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七) 71字
06-16
徵收發封棄 俟遷徙 遺失存 處坐遇接承扶 刺折戮 問對許 省審 慮怨忍快 興廢變 曲直長小 貪廉 輕重 狂殆危 面口齒耳目指 飯食服飾 布斗 式檢 英靈豪 然且或曾更漸 俱並 而若爾 382.【征】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書舜典:「舜生三十~庸。」徵庸:被召用。征:召。庸:用。戰國策楚策四:「於是使人發騶~庄辛於趙。」後漢書黃瓊傅:「近魯陽樊君被~。」 (二)求,索取。左傅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寡人是~。」現代雙音詞「~求」由此發展而來。 (三)證明,驗證。論語八佾:「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也。」引申為預兆。史記項羽本紀:「兵未戰而先見敗~。」 (四)讀zhǐ。五音之一(宮、商、角、征、羽為五音)。「征」是g(5),「變徵」是f#(4#)。戰國策燕策三:「荊軻和而歌,為變~之聲。」(變徵之聲:指f#調,這是高亢的調。)注意:「征」「徵」二字古音相差很遠,意義也不相通,古書中絕不互用。 辨征,召,辟。在「上召喚下」這種意義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細微的差別。「征」和「辟」多用於「召他來授給他官職」的意義上,如說「征為郎」,「闢為掾」。「召」除了用於上述意義外,還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如禮記曲禮上:「父召無諾。」「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這樣用。 383.【收】 (一)逮捕。詩經大雅瞻卬:「此宜無罪,女反~之。」後漢書班超傅:「如令鄯善~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廣汎等,於陳睦故城斬之。」 (二)收取,收掩。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余~爾骨為。」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好~吾骨瘴江邊。」 (三)聚集,收集。史記陳涉世家:「行~兵。」後漢書光武帝紀:「出城南門,於外~兵。」又為收取。史記淮陰侯列傳:「漢輒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納。左傳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農作物。荀子天論:「畜積~臧於秋冬。」(臧:藏。)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384.【發】 (一)把箭射出去。詩經召南騶虞:「壹~五?br> 。」孟子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後~。」史記項羽本紀:「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現代「~砲」的「發」和量詞「若干~砲彈」的「發」由此發展而來。引申為派出,派遣。戰國策楚策四:「於是使人~騶征庄辛於趙。」史記淮陰侯列傳「~使使燕。」漢書龔遂傳:「郡聞新太守至,~兵以迎。」現代有雙音詞「打~」。 (二)出,出發。莊子養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於硎。」又秋水:「夫鵷鶵~於南海,而飛於北海。」楚辭哀郢:「~郢都而去閭兮。」今成語有「朝~夕至」。引申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於畎畝之中。」 (三)啟封,開。戰國策齊策四:「書未~。」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使者至,~書。」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匱之盜而為守備。」又特指開糧倉賑濟災民。孟子梁惠王上:「塗有餓莩而不知~。」又特指花開。杜甫立春詩:「忽憶兩京梅~時。」李商隱無題詩:「春心莫共花爭~。」又引申為掀開。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屋。」又用於抽象意義,啟發。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又為闡發。論語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385.【封】 (一)加土培育樹木。左傳昭公二年:「宿(季武子)不敢~殖此樹。」引申為聚土築墳。左傳文公三年:「~殽屍而還。」禮記樂記:「~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給人作為他的領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項羽本紀:「項氏世世為楚將,~於項,故姓項氏。」又魏公子列傳:「安釐王即位,~公子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大戴禮保傅:「~泰山而禪梁父。」(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築壇祭地叫禪。)史記秦始皇本紀:「議~禪望祭山川之事。」水經注汶水:「光武~泰山。」 (四)界域,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既東~鄭,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疆。」後代有「~疆大臣」的說法。 (五)大。左傳定公四年:「吳為~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楚辭離騷:「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羿yì:人名。夏時的諸侯。田:畋獵。)引申為厚。國語晉語:「引黨以~己。」又楚語:「是勒民而自~也。」 (六)封閉,封合。戰國策齊策四:「齊王聞之,......~書謝孟嘗君曰。」杜甫寄杜位詩:「~書兩行淚。」 386.【棄】 拋棄。左傳宣公二年:「~人用犬,雖猛何為?」戰國策趙策三:「彼秦者,~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棄市」二字連用,表示在市上處以死刑,為人所共棄。史記高祖本紀:「誹謗者族,偶語者~市。」引申為違背,背棄。左傳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成語有「背信~義」。 387.【俟】(竢) 讀sì,等待。詩經邶風靜女:「~我於城隅。」論語先進:「如其禮樂,以~君子。」楚辭離騷:「願~時乎吾將刈。」賈甑跚常骸啊鋶ど場!? 388.【遷】 (一)變換地方,遷移。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楚辭哀郢:「方仲春而東~。」又為轉移。論語雍也:「不~怒,不貳過。」 (二)〔官吏〕調職。有時指陞官。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孝文帝悅之,超~,一嵗中至大中大夫。」漢書霍光傳:「稍~諸曹侍中。」又張禹傳:「由是~光祿大夫。」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間聞足下~,惕然不喜。」有時指降職。為區別於陞官,說「左遷」(古人以「右」為尊,以「左」為下。)史記周昌列傳:「吾極知其左~。」〔~客〕降職到外地做官的人。李白黃鶴樓中聞笛詩:「一為~客去長沙。」范仲淹岳陽樓記:「~客騷人,多會於此。」 389.【徙】 (一)遷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漢書張禹傳:「~家蓮勺。」 (二)調職,多指降職。史記淮陰侯列傳:「~齊王信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傳:「上恐太后誅夫,~為燕相。」 辨遷,徙。「遷」和「徙」相近,但就其本義來說,則差別較大。「遷」原指由下到上的遷移(說文:「遷,登也」)。所以詩經小雅伐木說:「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又易經益卦:「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遷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麼「遷官」和「徙官」也就不同:遷是升遷,徙是調職或降職。