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卷上(大正藏0847部)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諸經要集四十二部
凡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具列如後。
第一出象腋經(顯說三條行)
解六波羅蜜行 修行菩薩為眾生故生於六趣受諸快樂 菩薩行空喻
第二出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顯說三條行)
教菩薩行表善知識退菩提因 雖謗法法入耳故當成佛道 解二十四種大乘名號
第三出維摩詰所問經(顯說二條行)
解佛種性因發起修行菩薩行 解出家因緣功德
第四齣方廣如來智經(顯說二條行)
解非善知識不應同居 挍量聲聞道行與修行菩薩行深淺
第五齣勝義諦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起十種行願速成佛道 解修行菩薩十種戒行成就六波羅蜜
第六齣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顯說四條行)
修行菩薩初修檀波羅蜜因無散亂髮起菩提 解修行菩薩恐散亂菩提心故攝念六波羅蜜 解釋煩惱因緣 解修行菩薩初發起菩提心專持六波羅蜜
第七出花嚴經善財童子經(顯說一條行)
初修行菩薩發起菩提挍量聲聞道行譬喻
第八出寶髻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清凈持戒行修六波羅蜜
第九出演法師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挍量聲聞法教 又解於諸剎土修行菩薩行門
第十齣決定毗尼經(顯說二條行)
解修行菩薩及聲聞行人如何住持戒行 解三毒輕重因
第十一出遍清凈毗尼經(顯說二條行)
挍量修行菩薩戒行 挍授聲聞戒行調伏其心
已上一十一部入上卷。
第十二出海慧菩薩所問經(顯說八條行)
修行菩薩縱犯六波羅蜜善巧方便而能成就不犯 佛說般若波羅蜜深義引喻挍量聲聞與菩薩輕重 修行菩薩初發菩提心實能忍辱不令邪魔退失菩提 解忍身口意三業不動成就六波羅蜜 解觀行成就六波羅蜜念門 解八種功德與煩惱和雜喻 解四種善行 解修行菩薩所修道行有十二種邪魔障道央俱余鉤
第十三齣戲樂嚴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善巧方便五欲因緣然則勸令發起菩提因而度脫無量眾生
第十四齣善巧方便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習學聲聞行犯重障因
第十五齣勝積品經(顯說一條行)
喻修行菩薩退入聲聞行
第十六齣如來藏經(顯說一條行)
觀念如來忍辱因果
第十七出金光上勝毗尼經(顯說一條行)
金光勝童女發十種行願放出家心開意解
第十八出降伏魔經(顯說一條行)
魔為菩薩說二十種魔障應當自覺不取
第十九出富婁那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為惡知識故四種因緣退舍菩提入聲聞解脫
第二十齣寶童子天人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與聲聞挍量道行四種實語不妄諸行無厭
第二十一出寶積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與聲聞挍量法行 右已上一十部入中卷。
第二十二出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說修行菩薩有四十五種魔障若能覺悟兼能超度四魔
第二十三出如來境界經(顯說一條行)
有諸比丘於迦葉如來問法故於今不忘當生彌勒三會
第二十四齣阿闍世品經(顯說一條行)
解三乘藏菩薩因又解上座因
第二十五齣離垢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空中有菩薩眾下佛所是等現身是女人為發菩提心故轉為男子
第二十六齣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習二種行獲十種善根利益
第二十七出光明遍照品經(顯說一條行)
諸有比丘隨佛在於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威神聖德喻諸菩薩福力殊勝於聲聞
第二十八出出生菩提經(顯說二條行)
說三種佛地 又說三乘高下因緣
第二十九出寶聚經(顯說一條行)
初發菩提心人功德多於恆河沙數羅漢無能及可及
第三十齣那羅延品經(顯說一條行)
說修行菩薩生於四種住地
第三十一出集一切功德品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投刀請殺願易生死救度眾生不離三界
第三十二出密嚴經(顯說一條行)
挍量聲聞與修行菩薩行業深淺
第三十三出梵剎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每數發忍辱大行願速進菩提
第三十四齣一切諸佛所念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忍辱身口意羞恥三業不復更犯
第三十五齣法集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修持十種戒行 復有十種戒行
第三十六齣阿差耶末菩薩經(顯說一條行)
一切諸色行人戒力皆有盡時唯修行菩薩戒力無盡
第三十七出集會品經(顯說一條行)
顯示三乘法教
第三十八出郁伽長者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說在家菩薩應修四種行功德不出家因緣
第三十九出殊勝具戒品經(顯說二條行)
初修行菩薩初發起菩提心應共魔斗堪受無量衣食床卧無障 又釋阿耨達龍王以四太河成
第四十齣解深密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六波羅蜜住地行
第四十一出勝鬘經(顯說一條行)
勝鬘夫人以偈讚歎如來如來則現夫人受十大受行願
