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錯了嗎--質疑物種起源

生物的祖先之間的區別是很小的。為了生存,它們必須進行爭奪資源、空間、配偶和適應氣候環境之間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只有強者才能取得勝利。由於不同的環境和需要,這些動植物的某些特定器官開始發達或退化,經過一代一代逐漸的、幾乎不能察覺的積累,最後產生新的,與其幾百萬年前的祖先完全不同的物種。達爾文認為,他已經解決了有關生物進化的最大的謎:「新物種(只能在本族內交配繁殖的生物)的起源。」   達爾文主義的出現,對人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在今天,達爾文主義開始從幾方面受到了挑戰。   一、按照達爾文主義,從理論上和邏輯上講,在兩個物種,例如早期無脊椎海洋生物和古代魚類之間,應該存在一種過渡的形式,同時這些過渡形式每代之間的區別應該十分微小,以至很難辯認一個物種是從何時消失,另一物種又是從何時產生的。從理論上說,從化石標本中應該可以找到這些過渡形式的遺迹。然而奇怪的是,經過多年的挖掘,人們並沒有找到這樣的證據。當人們在兩組重要的動物之間尋找中間發展環節的時候,它們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是如此稀少,以至不能確定它們是否真正是兩組動物的過渡形式。人們所看到的真實情況是:發育完全的、很容易進行分類的生物以神秘的、並非達爾文所說的方式突然出現在化石中,而在它們之前是不合邏輯的空白,沒有人知道它們的祖先在哪裡。正如芝加哥野外自然史博物館館長戴維·M·羅普所說:「達爾文時期和現代的地理學家所發現的不是生命的逐漸展開,而是一些高度不平衡的記錄:即從化石標本看,物種的出現十分突然,在它們的存在期間極少甚至根本沒有變化,然後又淬然消失了。」   事實上,達爾文本人亦曾為不能出現過渡形式的化石而抱怨過,不過當時他把希望寄托在未來更為廣泛和先進的發掘上。但時至今日,他的希望未能成為現實。瑞典朗德大學教授N·海里伯特·尼爾遜說,從考古學的事實中甚至不能找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子。現在,化石標本的數量空前增加,再也不能以材料稀少為理由來解釋過渡環節的缺乏了。   化石記錄上的這些空白不容忽視,因為這都是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必然要發生重大生理變化的時期。在美國,進化論者對於回答一種生物是如何進化為另一種生物的問題越來越感到為難。在教科書中,至1850年止,生命之樹的軀幹的枝杈還幾乎總是連接在一起的,而在這以後,開始出現了間斷的空白,再後來似乎連原先的說法也漸漸放棄了。教科書中只是講到某種生物在某一時刻「來到」地球上,而不提其祖先的情況。   二、對達爾文主義的衝擊的第二方面是來自生物實驗室。達爾文晚年時已經越來越不能肯定「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唯一」原因。他承認,他搞不清楚為什麼生命的某些特徵能遺傳給下一代,而另一些卻不能。今天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基因」。一切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而在每個細胞核內存在著指示每個細胞性質和任務的基因——密碼信息。基因指示不斷更新,但細胞卻完全保持原樣。所以,我們的指紋一直到死都不會發生變化。在繁殖時,同一物種的兩個生命體的遺傳信息混合到一塊,不變地遺傳給下一代。這就是後代兼有雙親特徵的原因。在非常偶然的機會(大約每1000萬次中有一次)下,基因會發生複製錯誤。這種錯誤被稱為突變,通常是有害的,會產生出象病樹、白痴、殘廢等後代。這樣的生物按照自然選擇規律很快會被淘汰掉。   新達爾文主義者認為,用新發現的基因理論來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就在於非常罕見的有益的變種。這些罕見的變種通過自然選擇的作用,一代代積累,在一批動植物中繁殖開來,經過幾百年就產生了新的物種。這一理論被稱為「綜合」理論,50年來已經在生物學界佔據了統治地位。西方的大學中所講授的「進化論」實際上就是這一理論。但是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這一理論充滿了漏洞。   對自然和人工培養的動物進行的觀察的實驗表明,基因的主要功能在於繁衍,在於保持現狀,在於限制變化。活細胞組織以近乎完全的保真度再造自己,其錯誤之微小任何人造機器都無法感覺到。蠅類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能產生蠅類,而決不會變為任何其它東西。另外還有內在的限制作用,例如植物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生長了。因此,人們懷疑,基因系統所出現的極其罕見的錯誤是否能夠成為一種新生命形式產生的唯一原因。人們不能肯定,只佔如此微小比率的偶然變種是否足以造成生物界大規模的進化。有些科學家認為,說基因的複製錯誤能造成如此眾多的物種,就好象說千百萬次複印《聖經》能造出當代世界各地圖書館中內容繁多的藏書一樣可笑。諾貝爾獎獲得者恩斯特·陳因1970年說:「認為發展和適者生存完全是偶然變種的結果,照我看來,是沒有根據而與事實不符的假設。經典『進化論』是對大批錯綜複雜的事實的過分簡單化。使我驚訝的是,竟有如此眾多的科學家不吭一聲、毫無批判、甘心情願地吞下了這一理論。」   三、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中說,如果能夠證明,任何一種複雜的組織器官不能由無數次相繼的、輕微的變化來形成的話,那他的理論將會徹底破產。而自然界中正是有許多這種現象存在。舉人類的「眼睛」為例。人們知道,只有當眼瞼、角膜、瞳孔、視網膜、視神經等多種組織器官同時完美地協調動作時,「眼睛」才能看到東西。十分明顯,只要一個極其細小的部位出了毛病,人就不能清晰地看到影像。眼睛要不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發揮功能,就完全不具有任何功能。那麼,人們不禁要提出疑問,它如何能象達爾文所說的那樣經過緩慢的、無數細小的步驟進化而成?或者,難道成千上萬次偶然變種會在同時發生?事實上,1860年2月達爾文本人曾寫道:「時至今日,『眼睛』使我發抖。」而「眼睛」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例子。自然界中到處都有這樣的例子,它們要麼必須完美,要麼就是完全無用的。 這使達爾文主義在兩方面碰到麻煩。一方面,是達爾文主義要求通過不斷的進化步驟逐漸造成適應周圍環境的生物。但在許多情況中,這些假設的中間步驟卻是不實際、甚至是有害的。半邊頜骨或半邊肺有什麼用?自然選擇法則一定會消滅這些帶有如此多餘器官的生物,而不會保留它們。另一方面,為使許多器官工作,關鍵在於協調,這就需要同時發生多次有益變種,而在自然界中,這種要求完美協調的現象卻太多。

