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幽草---另類的唐詩品讀(四)江湖夜雨
|
作者:S江湖夜雨S
二十九 卷216_35 【哀王孫】 長安城頭多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①。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待同馳驅。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②,龍種自與常人殊。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③,且為王孫立斯須。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駱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于。 花門剺面④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⑤。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⑥無時無。 這首詩是杜甫作於安史之亂後。卻說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逐漸昏憒,內有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外有安祿山這樣的狼子野心之輩橫行。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這場大劫。前面說過,如果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之類的一樣,活到五十來歲就「嘎嘣」了,肯定也能算得上歷史上少有的一代
三十 卷128_82 【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這首詩,寫於被陷落後的洛陽宮中。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登基稱帝,國號大燕,自稱雄武皇帝。安賊稱帝時當然也要做做樣子,事先也有「父老百姓」聯名勸進。據說在安祿山未起兵前,民間就有童謠傳云:「燕燕飛上天,天上女兒鋪白氈,氈上一貫錢。」後人解釋,這「燕」字,是說安祿山的偽國號,後面又來一個「燕」字,也不是小兒口吃,那是說史思明做偽天子時也用「燕」做國號。「天上女」是說「安」字。「鋪白氈」一句預言,安祿山入洛陽當皇帝時,天降大雪滿地。「氈上一貫錢」,一貫錢也就一千個銅錢,暗示安、史兩人的皇帝夢只能持續一千天左右。 安祿山得意洋洋,指著遍地的白雪說:「才入洛陽,瑞雪盈尺」。中國歷史上向來不缺馬屁精,有個叫盧言的小人,趕快不失時機地獻上一首詩,此詩《全唐詩》中也有:(卷887_1 【上安祿山】:象曰云雷屯,大君理經綸。馬上取天下,雪中朝海神。」安賊樂得胖臉上滿是紅光,大模大樣地當了皇帝。等賊軍攻破了長安城後,安祿山的兵卒將長安宮內的金銀珠寶、珍奇古玩、後宮美女、圖書典籍等都搶到了洛陽。唐玄宗愛好音樂,宮苑中有樂工無數。安祿山的兵把他們都押上車,解往洛陽。另外,長安城內有番邦外國供奉的各種珍奇動物,有會搖搖擺擺作跳舞狀犀牛、大象、寶馬等,賊兵也強迫馴養它們的人牽了這些動物到洛陽去進獻安祿山。當時犀牛、大象等動物,中原本無,人們都非常稀罕。安祿山揣摸著幽燕戎王、蕃胡酋長這些土包子肯定沒有見過(安祿山多次入長安,得玄宗親切召見賜宴,大概見過)這些稀罕東西,於是就先胡吹大氣,他說:「自從我得了天下後,犀牛和大象都從南海跑了過來,見我都朝拜舞蹈,你看連畜牲都能順從我的天威,這不是天意嗎?四海九州日後必然是我的天下。」不料想,當安祿山命人牽來犀牛和大象時,犀牛和大象想必一路上又挨打又受累,或者是馴養它們的人忠於唐室,有意讓安祿山出醜,反正這些大傢伙們見了安祿山,不但不像朝見玄宗時那樣舞蹈參拜,反而對著安祿山「瞪目忿怒」。本來據說有頭大象會捲起酒碗進獻,但在安祿山面前,大象卻把酒碗全摔了。安祿山這個臉可丟大了,於是惱羞成怒,命人挖了大土坑,將犀牛和大象推了出去,投入柴火燒,又用長矛刀劍從上往下投擲,將這些珍貴動物全部殺死,據說流血數石還多。唐宮中的舊人無不掩面哭泣。 安祿山折騰完這些動物,當然也不放過那些樂工們。唐玄宗酷愛音樂,所謂「梨園子弟」之名,就是由玄宗當朝時得名而來。唐初禁苑中的梨園,只是和棗園、桃園一樣的果木園,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而喜歡音樂、舞蹈等藝術的玄宗,在這個地方廣納樂工、優伶等數百人,像李龜年、雷海青、黃幡綽、公孫大娘、李仙鶴等都是當時知名的「藝術家」,梨園才成為戲劇音樂等藝術勝地的代稱。