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與劍法

【華夏淵源】《龍行大草》與《武當神劍》從太極拳的循經看《龍行大草》與《武當神劍》

《翰墨緣》也提到「傳說中張三丰的龍行大草傳世……」。

「字體的結構,由起筆開始,內力勁路的軌跡出現某一方向螺旋反覆。或左或右的單向旋轉,如同人體中的內外纏經現象。類似修真或太極內煉之法中的太乙循經。以右手為例,因為常人的書作是右手作書,但是循經現象則是雙手雙腿都具備的生態生理現象。經絡的陰陽互為組成人體的內載循經。寫字時的字跡筆劃向左旋轉,正是手三陽經向手三陰經由手臂的外側由上轉入內側的生理現象。字跡筆劃向右旋轉時,是手臂內側由手臂上轉向外側的順時針方向的循經。這種循經氣化是體態中經過修真專習而後得到的潛氣內行。或說不定,人在書寫進佳境的忘我神化過程中,氣機內行,內力與書作臻如妙境,在字跡上出現與循經出現同一軌跡。道法自然,人天合一,正是書作使人得以長生的密諦,也是修真丹脈的內持順應以書演道的作為。」

傳說中張三丰的龍形大草傳世即是此為。劉熙載在《書概》中也提到『潛氣內轉』的『一筆書』。傅青主也有這樣的體會:『吾極知書法佳境,第始欲如此不得如此者,心手紙筆主客互有乘左之故也。期於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筆至,天也;筆不至而神至,天也。至與不至,莫非天也,吾復何言,蓋難言之。』這段內容是敘說神與書的統一。神氣往來者,可以臻入佳境。」(《翰墨緣》)

「潛氣內轉」與「太極拳」的循經,同出一轍。即說三豐祖師已經將文武匯宗,書訣與內力參同。留下這內家武學,丹道與書道,字勢與脈絡,人與書,人與劍,大統合宗。大泛時人也在追求,書法與劍學。自己去探索,莫如與祖為孫,參學正宗痛快!書家的內功乃見之於修脈。纏經循脈見之精微。

在武當太極內脈之中,太極拳較簡單,當年龍虎堂《九宗匯元》之金匱玉函中,記載武當的「太乙神鋒」為要較多,太極拳這個小節目,記載欠詳。這也是古人心中泛學皆有次第,故先將太極拳貢獻到社會上,做為健身的一個項目,是有根據的。太極拳能轉入內斂,無論健身而言,還是深入修真而語,都是通向碼頭與船的那塊「踏板」。

太極拳又名之為先天拳,先天發內脈,大道有全真,這二句是舊傳武學之格言,號省先玄,造就物真,翻作易理玄象,故稱之為先天拳。為讓太極拳的修為者對武當脈流有個概泛的認識過程,筆者選登了關老先生著作《武當修真密笈》及紀念關老的系列文章的一部分。因為關老在修真與武學上給後人留下了楷范,宗風傳言,武當脈傳的宗風傳人都精通太極拳,可是精習太極拳的人並非都是武當一脈,這句話應該說已經交待清楚了太極拳與傳統古老的宗風之間的次第關係。關老及我的師輩都說過,《武當學脈》猶參天大木,太極拳是樹上結的一個「桃子」。這句話可能不被常人接受,可是這句話卻指引著善於學習的人從散流而踏入宗風,走向脈傳。

書法與劍術

清石濤詩:「畫法關通書法律,蒼蒼莽莽率天真,不然試問張顛老,能處何觀舞劍人」。

書法與劍術,這已經不是鮮人耳目的內容了。學書與學劍是文武同宗,是古已有之的。「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這段文字記載古書家張旭的書作精絕是在觀舞劍的反思、激勵下悟道的。究竟書法與劍術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談到書法的姊妹原料,往往限於詩、文、畫、印、拓,均屬藝術創作之內。如有人提出劍術一語,會激起書學藝海中的反應。儘管古人看舞劍能使書學大進,頓悟筆法。事實上能在書法與劍術兩境中下功夫研探者,必定人數見寡。或者應該說看劍悟筆法,和自身學劍通於書道是不能相同的。

