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最有趣的話題——矛盾論

矛盾論恐怕是哲學中最難理解也是最有趣味的話題了。本來就是矛盾的嘛!相對絕對、肯定否定、對立統一,儘是模稜兩可的東西,聽來就夠煩的!你別煩,還就是那麼回事啊。不過,哲學中最高深和最有趣味的東西應該就算矛盾論了。如果你較全面地弄懂了它,你也就是世上的高人了。中國的易經、八卦、五行,乃至歷代兵家兵法、高深的科學理論,都是在矛盾論的基礎上開展的。真正能較完全地系統地搞透矛盾論,恐怕就是到了「天機不可泄漏」的境界了,那時,你會覺得你只能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能讓都別人都掌握,否則定是天下大亂了,自己也可能遭到天遣!也許這樣的話只能算是個玩笑吧,不過,以我的智力水平和學識,是永遠達不到那個地步的,只能作為一個興趣者,從一般層次來說說哲學中的矛盾論。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道德經》中的二句話。老子深諳矛盾之道,開篇便點明了世界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運動著的矛盾的世界:任何一個被人們認識了的概念和規律,從一開始便是局限的東西,就不是一個任何時候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因為一旦形成了概念,它便是一種定型了的「死了」的東西,而事物是沒有靜止的。(道,指事物的屬性和規律;可道,能夠說出來,指被人認識;非常道,不是總是正確的屬性和規律。)世間萬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它是沒有名字的,只是在人們認識它之後,給它起了名字,才有了萬物的概念。雖然我們的認識永遠是局限的,但還是要從局限的認識入手;明知我們的定性是局限的,但還是要給它定性,起個名字,因為這樣才能認識萬物。看來,老子不僅是一個矛盾論者,還是一個徹底的唯物論者;因為他認為人們在認識事物之前,事物就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平時說的最多的就是「看問題不能片面,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當然最終還是要二分為一,」這就是矛盾論。說到現在,還是在說矛盾的現象,不能將矛盾的本質闡述清楚;而且矛盾現象所涉及的範圍太廣,也很難一下地說全面。關於矛盾論,哲學家討論得很多,毛澤東就寫了著名的《矛盾論》。大家觀點一樣,但角度不同,基本上還是從理論層面上來論述,一般不好理解。想來想去,還是從老子的「有名、無名」來論述較好懂一點:就是說我們人類所有的認識(給萬物起名定性)從一開始就是在矛盾的對立中去認識事物的,每一個概念中,都包含了矛盾的兩個方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事物定性,否則我們不能產生認識。同樣,每一個概念的存在,都必須要在矛盾中體現,矛盾的一方消失了,這個概念也就消失了,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據。比如:長短的概念,必須在一長一短的兩個事物比較中才形成的概念,想到長,必然有個短的形象在襯托。同樣,美和丑,大和小,好人和壞人等等,都是這樣。即使是中性詞,比如桌子,也是在與其它的事物的比較中才能定性,因為它具有與其它事物不同的形狀和功用,所以我們稱之為桌子,而不是這個那個東西。當然這種概念的比較範圍越大,也就越抽象。我們有時說「這個太抽象了,不好理解」,就是因為這個概念的參照物太泛化了,所以不好被理解。但它必須有參照物,有對立的另一面,這是確定的。可以這麼說:我們人類活在物質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而所有的概念都是矛盾的對立的概念。也就是我們任何一個觀點認識,都是包含矛盾對立的觀點認識。你不信,隨便舉二個例子:「我們的祖國多麼偉大!」我們相對於他們,祖國,相對於外國,國還相對於家、團體等概念,多麼相對於很小或很少,偉大相對於渺小。再來一個中性句子:「小明背著書包跑向學校」。小明,相對於別人,背著,相對於拿著、提著、抱著等動作,書包相對於其它不具有書包特點的東西,跑相對於走、跳等行走方式,學校,相對於不同於學校的其它房屋設施,如家、機關、單位。縱上所述,所有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這個事物相對於其它事物的差別、區別中顯現出來的。這種差別的程度決定了事物對立矛盾的程度。這也反映了世界萬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錯綜複雜相互聯繫的一面。好了,對於矛盾的哲學概念有點印象了,那麼,再來討論矛盾的變化問題。既然我們的所有認識都是基於對立的矛盾的基礎上形成的,那麼我們對事物的變化認識也是在對立的、矛盾的雙方的消長轉化關係上認識的。變大了,變美了,快了,慢了,所有的認識也是在這種量的關係上變化。社會進步了,進步在哪?吃得好了,住得好了,環境變好了,勞動量減輕了等等。也可以這麼說:我們是用矛盾的方法來認識所有的事物的,這樣,在我們的眼中,事物就都具有了對立統一的矛盾性。這種認識需要強調,客觀存在的事物是一種固有的特性,它的變化發展是它自己的固有規律,只不過它的這種固有特性和固有變化,我們是用矛盾的方法也只有用矛盾的方法來才能認識它,才使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在我們的眼中具有矛盾性。