第四十二出出生無邊門經(顯說三條行)
說持是經陀羅尼者臨命終時八十億諸佛親來迎接 又表如來三身 又說修行菩薩修四事四事無相行門速成佛道
右二十一部入下卷。
若欲偏尋當條請依此次第披撿經文。
第一
出象腋經(顯說三條行)
解修行菩薩行六波羅蜜空行 菩薩生入六道救度眾生故身受快樂 菩薩修行喻若虛空譬喻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有所疑。唯願如來為眾解說。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恣汝所問。我當為汝解說其義令汝及眾歡喜奉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如何住於勝上妙法。顯現一切菩薩行門。而能成熟無量眾生。喻如滿月現於一切佛剎。爾時世尊嘆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以少問。我今為汝廣解所疑。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時文殊師利童子言。唯然世尊。授教而聽。佛言。修行菩薩有六種相應法。善住於一切甚深法趣。何者為六。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樂施無吝。不見慳心與身有異。身與慳心俱無所得。二者堅持戒行。不見身與非戒有異。身與非戒俱無所得。三者善住忍辱守護自心。不見自身與瞋恚異。身與瞋恚俱無所得。四者精勤善行不見自身與慢有異。身與怠慢俱無所得。五者方便凈住禪定三昧不見自身。離於諸行亦不和合。三昧定心一切法故俱無所得。六者正智於一切諸法無所得故。乃至不求涅槃不見自身與眾生身而為有異。於六趣中見身無異故。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此六種法故。成就一切甚深法行。複次文殊師利。修行菩薩復有六種相應法行。善入一切甚深法行。何者為六。所謂一者修行菩薩若生地獄受天快樂。二者若生畜生則受人間上妙快樂。三者若生貧家則受轉輪聖王快樂。四者若生六趣。各現本身端嚴殊勝無能過者。五者善巧方便遊歷十方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於一切佛剎示現其身。六者以隨類音演說諸法。而不雜亂。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是六種法故。善得一切甚深法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得受天快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摩訶缽頭摩。得此三昧已。為諸眾生入於地獄受天快樂。是諸獄人。見其菩薩受地獄苦。菩薩以福力故。與諸罪人普為說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受諸天快樂。
複次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生於畜生而受人間上妙快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遍寂靜。得此三昧已。則生畜生。不失其念。仍受人間上妙快樂。以畜生身故。與諸畜生解說佛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為眾生故生於畜生而受上妙人間快樂。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貧里而受輪王快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離緣寂靜。得此三昧已。而生貧家與諸貧里眾生說法毀呰慳貪無戒讚揚布施持戒善因。度脫無量百千眾生。身受轉輪聖王快樂。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於六趣中為眾生故。各隨其類。現種種形受諸快樂。皆得殊勝。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一切遍光明。得此三昧力故。遍生六趣。方便示現雜類身形。受諸快樂相貌殊勝。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善巧方便游於一切佛剎。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於一切佛剎。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攝一切語言。得此三昧力故。分身現於十方諸佛剎土。而無去無來安然不動。現於佛剎。見諸如來皆聞法要。如是修行菩薩善巧方便遍歷一切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諸佛剎。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於一切異類眾生隨其類音而為說法。是諸言音而無雜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陀羅尼。名阿難哆伐多。得此陀羅尼已。修行菩薩則能了知無量無邊眾生心。各解其言語而無雜亂。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善巧方便甚難了知。世尊。修行菩薩求於甚深法者。親近何等法行可知可識。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若有修行菩薩樂知是法義者。喻若虛空為對。文殊師利童子言。如何虛空為對。佛言。譬如虛空無貪瞋痴。文殊師利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貪瞋痴不異涅槃相故。複次譬如虛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無和合為無相故。