書道中的多者當然精於筆法,而未必通於劍法;而善劍術者,多不以書法見精。事實上,能以書法與劍術兩者等同並修者,是為少數。當然,在強調劍術入書道的基點上,沒有否認不會劍術的書者在書法中的成就。而在內功修真的氣書範疇中,則應注重劍術的學習。所說的劍術,也並非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把勢花劍,而是有傳統風格的內家劍法。從所周知,武當劍馳名武林,天下皆曉,是因為武當的功夫是以修真為本源,以內功參悟劍法。當年武當神劍祖師,將八法神劍留於後系,嫡傳正宗,是武林之隱,學名為「太乙神劍」。演為劈、刺、抹、撩、抽、揭、橫、倒八法神功,以神會意,以氣運身,以氣貫劍,身劍合一,神劍合一,乃漸入臻境。劍學本源系武林中之練功之殺法,克敵強身,為武當正宗嫡傳,流落民間。

劍學本身是一種藝術,即練神練氣,強身祛疾。武當劍馳名天下,是其「擊舞雙並」之劍的獨絕造詣。擊以應敵,舞以自習,內調神意氣血,而入丹道修真,外注陣法布局,應敵在千人之中,以柔克剛,出勢驚絕,不落俗套,非從人所知。因此,武當劍術鮮知世人。

書法本身的用筆,筆垂中宮,八方回蕩。筆鋒的轉、折、順、逆、留、縱、提、按等變化,示之為點、挑、橫、豎、撇、捺、厥、鉤等形跡。古人的造詣是經過若干歲月,屢經歷代的探索,師徒相承,輾轉相習,流有餘波至今,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儘管在人們的思緒里,知道其影響,有的人也想超然物外,創什麼「太極神筆」,運什麼氣功,以探索氣書的隱奧,事實上已經不是前人所授,而是鮮知於世的創新,精神可貴,但畢竟不是舊之宗傳。

武當太乙神劍門正宗,京華隱者關亨九先生年越耄耋,著書《武當修真密笈》中,介紹武當內功,太乙字拳門的功夫。練字即是練功,寫字也是練武,筆劍合人。練功時以筆代劍,應敵時用劍寫字,橫豎撇捺,如入無人之境,克敵乃入寫字之臻境。

書法的姊妹藝術——除詩、文、畫、印、拓而外,當然要首推內功劍術。當年張旭觀舞劍的啟示,很難說沒有書劍雙修的人存在。每見於文武並進的書家,精於武學,擅長書法,融文武剛柔為一統,參為太極,把握陰陽。「一團和氣率天真」。歷代書家以跡傳後世,為人注重,因為一些陽陽之差,這些學者沒有把武學劍法剖示於人,這也是合理的。

書中之妙,要萬毫齊發,合之於神,斂運於力,起于丹田,運在手筆,施於毫端,而漸入臻境。劍法之要,以內功行持,以氣運身,以力以氣注入劍體,靈動三鋒四仞二弦脊中,吞吐自然方為劍法要學。所以書、劍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互補互助的血肉關係,溶於內功可以使劍法、書法皆盡於完臻之境界。

古往今來的書法理論技法的叢書,博大精廣,深淺均成,已足夠今天學習使用的。而在劍法內功之次第的著作,瀕見稀有。社會上流傳的武術叢書,多以套路出現。僅於劍學說要,太乙神鋒之會仞圖,戳殺訣技類的內容,參於書法的學習,啟於後學之門徑,以九宮演化,務要以精良詳推。

書法一道所施之的功夫,是在平面上見方園力量,或遲或速,或頓或提……,或為遒勁,為艷麗,皆取決於書者的筆下功夫。筆之運行並非單純注重的紙上留下的痕迹。筆在運行的過程中,包括紙上的行止運動,更包括沒有接觸紙的筆的運動。因此,只注重在紙上的運動形成的墨跡,而忽視筆在空間,離開紙的運動,是不足的。只有將筆在紙上的接觸力量,和沒有接觸紙的空間轉換運行力量,綜合而統一調節,才有希望達到「潛氣內斂」。這樣,筆的起伏、連貫、氣機、血脈都可以得到機會。

書道之技法,會有更多的機會再現筆下。

劍術的功夫,是在空間立體中見方園力量,或斬撩、或擊刺……總需始終一氣連貫,體現剛柔、流利、洒脫、緊落,或驚或安,都在行功中體現。以神氣相參差。既要知道自我在行功,又要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對陣交鋒。劍到處自我要心中有數,包括劍的三鋒、四仞、二弦脊的運用。自我手腳身法的配合,更要上下連貫,「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神宜內斂」。無須有缺陷處,無須有凸出處,要以氣圓形,以劍行法度,才是學劍之基礎。「劍如飛鳳」,「劍走一偏」,以劍帶身,處處有機可乘,時刻法中見精,如此,劍學初悟門楹。

