與塵沙惑,此時專門濟度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得到無生法忍,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真實智慧的念頭上,永遠不會再退失。

勝會寫名

  長蘆賾(zé,責)禪師,繼承慧遠大師遺風,建立蓮花勝會,普勸念佛。一個晚上,夢見一個少年,烏黑的頭巾白色的衣服,風貌清美,作揖說:「想要參加您的蓮花勝會,敬請寫一個名字。」禪師問他叫什麼名字,回答說:「普慧。」寫完後,又說家兄普賢,敬請一起書寫。醒來後感到奇怪。忽然想?《華嚴經》離世間品中有二位菩薩名字,普慧連發二百問,普賢連下二千答,這是大菩薩啊,怎麼能夠蒙他們在冥冥之中如此加持呢!就寫二菩薩名字作為會首。

  蓮大師說:凡僧結社,古聖書名,不可思議啊!凈土不是小緣啊!只因心地真誠,就能感應,決不是可以強迫的。

高僧往生類

慧遠大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通世典,諳悉六經①,聽安法師②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就依止法師剃髮出家。太元六年,路過潯陽,看見廬山閑靜空曠,可以靜心,準備安居,感通山神現夢。一個晚上,雷雨之後,木材自動運到。刺史桓伊,就組織建殿,名叫神運。因慧永先已住在西林,故號所居為東林。建立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塵俗,專志西方。制六時③蓮漏,念誦不停。高僧大儒,參加蓮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凈心專念,三次目睹阿彌陀佛聖相。但大師性格樸實穩重,不以炫耀。後十九年七月底的一個晚上,在般若台,出定。看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看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上下流淌,演說妙法。佛說:「我以本願力,來安慰你,你七天後,當生我國。」又看見佛陀耶舍④、慧持⑤、慧永⑥、劉遺民⑦等已往生的,都在佛側。大師很高興,對弟子說:「我住到這裡以來,已經三次目睹聖相,今天再次相見,一定會往生生凈土了!」到預定日期,端坐而去。時間是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

  註:

  ①《詩》《書》《禮》《樂》《易》《春秋》

  ②苻秦道安,常山扶柳人,家世世業儒,早喪父母。十二歲出家。神智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所重。數年驅役,安精勤不倦。後求經,師與一經,有一萬言,安一天背誦,不差一字。師大驚,為授具戒。次使遊方,入鄴都,遇佛圖澄拜為師。澄講完,則安複述。人們驚嘆。後歷游四方訪道,於太行鄔山創立寺塔。晉武帝寧康元年,避石氏亂,率弟子遠等四百餘人至襄陽,立檀溪寺鑄佛像。武帝聞安名,資給厚祿,安固辭不受。晉太元四年,秦主苻堅取襄陽,得安。喜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至長安,僧徒數千人,大弘法化。堅欲取江南,安諫之,堅不聽,攻之果大敗。安注經,每求聖證。一日感長眉尊者來降,見所制欽嘆。即賓頭盧也。因日設供。安每與弟子法邁等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秦建元二十一年寂,壽七十二。安生而左臂有肉隆起如印,時稱印手菩薩。沙門姓釋,注經開三分,皆由安始。也是中國第一位制訂佛寺戒規的僧人。

  ③晝三時與夜三時,合稱為六時。晝三時是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

  ④罽(jì,記)賓國沙門名。梁僧傳二,出三藏記十四,三寶記八翻為覺明。開元錄四,飾宗記三本等翻為覺名。耶舍者名稱之義,則以覺名為是。四分律之譯主。

  ⑤東晉僧人。俗姓賈。雁門樓煩(山西寧武)人,慧遠弟弟。十八歲出家,與慧遠一起依止道安法師。後赴荊州(湖北江陵)傳法,又上廬山。一度至建康(南京)譯場,助僧伽羅叉譯《中阿含經》。399年辭兄赴成都龍淵精舍弘法。弟子有道泓、曇蘭等。

  ⑥見下面。

  ⑦東晉居士。本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蘇銅山)人。早年好老莊之學,通讀經典。太元(376—396)中,曾任宜昌、柴桑(江西九江)縣令。見廬山幽靜,就駐而不返。遇慧遠,聽他闡明佛理。母親逝世後,便入廬山,棄官隱居。時時與慧遠集會,聽講佛法。元興元年(402)7月28日,與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歸心凈土。居廬山十五年,自知時至,與眾告別,端坐而逝。年五十七歲。

慧永

  晉慧永,河內①人,十二歲出家,後來與慧遠大師一起依止安法師。太元初,駐錫②廬山,刺史陶范把自己的住宅改為西林寺供養法師。大師超塵脫俗,歸心凈土。義熙十年示疾,忽然整衣要起身,大眾驚問,回答說:「佛來迎我!」說完安然而去,奇異的香氣七天後才消散,唐玄宗追謚覺寂大師。

  註:

  ①黃河以北的地方,相當與今天的河南省。

  ②僧人出行,以錫杖自隨,因稱僧住止為駐錫。

僧睿

  晉僧睿(ruì,瑞),冀州①人,遊學四方,遠到天竺,回關中②,跟從羅什③法師,學習經義。後來參加廬山蓮社,專心念佛。宋元嘉十六年,忽然告訴大眾:「我要走了!」面向西方,合掌而化。大眾看見法師床前有一朵金色蓮花,迅速消失,五色香煙,從法師的房子裡面飄出。

  註:

  ①古九州之一,現為河北省的別稱。

  ②指陝西渭河流域一帶。

  ③即鳩摩羅什,華譯童壽,本印度人,但生長於龜茲,出家後,通大乘經論。後秦姚興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國長安,在逍遙園翻譯經典,前後所譯經論,凡三百八十餘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年)示寂於長安,寂後火化,舌頭不爛,表示他所翻譯的經典,絕對可靠無誤。

道敬

  晉道敬,琅玡①人。祖王凝之,為江州刺史。跟從慧遠大師出家,十七歲時,博通經論,每天能夠記憶萬言。堅信念佛,早晚不斷。永初元年,對大眾說:「師父有令,我要走了!」端坐念佛而化,大眾看見光明滿室,很久才消失。

  註:

  ①琅玡(lánɡ yá,郎牙),在山東省。

僧顯

  晉天竺僧人僧顯,南遊江左,得病。一心念佛往生西方,精進不倦。忽然看見阿彌陀佛,光明照耀自己,病即痊癒。起身沐浴,對旁人說所見,並勸告相信因果,言詞懇切。第二早晨,端坐而化。

慧光

  齊慧光,住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一天有病,看見天眾來迎接。慧光說:「我所願生地方只有凈土!」就專心念佛,不久看見化佛空迎。慧光稽首說:「願攝受我!」祈禱剛剛完畢,已經化去了。

道珍

  梁道珍,住廬山,修凈業。曾經夢見海中有船往西方航行,問船上人到哪裡去,回答說:「往極樂國。」道珍請求隨行,船中人說:「你未造浴室,未誦彌陀經,不能就去。」醒後就浴僧誦經,歷年不停。後來看見水池上面降下白銀台,道珍心裡默默默記住瑞相,保密不對外說出。一天晚上,本地人看見半山烈火千炬,交相輝映,都說是諸王禮覲①。等到第二天早晨一詢問,才知道是道珍坐化。

  補充:修行必須老老實實,謙虛謹慎。慧遠大師三次親睹彌陀聖相,並不聲張。道珍看見瑞相,也秘不外傳。都是真修行的表現。現在有些所謂大師,知識淺陋,採取欺騙手段,愚弄信徒。自己並沒有什麼本事,即使有些小神小通,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善於虛張聲勢,自我吹噓,大搞個人崇拜。這都是背道而馳的。