一切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所相應。施戒忍進定慧不異涅槃相故。涅槃亦無和合。複次譬如虛空無棄無別。文殊師利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棄無別。涅槃亦爾。無棄無別。複次譬如虛空無知無習。文殊師利當知。一切色等亦復如是。無知無習。涅槃亦爾。無知無習。複次譬如虛空無明無闇。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明無闇。涅槃亦爾。無明無闇。複次譬如虛空於一切處無所執得。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不可執得。涅槃亦爾。無所執故。複次譬如虛空無道所得無非道所得。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道所得無非道所得。涅槃亦爾。無道無非道故。複次譬如虛空不學聲聞解脫緣覺解脫大乘解脫。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一切乘處無所學故。涅槃亦爾。無所學故。複次譬如虛空無攀無受。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攀無受。涅槃亦爾。無攀無受。複次譬如虛空不取不舍。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不取不舍。涅槃亦爾。不取不舍。複次譬如虛空無有體性無有濁亂。是以一切眾生。於涅槃體性。皆無濁亂。涅槃亦爾。無濁無亂。複次譬如虛空於一切處無著無動。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當知一切眾生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涅槃亦爾。無有所著。若能如是悟達正智。當知執想諸法則是涅槃知無常故。文殊師利。一切諸法既無實相。若願見佛身者。不應如是。若非所見則達正位。達正位者於中執相。如是行施非大福田。亦非利他。如是施者不獲多福。無所利益。若有所施。不求獲多福利者。是名世間乞士。於中所施福利無價。既獲無價福利。則得自無所得。福智成就。既獲自無所得福智成就已。則能速得無生法忍。
第二
出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顯說三條行)
解善知識不退菩提 解邪魔故聞法故聞法誹謗已聞法故後當成佛 解二十四種大乘名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法界藏殿諸佛所會無邊道場。與大比丘眾菩薩摩訶薩俱。時此道場有一夫人。名曰功德莊嚴開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
爾時夫人白佛言。若有初修行菩薩。何等之人非善知識。不應共住。佛告夫人。若三界中。梵釋四王沙門婆羅門。皆與修行菩薩為善知識。唯除聲聞非善知識。恐聲聞退修行菩薩大乘道行。何以故。聲聞緣覺為己利故。勸引初修行菩薩。回入小乘。是以聲聞乘人非善知識。夫人當知。初修行菩薩。不應與聲聞比丘同居房舍不同坐床不同行路。若初修行菩薩。智慧彌廣無二分別。悟大乘法而為方便勸引聲聞。令入大乘方許同住。若聲聞比丘。福智狹劣。則修行菩薩不應為說甚深大乘。恐其誹謗。複次修行菩薩不應數覽小乘經論。何以故。為障佛道故。夫人當知。修行菩薩寧捨身命不棄菩提而入聲聞求羅漢道。菩薩勸請一切眾生已。爾時若舍菩提之心別起異道入於聲聞羅漢道果因惱亂故。菩薩而退菩提二人俱墮無間地獄。佛告夫人。修行菩薩。寧犯殺等五種大罪。不學須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於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獄苦。不學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墮畜生。不學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殺害眾生墮於地獄。不修阿羅漢果。不退菩提。羅漢獨證私入涅槃。譬如小賊密入他舍。修行菩薩菩提心故。攝諸眾生。寧同火坑。不住聲聞寂滅涅槃。不退菩提。以是義故。為攝眾生令入佛道故。如是修行菩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之所尊重。堪任供養。超越聲聞則邪魔眷屬無能嬈惱。
爾時夫人白佛言。何者邪魔眷屬。佛告夫人。敷演大乘經典之處。若有眾生聞說大乘。心不樂聞。調弄誹謗。當知則是邪魔眷屬。誹謗大乘經典心故。死墮阿鼻受苦無量。復生餓鬼食火屎尿。無量劫中。受苦畢已。後生人中。盲聾喑啞病癩不具。此等眾生命終之後。經無量生。方得值遇如來。親承供養於諸佛所。還復得聞大乘經典。純一無雜。爾時如來於諸毛孔。普出言音。一一毛孔。出無量億百千法光。復生無量法音偈贊。時此會中若有聲聞。則聞聲聞乘法。若有緣覺乘人。則聞緣覺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則聞大乘妙法。鳥獸之類。各隨其音。而聞佛法。於此會中。所有眾生過去未曾耳聞佛法。皆見如來默然不語。其餘眾生。過去曾謗大乘經故。雖於多劫墮在地獄餓鬼受苦。由謗法時大乘入耳是故佛所親聞大乘。心生歡喜而發無上菩提之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夫人白佛言。所說大乘何故名為大乘。何故說為大乘。佛告夫人善哉善哉。夫人深樂大乘以是義故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乘名號。所謂一者令人深樂。是名大乘。二者不動是名大乘。三者無過是名大乘。四者無量是名大乘。五者如四大海是名大乘。六者金翅及緊那羅摩睺羅伽雜類所敬。是名大乘。七者乾闥所贊。是名大乘。八者諸天恭敬。是名大乘。九者梵天歸依。是名大乘。十者天帝所敬。是名大乘。十一者四王所攝。是名大乘。十二者龍王供養。是名大乘。十三者菩薩奉持。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十五者賢聖歸依。是名大乘。十六者一切普堪所受。是名大乘。十七者如葯樹王。是名大乘。十八者斷諸煩惱。是名大乘。十九者能轉法輪。是名大乘。二十者無言無說。是名大乘。二十一者如虛空相。是名大乘。二十二者三寶種性無斷。是名大乘。二十三者鈍根眾生不信。是名大乘。二十四者超過一切。是名大乘。
