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宗法師:換個眼光看世界(圖)
香海禪寺住持賢宗法師
文/賢宗法師
一、佛教——世界上最大的「連鎖企業」
今天很高興受邀參加連鎖企業的座談會。我經常和周圍的朋友開玩笑說:「我是世界最大的連鎖企業的成員之一。只是我所在的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我以我的『企業』為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譬喻呢?
我所在的「連鎖企業」就是佛教。佛教產生於距今兩千五百五十五年以前,今天它已經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思想也因使得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人們獲益良多而成為了許多人畢生服膺的信仰。那麼,它究竟憑藉什麼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並延續至今呢?
我所在的「企業」,它所保有的核心理念、群體價值、生活儀軌等自古而然,到了今天依然基本保持著創立時的原貌。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位出家師父的衣著、打扮幾乎都是相似的——一律的光頭和僧衣,每一座佛教的寺院儘管各具特色但也是共性明顯——我們所供奉的都是釋迦牟尼佛;大家也可以明確地感到,每一位出家師父所受的教育,我們的談吐、知識結構、生活習慣、人生信仰也大有相近之處。總之,不需多言,你便可以輕易地從人群中找到我們,可以在寺廟中與我們交談,可以從我們身上體會到我們所在「企業」的文化與律儀。實際上,我們身上所傳承和體現著的,就是佛教歷久彌新的核心價值、核心文化。
當然,我把佛教比喻為「連鎖企業」,可能會令很多人感到不適應或不接受。因為人們總是習慣地認為競逐利益才是商業的本性,白居易《琵琶行》說:「商人重利輕別離」,「重利」就是講求實利,「輕別離」也就是漠視感情。這是對於商人的習見,卻也是陳見。
而人們又認為,宗教自性清凈,何談利益二字呢?然而,只需稍稍轉念,便能認知到兩者的共同之處。我們認為,企業的目的不應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而存在的,它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小齒輪,作為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須以利益客戶,利益大眾作為自己的根本旨歸;而佛教所言,也是利益四眾,是要以人們的心靈為服務的對象,幫助大家確立正信,擺脫苦難糾結。因此,從奉獻利他這一點來講,就是企業和佛教共通的地方。當我們能夠客觀地認識金錢,認識人性,便不會產生對於商業的種種傲慢與偏見。《思危》這本書上講:「金錢和愛情一樣,只有當你放棄了徹底佔有的方法時才是最好的獲得。」的確,現在每一個人都亟待以一種健康、積極的觀念來看待金錢,看待事業,看待經濟。
中國自古有重農抑商的傳統,往往以商業為末端。但佛教講求眾生平等,因此我常常說,我們就是「連鎖企業」的一份子。同時,我們也可以說,我就是農民中的一份子、工人中的一份子。
佛教不做行業上的分別,只要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他們都清凈自在,都是一尊佛,都值得我們尊敬。
二、幸福——人生的自有資本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長久的幸福和快樂。但是,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負擔、精神的束縛、健康的隱憂卻常常使我們心力交瘁而忘記快樂的所在。人們越是想到具體的生活就越是感到不快樂,越是感到不快樂,就離開「快樂」越來越遠。
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自然而然就來了。人們聽了這句話,第一反應都是覺得孔子真厲害,他就是能心想事成,甚至連「仁」這樣高遠的境界也只要想到就能頃刻歸附。有這種想法的人總是容易把別人的生活想得很美好而把自己的日子想的很困難。為什麼這樣說呢?孔子這句話的原意是說,我「想要」仁,也就是我主動追求了仁,仁就此來臨了。「欲」是一個自己去追求、發現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消極的過程。同樣的,快樂是不是也應該要你主動去追求呢?你都不會想到快樂這個概念,總是想著不快樂的事情,那麼快樂怎麼會自己來臨呢?心轉則事轉,事情的好壞優劣是會隨著你看待它的角度而改變的。
前段時間,電影《非誠勿擾2》非常轟動。其中的那首詩更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這是藏族詩人扎西拉姆·多多所作的一首詩,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但我認為它的境界遠遠超越愛情的層面,而直指人心。這首詩中蘊含著一個宇宙運轉的根本道理:一切事物自生自長,自存自在,他們擁有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因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有所損益。快樂、幸福也是自在的,我們就在幸福的終點之處,它就在那裡,只是我們感受到與感受不到的差別罷了。「快樂」、「幸福」,會因為你對它們感受的缺乏而減少一分嗎?