易學認為遠取諸物、近取自身的概念,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的學術成長。書法、劍學亦是如此。空中見劍立於方園法度之中,紙上行筆施法於平衡水準之上。劍以全身俱動,以神相會,以氣運身,筆以神思相感,周身靈通,一脈相承,同出一理。劍學與書法可謂同工,出之剛柔顯化,示之文武兩途,實先賢合為一身之詣。這樣看來,劍鋒即毫端,搖筆則是揮劍。劍學和書法,並不是先以理法相參者,都應先有實際的感受,而後再作商榷。否則只能是空談而已。

太極總訣與走筆

書作和繪畫的藝術都離不開筆的運動,離開了筆就失去了痕迹,更談不上造詣了。這樣,筆的使用,或是運筆的操作,則成為大家探索的重點。因此產生了筆陣、筆勢、運筆、執筆等等系列內容正式提出來為人們所重視。這裡提出來的太極總訣,即是內功書作運筆本身的運動軌跡。簡單地說,是凡傳統用筆的造作操行,都不可能離開筆的運動過程。無論書作與繪畫,都強調重視用筆,書中的筆法,繪畫中的畫法技法,均離不開筆的運動。

從內功的運用來進行創造的話,無論書畫都注重筆的使用。以氣運身,以心行氣,氣力相併……,演示了筆的功能態的造詣。書作和畫法的完成,均依賴筆的運動,成熟的運動,來反映心聲的思潮崩起的痕迹。是否能盡善地使氣力相合,完成創作,使之進入「潛氣內轉」的層次,是直接關係到筆的運動的軌跡。

筆的軌跡如同戰場上的用兵演陣,取決於時速形成的結局,當然這一切均為心機所使。筆的軌跡的形成,一方面是自然順利的用筆,熟練功夫的構成。但重要的一方面則是運筆的軌跡所出現的規律性。這個規律性,主宰、影響著書作繪畫藝術的質量。太極總訣則是抽象概括地闡述「道」的內涵。

筆的軌跡是由人操作所致的。入手之際,筆未動則神先動,或是筆未動,自我的心意神思未動,筆已動,自我的神思心意亦動。無論筆的動靜往來,均由心意神思的牽動而動。這樣看,以神思心意相感的動,則形成了用筆的技法,構成了創作神思的創造,筆是工具而已。如何利用筆所形成的運動,如何掌握筆在運動中的軌跡,是造詣中重點,決不可忽視的內容。也可以說,一切創造的優劣成敗,筆的使用是有一定作用的,是起決定作用的。

「百家騰躍,終入環內」(《文心雕龍》)指出眾妙紛紜的用筆,是以太極而喻言。「易演天下故」,還是當然用《周易》來喻擬,「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古人曾以易理昭然天下萬物之勢,究萬物之變化。筆勢之軌跡,筆的運動,動靜運化,也是如此。太極總訣是說軌跡的超然變化,離不開太極之態。太極是什麼?太極包含了陰陽兩極互體的統一概念,太極圖是一個圓,中間用S線分成陰陽,即今天太極圖的形象。專家們考證,這已經不是遠古時代的太極圖象,相傳是宋代陳傳創立太極內丹派時造就的太極圖。—S線的勾畫,體現了一個整體的陰陽筆勢,「萬物出於太極」,所以在實際的繪畫書作中的用筆、筆勢,均是由太極S線的軌跡生成。一些用筆的軌跡,是筆勢在空間和平面之間運動生成的軌跡所留在平面上的痕迹。人們在通常的情況下,只注意平面留下來的痕迹,忽視了空間的行筆過程。筆在空間運行時,沒有接觸平面,沒有留下痕迹。而在空間運行時,一旦接觸了平面,便形成了「墨跡」,形成了有軌跡留下來的「創作」。如果能充分地領悟在空間和平面的運動中的S線的筆勢,則可得出理想的虛實呈跡的軌跡。虛處是在空間的筆,實處是有痕迹、平面的筆。「太極總訣」是交待S線在筆勢中形成的規矩。直言而說,無論是什麼書作,畫品的用筆,都是由S線軌跡演化而來,所以說S線的太極筆勢的軌跡,是用筆之歸根法訣。

