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陶瓷收藏家的藝術人生錄
06-16
· 陶瓷收藏家胡平的藝術人生· 2012-3-26 17:02:21 來源:瓷庫中國 點擊471次· 胡平認為收藏古陶瓷是一條結交古人、感受先人文明、觸摸歷史脈絡的捷徑。·(圖一)(圖二)(圖三)瓷庫中國訊出生於上海松江區的浦南小鎮張澤的胡平,涉獵古陶瓷收藏和鑒賞領域30餘年,正是當地悠久的歷史積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引導他走上了收藏之路。從隨手撿拾散落在泥土中、嵌置於磚石縫隙中的瓷片開始,到如今成為長三角地區「民間古瓷收藏第一人」,胡平認為收藏古陶瓷是一條結交古人、感受先人文明、觸摸歷史脈絡的捷徑。(金剛編輯)【相關閱讀】葛師科:香港收藏家的瓷器世界2014年05月29日 08:12來源:南方都市報1人參與0評論原標題:葛師科:香港收藏家的瓷器世界天民樓藏瓷:明洪武青花串枝花卉紋石榴尊。天民樓藏瓷:清康熙青花團花鋸齒紋搖鈴尊。天民樓藏瓷:明成化青花內外纏枝花卉紋宮碗。天民樓藏瓷:清乾隆青花綠彩雲龍紋蓋罐,為收藏家仇炎之舊藏。葛師科香港收藏家,祖籍成都,「天民樓」主人。葛師科的收藏以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瓷為主,是中國官窯瓷器方面的重量級私人大藏家。「天民樓」由葛師科父親葛士翹創立,葛士翹先生過世以後,天民樓由其長子葛師科先生接手。1993年,上海博物館曾經舉辦了「天民樓青花瓷特展」,共展出青花瓷12 7件,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展示出葛氏父子在瓷器鑒賞方面的造詣及雄厚的收藏實力。早於洞穴時代,人類即已與藝術結緣,通過藝術來表達我們的生活,表達我們內心的情感。在我們回望中國古代藝術家創造的燦爛藝術的同時,也應看到,現當代藝術家也創造出了許多能震撼我們心靈的作品。在這些藝術家和藝術創作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2014年「大家訪談」新開闢的「談藝錄」系列將把我們的視線投向藝術領域,包括傳統書畫、當代藝術、收藏、藝術史等領域,以深度訪談的形式回溯藝術名家的成長、成名、創作往事,兼及他們的藝術傳統、藝術觀的表達以及藝術上面臨的困惑等。希望通過這一個系列,部分地展現藝術家們的藝術之路,並由此管窺藝術家群體的生態以及中國藝術的發展現狀。在大多數人眼中,香港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業之都,其實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之中,隱藏著一個異常多元的香港,私人收藏便是其中重要一環。香港的私人收藏家,大多是在1949年前後南來,其中既有企業家,也有醫生、律師之類中產階級。生活無憂,加之深厚的國學背景,使他們延續了中國傳統文人收藏志趣。由葛先翹先生創立的「天民樓」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天民樓」藏品以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為大宗,大多來自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拍場。與一般收藏家物隨人散不同,葛先翹先生之後,其長子葛師科先生又繼承了「天民樓」的衣缽,一直延續至今。近半個世紀的收藏,使得天民樓藏瓷蔚為大觀。早在1996年,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副館長就曾評價「天民樓」的元青花稱得上世界範圍內私人收藏之最。近20年過去了,在葛師科的細心耕耘下,「天民樓」藏瓷也早已不是當年可以比擬的了。在「天民樓」採訪葛師科先生時,最大的感受就是樸素。雖然坐擁常人眼中的「萬貫家財」,但他的生活卻異常簡樸。這讓人不禁想起當年葛先翹先生之所以起名為「天民樓」的初衷,「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在葛師科先生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也是「天民樓」唯一的全職員工,從打掃到搬運,無一不是由他親自完成。對我們而言,在時下「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的收藏燥熱氣氛下,聽今年81歲的葛先生聊「天民樓」藏瓷故事,真真有如沐春風之感。天民樓的收藏天民樓的藏品大概分四部分:高古瓷、青花瓷、明清彩瓷和明清單色瓷。全部加起來幾百件。收藏重點是明清官窯。南都:天民樓現在的收藏大抵可以分為哪幾類?葛師科:大概可分為四部分,我以ABCD加以編號整理。A類是高古,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宋遼金元;B類是青花瓷器,從元青花到明清的青花瓷器,其中元青花有27件,明代青花比較多,主要是永樂、宣德這些早期的,一直到成化;C類是明清彩瓷器;D類是明清單色釉瓷器。全部加起來也只幾百件而已。天民樓的收藏重點是明清官窯。明代官窯到萬曆以後就非常糟糕了,很多官窯停燒了或由民窯來燒,叫「官搭民燒」。到天啟、崇禎時,基本就沒有了,很多寫著「天啟年制」的東西都非常粗糙。所以我們過去到萬曆以後就不收了。上次去上海博物館做展覽,汪慶正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們才開始對萬曆以後的民窯有所關注,但現在補也來不及了。我發現,萬曆之後,文人雅士私人訂燒的一些東西非常好,圖案也特別生動。當時官窯,題材受到很大限制,都是些龍鳳、八吉祥之類的,發揮空間很少。倒是這些私人燒制的,題材包括民間傳說、戲曲,發揮空間很大,而且很有文人氣息。西方人把這時期叫「轉變期」,在瓷器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所以這類東西我們也在逐漸補充。南都:天民樓現在的收藏體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葛師科:我父親本就是文化人,年輕時寫文章,編報紙雜誌,對文史藝術早有興趣。只是經濟所限,加之連年戰亂,沒有條件收藏。直到來香港做生意,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後才開始買一些東西,陶瓷字畫都有。當時香港也沒有拍賣,蘇富比是1973年才來,大部分都是在博雅、中藝、集古齋這些地方買的。買的很多東西都是大陸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拿出來賺外匯的,文物精品是不會拿出來的。古畫很多是複製品。等到蘇富比進來後,才開始真正接觸到好的東西,當時又遇上收藏家仇炎之、趙從衍、葉義的東西出來,這才走上正軌,奠定了天民樓的基礎。之所以會選擇元明青花,也是因為當時香港普遍喜歡這類瓷器。當時天民樓的東西其實並不多。1987年第一次在香港藝術館辦展覽時,我們也只展出了163件,其中有幾件彩瓷還是找其他藏家借的。