史記漢書於這兩個字的用法有別。例如史記萬石君列傳,石奮由太子傅降為諸侯相,稱為「徙」(「徙奮為諸侯相」);石慶由太子傅升為御史大夫,稱為「遷」(「遷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傳,高祖想讓周昌去輔佐愛子趙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調為趙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說「極知其左遷」,但史記敘事時仍說:「徙御史大夫為趙相。」 390.【遺】 (一)失掉。⊙毆確紓骸捌樅紜!幣晡簦雎浴J芳腔匆鹺盍寫骸吧蠛晾逯〖疲煜輪笫!彼韭砬ūㄈ偉彩椋骸按沃植荒蓯啊廣凇!?br> (二)留下來的。孟子公孫丑上:「其故家~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列子湯問:「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讀wèi,去聲,留給,送給。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之。」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請以~之。」引申為饋贈,贈送。史記魏公子列傳:「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魏王及公子書。」搜神記韓憑夫婦:「妻密~憑書。」 391.【失】 (一)喪失,失掉,跟「得」相對。孟子公孫丑上:「故久而後~之也。」莊子徐無鬼:「郢人立不~容。」引申為錯過。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其時。」史記淮陰侯列傳:「時者難得而易~也。」 (二)作錯了事情,動詞,又名詞,也跟「得」相對。史記魏公子列傳:「我豈有所~哉?」又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現代有雙音詞「過~」。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動詞,跟「亡」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置之亡地而後~。」又遊俠列傳:「侯之門,仁義~。」莊子胠篋:「諸侯之門,而仁義~焉。」又使動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記魏公子列傳:「已卻秦~趙。」 (二)思念,關心。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雖則如雲,匪我思~。」引申為問候。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之。」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393.【處】 (一)讀chǔ,居住。左傳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繫辭下骸吧瞎叛ň佣啊!幣晡⑸恚嬪懟Q鐨勱獬埃骸啊換渲!?br> (二)名詞,讀chù,居住的地方。司馬遷報任安書:「何~不勉焉?」崔顥長干行:「君家住何~?」 (三)讀chǔ,治,作,施行。老子:「是以聖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為安排,安置。漢書張安世傳:「上自~置其里居。」又為按照過失大小,給以適當的安排,懲戒。今有雙音詞「~分」「判~」。 394.【坐】 (一)古人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做「坐」。論語鄉黨:「席不正不~。」又先進:「冉有公西華侍~。」舊讀上聲。 (二)坐位,名詞。史記項羽本紀:「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殺之。」又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在這種意義上後來寫作「座」,讀去聲。陶潛詠荊軻詩:「飲餞易水上,四~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錯誤)。漢書龔遂傳:「群臣~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後漢書光武帝紀:「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不生得以見責讓。」〔~法〕犯法〔因而受到處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法去官。」漢書灌夫傳:「~法免。」〔隨~〕連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妾得無隨~乎?」 (四)因。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觀羅敷。」 395.【遇】 (一)碰見(不是約會的見面)。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論語陽貨:「~諸塗。」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莊子養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視。」詩經王風中谷有蓷「~人之不淑矣。」 (二)對待,待遇。史記魏公子列傳:「然公子~臣厚。」又淮陰侯列傳:「漢王~我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魯侯,天也。」又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不~故去。」杜甫相從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主或在上位者賞識並受到特別好的待遇。北史宋弁傳:「因是大被知~。」也說「~知」。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大丈夫之~知於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觸。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辭國殤:「車錯轂兮短兵~。」又用於抽象意義。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久與事~,疵釁日興。」現代變為雙音詞「接觸」「接近」。注意:古代「接」字不當「連」講,但「連」的意義是從「接觸」發展來的。 (二)交際,招待。孟子萬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禮。」史記屈原列傳:「出則~遇賓客。」又魏公子列傳:「然信陵君之~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現代有雙音詞「接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當「迎」講,但「迎」的意義是從「交際」的意義發展來的。 397.【承】 (一)捧著。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飲。」(行人:掌管出使聘問的大夫。榼kè:盛酒的器皿。)漢書文帝紀:「持節~詔。」引申為雙手接受。多用於抽象意義,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傳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賈誼吊屈原賦:「恭~嘉惠兮,俟罪長沙。」又引申為承擔,擔任。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乏。」(乏:指人材缺乏。)〔~歡〕奉承君王的歡顏。用於貶義。楚辭哀郢:「外~歡之汋汋兮。」後代用於褒義。白居易長恨歌:「~歡侍宴無閑暇。」也指侍奉父母。後代有「~歡膝下」的說法。 (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孤~父兄餘業。」 398.【扶】 攙著,攙起。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引申為輔佐。杜甫秋日夔州詠懷一百韻:「耿賈~王室,蕭曹拱御筵。」(耿:耿弇。賈:賈復。都是光武帝的名將。蕭:蕭何。曹:曹參。都是漢高祖的功臣。)[~疏]樹木枝葉茂密四布的樣子。揚雄解嘲:「枝葉~疏。」陶潛讀山海經詩:「孟夏草木長,繞屋樹~疏。」 399.【刺】 (一)扎,用尖長的武器殺傷。孟子梁惠王上:「是何異於~人而殺之。」