  註:

  ①禮覲(jìn,禁),諸侯朝見天子的典儀禮節。

神鸞

  後魏曇鸞,年少時游五台山,感靈異出家,但本性嗜好長生之術,受陶隱居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①,就問道:「佛有長生不死之術嗎?」支笑道:「長生不死正是佛道。」就授以《十六觀經》,說:「修習它,則三界不再生,六道不再往,壽命有恆河沙劫,不可窮盡。」鸞大喜,就焚毀仙經,專修凈業,寒暑病痛,從不鬆懈,魏王號為神鸞。有一天看見梵僧對他說:「我是龍樹,因為你與我志同道合,故來相見。」鸞自知時至,召集大眾告誡說:「地獄眾苦,不可不懼,九品凈業,不可不修。」叫弟子高聲念佛,面向西方稽首而終。大眾聽到天樂自西而來,很久才停。

  補充:續高僧傳六說:「曇鸞或作巒,雁門人。初研究四諦之佛性,註解大集經,半而罹疾,欲以長生之道究佛教之蘊,學仙法。大通年中,至梁接陶隱居,得仙經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治。行至洛下,途遇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問曰:佛經中長生不死法有勝此仙經者否?留支唾地曰:是何言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生,終輪迴於三有而已。即以觀無量壽經授之曰:是大仙方也。鸞頂受,燒仙經,一心修凈業。魏主重之,號曰神鸞。下綈使住并州大寺,晚移住北山石壁玄中寺。魏興和四年寂於平州遙山寺,壽六十七。所著有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自號為有魏玄鑒大士。曇者,梵語,譯曰法。鸞為漢言,是凈土真宗七祖之第三祖也。」

  註:

  ①又作菩提留支、菩提鶻露支,譯為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時來洛陽多翻諸經。續高僧傳一說:「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經序說:「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魏言覺希。」二十唯識述記上說:「菩提鶻露支,此雲覺愛,先雲覺喜,即魏時菩提流支法師。」

智者大師

  隋智顗(yǐ,已),號智者大師。孩提時,見像即禮,逢僧必拜。十八歲時,在果願寺出家。後來依止南嶽思大禪師①,著《觀經疏》及《十疑論》等,讚揚凈土,將要示寂時,對弟子們說:「世緣盡了!」唱完十六觀經經題後,又說:「西方凈土,易往無人,地獄業火現前,一念改悔的人,尚且能夠往生,何況修行戒定的人啊?」智朗問:「不知大師證入什麼品位?」回答說:「只登五品。」又說:「觀音大士來迎我!」說完,稱三寶名,如入禪定。

  補充:天台大師,名智顗,字德安,姓陳氏,謐法空寶覺靈慧尊者,世稱天台大師,稱其宗為天台宗。

  註:

  ①南嶽尊者慧思,從陳帝受大禪師之號,因雲思大。更尊而雲思大禪師,或雲思大和尚。佛祖統紀六說:「帝可之,令隨師還山。將行,餞以殊禮,稱為大禪師。思大之名,蓋得於此。」

登法師

  隋登法,在并州興國寺講《涅槃經》,勸來聽經的人念佛往生。開皇十二年,命終,異香滿室,安葬時,祥雲香氣聚集空中。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①九品道場,高興地說:「這真是成佛的捷徑!」就在此精進不倦,晝夜禮誦。經常一入念佛房跪下念佛,非到力盡不停。即使寒冰天氣,也會念到流汗。出外就為人演說凈土。三十餘年,沒有睡眠。好的飲食送廚房,粗劣的飲食自己用。所得供養,寫《彌陀經》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②。受他教化的人很多,有誦《彌陀經》十萬遍至五十萬遍的,有每天念佛一萬聲至十萬聲的。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的人,不可計數。他的勸世偈說:「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病苦,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一天忽然對人說:「此身可厭,我要西歸了。」就登上柳樹化去。高宗知道後,賜寺名字叫作「光明」。

  註:

  ①真宗七祖之第四祖。唐并州玄中寺道綽,并州汶水人。稱為西河。十四齣家,講敷《涅槃經》,後詣石壁玄中寺,讀曇鸞碑,大有所感。自此舍涅槃之講說,專事念佛。講觀經二百餘會,示誨道俗。撰安樂集兩卷。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寂,年壽不記。唐高僧傳(道綽傳)說:「綽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氣爽明。宗紹存焉。」

  ②將佛法內容演變為圖畫在牆壁上畫出來,有凈土變相,地獄變相等。

康法師

  唐少康,縉雲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看見白馬寺內文字放光,仔細探尋,是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就祈禱說:「如果我與凈土有緣,請求再次放光!」說完後,再次放光,光明更加明亮。於是就前往長安善導和尚影堂瞻仰,忽然看見遺像升空。後到新定,先引導小孩念佛,剛開始時念佛一聲,送給一文錢,漸漸能念十聲的,送給一文錢,一年多時間,無論少長貴賤,都知念佛。又到烏龍山,建凈土道場,策勵修學凈土的人。後二十一年十月三日,遺囑道俗說:「要對凈土起歡喜心,要對閻浮提起厭離心。」放出幾道奇異的光明後就走了。

懷玉

  唐懷玉,台州人。穿布衣,每天只吃一餐飯,常坐不睡。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五萬聲。天寶元年,看見聖像滿虛空中,一人拿銀台到。懷玉說:「我一生精進,誓取金台,為什麼不能如願呢?」銀台就消失了。二十一天後,舉台的人又出現了,說法師因為精進得升上品,可以跏趺盤坐等候往生。過了三天,異光滿室,對弟子們說:「我生凈土了!」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贊道:「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惟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講《華嚴地論》,勸人求生西方。臨終預知時至,預定八月辭世,人們不太相信。到八月初一,沒有患病,問齋時至否,即升高座,爐香自發,帶領四眾說菩薩戒。說完,大眾看見空中天人下界,管弦嘹亮。道昂說:「兜率陀天迎我,但天道是生死根本,不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本意求生西方,此時為什麼不能如願呢?」不久天樂隱沒,只見西方香花音樂充滿虛空,旋繞頂上,大眾仰觀,遠近驚嘆。道昂說:「凈土相現,我要去了!」說完,香爐忽然從手中墜落,就在高座坐化。

僧衒

  唐僧衒(xuàn,炫),并州人。開始念彌勒菩薩,希望上生兜率天。九十歲時,遇道綽禪師,得聞凈土,才回心念佛。每天千拜,一心無怠。後得病,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共垂寶手,我要走了!」說完逝世,七天異香不散。當時有啟芳、圓果二法師在旁目擊此事,也發勇猛心,誓必生西,晝夜念佛不停,忽見七寶池邊,佛及大士坐寶台,二僧作禮,佛說:「念我名的人,都會往生我國。」又看見三道寶階站著許多人,一是白衣,一則道俗相半,一則只有僧人,都是至心念佛,得生極樂的人。五天後,忽聞鐘聲,兩僧同時化去。

  補充:往生極樂的人,都是蓮花化生,像貌都是莊嚴美好,沒有區別,也沒有女人。但是,為何慧遠大師看見他的弟弟及劉遺民等往生之人?此處為何又看見三道寶階站著不同的人呢?這是因為,往生西方的人,都有宿命通,能夠看見一切眾生的前世。故雖然往生西方的人都個個莊嚴相好,但是並不是因此就互相不能辨別。

