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曹操、孫權、劉備稱雄之後為何皆平庸

丁丁 閱讀三國,對於最終稱雄的曹操、孫權、劉備三大英雄,給筆者一個最大的共同印象就是在成長階段,都很偉大,不僅百折不撓,而且能夠做到敗能保存實力,贏能一舉擊敗對方,為自己最終稱雄奠定基礎,但他們稱雄之後,都陷入平庸,與敗給他們手下的各路軍閥沒有什麼差別,幾乎是逢戰必敗,最終都陷入平庸,。 曹操在開始之初能夠以幾千人的人馬與董卓、呂布、袁紹、張綉、袁術、馬超、韓遂等各路英雄一比高低,雖然時有勝負,但在關鍵時刻總能擊敗對方,如起兵反董卓;如三敗呂布最終一舉擒呂布;如氣死袁術;如官渡之戰一舉擊敗袁紹,遠征烏恆,乾淨徹底消滅袁紹實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如最終逼降張綉;如親征關中,兩年之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掃羌、氏,最終統一北方,可謂一時無人能敵。 孫權久據江東,通過多年南征北戰,掃南方各夷族,滅鄱陽各地義軍,最終在赤壁勇戰曹操,一舉取得輝煌戰果,成為震驚天下的英雄,從此立足江東,成為曹操不可戰勝的力量,最終稱帝,成為三國之中佼佼者,無人敢忽視。 劉備雖然在稱雄之初是屢戰屢敗,但依然心在天下,最終也是借荊州;破劉璋、佔四川;關中伐曹操,成為漢中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最終稱雄天下。 然而,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或是劉備,在稱雄之後似乎突然不會打仗了,是屢戰屢敗,如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平定北方之威風,平定劉表,率領80萬大軍南征孫權,最終在赤壁之戰打回原形,被周瑜率領的3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倉皇北逃,還差點丟命,從此無力南顧;後來在漢中與劉備爭雄,也是大敗,丟了漢中,劉備從此穩據川蜀,曹操也最終沒能征服天下,雖然稱王,但也沒有理由稱帝,最終死在征途中;而孫權自赤壁之戰之後,雖然信心滿滿,多次親自率兵北伐,但無一勝績,總是大敗,如果不是陸遜等部下多次危中營救,孫權恐怕無命回朝,最後是陸遜只要聽到孫權親自率兵北上就嚇得要死,躲在黑屋子裡不出來;而劉備同樣如此,丟荊州,死關羽,親自率領十萬大軍東征,夷陵一戰,十萬大軍盡歿,將好不容易積蓄的一點老本輸得一乾二淨,最終是隻身逃往白帝城,氣死於此。 曾經氣壯山河的三大英雄,為何在稱雄天下之後都平庸,似乎不會打仗了呢?反覆閱讀《三國志》,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稱雄之後最終平庸的主要原因有五個方面: 一是驕傲自滿,無視對方。三大英雄最終都犯了驕傲自滿的錯誤,曹操率領80萬大軍之所以在赤壁之戰完敗於周瑜三萬大軍,根本原因還是太驕傲,以為從此無敵天下,征服天下已無人能擋,再說,自己擁有80萬大軍,周瑜只有區區三萬軍隊,無論怎麼對比,周瑜都不可能抵擋他。正是因為自己的驕傲,沒有分析自己也有被打敗的可能,最終讓周瑜找到了機會,一舉將其擊敗,從此飲恨江湖,無力南下,也成全了周瑜,周瑜之所以在後來被稱頌幾千年,那是曹操驕傲成全的。而劉備在夷陵之戰被打回原形,那更是驕傲的後果,在取代劉璋,打敗曹操之後,自以為天下無敵,東吳孫權竟敢要荊州,殺關羽,所以,不聽勸告,親自率領十萬大軍,似乎要消滅東吳,駐兵營700里,終於犯下兵家大忌,最終輸得一乾二淨,氣死在白帝城。而孫權自己本身就沒有親自率兵打過什麼戰,先期倚仗周瑜,接著倚仗魯肅、呂蒙、陸遜。但孫權在赤壁之戰後,也是以為從此天下無敵,多次親自北伐,但一無勝績,都是落荒而逃,好在孫權心態好,三大英雄,他能笑到最後。 二是部下也是自以為是,不再齊心。三大英雄稱雄天下之後,當年一起征戰天下的部下,那以為從此無人敢與之抗衡,出兵作戰,那都是牛皮哄哄,當年可以同心協力,共同抗敵,因為只有團結才能取勝,才能保命,現在是誰也不服誰,除了表面上恭維主子之外,那都是老子天下第一,誰敢橫刀立馬。