史記淮陰侯列傳:「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褲下!」 (二)用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壞處。詩經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漢書龔遂傳:「面~王過,王至掩耳起走。」後代「諷刺」「譏刺」的意義由此發展而來,但是後代所謂「諷刺」「譏刺」往往是用旁敲側擊的話去指摘別人的錯誤或缺點,而上古所謂「刺」則多是直接指出過錯。 (三)名刺(後起義),相當於後世的名片。後漢書禰衡傳:「建安初,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字漫滅。」 注意:「刺」不等於「刺」。「刺」從「束」,「剌」從「束」。「剌」讀là。 400.【折】 (一)讀zhé,及物動詞。把東西弄斷。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我樹杞。」〔~獄〕斷案,判斷訟事。易經豐卦:「君子以~獄致刑。」論語顏淵:「片言可以~獄者,其由也與!」(由:仲由。)引申為挫折,特指軍事上的挫敗。史記淮陰侯列傳:「~北不救。」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今曹操新~衄,方憂在腹心。」 (二)不及物動詞。斷了。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地維絕。」岑參白雪歌:「北風卷地白草~。」這個意義後來讀shé。 (三)讀zhē。轉,反轉。戰國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韓。」引申為彎曲。淮南覽冥:「河九~注於海。」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腰。」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腰事權貴?」又為使理屈。胡銓上高宗封事:「引古誼以~之。」 401.【戮】 (一)殺,處決,處以死刑。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記項羽本紀:「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者也。」在這個意義上也寫作「僇」。 (二)「戮力」二字連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將~力而攻秦。」又淮陰侯列傳:「相與~力攻秦。」在這個意義上又寫作「戮」。 402.【問】 (一)提出問題,詢問。左傳隱公元年:「敢~何謂也?」引申為追究,責問。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漢書龔遂傳:「吏毋得~。」又為問候,慰問。漢書張禹傳:「太官致餐,侍醫視疾,使者臨~。」 (二)贈送,饋贈。詩經鄭風女曰雞鳴:「雜佩以~之。」漢樂府有所思:「何用~遺君?」 (三)音信,書信。曹丕與吳質書:「書~致簡。」 403.【對】 (一)回答在上的提問。左傳隱公元年:「公問之。~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注意:有時「對」並不是真回答什麼問題,只是在上的說了,在下的接著說,也叫「對」。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注意:在古代漢語里「對」字一般只用於對上回答,對下回答則不用「對」。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這裡不能說「子對曰」。 (二)面對。史記萬石君傳:「~案不食。」曹操短歌行:「~酒當歌。」 404.【許】 (一)應允,跟「辭」相對。左傳隱公元年:「亟請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聽,~晉使。」漢書張禹傳:「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再三,乃聽~。」現代有雙音詞「允~」。注意:上古的「許」字和現代的「許」,意義雖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許」字一般只有「應允」的意思,沒有「容許」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確定的零數。吳均與朱元思書:「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里。」水經注漸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幾~〕多少。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 (三)〔何~〕何處。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人也。」又為如何,怎樣。謝朓在郡卧病詩:「良儀意何~?」〔如~〕這樣。指達到這樣程度。朱熹觀書有感詩:「問渠那得清如~?為有源頭活水來。」 405.【省】 (一)讀xǐng。視,視察,察看。周禮春官大宗伯:「~牲鑊。」(牲:作祭品的牛羊豕。鑊huò:煮牲的器具。)禮記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línglǚ:監獄。)引申為看望父母,探望尊長。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安睡。)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陽太守,瑜往~之。」洛陽伽藍記王子坊:「江陽王繼來~疾。」後代說「~親」,「歸~」則專指探望父母,非親屬關係則很少用「省」了。引申為檢查,反省。論語學而:「吾日三~吾身。」又為政:「退而~其私。」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注意:這些意義都不能讀shěng。 (二)讀shěng。減少。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貶食~用。」今熟語有「~吃儉用。」 (三)讀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宮禁。「~中」即「宮中」。漢書昭帝紀載:漢昭帝即位時才八歲,讓他的姐姐在「~中」照顧他的生活。引申為國家的中央行政機關名稱。唐有六省,「尚書~」為其中之一。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府以之決疑。」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台~。」元代中央行政機關叫「中書~」,又於各路(各行政區)設「行中書~」(中書省的派出機關),簡稱「行~」,最後又簡稱為「省」。現在的「省」由此發展而來。 406.【審】 (一)詳細,詳盡。禮記中庸:「博學之,~問之。」引申為明白,清楚,確實。司馬遷報任安書:「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矣。」 (二)觀察,審察。呂氏春秋察傳:「聞而~,則為福矣;聞而不~,不若不聞矣。」賈誼過秦論下:「察盛衰之理,~權勢之宜。」 407.【慮】 思量,打算,考慮。論語衛靈公:「人無遠~,必有近憂。」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願足下孰~之。」引申為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而後作。」楚辭卜居:「心煩~亂,不知所從。」注意:古代的「慮」不當「憂愁」「耽心」講,跟「憂」區別很嚴。 [辨]計,慮,圖,謀。這四個詞是同義詞,其間只有細微的分別。「計」是心中盤算,著重在訂計畫或定計策;「慮」是反覆思考,著重在把事情想透;「圖」是考慮後有所決定,有時表示打算對付別人;「謀」的意義比較接近「圖」,但它又另有諮詢的意思。四個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慮」可以說成「熟計」,「宏圖」可以說成「宏謀」;有時常常對文,如「深謀遠慮」,「詐謀奇計」等。 408.【怨】 (一)心懷不滿,埋怨,抱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聞忠善以損~,不聞作威以防~。」論語憲問:「不~天,不尤人。」楚辭離騷:「~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傳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於是大~灌夫魏其。」