當時我們還出了一本由我參與主編的《天民樓藏瓷》。到現在,27年過去了,我們又補充了不少東西,當時元青花只有四件,永樂甜白釉只一件,還沒有款,現在我們永樂甜白有十多件,其中三件有「永樂年制」篆書款。元青花我們也補充了不少。還有一些高古瓷器,諸如龍泉、南宋官窯、吉州窯、耀州窯、定窯,我們也在不斷補充。南都:現在你還會去拍場買東西嗎?葛師科:我們現在也會收,每年多多少少都會買,每次拍賣都去,但基本上都是查漏補缺。我們只買不賣,財力有限,沒法跟那些能動輒出幾個億的有錢人相比,我們還是缺很多東西,像一些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這個時期原來也這麼重要的,現在都在慢慢補充。南都:元明青花可以說是天民樓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一部分收藏。能否為我們介紹幾件你最珍視的?葛師科:我們收藏有一件明成化青花內外纏枝花卉紋宮碗,里外都有花紋,上次拍了一個,要一億多港元。當然我們這個買得早,沒有那麼貴,但也不便宜。這個碗比一般的要精細很多,像它這樣的花紋並不少見,但其他的很多都是直接平塗,而它的葉子、花都留了一個白邊。像這樣的東西全世界就沒有幾件,更不要說像我們這個這樣精細和完整。這是我們這裡公認比較重要的一件。還有一件是「永樂青花十六子碗」,有人認為這件可能是所有青花瓷器里最好的一件。曾經有位日本行家,三代都是做古董,他說青花瓷器能做到這樣的還沒見過。我也這樣認為,畢竟畫人物跟花卉圖案完全是兩碼事。這件東西,描繪的是十六個小孩在做遊戲。用小孩做紋飾,從宋代就有,但大多是一個兩個。出現十六個小孩做各種遊戲,過去說是宣德以後才有,但其實永樂就有了,但不多見,而這件在永樂中又是最早的。據說這件在台北故宮也有,其他地方還沒有。而且我們這件非常完美,在很多書上和展覽圖錄也都有,流傳有緒。對於很多東西,流傳有緒是很重要的,如果突然冒出一件,我是絕對不敢相信的。「玩家」和「行家」行家和玩家涇渭分明,行家想的是,這個東西我買了以後,轉手能賣多少;玩家想的是什麼東西好玩,自己喜歡。南都:對於流傳有緒,我聽到你在很多地方都反覆強調過,這似乎是你收藏最重要的一項原則?葛師科:沒錯。現在突然冒出一件好東西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必須要考慮是怎麼回事。最靠得住的,比如說1930年代或者更早,在一些重要展覽會上展出過,或某本書上就已經有過記載,這就誰都沒話說了。像我們這件永樂十六子,在好幾本書上都有。還有一種情況,雖然從未露面,但它的流傳經歷相對比較靠譜,比如有的法國人祖上曾參加過八國聯軍到過故宮,那他拿出來的東西,你可以相信。有的則完全是亂編,故事很生動,但經不起推敲。這些故事一定要仔細核實,必須確確實實有這回事才能相信,即便是書上曾記載過。現在也有人在書上做手腳,所以必須特別小心。如果沒有這種來歷,我覺得對文物的斷代必須要有四方面的依據:一、可靠的文獻記載;二、確切紀年的墓葬出土的實物標本;三、古代遺址;四、窯址。這四個方面哪怕只一兩項確實可靠,就可下結淪了。南都:現在的收藏家似乎和以前有些不一樣了,你的感覺是怎樣的?葛師科:以前的收藏家和現在的收藏家,心態上有點不一樣了,出發點也不同。有多餘的錢,看到喜歡的東西買來自己玩的人,過去香港稱之為「玩家」,以此做買賣的叫「行家」。行家和玩家涇渭分明,行家想的是,這個東西我買了以後,轉手能賣多少;玩家想的是什麼東西好玩,自己喜歡。現在又出現一種叫「炒家」,他們比行家還厲害,都是土豪,過去他們炒股票、房地產,現在就來炒古董。這樣的人跟收藏家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很多地方說「投資與收藏」,我很反感這種說法,不贊成他們這樣講,收藏就是收藏,投資就是投資,就像一個是玩家一個是炒家。對我們而言,我們買東西時就沒考慮過哪個馬上可以賺多少。對於收藏家來說,賣東西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生意失敗,不得不賣,這樣的例子不少;再有是喜歡的人不在了,下面也沒人接手,底下要分家,這些東西賣成錢是最方便的。對真正的收藏家,這些東西都是千挑萬選自己喜歡的,個個捨不得。我覺得應該提倡這樣一種輕鬆的收藏態度,沒能力買貴的就買便宜的。並不是說,便宜的都不值得收藏。我們現在也買不起很貴的,就買一些一般化的。最近我買了一個吉州窯的小梅瓶,才30萬,我也很欣賞。還有一個鞏縣窯的藍彩碗,也就是所謂的「唐青花」,10萬都不到。這件雖然不是很高級,但我主要是想研究它究竟是不是唐青花。我的結論是,它跟青花完全是兩回事,它就是類似於唐三彩的藍彩,胎還夠不上瓷胎。這也是學界爭論很久的問題,買件在手細細研究是值得的。南都:在很多老一輩香港收藏家的收藏好像都是以陶瓷為綱,兼顧其他。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是不是中國陶瓷交易的世界中心?葛師科:拍賣在三個地方,紐約、倫敦和香港。明清官窯瓷器就是香港,當時香港人最喜歡的就是這個東西。高古的東西不在這裡賣,那是外國人的品位,像唐三彩之類。對中國人來說,這些東西畢竟是明器,買的人不多。至於東西來源,基本都是從外面來,也就是以前流出去的那部分;至於國內的東西,一是因為沒人拿出來,要麼就是走私,這些是不能進拍行的。我們在拍賣行買的,基本都是海外迴流。我父親當時也有這樣一種民族感情在裡頭,希望能把過去被外國人買走的東西花錢買回來。這些拍行出來的東西,流傳有緒,很多在書上都能查到。所以我們也收了很多書,訂了許多學術雜誌。我們對收藏感興趣的還是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就是學術性的東西,不大考慮賺不賺錢。現在也遇到一些困難,很多好東西都買不起了。我的態度就是,買不起去欣賞也是可以的,現在只要有拍賣,我都會去,不管是什麼,好東西一定要上手看。像雞缸杯,我們都已經看了好幾次了,每次出來我們都看。了如指掌。老實說,重要的東西就那麼些,基本都出來過,要是突然冒出一些從未見過的,對它的真假,你就得想一想了。天民樓也有一些書畫。以前畫是很不值錢的,當時連統計都沒有,價錢也沒計過,隨便一個瓷器就能買一大堆畫。現在反過來,一張畫可以買一大堆瓷器。像傅抱石的畫,一張好一點的就是一兩千萬。所以如果真想買好瓷器,沒錢了我們賣張畫就好了。陶瓷收藏家蘇銀溪的故事分享0評論2016年06月01日16:25福建法治報原標題:陶瓷收藏家蘇銀溪的故事陶瓷收藏家蘇銀溪的故事瓷庫中國消息「我現在藏有德化近代名家作品有數百件,另外還有上百件上世紀德化廠集體創作的各類作品,這些作品的時間橫跨半個世紀。可以說是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德化瓷雕藝人的創作歷程。所以,在我展廳里,精品薈萃,也是德化當代瓷藝作品的集中展示。」在德化進城大道「德化古玩城」內的主建築大樓五層,「寶兜藝瓷」的蘇銀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圖:陶瓷收藏家蘇銀溪近些來,國內外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升溫,一定程度也促進瓷雕藝術品市場的繁榮。蘇銀溪的這批作品也就顯得彌足珍貴。