壽洪

  唐壽洪,汾陽人。一心念佛,求生安養。將要離世時,看見兜率天童子來迎接。壽洪說:「我發願往生西方,不生天上。」即令大眾念佛,沒有多久,壽洪說:「佛從西來!」說完化去。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行普賢懺法三年,感大士現身。晚年讀藏經發願,隨手得《彌陀經》,晝夜念誦,二十一天後,看見琉璃地上,佛和大士現身。僖宗聽到這件事,在朝廷召見,賜號為常精進菩薩。過一年後,琉璃地再次出現,當天逝世,異香十天不散,肉身不壞。

明瞻

  唐明瞻,晚年立志往生安養,念佛不停。有人譏笑他人已黃昏,枉用心力。明瞻說:「十念成功,即能見佛,我還有什麼顧慮呢?」後得病,在興善寺辦齋,告別道俗。當時僕射房玄齡①、杜如晦②都參加了。過了中午後,明瞻整威儀念佛,突然急迫地說:「佛來了,二大菩薩也到了!」起身合掌而化。

  註:

  ①房玄齡(579—648),唐初大臣,字喬。齊州臨淄(山東淄博)人。隋末舉進士,任隰(xí,席)城尉。唐兵入關中,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協助李世民籌謀統一,取得帝位。貞觀元年(627年)為中書令。後任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他長期執政,與杜如晦、魏徵等同是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後封梁國公。曾受詔重撰《晉書》。

  ②杜如晦(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陝西西安)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助李世民籌謀,官陝東道大行台司勛郎中。太宗即位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訂定各種典章制度。當時人合稱「房杜」。

永明壽禪師

  吳越延壽,餘杭人,起初為縣庫吏,取庫銀到西湖放生,按法律要判處死刑。聽到就要處斬時,大喜說:「此番雖死,我必定往生西方,我所放生不知幾千萬萬了!」錢鏐(liu,留)①王特命釋放為僧,賜名延壽。依止四明翠岩師出家,參拜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後住永明,專修凈業,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常常聽到天樂鳴空。忠懿王錢鏐感嘆說:「自古以來求生西方的人,從來沒有如此專心!」就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就他的志向。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來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後有來自臨川的僧人,在壽禪師墓整年繞塔。有人問他,回答說:「我得病到陰間,看見殿左供養一尊僧像,冥王朝夕禮拜,我偷偷詢問,說此像是杭州永明壽禪師,凡死的人必經此處,此師生西方上上品了,冥王尊重他的德望,所以禮敬。」

  補充: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覺禪師,名延壽。參天台韶國師而悟玄旨。吳越忠懿王錢鏐,深歸於師。遷於永明大道場。眾盈三千。宋太祖開寶八年,年七十二而寂。著《宗鏡錄》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師嗣天台韶國師,韶嗣法眼益禪師。

  註:

  ①錢鏐(852—932),五代時吳越國的建立者。907—932年在位。字具美,杭州臨安人。年少時有俠義,率鄉兵平定黃巢,歸董昌為將,任鎮海節度使。昌反,乾寧三年(896)擊敗董昌,盡有兩浙十三州之地。後梁開平元年(907)封為吳越王。在位期間,徵發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造堰閘,以時蓄泄,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有利於發展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

志通

  石晉志通,鳳翔人。因見智者大師凈土儀式,不勝欣喜。從此不向西吐痰,不背西坐,專心念佛。後見白鶴孔雀,成行西下,又見蓮花在面前開合,就說:「白鶴孔雀是凈土的境界,蓮華開合發光是投生的地方,凈土已經現前了!」於是起身禮佛而終。火化時,有五色祥雲,環覆火上,全身都是舍利。

圓凈常法師

  宋省常,錢塘人,七歲出家。淳化中,住南昭慶,仰慕廬山凈風,就刺血書寫《華嚴經?凈行品》,迴向西方。士大夫參加蓮會的,稱凈行弟子,文正公王旦①為首席。一時達官貴人,共有一百二十人,比丘一千人。翰林蘇易簡,作凈行品序,其中說「我即使布發承足,割肉請法,也在所不辭,何況陋文淺學又有什麼可惜呢!」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法師端坐念佛,一會兒,大聲高唱:「佛來了!」安然而化。

  註:

  ①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縣(山東)人,字子明。太平興國進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任參知政事,澶州之役時,留守京師。景德三年(1006)拜相。他曾拒絕契丹、西夏求錢粟之請,在相位十餘年,為真宗所信賴。晚年以未能諫止託名天書行封禪事,為世所譏,抱憾而終,卒謚文正。

凈觀

  宋凈觀,住嘉禾寂光庵,修凈土懺法十餘年,對弟子們說:「我過二十七日就要走了!」到預定日期二天前,見紅蓮花。第二天又見黃蓮花滿室,有化童子坐在花上,仙帶裝束。到第三天,入龕①端坐,命大眾念佛,一會兒就脫化了。

  註:

  ①龕(kān,刊),塔下室,用以葬僧人遺體。另指供奉佛像的石室或柜子。

慈雲懺主

  宋遵式,台州臨海縣人。學識卓越,名冠兩浙①。專修凈土,常行般舟三昧②,九十晝夜不睡眠。兩足皮裂,流血不止,夢見觀音用手指著他的口,把甘露灌進去,頓覺身心清涼,病就痊癒。著《凈土決疑行願》及《凈土懺法》,流行於世。臨終之時,炷香禮佛,願生安養,至晚坐脫,人們看見大星在靈鷲峰隕落。

  補充:中國宋朝遵式法師,號慈雲,制訂往生凈土懺儀,請觀音消伏毒害懺儀、金光明懺法等,因而後世稱為慈雲懺主。

  註:

  ①浙東、浙西。

  ②又名佛立三昧,意謂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能見十方諸佛,立於其前。修的時候,不坐不卧,從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九十日為一期,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圓照本禪師

  宋宗本,常州無錫人。起初參拜天衣懷禪師①,念佛有所醒悟。後住凈慈。奉詔入東京,對話很合皇帝心意。平時起居,暗中修凈業。雷峰法師,神遊凈土,看見一蓮花特別美麗,一詢問,回答說:「等待凈慈本禪師啊!」曦公前去供養,說:「定中看見金蓮花,是等待本公的,又見無數蓮花,有的枯萎,因為念佛人退心了。」他詢問本公平時留心禪學,為什麼凈土已經標名。本公回答說:「雖在禪門,也兼修凈土啊!」後臨終,安坐而逝,謚圓照禪師。

  註:

  ①三十二祖傳曰:義懷,北宋真仁間人,永嘉樂清陳氏子也。長游京師,依景德寺為行童。天聖中試經得度,至姑蘇,禮明覺於翠峰。因汲水折擔,忽然有悟。其後七坐道場,化行海內。崇寧中綈謚振宗禪師,清雍正十二年封圓湛振宗禪師。

久法華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凈士,時人稱為「久法華」。元佑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後復甦,對人說:「我看見凈土境界,與經上所言符合,蓮花台上,都標明生者姓名,看見一金台,標成都府廣教院勛公,一標明州孫十二郎,一標可久,一銀台,標明州徐道姑。」說完化去。五年後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二年孫十二郎亡,天樂迎空,都如所言。

  蓮花標名,或者有人懷疑太虛玄。但在坐化復甦之後說出,又都是在數年之前預言,難道還不值得相信嗎!