玄宗本人的音樂素養也極高,《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散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正之。」還有一次,玄宗上朝時,手指在腹部不住地顫動,高力士在旁註意到了,等玄宗一宣布退朝,他就問:「皇上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有沒有肚子疼啊?」玄宗笑答,我剛想到一曲笛子,怕忘了,因此一邊聽朝,一邊虛擬著吹奏時的指法。此外,據說玄宗還喜歡演戲,並且喜歡扮丑角,直到現在戲劇界還是以唐玄宗為祖師。安祿山聚群賊大宴於凝碧池畔,下令喚來這些被掠的樂師,讓他們吹奏彈唱,為賊人助興。有不少梨園子弟相視淚下,賊人惱怒,拔出鋼刀相威脅,有個叫雷海青的樂工再也忍不住了,他將手中的樂器扔在地上摔得粉碎,撲在地上西向大哭(當時玄宗西逃入蜀)。賊人大怒,下令將他綁了吊在檯子上,碎割肢解而死。 當時的王維,被安祿山賊兵拘禁在菩提寺中。說來安祿山和後來的日寇汪偽政權之類差不多,也要拉攏一批文化名人作點綴。於是當時像王維、吳道子、張璪(畫家)、杜甫等人都被看押,然後逼他們出任偽職。老杜名氣當時遠不及前面諸人,所以對他的防範極松,老杜就趁機溜了出來,逃到唐肅宗那裡。但王維卻沒有辦法溜掉,王維性格優柔,也沒有勇氣像顏真卿、顏杲卿一樣剛烈赴死,他的反抗是消極的--他服藥下痢,讓自己變得病怏怏的,以為賊人就會饒過他。但是賊人可不講那些人道主義,還是強迫他就任偽職。於是王維又遭受了一次政治上的「強姦」。
三十一 卷167_3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李白 (第十一首)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安史之亂中,李白這位「詩仙」又在做什麼呢?說來太白的性格,確實浪漫的成份太多了一些。對於安史之亂,李白的詩中雖然也有「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這樣的句子,但總體來說,李白的詩中悲天憫人的同情心不是太多,反而倒有一種技癢難忍,終於可以一展身手的興奮。在太白看來,恐怕是「天下大亂,形勢大好」。 安祿山賊兵肆虐中原時,此前詩仙太白已經續娶了夫人宗氏。說來李白和宗氏還真有點浪漫愛情故事的意味,李白醉游梁園(漢朝時梁王劉武的莊園)時,一時興起,揮毫在一堵粉牆上寫下了那首有名的《梁園吟》一詩,此詩《唐詩鑒賞詞典》等書上都有,寫得確實不錯,這裡不再復錄。寫完之後,太白扔下筆就走了。可巧,宗楚客(就是中宗一朝中的權臣,曾當過宰相,但名聲不好,是奸臣之類)的孫女宗氏,也來遊園,一下子就被李白的詩句吸引住了,馬上就成了忠誠的「白粉」。唐代在粉牆題詩的習慣,大概就像我們現在網上BBS發帖一樣,大家隨便寫,當然良莠不齊,好的壞的都有。為了方便別人再題,「牆主」是要定期用白石灰將舊題之詩擦掉的,宗氏正看得入神吶,這邊跑過來個小夥計拿著石灰刷子就要刷,宗氏連忙喝住他,但小夥計不買帳,說這牆又不是你的,憑什麼不讓我們「刷新」,宗氏一賭氣,就拿出「千金」來買下了這堵牆。當然,這裡的「千金」,恐怕是虛指,反正宗氏掏了不少錢,將這堵牆買了下來,當為事實。於是留下「千金買壁」這一雅事。太白當時都五十歲了,原來的妻子已經去世,聽說有佳人欣賞自己,當即不失時機地去上門提親。宗氏的歲數不詳,可能也未必是初婚,她也是喜歡道教神仙的人,兩人志同道合,一拍即合。 安祿山的賊兵攻來時,李白和宗氏一起南下避難,逃到安徽的當塗,後來到了江西廬山隱居。太白曾寫過一首詩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話是這樣說,但本來打算「巢雲松」的太白,一聽說永王李璘來召他出山,太白樂得蹦高,
三十二 卷732_1 【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①,五溪無人采②。夷夏雖有殊③,氣味終不改。 原題註:力士謫黔中,道至巫州,地多薺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詩寄意。 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唐朝有名的大太監高力士。唐玄宗以前,並沒有知名度很高的太監。高公公在大唐太監中應該算年代最早的了。當然,到了中唐晚唐時,權勢熏天,甚至挾持暗害皇帝的太監如仇士良等人就多得很。