爾時佛說大乘威力名號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樂器不鼓自鳴。則於空中。諸天雨花無量。百千天子皆發無上菩提之心。無量百千聲聞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初戒菩薩未悟法者。皆已悟解。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法何名如何奉持。佛言。是經名為大乘巨拏勝斯受持。又名說妙法決定業障受持。如來說此經已。阿難及功德莊嚴開敷花夫人。及諸天龍八部。皆大歡喜。持受奉行。
第三
出維摩詰所問經(顯說二條行)
解佛種性因緣發起菩提 解出家因緣功德
爾時維摩詰長者。白文殊師利菩薩言。汝善明解如來種性。於意云何。何等為種。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諸佛性。五陰種性。無明生死種性。貪瞋痴種性。四倒妄想種性。五蓋種性。六入種性。七識煩惱種性。九惱滅壞身心種性。十惡不善種性。善男子。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性。時維摩詰問言。汝何義故云一切煩惱是佛種性。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若執見無為已住定滅。是人不應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住於煩惱。住地見正位實相。是人堪任發得菩提。譬如陸地不生蓮花。青淤泥中而生蓮種。善男子亦復如是。若聲聞緣覺。住於無為滅定。佛種花芽無復更生。煩惱淤泥池中能發菩提。因煩惱故。佛種芽生。善男子。譬如空中種子不生。糞壤之地乃能茂盛。善男子亦復如是。不應無為滅定而生菩提。若起我所非我所心等於須彌仍堪發生菩提。而生佛種無量智慧。善男子。譬如不入四大海水無由取得無價寶珠。善男子亦復如是。若不入煩惱大海。無由取得佛性寶珠。當知菩提種性本從煩惱中來。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嘆文殊師利菩薩言。誠如所說真實不虛。如是佛種皆是煩惱種性。何以故。我等聲聞無復堪任發生菩提。我等為燒滅三界煩惱種子。我等寧以無間五逆不應斷解世間煩惱。何以故。若人已造五逆惡罪受畢究竟。還複發生菩提之心。親聞佛法顯現佛事。若阿羅漢。煩惱已盡無復後有。無能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有人五根總壞。是人識心不堪更起羅漢亦爾。煩惱總壞諸結已除。既無力故不堪扶持無上菩提。以是義故。凡夫親近於佛。聲聞辟支遠離菩提何以故。凡夫數聞三寶威力無量種性。則發菩提。不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聲聞緣覺。雖曾聞說如來聖德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亦不堪任發得菩提。
佛告羅睺羅。汝詣維摩詰問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我念昔時鞞舍離城。有諸族姓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而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時我與諸族姓。如法為說出家功德因緣。說此法時。維摩詰而來我所。稽首我足。而謂我言。唯羅睺羅。汝今所說出家功德不應如是。所以者何。夫出家者。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無為法故。無為法者。無利無功德。遠離一切諸行處。於涅槃智趣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凈五眼。定五根。施無畏不惱於他。不染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離犯戒淤泥池中。我所無著無我所。無所受。亦無擾亂。調伏身心。攝護他眾。隨禪定離外過。一切處而無所取。若能如是出家名為善出。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善學律儀諸佛法教。所以者何。人身難得。佛世難逢。無上菩提甚難發起。爾時此等諸子。白維摩詰言。我等聞佛所說。若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爾時維摩詰長者告諸童子言。汝等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常修梵行。是則出家功德。
爾時此三十二族姓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無言可答。以是義故。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第四
出方廣如來智經(顯說二條行)
解善惡知識菩薩不應聲聞同居 解修行菩薩與聲聞校量道行深淺