用作名詞,表示仇恨。左傳成公三年:「無~無德,不知所報。」孟子梁惠王上:「構~於諸侯。」今成語有「恩~分明」。 409.【忍】 (一)忍耐。左傳成公二年:「吾子~之。」論語衛靈公:「小不~則亂大謀。」 (二)狠心。史記項羽本紀:「君王為人不~。」又為兇殘,如說「殘~」。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見其生,不~見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 410.【快】 高興。孟子梁惠王上:「然後~於心與?」又:「吾何~於是?」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行數里,心不~。」現代有成語「親痛仇~」「拍手稱~」和雙音詞「愉~」「~樂」「痛~」等。注意:古代「快」字只有這個意義。「快速」的意義古代說「速」,說「疾」,不說「快」;「銳利」的意義在古代只能說「利」,不能說「快」。 411.【興】 (一)起,起來。論語衛靈公:「從者病,莫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乃自~,案行軍營。」引申為舉,發。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孫堅~義兵,討董卓。」 (二)發達,昌盛,跟「廢」相對。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司馬遷報任安書:「稽其成敗~壞之紀。」 (三)讀xìng,去聲,興緻,興趣(後起義)。世說新語任誕:「吾本乘~而行,~盡而返。」 412.【廢】 (一)捨棄,停止,廢棄。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則~釁鐘與?」 (二)衰敗,跟「興」相對。孟子離婁上:「國之所以~興存亡者亦然。」引申為無用的。如說「~物」「作~」。 (三)除去職位。有時指皇帝被廢。漢書霍光傳:「古者~放之人,屏於遠方。」(屏bǐng:棄。)有時指官吏被廢(革職)。歐陽修蘇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評事集賢校理而~。」 (四)殘廢。莊子讓王:「右手攫之,則左手~。」特指癱瘓。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指嚇得像癱瘓一樣。)後漢書鄭玄傳:「起~疾。」(能使手足癱瘓者站起來。) (五)疲極不能行動。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吾弗能已矣。」 413.【變】 (一)改變,變動,變化。戰國策楚策四:「襄王聞之,顏色~作。」孟子公孫丑上:「久則難~也。」 (二)事變。特指天象的某些變化。古人迷信,認為天象變化是上天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漢書張禹傳:「上懼~異數見。」又:「親問禹以天~。」又指自然災異或人事方面的禍患(如叛亂等)。史記淮陰侯列傳:「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414.【曲】 (一)彎曲。跟「直」相對。荀子勸學:「其~中規。」〔河~〕黃河彎曲處,指今山西永濟一帶。列子湯問:「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內心深處。詩經秦風小戎:「亂我心~。」引申為理屈。也跟「直」相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為邪曲,不正派。戰國策秦策五:「以~合於趙王。」楚辭離騷:「背繩墨以追~兮。」(這裡「曲」字雙關:「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鄉村,鄉里。都是對通都大邑而言。莊子秋水:「~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鄉~](1)指遠離通都大邑的僻鄉。史記遊俠列傳序:「誠使鄉~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予:與。)司馬遷報任安書:「長無鄉~之譽。」(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鄉本土。戰國策秦策一:「出婦嫁鄉~者,良婦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對。老子二十二章:「~則全,枉則直。」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而暗於大理。」(暗àn:不明。) (四)讀qǔ。歌曲,樂曲。宋玉對楚王問:「是其~彌高,其和彌寡。」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故時人謠曰:』~有誤,周郎顧。『」按:歌曲的「曲」古與曲直的「曲」同音(都讀入聲),今普通話有別。 415.【直】 (一)不彎曲,跟「曲」相對,又跟「枉」相對。荀子勸學:「木~中繩。」引申為正直。論語衛靈公:「~哉史魚!」(史魚:人名。)又顏淵:「能使枉者~。」(枉:不正直。)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兮。」引申為有理。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為壯。」用作動詞時,表示認為有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自魏其時,不~武安。」 (二)當,對著。儀禮士冠禮:「~東序西面。」(序:廂房。)史記匈奴列傳:「諸左方王將居東方,~上谷。」(上谷:郡名。)漢書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銳士。」引申為輪值,輪班。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衛,入~殿中。」這個意義又寫作「值」。 (三)物與價相當,價值。戰國策齊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史記平準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弊,直四十萬。」又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一錢。」洛陽伽藍記白馬寺:「白馬甜榴,一實~牛。」又為報酬。後漢書班超傳:「為官寫書受~,以養老母。」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值」。 (四)副詞。意義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戰國策魏策四:「雖千里不敢易也,豈~五百里哉?」 (五)副詞。簡直(後起義)。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此時瞻白兔,~欲數秋毫!」林升題臨安邸:「暖風薰得遊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長】 (一)長,跟「短」相對。詩經秦風蒹葭:「道阻且~。」引申為時間久。老子七章:「天~地久。」又用為副詞,表示永遠地,長遠地。莊子秋水:「吾~見笑於大方之家。」 (二)擅長。孟子公孫丑上:「敢問夫子惡乎~?」莊子列禦寇:「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讀zhǎng,上聲。滋生,滋長,生長。孟子公孫丑上:「勿助~也。」又:「予助苗~矣。」引申為人的成長。論語憲問:「幼而不孫弟,~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孫:遜。弟:「悌」的本字。)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壯有姿貌。」 (四)也讀zhǎng。年紀大的,跟「幼」相對。論語微子:「~幼之節不可廢也。」[~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記項羽本紀:「吾知公~者。」漢書龔遂傳:「君安得~者之言而稱之?」 (五)也讀zhǎng。官名,小於縣令。大縣的長官叫「令」,小縣的長官叫「長」。三國志周瑜傳:「瑜觀術終無所成,求為居巢~。」又:「後領春谷~。」又秦時縣之下設亭,亭有亭長。史記項羽本紀:「烏江亭~檥船待。」 417.【小】 小,跟「大」相對。戰國策楚策四:「夫黃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也。『」又特指邪惡的人,壞人。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漢書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漸漬邪惡。」