但這些太監雖然比高公公更牛,但藉助唐玄宗、楊貴妃這些大牌人物,民間知道高公公的要多得多。 中國歷史上,太監多是陰損姦邪之輩。比如秦朝趙高、漢代十常侍、唐代的仇士良、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等。所以一提起太監,那就是奸人的代稱。所以在一般人們的印象中,高力士形象和魏忠賢之類的差不多。有個叫《大唐歌飛》的電視劇中,更是把高力士描繪的像個妖魔一樣陰森可怕。其實歷史上也有一些好太監,比如像下西洋的鄭和,其實也是太監。說起歷史上真實的高力士嘛,雖然比不上鄭和那樣功勞大大的,卻也不是五毒俱全,爛得透氣的壞太監。 高力士本姓馮,據說因家族獲罪,成年男子都被殺,高力士當時還是未成年人,於是被閹後送入宮中。說來這唐朝制度也很奇怪,罪人的家屬(尤其是女人)一般都「沒入掖庭」--送到宮中干粗活。像上官婉兒也是這樣進宮的。不過,皇宮作為「神聖莊嚴」的至尊之地,就算是掃地倒便桶也是為皇上服務的「光榮」差事,起碼比時傳祥(我朝初期的掏糞工人,曾為劉哀帝接見)要強,怎麼著也得選三代家世清白,又紅又專的好人啊?後宮弄這麼多罪人家屬、女流氓(有婦人犯奸罪也沒入掖庭)在裡面,也不怕她們報仇?或者把公主、后妃們教壞了?說來也奇怪,唐朝宮中卻一次也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 高力士和唐玄宗差不多的年紀,從小兩人就在一塊玩。類似《鹿鼎記》上康熙和韋小寶一樣的關係。在玄宗誅殺韋後、太平公主等歷次兇險又關鍵的大事中,高力士都是堅決站在玄宗這邊,忠心不二。所以在剷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後,因高力士有功,被封為右監門將軍。玄宗首開了宦官當權的壞例子,以後流毒無窮,自玄宗以後,太監當政成為像腦栓塞一樣的頑症,將大唐弄得半死不活。然而,高力士本人一生中,還並不算那種禍國殃民大奸大惡。相反,高力士卻對玄宗頗多諷諫。 天寶三載,唐玄宗「潛行」於當時道號太真的楊玉環住所,「春宵苦短日高起,
三十三 卷158_2 【守睢陽作】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①,分守若魚麗②。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③。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④。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金庸小說中寫大俠郭靖苦守襄陽,以一城之地力抗強虜多年,讀者無不為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氣概所折服。然而,此為小說家言。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有這樣一個英雄以殘兵病卒,獨抗數十倍於已的悍敵,直至幾乎全部戰死。他就是這首詩的作者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張巡盡忠報國、義薄雲天,堪稱千古忠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正氣歌里曾寫道:「為張睢陽齒」,指的正是張巡咬碎牙齒,力拒叛賊的烈烈英風。 提起張巡,很多人都以為他是一名武將,其實他是進士出身。他是開元末年中的進士。當時是第三名。天寶年間,張巡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因不肯阿附楊國忠等權貴,所以雖然他政績卓著,卻並未升遷,在清河任職期滿後,被調到真源(今河南鹿邑),還是當一個小縣令。張巡為官清正,雖為小小縣令,也盡自己所能,秉公執法,除暴安良。當時有個叫華南金的土豪,魚肉鄉里,無惡不作。張巡一上任就拿了他,依律殺之。老百姓都拍手稱快。 安史之亂髮生後,因賊勢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紛紛降賊。而張巡卻在形勢非常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以數千兵卒力敵叛賊令狐潮的數萬大軍。張巡晝夜苦戰,大小戰鬥共四百多次,殺敵上萬人,給令狐潮的賊軍以沉重打擊。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為了奪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賊將尹子奇率同羅、突厥、奚等蠻族精銳之兵,共十幾萬人,氣勢洶洶地殺來。張巡迫於形勢,只好退至睢陽與那裡的太守許遠合兵一處,共守睢陽這個軍事要地。 