那麼為什麼只有S線的物象是太極之形呢?這恐怕會引起好多人的追思和疑意。是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的物象是有聯繫的,是會被人們尋索到答案的。人的生態中運動著的力量是什麼呢?是人體中的元氣在循徑中產生的氣機振動。氣機的循環是由陰陽相互轉化的。氣機的左進右出,右進左出,形成了太乙循經。而人在揮毫創造之時,只有無意識地進入創作神化的「通會之境」,是和氣機同出一軌,這樣的痕迹是「出於天然」的。否則,書作中,畫境中,都會有「得機而不得勢」的境地。唯一可以彌補「得機而不得勢」處,只有順人體氣機的循徑運化,才會有動作靈態的出現,與「天然妙合」成為一體。內功境地高深的人,會審知氣機在體內的「通會」,陰陽平合的「不激不勵」,進入天成的臻境。S線則是真氣循經的軌跡。「太極總訣」所指的S線,是先天生成的體態。訣云:

法成太極貴園通,

合和四相出玄功。

低俗作品請刪除妙稱太乙,

虛實有象造化成。

會將太極結有形。

亂環妙處悟至理,

反側應機妙更生。

「太極總訣」是內功書作行筆的一種密傳心法,通過無數個無形的S線構成完整的書畫的筆勢。而在S線的運行施筆中,仍然有無數個S線的運動隱現其中,當然,這裡包括了起筆的轉乘、順逆、平動、摺疊、轉鋒、絞提、方園、內壓外拓、中鋒、側鋒……等。執筆如執劍,「橫掃千軍」,「多少神兵來助陣」,「下筆猶是雲雨飛」等諸語,均是太極S的行蹤描繪。學者可心悟手隨,唯深功者可知,非淺學可悟。

先天拳以物類全象,以醫理應真,乃全其道妙。以物類全象是拳乃翻化拳腳,構成拳藝來操真養形,以此操修與道合真,是為拳合於道。以醫理應真,是拳腳出入合於內脈,陰陽反側,表裡循纏,舉手投足皆以氣脈陰陽周之,是謂之武通於醫。如此而論,武通於醫,拳合於道都有其內在的原因。

從太極拳的循經到當年三豐祖師得天台神韻而創之「龍形大草」,都是以內力循纏發微啟象之操修。由龍形大草之字勢法脈而宣化翻成武學內家劍法,都是以潛氣而行之始終的。武當劍之內脈精習,從外形有法的劈、剌、抹、撩、抽、揭、橫、倒八法劍真到第一路數的「化氣凝神」,是武通於醫為基礎,武合於道為至極,從中領略「醫易」。這裡也是宣發動功之微,而感人身氣脈陰陽之順逆往來,從外形之動來宣合氣血,操之有形,內脈宣合以尺度,外合天象,同天星地脈,同軌同流。內合神思應在操拳之藝業,感合內脈。法法通明,均不離其環中軌律,是同宣之諸為,不離內脈。

太極拳從無極初啟發動作,即從無極而生動。拳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此概言太極操拳起勢之由,是從靜化之階段作為行拳之初的理會基礎,(而初學者多忽視這個階段的操修)然後產生動作。這簡單的動作從理會靜化之極靜脫化出來,是為「靜極生動」,或「動靜相感,陰陽互為其根」演化出來的行功,是《易》理中無極生太極之過程。

龍行大草作為書法專修來討論,「龍形」是指書學之中的書寫內力形成的旋轉,內外纏行之「遒勁」。「大草」乃是書法藝術領域中,由隸書演化出之「章草」,由篆演化出之草訣轉化來的書體,是簡於行草而優於行草的表現形式。

如此而言之,「龍行大草」之含意則豐富了其書作的神彩,也可以說這獨立生成之生命,即貫穿了傳統的書訣,又體現了「筆走龍蛇」之「潛氣內行」,構成了一個升華而後的嶄新生命。

然太極拳內操之法,由靜定而生,從氣血當中來,發生動作,招招式式莫不是因氣血動而生動,莫不是每動每式都順乎人身血脈筋骨而為,是故而言,順乎自然,理合先天。氣由力所推,精因血化成,力乃真元之氣。血乃營養人身,夫元氣得以養,真元以充固,此是太極拳營衛養身之說,太極之內練,由團斂元氣始,順乎自然,氣血如日月經天晝夜無歇,人在朝暮之間操拳,順自然而經天然,氣血經循,乃構成絡脈,久之內力通達於血脈,順天而呈象外操於拳腳,內經於絡脈,復有纏經發生,是氣血貴乎充盈,筋骨複合順,得養自天真,內養臟腑,通太脈絡,外營拳腳,參同易數,假借武為而稱之為藝業,如此煥養人生,可謂之修真得道也矣。