嚴格說來,「矛盾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這種提法不妥。如果這樣說:「客觀事物按它固有的方式變化發展,我們是用矛盾的方法論來描述和認識它的。」這樣說比較確切。照這樣的思路論述下去,發現和傳統哲學體系中所論述的矛盾不全是一回事了。但哲學也應該是活的東西,有擴展和再認識的必要和可能。所以,作為一種思索和討論,還是要進行下去。傳統哲學體系中的矛盾是指每個事物都必然存在的辯證矛盾,與錯誤的邏輯矛盾不能相混。它強調了矛盾的對立性、同一性、鬥爭性、複雜性、變化性,而且說明矛盾運動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我前面論述的是矛盾的對立性、區別性以及矛盾的根源和本質。大家比較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矛盾論還是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來論述矛盾的,如化學中的分解化合,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供和需的矛盾。把這種現象歸結為事物的本質屬性,並說明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固有矛盾現象,這種提法看來也是不妥的。杜林宣稱「矛盾的東西是一個範疇,這個範疇只能歸屬於思想結合,而不歸屬於現實。」新托馬斯主義者馬爾克說:「矛盾完全是觀念的東西,只有在思想中才能存在。」這兩種說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都是受到批判的。但是從上面的分析,這種說法反而是對的。既然承認物質世界是不以主觀意志存在而存在的客觀實在,那麼所有人的對於物質的認識(意識領域)皆屬於概念世界,它倆不能混為一談。如果硬將人們認識事物的矛盾法則歸屬於事物的固有屬性,反而將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附與了靈性,這反倒走進了唯心史觀的神秘論了。所以只能這樣描述,人們用也只能用矛盾法則來認識和描述物質世界的種種現象,而通過這種矛盾法則的推演,能夠使人們比較正確地把握和運用物質世界的種種規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們更好地改造物質世界,為人類服務。至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矛盾法則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唯一方法。人類從誕生的那天起,就開始用矛盾這個唯一的法則來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人們認識水平的高低和正確與否,是否能最恰當地反映和運用物質世界的固有規律,主要是在矛盾法則的運用上是否得當和準確。矛盾論也就是哲學中的方法論。這樣看來,那世界不全部都是矛盾的嗎?我們的生活不還是在運作和發展嗎,哪裡有這麼多的矛盾?其實世界確實是一個矛盾的世界,起碼在人們的概念中應該是這樣。只不過世界的複雜多樣性,使得矛盾現象錯綜複雜,單純的矛盾現象往往被人們忽視。另外,所有的矛盾都對應著「平衡法則」這個宇宙規律(平衡法則另章討論),所以矛盾的激化轉化往往是一瞬間的事,通常情況下矛盾現象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不是那麼容易被人感知。其實,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原則性認識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認識:生和死、進步和後退、快樂和痛苦、自由和束縛、民主和獨裁、多數人利益和少數人利益、強和弱、貧和富、偉大和渺小等等。(二)哲學的掌握目的是利用它。掌握了矛盾的本質,目的就是我們要善於發現矛盾,解決矛盾,從而使人類不斷走向前進。在矛盾中前進,應該說對矛盾的發現、認識和解決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正確運用矛盾法則使我們產生很多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從生和死,認識到新陳代謝。從物質的多寡,認識到社會的發展。從人民享受的權利的多少,認識到政治的民主和反動。從供需矛盾認識到發展生產力,調節產業結構。從快慢矛盾認識到要修路,發展交通工具。從強弱矛盾認識到要發展經濟,發展國防等等……樹立矛盾的觀點有哪些好處呢?能夠比較全面的、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不會走極端,就是俗話說認死理。好,是相對的好,不是絕對的好;正確,也是相對的正確,不是絕對的正確。矛盾的一個重要法則就是對立雙方的相互依存,一方消失,另一方就不會存在。比如,好人壞人的概念,世上如果沒有壞人的行為,好人你也就感覺不出他是好人了。經歷了以前艱苦歲月的一代人都感覺今天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但年青的一代人並不覺得今天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到了下一代人,這種幸福感會更加淡化。相反,大多數的年青人只能感覺到那些富人的風光給他帶來的壓力和緊迫感。所以讓年輕人多吃一點苦,多經一些事,才能讓他們珍惜今天的生活。生活中我們往往說某某是個理想主義者。