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及啟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及啟示——從毛澤東思想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
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研究員 包心鑒 |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大貢獻,是創造性地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曆程。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征途上形成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深刻總結從毛澤東思想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的歷史經驗及其啟示,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著如何理解它、對待它的爭論。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既長期存在著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企圖修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傾向,也長期存在著不顧各國的具體實際,抽象地談論、搬用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理論原則或具體結論的傾向。毛澤東思想就是在與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長期鬥爭中,在正確理解、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並不斷成熟的。這種正確理解和科學堅持,突出表現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既是產生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早在1930年,毛澤東同志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111—112頁)這一精闢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人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最早覺醒。正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一基本原則,終於糾正了「左」傾教條主義給中國革命造成的巨大挫折,挽救了中國革命,挽救了中國共產黨。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慘痛教訓和兩萬五千里長征的不平凡經歷,使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認識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極端重要性,成為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進程的基本出發點。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深刻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繫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併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這就要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著重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參見《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533—534頁)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成為奪取中國革命偉大勝利的根本法寶,而且成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根本選擇。20世紀50年代,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方針,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是,由於沒有進一步做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文章,這一探索後來發生了嚴重失誤。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通過深刻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左」的教訓,強調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把實踐作為「結合」的邏輯起點和根本依據。這是鄧小平同志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所解決的最關鍵問題。處於新世紀新階段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當代中國實際情況出發,繼續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章,進一步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回答現實問題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面向現實、結合實際所要解決的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進一步創造性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大根本問題。同時,它把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有機聯繫的整體,來思考和回答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主題、核心和本質,思考和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這是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範。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力源泉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章,關鍵在於以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為在全黨形成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毛澤東同志付出了長期努力。在20世紀40年代初,他親自領導發動了延安整風運動,在全黨確立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他要求全黨尤其是黨的高中級幹部,「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繫,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像,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佔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801頁)從此,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科學成果,生動展示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與實踐性有機統一的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創者,毛澤東同志密切關注帝國主義戰爭爆發和無產階級革命深入發展的時代特點,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和發展途徑,並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道路,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奮力開拓者,鄧小平同志深入研究和平與發展時代的特點與要求,深刻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精闢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從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世界格局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更明顯地呈現出全球化的時代特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這樣一種新的時代條件下,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積極回應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政治多極化勢不可擋,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飛猛進。這種新變化使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是不同政黨和不同社會制度在性質上的比較,而且是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扎紮實實地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把握住這一點,也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願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了整個社會前進的方向。 ──積極回應經濟市場化的深刻變革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不僅涉及經濟領域,而且極其深刻地影響到政治、文化和廣泛的社會領域,使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國的社會結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日趨多樣化;我國的社會階層正在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不僅工人階級隊伍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而且一大批新的社會階層大量湧現,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不可忽視的力量;某些領域的社會矛盾也日趨表面化和複雜化。深入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據新的實踐,勇於和善於進行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面對當代中國現實發展的新的理論創新,是指導新的社會實踐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 ──積極回應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當代世界格局的新變化和國內改革的新發展,也對我們黨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如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同時在愈益複雜的環境中增強黨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成為我們黨必須高度重視、切實解決的兩大時代性課題。調整黨的建設和執政的新視角,堅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使黨在世界變化和實踐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成為我們黨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色、永不脫離群眾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我們黨順應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在黨的建設和領導國家工作上的新思路,是堅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的新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其實踐是創立和發展科學理論的源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歸根到底要同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歸根到底要以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為源泉。離開人民群眾,離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科學理論就將失去其真理性和指導性,變成毫無意義的空談。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既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又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毛澤東同志反覆強調,只要我們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難,戰勝任何敵人。他還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黨的群眾路線有機統一起來,強調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一切實際工作,都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正是毛澤東同志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確保了中國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寶貴經驗,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同志把生產力的基礎作用與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高度統一起來,並始終不渝地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他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出發,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給予了非同尋常的重視。他善於概括人民群眾的新鮮經驗,並將之上升到理論上來指導實踐,根據人民群眾的主體願望和實踐指向,敏銳地捕捉和把握中國改革開放的契機,不失時機地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他尊重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強調要把人民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衡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根本標準。鄧小平同志的這種特色鮮明的群眾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對毛澤東同志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創造性的堅持和發展。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首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裡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本質關係的深刻闡述。把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才能真正學懂「三個代表」,實踐「三個代表」。其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歸根到底是為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歸根到底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目的和歸宿。最後,全面貫徹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證是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否依靠群眾,是否為了群眾,是能否真正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試金石。我們只有真正做到心裡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真正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正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人民群眾才能從不斷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中領會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諦。 |
推薦閱讀:
※你知道羅榮桓在抗戰中的貢獻嗎?
※第十九章 安南的征服與階梯計劃的結束
※《晚清民國120年》 | 連載014| 曾國藩的「北漂」生活
※《西方文明好懂史》1
※林彪生命中的最後七天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