  補充:臨終坐化之際,說出自己往生凈土,並預言其他往生者,目的是增強凈宗行者的信心,同時也確實證明凈土真實不虛,所以此種行為符合佛旨。與在世並無修行,卻亂言自己已生凈土(數年前有《西方極樂世界遊記》即屬於邪說),或者自稱為菩薩化身,目的完全不同。凈宗行者不可輕信,不要被其矇騙。

截流大師

  師諱①行策,明末宜興蔣司農第八子。父鹿長先生,夢見憨山大師②進入卧室,忽報楊夫人得一公子,即截流大師。十八歲時,父亡,安葬完畢,即投奔武林箬庵和尚出家。後應虞山普仁院之請,闡揚凈土法門。每天六時念佛,佛號萬聲,雖忙不缺。曾著《蓮藏》一集,勸道俗念佛。康熙十九年七月九日辭世。坐化之時,有遠鄉童子,正在吃午飯,忽然丟下筷子倒在地上,半天才蘇醒。問他,他說:「此刻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命我舉幡送他。」又有城南一個姓吳的人,已經死了幾天,忽然附在他家的幼童身上說出這件事,說他親見冥王跪送,這一天冥府停刑。

  註:

  ①古代稱已故帝王或世人尊敬的人的名字。

  ②名德清,號憨山。一代高僧,復興曹溪之道場。所著楞嚴通議,楞伽記,南華注等行於世。

尼僧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當入室念佛時,先穿乾淨衣服,口含沈香①。文帝之後很器重。臨終之日,大眾聞沈香滿室,馬上又看見光明如雲,隱隱向西消失。

  註:

  ①即瀋水香。本草注曰:時珍曰:木之心節,置水則沈,故名瀋水,亦曰水沈。半沈者為棧香,不沈者為黃熟香。南越志言:交州人稱為蜜香,謂其氣如蜜臘也。梵書名阿迦嚧香。名義集三曰:阿伽嚧,或雲惡揭嚕,此雲沈香。

尼凈真

  唐尼凈真,居長安積善寺,衲衣①乞食,誦《金剛經》十萬遍,一心念佛,對弟子們說:「五月內,十次見佛,兩次見寶蓮花上童子遊戲,我已得上品生。」說完,跏趺而化,祥光滿庵。

  註:

  ①僧衣常用許多破碎的布補綴而成。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廬山念佛,虔誠發願往生,忽然聽到空中音樂,對左右人說:「我已得中品往生,見志向相同念佛精進的人,都有蓮花等待他,你們各自努力!」說完逝世。

尼能奉

  宋尼能奉,錢塘人,專修凈業。曾經夢佛光照身,聽到空中好言開慰,她告訴弟子們說:「我往生的時間到了!」一會兒,聽到她念佛的聲音很快很大,仔細一看已經合掌面西坐化了,異香滿室,音樂往西方消失。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管外務。夜見佛菩薩來,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

  蓮大師說:佛因姨母出家,嘆正法由此而減。假使女人出家的,都如以上五人,正法難道不會越來越昌盛嗎!但事實上世風日下難以做到,佛的預言,沒有錯啊!

  補充:佛說,眾生平等,無有高下。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包括蚊蟲螞蟻等微小生命,何況已入三善道的女人呢?所以,一切女子不用自卑。自古以來,女人往生者不計其數。近世女人往生更多。在我們這個時代,女人更有許多優點勝過男人。她們沒有男人那麼多的名利心,卻比男人有更多的慈悲心。所以,看看今天信佛的善男信女,女人們越來越多。這是一件大好事!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chánɡ,長)國王①,國務之暇,喜愛佛法。曾經對左右大臣們說:「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但也免不了一死,聽說西方阿彌陀佛國,可以永生,朕當發願求生彼國。」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當供養佛和僧人,王及夫人,都親自動手,三十年不廢。臨終時,容色愉悅,共見化佛來迎,出現許多瑞相。

  註:

  ①古印度國名。又稱烏杖那,烏萇,鄔荼,烏孫,烏楰也曩等。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上游一帶地方。在北印度境,周五千餘里,山谷相屬,崇重佛法,敬信大乘。佛陀過去世曾在此國修菩薩行。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與一郡主,都修凈土法門,只有妻子不修。後郡主夭亡,死七天後復生,對母親說:「兒見西方七寶池中,我父及兄,三人都有蓮花,以後就會往生,只有母親沒有,因此暫時回家報信,願母及早念佛。」說完,又閉目去世,母親因此頓發信心,念佛不倦,以後相繼坐脫,都有瑞相。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後,年少喪父,事奉母親,非常孝順。起初為官府參軍①,不久辭官隱居。謝安②劉裕③,都推薦他為官,不去。進入廬山,參加慧遠大師的蓮社,專志念佛,長久不懈。曾在定中,看見佛光照地,都是金色。居十五年,看見阿彌陀佛玉亳光照,垂手慰接。劉禮拜懇切地說:「願如來撫摸我的頭,衣服遮覆我的身體!」佛馬上按照他所說安慰他。一天晚上,又夢見如來頭頂上有圓光,胸有卍字,指著池中八功德水,要他喝下去,劉飲後感覺味道甘美,醒來後異香從毛孔里發出來,就告大眾說:「凈土緣到了!」焚香對像祈禱道:「我因為接受釋迦如來遺教,知道有阿彌陀佛,以香先供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及《妙法蓮華經》,願一切有情,都往生凈土!」說完,合掌面西而逝。

  註:

  ①官名。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用參丞相軍事的名義。此後直至南北朝,凡諸王及將軍開府者,都置參軍,為重要幕僚。唐制,諸衛及王府官俱有錄事參軍等,外府州亦分別置司錄及錄事參軍等。宋有司戶參軍,為地方上的低級官員。元廢。

  ②謝安(320—385),東晉政治家。字安石,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

  ③劉裕(363—422),即宋武帝。南朝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為彭城(江蘇徐州)人。

馬子云縣尉

  唐馬子云,舉孝廉,作涇邑尉。押租赴京,遇風船翻,被關起來。於是專心念佛五年,被釋放。入南陵山寺隱居。一天對人說:「我一生精勤念佛,今凈業已成,就要往生了!」第二天沐浴整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道:「佛來迎我!」說完已化。

張迪助教

  宋張迪,錢塘人,官為助教①,從圓凈律師受菩薩戒,咨問凈業法門,篤志修持,誓生安養。每當念佛時,勇猛高聲,以至於喉嚨嘶啞喊不出來還不停止。一天對圓凈法師說:「定中見白色頻伽鳥②,在眼前飛舞。」又過三年,面西端坐,念佛而化。

  註:

  ①學官名。西晉咸寧二年(276)立國子學,始置助教,協助國子博士傳授儒家經學。其後除個別朝代外,國學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四門助教、廣文助教等。州(郡)縣學也有設經學助教者。北魏增置醫學助教,隋增算學助教,唐増律學助教,協助博士傳授專門知識,至宋代廢止。

  ②即迦陵頻伽,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種鳥,華譯好聲,或和雅。

王龍舒進士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莊簡樸,博覽經史,突然捨棄,說:「這些書只能增長業①習,不是最終解脫的辦法,我要立志往生西方!」從此精進念佛。年已六十,布衣蔬食,每天千拜,夜半才睡。作《凈土文》勸世。臨終三天前,向一切親朋告別。到期讀書後,象往常一樣禮拜念佛,忽然高聲稱阿彌陀佛,唱道:「佛來迎我!」屹然②站立,安祥脫化。同鄉人夢見兩個童子,引公西行。於是家家畫像,供祭如神。