唐朝時的睢陽城,即現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蘇交界處的中原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楚漢鏖兵,就是這一帶決勝負。直到現代,我軍與老蔣的淮海大戰,也是發生在此處附近。淮海大戰,蔣軍一敗,南京總統府很快就插上了紅旗。說來此處正是江南門戶,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終究難保。張巡和尹子奇當然都知道此地的戰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幾萬猛悍賊兵拚命攻打睢陽城,太守許遠雖是奸臣許敬宗的曾孫,然而他卻不同於乃祖,十分忠義。他自認為軍事能力不如張巡,毅然將兵權讓給了張巡。張巡之為人,高風亮節,赤誠待人,故而很多人對他都心服口服。從後面的事情來看,如果不是張巡有極高的威信,睢陽城中絕不會有那麼強的凝聚力。那樣艱苦的環境,放在別的城中,早有人開城投降了。張巡不同意?也會有叛兵捆了他去獻功。正是因為張巡的個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身邊。像大將南霽雲,本來是尚衡手下部將,但他見了張巡後,說什麼也要投靠在張巡手下。他原來的「老闆」用金銀財寶厚祿挽留,南霽雲堅決謝絕。南霽雲神勇善射,賊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內,無不應弦而倒。 賊軍頭目尹子奇,十分狡猾。一直藏在眾多賊兵中間,神箭手南霽雲想一箭結果這個賊頭,但是卻不知道誰是這廝。於是張巡想出一個計策,這次賊兵又來攻城時,他讓弓箭手射出草棍做成的箭。有賊兵中「箭」後,以為城內箭已經射完了,就樂呵呵地拿了這支「箭」向賊頭尹子奇彙報,大將南霽雲早已看見,弓開如滿月,射去似流星,一箭射中此賊左眼,賊兵因此暫時退去。 可惜此賊並未被射死,只是變成了獨眼龍而已。賊兵弄來了新式武器--鉤車、木馬等攻城工具想破城,但卻被張巡用火攻法將敵人的攻城車統統燒毀。張巡巧計百出,賊軍損兵折將,氣為之沮。最後賊人無奈,仗著人多,層層圍困,意圖困死睢陽城中的將士。張巡正是在這種非常危急的情況中寫下這首詩的。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眼看著將士們一個個倒下,城中的糧草已絕,士卒們一天只能吃一勺米,摻著紙張、樹皮,壓一壓那難忍的飢餓。這城還能守多久?張巡怎麼能不愁上心頭?而在敵軍重重圍城的時候,張巡和眾將士「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浴血奮戰,殊死抗敵。他們堅信忠信之師是不可戰勝的,報國的堅貞之情也是不可改變的。從「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這句,我們彷彿能看見張巡將軍振臂大呼,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情形。然而詩的最後,張巡也發出一聲嘆息:「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當時,張巡周圍有不少的朝廷兵馬,但這些傢伙們各自心懷鬼胎,想保存實力,或畏敵不前。大將南霽雲曾殺出城去,向賀蘭進明等人求救,但這些人都不發兵。 張巡城內糧絕,不但馬匹被殺掉,連弓弩鎧甲的皮子也被煮來吃了,又掘鼠窩捉老鼠吃,羅麻雀來吃。但這終究也無法改變城中越來越多的士卒餓死的景況。這時候張巡殺掉自己的愛妾、許遠殺掉自己的僮僕給士卒們吃。這樣又堅守了三個月,士卒們終於再也沒有力氣做戰了,張巡見這城即將失守,於是向西邊皇帝所在的方向跪拜說:「臣不能再生報陛下,死後也當為厲鬼殺賊!」張巡寫下一篇《謝金吾表》,其中說:「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餘戰。當臣效命之時,是敵滅亡之日……」千載之下,讀之仍令人熱血如沸。 睢陽城陷落後,張巡和許遠及眾將士都被縛。被縛的眾將士見到張巡,都掙扎著站起身來,向張巡痛哭流涕。張巡卻一付坦然自若的樣子,他緩緩地從這一個個將士的臉上看過去,這都是陪他一起浴血奮戰的好兄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張巡要再看他們一眼。張巡平靜地對他們說:「不要怕,死乃命也!」張巡此刻的心中,可能真的像湖水一樣平靜。因為張巡盡到最後一份力氣,將士們也拚到最後一滴熱血來報效國家。