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建設需要循序漸進

在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國際對話仍在持續。無論是在私立還是公立大學,按照規定,學生獲得學士學位需要花費6年的時間而不是4年。「漫長」的學制使得很多學生因為學費負債纍纍或者選擇了輟學,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獲得了學位但仍然處於待業狀態。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高等教育領導會議,聚焦怎樣在大學更高效地投資和如何培養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會議中指出原先的教育體系只注重知識灌輸所帶來的成就高低——關注的僅僅是學生學習了多長時間,上過多少課程,而不是確切的問題解決方法。

在評估教育時我們用了正確的指標嗎?

南新罕布希爾大學的校長勒布朗指出了其中的不同之處:學生學到的知識(更確切地說是知道了考試的具體時間)與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後者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行業市場瞬息萬變,更加需要學生能在今後從事的工作領域中的發現潛在挑戰和問題,適應不同的環境,善於利用不斷革新的技術以及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景之中。在美國有許多的大學仍然在使用「學時」(舊的教育體系中關於學習任務和家庭作業的有效時間)去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但是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並不等同於學習本身。記憶大師魯米娜說:「學生繳納學費、完成課程作業完全是基於一種信仰:通過學習,接受更好的教育,完成學業並找到好的工作,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著。」

但是許多企業的負責人都表示大學畢業生難以達到從業的要求,普遍缺乏豐富的工作技能,而這種工作技能的差距並不僅僅是技術所帶來差距。哈佛大學的大衛·戴明博士指出STEM專業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技能是非常受限的。美國的大學還能夠進行改變、發展和多元化的創新嗎?為期15周的通識教育和隨後的學術課程之間存在相關性嗎?儘管很難清楚地回答,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畢業之後並沒有從事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那麼學生到底應該學習哪些知識與技能從而為他們第一份工作做準備?

能力—基於教育和導師資源的充分利用

勒布朗說:「在『能力—學位課程』(有評估表明有600家機構正在開辦這種課程)的項目中,所學的課程是可以靈活調整的。」在該課程的學習中,學生獲得學位需要通過能力測試,畢業大學生們利用這些證書向僱主們證明自己在所應聘職位上的潛在價值。但是這些能力是什麼,怎樣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對於美國南新罕布希爾大學的「能力—學位課程」的設置來說,主要是由企業人士所決定,這些企業人士都是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在他們眼中大學畢業生更多地被視為準備不充分的待業者。「接下來會更多地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同時會以在線課程的形式增加課程的靈活度,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適應性。」

南新罕布希爾大學也正在採取措施減少待業,提高就業率。在與職業教育的合作中,擁有高中文憑但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低收入青年學生可以與導師一起從事工作,同時導師也會鼓勵與幫助青年學生完成各種項目。導師不僅幫助學生解答學習上的疑難,還會傾聽他們訴說生活上的困惑,希望在學生遇到阻礙之前就解決他們的擔憂。這種思想也得了廣泛的支持,在其他項目中迅速傳播開來。

但是,如果一個學生在精心準備的能力測試中表現出色,我們是否就能認為他在商業環境中具有競爭力?是否就能認為他擁有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嗎?時代不斷向前發展,社會期望不斷增加真的能夠創造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嗎?美國南新罕布希爾大學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向前邁出了常重要的一步,能夠為我們提供不同的見解、解答和發展。

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知識結構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

在個性化的學習上人們也做了很多的嘗試,增設項目工作和小型的新生研討會,以此增強學生的適應性,調整或改善個性化學習中的不足。阿瑟.萊文等人為此呼籲進行更為廣泛的新模式與知識的實驗,南新罕布希爾這樣的大學將會成為開展新模式的先鋒。

目前,大學一年級主要為公共課程或者1-,3-項目,學生和導師在15周的學習合作中致力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情緒控制,形成大學生活中高度個性化的特質。在新的課程項目中,導師的團隊教學旨在發展學生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情,使他們勇於創造知識,使用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形成新的方法。在馬薩諸塞州伍斯特的貝克爾學院正在採用思維課程來訓練學生在學習中的快速反應能力,適應能力等,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職場生涯。貝克爾學院以此作為新的核心課程,所有的學生(全日制或非全日制)都將在4年的時間裡得到學習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知識了解某一知識領域的皮毛。

新興的工作領域的不斷湧現,所需的技能也在不斷更新,同時也對團隊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斷地革新以及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作者:帕特里夏·科里爾,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劉虹課題組選編,安芯編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浙大《科學與生活》課程停開?
西北大學有哪些好老師?
蘇州大學的設計學實力具體如何?
教育觀察:高等教育熱點話題之十問「雙一流」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五年臨床怎樣可以進入協和讀研?

TAG:教育 | 高等教育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