  補充:王日休,南宋龍舒人,字虛中又稱龍舒居士。為國學進士,著六經訓傳數十萬言。一旦棄之,專修西方之業,布衣蔬食,日課千拜。紹興三十年,請觀音加佑,校輯大本阿彌陀經,三年終其功。有五十六分。又著龍舒凈土文十卷。乾道九年正月厲聲念佛,感佛來迎,立化。

  註:

  ①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卻叫做惡業。因為「業力」牽引,使眾生六道輪迴。在人道,也因人的善惡業力不同,故有貧富貴賤等等不同。佛教教人不要被業力束縛,要主宰自己的命運。怎麼主宰呢?那就是一般人說的積德行善。積善因必然得善果,這是永遠不變的客觀規律。但佛教還不僅僅限於積德行善,它要求你發出永無休止的菩提心,達到究竟解脫的佛的境界。所以,佛教的解脫論,比起其他學說來,更徹底。

  ②高聳直立的樣子。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①。凡公署私居,一定要建立一間凈室,設置佛像。曾入室禮誦,舍利從空而降。平時普勸道俗念佛,很多人都被他感化。有僧在定中神遊凈土,看見葛繁已在其中。後無病面向西方端坐而化。

  註:

  ①即朝散大夫。隋代設置的散官,唐至元因襲。

楊無為提刑

  宋楊傑,無為州人,號無為子。少年登科,官至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尊崇佛法,明悟禪宗。他說眾生根有利鈍,唯有西方凈土,易知易行。曾作《天台十疑論序》、《凈土決疑集序》,闡揚修凈法門。晚年,繪製丈六彌陀像,隨行供養。臨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文彥博潞公

  宋文彥博,崇信三寶,專修凈業。居京師時,與凈嚴法師結社念佛,參與上萬人。當時士大夫曾有偈贈他說:「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臨終無疾,安然念佛而化。

  補充:文彥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寬夫,汾州介休(山西)人。仁宗時進士。慶曆末因平定王則,由參知政事任宰相。王安石變法,意見相左。高太皇太后臨朝,司馬光為相,請他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退職,前後任職約五十年。封潞國公。

鍾離少師

  宋鍾離瑾,在浙西作提刑時,遇到慈雲懺主,從此就篤信凈土。後來在開封作知府,出則為國事鞠躬盡瘁,入則不忘記念佛。一天晚上,忽然催促全家起床,沐浴換衣坐逝。全家人看見瑾乘青蓮花,仙樂迎引西去。

錢象祖郡守

  宋錢象祖,號止庵,守金陵時,公事外,念佛不停。曾在鄉州,建接待庵院十多處,都用凈土極樂等取名。自從左相辭歸後,更加專心念佛。嘉定四年二月,有小病,取筆寫偈,跏趺坐化。後有人夢公生西,稱為慈濟菩薩。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官至禮部侍郎。慈仁愛物,七世不殺。深契禪宗,又歸心凈土。著《直指凈土決疑集》三卷,普勸念佛。行住坐卧,唯以念佛、作觀為事,數珠從不離手。後安坐念佛,沐浴換衣脫化。有僧神遊凈土,見古與葛繁同在,往生更有證據了。

居士往生類

周續之

  晉周續之,雁門人。十二通五經①五緯②,號十經童子。公卿們紛紛聘召,都不去。服侍廬山慧遠法師,參加了蓮社。文帝即位,邀請他對話分辨,談得非常投機。當時稱為通隱先生。後居鐘山,專心念佛,愈老愈誠。有一天,向空中說:「佛來迎我!」合掌而逝。

  註:

  ①儒家五部經典,《易》《尚書》《詩》《禮》《春秋》。

  ②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宋滿

  隋宋滿,常州人。用豆子統計念佛的數目,積累到三十石。開皇八年九月,供養僧人完畢,坐化。人們看見天花並聞到異香,宋滿乘空而去。

鄭牧卿

  唐鄭牧卿,全家念佛。開元中得重病,有人勸他吃魚肉,嚴拒不許,手執香爐,願求往生。忽然異香滿室,香味濃郁,安祥而逝。尚書蘇頲(tǐnɡ,挺)①是他的舅舅,夢見寶池蓮開,牧卿坐在上面。

  註:

  ①蘇頲(670—727),唐文學家。字廷碩,京兆武功(陝西)人。武則天朝進士,襲封許國公。開元間居相位時,與宋璟合作,共理政事。工文,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當時和張說(封燕國公)並稱為「燕許大手筆」。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通《彌陀經》,念佛,忽得小疾,聞空中香氣音樂,似有人說:「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了!」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

孫良

  宋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要旨。依止太智律師,受菩薩戒。每天誦佛萬聲,二十年不停。一天,忽命家人請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才半晌,望空合掌,說:「佛及菩薩,已經降臨!」退坐而化。

王闐

  宋王闐(tián,田),四明人,號無功叟。凡禪林宗旨,天台教門,無不知曉。著《凈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①者,一百零八粒。

  註:

  ①菽,讀音「書」,大豆。

孫忠

  宋孫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築庵念佛。後因病,請僧百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結雙印,怡然而化。全城聞天樂異香,漸漸向西隱沒。兩個兒子也專心念佛,相繼坐化。

沈銓

  宋沈銓(quán,全),家住錢塘,與妻子施氏,專修凈土。平時所做一切善事,都迴向西方凈土。後與妻先後命終,感化佛來迎、天樂鳴空。

唐世良

  宋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念佛,誦《彌陀經》十萬遍。一日忽說:「佛來迎我!」說完作禮,即便命終。有人在道味山,夢見西有異光,幡花天樂等等,唐世良已歸凈土。

陸俊

  宋陸俊,錢塘人。年少時在官府,後來離開,專修凈業。每當對佛懺悔,眼淚雙流。臨終請圓凈律師開示凈宗,誦《觀經》到上品,圓凈說:「可以走了!」陸俊說:「眾聖未齊,暫時等待一下。」一會兒,忽然從竹床起來,面西端坐而逝。

吳子章

  元吳子章,蘇州人,世代行醫,與兄子才,同拜雲屋和尚為師。精勤念佛,全家奉法。至正間,無病合掌稱佛名,安然脫化。

蓮華太公

  明蓮華太公,越人,一生憨厚樸直,晝夜念佛不絕。命終後,棺材上忽生蓮花一枝,親里驚嘆,因此知道他必定往生凈土。

華居士

  明華某,江幹人,純樸無偽,只知求生西方。中年,把家業託付給兒子,自己獨住一室,不管世事,從早到晚專心念佛。臨終時,自知時至,更衣整冠,別眾而逝。

吳居士

  吳毛,青陽吳六房僕人,持戒修善,念佛不斷。有一次,遇左氏兵渡江而來,吳家人出外避難,只留下吳毛守屋,被賊七槍打死。他的弟弟來看他,吳又蘇醒過來說:「我前世有業障,應當受七次豬身,因為齋戒念佛的力量,就以七槍散怨,從此就直往西方了!」後來他的主人恍惚看見他前後幢幡,並鞠躬對他說:「我是吳毛,有緣要到天界去,路過這裡。」說完就不見了。於是主人就畫下他的像,向他禮拜。

周益生

  周益生,崑山世族,住後市橋。行醫,不與窮人計利,病人喊他,就去。每天念佛不斷,一意求生西方。康熙乙巳間,年已將近七十,忽然要辭世,對家人說:「取筆硯來,我要寫偈往生!」寫完,就怡然念佛而化。

沈承先

  崑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作木匠,年七十餘,持齋念佛,專修凈土,手裡斧子不停,而佛聲也不絕口。康熙十年三月,預知時至。三日前,遍別親族道友,說我將往生西方,此後不再相見。告訴兒子媳婦說:「明日十五,我將往生了!」第二天早晨沐浴更衣,向西端坐,取一凈幾置前,憑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王孟鄰