據介紹,蘇銀溪的這些名家作品大都來自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那時市場意識相對淡薄,收藏這些作品純屬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一種偶然,是他年輕時到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經營瓷器店留下來的。對此他笑著說:「不是我有什麼獨到的眼光。」中國人最早是用陶器的,大概是新石器時期,發明了瓷器,已經是漢代的事了。陶瓷一詞前後一字之差,在時空上卻跨越了數千年。早先的瓷器,色澤是青灰色的,漢時的人在端詳著灰不溜秋的瓷器時,大概在想,如果瓷器能燒成白色該有多好看。白是一種非常高雅的顏色,白雲、雪花還有女人脂白如玉的肌膚,都是極美的東西。古人不知道瓷器能不能燒成高貴的潔白色,孜孜不倦地追求了一千年,終於在北朝末期或唐初才燒出相對意義的白瓷。到了明代,白瓷燒制到達一個頂峰,之後又有各種色澤瓷器被燒制出來,但「白如雪,潤如玉」似乎永遠是瓷器色澤的最美境界。何朝宗的存世神品至今幾乎都在國家博物館,民間難得一見。建國後德化瓷人憑藉日趨先進的燒制工藝,在繼承古人的藝術風格下,大膽創新,創作了相當多的瓷藝精品。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德化陶瓷一廠一些老工藝師所創作的藝術精品,目前在收藏市場亦價格不菲,為有識之士的關注收藏對象。德化「寶兜藝瓷」的掌門人蘇銀溪,就是這樣的一個收藏家。在幾十年大江南北經營德化陶瓷藝品的過程中,他早已深深熱愛上了這些「沉默的朋友」,作為商人,他本是要把這些優秀瓷塑作品賣掉贏利的,「但有的東西太美了,賣了就沒了,有的甚至是孤品,所以不捨得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如今他的「寶兜藝瓷」已收藏了幾百件德化白瓷近現代名家作品,這些作品見證了半個世紀以來德化瓷藝名家的創作歷程,「寶兜藝瓷」便真成了德化白瓷的「寶兜」了。《魚籃觀音》是當代德化著名藝人陳德卿的作品,作品精雕細刻,線條流暢,衣紋自然、飄逸,面相飽滿溫柔又莊嚴肅穆,是當代德化瓷器仿何朝宗觀音的上乘之作。《毫光如來》與《毫光觀音》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許興澤的作品,二佛通體用上好的德化瓷泥燒制而成。這種白似乎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白到極致么?似乎也不是,因為分明有點透明,卻只是有一點透明,那麼若隱若現,就如佛的拈花一笑,卻又非笑,讓人不由自主神定氣閑。陳德卿另一作品《浴女》,把一個東方女子的絕美身材在一條浴巾上中展露無遺,細脖與腰身,讓人窒息的臀部曲線,以及乳白如凝脂的皮膚,或許只有德化白瓷才能如此藝術逼真地表現出東方女子的含蓄與開放,每個部位看上去都是那麼勻稱與自然,讓人回味無窮。《思》在刻畫一個閨中少婦的淡淡憂愁。齊整的劉海、標緻的五官、瓜子型的臉龐以及對襟的短衫,年輕卻挽著傳統的中式髮髻,看來是已為人妻了。在想些什麼呢?是思念遠行的夫婿?還是在追憶少女時代快樂的時光?不說也罷,就這麼永遠含蓄著,這便是典型的東方風情了。這件作品獲得福建省「文明交通杯」藝術陶瓷大賽的金獎亦不為奇了。(陶瓷收藏家李家明的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07:26新民晚報北宋耀州窯刻花碗北宋湖品窯龍紋枕北宋定窯提梁花壺南宋吉州窯如意紋碗北宋越窯鸚鵡紋粉盒他與陶瓷的緣分,頗為奇特。可以說,他是由完全不懂行的人帶進門的。收藏第一件陶瓷的時刻,也是他學習收藏的開始。或許正是因為半路出家的關係,李家明的眼光和一般的收藏家有所不同,他會出於一個和陶器本身價值無關的故事而毫不猶豫地出價。所以,他這次在嘉定竹博物館展出的大部分陶器背後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那些經歷是輕快的,卻也和陶器上厚重的歷史一樣,值得回味。幾年前,揚州郊區一處房屋拆除,李家明恰好路過。當挖土機深深地挖進土裡,一隻灰頭土臉的陶器露出大半個身體。它並沒有引起操作工人絲毫的憐憫——和碎石泥土一起落入了大挖斗中。李家明像任何一個被阻擋路途的行人一樣,並沒有在意。可是身旁的一位農民,突然發了瘋一般,撲向了挖土機的大挖斗,一隻手抓住陶器口,另一隻手緊緊扒著挖鬥口。工人立刻警告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可他就是不下來。挖斗很快升到五六米高,眼看這個農民就要被倒入一旁的廢石塊上,他冒險地跳下來,幸好落在柔軟的泥土上。李家明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仔細打量這個為了一隻陶罐「死裡逃生」的人,難道是一位考古學家?上前一問,才知對方的確是當地農民,因為「聽說地里可能有寶貝」,所以才拚死冒險。可手裡這個其貌不揚的玩意兒實在不像是古董,農民開始愁眉苦臉起來。說不清是感動還是什麼,李家明當即讓農民出價,花了幾百塊買了下來。事後請教專家,居然真是一件北宋時期的寶貝。又一次的偶遇依舊是和一位不懂行的農民有關。這位農民手捧著一隻舊陶器,問李家明討一條香煙,為了感謝他的慷慨,就以那隻陶器相贈。而今,這個寶貝的價格已升至六位數。曾經被「賤賣」的陶器,都得到了李家明精心呵護。從那以後,李家明徹底迷上了那些陶器,廢寢忘食地研究收藏,拜訪行內權威人士。那段時間,家裡的地板幾乎被書本完全掩蓋。以至於,雖然李家明不算是收藏界的頂級大師,但他卻能夠判斷,誰是真正的行家,誰是瞎掰的外行,而那些不懂裝懂的偽專家們更是逃不過他的法眼。如此孜孜不倦,終於把自己喜愛的寶貝們收入囊中:北齊青瓷蓮花罐、南宋吉州窯如意紋碗,還有道光乾隆官窯中的如意碗、花口盆,精緻得彷彿不曾被泥土埋藏過千年,圖案依舊清晰、色彩仍然鮮亮。每一次品味這些珍寶的同時,他也咀嚼著當初得到它們時的那些小故事。晴晴◆◆著名大收藏家大維德與他收藏的中國珍貴陶瓷◆◆[複製鏈接]唐·一品長安514主題5559積分頂級專家收藏迷在線時間1125 小時威望4434註冊時間2008-5-26積分5559好友99帖子4397UID117417·加好友·發消息電梯直達 1#分享到分享到兜藏發表於 2011-1-21 11:35|只看該作者|倒序瀏覽本帖最後由 唐·一品長安 於 2011-1-21 13:57 編輯大維德與他收藏的中國珍貴陶瓷在20世紀中國文物收藏史上,玻西瓦爾。大維德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他收藏的1400多件中國瓷器,絕大多數為歷代官窯中的精品和帶重要款識的資料性標準器,其中包括僅次於台北故宮的汝窯收藏和海外最好的琺琅彩瓷器收藏以及被陶瓷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元青花標準器大維德瓶;今天成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唐韓幹《照夜白圖》以及2008年12月在佳士得拍賣行創出世界漆器拍賣記錄的明永樂剔紅雙鳳蓮花盞托也都出自於他的收藏;他1935年發起和組織的倫敦國際中國藝術展,招攬了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240個租借單位及個人3080件中國文物參展,第一次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藝術,不僅使故宮藏品第一次走出國門,而且聚集了大部分當時散落在海外的中國文物精品,成為中國文物展覽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唱;(參見拙文《大維德與1935年國際中國藝術展》)他是西方最早研究汝窯的學者,也是西方公認的研究中國官窯瓷器的權威。