爾時佛告摩訶目揵連。善男子。當知善知識故教道諸法菩薩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初修行菩薩。不應學聲聞緣覺小乘教道。何以故。一切破戒邪行之人。是菩薩善知識。若聲聞緣覺。障佛道故。則非善知識。何以故。犯戒之人不堪破於菩薩正行。是犯戒邪行之人法無力故。不能障於菩薩佛道。若聲聞緣覺。以世諦無我復無煩惱。以是智故。能令初學菩薩入於聲聞教道。當知聲聞非是菩薩善知識也。修行菩薩寧與破戒邪行交通。不與聲聞緣覺乘人受法。何以故。犯戒邪行。雖共交通身相遠離。若聲聞人。行坐不離。譬如家賊不離其側。以是義故。菩薩不應與聲聞人習學交往。譬如野干不堪師子同居。當知聲聞與其菩薩亦復如是。何以故。聲聞修學唯利己故。若修行菩薩專求佛道度脫眾生。聲聞唯見一身趣路。若菩薩善行正路導引眾生。聲聞唯凈己心。若菩薩能凈己心亦凈眾生。聲聞唯自除煩惱。若菩薩自除煩惱。亦能除滅眾生煩惱。聲聞入邪疾路獨避世間。菩薩自入正路導引眾生。聲聞唯除習氣煩惱。菩薩成等正覺。習氣都滅煩惱悉除。聲聞異道入於涅槃。菩薩自證正道無餘涅槃。聲聞入於寂滅涅槃。其法亦滅。若菩薩成等正覺已入無餘涅槃。法仍不滅。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四聖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佛事神通不滅。當知聲聞及辟支佛。皆無是德。
第五
出勝義諦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起十種行願速成佛道 解修行菩薩十種戒行成就六波羅蜜
爾時普賢菩薩語普智菩薩言。佛子修行菩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應起十種行願。何者為十。所謂一者願度一切眾生。二者令其遠離一切煩惱。三者除滅相續習氣。四者於一切佛法無所疑惑。五者除救眾生一切苦聚。六者願救眾生三塗八難。七者歸依親侍一切諸佛。八者願學菩薩一切戒行。九者升於空中示現毛端無量佛事。十者以大法鼓擊動一切佛剎。眾生聞者隨機速入無餘涅槃。當知初學菩薩如是修行。若住此地不久而起如來行願。
複次佛子修行菩薩。復有十種戒行。何者為十。所謂一者究竟不退菩提是其戒行。二者遠離聲聞辟支佛地。三者常為一切眾生身心利故。四者令一切眾生住於佛行。五者受持菩薩戒行無令缺犯。六者開悟一切諸法。七者所修功德回施十方願成佛道。八者不應分別如來法體。九者一切世法無所貪著。十者防護六根無令染著。佛子是修行菩薩十種戒行。若菩薩能住此地不久圓滿戒行六波羅蜜。成就無上菩提。
複次修行菩薩。復有十種退道迷路。應當遠離每自察心。何者為十。所謂一者不敬師僧和尚及善知識。是其迷路。二者怖畏世苦。是其迷路。三者所修戒行忽生悔心。是其迷路。四者不樂住於諸佛剎土。是其迷路。五者不樂三摩缽低。是其迷路。六者修少分功德便以為足。是其迷路。七者誹謗大乘。是其迷路。八者遠離菩薩戒行。是其迷路。九者樂阿羅漢辟支佛道。是其迷路。十者若見修行菩薩心生憎嫉。是其迷路。佛子如是十種菩薩迷路。能遠離不久當入解脫法門。
複次修行菩薩。應有十種行願。何者為十。所謂一者願我為諸眾生盡未來劫住於世間。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二者願我最後親侍供養一切諸佛。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三者願我令一切眾生住於普賢菩薩行願。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四者願我積集一切戒行功德。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五者願我普修六波羅蜜。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六者願我滿足菩提戒行。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七者願我莊嚴凈一切佛剎。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八者願我生於十方佛剎。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九者願我深求一切佛法善自開解。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十者於諸佛剎成等正覺。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佛子當知。是修行菩薩十種大願。以願力故。速獲菩薩具足行願。
複次修行菩薩。復有十種魔障。何者為十。所謂一者忽生退心我不成佛。是其魔障。二者正起勤修忽然棄捨。是其魔障。三者少分功德而生厭足。是其魔障。四者樂住隱僻善行俱舍。是其魔障。五者棄捨一切善願。是其魔障。六者舍斷煩惱樂修滅定。是其魔障。七者斷割世法。是其魔障。八者退舍菩薩道行。是其魔障。九者不樂勸化眾生。是其魔障。十者誹謗佛法。是其魔障。佛子當知。是修行菩薩十種魔障。若菩薩遠離是等。不久速得如來十種記別地位。
第六
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顯說四條行)
初修行菩薩初學檀波羅蜜發起菩提心
無散亂已菩提心散亂故攝念六波羅蜜行
解煩惱因緣
菩薩初發菩提心持六波羅蜜行
爾時聖者舍利弗語聖者富婁那言。複次富婁那修行菩薩。應當初學檀波羅蜜。何以故。貪惜世業無始習氣。若修行菩薩舍施之時。慳心則舍。因則能發菩提心。若發菩提則能漸漸增長成就。若漸增長成就。則漸遠離二乘。若漸遠離二乘。則復升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雨中安置瓦瓶。是瓶所入第一雨滴。及最後滴。非緣前後二滴水。瓶得滿要其中間。雨滴漸入而得盈滿。富婁那當知亦復如是。若修行菩薩不應以初發菩提心故而成佛道。亦不以最後菩提樹下而成佛道。以是義故。初發菩提心故。乃至最後於其中間。菩薩漸證佛道。發起種種善行。三阿僧祇修行利益資助佛道。是以仁者富婁那。修行菩薩不應散亂心無所染。
爾時聖者富婁那語聖者舍利弗言。修行菩薩如何攝心而無散亂。舍利弗言。菩薩助佛道故。若發邪行惡見將為善利。當知我今所發惡行。應是菩提利故。何以故。為我是邪見不斷世間生死。是以我身變易世間。方便利益無量眾生。以是義故。修行菩薩如是智慧心無散亂。