  王孟鄰,出身於崑山讀書人家,一生教書,誠實無偽。生下一個兒子,號湘臣,非常孝順。孟鄰每天以念佛作為第一件大事。康熙四十一年,已經七十多歲,初冬有小病。我在十一月初旬訪問他,孟鄰說:「十七日是世俗所說的彌陀聖誕,我在這一天要走了!」我說:「到期我當來送先生!」至十七日清晨,前往探候,雖卧病,神色怡然。我說:「先生當發菩提心,經上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因以四弘誓願,與他細論,孟鄰首肯。我說:「我暫別,一會再來。」就偷偷囑咐他的兒子湘臣說:「尊父若離開人世,切莫呼喚啼哭!」等到飯後再去,孟鄰已念佛脫化了。

  孟鄰家族中,有位貞生,是我的內戚①。他的父親彥敷,為昆庠②善友,崇奉三寶。貞生是一個美少年,擅長書法,可惜世俗習氣太多,不很信佛。一日得病,看見一個長大黑鬼,說是前世怨仇。貞生很恐怖,就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一鬆懈,鬼形就會出現。臨終時,氣竭力盡,聲音漸低,隱隱向西而去。據理判斷,雖無異香天樂,必定生於安養。

  註:

  ①與妻子有親緣關係。

  ②庠(xiánɡ,詳),學校。

蘇岐山

  崑山蘇岐山,名起鳳。幼年立志修學佛法,參訪一切善知識,有所悟證。一生戒殺,蟲蟻不傷。晚年勤修凈土,行住坐卧,從不間斷。康熙己卯,年已八十,時值嚴寒,擁被而坐。十一月廿六日午間,對他的孫子甸方說:「凈土之緣來了!三日前,即見佛來,我沒有明說,今夜子時,我當往生!」晚上一更時分披衣而起,焚香燃燭,端坐向西,命家中人各各念佛,以助往生,將到三更時,聲音漸低,寂然而化。

吳敬山

  吳敬山與蘇岐山,住在一村,是蓮社朋友。年過七十,發願出外參學。善友蘇甸方,勸慰他年紀已老,應專修西方,才能一生成就。吳聽信了他的話,晝夜念佛不斷。不到一年,吳的親戚對甸方說:「今早敬山見護法神出現,接引往生,臨行時安然坐脫,特囑我來致謝。」

王君榮

  王君榮,自幼持戒參學,見識卓越。後修凈土,每天念佛號萬聲,寒暑從不間斷。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預知時至,請凈名庵乾行長老到,想要他開示,兼作證明。剛到中午時,乾師說:「歸期為何不定到後日?」王說:「我已決定今日了!」索筆作偈後,命自己的女兒備好龕,就合掌念佛而逝。女兒抱父入龕,沒有那麼大的力氣,默默祈禱,忽然輕輕舉起。世壽八十一。

童子往生類

二沙彌

  隋汶州二沙彌,志同道合,一起念佛。年紀大的忽然死亡,到凈土見佛,說:「有位小沙彌一同修凈業,可以往生嗎?」佛說:「因為他曾勸你念佛,你才發心,你今天回去,再修凈業,三年之後,同來凈土。」至期二人都見佛來,大地震動,天花飄舞,二僧同化。

童子願往

  唐惟岸法師,修凈土懺法,精勤不倦。見觀音、勢至二菩薩,顯現在空中,很高興,想要找畫師畫下來。忽然有二人來,自言能畫,畫畢不見。岸就向弟子們說:「我今往生,誰願同行?」有一童子願往。岸叫他回去辭別父母,父母以為是戲言,不相信。一會,童子沐浴更衣,先行坐化。岸就索筆作贊,寫贊完畢,也安然坐逝。

師贊

  宋師贊,雍州人,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絕。忽遇疾暴亡,不久復甦,對師父及父母說:「阿彌陀佛在此,我當隨行。」鄰人見空中寶台,五色異光,向西隱沒。

何曇跡

  元何曇跡,年十八,持菩薩戒,整天念佛。一天,打四鼓的時候就起床,有人說太早,他回答:「我看見空中阿彌陀佛金相和旌旗蓮花,是來接我往生了!」就坐脫。

吳某

  吳某,浙人,祖父都是讀書人。順治元年,大兵圍城,父母失散,吳被掠走,送張將官部下服役。當時吳才十三歲。吳自嘆:「我本在讀書人家,今天如此下賤,必是宿業。」就在佛前發誓,持齋念佛,每天念誦《金剛經》一遍,迴向生西。到十六歲,主管上司發糧命他充當苦力。吳就用糧銀,買香供佛,跪誦阿彌陀聖號。至丁酉年十月廿二,忽告上司,要往西方。上司不信,罵是妖言。第二天,又到提督前請假,提督發怒,批送主管上司捆打十五板,毫無怨言。又向各營告別,自限十一月初一日歸西。初一日五更,沐浴焚香拜佛完畢,仍舊到上司船上叩辭。上司大怒,派兵隨至焚身之所,見他向西三拜,端坐說偈完畢,口中吐出三昧火,焚化自身,全營官長,都遙望禮拜,上司從此號召部下齋戒念佛。

  有詞贊道:身披鐵甲,足步金蓮;願諸將士,自打一鞭。

婦女往生類

隋皇后

  隋文帝後,獨孤氏,雖處王宮,很厭惡女身,常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八月甲子,辭世之日,異香滿室,一切音樂,自然震響。文帝問闍提斯那:「是什麼瑞相?」回答說:「皇后專修凈業,得生佛國,故有此瑞。」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并州人,久病在床,丈夫勸她念佛,就誠心念誦一年。一天,忽見凈土聖境,告訴她的丈夫說:「我已見佛,後月當去。」並囑父母也要往生西方。吉祥安然逝世。

李氏

  宋胡門李氏,上虞人,丈夫死後,日夜高聲念佛,並誦《彌陀經》,十餘年不變。一天,見一僧用紅蓋蓋在她頭頂,說:「你十五日子時往生。」她問師父是什麼人,師父說是你所念者。李就告別一切親戚,端坐而逝。大眾看見奇異的光明,照耀奪目。七日焚化,六根①不壞,舍利不可計數。第二天,焚化的地方生一朵花,形狀如白罌粟②。

  註:

  ①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②罌粟(yīnɡsù,英素)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白粉,葉長圓形,邊緣有缺刻,花紅色、粉色或白色,果實球形。果實未成熟時劃破表皮,流出汁液,用來製取阿片。果殼可入葯,花供觀賞。

鄭氏

  宋鄭氏,錢塘人,每天誦《觀音經》,念佛不斷。後在病中要沐浴,洗浴完畢,向西而坐,問家人聽到磬聲沒有,說佛與菩薩就要來了。一會兒,高興地說:「佛菩薩都來了!」合掌而化。

王氏夫人

  宋代荊王的夫人,王氏,專修凈業,早晚精勤。侍奉她的人,無不仿效。只有一妾懈慢,夫人批評她,就悔悟精進,忽然無病而逝。後來報夢給其他的妾說:「蒙夫人教誨,已生安養。」夫人不相信。沒有多久,夢見自己與此妾同游西方寶池,見一花天衣飄揚,題寫楊傑,一花朝服而坐,題寫馬圩,又見金台光明晃耀,妾指它說:「這是夫人往生的地方。」醒來後,更加精進。到八十一歲慶祝生日的早晨,左右的人正要獻壽儀,而夫人手持香燭,在觀音大士像前立化了。