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劉備手下的幾個人,如關羽、張飛,尤其是關羽,一人發起江陵大戰,開始嚇得曹丕要死,最終被呂蒙殺害,導致本來就最弱的劉備政權雪上加霜,最終讓劉備昏了頭腦,親自東征,最終慘敗。 三是稱雄之後各團隊顧忌太多,再也沒有當初的融洽。三大英雄稱雄路上,當時各團隊能夠做到十分融洽,說話無顧忌,有什麼說什麼,而且也沒有什麼主次,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如曹操能夠與各謀士稱兄道弟,一起商討,但稱雄之後,禮節多了,不是一般的人難以見到曹操,而且曹操也不見得聽,所以,赤壁之戰,曹操那麼多謀士竟然集體失聲,赤壁慘敗,當然有這方面的原因;而劉備當年能夠與關羽、張飛睡,與趙雲睡,與諸葛亮睡,那都是兄弟啊,兄弟如手足,可見,稱雄路上那是多麼團結,每次征戰,那肯定是反覆討論,反覆平衡,可以爭吵,可以罵人,當然能夠做到萬無一失,但稱雄之後,曾經的英雄成了君臣,再也沒有當年的融洽,諸葛亮一度也是失聲,劉備當年東征,諸葛亮肯定有過建議,但劉備竟然不帶領諸葛亮東征,說明他們這個時候的矛盾挺大,諸葛亮也不敢發聲,最終慘敗;而孫權還好,反正從來就依靠幾個重要部下,但稱雄之後同樣如此,幾次親自北伐,無一勝績,那說明團隊效應也沒有了。共患難不能共富貴,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而且在富貴之後往往還會發生清算,當年你竟然敢罵老子,這回我絕不饒你,贏得天下之後中國政治最共同的特徵就是清算,實際上是一種小肚雞腸的表現。 四是成功之後的各路英雄開始惜命。在各路英雄稱雄路上,各路英雄自然都是不顧生命危險,只想如何取勝,所以,他們都能夠以少勝多,那是因為如果惜命,那都沒有命,但稱雄之後,榮華富貴都來了,稱王稱侯,官居高品,這個時候,誰都怕死,再也不敢冒死衝鋒陷陣,因為都怕死,都怕丟了榮華富貴,所以,各路英雄最終也是以強輸弱,都是因為這個方面的原因,只要前方有風吹草動,那就趕緊逃,生怕被敵人衝上來,這也是三大英雄稱雄之後,戰爭在一開始誰主動誰就贏的根本原因。穿皮鞋怕穿草鞋,這個時候就表現無遺了,而且完全消滅對方,自己也就沒有了立足之本,所以,保留敵人往往也是保全自己最好的辦法,這也是中國的傳統。 五是成功之後各路英雄內部派別繁多,導致誰也無心真戰。各路英雄在稱雄途中,內部其實也有各種意見,不同派別,那其實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有不同意見才會有好的結果,而且最終也能統一意見,奮勇殺敵,但稱雄之後,這些不同意見者、不同派別形成了各種小團體,為了小團體的利益,相互內鬥,這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傳統,如曹操與荀彧斗,導致曹操內部不和,各大謀士紛紛站隊,導致後來謀士再不發聲,後來因為太子之爭,內部鬥爭更加激烈;如劉備,當年的三大武將關羽、張飛、趙雲,三謀臣諸葛亮、龐統、法正,頃刻間四分五裂,最終只剩諸葛亮和趙雲,如此內鬥,哪裡還有精力去打仗;而孫權,好在孫權命長,隊伍一直表現穩定,但孫權後期,同樣在太子之爭方面內部鬥爭不斷,最終傷了元氣,這也是孫權政權二代就完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三大英雄最終鼎立,誰也沒能征服誰,形成相互割據的局面,根本原因或許就在於此,而中國封建王朝之所以避免不了更迭的命運,最終也是幾代而亡,原因其實也是如此,大同小異。
推薦閱讀:

人,因何而成功,因何而平庸!
平庸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學心理,救自己】系列之解讀「人生腳本」(四) | 「差不多就行」與「平庸腳本」
我們是怎樣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清朝最平庸的一個皇帝,一生平淡無奇,當了四年傀儡!

TAG:曹操 | 平庸 | 劉備 | 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