理想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的,但是我們的「理想」永遠都是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理想的境界。因為所有理想都是在和現實的對照中產生的,當我們把理想變成了現實,這個理想失去了原來的現實作為參照,它也就不再是我們的理想境界了,我們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理想。人們正是因為生活在一個紛爭忙碌的社會中,才產生厭倦而去羨慕桃花源式的生活。但一個孩子,如果一生下來就是生長在桃花源里,而沒有見過、聽過外面的世界,那麼他也就不會感到桃花源式的生活是多麼美好。所以現實中「得到的往往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覺得可貴」這種體驗,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有人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是的,能夠繼承歷史,傳承文明,正是人類得以豐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歷史的保存,使得我們不僅有現實生活做為參照,而且有歷史作為參照,這樣人類就有了更多的現成的經驗,而不必再去經歷相同的錯誤。發現並確定對立面、一定程度地容忍對立面,在與對立面的對比中豐富、完善和發展自己,這是辯證主義者持有的一個重要態度;而一味地消滅對立面,不承認對立面,總是試圖調和對立面,不是辯證主義者的方法,而往往走向獨裁主義、帝國主義、投降主義、修正主義等方向。但機械唯物主義又把這種對立面矛盾絕對化,要讓對立雙方均衡地發展,而走向分裂主義、均衡主義,其實這是一種機會主義的本質,因為一分為二是事物矛盾的現象,但二分之一才是事物發展的結果,作為一個主體,我們前進的方向主能有一個,而不是二個;我們的所要達到的目的,也只能是一個,而不是二個。聯繫到實際來看:世界多極化是一個進步;而世界同時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比單一的資本主義或單一的社會主義要好;一黨專政、多黨合作比只存在一個黨或多黨競爭要好。就目前來看,中國的一黨專政、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是比較理想的形式,它保證了民主集中、穩定、一個方向等優勢。運用正確的矛盾方法發現矛盾、解決矛盾,從而推動事物的發展。發現矛盾是第一步,只有首先發現矛盾,才能沿著這個思路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人們從生產和消費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最本質現象出發,發現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這一正確認識。那麼發展生產力就是人類、國家所面臨的首要的根本性任務。以此推斷:凡是利於生產力發展的事物都是對的,是人們應該接受和採取的;凡是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事物都應該加以拋棄和反對。馬克思主義者從人類歷史的演變過程發現不平等、不公平的剝削壓迫制度的根源是私有制,從而得出「只有推翻私有制,才能解放人類」的正確論斷。從而才有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抓住主要矛盾是第二步。因為事物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所有一個事物的發展包含了多種多樣的矛盾,只有抓住了主要的矛盾才能夠正確地解決問題。在新中國建立前,人民的生活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阻礙,推翻「三座大山」是首先要解決的矛盾。新中國建立後,儘快地發展生產力就變成我們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而社會發展現在,能源問題、環境問題、貧富分化問題、統一問題、完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等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運用矛盾法則要考慮到矛盾的錯綜複雜性、變化性,解決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片面的、教條的、全面肯定的一哄而上、全面否定的一哄而下等現象和做法都不是正確運用矛盾法則的做法。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堅持事物的「二性」,堅持事物的普遍聯繫和相依、相剋、消長關係,堅持主要和次要的區別和關係,就是正確地運用了矛盾法則。其實,我國土生土長的「陰陽五行」學說,正是矛盾法則的認識和運用。只不過因為沒有有效的佐證和說明,只能被人們機械地認識和運用。如果在我們堅持了正確的矛盾法則的同時,又堅持了全面的、運動的、發展的觀點,就是堅持了辯證法。
推薦閱讀:

遇見一款理想主義的大叔
有哪些類似 Google、Wikipedia、Quora、Tumblr 之類的有趣網站?
壞青年| 象棋,落子,1999
奇妙有趣的《洛書》九宮

TAG:哲學 | 有趣 | 矛盾 | 矛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