覺知幸福其實很簡單。它只需要我們發現,而不是漠視。
我今天很健康,不受疾病困擾,這難道不幸福嗎?從前,我生病的時候,一個人坐在醫院的走廊上觀察著眼前那些正在做著復健運動的人們,我由衷地感到,雖然只是隔著一幢樓,他們距離外面的世界卻是那麼遙遠。他們活著的信念是終有一天會恢復健康,我但願他們離開醫院以後也會記得這個美好的心愿。我希望那些在花花世界中汲汲於名或者汲汲於利,又或者醉生夢死的人走進復健病房來看一眼,他們一定會明白健康真是一件莫大的幸福。莫失莫忘,千萬不要用煙酒去損壞自己的健康,也不要用熬夜、放縱來消磨自己的健康。擁有健康簡直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我今天有衣服穿,有東西吃,難道不幸福嗎?即使你無法嘗試到缺衣少食的滋味,那麼至少你看一看那些落後地區的人們受苦受難的照片,心靈難道不會受到震動嗎?我們總是將自己所見到的狹小範圍定義為「我的世界」。然而,要是讓全世界人都用一張照片來說明自己最為真實的生活圖景,我相信所有看到這些照片的人都會大吃一驚。他的世界裡可能沒有衣食,他的世界裡可能沒有聲音,他的世界裡可能沒有色彩,他的世界裡可能沒有教育……今天看到我們的文字的有緣人,其實都是無比幸福的,正是由於你能夠擁有網路、教育等現代生活的慷慨饋贈,你才能夠讀,能夠沉思,能夠領悟。
不幸福的根源是你的心忘記了它,但是幸福不來不去,始終都靜守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每一個不幸福的人都好像是坐在了無量的金山銀山上卻還在伸手乞討金銀。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坐擁的財富,更加無法適宜地運用這些財富。
幸福和快樂只在一念之間。它本身既然是一種人對於生活狀態產生訴求的觀念,那麼你只要能夠控制和改變自己的觀念,不就能夠擁有幸福和快樂了嗎?
三、「我」——人生最大的敵人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人最難調伏的也是自己。為什麼我們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無法喜歡一個人說話的姿態呢?這都是因為有一個「我」作為主體要去和外部世界進行對立。如果沒有那個強硬的「我」的聲音,萬物自生自長不是也很和諧嗎?西方現代哲學已經意識到了這種主客二分模式的危險性,而因此致力於消除主客二元的對立。然而,這種圓融、齊物的思想,其實佛陀早已經開示過我們了,老莊也早已經提醒過我們了。
「我」真的就是主體嗎?真的就是「我」在進行審美活動嗎?你何以知道的呢?夢見蝴蝶的時候,是我夢見蝴蝶了嗎,還是蝴蝶夢見了我呢?這不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問題嗎?我們除了知道自己狹隘的想法以外,對於別人,對於這個世界又了解多少呢?
我們糾結在生活的那些瑣事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心不夠寬容,不夠圓融,不夠通達,不夠高遠。
高度決定我們的境界,高度決定我們的格局,高度決定我們未來的發展。如果我們不能進行自我超越,那麼任何一根最為軟弱的秋草都能成為打敗我們的敵人。
我經常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我反思。如果我因無法容忍周圍的某個人給我帶來的麻煩而感到痛苦,那麼我就已經被他打敗,被他的格局、他的思想所限制。所以,一旦有這樣的情況,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想辦法要站到更高的地方,來超越當時的那個自己,超越種種負面的心態。
你站在台下時,能夠明確地感到自己周圍人的高矮胖瘦,甚至會因為自己的身材而覺得自卑。然而,當你站在台上時,台下人的高矮胖瘦根本就看不分明,每一個人看上去都是相似的。如果是一個坐在熱氣球里的人俯視著操場上的人,他根本就不能夠看清男女老幼、高低美醜,也看不清皮膚的顏色,看不清種族的差異。那些我們所耿耿於懷的事情,站到更高處時,都是那麼的微茫,那麼的模糊。如果宇宙中還有其他的生命,他看到人類時,根本不會用我們的知識體系和審美眼光來看待人。那些我們所執著的東西,仔細想起來是多麼可笑呢!
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之渙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些詩句我們咿呀學語時就早已讀過;那些高山瓊宇,我們也曾多次攀登。為什麼不能有所領悟呢?