化論的一個論點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但這一論點顯然是顛倒了因果,因為所謂選擇,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為的,都只能是對已經存在的東西進行取捨,擇優去劣。其作用僅止於淘汰,並不能創造。選擇只能解釋劣者何以會消失,卻不能解釋優者何以會產生。所以把自然選擇作為生物界各種奇妙智能的源泉,顯然不能自圓其說。於是有人提出「突變」說以為補充。那就是說,各種生物在繁衍過程中不斷發生突變,形成種種前所未有的新形態、新性態。這些新的品種就為自然選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經過選擇淘汰,去劣存優,於是生物界的種種優異性能從而形成。突變就象生物界的萬花筒,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新花樣,經過選擇之後,剩下來的就是越來越高級,越來越優良的生物品系。   這一說法乍聽似乎言之成理,但它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突變是無意識的,它無方向、無目的。這種盲目的變化,絕不能產生智慧的結果。世間一切具備智慧的事務,只能來自智慧的創作,絕不能從無意識的事件中產生。一座房屋必有人建造;一件衣服必有人裁縫;一篇傳世的文章背後必有一個傑出的作者;一首不朽的詩篇背後必有一個偉大的詩人。即使棋譜中只有幾個棋子的殘局,也代表著弈棋高手的精心構思,決非胡亂幸致。反之,你即使把最好的打字機交給一個不識字的盲人去敲打,不管他多麼勤奮不懈,也只能打出一些毫無疑義的東西,決不可能打出一篇學術論文;同理,你即使把全部必要的數字、符號、字母都交給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去隨意拼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拼出一部高等數學。如果所有的素材儘是這類毫無疑義的東西,不管你怎麼選擇也無濟於事。就以萬花筒而論,它的花樣似乎無窮無盡,而且其變化也確實是無意識的。但萬花筒構造卻是有意識的。其基本結構是由三塊鏡片所組成的正三角形反光筒,任何無意識的碎形排列,在三角鏡片的映照下,都會成為多數對稱的、和諧的正六角形圖案,這便是萬花筒之所以能夠呈現美麗花式的基礎。如果把三塊鏡片拿掉,就只剩下一堆毫無意義的紙屑碎片,什麼花樣也變不出來了。而且萬花筒的花式,變來變去,總不外是些大同小異的正六角形圖案,它變不出五角、七角或八角,更變不出花卉、翎毛、山水或人物。所謂萬花筒說到底只有「一花」,因為它所包含的智慧因素僅止於此。作為對比,現代電腦所包含的智慧因素就比萬花筒複雜的多,所以它可以作極其高深的工作。但不管它的性能多麼高妙,其全部智能都是人賦予它的,故稱為人工智慧,否則它將一無所有。無意識的海浪衝擊,偶然會把兩塊岩石重疊起來,但其中並無任何智慧涵義,和人工的堆砌工作不可相提並論。而且你也不能期待會有第三塊,第四塊繼續不斷地重疊上去,更不能指望大量石塊會自動累積成城堡樓宇。不可避免的結局將是,後續的浪濤將把偶然重疊的石塊重新打散,最後形成一片雜然無序的沙石海灘。因為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一個封閉系統內,如果沒有外在因素的定向參與,一切變化均將使物體的結構狀態由「有序」變為「無序」,能量由高勢能變為低勢能(即熵值不斷增大),而決不能反其道而行,使物體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一座房屋日久必將朽壞;一件衣服日久必將破舊。它們決不能自動變為更宏偉的建築和更新更美的衣服。任何高品質的錄音帶在轉錄過程中都會產生一些失真,轉錄次數越多,失真越嚴重,最後必將成為不堪一用的廢物。每次轉錄過程中由於偶然的原因所造成的失真(或稱「突變」),在統計學上稱作「噪音」,它只有破壞作用,沒有積極功能。但進化論者卻企圖讓我們相信,集合無數噪音,只要選擇得當,就會使轉錄的音帶進化為比原件更優美的產品。而且轉錄的次數越多,噪音的失真度越高,進化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如果沒有失真(突變),則音帶只能永遠保持原樣,沒有可能進化。請問,這是科學的語言嗎?不,這是胡言亂語。   進化論者爭辯說,進化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地球不是一個封閉系統,地球從太陽得到額外的能量,有可能使熵值降低,即可能使低勢能轉化為高勢能,使「無序」轉化為「有序」,是事物由低級變為高級。例如種子可成長為大樹,受精卵可成長為胎兒,進而長大成人等等。但這種解釋似是而實非。因為第一,如果你把討論範圍擴大到太陽,那麼也可以擴大到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這樣你所得到的仍舊是一個封閉系統,進化論仍然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不相容。第二,種子和受精卵及所有生物的成長,固然是由簡入繁,由低到高,但它們都必須有生命的參與,必須在遺傳密碼的嚴格控制之下方有可能實現,那並不是無意識的變化。正如一堆建築材料必須在藍圖的指導及工匠的參與下方可成為樓閣亭台。也就是說,必須有智慧因素的定向參與,否則,上述現象一概不能實現。試問如果沒有智能的參與,僅僅太陽的光和熱能使山下的石頭自動滾上坡嗎?能使雕樑畫棟自動平地而起碼?如果將種子的胚芽(遺傳密碼所在)去除,太陽能使它長成樹木嗎?由此可知,那種認為無意識的,隨意的自然變化可以導致自然界進化的觀念,是違反公認的科學原則的。

