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以弗所書3章19-24—— 鍾馬田

19.最裡面的圈子

「能以和從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三18~19)

現在我們來到一個地步,必須問一個簡單而明顯的問題。對於使徒的這個信息,我們是站在什麼立場上?最有害的態度就是只思考他的教訓卻不去實踐。對於這些事,我們不是只在智訓上熟悉就夠了,它們是實際的,需要我們去認識。因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明白這愛的長闊高深?我們是否知道「基督的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也許每一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前面我提起過的裴森,他所描述不同的組別和區分,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實用而方便的自我測驗法。他說:假設有一群神學教授,被分成數組,共同圍繞著基督。有些人非常看重救主的同在,他們無法忍受片刻與他分離。即使是工作,他們也尋求他的榮臉。他們一面工作,一面抬起眼注視他,深怕失去了他的光輝。他在這裡描述的是那些為他而活的人中最裡面的一圈。他們在他面前工作,時時仰望他,恐怕須臾錯失了他的榮光。然後他又描述第二個圈子裡的人。

另外有一些人,也喜愛活在他面前,但沒有前者那樣完全浸浴在其中。他們也許偶而離開一會,插手在不同的事工上。他們的目光主要放在工作上,但也時常仰望所愛慕的真光。

他又說到第三類的人:

除此還有第三類的人,他們仍活在賜生命的光中,但心裡常有疑惑,很多人忙於屬世的計劃,他們站在基督旁邊,可是大半時候他們的眼睛望向另一面,只是偶而轉過臉來注視著那光。有些人離得太遠,只是暴露在最後零散的余光中,讓人禁不住懷疑,他們是否真受到這光的影響。他們忙碌不堪,有些甚至背對著日頭;他們被太多事務纏累,以致少有空暇與救主親近。

這是一個很公道而正確的分析。基督徒可以分成許多圈子,許多地步。一個人很可能在第三類圈子裡,而仍舊是基督徒。這個圈子裡的基督徒似乎大半時間背對著基督,只是偶爾轉過來注視他。在這個圈子和最裡面的圈子中間,還可能有很多層次。最裡面一圈的人是以基督為他們的一切,他們能與使徒保羅一塊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我要強調的是,那些在最外圈的人也是基督徒,使徒的禱告也包括了他們。當然,他的禱告與非基督徒無關;使徒關心的是那些已經相信的人,像以弗所人那樣,他們已有不少經歷,但保羅覺得他們還不知道基督那過於人所能測度的愛。

裴森接下去又說的一番話,我覺得非常正確,「世人輕看基督,是因為他們未注視他;他們背對著日頭,看見的只是自己的影子,所以他們的心完全被己充滿。真正的門徒卻只向上看,除了他的救主,不見一人。」這是基督徒生活和經歷的關鍵。要除去「己」,惟一的方法是注視基督。你不必躲到修道院去趕除己,也不必出家去住在深山和孤島上。在那些地方你仍然可能被己充滿。只有一個方法除掉己,那就是去愛另一個對象,完全融在他裡面。正如裴森說的,如果你背對太陽,你看到的總是自己的影子,想到的總是自己,關心的也總是自己。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轉過身,注視太陽;這樣你就會開始忘記自己。沒有什麼比用這種方法檢視自己更重要的。

讓我引用另一個人的話來補充裴森的論述。我要介紹的是一個名叫赫維生(W.H.Hewitson)的蘇格蘭人,他一八五一年去世時年紀還很輕。他和裴森持有相同的教義觀點。我添上這個事實是因為有些人似乎認為,只有那些對教義所知有限,持神秘、模糊、鬆弛觀念的人才能與主耶穌基督有親密的關係。可是赫維生不但喜愛教義、神學、智識、學問,並且是一位出色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的名氣不如預期的大,但我們可以將他和麥其尼(Robert Murray McCheyne)歸為一類。他們兩人活在同一個時代,也互相認識。他這樣寫道:

許多基督徒在重生之後,豈不是緊跟著面臨一段晦澀期,就好像幼稚的孩童,尚未領會完全的平安?這一類基督徒並未享受該有的特權,以及在基督里為後嗣所承繼的產業。

我們很可能真正重生了,卻仍過著乞丐般的生活,對自己榮耀的潛能一無所知。有人曾如此描述赫維生:

自從他清楚看見基督是他的一切,他的靈魂就被基督的榮耀充滿了;基督成為他現今的救主,和永遠的朋友。他與主的關係越來越像兩個知心的朋友,而不是泛泛之交。他惟一的心愿就是緊緊跟隨主。

下面我引用兩段赫維生的話:

一個真正有福氣的人,乃是有一隻特別耳朵的人,他對世俗音樂耳聾,對基督的聲音卻極敏銳。因為他是千千萬萬美好事物的集大成者。

在他裡面的人有福了。任何警醒的靈魂都當明白並經歷與主聯合的喜樂。若是他的思想和言語未沉浸在與耶穌的聯結里,他的心就得不著滿足。也許有人認為這個標準太高了,但降低標準就等於忽略了我們在基督里的地位,以及我們在他裡面所享有的,我們與他的親密關係,忽略了我們保持對他的信心所當維持的特質。

我無法想像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方法,足以道出使徒保羅對以弗所人存的心意。

面對這一切,問題是,我們站在什麼地方?我們中間許多人豈不是像那種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卻對此事實渾然不知的人?這個事實似乎好得難以置信。長久以來我們已習慣了貧窮和缺乏,苦苦掙扎著想脫離困境,以致於我們雖然聽說承繼了一大筆財產,卻仍過著一成不變的苦日子,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或者換一個比方,我們好像受邀請參加一個盛大的宴會,卻仍站在又濕又冷的街道上,不時從窗戶望向燈火通明的宴客大廳,猜想酒席的豐盛。

同樣的,我們中間也有許多人說,這些標準太高了,根本不可能作到。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新約教訓的亮光下來省察自己。我們達到了這水準嗎?容我問一個更驚人的問題:我們達到了舊約的標準沒有?詩篇說,「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里」(八十四10)。這是我們的情形嗎?我們能這樣說嗎?讓我們用托普雷狄的話自我省察。他的教義立場是強硬的加爾文主義,但在這些事上,他和衛斯理兄弟都同樣持亞美尼亞派( Arminian)的觀點。托普雷狄如此寫道:

為我釘死的耶穌,

是我初愛的對象;

我所渴望一切快樂,

只在你裡面尋得。

讚美你與認識你,

是今世最大福氣;

看見你並愛慕你,

系將來屬天之福。

主,若收回你的同在,

生命就不值眷戀;

主,若賜下你的同在,

死亡就不足為懼。

一切安息的源頭,

只從你笑顏湧出;

平安喜樂屬於你,

我若有你則盡享。

每當感覺你大愛,

喜樂就傾倒而出;

請容我與你同行,

因這是無上福氣;

讓我單單屬乎你,

盡享所有的喜樂;

足證明這真福祉,

天上人間無可比。

請留意此處所強調的經歷,特別是最後一小節的「感覺」一詞。有很多人毫不猶豫地說,這個標準訂得太高了。他們認為這一切不過是神秘主義,是一種不健康的境況,教會史上有不少人就因墮入這境地而變得過於自省和自我中心。他們說,這些人花很多時間在測量他們的屬靈脈搏,和享受屬靈的經歷上,卻從不作任何實際的事來造福別人。他們認為這一類的人只活在經歷中,可是我們作為基督徒,卻應該相信並明白我們所領受的教訓;換句話說,就是將聖經里的真理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上。我們不必去明白或談論那種直接的、親密的經歷。他們說,這些經歷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幻想,更何況它有時會跨出界限,變成精神病。

不幸的是,甚至有一些福音派的基督徒也否認神今日仍直接與人交往;他們對涉及感覺和感情方面的事多有保留。他們常常用鬆軟的濫情來代替真情感。他們害怕聖靈的能力,也因為害怕像某些自稱有非凡聖靈經歷的人那樣流於極端,所以他們不惜「消滅聖靈的感動」,並且從不親自去認識基督。確實,他們住住作得太過分,以致於否定了認識基督的可能性。

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因為我們若持有這種觀念,就永遠不會去尋求使徒所說的那種知識,當然也就永遠得不著。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回答他們呢?