爾時富婁那語舍利弗言。若菩薩菩提心亂。如何相貌而得知耶。舍利弗言。此心散亂。是聲聞緣覺乘人障其道故。若求二乘道果。當知則是散亂心也。何以故。二乘道行不應菩提。若修行菩薩貪瞋痴見尚不散亂。何以故。為此三毒見助佛道故。轉易生死利益菩提。以是見故生於世間。善巧方便圓滿六波羅蜜。修行菩薩以資助煩惱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富婁那。當知若修行菩薩攝念心故。而生障善。當知則是散亂。復有相應聲聞辟支佛攝念菩薩。亦是散亂。若非此等攝念。不斷生死資助道故。不應亂心。何以故。為攝念故。修行菩薩在於世間。以善巧方便。攝念相續。不斷生於世間。生已則受檀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智慧波羅蜜。修學如是。攝念資助世間生死道故。修行菩薩應當如是授學。乃至成佛。而無有舍。富婁那。當知修行菩薩不應厭離煩惱。何以故。以智識別煩惱。作是思念。是等煩惱饒益我身。助我成佛。若此煩惱有相。可以上妙供養。何以故。為此煩惱故。修行菩薩常所護惜煩惱。以是義故。應當以智識煩惱因。何以故。為我善巧方便。不攝三界系縛。令我增長圓滿六波羅蜜故。速得菩提。若六波羅蜜漸漸增長。我則解脫世間生死系縛而得寬慢。富婁那。當知譬如車載重物。以車重故車軸漸漸研磨載物才入到城。其軸事畢則斷。當知因煩惱故。三界而有生死修行菩薩若煩惱故。續續生於世間。六波羅蜜則得增長圓滿。若六波羅蜜漸得圓滿。則生死煩惱漸得微薄。若生死煩惱漸薄。則能決定漸近佛位。若修行菩薩坐菩提樹已。則起薩婆若智。前後煩惱當則斷滅。無復更生。是諸煩惱所作已辦。菩薩成正覺已。煩惱無復有緣。譬如車軸載重入城。事畢然乃始斷。修行菩薩若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亦復如是。煩惱事辦無復有緣。是以當知為是利故。中間不斷煩惱。修行菩薩縱被瞋罵。返從乞求所須。皆是助道善緣。發起菩提心故。若攝羅漢心智亦是。修行菩薩助佛道故。若無羅漢行門。如來從何制修羅漢道果。以制修故。而助佛道。
爾時世尊於摩訶般若伽他所說。譬如世間若樹木無芽則無樹身。若無樹身枝葉花果無由盛茂。當知眾生若無菩提芽種。諸佛不現世間。若佛不出於世。聲聞從何而起譬如明燈要賴炷心。而是炷心不因第一火焰而能燒盡。亦非不因初焰而盡。復非後焰燒滅而盡。亦非因後焰而盡。以是義故。前後中間焰焰相續故。炷心燒盡。菩提亦爾。非緣初心成佛。亦非後心。前後中間相續心故。而能成佛。何以故。剎那剎那菩提心故。而成佛道。若修行菩薩布施不著我相人相受者相。心無所求無慳吝心。如是布施。縱施少分等施無量。則是修行菩薩。具足檀波羅蜜行。
複次修行菩薩若恆念如來圓滿威神。顯揚聖德。則是菩薩甚深戒行。若菩薩漸減佛說戒相則虧。若修行菩薩順世法故。雖受五欲心念三歸。是故願我成等正覺救度眾生。此則已住持戒波羅蜜行。修行菩薩如是智慧念心不犯不名犯戒。若修行菩薩於億劫中。雖持十善戒行。若樂聲聞阿羅漢果。當知則是增上纏犯虧於大乘。是為修行菩薩持戒波羅蜜行。複次若修行菩薩發廣大心見諸眾生。禁閉牢獄枷鎖杻械栲楚鞭撻。斬其頭項割截手足耳鼻身分。爾時菩薩念言。願我代彼普受諸苦。令一切眾生皆得安樂。若有惱我難忍能忍心無惡對。當知如是修行菩薩則是慈忍波羅蜜行。
複次修行菩薩願為眾生樂住世間成熟眾生。清凈佛土苦行逼惱行而無疲倦。當知則是菩薩精進波羅蜜行。
複次修行菩薩若色聲香味觸五欲所纏。不樂聲聞羅漢道果專念菩提。當知是人恆在禪波羅蜜行。
複次譬如商人慾入大海船舶不修。商人及財陷沒當盡。若預修船寬廣牢固。商人及財皆達彼岸。修行菩薩雖有道心。若無堅牢智慧。不久退失菩提。是以智慧波羅蜜。成就菩提無所缺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剎那一念無上菩提。則是修行菩薩過於無量二乘功德。智慧波羅蜜行。
第七
出花嚴經入法界品(顯說一條行)
初修菩薩發起菩提心故喻類聲聞無所能及
善男子。譬如師子獸王。為諸獸故哮吼大聲。以其聲故。師子初生子而得肥壯勇健跳梁。諸獸聞其大聲悉皆逃竄。初修行菩薩。喻若師子初生子息。菩提發吼菩薩亦復如是。是以如來薩婆若智。為初修行菩薩故。吼贊佛性。皆以如來善教引故。菩薩而得智慧勇健。菩提增長。若諸眾生貪著煩惱而自損減。譬如師子身筋造作箏弦其音若奏餘弦悉斷。如來以波羅蜜。成熟菩提起發心故。若有讚歎五情俱斷二乘道行皆悉俱斷。譬如以象牛雜乳盛滿大池。若以師子真乳一滴入池。是諸雜乳悉皆流出不住同池。菩提心乳亦復如是。百千劫中積惡罪業。以師子菩提心故。罪障悉皆壞滅無餘。二乘解脫與菩提種性不堪同居。善男子。譬如迦陵頻伽。猶在卵中若發聲音雪山大鳥聲不能及。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生死卵中發大菩提心故。所修功德大悲勢力。若聲聞緣覺無能及者。善男子。譬如金翅鳥王。其子初生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為法王子。智慧清凈大悲勇猛。一切二乘雖已歷劫久修道行。皆不能及。
第八
出寶髻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一種持戒清凈行波羅蜜
爾時佛告寶髻菩薩言。善男子何者是修行菩薩。持戒波羅蜜清凈行。善男子。修行菩薩有一種持戒清凈行。何者為一。所謂於無上菩提而舍心復有。是心若不相應事者而能相應。是心於三界中勝上為最。是心超越聲聞緣覺。是心能救一切度達三界眾生至於彼岸。是心能類無價寶珠而為等量。是心深重護念無舍使無暫忘。善男子當知。修行菩薩為十種屍波羅蜜清凈行。何者為十。所謂三種身凈行。四種口凈行。三種意凈行。是為十無盡清凈戒。
第九
