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暴露 債市丙類戶毀約成「家常便飯」

證券時報記者 朱 凱

本報訊 某銀行債券交易員昨日告訴記者,由於前期債市波動劇烈,收益率上行過快過猛,導致銀行間市場「丙類戶」的違約、毀約事件頻頻發生,當事人(銀行)的賬面公允價值損失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

而據證券時報記者多方了解,這些長期「附身」於銀行等甲類交易戶下的債券結算丙類戶,由於進入門檻極低,目前又缺乏對其進行交易前「保證金」或「保證券」的有效監管手段,無形中加大了其有意無意違約、毀約的頻率。

上述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此前其與一家丙類戶簽署協議,由銀行出面在一級市場購買某企業債,待債券上市交易後,按照此前約定的價格及數量進行交割。不過,準備金率多次上調導致11月中旬資金面突然趨緊,各期限債券收益率快速上行,市場交易價格大幅下跌。對於比市場現價低一大截的協議價格,該丙類戶拒絕履約,導致這家銀行賬面出現巨大浮虧。

實際上,有不少丙類戶是依靠「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賺取債券「點差」而盈利的。由於其本身資金並不充裕,無法參與債券「打新」,便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簽署協議,由銀行出資,事後他們再向銀行支付高於市場價格的資金拆借利率。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協議中最為常見的4%「日息」(年化利率),比11月份時最高的隔夜回購利率2.18%也高出近一倍,利潤非常豐厚。不過,一旦出現上述市場風險,某些註冊資金僅幾十萬元的丙類戶更多會選擇毀約,以避免履約買入債券所造成的多達上千萬元的損失。

上述當事人銀行向記者表示,這一事件仍在處理之中,更多細節不便透露。但對方的毀約,至少已造成銀行賬面公允價值的損失,在最終解決方案出來之前,這一「壞債」只能由銀行自己持有到期了。這位人士表示,在市場波動加劇、政策預期不明的時候,很多冠以「XX投資諮詢公司」的丙類戶便會頻繁毀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的不穩定。另一家國有大行固定收益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解釋,我國銀行間市場是採用「一對一」的撮合式交易,相對交易所市場而言透明度要低很多,如果對交易對手的信用情況不了解,便很容易產生違約現象。他告訴記者,目前出問題最多的,還是集中在風控機制不夠完善的小規模城商行及農信社等,還有些交易會牽扯到第三方,如另一家農信社為丙類戶作擔保等情況,處理起來會更加複雜。

目前我國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者賬戶,被人為劃分為「甲類戶」、「乙類戶」和「丙類戶」三類。一般而言,上述賬戶都是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實施一級託管。我國有相關規定,丙類戶不允許直接參与債券交易,必須通過甲類戶賬戶進行代理結算。

推薦閱讀:

奧數沒風險,搶跑需謹慎
海通:股災到金融風險僅三個台階 保衛戰沒退路
三大槓桿風險接近尾聲 2.4萬億資金隨時準備進場
為什麼做L/C還是有風險?
騎馬風險多 安全技巧教給你

TAG:風險 | 暴露 | 債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