當然,虛假的神秘主義確實存在。從許多這一類的書和傳記可見一斑。毫無疑問的,那些人的生活有不少是逸出常軌的,病態的,不健康的。有一類神秘主義是過度自省,自私,不切實際,毫無價值的。可是我們也不必因此就對真正的神秘主義,也就是對聖經所教導的神秘主義視若無睹。我們若因為不喜歡某些人介紹一個真教訓的方式,而拒絕這個真教訓,這總是很危險的。今天很多人待在教會外面,就是因這緣故。雖然他們認識的某一個教會會友沒有好榜樣,過著自私自利的生活,虐待他們的妻兒。他們只是從一個不合宜的角度看,就否定了整個基督教。那雖然是不智的,我們不能在不同的領域裡使用同一個論證。例如在政界里,你不能因為某一個保守黨分子行為不檢,就退出保守黨。在政界,人們不會用這種方式下判斷,但他們對宗教卻是如此作。同樣的,有些基督徒也因為某些神秘主義者走偏了,就唾棄整個神秘主義。針對前述那一類人的論證,最好的方法是指出,要對抗虛假的神秘主義,並不是完全否定神秘主義,而是實踐真正的神秘主義。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聖經的教訓來掌管,遵行其中所教導的。

在我們研討的這段經文中,我們發現了真正合乎基督徒信仰的神秘主義。它在聖經其它地方熠熠發光。例如,「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用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因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保羅用這些話,道出真正基督徒的神秘主義。我們發現他在腓立比書第三章第十節說,「使我認識基督。」他的意思並不是說,他尚未親自認識主,以前只是客觀地相信,盼望有一天能真正認識他。不,他的意思是,由於他已經認識他了,他想認識得更清楚;這是一個愛人對所愛對象發出的呼籲。他想花更多時間與主親近,想更透澈、更密切地認識他。

同樣的教訓也見諸於使徒約翰的作品。有時候人們會在這兩位使徒中間作一些不正確的劃分。他們說,保羅比較邏輯性,看重律法和教義,而約翰則較神秘。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其實他們兩位都是很邏輯的,也都是真正的神秘主義者。可是我們必須再度提醒自己,這個教訓其實出自主的話語。他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告訴門徒他將離開他們,他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他們因聽說他要離去而憂愁。過去三年中,他們與他朝夕相處,看他行神績,聽他講道,可以隨時向他提出問題。可是現在他要離開了,他們擔心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喜樂了。他的回答是,「我必到你們這裡來。」「並且要向他顯現」(約十四18、21)。他在第十六章里說得更明白,「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7節)。他的離開對他們是有好處的,他接著解釋其原因,「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他來。」他肉體離開他們,怎麼可能是於他們有益的呢?一個基督徒若不能直接認識主,又有何益處可言?顯然是最大的福氣就是與主同在,活在他面前。他真正的意思是,他離開之後,會用聖靈澆灌他們,他們就更能體會他的同在,甚至勝過他在世上的時候。這確實發生了。五旬節那天,他們對他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他對他們而言,變得更真實,更活潑,遠超過他肉身的同在。他的應許終於應驗了,得到了證實。

此外,使得彼得也在五旬節那天告訴他的聽眾,「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徒二39)。主耶穌這應許不只是給他門徒的。當時使徒保羅並不在場,可是稍後他也同樣的經歷。如今他為以弗所的基督徒和「聖眾徒」祈求同樣的福氣。現在主耶穌並不在我們中間,可是他藉著聖靈與我們的同在,比以前更真實;我們可以更親密地認識他,甚至超過他肉身在世上時門徒和使徒對他的認識。

使徒約翰對這教訓作了一個歸納,他在約翰一書里,告訴早代基督徒說他寫信給他們,是要「使你們與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一3)。約翰不只是希望他們與他及別的使徒相交。他們固然可以享受這樣的交通,但他更盼望他們能進入他及其他使徒所享受的與父並子的交通中,好叫他們的喜樂能滿足。他們已經有一切相信主耶穌基督,知道自己罪已得赦免的人所共有的喜樂,但使徒的心愿是,叫他們的喜樂能「滿足」。那是托普雷狄所謂的「完美平安」,是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享有的。它不是一種含混的神秘主義,也不是那些從世界隱退,身穿駱駝毛衣服,苦待己身的人所標榜的虛假神秘主義。保羅此處提到的,乃是每一個真正相信神話語、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都能得到的。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模糊地反對神秘主義而拒絕這裡的教訓,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面對一些切合實際的批評。現今的世代中,某些基督徒似乎特彆強調基督教實際的一面。這是一個行動至上、講究實踐主義的世代。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忙碌來應付各式各樣的問題:教會大體上也是一樣。行動派的基督徒很擔心一些教訓,他們以為那會使人抱臂枯坐、等候經歷。他們說,「這些人什麼也不作,一點不實際,連最平常的活動也只是袖手旁觀。」這種論調純粹是出於無知,不但對於聖經,並且對教會歷史都一無概念。事實上,在漫長的教會歷史中,那些最殷勤事奉主的人,往往也是認識他最深,在他大愛中最喜樂的人。

讓我舉一個超然的例子。是什麼促使主耶穌基督作出那一切?他不斷告訴我們,是因為他要榮耀他的父。為了這緣故,他離開天上,來到世間,忍受罪人的頂撞,毅然走向耶路撒冷和十字架。他在約翰福章第十七章的大祭司禱文中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他惟一的動機就是顯明他對父的愛,以及父對他的愛。

我們在屬他的人之生命中也可看見同樣的情形。看看使徒們,特別是彼得,他曾經如此緊張,膽怯,貪生怕死,甚至不惜否認他的主。可是自從他受了聖靈的浸,真正認識了基督的愛之後,官府命令他停止傳講基督時,他如此回答,「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四20)。彼得認識了基督的愛,他就不得不告訴別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人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五14)。他無法抑制,基督的愛催促他,鼓勵他。沒有人比使徒保羅更忙碌,更活躍了。這不只是因為他天性好動,而是因基督的愛給他動力,使他對罪人存著無盡的憐憫。不論發生什麼,或被囚,或自主,他都得勇往直前,完成這事工,將神在基督耶穌里的愛告訴全世界。

這種經歷並不僅限於使徒。前面我曾提到親岑多夫,以及他有關「他惟一心愿」的論述。有一次他在觀看一幅基督釘十字架的圖畫,他禁不住說,「你為我作這事,我能為你作什麼?」這解釋了他後來的事業。從許多方面看,他可以說是海外宣道事工的創始者,早在倫敦宣教會及教會宣道社等組織成立之前五十年,他就已差派宣教士到格林蘭(Greenland)了。他對基督大愛的認識和「明白」,驅使他和許多同工前往異國作福音的先鋒。