在《阿拉丁神燈》的故事裡,一個人偶然擦去古燈上厚厚的灰塵,而喚醒了被囚禁的燈神。我們為什麼不能夠通過向內省覺的過程,而擦去心中的蒙塵,喚醒清凈自在、智慧無盡的心神呢?
一個企業的掌舵者,尤其是連鎖企業的領導者,非常需要具有高遠的格局,開闊的心量。領跑連鎖企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繁瑣的事情和形形色色的突髮狀況。格局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也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夠成就的高度。如果企業家的格局不夠,那麼可能任何一點問題都會給你帶來無限的煩惱。心胸的狹小就是煩惱滋生的溫床,也就是煩惱產生的因緣。如果我們能夠從自己的內心去突破這個因緣,那麼就自然能夠遠離煩惱。
當然,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由自己天然的直覺而帶來的種種排斥。我的直覺可能不喜歡這個人,但是為什麼他能夠和別人合作得很好,和我就不行呢?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我們自身的格局不夠寬闊。當我們戰勝了自己,把格局打開,我們就可能獲得無限的能量,在座的各位也都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無限的人生財富。
大家知道,我們的寺院不出售任何的產品,那麼我們如何集資完成現有的建築規模呢?在六年的時間裡,我們是如何籌集到將近七千萬來建構大家所看到的香海禪寺呢?我們通過思想、文化來不斷地幫助需要幫助的每一個人。
山門無界次第開,雲舒雲卷自徘徊。我們對每一個佛弟子,也對每一位眾生開放,每一個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到香海參加禪修實踐、培訓課程,進行靜修、閉關或者諮詢任何心靈上的疑惑。你有任何問題問我,或者問寺里的每一個人,大家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盡我們所有的能力來幫助你冰釋心結。營建道場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任何一個人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而是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到這裡,有一個專門的地方供大家靜思、交流、修行。建築是根據人的需要而設計的,如果根本沒有人要來香海禪修、學習,那麼我們也根本沒有必要花費這麼多心力、財力來加以建設與經營。
今天送給大家的六本書,就是根據近年以來我在各個大學、企業所講的開示做出的整理文稿,用這個小禮物和大家結一個緣,也希望通過這份緣能夠與大家產生更多的交流與互動。
佛教注重緣。人和人之間本來沒有關係,但是通過一個媒介,人的緣份就因此建立起來。人與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因緣的基礎之上的。比如大家今天來到這裡,相互交換了名片,那麼原本不認識的人就因為名片這個媒介熟識起來。而今天之所以大家能夠聚在這裡,需要的就是組織者、場地、時間等綜合因素,這些因素也就是大家見面的因緣。
人和人因為緣而形成了潛在的人際關係網路,就好比互聯網一樣,一點擊鏈接,就能夠由這一個人認識到另一個人。這種層層相關的奇妙聯繫,實際上也就是緣的作用。
四、自私——人生最大的缺點
既然,「我」是我的一生中最大的敵人,也是最難調伏的障礙。那麼,我們的人生中最嚴重的缺點當然就是自私。
在我們國家機關的門口,都有「為人民服務」的標語。對於這五個字的省覺,我認為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大家是做連鎖企業的,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有沒有把這五個字作為企業的立身之本呢?
「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佛教中被稱為「布施」,在基督教中被稱為「愛」,在塵世生活中被稱為「奉獻」。
先秦道家學派有一位哲學家叫做楊朱,他主張「貴生」、「重己」的保命哲學。他的基本思想誠如孟子所言:「楊子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他的觀念和墨家學派的思想對立,認為如果要損害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那是絕對不幹的。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他理解為一個自私的利己者,因為他強調了人人自潔的良好願望,希望以每個人的自珍自重來實現全天下的清明。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總會產生種種矛盾與摩擦,如果一有矛盾,馬上就急著撇清關係,保護自身利益,這樣自私的人是不會有朋友的。你願意和一個自私的人合作嗎,願意和一個自私的人做朋友嗎,願意和一個自私的人推心置腹嗎?對於自我的過度維護,很容易滑向自私自利的深淵。
一個能包容的人,能奉獻的人,能幫助別人的人,總是最受歡迎的人。這個道理匯成一句話,就是「天下是給出來的」。一隻小狗憑什麼喜歡你呢?因為你願意餵食給它吃,願意撫摸它,願意陪它玩耍,願意在它生病的時候照顧它,所以它每次只要一見到你,就會搖搖尾巴,奔跑過來表示歡迎。哪怕是最兇猛的藏獒也是一樣。藏獒的警惕性那麼高,卻唯獨不會對主人設防。因為你對它付出了,奉獻了,所以它才這樣地喜歡你。如果你對狗很兇,整天打它罵它,那麼它一見到你就會把尾巴夾得緊緊的,一見到你就一邊狂吠一邊退縮,怎麼還會來親近你呢?