五百年後的文天祥,臨刑前也是從容地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賊頭獨眼龍尹子奇獰笑著對張巡說:「聽說你督戰時,大聲呼喊,把嘴角都弄裂了,甚至嚼碎口中之牙,真能這樣?」張巡怒叱此賊道:「我欲氣吞逆賊,只可惜沒有力氣了!」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豁開張巡的嘴,果然見口中只剩了三四顆牙。尹子奇以下賊將也不得不打心眼裡佩服張巡是個好漢。尹子奇等抽刀威逼,想招降張巡,張巡不予理睬,只是昂首待死。賊將又招降南霽雲,這時南霽雲躊躇不語。張巡呼道:「南八(唐人習慣稱人排行以示親熱),男兒死爾,不可為不義屈!」南霽雲笑著說:「我是想留下這條命再干點大事--「欲將有為也」(意思是想假投降後,再找機會誅殺叛賊),既然您如此說,我哪裡敢不慷慨就死!」於是張巡、南霽雲等人同時遇害,張巡年僅四十九歲。 當時朝廷也知道睢陽一帶軍情緊急,江湖夜雨的老鄉宰相張鎬(他是山東聊城人)當時兼河南節度使,下令浙東、浙西、淮南、北海四鎮節度使及譙郡太守閭丘曉火速發兵救援。閭丘曉這廝,一向自高自大,他不聽命令,拒不發兵。說來就他離張巡所守的睢陽最近,若是他早出兵救援,可能睢陽城不至被陷落。當張鎬親自率大軍來到睢陽時,睢陽才剛剛陷落三日。張鎬打跑了賊軍後,看到睢陽城內的慘狀,聽到張巡和眾將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動之餘,不禁對拒不發兵的閭丘曉怒火萬丈。他下令將這廝亂杖打死,這廝全沒有了以前的驕橫氣焰,趴在地上求饒,說什麼家中有老母在堂之類的話,和假李逵一樣的腔調。張鎬冷笑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張鎬傳》)張鎬說,你當時殺害詩人王昌齡時,怎麼沒想到王昌齡家中還有親人呢,閭丘曉這廝無話可說,只好乖乖地受死。詩人王昌齡回鄉時,被閭丘曉害死。張鎬也算替王昌齡報了仇啦。 張巡苦守睢陽,雖最終城破身死,但他卻死死扼住了叛軍的喉嚨,保住了江南半壁富庶之地,給郭子儀等人的大軍收復兩京,最終擊敗叛軍立下了卓越功勛。當然也有人對張巡當時殺人而食的做法頗有非義,唐代當時就有,現在還有。然而,張巡等眾將表現出來的凜然大義,誓死不屈的氣節是永遠值得我的尊敬的。日軍攻打南京時,唐生智信誓旦旦:「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結果事到臨頭,二十多萬軍隊面對日軍五萬多人的進攻,先行奪路奔逃,將南京父老姐妹送於敵寇之手蹂躪。如果國人大多數都喜歡看張巡臉上被抹黑,都學得像唐生智之流一樣「聰明」,敵人來強姦,我先遞上套。那國家危矣,民族危矣。 ①侔:如同。此句說敵軍圍城,像月暈圍著月亮一樣。②魚麗:是春秋時鄭莊公創造的一種新型陣法。所謂「魚麗」就是象網捕魚似的捕捉對方。③黃塵:指兵馬盪起的塵土。白羽:白羽扇,表明張巡的儒將風範。 ④陴:指城上的女牆。附:此文中見死不救的兩個傢伙--賀蘭進明和閭丘曉也會寫詩。茲錄二首如下: 【行路難五首】(其一)賀蘭進明 君不見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見山上苗,數寸凌雲煙。 人生賦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憂煎。但願親友長含笑,相逢不乏杖頭錢。 寒夜邀歡須秉燭,豈得常思花柳年。 【夜渡江】閭丘曉 舟人自相報,落日下芳潭。夜火連淮市,春風滿客帆。 水窮滄海畔,路盡小山南。且喜鄉園近,言榮意未甘。 平心而論,這兩人的詩寫得還不算太差,但人品卻是非常卑下,為世唾罵。
三十四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亦隱亦仕的高人李泌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 ――――【詠方圓動靜】 這首並不太像詩的「小詩」,是唐代一位奇人所作,他當時只是一名年僅七歲的小小孩童。此人就是有白衣丞相之稱的李泌。 千古聞名的詩仙李太白,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謝安一樣半隱半仕,玩票似的搞一把政治,就「為君談笑靜胡沙」,強胡逆虜一掃光。然而在萬丈榮光中瀟瀟洒灑地一甩袖子,回白雲深處的山裡,繼續修道求仙。所謂「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然而,李白卻一直沒有實現他的「理想」,而且就太白在政治上的表現看,太白是性情中人,喜歡衝動,這是搞政治最忌諱的。所以如果真讓太白當帝王之師或者宰相的話,指不定要出什麼亂子呢。 