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秦名相張儀:用三寸不爛之舌屢次戲弄強大楚國(3)

首先,他縱論魏國兵微將寡,地無險助,又四面受敵,既不可戰,亦不可守。其次,他分析合縱抗秦是畫餅充饑,難於成事。他說:「親兄弟之間都有爭奪錢財的人,六國君主卻要依靠蘇秦欺詐虛偽的謀略,實難成事。這是很明顯的。」其三,他大講背秦之害:「大王不交好於秦國,秦王若下令進攻魏國的河什(魏國河西之地),佔據卷、衍、燕、酸刺等地,劫衛取陽晉,那麼,趙國不能南下。趙國不能南下那魏國就無法北上,魏國不能北上那合縱就會因此受阻。合縱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國家就會危在旦夕了。秦國挾持韓國而進攻魏國,韓國懼怕秦國,秦、韓聯合為一體,魏國勢力很快滅亡。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憂慮的原因啊!」其四,他又大談聯秦之利:「基於上述原因,替大王考慮,魏國不如和秦國交好。如果大王與秦交好,那麼楚、韓兩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沒有了楚、韓兩國的憂患,大王自可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國家安危了。況且,秦國真正要削弱的是楚國,而能夠使楚國削弱的只有魏國。楚國雖然有富強遼闊之名,實際上非常空虛;楚國的士卒雖然眾多,但卻不堪一擊。調動魏國全部兵力進攻楚國,一定會大獲全勝。與楚國絕交有利於魏國,削弱楚國而迎合秦國,既可退禍於楚,又能安邦定國,這是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聽從我的忠告,一旦秦兵東伐魏國,到那時候一切就晚了。」張儀滔滔不決,言語間時而語含珠璣,時而又不免誇大其辭,虛聲恫嚇,直說得魏惠王真偽難辨,半信半疑,猶豫不決。如此數年,魏國對外方針一直舉棋不定。這就為秦國的發展及其分頭打擊關東諸侯爭取了時間。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隨著秦國勢力的不斷擴大,張儀作為秦國間諜的面目暴露無遺。魏國驅逐了張儀,拜公孫衍為相。張儀不負使命,重新又回到秦國。第二年,公孫衍聯合.趙、韓、齊、燕、楚合縱抗秦,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這是六國第二次大規模的合縱活動。但是,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因此態度也各異:楚、燕並不熱心此舉,不肯出兵與秦作戰;齊國更是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只有魏、韓、趙三國由於歷史上和地理上的親密關係,出師同秦國交兵。結果,函谷關一戰,秦軍大敗三國聯軍。然後,秦國派「智囊」樗里疾率兵攻打魏、韓、趙三國,大敗聯軍於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俘虜韓將軍申差,斬首8萬,喧嚷一時的「五國伐秦」之舉,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奉邑六里齊楚成仇周慎靚王七年(公元前314年),秦軍四面出擊,接連興師攻打趙、魏、韓三國。先後奪取了趙國的中都、西陽兩地和魏國的曲沃、焦等地。然後大舉進攻韓國,大敗韓軍於岸門,斬首萬餘人。至此,秦國的主要打擊目標--魏、韓兩國已現出力衰氣餒之態。韓宣惠王派太子倉人秦為質,乞求交歡於大國;魏襄王也屈從秦國要求,立公子政為太子。兩國連儲君之位也受到干涉,其政治上的獨立顯然已面臨嚴重威脅。伴隨著秦國軍事鬥爭的節節勝利,張儀在外交上也得以縱橫捭闔,無往而不前。秦國在威服東鄰魏、韓之後,便進一步打出國門之外,大踏步東進。當時,除秦國以外,齊、楚兩國也是大國。為了防患於秦國的吞併,齊、楚兩國締結了共同抗秦的盟約。顯而易見,拆散這個同盟是秦國的當務之急。為此張儀又故技重演,建議秦王免掉自己的相國一職,秦惠王依計將張儀免相。於是,張儀於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又假裝委屈地跑到了楚國。當時的楚國,雖然地廣兵多,但大而無實,尤其政治上極其腐敗,守舊勢力盤根錯節,張儀早已認識到了楚國的衰弱。他一來到楚國,使用重財厚禮收買靳尚,使他感恩於己。靳尚受人之物,自然樂意效勞,極盡溢美之詞向楚懷王推薦了張儀。楚懷王聽說張儀聲名赫赫,頗有韜略,特地把他安置在高級館舍,並謙恭地問:「先生辱臨敝國,將有何見教?」張儀先對楚懷王的感情深表謝意,繼而對懷王的虛懷若谷恭維了一番,然後不勝惋惜地說:「秦王派我前來,意在和貴國修好。很可惜,我來遲了。」楚懷王對秦國本來就望而生畏,萬沒想到秦王會主動派使者前來修好,不勝驚訝,忙問:「怎麼來遲了呢?」張儀長嘆一聲道:「大王不是已經和齊王結成同盟了嗎?」楚王一怔,沉吟半晌,說:「楚國之所以和齊國結成同盟,無非是為了防範被人攻打而已。難道你不認為這種危險存在嗎?」張儀軟中帶硬地說:「這種危險當然存在,而且由於楚國和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危險就更大了。很明顯,齊楚聯盟是用來對付秦國的。秦王本想與天下諸侯交好,可一旦有人故意要與秦王為敵,秦王恐怕不會等閑視之。」
推薦閱讀:

歷史名人小故事之九十五:張儀
大秦名相張儀:用智謀和辯術瓦解六國合縱(2)
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
戰國說客雙雄之張儀4 二戲楚王
戰國說客雙雄之張儀4  二戲楚王

TAG:強大 | 張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