那麼,對人是不是也一樣呢?你對一個人好或者不好,付出或者不付出,人就回報給你和你的付出等量的態度,這一點在單純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只有當你付出了時間、精力來照顧一個孩子,他才會和你親近。雖然,成人的世界要複雜得多,成人有時會因為一些客觀上的因素而裝出和一個人親善的樣子,但是你只要細細觀察他的身體動作,觀察他的微表情,就還是能夠見到他內心的真正想法。一個不喜歡你的人,他見到你時,哪怕言語、姿態再熱情,卻還是會在身體的語言上不時流露出膽怯、緊張、排斥、憎恨等內在情緒。如果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有了微妙的改變時,你首先應該反省自己對他的付出夠不夠,有沒有足夠的奉獻,而不是抱著一顆敵對的心去揣測他的心態。
如果我們所提供的每一項服務,生產的每一樣產品,都能給客戶帶來方便,那麼何愁客戶,何愁市場呢?小到電燈、易拉罐、便利貼、速凍食品,大到手機、電腦、汽車、飛機,甚至是24小時超市、24小時圖書館、24小時取款機、網上銀行,這些產品和機構提供的核心內容就是「方便」二字。它們用自身的實踐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狀態,不斷從人本的角度出發,來生產和研發適合當代人使用或消費的產品。原來可能一個城市只有一個超市,現在幾乎每一個小區都有一個超市;原來人們都一定要跑到商場里才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現在網路那麼方便,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買全所有的東西,這些改變不都體現了商業思維中「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嗎?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所以大家要不斷致力的工作就是要為人們未來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誰能提供更多的方便,誰就能佔領更大的市場。
而以上所說的策略,其內在精神就是為別人服務,想其所想,做其所做。
以前我去深圳參加一個BSE的培訓課程。在那個課程中,每個人都必須在七天的時間內學會游泳。我是一個旱鴨子,但也還是被同組的夥伴扔進了游泳池。當我在掙扎的過程中,卻突然有所頓悟。我發現,當我的手不斷地想將水往自己的方向收攏時,水卻不斷地向外涌;而當我向外撥水時,水卻不斷地向裡面聚攏。這是一個生活的基本原理:只有當我們不斷地付出時,所有的人和其他因緣條件才會漸次聚攏在我們周圍。有一次我去安利公司上課時,就和他們分享了這個原理。
當我們讀透了這個理以後,就自然能夠獲得家庭的和睦,朋友的和諧,事業的成功。通過這些基本原理的參讀,我們就會與天地大道相融通。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樣的天地大道,也就能夠得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而國家若想長治久安,還是要依靠「為人民服務」。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天平一樣,如果其中的哪一部分不斷地失衡而不加以合適地控制,當失衡到達無以復加的程度時,就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商人經商只為了賺錢,官員辦公只為了中飽私囊,人人自私自利,那麼天平就會有失衡之虞。
為什麼一個人不願意珍惜生命而要走向自殺呢?為什麼一個家庭會破裂而難以為繼呢?為什麼一個企業會遇到瓶頸而最終走向破產呢?實際上都是因為打破了其中某一個平衡點而導致的。
作為一個大企業的總裁,你自己的收入和最底層員工的收入相差多少呢?如果你自己已經有好幾套別墅,好幾輛高級跑車,而你最底層的員工卻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要讓近十個員工擠在一間破舊狹小的員工宿舍里,那麼你的企業就已經失去了平衡,若不及時省覺,還以自己資產的增加而沾沾自喜的話,那麼企業終有一日會滑入深淵。
或許對於一個個體而言,昨天的精進努力成就了他今天一個成功顯達的果,而今天他一切的所作所為到了明天也都會呈現出一個與之相應的果。因循果報就是如此自然展現出來,這就是事物最為基本的規律。
五、智慧——人類被遮蔽的潛能
佛教認為,人的自私產生於第七識中的四個根本煩惱——我痴、我見、我愛、我慢。痴就是愚痴,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愛就是將自己無常生滅的身體看作永恆而固定的真主,慢就是自矜,就是傲慢。
古來帝王,沒有哪一個不接受山呼萬歲的祈禱的,可是真的有哪一位皇帝活到兩百歲了嗎?當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無非是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那麼一切的執著也都能夠被漸次打破。我們因此便可以正確地面對名聞利養,正確地面對他人的臧否之辭。
佛教認為,愚痴的眾生,他們的生命中所產生的一切苦,都來自於他無法正確地面對自己。他總是錯把短暫的當作永恆,把絢爛的當作目標,把璀璨的當作愛好,把表象的當作真實。他總是手舞足蹈,依靠直覺活在了表象的世界當中,他不願意用智慧去稍加思考、略約省覺,其實,他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何處會有一個困難,在何時能夠得到解決。那雙被遮蔽的慧眼一直通過膜拜眾神來求得心靈的安寧。他甚至不能夠知道,他自己原本就是一尊菩薩,一尊佛。他本性圓滿清凈,何須高士指點?