他將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3卷和王佐《新增格古要論》13卷全部翻譯成英文,取名為《中國鑒賞學:格古要論》(《Chinese Connoisseurship:The Ko Ku Yao Lun》),成為西方學者和收藏家廣泛應用的工具;他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設立了英國乃至西方第一個中國藝術大學學位課程,並將其收藏的全部瓷器及與中國藝術相關的中外書籍包括很多古籍珍品捐獻給亞非學院,成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使之成為西方研究中國陶瓷的重鎮……大維德不僅是20世紀英國乃至世界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中國文物收藏家和學者,同時他也是海外公認的最具宮廷欣賞品味和學術眼光的收藏家和鑒定家,他收藏的中國文物特別是中國陶瓷質量之精、品味之高、學術價值之大,是西方其他收藏家所無法比擬的。大維德收藏中的「皇家情結」1、大維德與故宮1892年大維德出生在大英帝國殖民地印度孟買的一個富裕的猶太裔家庭,他的父親薩森。大維德爵士(Sasson David 1849-1916)是當地著名的銀行家、印度銀行的創始者。他所在的薩森家族擁有紡織業和銀行業,業務遍布亞洲和遠東地區。1913年大維德移居倫敦,赴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學位,同時也開始了他中國文物的收藏生涯。英國的中國瓷器收藏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16、17世紀,中國瓷器就已被歐洲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源源不斷地帶到英國,19世紀以來英國博物館學的發展,更是促進了中國陶瓷的收藏活動。1910年,倫敦伯靈頓舉辦了英國也是歐洲首次中國藝術展,1915年英國陶瓷專家霍蒲孫(R.L.Hobson)撰寫了西方公認的首部關於中國陶瓷的學術著作《中國陶瓷》。這一時期,一些英國有影響力的著名藝術評論家如弗萊(Fry Roger)、賓庸(Laurence Binyon)等人正在倫敦倡導西方現代主義,他們激賞東方藝術,鼓勵人們用另一種方法看待藝術,倫敦可以說是當時海外中國藝術研究和收藏的中心。大維德也深深地被這種氛圍所濡染。很快,收藏變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即便是1926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家族生意以後也是如此。從1914年起大維德開始頻繁地從倫敦兩家主要經營中國文物的公司約翰。史帕斯(John Sparks)和布魯特父子(Bluett &Sons)處購買中國瓷器。在他早期的收藏起步階段,霍蒲孫供職的維多利亞。阿爾伯特(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博物館給他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幫助。1918年他從史帕斯處買到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題詩的定窯碗,為了弄清楚這段銘文,他曾寫信給博物館諮詢。這件藏品的獲得,使他意識到掌握中文對於收藏中國文物的重要性。為了讀懂瓷器上的款識,他開始自學中文。當時的英國幾乎沒有地方能夠系統地學習中國語言和中國藝術。然而憑著超常天賦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閱讀水平。此時,在倫敦他已小有名氣,1923霍蒲孫編撰的《中國陶瓷藝術》中就曾提到他的收藏,但與同時期英國一流中國陶瓷收藏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1921年英國十幾個頂級中國陶瓷收藏家組成東方陶瓷藝術協會時還沒有他的一席之地。從收藏內容上看,此時他的收藏僅限於瓷器,而且收藏範圍廣泛,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與英國其他收藏家沒有什麼區別。然而隨著收藏的深入,大維德越來越沉迷於中國古代藝術,他再也不滿足於象絕大多數英國收藏家那樣在英國本土從古董商手裡購買中國文物,他決定親自去中國!如果說時勢造英雄的話,作為收藏家的大維德確實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時候!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後,大量的清宮舊藏的文物通過溥儀、溥傑以及太監等各種途徑從宮中流散到社會上;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清室善後委員會」籌備成立故宮博物院並對外開放,以前深藏宮中的珍寶得以公諸於世。出生於猶太裔商賈世家的大維德,不僅繼承了家族巨額的資金,更遺傳了猶太商人的那種機智、敏銳、執著和超凡的社會活動能力,他一到中國,便將自己的活動與故宮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據大維德夫人回憶,大維德首次到北京是1924年,「那時紫禁城裡的皇家珍寶正被打包在箱子里雜亂無章地放置著,沒有人想到去展覽。大維德成功地說服了故宮官員,挑選合適的宮殿陳設出一些珍寶,向一直期盼能看到先人遺產的市民們開放。一個合適的宮殿被選出,但需要徹底維修。大維德又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這個展覽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版了展覽圖錄,觀眾遠遠超出了預期……」,此後1927、1930、1931、1932、1935年大維德又多次往返於中英之間,參與了故宮各個宮殿里文物登錄以及展覽和圖錄的策劃工作。(Rosemary E.Scott:《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A Guide to the Collection》,第10頁)。據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檔案資料: 1929年7月24日,大維德爵士捐款5073.05元,用與修繕景陽宮後院御書房及購置宋、元、明瓷器陳列館的陳列櫃;1929年8月10日,故宮聘請大維德為故宮博物院顧問。