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的一生事迹,最能彰顯他對基督大愛的認識。他認識到一個地步,你會發現每一次他對基督有非凡的經歷之後,他的講道就特別得著釋放,許多男女在他神聖的口才和對基督大愛的描述下被溶化、破碎。衛斯理查理知道得同樣清楚。他如此寫道:

以無盡神聖慈愛,

擴大,點燃,滿我心。

好叫我竭盡己力,

像你熱誠愛世人。

歷世歷代以來,各地方屬神的偉大僕人,都是同樣的情形。

或許現今教會和基督徒面臨的最大危險,就是未看清我們最緊急的需要是認識基督的愛,反而去花時間和精力組織各種活動。我們已經把活動本身當成了最終的目的。我們認為自己一定得忙個不可開交。我們企圖用世俗的方法作神的工,可是效果卻不彰。這也不足為怪。我們忘記了真正的動機和原動力。我們不應該只是為了責任而去作主工。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因對基督的愛而工作。不要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決定,或因為別人說信主之後一定得作主工而不得不去作。我們的動機不應該是為了使教會門庭若市。那與新約的教訓不符,連訓練信徒作見證、個人佈道也是如此。今天什麼事都講究組織,結構,結果給人一種印象,好像基督徒若沒有上過訓練課程就不能出去為主作見證。

針對這種現代觀念,惟一的答案是去發現過去世代,特別是第一世紀所發生的事。當時並沒有什麼訓練課程或測驗、文憑。早代基督徒,早代更正教信徒,清教徒,循道派信徒,他們的秘訣是,學會了基督的愛,並充滿了這方面的認識。人一旦心中被基督的愛充滿,你就不需要訓練他去為主作見證,他自己會去作。他會感覺到那能力,催促,動機;每一樣東西都已經在那裡了。如果一個人認為對基督大愛的認識是最重要的,而你卻告訴他這方面的認識是沒有價值的,是不健康的神秘主義,那麼你就是在說謊。那些替教會生活和歷史憑添不少光彩的神仆,往往是最能體認到這方面知識的重要性,並且花極多時間禱告、尋求他的面、享受他大愛的人。一個人若心中明白基督的愛,他在一個小時之內所作的,可以超過一個忙碌的人一個世紀所作的。我們要認識到,動機第一,而動機必須永遠是出自基督的愛。

讓我用一開始提出的問題作結束:你屬於那一個圈圈?你是否正努力要進入中心的那個圈子?也許你看過,每當有女王,總統,或顯赫人士出現在群眾面前時,總是會有一些人拚命往前擠,想排開眾人,得到最佳的視野。我們是否也同樣費心想進入最裡面的圈子?我們是否尋求神的面?培養對他的愛之認識?使徒為以弗所每一個信徒代禱,好叫他們「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當宴客廳的門向我們敞開,宴席已準備妥當時,而我們卻像乞丐一樣,流蕩在凄冷的街道上,那是多麼可悲啊!讓我們從聖經中尋求對主的認識,從閱讀歷代聖徒生平來累積這方面的知識。我們這樣作的時候就會發現,除非我們進入了最裡面的圈子,得見他的榮顏,我們的心絕不會得到滿足。

20.尋求明白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弗三18)

現在我們要來思考一個非常實際而直接的問題:我們如何得到這種認識呢?我想現在我們一定都急欲知道並經歷它。我相信有一天,我們到了天上,在榮耀中時,我們不單單會對所看見的景象感到訝異,並且會對我們在世上時的盲目更加驚訝。我們將看清自己以前是如何浪費時間,竟然容許其它的事來梗阻在我們和那最蒙福,最奇妙的經歷之間,而那經曆本來是世上每一個人都可能獲得的。為了這緣故,我才不憚其煩地一再強調這件事。

我可以依據新約的權柄說,基督徒若看清楚基督的真相,或多或少都會感到慚愧。使徒約翰曾勉勵早代基督徒要在這方面努力,好叫他們「當他來的時候,在他面前也不至慚愧」。聖經清楚教訓,審判也包括了信徒得獎賞;所以我們必須在這個教訓的亮光下思考這件事。一個人若以為只要被赦免了,得救了,確知自己會上天堂了,就一切妥當了,他會發現這種態度是與主的教訓相抵觸的。主耶穌要他享受得更多,並且要使用他去幫助別人,並塑造他成為一個典範,一個榜樣。所以除了個人的考慮,我們必須從下列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在符合這個榜樣上失職多少,就等於虧負了主自己多少。

新約常給我們的畫面是,神是我們的父,正如世上的父親常以兒女為榮,喜歡以愉悅的心和微笑注視著兒女,又盼望每一個人都重視他的兒女一樣,我們天上的父也喜悅我們,要向人表明我們乃是「他手所作」。他要藉著我們向其他人顯明他的慈愛,正如我們在討論第十節時所說過的。這一切理由使我們發現,我們也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那測不透的愛。這一類教訓在新約中數量頗豐。從某一方面說,以弗所書剩下的部分都是討論這主題的。使徒在下一章詳細地討論了一連串有關行為舉止的事,那是教導如何認識基督的愛最佳之方法。

我可以用幾個原則來歸納此教訓。首先是一個消極但非常重要的警告。我們千萬不能用機械的方式來思想這件事。我的意思是,不要以為只要我們作某些事,就自動的會享受到祝福。這種假定在屬靈生活里是不成立的。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屬靈生活里是沒有自動販賣機這一類東西的。另一方面,異端卻常具此特色。他們實際上說,你只需把錢幣投在機器里,拉開下面的小抽屜,就可以得到一塊糖果或一瓶飲料。這和新約的教訓大相徑庭。我們若用這種呆板的方式思想這些事,早晚會陷入失望中。

我不得不多作解釋,因為從我自己的經歷中,我知道這很危險,它是魔鬼設下的網羅。有時它是以下述方式發揮功用:例如你讀一個聖徒的傳記。那裡記錄他在作了多年基督徒之後,還不明白基督的愛,接下去他就述說他是如何明白的。可能有各種方式,譬如他尋求多年之後,有一天他隨手拿起一本書讀,忽然整頁紙似乎都被光照了,他體會神在直接對他說話,他一下子明白了基督那測不透的愛。這時你可能面臨到一個試探,就是想查出他讀的是那一本書,你也想找來自己讀,以為這樣作你也能得到同樣的經歷。可是你讀了幾頁,卻一無動靜。問題出在你的觀點太機械化了。既然聖徒能因某種方式蒙福,我若依樣畫葫蘆也一定會蒙福。

或許你聽人作見證說,他們聖經念了好幾遍,也未有特殊的發現,但有一天他們讀到某一章時,突然蒙了光照。可是你去讀同一章經文時,卻未有此經歷。這後面的問題是,我們忘了這涉及個人的關係,在個人關係的領域裡,機械的方法不但行不通,而且還可能成為最大的阻礙。我們不是在討論「它」,或某一種經歷;我們談到的乃是基督那測不透的愛。想到人類的愛,我們立刻會明白那是一種個人的、直接的關係,此處也是一樣。

一開始我們就得弄清楚,這件事完全在神手中,他照自己的心意,方式,時間,地點來賜下福氣。在這些事上,你無法作任何保證。我的意思是,你不能保證說你只要這樣作,就會得到那樣的結果。我們知道,即使在平常的人際關係中,這種觀念也行不通。一旦我們感到受人賄賂,或某人企圖控制我們,那一霎那所有情感和真正的感情都淡退了。屬靈的領域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可以說,書籍和靈修手冊固然有益,但也可能有危險性。魔鬼會利用它們介紹一些呆板的觀念,反而使我們遠離所要尋求的主。