從遺傳學看來,由脫氧核糖核酸(DNA)所組成的遺傳信息鏈是一個極其勻整而又極其穩定的雙螺旋結構,它能不斷地分裂和複製自身而保持結構不變。這便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事實的結構基礎。聖經上說,神所造的各樣生物都是「各從其類」,瓜不能變豆,鹿也不能變馬。異類雜交常不能成孕,或使子代不育(例如騾),這也是因為它們的遺傳基因結構各不相同所致。任何對這一信息結構的干擾破壞均導致畸形變態,此即所謂「突變」。嚴格地說,「突變」實乃「畸變」,它不但不能促使物種進化,反而將導致退化和衰敗。無數天然和人為的事實都說明這一點。物種為什麼會突變?無非是因為遺傳基因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因素影響之下發生結構改變所致。於是有人用X光,放射性元素或化學毒素去處理果蠅等實驗動物,結果突變果然出現了,但人們所得到的只是一些奇形怪狀的畸變個體,並不能創造更進步、更高級的新種系。你能相信用過量放射線去照射雙親的生殖器官,能使他們生出更優秀的子女嗎?你不覺得這種念頭實在荒謬嗎?然而這正是進化論突變論者企圖讓我們相信的。   為了彌補進化學說諸如此類的破綻,從達爾文時代至今,進化論者的觀點就一直在變,直到最近,仍然繼續不斷有新的論點出現。這一現象說明,迄今為止,並沒有任何一個論點真正可信,否則就不必眾說紛紜了。試想,如果進化論具有萬有引力定律那樣明確的可信性,還需要修修補補嗎?   目前的進化論與達爾文時代已經有了顯著的差別。為了弄清進化論的真相,有必要對此略加探討。其間的差別主要有三點:第一,現今的進化論者雖然尚未完全放棄突變說,但已承認突變在進化中的作用微不足道,而且承認絕大多數的突變(99.9%以上)都是有害的。既然有害,當然不能促成進化。在這一點上,現今的進化論者較其前輩有進步。   第二,達爾文認為所有物種都是由最初的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至於這個單細胞生命又從何而來,達爾文沒有明確交待。但它並不相信單細胞生物可以由無生物自動進化而來。他仍然認為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所以他認為單細胞生命的出現,需要一個「最初的推動」。既是推動,當然就不是自動進化。而現今的進化論者,則認為進化的原則不但適用與生物,也適用於非生物,甚至整個宇宙都在進化當中。非生物物質可以自動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並由非生物進化為原始的生物。但這一觀念明顯與已知的科學原則相違背,它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它違反著名的巴斯德原理。如果這一觀念屬實,則作為現代醫學基礎的微生物學和消毒滅菌、無菌操作等原則便全部毫無意義。因此,它很難為稍具科學常識的人所接受。於是他們辯解說,有無生物到生物的進化過程在現今的世界上雖已不可能重演,但在遠古地球的幼年時期,那時的原始世界猶如一個容有特種培養基的大燒瓶,在當時的特殊條件下,空氣和水中的氨與碳氫化合物可能自動結合為氨基酸,氨基酸又可能自動結合為蛋白質。然後在蛋白質的基礎上,由於某種特殊原因,終於迸發出生命的火花,形成第一個單細胞生物,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於是如此這般,終於進化為今天洋洋大觀的生物世界。但這種神話式的「理論」,既不曾為任何人所目睹觀察,又不可能以任何實驗作重複驗證,更無任何客觀事實為依據,這與科學究竟有何相干?由此可知,現今的進化論者實在比達爾文更加主觀武斷。   迄今為止,所有蛋白質都是某種生物以其特有的模式在酶的作用下合成的,否則,無論有多少氨基酸都無濟於事,而酶則都是生物產物。請問,在生物出現以前酶從何而來?不少科學家曾使用昂貴的器材設備,力求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質,但他們的努力一概以失敗告終。試問,有意識,有目的,有科學步驟的實驗尚且不能做到的事,難道無意識的偶然事件能做到嗎?那麼酶能否自動生成呢?按照酶體的結構,如果能自動合成的話,則一種酶的自動合成幾率為10-20,這已經是近於不可能的事,而問題還在於單獨一種酶並無多大用處,必須由多種酶同時作用方可。而酶的種類則不下兩千種之多,於是其總的幾率便是10-20×2000=10-40000,這是一個超乎人類想像能力之外的數字,根本沒有實踐意義。我們姑且假定酶的種類不是兩千,而是僅有兩種,則其自然合成幾率為10-40,我們再假定酶的合成反應能以每秒鐘一百億次的超高速度進行(這是不可能的),則仍然需要3×1022年,即三百萬億億年方有一次成功的機會。但進化論者們估計地球的壽命只有「46億」年,宇宙的壽命也只有「150億」年,那就是說,宇宙的壽命必須再延長兩萬億倍方有一次同時合成兩種酶的機會。這是可能的嗎?更何況蛋白質並不等於生命。生物,即使是最簡單的單細胞,其構成也極其複雜。生命絕不象恩格斯所說僅僅是「蛋白質存在的形式」那麼簡單。一個未受精的雞蛋,的確是蛋白質存在的形式,而且遠不止此,它還具備小雞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但卻孵不出小雞,因為它沒有完全的生命。任何細胞要生存,至少必須有一層外膜將它自己與外界分別開來。這層膜允許自外界吸收營養,卻不許無用的物質進入;又允許它向外界排放代謝廢物,卻不許有用物質散失。這種半透膜就不是蛋白質,而且至今仍是人類所不能製造的。