字乃天垂之象,聖賢演易,乃造文字,得陰陽之氣,人爻為文。上古結繩畫卦,近古文字立意,盡天理順情理,乃造樂章煥文,留六藝演化至今。然字之造意立形,本乎天成,順陰陽而育化,體萬類以呈形。字之點劃是以提按動靜而結體,是以順序筆通達絡脈。筋骨出之,血肉充之,神氣會之,此字之生命也。夫書成道,亦因字之結體與精神通化於天然,人以精神會而通玄,慧經園融,自然領略氣合於字,字通之於氣,字含萬類之情,書藏環宇之經,精氣所至之處即有妙悟參同,此書道之妙,書法之界,書學之意,故字可通玄。書者循其序,法者遵其律,道合自然,書者文宗之道也哉,夫為書者,先須近天然,後欲循天象,法與象通,自然明悟書之玄機,得之妙策也。

劍器為用,乃始於黃帝,制器磨利,取峒山之精,施離龍烈火,造物征工,號令天地,驚天動地,神鬼皆然,此遠古之用。近古人賢以金氣合於劍器,人劍神會,劍雖為器,亦如人之手足,操而為之,此武學之利。自從丹工慧於桑海,人天同界,宣法諸由,經合三昧,人與劍俱營精神,精誠所至,人將神思注慕劍器,使自然之金氣與身劍如一,合之于丹道,劍法於人身之脈絡相合,此是修真之劍,得自自然,順應天然之作為。

經史而論,純陽祖留有金丹飛劍,三豐師將劍氣書訣合,久蘊其精,使劍學與書訣合,通達人身脈絡,法聚精神,使利氣參玄於道,利器藏銳鋒,真元注神意,久之則合真,通達於道,呼之則應,守之則止,如同書訣,揮之則起,舞之有起伏,內與神氣合,外以墨跡出,同軌於天地,合玄於書契,參同於道,內會於神而結丹凝之劍氣,外旋則舞於河漢書機於道,留下萬古雲煙,劍氣與神意通,操之脈絡與書合其氣血。書者為文宗之劍,武者為操伐之劍,兩者合之復是參玄之劍,內會於神,合在氣血,通在字跡,結體於自然,此乃可稱上器神姿之劍。

武當一脈與武參玄,與文會意,與丹道通真,諸品結成內家丹脈。此三者乃舊傳三昧,泛傳為太極,散於盛世,與人為善。泛武為劍學,橫於武林,與武參玄,復有神劍之譽。與文會意,養神逸心,宣發道妙,暢玄自然,詩文書畫印拓,結翰毫操素卷,享盡天年。為書者,筆法也者,為詩文者性情宣發也者,諸般作為以藝為道,以藝通玄,宣理暢情,勢為人事。丹法為道是古賢超遠世俗,以藝煥真,以理通玄之作為,是人身與自然宇宙相因,自然與道相感,是道之由。人與自然相感振,與法其因,造物非常,自然有長生久視之態,是丹道之情。恭而言之,乃人與天地通玄,達慧之實象,先天後天之作為。

太極拳之循經以內外分纏形成陰陽,內外者陰陽也。書寫文字無論大草還是行草,都有循纏的跡象出現,只是人們還沒有注意到而已,劍器亦然,劍之回鋒、劈擊、抽截、橫帶、斜抹、提挑、切崩、點刺等法都貴乎變化,一劍有一劍之法,一劍有一劍之則。譬如寫字,一筆有一筆之法,一劍有一劍之則。譬如寫字,一筆有一筆之天地,一筆有一筆之玄通,筆筆連綿不斷,謂之氣連,但在回鋒、橫挑、提按、主筆、點垛、分沉、疾徐、藏銳、裹連等處均有中鋒、偏側之轉換。轉換處乃有虛實生,乃見陰陽變幻。變換即見虛實,故左而右之,右而左之,如此內外滾筆,力氣渾真,氣脈流行也矣。無論劍學或是書學,均由人為,即如拳家,手足同而出之,即成自家面貌。