位於景陽宮御書房的宋、元、明陶瓷陳列館從展品遴選、展覽設計甚至到說明標籤的撰寫都基本上是在大維德的指導下進行的;1935年春,大維德發起和策劃倫敦國際中國藝術展覽會,並作為理事會總幹事來中國遴選展品,共選出藝術珍品1022件參展,其中有735件故宮博物院所藏宮廷文物精品。雖然大維德何時開始參與故宮博物院的籌建現在還無從考證,景陽宮設置為瓷器陳列室是否出於大維德的力勸也還值得商榷,大維德夫人是1931年才與大維德相識,她的追憶中某些地方可能和事實有一些出入,但是由以上資料我們至少還是可以看出,從1924年到1935年間,大維德頻繁地奔波於中英間,他親自參與了故宮博物院早期的文物登錄和展覽工作,與大量清宮舊藏的文物有著零距離接觸。正是由於他在故宮的這些特殊經歷,培育了他的鑒賞品味,使他對中國文物的認識開始建立在一個很高的基礎上。這段難得的經歷使得他以後的收藏展現出迥異於同時代其他英國收藏家的「皇家品味」。1927年,鹽業銀行準備出售溥儀1924年抵押在那裡的清室珍寶。故宮博物院為此專門於1927年4月25日發函請國務院及內務部禁止鹽業銀行變賣、處理清室抵押物品(見故宮大事記)。鹽業銀行是個官方背景、私人性質的商業銀行,是由著名文物收藏家張伯駒之父張鎮芳創辦的。張鎮芳(1863—1933年)是袁世凱長兄袁世昌的內弟,為晚清最大的鹽官。為了集中管理鹽稅,1915年3月,在袁世凱支持下,創辦鹽業銀行,股董都是腰纏萬貫的清廷舊官僚。據大維德夫人回憶,大維德得到這個消息時已經有兩個買家正在與銀行溝通此事,鹽業銀行一個也是收藏家的高官自己也非常希望能夠得到這批藏品。後來由於受到「如果把這批藏品帶離北京,將有人身安全問題」的威脅,那兩個買家都不得不放棄購買計劃。而一生充滿冒險精神的大維德看到這批清宮舊藏的文物精品後,卻決定不顧一切要來冒這個險。與鹽業銀行的談判前後持續了一年多,通過幾番周折,到第二年大維德才與鹽業銀行達成一致,購買了其中40多件清宮舊藏的精品。在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為宋代名窯瓷器,其中官窯、哥窯瓷器居多,近20件,很多上面有乾隆御題詩,如乾隆御題哥窯簋式香爐(2件)、乾隆御題哥窯葵口碗(2件)、乾隆御題官窯弦紋貫耳壺(2件)、乾隆御題官窯鼎式香爐、乾隆御題官窯膽瓶、乾隆御題官窯碗等。沒有御題的有官窯玉壺春瓶、官窯羊耳尊、官窯獸面銜環方壺、官窯六方形香爐、官窯膽瓶、官窯印花蓮瓣紋碗、官窯八卦紋香爐、哥窯缽式香爐、哥窯水盂等。宋代其它名窯瓷器也為數不少,如乾隆御題鈞窯瓷枕、龍泉窯鬲式香爐、定窯紙槌瓶、定窯方洗等。此外還有少量明、清官窯精品,如乾隆御題明宣德款霽紅碗、明「內府供用」款藍釉罐、雍正款仿宋汝窯紙錘瓶、雍正款歲寒三友鬥彩茶壺、康熙款桃紅釉碗、清仿宋定窯刻花碗、定窯象尊等。除瓷器外,這批清宮舊藏還包括了一些漆器精品,如乾隆御題明宣德款紅底黑漆八仙蓋罐、乾隆御題明嘉靖款剔紅碗等。上文提到的那件創世界漆器拍賣紀錄的乾隆御題明永樂款剔紅雙鳳蓮花盞托也包括在這批清宮舊藏中。這批清宮藏品的獲得,對大維德的收藏生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據郭葆昌輯《清高宗御制詠瓷詩錄》,清宮舊藏中有乾隆御題的瓷器大約有199件。在大維德收藏中,有乾隆御題的瓷器20件左右,大部分御題藏品出自這批銀行出售的清宮舊藏。這批藏品,構成了大維德收藏中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正是由於這批精品的獲得,在英國中國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轟動, 1930年,也就是這批藏品通過日本、美國輾轉運回倫敦的第二年,大維德才終於獲得英國同行們的認同,獲准成為代表著當時西方中國陶瓷收藏和研究最高水平的東方陶瓷協會會員,進入了英國中國文物收藏的核心群體。同時也正是由於這批藏品,特別是器物上的乾隆御題詩,使他對中國傳統的藝術鑒賞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他開始了系統地對中國古代傳統藝術鑒賞理論的研究。他的收藏自此也不再局限於瓷器,他開始以乾隆的趣味來搭建他的收藏。訪瓷器收藏家張祖仁2011-05-23 07:58:44閱讀(1991)評論(1)系統分類:國際 個人分類:默認 關鍵詞:張祖仁收藏家瓷器訪瓷器收藏家張祖仁「愛瓷是一種文化現象」,歲月的灰塵遮不住那個充滿著巧妙造型和瑰麗沒色的世界,說起瓷器張祖仁的熱情溢於言表。「沒有瓷器就沒有人類的文化」,「收藏瓷器是收藏中國古老的文化」我被他巧妙的語言所迷住。張老師說瓷器是中國特有的發明,瓷和中國在英語是相同的一個詞,也就是說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是中國的象徵,瓷器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原始文化也就是瓷器文化。不搞收藏的人,很少知道收藏的艱苦,同樣,也難體味其中的甘甜,收藏能稀釋人的苦惱與孤獨,提高您審美水準,陶冶您的性情,是一種高雅的享受。如果德鎮瓷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馨」的藝術境界,在1996年國家體委為申辦奧運村會在景德鎮訂製2件瓷器樣品,瓷器圖案印有「中國田徑協會」2000年北京奧運會,由於申辦沒有成功,這套景德鎮瓷器樣本而成為孤品,這兩件珍品是張老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藏友手上高價得來的。在收藏家眼裡,瓷器上的紋飾、圖案、山水、林木、人物及其冠戴、服飾乃至房屋建築,各項活動都是鑒賞古畫的旁證。 是民間畫家由少極少束縛,因而在構思繪圖等方面更能自由奔放,隨心所欲,對比官窯作品華麗刻板,無疑民間瓷器是一部珍貴的民間繪畫史,在書法家眼裡瓷器上真、草、隸、篆四書具備所有瓷器上體現了民間書法家的真跡。來到張祖仁老師家裡,好象進入了博物館。各種古玩擺設,對聯書法,獨樹一幟,近百件瓷器,他從地攤,古董店淘來的,憑著他的鑒賞水平,將那些不起眼的瓷器,諸如佛像,瓷盤(成化年間)清康熙年間造粉彩罐、藥罐、瓷燈、紫砂壺、瓷鼻煙壺、瓷像形成了系列,形成了陣容,也就有了活力,有了靈魂,整體的文化價值更體現出來,從客廳、書房到卧室100多件中國瓷器珍品量放得參差錯落、井然有序,儼然是一座瓷器博物館。但是收藏品一多,便會出現生活拮据,有時老伴少不抱怨幾句,但他從瓷器收藏中得到最大的安慰,張老師高興對筆者說:收藏瓷器他結交了不少藏友,通過藏友的交流探討,他知道了馳名中外的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以及磁州、耀州、龍泉等窯爭奇鬥豔,但瓷器歷代造假極多,所以張老師積極撰寫瓷器鑒定文章,在各種收藏報刊上發表,他的書房撰滿了各種瓷器鑒賞書,諸如《中國歷代古陶瓷珍品圖案》、《陶瓷與中國文化》等二十多種鑒賞書刊,豐富了他的視野,讓更多的人少交學費是他期盼做的一件事。有很多藏友,經常登門討教,但都耐人解說,獲得人們的讚賞。