任何生物要繼續存在就必須繁殖,就必須有遺傳物質,而遺傳物質也不是蛋白質。所以僅僅有蛋白質決不能構成生命。   第三,現今的進化論者得益於遺傳學的新成就,力圖將進化學說建立在基因的基礎上。不同於以前的突變說,他們現在強調漸變的作用。即由於遺傳因子的多樣性,生物在繁殖過程中,子代個體與親代均有微小的差別,此即所謂「微進化」。這些微小的差別經過千年萬代的積累可成為巨大的變化,形成「顯進化」。如果同一物種的兩個種群為高山大海等所隔離,不再有基因的交流,則在微進化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下,各種群的總體基因庫即可能出現極大差別。這種現象稱為「基因漂移」,是導致種群進化,並造成新物種的基本動因。這種說法顯然比突變說圓滑得多,但也並不能令人信服,因為各種生物兩代之間的差別,只是個體或種群的「特化」,並不是「進化」。這些變化雖然多種多樣,卻仍然在各個物種特徵的框架之內,並不能超越種際的界限。例如,狗在長期人工培育下,其體型已有很大差別,小者似貓,大者似豹。但它們決不能小如鼠,大如象。而且這些變化都是可逆的。如果任憑各種狗自然混交繁育,很快就會變為野狗的體型,歸回狗的本態。各物種的基因為數眾多,通過兩性繁殖,可以形成近於無限的組合方式,唯其如此,才能使所有個體除了有種族的共性之外,尚各有其個性,不會有任何兩個個體完全相同(同卵孿生例外)。各種群若長期分隔,也會表現出種群的不同特徵。這是生物繁衍的正常現象,與進化無關。種群的特化現象就是聖經上所說「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聖經上說各種生物「各從其類」,並非「各從其形」,並非同一物種的所有個體一概形貌雷同,千篇一律。那不是神的作為。神所造的是一個充滿榮光和智慧,並豐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儘管人類分化為不同的族群,各有膚色、毛髮、體形上的特徵,但那並不是進化。人還是人。並沒有進化為「超人」或「非人」的新種,任何不同種族的人均可互相婚配,正常生育,且能生出更為健壯優秀的後代。說明他們仍然屬於同一個「人」種。現代進化論者說,如果兩個種群互相隔離過久,它們的基因庫就可能相差太多,以致不可能再互相交配,而成為兩個不同的新種。但這也是想當然而已。試圖製造新種的人工實驗從來沒有成功過,在自然界也難以找到可信的例證。所謂「基因漂移」,既是在正常的繁衍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並不包括突變的因素,可知基因成份仍是該物種所固有的,並無新的成份,當然就不會構成新種,也就無所謂進化。