[~人](1)小民,庶人,跟「大人」「君子」相對。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論語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人學道則易使也。」封建統治者輕視勞動人民,稱之為「小人」,而且加以污衊。「小人」又用來謙稱自己。左傳隱公元年:「~人有母,皆嘗~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對。禮記大學:「~人閑居為不善。」[~子](1)老師對學生的稱呼。禮記檀弓下:「~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論語陽貨:「~子何莫學夫詩?」又先進:「~子鳴鼓而攻之可也。」(2)對神或尊長謙稱自己。尚書湯誓:「悉聽朕言,非台~子,敢行稱亂。」(台:代詞,我。)又金縢:「予~子新命於三王。」史記太史公自序:「遷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418.【貪】 不擇手段地取得財物,跟「廉」相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貨棄命。」引申為對各種東西不知滿足地追求。左傳文公十八年:「~於飲食。」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邊。儀禮鄉飲酒:「設席於堂~東上。」〔~隅〕廉是邊,隅是角。比喻操守,氣節,禮記儒行:「砥礪~隅。」成語有「~隅自守」。 (二)在財物的取與上要求自己嚴格,不貪,跟「貪」相對。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又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士哉!」引申為清白高潔,潔身自愛,有節操。楚辭卜居:「寧~潔正直以自清乎?」又:「誰知吾之~貞?」〔孝~〕漢代科舉制度中由郡國推薦的合格者的稱號(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漢書武帝紀:「初令郡國舉孝~。」 (三)價格低(後起義)。王禹偁黃岡竹樓記:「以其價~而工省也。」 420.【輕】 分量小,跟「重」相對。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重。」楚辭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引申為容易,輕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從之也~。」晁錯論貴粟疏:「此令臣~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又為輕視。戰國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與?」漢書龔遂傳:「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焉。」 421.【重】 (一)讀zhòng,分量大,跟「輕」相對。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同,則賈相若。」引申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與禮孰~?」又為看重,重視。莊子刻意:「眾人~利,廉士~名。」又引申為莊重,厚重,不輕率。論語學而:「君子不~則不威,學則不固。」又為隆重。左傳成公三年:「~為之禮而歸之。」又為貴重。戰國策趙策四:「而挾~器多也。」[輜~]軍用的糧草、器械等物品。史記淮陰侯列傳:「從間道絕其輜~。」 (二)讀chóng,形容詞,重疊的,重複的。周易繫辭下:「~門擊柝,以待暴客。」(擊柝tuò:打更。)荀子賦篇:「~樓疏堂。」又名詞,表示「層」。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淵。」史記項羽本紀:「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又為再,加上,增加,動詞(在這個意義上又讀zhòng)。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之以修能。」後漢書范滂傳:「今子相隨,是~吾禍也。」 422.【狂】 (一)狗發瘋。晉書五行志:「早歲,犬多~死。」引申為人瘋癲。吳越春秋:「子胥之吳,乃被發佯~,跣足塗面,行乞於市。」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說不聽,已詳~為巫。」又為一般的失卻常態,狂亂,老子十二章:「馳騁田獵,令人心發~。」又引申為放蕩,不受拘束。論語陽貨:「古之~也肆,今之~也盪。」漢書酈食其傳:「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皆謂之~生。」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歌五柳前。」(五柳: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又為浮誇,虛妄。如說「~妄」。 (二)聲勢大的。韓愈進學解:「回~瀾於既倒。」今成語有「~風暴雨」。 423.【殆】 (一)危險。莊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矣。」 (二)副詞,表示推測或不肯定,大概,恐怕,也許。孟子梁惠王上:「~有甚焉。」文心雕龍情采:「言隱榮華,~謂此也。」 424.【危】 (一)高。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冠,解其長劍。」列子黃帝篇:「履~石,臨百仞之淵。」李白蜀道難:「噫吁戲,~乎高哉!」引申為不穩,不安定。論語季氏:「~而不持。」又論語泰伯:「~邦不入。」成語有「居安思~」「高而不~」。引申為危險,危急。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矣。」論語子張:「士見~致命。」又使動用法,表示使危險,使受到危害。孟子梁惠王上:「~士臣,構怨於諸侯。」 (二)二十八宿之一。 [辨]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險」的意思,但「危」的應用範圍較廣,「殆」的應用範圍較狹。「危」可以用作形容詞,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並且有使動用法;而「殆」只能用作不及物動詞和副詞。 425.【面】 (一)臉。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漢書張禹傳:「卜者愛之,又奇其~貌。」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代說「面」不說「臉」。 (二)動詞,面向,面對著。論語雍也:「雍也可使南~。」(古代君主面向南而坐,這是說仲弓的道德足可以為君。)又衛靈公:「恭己正南~而已矣。」莊子秋水:「東~而視,不見水端。」注意:在古代漢語里「南面」「東面」......不等於「南方」「東方」。 (三)當面。漢書龔遂傳:「~刺王過。」成語有「耳提~命」「~授機宜」。[辨]臉,面。「臉」讀jiǎn,是晚出的字(說文沒有「臉」字),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產生的。「臉」最初指頰,並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施脂粉的部分,例如白居易王昭君詩:「眉銷殘黛臉銷紅。」後來漸與「面」同義。 426.【口】 (一)嘴。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與?」莊子胠篋:「鉗楊墨之~。」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人說「口」不說「嘴」。引申為孔穴(後起義)。陶潛桃花源記:「山有小~,彷彿若有光。」 (二)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數~之家,可以無飢矣。」又「八~之家,可以無飢矣。」漢書龔遂傳:「令~種一樹榆。」注意:古代於其他動物,計數不用「口」。[生口]活捉來的敵人,即俘虜。後漢書班超傳:「斬首千餘級,多獲生~。」又:「陰緩所得生~。」 427.【齒】 (一)排列於唇前的牙。左傳僖公五年:「唇亡~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引申為泛指牙齒。白居易與元九書:「未老而~發早衰白。」人的牙齒的生長與脫落,標幟著年齡的增長,所以「齒」又引申為歲數,年齡。