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的幸福,從不是名利給予的 ——讀《品格之路》

內在的幸福,從不是名利給予的

——讀《品格之路》

馬維

大約是從十年前開始,有一個詞悄悄流行起來:「我一代」(the 「me」generation)。西方記者用這個詞來稱呼那些1980以後出生的中國年輕一代。顧名思義,強烈的自我中心主義,以及在社會交往中首先強調個人的感受,是這群人的共同特點。但事實上,「我一代」遠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人總是對自己熟悉的事務特別敏感,職業記者也不例外。這一次,西方記者之所以會著力報道中國的「我一代」,或許也正是因為他們從中國年輕人身上嗅到了與西方同齡人相似的氣味。

美國知名的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在他花費數年時間寫成的《品格之路》一書中,回溯了「我一代」在美國興起的過程。在他看來,這種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文化,至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就慢慢形成了。

從1929年的大蕭條開始,經歷了整整16年的貧困、匱乏和戰爭,人們終於得以重新享受生活,他們一頭扎進商店,瘋狂購物,希望儘快擺脫自我剋制的鐐銬,忘卻此前的所有傷痛。就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放任著自己的慾望。恰在此時,一本極其迎合大眾心理的暢銷書《通往內心安寧之路》上市了,該書竭力敦促人們拋棄自我壓抑的想法,提倡一種「愛自己」的文化,認為讓自己活得舒服,才是人生的第一要義。此後,凡是持類論調的書籍,在美國和西方都能大賣。而這一潮流的頂峰,則是那本不少中國讀者也熟知的《積極思考的力量》,它在美國權威暢銷書榜單上停留的時間,居然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98周。

在媒體如此這般的推波助瀾下,一種新的、崇尚「自我」的文化逐漸盛行於世,這也預示著整個世界道德文化的變遷。要知道,僅僅在此之前幾年,這一切還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時的人們,總是竭力避免在他人面前談論自己,即使必須談論,也要儘可能保持謙虛,以免給人以自吹自擂的壞印象。這類傳統的處世方式不禁讓人想到:我們真的應該像現在這樣,如此看重自己的慾望,而將它置於一切考慮之上嗎?這世上難道真的沒有比「自我」對於名和利的渴求更重為要的事情了嗎?這正是布魯克斯想要通過這本書來追問自己和讀者的。

在這本書里,作者反覆提及的一個關鍵詞,就是「美德」。更準確地說,這種美德,必須是一種內在的、能讓人在追想一個人的生命時,總還能回憶起來的美德。毫無疑問,它與如今流行的那類自我推銷、自我炫耀式的「簡歷美德」相去甚遠。在這個主題下,作者為我們講述了八位傑出人物的故事。

讀到這個似乎早已過時的關鍵詞,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書,不是充滿說教意味、讓人敬而遠之,就是流於俗套和空泛,總之很可能是雞肋。的確,這不是一個容易把握的題目,好在作者對切入點的把握十分巧妙,對人物性格的闡釋能力也屬上乘,而視角獨特的開場白和讓人讀後有蕩氣迴腸之感的尾聲,更是全書的精華所在。

書中論及的八位傑出人士,職業各異,其中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有五星上將喬治·馬歇爾,有民權運動領袖倫道夫和拉斯廷,以及社會改革家、「羅斯福新政」的幕後推手弗蘭西斯·帕金斯,還有作家喬治·艾略特和學者塞繆爾·約翰遜。作者為之立傳的這些人,在性情上常常大相徑庭,有的對人熱情友善,有的以「中庸」為人生準則,還有的人,意志堅定卻抑鬱寡歡,不喜歡取悅任何人,但總能贏得各方的尊敬。不論怎樣,在作者看來,他們都具有的一個共同特質,那就是從他們的人生故事中,讀者可以瞥見一種古典的品味,它不是以崇尚個人享受和滿足,也不以「自我實現」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而是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在自律和品格的提升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在如今的世界上,這樣的人大概真是鳳毛麟角了。但是,如果我們捫心自問:目下這種人人似乎都在被逼迫著,去追求名和利的生活,真的能給人以幸福感嗎?相信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恐怕也未必。而在作者看來,這一絲對目下潮流的不滿,其實和追逐名利的取向一樣,也是深深紮根於人性中的。對人類心靈的這兩種相反傾向,作者分別以「亞當一號」和「亞當二號」來命名。前者是指人性中自我中心、過分自信和追求名利的傾向,它的目的是征服世界。但它絕不是人性的全部,只是眼下的家庭、學校教育和周遭環境,總是無時無刻不在強調著人性中的這一面,而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人性的全部,卻忽視了自身的另一種需要,那就是尊崇責任的感召,服務他人,服務世界。事實上,正是在這種服務中,人才有可能克服「亞當一號」式的人性缺點,發揮自己的潛能,讓幸福臨近自己。

而這本書里寫到的人,也都曾有過自我中心或享樂主義的傾向,也都曾屈服於「亞當一號」的誘惑。但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通過自我反省和行動,他們在各自的生命的歷程中,成功地剋制了自我中心的慾念,他們的生命便不再流於膚淺,而是深深紮根在他們為之服務的事業中。不過,「亞當一號」也仍會時不時來攪動他們的靈魂,有時也會讓他們再度迷失方向,但最終,這些人還是通過了考驗,在「美德」上為自己加了分,至少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們不再有道德上的遺憾了。

在《品格之路》的結尾處,作者寫道:「幸福是我們在追求道德目標和培養高尚品格的過程中意外收穫的副產品。不過,它也是一個必然結果。」身處這個言必稱「我」的物化社會,我們能不能從這本講述「美德」的書里,窺見一絲別樣的精神光芒呢?

推薦閱讀:

《幸福十日談》NO.2--「幸福不是獨行者」
找回你的幸福感(三)
女人善解人意是男人的一種幸福【圖文】
揭秘:哪種夫妻睡姿最幸福健康|睡姿|夫妻感情
幸福和浪漫,你選擇什麼?

TAG:幸福 | 內在 | 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