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調節血壓有哪些科學依據
運動調節血壓有哪些科學依據
2016-06-08 高血壓的哪些事運動調節血壓有哪些科學依據
迄今大多數研究表明,規律的運動具有確切的降壓作用,而且這一作用不受年齡及性別的限制,老年高血壓患者可以同樣從中受益。國外學者將35個設有對照組的運動降壓研究加以歸類分析,發現運動可使正常血壓者、臨界性高血壓和高血壓患者的收縮∕舒張壓分別下降3∕3mmHg、6∕7mmHg及10∕8mmHg。在對發表於1980~1990年間的22篇有關運動降壓的報道進行分析後發現,運動的降壓作用並非依賴於體重的減輕,而是一種獨立的因素,其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幅度為5~7minHg。
這意味著對部分臨界性高血壓和1級(輕度)高血壓患者單純採用運動療法或輔以少量降壓藥物即可能有效控制血壓,從而使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得以避免或減輕並降低治療費用。
此外,來自流行病學研究的資料還證實,規律的運動不僅能降低血壓,而且對血壓正常者具有預防或延緩高血壓發生的作用。因此,儘管目前仍有人懷疑運動降血壓的效果,但多數人認為運動療法是高血壓非藥物治療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動中血壓的調節及運動後血壓下降機制】
運動中動脈血壓的調節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血壓取決於心排血量和總外周循環阻力。運動開始時,可能主要由於迷走神經張力的下降,心率迅速增快,心排血量顯著增加,血壓立即反應性升高。在低強度運動時,影響心臟和大血管的交感神經活性無明顯增高。
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僅靠心率加快和心排血量增加不能再維持所需的血壓。此時,動脈壓力反射開始在更高的血壓水平上起調節作用,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內臟血管首先是脾臟腎臟血管收縮。
當運動強度更高和(或)持續時間更長時,穩定血壓除需內臟器官的血管收縮外,還需部分活動骨骼肌的血管收縮。當骨骼肌的血流灌注不能滿足無氧代謝的需要時,肌肉化學反射被激活。化學反射的激活與運動肌肉釋放的氧離子和乳酸密切相關。動脈壓力反射和肌肉化學反射是高強度運動中最強有力的血壓調節因素。
高血壓患者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後其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顯著下降,有報道下降的持續時間最長可達12.7小時。也有學者認為,這一反應是繼發於運動後恢復階段的周圍血管擴張,對此亦有不同觀點。
老年高血壓患者在完成45分鐘的達最大耗氧量50%或70%的運動後,收縮壓的下降可持續1~3小時,但與以往的大多數研究不同的是並沒有觀察到舒張壓的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在恢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周圍血管阻力實際上高於運動前的水平。
由於引起收縮壓下降的主要機制是心排血量的減少,而心排血量又等於每搏心排出量×心率,故推測運動後這二者的變化決定了血壓的變化。運動後體內有效血容量減少學說及新近的運動後心率下降學說無疑是對這一推測的有力支持。
體力活動已被發現可以降低交感神經張力,這一作用在高動力循環者(休息時心率和心排血量增高)尤為明顯。有報道,體力活動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的中介可能是兒茶酚胺的釋放減少或敏感性下降,但已有的資料結果不夠一致。
另外,規律的耐力運動還可以增加血管的順應性和(或)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導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近年來發現,高胰島素血症與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有關。體內過多的胰島素可以通過促進水鈉光瀦留、刺激兒茶酚胺的釋放、增加血管對縮血管活性物質的反應性同時降低其對舒血管活性物質的反應性等途徑引起及加重高血壓。
研究表明,運動具有增加胰島素敏感指數及減少胰島素分泌的作用,故能改善高胰島素血症的狀態。此外,運動還可能通過下述機制降低血壓:
1、降低內源性Na+-K+泵抑製劑的活性;