孟子公孫丑下:「鄉黨莫如~。」庾信哀江南賦予:「藐是流離,至於暮~。」歐陽修蘇氏文集序:「子美之~少於予。」(子美:蘇舜欽的字。) (二)排列,並列。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薛國為任姓。「諸任」指薛的同姓國。)引申為同類,類別。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為人所不~」,意即「不為人視為同類」。 [辨]牙,齒。「牙」是牙床後部的大牙,「齒」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齒寒」不能說成「唇亡牙寒」。「齒」的各種引申義「牙」都沒有。 428.【耳】 (一)耳朵。荀子勸學:「~不能兩聽而聰。」〔~食〕用耳朵吃東西,比喻對傳聞的話不加分析而就相信。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食無異。」 (二)語氣詞。有「而已」、「罷了」的意思。(「耳」是「而已」的合音。)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這個意義又寫作「爾」。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三)語氣詞,表示肯定。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矣。」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又刺客列傳:「且吾所為者極難~。」 429.【目】 (一)眼。荀子勸學:「~不能兩視而明。」禮記大學:「十~所視,十手所指。」用如動詞時表示注視或以目示意。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數~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二)條目。論語顏淵:「顏淵曰:』請問其~。『」 [辨]眼,目。二者為同義詞。「目」字產生得早,大約在文字的初創時期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兩漢以後的作品,用「眼」的逐漸多起來,後來在口語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這一意義。「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所沒有的。 430.【指】 (一)手指,名詞。莊子駢拇:「駢拇枝~,出乎性哉。」文心雕龍熔裁:「駢拇枝~,由侈於性。」引申為用手指,動詞。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 (二)名詞。意之所指,旨趣。孟子告子下:「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這個意義也寫作「旨」。易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 431.【飯】 (一)動詞,吃[飯],論語述而:「~疏食,飲水。」又使動用法,給飯吃。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甯戚~牛車下。」史記淮陰侯列傳:「有一漂母見信飢,~信。」又遊俠列傳:「夷吾桎梏,百里~牛。」注意:上古「飯」字一般用作動詞。 (二)名詞,米飯,食物。禮記曲禮上:「共~不澤手。」(澤手:手沾上臟物。)又:「毋摶~。」(不把飯弄成團,一次取很多。) 動詞的「飯」舊讀上聲,名詞的「飯」讀去聲。今無別。 432.【食】 (一)吃。左傳隱公元年:「~舍肉。」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無魚!」 (二)讀shí,名詞,吃的東西。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矣。」又庄公十年:「衣~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三)讀sì,給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以草具。」又:「~之比門下之客。」史記項羽本紀:「以惡食~項王使者。」又淮陰侯列傳「解衣衣我,推食~我。」 (四)讀sì,名詞,飯。論語述而:「飯疏~,飲水。」又雍也:「一簞~,一瓢飲。」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與肉,置諸橐以與之。」 注意:舊時名詞的「食」泛指一切食物時,讀shí;專指飯時,讀sì。動詞作主動用法時讀shí;作使動用法時讀sì。 433.【服】 (一)事,特指政務。詩經大雅盪:「曾是在位,曾是在~。」偽古文尚書旅獒:「無替厥~。」(替:廢。)用作動詞,表示從事。禮記曲禮上:「~官政。」今有雙音詞「~役」,「~務」。 (二)駕車的馬在中央夾轅者。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齊首,兩驂如手。」(驂cān:在服馬兩側者。)用作動詞。表示以牛馬駕車。易經繫辭下:「~牛乘馬。」賈誼吊屈原賦:「驥垂兩耳,~監車兮。」 (三)信服,服從。尚書舜典:「四罪而天下咸~。」論語季氏:「遠人不~而不能來也。」又為使信服,使服從。孟子公孫丑上:「以力~人者,非心服也。」 (四)衣服。論語先進:「春~既成。」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用作動詞,表示穿或戴。詩經周南葛覃:「~之無斁。」(斁yì:厭。)論語衛靈公:「乘殷之輅,~周之冕。」(輅lù:車。冕miǎn:大夫以上的禮冠。)又特指喪服。按照封建的宗法制,規定居喪有五種不同質地的衣服。即: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用這五種不同的衣服,來表示死者和自己的親屬關係的遠近。引申為居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有~。」又:「夫安敢以~為解?」 (五)吃〔葯〕。禮記曲禮下:「醫不三世,不~其葯。」〔~食〕為求長生吃藥。古詩十九首:「~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 (六)傳說上古王畿(京都及其近郊)之外,每五百里為一服(一區),共有五服。即:甸服,侯服,綏服,要(yāo)服,荒服。尚書禹貢:「五百里甸~,......五百里侯~,......五百里要~......。」史記五帝本紀:「方五千里,至於荒服。」 (七)盛箭的器具。詩經小雅採薇:「象弭魚~。」(弭mǐ:弓兩端受弦的地方。象弭:象牙做的弭。魚服:魚皮做的服。)史記周本紀:「檿弧箕~。」(檿yàn:山桑。檿弧:山桑木弓。箕:木名。)這個意義又寫作「箙」。 434.【飾】 (一)打扮,裝飾。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紺gān:天青色。緅zōu:鐵色。飾:指衣服上鑲邊。)文心雕龍情采:「夫鉛黛所以~容。」引申為文辭方面的加工。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之。」文心雕龍情采:「文采所以~言。」又:「藻~以辯雕。」引申為掩飾。莊子盜跖:「辯足以~非。」後漢書范滂傳:「不得隱~。」今成語有「文過~非」,雙音詞有「粉~」。 (二)名詞,服裝,服飾,修飾品。左傳昭公元年:「子皙盛~入,布幣而出。」楚辭離騷:「佩繽紛其繁~兮。」雙音詞有「首~」。 [辨]裝,飾。在用作名詞時,「裝」著重表示衣服,「飾」則著重表示服裝之外的一些裝飾品;在用作動詞時,「裝」只表示裝束,「飾」則表示裝扮之後再增添些顏色或文采。在「打扮」「修飾」這種意義上,「裝」只用於具體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飾」則兩方面都可以用。 435.【布】 (一)麻布。古代「布帛」並稱,絲織品稱「帛」,麻織品稱「布」。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而後衣乎?」又:「~帛長短同,則賈相若。」[~衣]上古時代庶民只能穿布衣,不能穿絲織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稱。戰國策魏策四:「大王嘗聞~衣之怒乎?」史記淮陰侯列傳:「始為~衣時,貧無行。」後來又成為一般士人的專稱。杜甫詠懷五百字:「杜陵有~衣,老大意轉拙。」 (二)先秦的一種貨幣。由第一意義發展而來。(在未有貨幣的時代,人們以物易物,逐漸以布作為交換的媒介。詩經衛風氓:「抱~貿絲。」)荀子榮辱:「余刀~,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刀,布:都是錢。囷:穀倉。窌:同窖jiào。) (三)陳列,展開。左傳昭公元年:「~幣而出。」