陸氏宜人

  宋宜人①陸氏是朝請②王玙(yú,輿)的妻子。常誦法華,專心凈土,每一次禮懺,必念佛萬聲。如此三十年。一日,忽聞天鼓自鳴,人們正驚異時,陸氏已面西端坐,雙手結印而逝。

  註:

  ①古代婦人因丈夫或子孫而得的一種封號。始於宋代政和年間,有國夫人、郡夫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名目,隨其夫或子孫的官品而別。明清以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②官名,全名「奉朝請」。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叫請。漢代對退職大臣、將軍、皇室、外戚,多給以奉朝請名義,使得參加朝會。晉代以奉車、駙馬、騎三都尉奉朝請。南朝為安置閑散官員,奉朝請一度増至六百餘人。隋初罷朝請,另設朝請大夫、朝請郎,為文散官。

龔氏

  宋錢塘龔氏,晝夜念佛,誦《彌陀經》。後得病,論亨律師給她開示,還沒有說完,端坐而化。老妾於氏,也念佛不斷。一個晚上,夢見龔氏告訴他說:「我已生凈土,你七日後當生。」至期果無疾而逝。

項氏

  宋項氏,名妙智,寡居。有兩個女兒,都讓她們出家為尼。精勤念佛,臨終時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笑而脫。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專志念佛,寒暑從不間斷。臨終日,取火焚香,說佛以蓮台迎我,我當往生。接著天花飛墜,安坐而終。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齋念佛,嫁給章氏,經常救濟別人饑寒。後因小病,念佛更加精勤,忽見菩薩諸天聖眾,都出現在她目前,當天吉祥善逝。

孫氏

  宋四明孫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怠。後得小病,夢見同八位僧人禮懺。醒來後,沐浴更衣,請僧禮懺,在大眾前,端坐誦經,至一心不亂,左手結印而逝。遠近都聽到空中樂音。

樓氏

  宋樓氏慧靜,嫁給寺簿①周元卿。曾經研讀傳燈②錄,闡發自己的心得。以凈土為指歸,念佛不斷。晚年有病,忽見紫色蓮花,無數化佛,奇異香味充滿屋庭。他對家人說,快助我念佛,一會兒坐逝。

  註:

  ①官名。

  ②傳法於他人,如燈燈相傳,心心相印。

秦氏

  宋秦氏凈堅,厭惡女身,與丈夫分居,精持齋戒。每天閱讀華嚴、法華、光明、般若等經,從無一日虛度。早晚修彌陀懺,禮佛千拜。時間一久,忽有一天,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終。

梁氏女

  宋梁氏女,住在汾陽,雙目失明,遇沙門勸她念佛。過了三年後,雙目開明。後忽見佛菩薩舉旗來迎,當天坐脫。

蔣氏

  興化蔣氏,四十歲時,丈夫死亡,安葬完畢,向兒子哭泣說:「無常到來,誰也不能替代。譬如我今天也象你父親一樣死了,你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我發心持齋念佛,不管閑事了。」兒子依從母親的想法,在家宅旁邊蓋了一間茅舍,母親住在裡面,足不出戶,一心念佛,寒暑從無間斷。經歷五載,到順治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忽向兒子說:「可買木作龕,我在二十三日午時要去西方了!」就往鄰家辭別,到期念佛而逝,自放三昧火,以焚其龕。

賀氏

  毗陵賀氏是善士潘向高的妻室。向高雅好佛,賀與夫同修凈業,日誦《金剛經》,早晚則禮拜念佛,迴向西方。康熙庚申七月,有病,預期二十九日午刻辭世,到期,子女匯合,又請來好友,齊聲念佛,合掌而逝。

陸氏

  太倉陸氏是大西關外張季思的妻子,十七歲就長齋念佛,並且誦《金剛經》、《大悲咒》迴向西方。見被殺生物,即發願救度。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看見空中轎船往西去,抬轎駛船的都是僧人。不到三日,安然念佛而逝,時為九月廿六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唐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群牛講人話討命,於是非常恐怖,喊妻子說:「趕快請僧人為我懺悔。」僧到,開示他說:「觀經中說,臨終惡相出現,至心念佛,就能往生。」和說:「地獄就要到了,沒有時間取香爐了!」就以右手舉火,左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說:「佛來迎我!」即化去。

瑩珂

  宋瑩珂(yínɡ kē,迎科)雖然出家,不忌酒肉,心想:「我為僧人,如此下去,將來墮落怎麼辦?」要同修取來《往生傳》閱讀,每讀一傳,都深受感動。於是發大菩提心,向西而坐,絕食念佛。過了三日,夢見佛說:「你的壽命還有十年,要自勉。」珂對佛說:「閻浮濁惡,容易失去正念,只願早生安養,奉事眾聖。」佛說:「如此,則三天後來接你。」至期,請大眾誦《彌陀經》,說:「佛及大眾都到了!」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陰報恩寺,平常沒有戒行。得病後,對同修道寧說:「我今心識散亂,什麼葯可以治療?」道寧教他隨息念佛。仲明按照他所教去做,至心念佛,到第七日,力已困憊。道寧又教他觀想目前佛像,一段時間之後,忽見二位菩薩,接著見佛,瞑目而逝。

  惡人往生,念佛之心必須百倍勇猛,才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鬆懈,就墮落三塗了。

惡趣往生類

龍子

  《菩薩處胎經》說:有一龍子,謂金翅鳥曰:「我自受龍身,未曾殺生,觸撓水性,壽終之後,當生阿彌陀佛國。」

鸚鵡

  唐貞元中,河東裴(péi,培)氏,養了一隻鸚鵡,常念佛,過午不食,臨終十念後氣絕,火化得舍利十多粒,光彩耀目。僧人慧觀,建塔紀念。成都尹韋臯(ɡāo,高)記。

鴝鵒

  宋黃岩正等寺的觀公,養一隻八哥①,能說話,常念佛不停。一日立化龕上,主人挖土穴埋葬,沒有多久,舌頭生出一朵紫色蓮花。

  潭州有人,養一隻八哥,常念佛。死後,用棺材埋葬,忽生蓮花一朵。尋找蓮根,出自口中。

  蓮大師曰:鸚鵡、八哥,人們教它念佛,是很平常的事。但今天為什麼不見它們往生?哎!譬如世俗之人,都聽說了念佛之教,但有人念佛充滿信心,有人念佛掉以輕心。因此,念佛人多,往生人少。鸚鵡、八哥也是這樣啊!