張老師瓷器收藏取得較大的成功,福建《東南快報》、《海峽消費報》、《文化生活報》、《福建老年報》、《收藏拍賣導報》等多媒體報道了他的瓷器收藏事迹,張老師以紅色收藏為著稱,多次在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州市博物館舉辦毛澤東、鄧小平、抗日戰爭紀念展,全國二十多家媒體先後報道了他收藏事迹。他熱愛祖國傳統文化藝術,通過辦展覽與慷慨捐贈等方式弘揚中華文化,先後向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體育博物館、北京孔廟、奧林匹克博物館、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州市檔案館、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等十多家場館。捐贈了幾百件文獻資料和實物《收藏》、《中國收藏》、《中國文物質報》、《福建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等媒體先後報道了他的事迹。「獨樂不如眾樂」這是張老師常說的「口頭禪」他在收藏界獨壁一徑,其藏品雅趣共賞,古樸自然,清新脫俗,政治性強,始終充滿著生活情趣。他將收藏與展覽接軌,五年內辦十個大展,使收藏走向市場,走向博物館,走向大眾,也給收藏界一個清新的啟示,他與福州博物館合作隆重推出《福州歷史文化記憶展》、《福州古代教育暨孔子文獻資料展》、他與福州市檔案管合作舉辦《紅軍十萬五千里長徵文獻資料展》、《奧運體育文獻資料展》很難想像這是一個中學教師的作為,但事實就是如此。張老師的收藏得到了社會的公認,名載入《世界名人錄》《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辭典》《中國收藏信息大觀》等10多種辭典。紅色收藏成果使他的瓷器收藏不為人知,我想通過我的專訪對紅色收藏家張祖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張老師到收藏的執著追求,對藏品的深入研究的精神深深感染著人們,我們祝願意他在收藏與研究上取得更大成功。作者:福建收藏家協會 福州台江排尾弄35號 洪清郵編:350009文章來源:中華陶瓷網【字體:小大簡繁】【加入收藏】【列印本頁】【關閉窗口】去年11月,我應邀參加香港中華文化中心舉辦的「中國傳統陶藝及現代陶藝國際研討會」。與研討會同時進行的有一個作品展覽,按規定,每個出席研討會的陶藝家應帶幾件作品參展。可 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石灣美陶廠副廠長莊稼卻沒帶作品。問何故,答曰:「香港有借。」開展那天,展廳果然立著莊稼的兩件陶瓷雕塑,一件叫《詩聖杜甫》,一件叫《與君同壽——彭祖八百歲》,均有40多厘米高。我心想,莊稼真會起巧,免去從大陸搬動香港的功夫,又免去途中可能破損的擔心受怕。我同時納悶,他的作品怎麼香港有借?晚上,我在下榻的亞洲酒店找同行問候,串門串到莊稼房間時,見有一個陌生人,莊稼忙起身介紹:「這位是香港陶藝收藏家吳志明先生,我的展品就是從他那裡借來的。」哦,收藏家?我仔細打量他,衣著樸素,身體不瘦不胖,不像是個大富翁。他聽莊稼說我來自景德鎮,立刻顯得很熱情:「景德鎮的陶瓷我也喜歡收藏,王琦、鄧碧珊、徐 仲南、田鶴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等人的,我更喜歡。」他居然一口氣講出原景德鎮八大名家的尊名大姓,一個不漏,叫我大為驚訝。對於收藏家,我原來也未接觸過。但我知道有的出於對民族之根的眷戀,喜歡收藏民族色彩極濃的藝術珍品;有的從宗教信仰出發,偏愛收集符合自己宗教心理的東西;有的按照自己的現代審美情趣,收尋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有的為財產保值而收藏;還有的也許是附庸風雅。眼前這位收藏家屬於哪一種呢?出乎我意料之外,他說得沉重:「中國陶藝精品流失國外太多了,我不能不為保護這些精品盡一份心,我死前要留下遺囑,把我的全部收藏品捐贈國家。」一席滾燙的話,使我深受感動,對他肅然起敬。我們許多人疲於追求生活的溫飽,沒錢收藏藝術品,國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藝術精品的經費也有限,許多藝術精品自然流失國外,以至於我們的陶瓷專業工作者要研究某一個歷史時期的陶瓷,還得常常翻閱外國資料,實在令人痛心。眼前有這麼一位品德高尚的收藏家,真是難能可貴。從與吳志明先生聊天中得知,他的藝術素養也很厚實,對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都能說出道道來。由此,我想到香港的一位同行對我說的話:「香港容易接受中國文化,也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從我近幾年多次赴港考察、展出的情況來看,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既有保留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一面,又有高度現代化生活方式的一面,又有高度現代化生活的一面;既有西方文化的參透,又有民族文化的痕迹,從而決定了他們在完美情趣上的多元格局。其實,不僅港澳地區如此,東南亞地區也是如此。長期以來,我們總以為這些地區佛教文化氛圍濃厚,審美情趣是單一的,因此我們面向他們的陶藝作品也只有單一的佛教題材,殊不知情況早已變化。在藝術創作與藝術市場之間,有審美眼光的大收藏家介入,不能不是左右審美趣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收藏家本身就是一家私人博物館,如果開放的話,是可以起到藝術交流、觀摩、借鑒保護作用的。吳志明先生他誠意邀請我們這次與會的陶藝家去他家參觀,可惜會議活動日程安排很緊我,我有心去卻未能實現。吳志明先生在與我交談的短短時間裡,給我的印象是很深的。我深信,他的一番話語在我以後的創作實踐中是會化為力量的。我們陶藝創作者應學會研究收藏家,與收藏家對話。大 中 小福建收藏家張祖仁論古玩市場陶器、瓷器的款識鑒定方法和秘訣 張祖仁說從各朝...2013-05-01 大古玩收藏 閱510轉9修改微信 分享:QQ空間QQ好友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推薦給朋友福建收藏家張祖仁論古玩市場陶器、瓷器的款識鑒定方法和秘訣張祖仁說從各朝代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奪取薄,厚薄不均。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運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又如,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寧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他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半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器件,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最大的特點。