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在方策。」文心雕龍熔裁:「然後舒華~實。」在這種意義上,後來又寫作「布」。現代雙音詞「分~」「宣~」「公~」都由此發展而來。 436.【斗】 (一)有柄的酒器。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酌:以斗取酒注入飲器中。)史記項羽本紀:「玉~一雙,欲與亞父。」又:「玉~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二)量糧食的用具,十升為斗。莊子胠篋:「為之~斛以量之,則並與~斛而竊之。」又:「掊~折衡,而民不爭。」引申為容量單位。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米折腰。」[刁~]古代行軍用的器皿,容量一斗,晝間用來煮飯,夜間用來敲擊打更。史記李將軍列傳:「不擊刁~以自衛。」 (三)二十八宿之一。詩經小雅大東:「維北有~,不可以挹酒漿。」(斗:指南斗,共六星,因在箕星之北,所以說「維北有~。」)王勃滕王閣序:「龍光射牛~之墟。」〔北~〕星宿名,屬大熊星座,共七星。楚辭九歌東君:「援北~兮酌桂漿。」注意:如「鬥牛」連用,都是指南斗,不是北斗。 437.【式】 (一)法式,楷模。偽古文尚書微子之命:「萬邦作~。」蕭統文選序:「孝敬之准~。」用如動詞,效法,「以......為楷模」。後漢書崔實傳:「使人主師五帝而~三王。」 (二)通「軾」,用如動詞,古人乘(立乘)車時,伏身憑扶車前的橫木(軾)以表示恭敬。偽古文尚書武成:「封比干墓,~商容閭。」(商容:商代的賢人。)禮記檀弓下:「夫子~而聽之。」 438.【檢】 (一)法則,法度,方式。曹丕典論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思無定~。」 (二)收斂,檢點。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引申為查看,查驗。現代有雙音詞「~查」「~驗」。 439.【英】 (一)花。詩經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舜:植物名,即木槿。)楚辭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陶潛桃花源記:「落~繽紛。」引申為文采,辭藻。文心雕龍情采:「心術既形,~華乃贍。」 (二)人物之美的,傑出的。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丘未之逮也。」孟子盡心上:「得天下~才而教育之。」陶潛詠荊軻:「飲錢易水上,四座列群~。」 440.【靈】 (一)事神的女巫。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偃蹇兮姣服。」(偃蹇:形容舞蹈的姿態。)又雲中君:「~連蜷兮既留。」(連蜷:形容女巫迎神導引的樣子。)引申為神,神靈。楚辭九歌雲中君:「~皇皇兮既降。」又湘夫人:「~之來兮如雲。」又為鬼神的精神意志。楚辭九歌國殤:「天時墜兮威~怒。」又為鬼神的反應(後起義)如「~驗」,「心誠則~」。 (二)對死者之稱。韓愈祭十二郎文:「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建中:人名。時羞:應時的珍饈。)又如「~柩」,「~床」等。 (三)人的精神(對肉體而言)。楚辭九章哀郢:「羌~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返?」文心雕龍情采:「若乃綜述性~,敷寫器象。」引申為機敏,不獃滯。今成語有「心~手巧」。 441.【豪】 (一)長而尖銳的毛。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之末。」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寫作「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二)卓越的人物,豪傑。賈誼過秦論上:「山東~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史記遊俠列傳:「此豈非人之所謂賢~閑者邪?」引申為魁首,居首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徙天下~富於咸陽。」洛陽伽藍記:「而河間獻王琛最為~首。」又為行為突出常格,豪邁。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之游,徒~舉耳,不求士也。」又為橫暴,強橫。史記遊俠列傳:「~暴侵凌孤弱。」陶潛詠荊軻:「~主正怔營。」又如說:「~吏」「~強」。 [辨]英,豪,俊,傑。就人的才能、品德方面的品題說,四者是同義詞。古人於四者曾有許多強生分別的解釋,眾說紛紜,都不可靠。如說才能過十人為「豪」,過百人為「傑」,過千人為「俊」,過萬人為「英」等等。「英」「俊」「傑」一直用於褒義,「豪」在後來有時用於貶義。如說「土豪劣紳」。但在古代,所謂「土豪」也只不過是「地方上的首腦」的意思。 442.【然】 (一)燒,引火點著。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泉之始達。」賈誼治安策序:「火未及~,因謂之安。」這個意義後代都寫作「燃」。 (二)代詞,這樣,那樣。論語憲問:「古之人皆~。」孟子梁惠王上:「河東凶亦~。」又:「物皆~。」又公孫丑上:「惟此時為~。」今熟語有「所以~」,「想當~」。〔~則〕這樣......那麼,那麼。孟子滕文公上:「~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後〕這樣......才。論語子罕:「歲寒~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孟子滕文公上:「~後中國可得而食也。」〔~而〕但是。韓愈燕喜亭記:「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無與燕喜者比。」這個意義又可單說「然」。史記高祖本紀:「周勃厚重少文,~安劉氏必勃也。」 (三)是的,對,用來表示同意別人的話。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又:「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加否定詞「不」,表示不同意。史記項羽本紀:「宋義曰:』不~。『」「然之」連用,表示「以之為然」,即「認為......是對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之」。[~諾]諾言。按:「然」和「諾」都是答應別人的話,連起來成為名詞,表示「諾言」。史記遊俠列傳:「而布衣之徒,設取予~諾。」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好任俠,已~諾。」 (四)詞尾,表示「......的樣子」。論語微子:「夫子憮~曰。」孟子梁惠王上:「填~鼓之。」 443.【且】 (一)連詞。而且。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告之悔。」又用來表示推進一層。論語季氏:「~爾言過矣。」孟子公孫丑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夫〕表示再說一層道理。賈誼過秦論:「~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連詞。又。詩經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多。」又:「多~旨。」(旨:美。)〔且......且......〕表示「又......又......」,或「一方面這樣,一方面那樣」。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怒~喜。」又:「~喜~憐之。」 (三)副詞。將要,快要。史記項羽本紀:「不者,若屬皆~為所虜。」又魏公子列傳:「趙寇至,~入界。」又:「吾攻趙,旦暮~下。」 (四)副詞。尚且,還。孟子公孫丑下:「管仲~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五)副詞。暫且。詩經鄭風溱洧:「~往觀乎?」又為姑且。詩經唐風山有樞:「~以喜樂。」 [辨]且,將。在「將要」的意義上,「且」和「將」是同義詞。但「將」表示一般的「將來」,「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 444.【或】 (一)無定代詞,表示「有人」,但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稱姓名。孟子公孫丑上:「~問乎曾西曰。」又「人或」連用。史記淮陰侯列傳:「人~說信曰。」