2009-10-15 22:23蘇楠達爾文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科學家,他的《進化論》只適合於物種起源後的變化過程;物種的起源他的觀點和認識是不正確的,物種的起源不是靠一個生命樹可以來解釋的,由於本身的認識就是錯誤的,因此,才會出現他本人也無法自圓其說而困惑著自己,目前人們也都按著他的理論去研究考古證明,無論從理論上或考古上永遠得不到證實的!物種是通過「變異」而產生的也是不正確的,陸地海洋共十幾萬種生物的物種靠「變異」來實現嗎?那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時間(幾十億萬年)上的問題。蘇楠在此研究已有三十餘年,有著自己新的理論學說達爾文的四個疑問?08年8月一次在我被邀請到瀋陽去解決科研中的一個問題返回途中的飛機上,望著窗外的雲下的山脈思考著山脈林中的人間,這是一下來了靈感瞬間時常在腦子中的關於物種問題一下全部解決,自己極其興奮,終於使自己的關於生命起源、物種起源、人類起源、生物變異和遺傳的理論得到了科學的客觀的解釋!回復

2009-10-18 16:35radarey2000回復甦楠繼續

回復

2009-10-18 20:12蘇楠回復radarey2000很想聽聽您的見解,文章中的觀點是大家的認識,這些都已清楚,由於自己有著與目前眾多科學界在此方面的認識是一個常規思路,並且也不客觀,自然也就不正確了,在此研究一定要去認真細緻觀察到自然生物的內在的客觀發展規律,不能帶有別人的理論去思考,去觀察,那必將會出現不客觀性,也就是說永遠不會找到正確的答案。回復

2009-10-19 21:50radarey2000回復甦楠

我也沒有什麼好的見解,但綜合我在網上看到的各種奇聞,我比較相信的一種解釋就是「上帝」創造了萬物,包括人,這個「上帝」的真面目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看到,但我還是固執的相信

回復

2009-10-20 01:03蘇楠回復radarey2000

「上帝」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現後就已否定了他,達爾文之所偉大就在於此,「上帝」就是大自然!

回復

2009-10-20 21:35radarey2000回復甦楠但是現在物種起源被證實是錯誤的,至少是不正確的,我更相信別的解釋回復

2009-10-21 03:26蘇楠回復radarey2000物種起源主要他的是進化論觀點,進化論不能解釋物種的起源,但它揭示了物種起源後的演變過程是正確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互聯網上的鏈接字體多用藍色?這種現象的起源什麼?
漢字字形、讀音、注音歷史起源及解釋
第三節 羅盤的起源(1)
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感受巴洛克音樂的起源與傳承
齊姓的起源,齊姓的來源

TAG:物種 | 起源 | 質疑 | 達爾 | 達爾文 | 物種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