張祖仁說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此外,瓷器的款識鑒定也十分關鍵。說到瓷器,是不能不說到款識的。我國自瓷器出現,歷代器物出現款識的情況不多,只偶爾出現一些刻劃或書寫得很潦草的行書,字款的內容也多屬於記年、記事。自明代開始,瓷器的款識裝飾逐漸盛行,且不斷的豐富完善,成為瓷器工藝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成為我國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明代瓷器款識的發展是較為明顯的,這時候器物特別盛行款識,主要是年款,其次也有少數吉祥語款和家藏款。不但官窯器物上有年款(官窯絕大多數器物上都有年款),民窯器物上也有年款(民窯器物少數有年款)。年款的字體,既有楷書又有篆書(多數為楷書),即有橫款,品種繁多,形式不一。這種情況與元代有很大不同(元代不興款識裝飾,有年款的更為少見,有的僅是記年、記事款和極個別的官窯款,如內府、樞府、太禧款等)。明代官窯器物年款裝飾發展到清代大為盛行,同時還有不少的家藏款,主要以書寫款為主,也有少量的刻印款和其他各種款識。綜觀當時的款識,具有如下特徵:款識的彩料,以青花為主,另外還有釉里紅款、金字款、金彩款、料彩款等。款識的字體,明代多為楷書體,篆書體極少。清初仍多為楷書體,從雍正開始楷書逐步有所減少,篆書體卻漸漸增多,楷書與篆書成為清代年款的兩種主要裝飾字體。年款的形式。在清代年款中,某某年造的「造」字基本看不到了,而幾乎是「××年制」和「大清××年制」的年款。在形式方面一般都是六字雙行款和四字兩行款。年款的邊框,有單線圈、雙線圈、單方框等多種形式,同時也有無邊框的年款。其他款識,除年款外,在清代還有少量的吉祥語款、干支紀年款、符號款(秋葉、盤腸、桃等)。作者:福建省收藏家協會通訊地址:福州第二中學 張夏靜 郵編:350001轉藏到我的圖書館獻花(1) +1 分享:微信陶瓷收藏家蘇振光的故事2010-02-07 11:16 來源:防城港日報我要評論分享:國慶前夕,我國著名影視喜劇演員、主持人侯耀華一行來到位於南寧市白沙大橋附近的邕州老街,頗有興緻地瀏覽著這裡的奇花異卉、奇珍古玩、名人字畫。當他來到老街中段的「柳德軒」時,不禁停下了腳步,興緻勃勃地走進店裡。他完全被店裡這些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各臻其妙的花瓶吸引住了。平素喜歡收藏的侯耀華情不自禁地與店主人、廣西著名陶瓷工藝收藏家蘇振光聊了起來。對陶瓷工藝,古今中外,各種流派,蘇振光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侯耀華聽得頻頻點頭,連連稱是。他對蘇振光的那些瓷瓶愛不釋手,嘖嘖稱嘆:好貨,好貨。有年代,不錯,很不錯!共同的愛好使兩人一見如故。臨別之際,侯耀華還熱情地說,蘇振光如到北京一定要和他再聊聊。當筆者得知此事後,於近日登門拜訪這位多次被中央電視台、廣西電視台等媒體宣傳過的名人。奇!奇!奇!當筆者走訪了廣西交通廳運輸管理局醫務所醫師、陶瓷工藝品收藏家蘇振光以後,情不自禁地發出這種感嘆。走進蘇振光的家,你會嚇一大跳:二室一廳的居室上上下下擺滿了傾其積蓄買下的2000餘件色彩絢麗、形狀各異的陶瓷工藝品:桌上桌下,櫃里櫃外,床上床下、地板上、古董架上、茶几上、箱子里,觸目皆是,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論年代,唐、宋、元、明、清、民國都有;論質地,薄如紙,明如鏡,白如玉,聲如磬;論形狀,溢金流彩的柳葉瓶,古色古香的官帽架,玲瓏剔透的玉壺春瓶,光滑細潤的天球瓶,威武粗壯的將軍罐;論產地,仍汝窯、官窯、定窯、哥窯、鈞窯俱全;論題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古今中外、名人軼事,包羅萬象。什麼「水滸群雄」、「八仙過海」,「羲之愛鵝」、「桂英戍邊」、「精忠報國」……難怪圈內專家說他不光收藏多而且廣又深,而其文化品味之高更為少見。這些瓶是他長達40餘年多次前往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蘇、浙江、廣東等陶瓷產地去考察,不顧山高水遠,路途艱難,肩擔手提弄回來的,每一個瓶都有一種情趣,一個故事,一段歷史。蘇振光的收藏經歷頗為奇特。1967年正值文革時期,那天他在北京,他從天安門廣場向人民大會堂走去,誰知路上竟將鞋弄丟了一隻。時值隆冬,寒冷難耐,於是他返身回去找。路過在人民大會堂右側時見一人手拿著一個古罐走過,喜歡陶瓷工藝品的蘇振光不覺眼睛一亮,便攔住那人,問其在何處得到此物。那人告訴他,是在故宮文物商店買的。蘇振光大喜過望,連鞋也不尋了,馬上趕去買了一個宋代竹筒。後來他到寧明縣去插隊。在他插隊的村子裡有一個曾在北洋軍閥軍隊中擔任過師長的老頭,他回鄉時帶回不少古瓶。蘇振光知道後便纏住老頭要買瓶,但老頭不敢賣。蘇振光好說歹說,最後終於以40公斤糧票成交了一瓶一罐(元代古瓶)。說著,蘇振光拿出其中的那尊金頂獸頭將軍罐讓我看,真讓我眼界大開——這罐酷似頤和園的白塔造型,金頂獸頭,精巧別緻,讓人嘆為觀止。正觀賞間,在旁的蘇振光夫人給我遞來一隻玉手鐲——嘖嘖,它竟有70公分大小,墨綠溫潤,很是逗人喜愛,這樣大小的玉鐲筆者還從未見過,真讓我大開了一回眼界!當筆者的目光停留在一對高1.5米、上面用生動筆墨描繪了許多小孩嬉戲圖案的瓶時,蘇振光告訴筆者,這是一對叫「百子戲春」的「陪嫁瓶」,這瓶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哩——江西臨川有一位頗有名望的陶瓶工藝師,膝下只有一女,視為掌上明珠。他精心為女兒製成了一對「陪嫁瓶」,瓶上人物憨態可掬,栩栩如生,可謂精美絕倫。當時有人願意出2萬元買下,工藝師不允。後其女到美留學,工藝師也到景德鎮去了,這瓶便留在家鄉讓鄉親保管。不久即發大水,家鄉人為保這瓶,冒著生命危險將兩瓶埋入地下,待水退後再挖出來。蘇振光得知此事後,便不遠千里來到江西臨川,一番苦纏硬磨,工藝師終感其誠,破例以2500元的低價「賣」給了他……他收藏的故事還真不少。今年已58歲的蘇振光,說起陶瓷工藝品來,娓娓道來,如數家珍,筆者聽得興緻盎然,什麼美人肩、轉心瓶、梅瓶、膽瓶、什麼釉上彩、漏彩、粉彩、五彩……但更令人欽佩的是,他收藏陶瓷工藝並不是為了「錢」,而是追求一種高品位的知識享受和藝術情趣。所以當有人願意出20倍價錢買他的宋代竹筒時,他婉言拒絕;有人以不菲的價錢買他的元代將軍罐時,他一笑置之。有人說他「傻」,可他卻不屑一顧,他說:「我收藏陶瓷工藝品,是因為它能使人感到祖國文化傳統之優良及偉大,且能開拓娛樂視野,陶冶生活情趣,既能增加學術知識又能怡樂無窮……」物以稀為貴,其身價更加不凡,有些簡直是無價之寶。你擁有幾件有價值的古玩,名貴、稀少、久遠近幾年來,古玩古董熱悄然而興,人們趨之若鶩。各地均有一批頗有名氣的花鳥古玩市場,生意紅火不衰。走進福州花鳥的古玩市場,你會看到,那一個個象小盒似的四方屋裡,擺著各種古色斑斕的古器,有紫砂瓷器、紅木擺件、名人字畫、玉器牙雕、古印舊章等。儘管大多數古玩的品位檔次並不很高,但卻有不少精品悄悄藏於攤主的貨架之下,期待著行家與高價的呼喚。