出演法師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挍量聲聞法教 修行菩薩於諸剎土修學菩薩行門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譬如有人自言我能入大海至海底坐。是人既見海已則於牛跡渦中動搖手腳自雲我學拍浮。他人告言。汝自昔雲我入大海取海底坐。何故今日不入海中。其人答言。我先於此牛跡水中習學。然後方入大海。舍利弗於意云何。是人所修邪正。以不所擬作者。善巧方便以不所執。我入海底。先於牛跡渦中習學。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若人願入大海。必須入海習浮。佛告舍利弗。亦復如是。佛入涅槃後。世有法主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是大乘經典信心供養。顯揚如來智慧聖德恭敬尊重。既緣大乘深義。智慧狹劣不達其底不解其義。後時依止聲聞。修習雜學阿含經論。以名聞利養故。與諸檀越交通。若有比丘。不習大乘經者。隨順遞相諂曲心故。構引伴侶樂學聲聞。牛跡水渦習學拍浮。舍利弗。以是義故。若修行菩薩所將大乘經典而求佛智者。是修行菩薩應學如來威儀集行。若如來在於無智眾中。不共交通亦不所受。除施法外默然不語。修行菩薩亦復如是。如聞諸佛剎土諸大菩薩摩訶薩見在。住持百千善巧方便。於諸百千剎土。習學教授億百千眾生。令得神通大力而得善行功德。舍利弗。修行菩薩應當於諸剎土隨諸菩薩習學法行。復應學彼威儀行業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帝善巧方便威神五通解脫故。隨其修學。然於空閑靜處。心念十方剎土諸大菩薩隨機方便。不應樂入聲聞智慧受持習學。
第十
出決定毗尼經(顯說二條行)
解聲聞及菩薩如何授教戒行律儀相應 又解三毒類定輕重
爾時聖者優波離。從禪定起。詣於佛所稽首頂禮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今向來宴坐入定而有所思。世尊。先為聲聞緣覺乘人。及初修大乘行菩薩。為其制戒清凈律儀。如來所說。寧捨身命不得犯戒。我於毗尼律藏。名為上首。今如來在世若復涅槃。我當云何教授戒律。若聲聞緣覺乘人修持禁戒不令缺犯。復當云何。教授初修大乘行菩薩修持護戒。世尊。是以為我廣說教跡。我今密於佛所聽聞授記。我則以佛威神力故。敢當自制我若攝授禁斷律儀。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云何犯戒。云何無犯。世尊今此會中聲聞菩薩無量眾集。堪可表示。
爾時優波離說此語已。佛告優波離言。汝為聲聞應機別說清凈戒行。復為初修大乘行菩薩故。善巧方便應機別說清凈戒行。何以故。優波離。若聲聞持戒當知戒行差別。與初修大乘菩薩戒相違背。則非菩薩凈戒。若初修大乘菩薩持戒清凈。則與聲聞戒行違背不同。非是凈戒。所以者何。若聲聞志願力故乃至剎那不求世間生死。亦無所樂亦無所願。是其聲聞清凈戒行。若初修大乘行菩薩志願力故。願我無量劫時。於此苦海救度眾生。心無疲倦。是其初修大乘行菩薩清凈戒行。以是義故。優波離當知。各為隨機當說禁戒。若為初修大乘行菩薩說戒順於他心無惱眾生。若為聲聞說戒利己不順他心。若為初修大乘菩薩說戒寬容方便。若為聲聞說戒無所寬容禁戒嚴切。若為初修大乘菩薩說戒。可以長遠無相所說。若為聲聞說戒。可以嚴切。執見有相為其所說。優婆離。何故初修大乘行菩薩。兼順他意而令修學。何以故。聲聞不順他意而令修學。優波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薩。各各隨機引化眾生。順他心故無所惱故修持戒行。若聲聞則非他心故修持戒行。何故初修大乘行菩薩戒行寬容無犯。何故聲聞禁戒笮狹嚴切。優波離當知。若初修大乘行菩薩晨朝有犯應當結罪至午。若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若當午時有犯至於黃昏。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若黃昏有犯至於初夜。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若初夜有犯至於中夜。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若中夜有犯至於後夜。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優波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薩戒行寬緩。若有菩薩結罪有犯不應悔懼。複次若聲聞犯戒戒相則滅無復更全。何以故。若聲聞持戒除煩惱故。如救頭然燒衣。心速為求寂滅涅槃。堅持戒行。云何初修大乘行菩薩。長遠修行無相無著不離世間。云何聲聞執相一生斷滅現前修學。優波離。若初修大乘行菩薩喻若恆河沙劫雖受五欲快樂。菩提心無暫舍。當知是菩薩戒行無缺。何以故。為初修大乘行菩薩。後時成熟菩提心故。若在睡眠五欲尚無所染。況在覺悟。所以者何。若初修大乘行菩薩。不應一生總斷煩惱。若菩提成熟煩惱自滅。若聲聞修習道行。猶未成熟。是等其心剎那不願更生世間。是以一生迅速修行。喻若救頭。優波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薩。長遠心無厭倦隨入修行應知。聲聞一生暫時修學。以是義故。優波離。汝若為初修大乘行菩薩。教授說戒寬遮順他意故。長遠深邃教其修學。若為聲聞。教授說戒不應順他亦無寬緩。何以故。初修大乘行菩薩。為大因緣修法器故。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不應厭懼世間。願我無量長遠劫時。為眾生故。受生死苦。是以如來不為修行菩薩。而說出離三界生死苦海悔過因緣。所以者何。如來為修行菩薩故喜悅歡心。為說甚深清凈因緣。無過無纏無障空相如是與其言說。若菩薩聞是說已。樂住世間無有厭倦。乃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聖者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說有三種三毒重罪。或緣貪慾相應。或緣瞋恚牽纏。或為愚痴。何者最重。何者最輕。願為初修大乘行菩薩。說其輕重方便戒行。
爾時佛告聖者優波離言。若初修大乘行菩薩。以恆河沙劫。常犯貪慾種類罪故。若信受大乘而生一念瞋心。結罪重於貪慾。何以故優波離。若瞋心發動則能捨棄眾生。若舍瞋貪慾心發則攝眾生。菩薩而無厄難。何以故。優波離。佛說若犯貪慾舍離稍慢。犯罪稍輕。若犯瞋恚解離稍速。獲罪甚重。若犯愚痴解離則速得罪稍深。優波離當知。三毒輕重如是。修行菩薩應當守護善巧方便智慧心故。無令缺犯。
第十一
出遍清凈毗尼經(顯說二條行)
解釋菩薩行聲聞行各各如何調伏其心 類於二乘輕重