過去前人曾把太極拳、劍學、書學三者合參而言,以太極拳為中守之界,操拳養身,超邁俗習。文之以劍通玄書道,使書卷氣中有劍俠之豪氣。武之以文暢達劍絡,致神劍韻彩多有雅緻仙姿。此兩者在宗風中均為互修,此文武兩脈能得以真傳而雙修者,應別為上尊。以歷史而論之,文武兩宗均有自修,又有雙修,但要經師傳,別有蹊徑通真。當然,倘若經過文武雙修之人復而操拳,其風韻豈不超常?繼而論之,拳家多借文風而臻自我。也可以說文采與劍氣之交融,是哺育拳家氣質的唯一之路。

太極拳之纏經現象是人身中氣血循經出現的客觀現實,這種內力入書,完臻書道之學,是一種神韻之升華,是推動氣血行經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主觀因素。升斂而後,回歸自我。劍學亦然,劍學以字勢為氣勢,以字之基本筆劃為劈、刺、抹、撩、抽、揭、橫、倒,以字之血脈為劍之血脈,如此上合天垂之象,下合人身氣脈,可謂遠取諸物以應天,近取諸位以應自身,合之中庸,參言大易,是為太極者。仁賢曾以太極名之拳,其意義深哲,隱藏高遠,正是「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倘若學人能同時參契書學之道及劍學之道,同宗同流探索,幾經歲月寒暑無間,復而再操拳行氣,可謂方識廬山真貌,可嘗其中之味。

太極操拳,文書作字,武學執器,為拳為劍,終不離以人身而為其用,宣發氣血,補充精神,是其基也。再暢其玄,可謂參玄留跡,文武同征,文留尺素丈宣,武通自然天然,是其玄妙之得,理會滄桑,千古不變,萬載不移,此道之經也。

太極為拳以藝充之,文宗書作以道宣之,武夫論器以技為之,此三者終以易貫其境,神化性情。太極以內斂始於泛化為初,書作本精工,逸之為神情,武林暢劍情,以神意凝之。均以氣血操玄而為用,均以人之性情精神參契同真。此三者之內在精神相同,簡而敘之。詩云:先師傳真會天工,太極拳法妙更生。文字經參龍形跡,金劍契合玄鋒成。神意元通三千地,氣血循纏十二經。桑海漫波移星斗,瑞昭河漢自通明。

太極拳之所以對人類的健康保健事業做出大的貢獻,其主要的因素是太極拳在動作中產生有「循經」的現象。這個先決條件正是科學的依據,是太極拳本身所具備的生命力,這一切古人在傳統血脈風格中,列為宗風之傳習,將其喻之為丹家內煉。丹家內煉或是不被大多數人理解,但太極拳的操演目的「益氣延年不老春」,確是符合所有人的心理。

丹家內煉的修為則是超越武學而形成的一脈體系,是專以「益氣延年不老春」為目的的。太極拳的內操是武學達到鼎盛時期,自然轉入「益氣延年不老春」之必然要求的。隨著武術之發展,人們將其與健身延年的學識結合起來,這是必然的趨勢。這樣從客觀上來看,太極拳與丹家的結合就順理成章,沒有非議了。若是以主觀的學統來看,太極拳作為內家武學,是丹家泛傳於世的內操功夫,是當年曆代仁真延宗血脈而臻學風的精神,所化為普濟社會之慈,慧育人的心理產生的行動。在整編於古,發微於先賢,所遺留下這宗風太極之同時,而看到今人之太極拳,每以古之導引與古典體育為主,又創編諸多動作架子,其只具有養生之心理,而無內操循經之實。

按學識分析,大凡武林中人物,都是由武學而轉入修身這一過渡階段的,而太極拳則不同於其它的武學,它更接近于丹家之道,由內操才有轉入修身基礎之機會,繼之而臻於內操。這樣的修為是為內家功夫。八卦與形意就內家而言,其為是簡於太極,是太極拳內操與武術功夫的夾縫中生化出來的生命。與八卦、形意諸多武學種類比較,太極拳是超越了武學而最早進入了丹道修真的境界。乃至後來諸多武學都以太極而效范,(因時代不同,武學施於傷殘的年代漸而久遠,武學在歲月的風塵中漸漸擔負起健身強體,意欲長生的荷擔。)

太極而外的其它武學,因時代條件的迅速變遷,沒有進入內煉的完臻領域。也就是說,就循經而言,其他武學還是停留在單純樸實的武學泛境中來窺望修為的起跑線。


推薦閱讀:

練軟筆書法時應該如何調墨?
人們常說書法要講究節律,到底什麼是節律呢?
感悟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觀
書法,真已經是一種奢侈?
閆英傑當代書法家 篆刻藝術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