論到積極的一面,我發現聖經有很清楚的教導。首先,我們確實可以把自己放在蒙福的道路上。我們無法命令或要求神賜福。神是照他自己的主權、意志和恩典賜下他的福。但我們可以像那個稅吏長撒該一樣。聖經記載撒該聽說主耶穌基督要經過某條路,他很聰明,就守在那條路上。我們也當效法他。主耶穌常經過某些路,他有幾條習慣的路線和方向。所以我只能告訴你如何在路旁佔好位置。把你自己放在蒙福的路上。我不能保證任何事,但我知道聖經勉勵我們應當作一些事。我也知道每一位以這種親密的、個人的方式明白基督大愛的聖徒,通常都遵行了這些吩咐。

第一個步驟見於第十六節。我們必須像保羅為以弗所人代禱那樣,不斷為自己祈求神,「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這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對於基督大愛的認識是如此浩大,可以震憾一個人;它是如此榮耀,甚至使人不勝負荷。我們還記得以賽亞和拔摩島上使徒約翰的經歷。另一個原因是,一旦我們開始努力,就會成為魔鬼全力攻擊的對象。

這是聖徒共有的經歷。在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像神兒子那樣受到嚴厲的試探。我們越親近他,就越容易受到試煉和試探。魔鬼最初會殫精竭慮去攔阻人成為基督徒,可是我們成為基督徒之後,他就改弦更張,企圖使我們一直停留在嬰孩階段,滯留在道理的開端,滿足於待在最外圍的圈子裡。一旦我們開始長大,發展,魔鬼就擔心了,因為我們成了基督的薦信。我們若長大成人,魔鬼的國度就受到了威脅,因此他拚命要拖住我們,訓練他的手下和勢力對付我們。

讓我引用這方面一位權威的話。他說得很正確,「浸禮之後,接踵而來的往往是曠野的試探。」當然他指的是主耶穌在約但河受了施洗約翰的浸,準備出來作彌賽亞的事工時所遭遇的事。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如今他裝備妥當,受了父的印記和聖靈的膏抹,去成就救贖大工。可是我們讀到的卻是,他旋即被聖靈引到曠野,四十晝夜受魔鬼試探。「浸禮之後,接踵而來的往往是曠野的試探。」一點也不錯。任何奮力走過這條路的人,都會發現此言不虛。我們越多尋求主的面和認識他的愛,就越熟悉「魔鬼的詭計」和「惡者的火箭」。不要忘了魔鬼的勢力是很強大的,我們若憑自己的力量對抗他,一定會敗下陣來。所以我們要求神,藉著他的靈,叫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又如使徒在以弗所書最後一章說的,我們必須「穿上神所賜的全副軍裝」。若沒有它,我們註定一敗塗地。你若尋求親近基督,魔鬼會使盡一切伎倆對付你,你也會對撒但的狡猾、詭詐產生前所未有的體認。

一個基督徒若不知道什麼是撒但的攻擊,他仍舊是基督里的嬰孩。魔鬼用不著去對付嬰孩,可是一旦你開始長大成為「少年人」,日益健壯,認識基督和他的愛,你就得預期會有試探臨到。從所有偉大聖徒的生平中可看見,他們一方面對基督的愛有榮耀的經歷,一方面也常意識到激烈的衝突,似乎地獄的勢力傾巢而出來攻擊他們。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所置身的領域與異端教訓所屬的那個機械的領域大不相同。使徒稍後在第六章說,「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我們是在步他的後塵,因他也曾受魔鬼的試探,而且其劇烈的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接下去要強調的是,我們必須尋求主自己。我的意思是,不要因為擁有關於他的理念和假設就滿足了。我要再強調一遍,一切教義,神學,知識,對基督徒而言都有絕對的重要性,但若停留在那個地步不前進,就是錯誤的。我們必須超越這一切,因為所有教義上的知識都是為了引我們認識基督這個人。正如我們已看過的,「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乃是那位教會史上最偉大的教義、神學老師——使徒保羅——最主要的心愿。我們若對教義一無所知,很容易成為虛假的神秘主義之受害者,不然就是一直在基督里作嬰孩。為了長大,成熟,變得強壯有力,我們需要對真理有所認識。但是這些知識應該引導我們去尋求對主自己的認識。

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你若思想過這一類事,就知道這中間的陷井。有時候一個人為了糾正一種錯誤的主觀論,而走到另一個極端,以致於變得過分客觀,結果使靈魂感到枯乾。任何一種極端都是錯誤的。福音的榮耀之處在於,它觸及到整個人,包括他的心思,情感,意志,也就是他的全人。人只要任何一方面有缺欠,就失去了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我強調說,只滿足於擁有關於主耶穌基督的概念和知識,卻不去認識主耶穌自己,這是極大的危險。你對思想、原則、觀念深深著迷,以致於讓它們阻隔在你和基督中間。有關他的教義反而使你看不見他。這真是可悲!我們中間恐怕有不少人長年都在這種光景中。這個網羅很可怕,要小心防範!它和虛假的神秘主義一樣危險,也和一直作基督里的嬰孩一樣危險。

我再說一次,我們要尋求主自己,而不只是尋求泛泛的基督徒生活經歷。感謝神,我們可以享受讀經,講道,禱告,唱詩,以及團契生活。要為這一切基督徒的經歷感謝神。可是當我們為這些感謝時,不要忘了,它們也可能具危險性。但不要因此而灰心。基督徒生活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特殊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屬靈經歷,他們只是憑心思接受某些事。顯然這是不夠的,但我們也必須說,要對經歷保持謹慎。我們在世上的生活也是一樣,每一個階段有它特殊的問題。兒童期的問題和青少年期的問題完全不一樣,青少年期的問題又和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問題大不相同。從表面上看,這個教訓似乎自相矛盾,其實並不矛盾。我們年歲漸增之後,就抵達不同的領域,也許在那個階段里我們必須作一些和早期完全迥異的事。基督徒生活的情形也是一樣。讓我說得更直接,更簡單一點。很多基督徒是活在「聚會」里,而不是在基督里。他們可能在屬靈經歷中感到某種不安和不喜樂,那正是聖靈在對付他們。可是他們並未遵照使徒這裡所指示的,去尋求認識主和他那測不透的愛,反而去追逐一連串的聚會。他們在聚會中感到很喜樂,回家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會好轉的。後來他們又開始感到不安,於是再去另一個聚會,重複同樣的經歷。他們可能每天晚上出去參加某種形式的聚會,以保持自己在喜樂的狀態中。他們等於活在聚會裡。

除了聚會,也有人靠書籍而活,我自己就有此毛病。我們很可能依靠書籍而過著次等的屬靈生活。我們覺得裡面不滿足,惶惶不安,我們的生命似乎未達到應有的水準,應該有更轟轟烈烈的發展才是,於是我們就去念一些書,譬如聖徒的傳記,或描述更高層次基督徒生活的書。我們讀得興緻勃勃,也頗受感動。雖然我們沒有書中所描述的經歷,但我們覺得很快樂,比以前好多了。很可能幾年下來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是倚靠書本而不是倚靠基督而活。我們可能活在從聚會聽來或書本上讀來的別人的經歷中,自己卻從未去經歷。由於我們感受到一點兒舒服,快樂,滿足,我們就不去尋求主自己了。