每逢星期天或節日,這條小街人群熙攘,。古玩是一種藝術品。任何一種古玩,都有是人類智慧的燦爛結晶,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文化特點,具有不可泯滅的藝術價值。那神妙遐想的構思,多姿多彩的造型,巧奪天工的技藝,無不令人驚嘆,使人陶醉。或擺設居室,或收藏匣具,細細端詳,輕輕撫摸,慢慢品味,定給你帶來愉悅和美感,升華你的心靈境界,提高你的欣賞水平,讓你忘掉煩惱,感到充實,覺察樂趣。藝術的價值是永恆的。古玩是一種歷史品。古玩一般年代久遠,是當時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及民俗風情的物質載體。人類創造的恢宏璀璨、業餘深博大的歷史隨著日轉星移而消失,但留刻在古玩古董上的印痕卻熠熠生輝。端賞占玩,就是端賞歷史。歷史不會重演,古玩難以再造。緬懷往昔,觸物生情。越是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的國家和城市,人們的懷舊熱潮越是強烈,歷史遺迹和遺物越是受到人們的青睞和保護。因為現在的新產品、新事物太多,人們峁新不怪,已經被寵壞了。唯有那凝重質樸的古玩古董,才能以它特有的魅力,打動現代人的心靈。古玩是一種稀件品。古玩不是常人信手拈來、隨意操造之物,而是名人怪傑、能工巧匠的心血結晶。它的出世,需要天才、積累、勤奮甚至於機遇,這一切,都浸透在那一件件小小的古玩之中。它難以大批製造,好多堪稱孤品。即使現在能夠製造出來,現代科學的鑒定所透視的差別只能使人們更加嚮往真品。由於歷史的浩遠紛繁,極難有相同的文物出土。物以稀為貴,其身價更加不凡,有些簡直是無價之寶。你擁有幾件有價值的古玩,而別人沒有,至少你周圍的人或者是難以擁有,你無疑會感到自豪。古玩是一種保值品。喜愛收藏古玩的,並非是鑒賞家或文化人。張祖仁說古玩之所以越來越廣泛、越迅速地進入尋常百姓之家,主要是它那歷史與文化裂變中所產生的巨大的經濟效應。就因為它名貴、稀少、久遠,所以它的價值只能上揚,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值錢。保存它,遠遠超過保存金銀與鈔票。簡單地說,人們購買古玩,一為個人喜好,二為賺錢增值,而更多的人則是純粹為了後者。人們都逐漸明白這個道理,購買古玩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市場需求會呈上漲。是一種保值率很高,能給你帶來高額利潤的商品。瓷器、玉器、銅器、雕刻品、字畫、寶石類的裝飾品等。古玩分有很多級別,不同級別的古玩有不同級別的入圍者。最高檔的古玩古董只是富人的玩意。令人瞠目,購者也多是大款買家。較低層次的平頭百姓自然難得一擲千金,他們有自己的玩法。多數是從較易搜尋、價格偏低的小件開始,如古錢幣、古陶瓷、古碑帖、古書畫、古青銅器、秦磚漢瓦、金銀製品、玉石雕刻、少數民族的刺繡、三寸金蓮的花鞋……皆是他們的獵中之物。如果你初入門坎,千萬不要急於拋錢購物。你總要對你想涉入的這一行當有所了解、有所經驗之後,才能作出決策。而且,你越相有所成效,就越需要耐心與時間。張祖仁說,最好的學校就是那摩肓接踵的古玩市場。去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心中有數,略知一二。你可以大開眼界,逐漸認識許多你未曾見過的新品種,慢慢地,你也能叫得出名字,識得出朝代。噢!那綠銹滿身的是商代小方鼎,這件閃著「水銀古」的是戰國四方銅鏡,鑄有鳥蟲文的是春秋青銅戟、還有西漢的白玉璧、王莽的布貨錢、元代的龍泉窯瓷盤、寧代的影青壺、大明萬曆年的鬥彩大海碗、清朝乾隆年間的綠釉槌棒瓶……儘管琳琅滿目,你也胸有成竹。漸入此道,識得此貨,這是你最重要的基礎。你可以逐漸掌握古玩價格的奧妙,學會討價還價的技巧。古玩的售價彈性極大。如果是易脫手的大路貨,利潤則在10%以下;假如爭購者眾,利潤可達數倍;在拍賣市場拍賣;叫價激烈,價格還會更高。「喜歡如獲寶,融似堆草」,這是一句古玩商的名言。意思是說,古玩的價值幾乎全憑購買者的愛好而定。若對方對某特別鍾愛,賣方甚至能以十幾倍、幾十倍的價格出售,利潤相當可觀。在一般古玩市場上,攤主多賣低檔貨或中檔貨。他們對古玩研究不深,純粹是買賣人,出手貨價往往比較便宜。他們的口頭禪是「管什麼明青花(明化青花瓷器)、暗青花,有得賺就有得花。」有時,你運氣好的話,竟可以低價買幾件佳品。近兩年盛行「官窯」。這些「官窯」即是當時官方瓷窯燒制的瓷品,做工精細、色彩鮮艷,圖案華麗,而且製品的底部,會有用人手以毛筆繪印的「款識」。另外,「官窯」中有一種極品,是由皇帝構思圖案設計而成的御製品,身價甚高。這類「官窯」流行程度高,價格的調升幅度也特別大,往往每年約有30%—50%的升幅。你還可以知道,如今仿古造假之風愈刮愈烈,如何才能避免上當受騙。比較有名的仿古陶瓷之地是江西豐城,他們燒制的寧代影青瓷、元代釉里紅、明代青花瓶足可以亂真。而青銅器、古玉器仿品多出於專業造假者,其惟妙惟肖矇騙過不少癖古如命的外行人。那廉價的機制玉圭,用火燒紅,放在水裡一淬,登時變成了「雞骨白」(一種玉器)。天長日久,你可以訓練出一雙銳利的眼睛,當一名業餘鑒賞家。當今,此行人才極為稀缺,如有造就,可謂懷揣金碗,前途無量。對古玩興趣濃郁,拜師學藝,出山後又在古玩行中玩得入迷入痴,摸爬滾打了幾年,對古瓷研究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只用手一掂輕重,往往就知道是哪個朝代的瓷器;摸摸釉面,敲敲器口,看看彩紋,就能判斷出大體價錢,幾乎八九不離十。幾年時間就增值幾十倍。知識和經驗就是金錢,在古玩行當中體現得現再充分不過了,這就是我淘寶的經驗。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富裕,步入小康,心有餘暇,家有餘錢,買古瓷老王,購名人字畫。時時把玩,滿足自己的心境。張祖仁說古玩是中國歷代相傳寶貝,古玩收藏必須有尋寶的樂趣,識寶的火眼金睛,才能適應古玩收藏的升溫,現在古玩價格扶搖直上,在古玩收藏的熾熱的時候,大多數收藏者忘記了唯利是圖者精心布好的陷阱,筆者常在福州花鳥市場的古玩市場中看到一幕幕妖魔鬼怪的騙術,如賣者扮成老實巴交的鄉下人,旁邊圍著一幫裝著購買的買者,私下紛紛高價把便宜古玩買下,然後再加價轉手,從小弁取暴利,因此建議,買古玩時「勿以物喜」勿以人喜「的人喜,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貪心,以免造成自己經濟上的不必要損失,中國古瓷歷經千百年的燒製品種繁多,釉色千變萬化,造型千姿百態,而且每個時期的瓷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很多瓷器的高仿水平幾乎可以亂真,收藏愛好者見到此類瓷器造型,應慎重購買收藏。作者:福州收藏家協會福州二中 張祖仁 郵編:35000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實拍】西歐?·走進世界藝術史的殿堂(組圖33張)
※Parsons 攻略之一切設計的周邊支持
※31位魔術師告訴你,魔術的秘密
※汲古開今 翰逸神飛——宋元鵬書畫作品賞讀
※熊乃瑾有哪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