歷史上名聲並不顯著的李泌,卻正好做了李白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情。李泌一生,身經四朝,於安史之亂等危難之時,他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賊,居功甚偉。四朝皇帝都對他恩寵有加,奉為師友,親密之極,是名符其實的「帝王之師」。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夢裡也想的高官厚祿,那簡直是唾手可得。但他卻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遠走隱退。正所謂「大隱隱於朝」,實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絕世高人。 關於李泌,雖然他不是帝王,但由於他的事迹太過神奇,所以他出生時也有「異象」,據說他在母腹中呆了三年才出生,生出來就前發齊眉,後發遮肩蓋頸,活脫脫一個小哪吒般的形象。但李泌卻不像哪吒那般招災惹禍,據說母親生他時一點也不痛苦和睏倦。所以給他起小名叫「順」,意思是生得順利。 李泌聰明過人,書看一遍就能背。開元十六年,唐玄宗親自登樓大宴天下文士,並讓儒、道、釋三教開壇辯論。人家這唐代的「百家講壇」似乎開放性遠強於我們現在央視搞的這個,當時李泌姑姑家的孩子名叫俶,才九歲,請他媽給他做了一身儒生們的衣服,穿了起來,小大人似的也坐在台上高談闊論,唐玄宗大奇,把他叫到樓里問他姓名。結果俶說:「我舅舅家的順弟弟(李泌小名順),比我小兩歲,他比我聰明多了。」玄宗於是馬上派了幾個太監像偷小孩的一樣偷偷把李泌抱了入宮來。 太監抱著李泌來了,當時玄宗正和張說在下圍棋,唐玄宗一看,就非常喜歡地說:「儀狀真國器也」。意思說他長得好。又命張說出題考考他,張說於是就對著棋盤說:「方如棋局,圓如棋子,動如棋生,靜如棋死。」張說是當時的文壇權威,說了這四句後,他讓小李泌也以「方圓動靜」四字為題,他看李泌年小,還特意啟發一下說,最好是說棋而不提棋字,這樣才更高明。小李泌說,這太容易了,張口就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就是本篇說的這個。我們看小李泌說的,行義時方正,用智時圓通,在寧靜中適意,但卻在必要時機如龍飛九天,逞才報國,揚名天下。這正是深得道家真義後才能悟出來的至理,有些人糊糊塗塗地活上八輩子還明白不了這個理兒,而小李泌七歲小童居然能說出這話,著實令人驚奇。相比之下,堂堂「燕許大手筆」張說的那四句倒像是小兒所說。唐玄宗當時就大喜,將小李泌摟過來,讓他坐在自己懷裡,親切地撫著他的頭,並讓太監們趕快拿宮中的御制糕點、珍奇水果來給李泌吃。張說也在一旁向玄宗道賀說:「有這樣的神童,實在是國家的祥瑞。」張說雖然是「三教珠英」編輯部的,給皇帝拍馬屁是拿手好戲,但此話倒也沒有說錯。李泌後來給唐室出力極多,雖不能說唐室完全賴他才能保全,但李泌起到的作用還是無與倫比的。 普天下的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孩子多和聰明的小孩多接觸,現在也有好多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和學習好的學生當同桌,而向班主任請客送禮的。唐玄宗因為小李泌非常聰明,所以就安排他和太子李亨一塊玩。因此,後來成為唐肅宗的李亨和李泌關係非常好,唐肅宗初登大寶之時,其實非常倉皇狼狽。當時安祿山在洛陽稱帝,長安和洛陽都陷落於賊手,唐玄宗遠避四川,唐肅宗跑到寧夏靈武這樣的偏僻小城當了皇帝。當時半壁江山都在安祿山手裡,而且賊焰正熾。肅宗這個皇位能坐多久,實在心裡沒有底 這時候肅宗想到了李泌,要封他做宰相,但李泌堅決推辭。雖然如此,肅宗但凡國家大事都先諮詢李泌,對他的恩寵也是無以復加。肅宗和他「寢則對榻,出則聯鑣」--睡覺時也在一個屋裡,外出時並馬而行。當肅宗皇帝乘車外出時,也讓李泌坐在身邊。因李泌當時沒有官職,只穿一身白衣(唐代無官職的只可著白衣),故而李泌有「白衣山人」之稱。宴會上,因李泌不吃葷腥,唐肅宗親自燒梨給李泌吃,皇帝的弟弟穎王等也聯句獻詩曰:「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穎王);「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不食千鍾粟,唯餐兩顆梨」(益王);最後肅宗親自結句說:「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臣子做得這個份上,實在是榮寵已極,比起太白借酒撒瘋讓力士脫靴不知強了多少倍。 李泌絕不像李白那樣只會胡吹海侃,空談「南風一掃胡塵凈」,他實實在在地提出了剿滅安祿山等賊寇的計劃。