確實,我們可能誤用恩典的工具,只倚靠它們,卻未藉著它們去發現那位賜恩主。這一切是很微妙的。因為我們還不完全,而且魔鬼一直在施詭計。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原則:尋求主自己。基督徒生活並不是運用一連串的理念,哲學,也不是集合各種思想和觀念而已。它獨特的榮耀之處在,它不僅教我們去運用一個教訓,而且教我們去認識一個「人」,並在這光中與他同行。這是個人的,單獨的事。我們總是得把它放在前面。不要讓我們的屬靈生命被任何東西滿足,不論它們多麼美好,多有價值;直到有一天我們能說,我認識了基督,這時我們的心才能真正得到滿足。

在禱告的事上尤其如此。禱告真正的意思是與神談話,聽他的聲音,與他交通。這必然包括了個人的關係。我們對真正的禱告知道多少?我們很容易一廂情願的想,只要我們跪下來,思想一些好的事,或讓一些有關神的念頭浮現腦中,我們就是在禱告了。我相信神以他的憐憫,是願意接受這些的,但這不是真正的禱告。約翰說,「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他所謂的「相交」乃是指認識父神與子,並和他同行。

穆勒(George Muller)對禱告的認識比大部分的基督徒深刻。你會發現他每次禱告時,第一件作的事就是確定自己已體會到了神的同在。除非他確知神的同在,他不會輕易提出祈求。這是禱告勇士的秘訣。我們常談到穆勒驚人的信心,那固然是很偉大的信心,但他的秘訣不是他的信心,而是他認識神,知道如何與神談話。體會神的同在!你若不認識基督,就無法明白他的愛。所以使徒保羅告訴腓立比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使我認識基督」(三10)。我們必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體會他的同在,尋求主自己——不是他賜的福,不是有關他的思想和教訓。這些事固然有益,值得我們繼續尋求,但我們不可滯留在那裡。要透過它們,利用它們來尋求賜恩典的主自己。

接下去的原則是,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主耶穌基督住在我們裡面,「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此刻我們必須作的乃是記住主自己的話,「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三20)。這成為事實的時候,基督就在我們裡面了。有時候我禁不住會想,這可能是一個人所能經歷的最大轉變了。這是成聖的要素和秘訣;不是企圖獲得什麼,也不是努力要保持某種道德水準;這一切的秘訣在,知道他住在我們裡面,在我們心裡。使徒不只是指主耶穌基督,也是指聖靈。

我們學習聖經里偉大功課的速度是多麼緩慢啊!使徒在哥林多前書第六章論到身體所犯的罪時,他說,「你們要逃避淫行」(18節)。可是在指出如何作時,他並未滔滔不絕講一大堆泛泛的道德教訓,或高談犯罪的後果,或作任何概略的呼籲。他的方法頗不尋常。他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19~20節)。克服罪的方法乃是知道聖靈住在你裡面,你的身體是聖靈的殿。不論你用你的身體作什麼,都把聖靈牽涉進去了。「豈不知」!成聖的整個秘訣即在知道如何說出「豈不知」一詞。所以下次你受到試探,魔鬼前來引誘你犯罪時,你不妨停下來說,「豈不知?」這是無可思議的,不可能的!聖靈住在我裡面,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基督在我裡面。

我們要用這種方式對自己說話,把這真理運用在自己身上。由於我們未這樣作,才會落到今日的光景。我們要去尋求這位人子,知道他在我們裡面。他的話語是真實的,不改變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他已來,住在我裡面。這種認識決定了我的整個觀點和態度。

最後,採取了這些步驟之後,我們必須積極地尋求他的愛。使徒祈求,好叫基督徒都能知道這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明白了有關這榮耀可能性的真理之後,我們要去尋求主自己,尋求明白他的愛。我再說一次,普天下所有能見證說自己真明白這愛的人,都是尋求主自己的人。不但新約如此強調,舊約也是一樣。例如詩篇作者就時時流露心中渴慕認識神。詩篇第四十二,六十三,八十四篇即是代表。「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詩四十二1~2);「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你」(六十三3);「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里」(八十四10)。威廉斯(William Williams)的詩歌里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

請告訴我,你是我主,

賜我一個清晰確據;

除去一切黑暗疑懼,

消我困惑,平我憂驚。

我們若把在天然生命中所熟知所實踐的運用在屬靈生活里,我們的屬靈光景必然大為改觀。我們最渴望的事莫過於聽見所愛的人告訴我,他也愛我。行動還不夠,必須加上言詞。所以求神使我們確知,他以永遠的愛愛我。

21.預備迎接客人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三19)

我們已討論過,根據聖經的教訓,以及那些對基督的愛有豐富經歷的人之印證,雖然我們不能據理宣稱擁有這偉大的祝福,但有些方法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把自己放在蒙福之路上。記住這一點之後,現在要來看我們實際上當作的事。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去尋求賜福的主,而不是祝福本身。但有一些事是我們必須作的。我越來越相信,很多人在世上活了一輩子,卻從未認識基督的愛,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從未自一般的領域進入到特殊的領域。你必須從一般的領域開始,但它應該將你領入特殊的領域。你若讀到一本書,描述某種動人的經歷,你大感羨慕,情願舍下整個世界來換取這經歷,可能你卻未採取任何行動,這樣又有什麼用呢?我們必須像那個稅吏長撒該一樣,把自己放在蒙福之路上。

第一個原則是,規律地讀神的話語。神賜下話語是為了將他自己啟示給我們。從某方面說,聖經的中心目標就是啟示主耶穌基督。舊約和新約都是如此。記得主耶穌復活之後,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將自律法書、先知書和詩篇起,凡經上指著他說的話,都向他那兩個困惑的門徒講明白了(路二十四27、44)。聖經到處都可以看見有關主的話。有一首很熟悉的詩歌提醒我們,聖經是「屬天的基督畫像,是永活的道」。他不只見於四福音書,那裡描述了他在世卑微的生活,並且也在使徒書信里屢被提及。它們都提到他,都是有關他的啟示。所以你每一次翻開聖經,都可以找到他的蹤影。

我們也可能在讀經時一無所獲。你若只是呆板的讀經,或者只是虛應故事,為了交差而勉強去讀,就可能獲益甚微。你或者有些許的自滿和自義,認為今天已讀完該讀的分量了,但這不是真正的讀經。我們讀經時,每一分的智力都需派上用場,所有的能力習性都用得著。即使這樣還不夠;我們仍需要求聖靈的光照和啟示。每一次我們打開聖經,在尚未讀之前,應該先對自己說話,集中心思,否則我們可能一無收穫。不只是聖經,讀其它的書也一樣。我們可能把一本書攤在面前一兩個鐘頭,卻因心不在焉而一個字也沒讀進去。有時候你專心念五分鐘所得的遠超過你漫不經心一小時所念的。

沒有一本書像聖經這樣,需要我們運用所有的力量和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問自己這一類問題:我指望從聖經得到什麼?我為什麼讀經?我的目標何在?不要單單說,因為這是神的話語,讀了對我們有益。我們得超越此層次,對自己說:這是神的話語,他透過它與我們說話,這是活的道。事實上,歷世歷代以來,神不斷透過他的話語對聖徒說話。你若讀其生平,會發現他們都可以作見證說,他們讀聖經時經歷到了基督的愛,突然之間他透過一句特殊的話與他們相逢;他從聖經中走了出來,他們知道他在親自對他們說話。