那些不切實際、不合規律的願望造成了無盡的人生煩惱。漢樂府詩有一首《上邪》,寫得非常動情: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
這位勇敢直率而充滿激情的詩人指天發誓,要與心愛的人相愛到海枯石爛的那一天。但是,文學自是文學,生活自是生活。生活中,有誰愛到「海枯石爛」了呢?荒冢累累而山海依舊。從古至今,白頭偕老、從一而終的愛情那麼少,而結婚兩三個月就離婚的倒是越來越多。
詩人元稹在一首悼念亡妻的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就是愛情落到生活中的常態。理想的詩人自然也曾海誓山盟,然而及至悼念妻子時,他才衷心地感嘆道愛情雖美,兩人曾經的現實生活卻是如此舉步維艱。
現在,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走到金婚、銀婚的夫妻卻越來越少,這就告訴我們人心的變化,事物的無常。當我們明白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規律以後,才能夠真正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才能持續,才能和諧。
人類的高尚的理想與積極的情感當然是可欽可佩的,但是不要錯將無法永恆的情感,終將消逝的生命指認為真相,指認為規律,還是應該用理性,用智慧去認識世界,化解困難。
很多父母生下一個孩子以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按照自己所設定的路去行走,希望他出人頭地,希望他光耀門楣。正是這樣的希望使得多少父母最終反而受挫,使得多少孩子原本能夠有所成就的卻因逆反而耽誤了人生。這就是不正確的觀念使孩子背上了巨大的十字架的緣故。
我想推薦各位為人父母的觀看一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影片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享受人生就是每天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興趣就是實現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能獲得幸福。一個人成功與否不在於他出身於什麼家庭,也不在於他出身於什麼名校或者名牌專業。那些堅持到最後的人,憑藉的都不是金錢或名譽的激勵,而是興趣在不斷鞭策著人的前進,鞭策著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放棄。如果你所做的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只是為了家人、為了名望、為了金錢去工作,那麼每天對於你來說,都無異於坐牢。這樣的工作狀態,也使人的潛力無法得到徹底的激發。
為什麼我們去旅遊的時候發現時間過得很快,而上班的時候會覺得時間幾乎停滯呢?那最願意讓你傾盡所有時精力,忘記時間存在而去做的事情就是你的興趣,找到它,也就找到了你的幸福。如果大家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找到孩子身上真正的興趣點來加以培養,那麼他以後的成就就將無可限量。為什麼一定要要求孩子當大官,為什麼一定要要求他當大老闆呢?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只有尊重生命、尊重人性,才能發現生命中那個最閃亮的點。所以,我常常和身邊的朋友說:「教育就是點燃火焰。」會有人去水中點火嗎,會有人去石頭上點火嗎?點燃火焰有一個先驗的前提,就是要找到適合燃燒的物質,憑藉這種物質去激發事物本有的能量。這就是因勢利導,這就是因材施教。
我非常喜歡和大家分享三句話:「我是誰,我在哪裡,要往哪裡去?」這是中國古代禪宗的老師對於學生提出的重要問題。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也用這三句話來詢問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當我們不了解自己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迷惘,就會因此失去方向。
而真正的大智者,卻總是能夠在不斷地省覺中達到內心的澄明,找到自己本來擁有的無量智慧,去成就無上的事業。(香海文化推薦)
推薦閱讀:
※用達爾文進化論的眼光看美女標準
※過了25歲,挑男人的眼光更偏向於這一點
※為什麼美女的眼光都很差?
※漢字繁簡爭論:眼光應向前看
※眼光決定你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