「或」字放在名詞後面,表示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略等於現代的「有的」。漢書張禹傳:「篇第~異。」有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或」字前後呼應著用,等於說「有的這樣,有的那樣」。孟子梁惠王上:「~百步而後止,~五十步而後止。」又滕文公上:「~相倍蓰,~相什百,~相千萬。」注意:後來連詞「或」雖然由此發展而來,但上古的「或」還不是連詞。 (二)副詞,也許,或許。范縝神滅論:「刃之與利,~如來說。」 445.【曾】 (一)讀zēng。祖之父為「曾祖」,孫之子為「曾孫」。又孫以下都可叫「曾孫」。詩經小雅信南山:「~孫田之。」 (二)讀céng,副詞(用來加強語氣),略等於「竟」「竟然」「乃」。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不容刀!誰謂宋遠?~不崇朝!」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孟子公孫丑上:「爾何~比予於管仲!」 (三)讀céng,副詞,曾經。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待客夜食。」 446.【更】 (一)讀gēng,平聲,改變。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也,人皆仰之。」現代變為雙音詞「~改」。引申為換。莊子養生主:「良庖歲~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現代有雙音詞「變~」「~動」「~換」「~迭」。 (二)讀gèng,去聲。副詞。重新,另外。左傳僖公五年:「晉不~舉矣。」漢書藝文志:「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索。」後漢書班超傳:「何故不遣而~選乎?」又:「~立元孟為焉耆王。」 447.【漸】 (一)流入。尚書禹貢:「東~于海。」引申為浸泡。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引申為慢慢滲透,習染。漢書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漬邪惡。」 (二)進。尚書顧命:「〔周成王〕疾大~。」(大漸:特別加重。)引申為徐進。易經漸卦:「鴻~於干。......鴻~於陸。」(鴻從一處漸進到另一處。干:水邊。)又引申為事情逐漸發展。易經坤卦文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矣。」引申為副詞。慢慢地,逐漸地。白居易與元九書:「年齒~長。」 448.【俱】 (一)動詞,在一起,同去或同來。史記魏公子列傳:「臣客屠者朱亥可與~。」又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侯過灌夫,欲與~。」陶潛讀山海經詩:「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 (二)副詞,皆,都。戰國策趙策三:「曷為與人~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史記項羽本紀:「赤泉侯人馬~驚,辟易數里。」 [辨]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舉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懼。在先秦時代,具偶然當「俱」講,如詩經小雅節南山:「民具爾瞻。」但後來二字大有區別。「俱」表示兩個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史記項羽本紀:「毋從俱死也」;「具」表示行為的範圍,如史記項羽本紀:「具告以事」、「具告沛公」。 449.【並】 (一)動詞,平行,平列。莊子馬蹄:「族與萬物~。」(族:叢聚。)賈誼過秦論中:「~殷周之跡。」 (二)副詞,一起,一齊。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耕而食。」莊子胠篋:「為之斗斛以量之,則~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與權衡而竊之。」 450.【而】 (一)連詞。連接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論語為政:「溫故~知新。」又泰伯:「任重~道遠。」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自以為能不及孫臏。」 (二)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荀子勸學:「是故質的張~弓矢至焉;林木茂~斧斤至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必釋趙~自救。」表示結果的,義近「則」;表示目的的,義近「以」。 (三)連詞。表示假設。詩經鄘風相鼠:「人~無儀,不死何為?」論語為政:「人~無信,不知其可也。」 (四)連詞。連接狀語和動詞。莊子養生主:「提刀~立。」荀子勸學:「吾嘗終日~思矣。」 (五)代詞,你,你的。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誰以易之?」又:「且~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451.【若】 (一)動詞,像。論語憲問:「豈~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莊子逍遙遊:「其翼~垂天之雲。」又養生主:「而刀刃~新發於硎。」引申為相同,一樣。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賈相~。」又引申為及,比得上,常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論語學而:「未~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又微子:「豈~從辟世之士哉?」 (二)代詞,你,你的。莊子齊物論:「~勝我,我不~勝。」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屬〕爾等,你們這些人。史記項羽本紀:「不者,~屬皆且為所虜。」 (三)連詞,表示假設,等於「如果」。左傳僖公三十年:「~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孟子梁惠王上:「王~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四)連詞,表示另提一件事,略等於現代的「至於」「至如」。孟子梁惠王上:「~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又說成「若夫」。孟子梁惠王下:「~夫成功則天也。」又說成「若其」(較晚的說法)。蕭統文選序:「~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 (五)連詞,表示選擇,等於現代的「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願取吳王~將軍頭,以報父之仇。」漢書食貨志:「時有軍役~水旱,民不睏乏。」注意:古代的「或」字不是真正的連詞(參看「或」字條),只有「若」字才是真正的連詞。 (六)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與「然」略同。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 452.【爾】 (一)代詞。你,你們;你的,你們的。論語八佾:「~愛其羊,我愛其禮。」又先進:「以吾一日長乎~,毋吾以也。」詩經衛風氓:「以~車來,以我賄遷。」論語公冶長:「盍各言~志。」 (二)指示代詞。這,這樣。陶潛飲酒詩:「問君何能~?心遠地自偏。」 (三)形容詞性或副詞性詞尾。論語先進:「鏗~,舍瑟而作。」又:「子路率~而對曰。」又陽貨:「夫子莞~而笑曰。」 (四)語氣詞。通「耳」。孟子萬章上:「鬱陶思君~。」顏氏家訓名實:「勢如葵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跟田英章學寫書法落款,給作品畫龍點睛:田英章書法落款常用詞語
※衛星新聞: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上,祭文用詞比較現代
※【一點資訊】人人都用詞根詞綴背單詞,我來教你音標和音節秒記法
※【常用詞譜及例146篇】
TAG:用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