我們若學會用一種默想、靜思的態度讀聖經,就會有同樣的經歷。然而沉思默想並非易事,要專心在所讀或所思想的事上,需要努力和操練。至於內在的省思更為困難。根據一般靈修手冊上所說的,聖潔生活最終的階段就是沉思。很少人作得到。所以我們若靠自己去明白基督的愛,會發現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神介入我們的軟弱中,他提供了我們他的話語,指示,教導。所以我們好好利用這資源,用來尋求神。

例如你讀到四福音書時,可以提醒自己那是他的寫照,為的是叫我們看見,他在世上時是什麼情形。然後提醒自己,如今他仍是一樣。我們必須立下心志去尋求他,尋求認識他的愛。換句話說,要以期待的靈去讀聖經。我們應該帶著迫切的心問道,他是否會親自對我說話,正如他透過聖經間接對我說話一樣?看過了聖經對他的描繪之後,提醒你自己,如今他還是一樣,「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那是在他復活之後見過主面的幾位使徒共有的驚奇發現。

啟示錄第一章對復活的主有一番描述。約翰在那裡告訴我們,基督在拔摩海島上向他顯現,他大感戰兢,直到主將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證明如今他雖然已在榮耀中,但他仍和以前一樣。要不斷提醒自己這一點,不要滿足於只對主耶穌存著模糊的印象。我們必須明白,他是「被殺的羔羊」,是曾受死如今卻「長遠活著」的那一位。因此我們要尋求他。神賜下聖經好幫助我們,我們必須把從中讀到的運用出來。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真正的讀經包括思想,默想,預備自己,以迫切的心尋求他,隨時隨地尋見他的面。

接下去當作的是禱告。稍早我強調過同樣的原則。我們可能花許多時間在禱告的姿勢上,卻未真正在禱告。因此「時間表」對許多人而言雖然很重要,但也可能很危險。此處再度看到屬靈的指示似乎自相矛盾,一方面教導規律和操練的重要,一方面又指出其中的危險。事實上,我們需要認識自己和自己的需要,以及在某些階段得避免的事。此外我們也需要傳道人的輔助。讓我舉例說明。現代的農業日益發現這原則的重要。你若想田產豐收,就必須作土壤分析。你先取土壤樣本,送到化驗室,他們會告訴你,土質的酸度太高,或者鹼度太高。然後你就根據此分析耕作農田。你若在鹼度太高的土壤里種檸檬,就會糟蹋了土地。如果你的土質是酸性的,就需要增加鹼度。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塊地的土質似乎有了改變。所以你不能說,由於第一次化驗結果是酸性的,你就一直需要增加鹼度。它可能會變得鹼性太強,最後你又得加強酸度了。這不表示你作事前後不一,自相矛盾,乃是表明你的聰明。你知道所對付的是生長的過程,而不只是一些統計數字和有機土壤,所以你要針對時機而採取不同的因應措施。對待人的身體也是一樣。你也可能過度糾正身體的酸性,以至於得了另一種叫作「鹼血症」的疾病,在這種情形下你得服用酸性的藥物,以平衡身體的酸鹼度。

同一個原則亦可用在屬靈生活的領域裡。一開始我們可能因為天生的氣質而懶散鬆懈。於是我們覺得有必要採用一個時間表。可是漸漸的,我們成了它的奴隸,最後別人不得不提醒我們忘掉時間表,好經歷更多靈里的自由。由於人的罪性,我們就不斷從一個極端掉到另一個極端。所以我們必須認識自己,察驗自己,省察自己,確定自己沒有喪失大目標,就是認識他和他的愛。

我認為與禱告相關的事情中,有一件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你打算作什麼,也就是聖徒所謂的「靜思」,意思是你對自己說話,談論你所正在作的事。我們最大的錯誤是,從不對自己談論自己。我們若不了解自己的情況,就開始跟神講話、向他禱告,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因為我們可能以完全不真實的態度來到神面前。我們可能覺得遭受到魯莽、不友善、不仁慈的對待;我們心中充滿了自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到神那裡,向他求一些事。只要我們停下來分析一下自己,誠實的對自己說話,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在極不堪的光景中,真正的問題是在我們身上,我們需要屬靈上的管教。這時,我們的禱告就會頓然改觀。我們在禱告之前必須省察自己,然後提醒自己將要作什麼。要反覆思想,並且要思想他,我們在天上的大祭司。讓我們與華滋一同說:

我們默想天上祭司,

他的恩典使我喜樂;

溫柔之情充滿他心,

夾著慈愛泉涌而出。

這樣作,並且明白了自己的真相之後,可以改變我們的禱告。我們應確切地尋求他,並期待他的回復。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感恩。我們讀到正討論的這一類經文,或者讀到那些認識基督大愛的人之經歷,或許會有一種衝動: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要不惜代價去獲得它,我必須禱告,不斷祈求。但這種態度有錯誤之處。就像一個小孩,不斷向父母求這求那,卻從不知感恩。我們得明白,神喜悅聽我們的感恩和讚美。所以使徒在勸勉腓立比人不要憂慮時曾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6)。在我們求神賜下新的福氣和益處之前,應該先為我們已經領受的獻上感謝。你若相信主耶穌為你死在十字架上,為此感謝他。你常常這樣作嗎?這是對我們信心最好的考驗。如果有人給了我們一個恩惠,我們會謝他。可是我們既相信主耶穌為我們死,究竟我們有沒有常常為此感謝神?你越多感謝他,越多表達你對他的愛,就越容易像保羅提到的那樣明白基督的愛。我們的禱告生活里包含越多的讚美和感恩,我們就越明白基督那測不透的愛。

顯然我們需要在一切事上討神的喜悅。用人的例子來說明就很容易明白 。我們若愛一個人,本能地我們就會想討他的喜歡。我們越取悅他,他就會越多表達他對我們的愛。就是這麼簡單。主耶穌自己在約翰福音里說得很透徹:「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十四21)。我們卻常常忘記這一點!我們很容易把生活分成幾部分。在閱讀聖經和一些好書,或聖徒傳記時,我看見自己的潛能,於是迫切的為此禱告。可是一旦我面臨困境和生活中的難題,我就把以前的期望忘得一乾二淨。我開始變得易怒,急躁,冷漠,不耐煩。我的思想又回到人的層次,並且開始作出一些不該作的事。結果是我的禱告一無價值。

聖經是一本很實際的書,它讓我們看見愛並不是一種模糊的情感。主耶穌告訴我們,要顯明對他的愛最佳之方式乃是遵行他的命令。我們若要認識他和明白他的愛,就必須竭力作他所吩咐的事。若是在這方面失敗,我們就別無藉口了。登山寶訓,使徒書信,甚至整本新約都是這樣教導的。所以我們當勤奮地遵行他的命令。從消極面說,我們要知道如何避免去作不討他喜悅的事。有些事是與他的本性格格不入的。有人說到「帶著基督同行」,我實在厭惡這一類的話。我們無法帶著基督同行。問題是我們若作了某些事,他究竟願不願意跟我們在一起。有些事是他肉身在世上時不曾作的,將來也不會作,因為那在他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聖經清楚警告我們,不可「叫聖靈擔憂」。不但對聖靈如此,對基督耶穌也一樣。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他,提醒自己:由於我們是基督徒,不論我們走到何處,或作什麼,基督都在我們裡面,聖靈也在我們裡面。你若切慕他大愛的彰顯,就要避免作你明明知道他不喜悅的事,他所憎恨的事,他不會住在它們裡面;這些事曾驅使他上十字架。當避免它們!