  註:

  ①鳥名,又叫鴝鵒(qú yù,渠育),全身黑色,頭及背部微呈綠色光澤,能模仿人說話。

勝蓮羅居士傳(附)

  勝蓮居士就是婁東羅子允枚。原來號無偏居士,為何又稱勝蓮呢?康熙四十年秋,允枚得病危急,將要作偈辭世,忽聽到空中說話:「勝蓮居士,你還有壽命十二年,不要寫辭世偈語。」自此痊癒。親戚都感到奇異,因此大家就稱他為勝蓮居士。居士處胎時,父親夢見有一位僧人來寄居,天明後就生下居士。居士善根深厚。四五歲時,還能記憶前世父母容貌、家居。有一天,繞柱而走,頭暈倒地,母親打他,哭醒,再也不能記憶前世的事。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史書上記載羊叔子①、董青蓮②、蘇東坡③前後世的事,確實存在,並非妄語。居士到讀書年齡後,不愛遊戲,無少年兒童習氣。不久,學問一天比一天長進,大家都認為他是科第中人,一定會光宗耀祖。因為他多病,父母憐愛,不讓他去應試。居士善體親心,雖研讀詩書,卻不求名望,自己手編一冊娛樂。所著有《黃葉草》,把心性宗旨,用李④杜⑤文章來表現。因為他年少時,留心導引之術,後又參拜檗岩老人,所以參禪悟道比別人高出一籌。中年後,居士就挑起家庭重擔,不以家務累親,盡勞盡養,任勞任怨,終身不倦,沒有人說他不賢順。五十二年秋天,居士又得病,屈指一數,十二年壽命已滿,人們很擔憂,居士卻一點也不介意。因為本地修凈業的人很少,居士倡導建立蓮社三四處,從此念佛人越來越多。一天,夢見有人告訴他:「你勸人修凈業,功德無量,壽命又延長了,現在還不要來。」病又頓愈。因此,人們更加感到驚異。居士性慈樂善,凡放生、育嬰、賑饑等等善事,無不領頭組織,實心實意。康熙已丑,當地一帶到處有餓死的人,當局了解居士有德有才,聘請他共襄善舉。於是大中丞於公,贈匾褒獎,居士堅辭不受,但於公強迫他接受。乙未冬天,同鄉二人向居士貸款百金,留下抵押物。他們想要往崇川收花,船到天妃宮,錢已丟失,同船七人都返回,將要送到官庭問罪。居士很同情地說:「送官後必定嚴刑拷打,這些酷刑,用於盜賊還可以,如果不是盜賊怎麼行呢?況且七人中還有嘉興兩個外地人,如此嚴寒關禁,誰為他們送飯食?必定因此喪命。」於是就答應貸款人不還了事。居士一生存心做事,都是這樣。今年端陽,居士見我前往會晤,大喜說:「我想要寫《西歸直指》,勸修凈業,沒有您先生的手筆就難以成功,快為我寫成,早日刻板成書。」我答應了這件事。於是就摘編凈土經書,並且附以個人意見,編作四卷,至六月四日告竣。十五日後,帶書到婁東,而居士已於書成刻版時,端然坐脫了。居士西歸前,於六月初二日,遍別親友,預定初六午刻辭世,處理後事很詳細。又囑咐兒子,一定要印行《西歸直指》一書。到期,沐浴端坐,說偈而逝。但當生死告別時,眷屬號泣,呼喚不停,居士忽然開目說:「為何又拖累我遲七日往生呢?」十四日黎明,居士說:「今天我一定要走了!」這一天有乾行長老及道友數人,各稱佛號,助他西歸。到辰刻時分,忽然聳身說:「佛菩薩來了!」就合掌向西,念佛而脫。奇蹟啊!世上萬事都可以作假,唯獨生死不能作假。居士臨行之際,如此安祥,哪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居士有一個兒子,叫作兆阯,原配媳婦沈氏,繼配媳婦朱氏,都賢惠孝順。三個孫子,小荷已露尖尖角。

  附辭世偈: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

  註:

  ①羊叔子,即羊祜(hù,戶),晉南城人。魏末任相國從事中郎,與旬朂(xu,緒)共掌樞密。晉王朝建立,封鉅平候,都督荊州諸軍事,長達十年。在任開屯田,儲軍備,籌劃滅吳;平日輕裘緩帶,身不披甲,與吳將陸抗互通使節,安撫遠近。後舉杜預自代。死後,南州人為之罷市巷哭。部下在峴(xiàn,獻)山羊祜平生游息之處建碑立廟。杜預命名為「墮淚碑」。

  《晉書》三四「羊祜傳」記載:「祜年五歲時,令乳母取所弄金鐶。乳母曰:『汝先無此物。』祜即詣鄰人李氏東垣桑樹中探得之。主人驚曰:『此吾亡兒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時人異之,謂李氏子,則祜之前身也。」意思是:羊祜五歲的時候,要乳母去拿自己過去玩過的金鐶。乳母說:「你以前並沒有這個東西呀!」羊祜就自己走到鄰居李氏東牆邊的桑樹中找到。李氏知道後,驚奇地說:「這是我死去兒子丟失的東西,他怎麼找到了?」乳母就把詳情告訴她。李氏頓時悲痛惋惜。當時的人聽到這件事後,感到驚異,都說李氏子就是羊祜的前身。

  ②董青蓮(1624—1651),即董小宛,名白。明末秦淮名妓。後歸如臯名士冒襄為侍姬,居艷月樓。清兵南下時,輾轉於離亂間九年,病死。襄作《影梅庵憶語》以記其生平。

  ③蘇東坡(1037—1101),即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禮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五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dān,單)州。最後北還,病死常州,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詩篇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yōnɡ,庸)、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音福)、蔡襄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蘇軾母親程氏懷孕時,夢僧至門,就生蘇軾。蘇軾七、八歲時,常夢身為僧。蘇軾在韶關禮六祖肉身時說:「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鍊;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自認為前身是出家人。臨終時,門人錢世雄說:「先生平生踐履,至此宜更著力。」蘇軾說:「著力即差。」說明蘇軾一生參禪悟道,雖然境界已經很高,但臨終時仍然沒有解脫。傳說至明朝,袁中郎(袁宏道)即蘇軾後身,因為歸心凈土法門,即得往生。

  ④李白(701—762)。唐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他即於此出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呂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二十五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曾因吳筠等推薦,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亂中,懷著平亂的志願,曾為永王李璘(lín,林)幕僚,因璘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其詩表現出蔑視封建權貴的傲岸精神,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對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對安史叛亂勢力予以斥責,謳歌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又善於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詩,皆為人傳誦。有《李太白集》。

  ⑤杜甫(712—770)唐大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對於政治很有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安史亂前,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宮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道。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為人傳誦。有《杜工部集》。

附錄

  西方有十種勝:

  一、蓮花化生,較之生長胞胎者,穢凈有天淵之別,苦樂有天淵之別;

  二、相好端嚴,較之肉軀醜陋者,穢凈有天淵之別,苦樂有天淵之別;

  三、黃金為地,較之塵沙垢穢者,穢凈有天淵之別,苦樂有天淵之別;

  四、衣食自然,較之饑寒凍餒者,穢凈有天淵之別,苦樂有天淵之別,難易有天淵之別;

  五、宮殿隨意,較之創作艱難者,穢凈有天淵之別,難易有天淵之別;

  六、飛行自在,較之革囊多病者,苦樂有天淵之別;

  七、善友愛敬,較之怨家會聚者,苦樂有天淵之別;

  八、壽命無量,較之乍生乍死者,苦樂有天淵之別;

  九、永不退轉,較之業緣障道者,苦樂有天淵之別,難易有天淵之別;

  十、受記成佛,較之頻入三途者,苦樂有天淵之別,難易有天淵之別。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累甚小,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祠得祀,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受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孤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

  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經義,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念佛九種勝:

  一、字少易念,不若經咒之難持;

  二、隨地可念,不必定在佛前;

  三、隨時可念,不論早晚閑忙;

  四、隨人可念,不分貴賤智愚;

  五、增長福德;

  六、消滅重罪,經云:「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七、天神恭敬;

  八、惡鬼遠離;

  九、臨終往生,必定蒙佛授記。


推薦閱讀:

《壽康寶鑒》白話文連載(四十八)——保身廣嗣要義 王蓮航
《論語》白話文(下)
白話《六祖壇經》第九 護法品 | 佛經
草根白話詩 男人女人婚姻 作者 草根詩人
白話法華經12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