爾時寂凈天子白文殊師利童子言。初修行菩薩。云何調伏其心。若聲聞比丘。云何調伏其心。文殊答言。厭離三界心驚動故。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攝授世間無量法故。不斷生死一切眾生而施無畏利眾生故。樂住世間。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厭離功德資糧。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集智資糧功德無厭。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厭見一切煩惱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攝一切眾生煩惱。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不為眾生故不念諸佛聖德。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為一切眾生故顯現諸佛聖德。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所修行業諸天不證。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復所修業行三千大千世界諸天普證知聞。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舍一切魔軍。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軍令其發動。菩薩而能摧伏。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不明自身心量。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明一切剎土諸佛如來聖德。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唯為自身。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為眾生故。修習攝念一切諸佛聖德。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為小乘解脫執速。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以剎那智慧成熟菩提。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斷滅三寶種性。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修學三寶種性。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喻瓦瓶壞破無復更全。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喻金器破壞修持如舊。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以善巧方便不具。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善巧方便相應。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十力四無所畏不具。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以十力四無畏心相應。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避世間如避火坑。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樂住世間如遊園苑居住殿堂。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不具六波羅蜜並四攝事。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修六波羅蜜並四攝事堅持攝念。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若不斷一切宿緣習氣。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除相續一切習氣。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略要言之。若心著數量親近量法習學有量戒行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非量數以無量系親近無量善巧方便所學戒行三昧智慧解脫復緣解脫所見。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爾時如來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此是修行菩薩初入調心法行。以何義故。文殊師利。聽我所說乃至解脫。此調伏義多應成就圓滿故。文殊師利。譬如二人同居一處。一人讚歎四大海水。一人讚歎牛跡渦水。文殊師利於意云何。牛跡渦水堪贊多不。文殊師利言。是坑微淺況堪類於四大海水讚歎輕重。佛言若聲聞調伏現相亦復如是。譬如牛跡渦水自少不濟無所贊益。當知小乘輕重若是。其有一人所贊大海者。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是人堪任贊大海不。文殊師利言。大海功德無量讚歎無量。佛言修行菩薩亦復如是。應現修行無量。譬如大海不知滴量。大乘功德亦復如是。
爾時說此法已。一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發是言。世尊我等。從今修行菩薩行處而能修學。願引一切眾生。令入此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正藏 第 17 冊 No。 0847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