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個例子曾使我個人獲益匪淺。它只是一個簡單得近乎荒謬的故事,發生在我個人的生活領域裡,常常在我面臨這種問題時給我一些提醒。

我生長在一個偏僻的農村,村中的人彼此都很熟悉。其中有一個農夫的兒子,他狂熱地愛上了一個女孩子,想與她結婚,對方也深愛著他。但是他們必須克服一項障礙:這個年輕人有酗酒的習慣,他每周一次進城時,一定喝得酩酊大醉而歸。他的女朋友非常痛恨他這個惡習,已經聲明過好幾次,只要他沾一滴酒精,她就與他絕交。年輕人每次信誓旦旦,答應再也不喝酒了,可是不久又屈服在試探之下。如此有數年之久,整個村子都在觀望,想知道事情最終如何收場。幸好最後是喜劇結束:那個年輕人因為太愛那個女孩子,終於徹底戒了酒,兩人結了婚,婚後生活頗幸福。

這個簡單的故事說明了這件事的意義。那個年輕人面對的選擇是,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那個女孩子呢,還是到城裡與朋友喝酒作樂?他必須在兩者之間作一抉擇。他對那個女孩子的愛太深了,情願永遠放棄喝酒。所以他贏得了女孩子的芳心,她也願意以身相許。

有一些事情是主耶穌基督所憎恨所厭惡的,我們可以作一個合乎邏輯的推論:如果我們堅持作這些事,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我們就無權指望他彰顯他的愛。我再提醒你一次,你可以作一個對他大愛毫無概念的基督徒,但是你若想成為保羅期望以弗所人成為的那種基督徒,就必須不計代價地放棄一切他憎惡的事。這樣你就會發現,主在他自己的時機來臨時會向你露出笑顏,並將他自己和他的愛向你顯露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橫阻在我們和他之間的是什麼。捨棄它們吧!把它們三振出局!即使它們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你若心中知道那是你的攔阻,就必須予以剷除。「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太五29~30)。這是主自己的教訓。我們一方面要積極討主喜悅,一方面要避免作任何他聖潔的眼所不喜悅的事。這並不僅限於某一段時期,而是要經常如此行。

第四個原則是堅持地求,也就是專心的,全心全意的求。耶利米書說,「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二十九13)。重點在「專心尋求」。此外我們也在詩篇中讀到,「求你使我專心敬畏你的名」(詩八十六11)。詩人意識到他處境的艱難,所以求神打開他的心,好叫他能專心尋求神。記得主耶穌曾教導說,「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太六22~23)。

在這個領域,沒有什麼比「了亮」的眼睛更重要的了,那是指專心望著一個方向,把視野以外的東西都拋諸腦後,幾乎是一種偏執狂。這是許多屬神的聖徒共有的特色。或者採用主耶穌自己的教訓,記載在路加福音,那裡說到一位寡婦,懇切祈求那位「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的官替她伸冤。她一再前來喊冤,最後那個不義的官在不勝其擾之下,只好答應她。主耶穌基督說,我們也可以像那位不屈不撓的寡婦一樣,到神面前求。除了他,還有誰敢這樣說?切切地求是必要的。我們都準備好上路了,不要對一些偶發的感覺或偶然狂熱的努力感到滿足。我們得堅持下去,絕不輕言放棄。

我們必須變得多少像雅博渡口的雅各那樣。想想看那個危機四伏的夜晚;再過幾個小時他就得面對以掃。想像當時他心中的恐懼和不詳的感覺。他已把家人和牲畜送過河,現在只剩下他一人,突然有一個人出現,開始與他摔跤。雅各知道是神在對付他。他一直撐到黎明,最後他出道了一句萬世不朽的話,「你若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必須培養的——那種專註、懇切的精神能夠毅然說出,「我不容你去!」我們若如此作,他就會為我們成就各樣的事。至於時間的因素則完全讓神來決定。套用清教徒古得問(Thomas Goodwin)的一句話——「向神上訴!」效法那位寡婦對不義之官所表現的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精神。

這領我們來到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回應主的接近。我們所面對的是非常敏感、脆弱的事。就好像我們在神的高山上,空氣純凈清新,稍有變化即能立刻察知。回應他的靠近,意思是你留心他的腳步聲,豎著耳朵聽。我們往往太忙於讀經禱告,忙著作各種我們認為應該作的事,卻覺得什麼也沒發生。其實有很多事發生了,問題是我們太遲鈍,或者太忙碌,太疏忽,以致於對四周的變化渾然不覺。

主耶穌剛開始來時可能非常安靜、輕柔。聖靈曾被比喻作鴿子,那是所有鳥類里最溫柔的一種。那也是我們可稱頌的主之寫照。他並不是每一次都展現他全部的愛。他可能只顯露一點點。人類的愛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表達出來了。眼光可以凌厲嚴峻,也可以溫柔慈愛。眼睛短暫的一閃,可以述盡一切,帶來難以言喻的喜樂。主耶穌就是這樣對待我們。他是我們屬天的愛人;有時候他只是微微流露他的愛。所以我們要尋找愛的蹤跡。他的愛不是以一成不變的方式臨到的。他有各式各樣展現愛的方法。不要輕看這些小事。

一旦你感覺到他愛的指示,即使是極細微的動靜,也要立即回應。例如你在讀一本書,腦里並未想什麼特別的事,突然你感到有一個感動想要禱告。這時最明智的作法就是立刻放下書本,不管它多麼吸引人,然後開始禱告。不要想讀完那一章再禱告。你若這樣,就會發現最奇妙最榮耀的一刻已經過了,再也無法挽回。你感覺他愛的輕微跡象時,就要立刻回應他,作他要你作的事。這樣你會發現他常常向你顯現,愛的表示會越來越清晰,明白。有一天,它將在能力和權能中發出榮光。正如寇佩爾(Wil-Liam Cowper)所說的:

有時信徒正吟唱,

忽然驚見大亮光;

是我救主從天降,

乘著醫治的翅膀。

讓我們留意雅歌第五章第一至第六節的警告:

我妹子,我新婦,我進了我的園中,采了我的沒藥和香料,吃了我的蜜房和蜂蜜;喝了我的酒和奶; 我的朋友們,請吃,我所親愛的,請喝,且多多的喝。

這裡我們看到一個新郎,前來敲新婦的門,可是她的反應卻是:

我身睡卧,我心卻醒;這是我良人的聲音。他敲門說,我的妹子,我的佳偶,我的鴿子,我的完全人,求你給我開門,因我的頭滿了露水,我的頭髮被夜露滴濕。我回答說,我脫了衣裳,怎能再穿上呢?我洗了腳,怎能再沾污呢?