他的意見是:因安祿山定「都」洛陽,但老家卻是在范陽(今北京附近),山西等地此時都在唐朝軍隊手中。所以安祿山所控制的地域有個特點就是南北狹長,活像一條長蛇。李泌根據這種形勢,勸唐肅宗不要急於收復洛陽,而是像解放戰爭中我軍常採取的戰術一樣――「圍點打援」,在運動中調動敵人,殲滅敵人。李泌的意思是,一會兒猛攻賊人的范陽老窩,讓賊軍主力火速北上增援此處,一會又佯攻洛陽,賊軍必然又要回救,賊軍顧頭難顧尾,在這之間長途奔襲,必然疲於奔命,唐軍再找機會,必操勝券。正所謂「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數千里,疲於奔命,我常以逸待勞,賊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肅宗聽了大喜。說來安史之亂,唐王朝沒有當場玩完,一方面多虧了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的浴血奮戰、殊死報唐,另一方面也多虧了李泌這條「山人妙計」。 安史之亂初平後,宦官李輔國和權臣元載嫉恨李泌,開始在肅宗面前說壞話。李泌一看風頭不對,就自請隱退。其實李泌一直生有仙骨慧根,俗人們眼中的什麼高官顯位,在李泌眼中都是糞土一般。正像莊子說的那樣:「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鵷鶵竟未休」,元載、李輔國他們拿著相位正像夜貓子看死耗子一樣,人家李泌鳳凰一樣的人哪裡稀罕這個。相傳李泌小時候就身輕如燕,能在屏風燈籠上行走,有道士說,他將來必然會飛升上天。但李泌的父母捨不得,只怕神仙從天上下來接了小李泌走,於是準備好狗血、大蒜、韭菜等神仙等厭惡的東西,為了增加效果,大蒜、韭菜還得搗出汁來,一聽到天上有音樂聲,或者有香氣瀰漫,李泌家的人就紛紛破口大罵,並派人帶狗血、搗爛的蒜韭向天上潑。李泌雖然沒有上成天,但求仙向道之心不變,一直不娶妻室,不食葷腥,靜心修鍊。他不當官了,就隱居衡山。李泌後來練得「引指使氣,吹燭可滅」。看來已達到能內氣外放的境界了。這也非常難得,大家看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上,只有南帝等武功好手,才能一點指,就可以打滅蠟燭。 後來元載和李輔國等人死後,唐代宗和唐德宗兩代皇帝又想起李泌來,強迫他出任宰相。當時唐德宗急於削藩,弄得天下大亂,朱沘等叛賊攻入了長安。唐德宗被叛軍圍城,叛軍的箭射到離皇帝的御座三步之內,情況危急萬分,多虧大將李晟、馬燧等人忠心報國,才又渡過這一劫。李泌奉勸唐德宗切勿因讒言殺害功臣,他說「陛下萬一害之,則宿衛之士,方鎮之臣,無不憤怒反厭,恐中外之變復生也。陛下誠不以二巨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則天下永無事矣。」唐德宗聽了,深以為然。李晟等功臣也感激不盡。 唐朝皇室中,歷來爭鬥不休,父子兄弟相殘者屢見不鮮。唐德宗受奸人調唆後,疑心太子不軌,竟又動了殺心。李泌十分懇切地勁諫德宗,列舉唐朝歷代皇帝中父子母子相煎的悲劇,並吟誦李賢的《黃瓜台辭》(見本書第七篇)來感動德宗,於是太子終得保全。德宗後來醒悟之後,感動得向李泌哭著說:「非卿切言,朕今日悔無及矣!」 說來李唐肅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甚至包括德宗的太子後來的唐順宗,都要感謝李泌的。有道是「上德不德」,唐德宗雖然名號里有個「德」字,實際上卻是「小人頭子」(赫連勃勃大王語),重用盧杞等一干奸臣。唐德宗曾問李泌:「人們都說盧杞是奸人,怎麼我覺得他這人挺好的。」李泌說:「天下皆知其姦邪,獨陛下不知,所以為姦邪也。」這句話說得真是一針見血,但凡姦邪之官,都是欺下瞞上,馬屁功練到最高級,專門按上司的心思做事,而不是為了國家和百姓,這正是奸臣的表現。 李泌後來請求辭職歸山。唐德宗堅決不許,並強迫他娶妻吃肉,給他修了個豪宅,娶了名門貴族盧氏女為妻。但後來過了沒有多久,李泌就死了。然而,有人說在藍關旅館裡又見到了李泌,他單騎常服,和人聊起身歷四朝的往事。難道是李泌詐死隱退?也未可知。 縱觀李泌一生,正切合了他七歲時所詠的這四句:「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的要旨。這真是道家思想的真義所在。李泌一生行義用智,遊刃有餘,逞才於危世,靜意于山川,實在令人欽服不已。附:李泌幼年有長歌云: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氣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此詩狂放桀驁,大有太白之風。但當時的丞相張九齡見了,告誡說:「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韜晦,斯盡善矣。藏器於身,古人所重,況童子耶!但當為詩以賞風景,詠古賢,勿自揚己為妙。」李泌聽了,流淚相謝。就此不再出此狂言。本書也以《詠方圓動靜》更能體現李泌一生的作為,而未選此詩詳解。