2、降低血漿腎素和醛固酮的濃度,減少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引起的血管收縮和水鈉瀦留;
3、降低血液黏滯度及促進機體成分的有利再分布(如減少身體的脂肪量)等。
【高血壓病人如何運動】
高血壓病人增加體力活動之前應進行必要的基本檢查,以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及運動禁忌證。在中年以上患者應通過運動試驗測定次極量或極量級運動時心電圖和血流動力學反應。
1、運動量和血壓反應之間的關係
人群中血壓的差別不能直接歸結於體力活動水平的不同,因為飲食、體重和精神狀態等均可對其產生複雜的影響,但對個體而言,規律的運動對血壓的影響與運動量的大小有關。儘管如此,這其中仍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
例如,對於體力活動缺乏者運動量輕度增加即可有血壓的明顯下降;而對於具有體力活動習慣者則往往需要較大的運動量才會出現同樣的降壓反應。此外,規律運動對血壓和體能影響並不完全一致。
研究表明,對於缺乏體力活動的正常人和高血壓患者,參加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踏自行車訓練(運動強度為最大運動耐量的60%~70%),可使血壓下降10∕7mmHg;而參加每周7次的同樣運動僅可使血壓下降略有增加,為12∕7mmHg,但後者體能的增加要明顯高於每周3次的運動者。
從運動訓練項目中血壓和最大氧耗量變化的時間順序上,亦可以看出這一點,研究發現,在為期1個月的鍛煉項目中,血壓下降在第2周達最大限度,並在以後2周保持穩定,而最大氧耗量則在1個月的過程中持續增加。
發表於1966~1998年間的39個採用步行或慢跑方式降壓的研究進行了匯總分析,結果表明,這一方式降血壓的最大效果多出現於10周以後;低強度的運動比高強度的運動有著更好的降壓效果;運動頻度超過3次∕周、時間超過50分鐘∕次,通常並不伴有更大程度的血壓下降。
2、運動方案的制定
高血壓患者參加心肺耐受力的運動訓練,最好有一張準確可行的運動方案做指導,有關運動的指導原則應具備儘可能完備的科學性。此外,應強調運動處方應適合於病人的具體條件,而不是讓病人去適應已定的運動方案。
運動的方式很多,如球類、登山、騎自行車、慢跑、步行和游泳等,其中以步行、騎自行車和慢跑較為方便易行。運動方式確定後,須確定具體的運動量。運動量由運動強度、頻度及運動的持續時間3個因素決定,這3個因素也是運動處方的主要內容。
運動強度是指一定時間內的運動量。提高心血管系統的耐力需要一定強度的運動,理想的運動強度以靶心率表示。靶心率一般為最大運動量時的心率(最大心率)的70%~85%,在此範圍內的運動強度是安全的,同時又是有效的。運動時的氧耗量變化(直接代表單位時間內的做功量亦即氧耗量)與心率變化有密切關係,極量運動時達最大氧耗量,這時的心率也最快,此時的氧耗量和心率同樣代表最大運動量。
在不同運動量時,氧耗量和心率亦有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之間存在的特定的比例關係,即50%~70%的最大氧耗量等於70%~85%的最大心率。這一關係適用於所有年齡,因此,可以用運動時心率增加的程度推算運動強度,由靜息心率和極量運動時的最大心率計算靶心率的公式為:
靶心率=(最大心率-靜息心率)×(70%~85%)+靜息心率。
運動持續時間是指一次運動訓練所需要的時間,可分為三個階段:適應性活動、心肺耐力訓練和鬆弛活動。三個階段分別需要的時間為5~10分鐘、30~40分鐘和5~10分鐘。
適應性活動包括屈伸關節及緩慢增加運動量等。心肺耐力訓練應緊隨適應性活動後進行,在這段時間內運動強度高,心率達靶心率水平。為了達到增加心肺耐力和降低血壓之目的,運動的時間一般應持續30~45分鐘。但在運動的初期,心肺耐力訓練最好不要超過15~20分鐘,以免造成肌肉關節的損傷。鬆弛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運動後的不適感覺,因為如果有經鬆弛活動而驟然停止運動,大量的血液滯留在四肢,可導致心腦和腸道供血不足,出現眩暈、心悸、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運動頻度指每周訓練的次數。高血壓患者的運動頻度應不少於每周3次,每項2次運動間隔的時間應不超過2天。剛開始運動的患者可從每周1次做起,適應後再酌情增加運動次數,逐步達到預期頻度。
推薦閱讀:
※【科學育兒】你有沒有教孩子走丟該怎麼辦?
※關於科學研究的格言
※孫亮:馬克思歷史科學視域中法律闡釋的雙重超越
※數學學科的傲慢與偏見
※談一談玄學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