三十五 卷261_11 【巴嶺答杜二見憶】嚴武 卧向巴山落月時,兩鄉千里夢相思。可但步兵偏愛酒①,也知光祿最能詩②。 江頭赤葉楓愁客,籬外黃花菊對誰。跂
三十六 卷784_7 【寄內詩】 握筆題詩易,荷戈征戍難。慣從鴛被暖,怯向雁門寒。 瘦盡寬衣帶,啼多漬枕檀①。試留青黛著②,回日畫眉看③。 這首詩的作者,沒有留下名字,《全唐詩》中只稱他是「河北士人」--即河北之地的一個書生。當時,他被徵到藩鎮朱滔的軍中,是朱滔命他作的。 這朱滔,本來是安祿山旗下的將佐,安祿山叛亂時,他也隨從作亂。安賊死後,安史余賊大敗,朱滔等見形勢崩潰,就又降唐。但是朱滔這等藩鎮擁兵一方,根本就不服從唐庭的指揮。在稅收、軍政等方面都是「高度自治」--全由藩鎮頭目(節度使)一人說了算。當然說起唐時的藩鎮割據,也不能和唐庭當時昏憒無能,朝綱混亂有關。唐朝初期,唐太宗、唐高宗時,賞罰還算比較得體,武則天時就開始枉殺程務挺、黑齒常之等大將,而唐玄宗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殺了高仙芝、封常清兩人。威震一方的大將看到這些,不免都有些寒心,後來的唐庭更加昏憒無能,凡事由太監掌權。所以這些大將擁兵自守,保全自身也是沒有辦法的。 作為一個忽降忽叛的藩鎮頭子,當然要大舉擴充軍隊。這些軍閥們才不管什麼國家條例,男子十五以上的都抓到自己的隊伍里來。甚至弄得整個城都空了。朱滔這次捉來不少平民,一律編入自己的軍隊。朱滔這天騎上高頭大馬,來校場上檢閱這些士兵。朱滔瞧見一人,長得白白凈凈、儀錶儒雅,但卻身形單薄,抱著一桿長戟在風中哆嗦。朱滔一看他就是個白面書生,就把他叫出來問道:「你是做什麼的啊?」此人答道:「讀書人」。朱滔又問:「家裡有老婆嗎?」這書生答道:「有」。朱滔說既然你說是讀書人,必然會作詩。寫一首詩給你老婆,讓我看看。於是該書生要過紙墨,伏在地上寫了本篇中這首詩。 這首詩頭兩句說自己是個慣搖筆杆子的書生,現在讓我拿槍杆子實在是太難為我了。「慣從鴛被暖,怯向雁門寒」,這句其實和前一句差不多,而且就江湖夜雨來看,這句非但有重複之嫌,且弄不好有犯嫌之虞,這兩句說--「我習慣了鴛鴦被中的溫柔鄉,現在讓我去雁門邊塞這樣的苦寒之地是多麼可怕」,這要是碰上脾氣不好的將官,說不定劈頭就是兩鞭子。接下來四句詩,也說的無非就是一個意思,就是自己夫妻分離,涕淚交零,渴望有一日能回家團聚。總體來說,這首詩雖然也算得上工整,但也只平平無奇,並沒有很新奇的巧思。朱滔也只粗通文墨,加上可能那天心情也不錯,卻點頭稱好。 朱滔又說,你再替你的妻子寫首詩,此人趕忙又寫出一絕:「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胡麻好種無人種,合是歸時底不歸?」說實話,這首詩比上面那首更強點,起碼一句是一句的意思,不像前一首四句說一個意思。此詩以該書生妻子的口吻說道:「像我這樣貧困的女子世間少有,蓬頭亂髮,荊棘為釵,身上穿得還是剛出嫁時的衣服,胡麻(芝麻,相傳由夫婦前後相隨播撒而種才茂盛)該種了,夫君你也該回來了,怎麼還不回來呢?」倒是寫得相當不錯。朱滔聽了,當場將這個書生放回家,還特意給他發了一點錢帛當路費。看來唐代對讀書人尤其是詩人還是普遍比較尊重的。 朱滔一生首鼠兩端,時降時叛,乃是個聲名狼籍的人物。他有個哥哥名叫朱沘,曾作亂並篡位稱帝,偽號「大秦」。朱滔也被封為偽「皇太弟」。朱滔曾勾引回紇等雜虜到中原幫助他攻打唐軍和其他藩鎮,為禍甚多。最後朱滔因不得人心,被殺得大敗,回紇「盟友」也狼狽奪路而逃,朱滔只剩下極少數的殘兵敗卒,逃回老窩幽州後不久就病死。 朱滔雖屬兇惡寡德之輩,生平亦有一善。因此詩而放了這位書生,使之夫妻團聚,應該說還是做了件好事。比起後來張獻忠等人出於變態心理最恨讀書作詩之人要好多了,李涉寫詩能讓強盜放走他,這個無名士子能讓「軍閥」朱滔放走他,看來唐朝時,寫詩確實是件很有用的本事。 ①漬枕檀:意思是把檀香之枕都濕了。②青黛:「青黛」是一種黑色礦物質,用來畫眉的。 ③畫眉:用漢代張敞為妻畫眉的典故,常以此喻夫妻情深。
推薦閱讀:
※讀聞一多《唐詩雜論》隨記
※唐詩宋詞賀新年 感受古人的新春情懷
※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
※《全唐詩》四萬三千餘首唐詩、兩千五百唐詩詩人【上卷001—300】
※唐詩三百首七絕當中,李商隱有7首入選,但唯此一首最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