她的良人在門外,甚至求她開門,但她太疲倦了,懶得起床,沾濕腳去開門。她當然想見他,可是在那一刻她覺得不方便開門接待他。「我身睡卧,我心卻醒。」她認出他的聲音,但她不願麻煩起身。這個故事繼續下去:

我的良人從門孔里伸進手來,我便因他動了心。我起來,要給我良人開門;我的兩手滴下沒藥,我的指頭有沒藥汁滴在門閂上。

她以為一打開門就會看見他,享受他的愛情。誰知道結果卻是這樣:

我給我的良人開了門,我的良人卻已轉身走了。他說話的時候,我神不守舍; 我尋找他,竟尋不見;我呼叫他,他卻不回答。

雅歌繼續描述她如何尋找他。她立刻出門,走遍了大街小巷。人們粗魯地對待她,打她,但她依舊到處尋找他。感謝神,他並未永遠棄絕她。他只是教了她一個重要的功課:每一次他臨近時,要抓住機會,立即回應。不要遲延,不要耽擱。為每一個細微的指示感謝他;跑向他,接納他,回應他。我們若回應他每一個訊號,他會越來越頻繁地臨到;我們也會發現自己浸浴在他的面光中,享受他的擁抱,啜飲他榮耀、永存的愛。

這裡我們發現自己正置身在一個非常敏感、精緻的氛圍中。願神以他的靈,智慧,悟性充滿我們,好叫我們能警醒,對他的臨近保持敏銳,絕不要因為認不出他的臨近或拒絕他而遭到他的斥責。別忘了他對你說的話,「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但願我們靈魂的屋子裡不至於嘈聲喧天,以致聽不見他敲門的聲音。但願我們不叫世界的聲音遮蓋了他的聲音,以致於讓他在門外枯候。讓我們留心注意他的臨近,隨時預備好,側耳聆聽他的腳步聲,渴望他的來臨。若是這樣,他必然會來到,將他自己向我們彰顯出來。

22.「神一切所充滿的」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三19)

現在我們要討論的這句經文,曾被人描述為「禱告的巔峰」。顯然不論是在禱告或經驗的範疇里,都沒有比它更崇高的境界了。我們已一路跟隨著使徒保羅,觀察他如何在這段禱告中一步步上升,好像在攀登一座高山。他越爬越高,終於在此處抵達了頂峰。他對以弗所人的期望,他對他們的看法,甚至他對基督徒的信心和基督徒在世生活的潛能之解釋,都在逐步升高,一直到這裡,終於抵達了最高峰。

他對以弗所信徒目前的光景並不滿足。他們原先是外邦人,遠離了基督,沒有神在他們的生命中,如今他們得與神親近了,他為此感謝神。但他並未滿足;這只是一個開端,而不是救恩的全部。他被召分別出來,「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可是他們知道得仍相當有限。他們有了最基本的原則,和基督道理的開端,但也僅止於此。他要他們明白,還有更崇高,更偉大,更無窮盡的可能性存在著;不但如此,他也切望他們有分於此,能夠享受得到。所以他把這個禱告一步步升高;此處我們終於到了一切的頂點,極致,最高峰。

有人說得很恰當,「一個人要變得完全,必須他整個人充滿了神。」此處使徒就是為他們的完全而祈求。禱告的每一步驟彼此之間的連結是很重要的。我們注意到這句話有兩個字:「便叫」,意思是「為了叫……」。他盼望他們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為了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他們(我們也是如此)。

聖經中沒有別的經文這句話更驚人了。此處我們面對的是經驗之極致,一切教義的頂峰。所以我們必須帶著一種敬畏的心,和不夠的感覺,以及迫切的期待前來。能夠觀察這一句特殊的論述,實在是極大的特權。當然,若靠著我們天然的心思,根本不可能完全明白它。以弗所書已經多次提醒,我們若要使用自己的悟性,它就必須先被聖靈光照。對於某些自詡講究實際,只看重基督徒信仰之社會、政治、文化價值的基督徒而言,這樣說似乎貶低了我們內在的光景,情緒和經歷。其實抱著這種看法的人,正顯示他們的眼睛尚未被光照。正如我們稍早看過的,他們沒有看清楚一點:從歷史的角度而言,世界上最熱心致力於解除人間疾苦的人,乃是那些對「神一切所充滿的」認識最深的人。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一點上,好叫我們也能被神使用,減輕一些人世間的愁苦,悲劇,和憂傷。真正講究實際的人,不僅異於空談者和理論家,並且和使徒一樣,認識到神的豐富。他們是人類所知最能造福世界的人。

在討論這節引人矚目的經節時,我們照舊先從消極的面著手,因為那些盲目、屬血氣的人往往對它產生許多誤解。我再強調一次,我們不是討論錯誤的神秘主義。有一些虛假的神秘主義完全誤用、誤解了這節經文。例如有些人談到我們可能溶化、迷失在神裡面。某些東方的宗教即如此主張:所謂最終的救恩乃是被神所吸收。你喪失了自己的個別性,而併合在永生神裡面。但那不是「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這句話的含義。「泛神主義」(Pantheism)也誤解了這句話。它教導說,神在每一樣東西裡面,所以從某方面看,每一樣東西都是神。雖然這與前述那種東方宗教南轅北轍,但它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神和人之間的分野已經喪失了。你在聖經裡面絕對找不到這種教訓,聖經總是在神與人之間划出清晰的界限。根本沒有「人與神同化」,或「神存在於萬物中」的說法,那是與聖經的主要信息,特別是使徒保羅的教導和作品相抵觸的。他亟力駁斥這種說法,歌羅西書第二章即是一例。當時和現今一樣,有所謂的神秘宗教,使徒不得不奮力抵抗。當時有一種教訓,說到人和神之間有一連串的等級,人能夠逐級上升。保羅斥責這類教訓,稱之為「理學」,和「世上的小學」。

另外有人認為,這節經文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修辭學上的誇張法。他們甚至主張,保羅講得太入神,以致於有些話不加思索就衝口而出。我們講話時確實可能因講得太快而不多加思索。任何一位講員或作者都可能在未認真思考一些詞句的含義之前,就冒然地使用了它們。常有人如此批評保羅,其實這種批評並不正確。我們越分析他的話,就越容易發現,他在寫下這一類句子時,即使被其中的榮耀和崇高感動,也未忘記它與前面的話彼此之間的關係。他也不會為了炫耀口才而誇大其詞。他仍在建立他的論證,仍保存其中的邏輯性,也未放棄整個架構。他仍保持著最高的目標,他前面所講的一切都必然會導向此巔峰。使徒從來不會咬文嚼字。他的口才是渾然天成,而不是刻意營造的。那才是口才的真正本質。使徒並不留意文章的形式,也不故作驚人之語以博人注目。他既不是職業的修辭學家,也不是專業的文學家。

我要提到的最後一種誤解是,有人認為使徒真正為以弗所人祈求的是,叫他們能得到並享受神所賜給我們各樣的福氣,所以他實際上是說,「便叫神所賜給基督徒一切的福氣都充滿了你們。」我也反對此種說法,它等於是在開倒車。在談到基督因我們的信住在我們心裡,以及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我們能夠直接或間接地認識他的愛之後,再單單提及基督徒生活的福分,未免多此一舉。使徒從來不這麼作。不!現在他已來到向上攀升的最後一步。他已抵達頂點,站在神救恩計劃的最高峰,再也沒有更高的地方了。他的論述不可能又降回到一般的福分這層次。他所說的就是他心中想的,我們確實能「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我們。

所以還有什麼比明白使徒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更重要的呢?很不幸的是,欽定本的翻譯多少誤導了人,因為它使用了「以」這個字——「便以神一切所充滿,充滿了你們。」它容易給人一種印象:我們人類是可能用神所充滿的來充滿我們。但使徒並未這樣說,稍後我會再多加解釋。一般人都同意最好的譯法是,「便叫你們被充滿,以達到神一切所充滿的。」這樣可以避免前述的錯誤。

顯然一個人不可能包含神一切所充滿的。可是在歷史上,有些教會卻過度狂熱,他們聲稱擁有神一切所充滿的;其實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往往會導致不幸的後果。魔鬼常常在一旁窺伺,他不是想拖住我們,使我們遠離真理,就是在我們進入真理的範圍之後,慫恿我們要求這要求那,以致於變成狂熱分子。宗教狂的意思是,我們在真理上和信仰上失去了平衡,造成可悲的結果,使教會蒙受巨大損失。不論是對基督徒或非信徒而言,要一個人像神一樣,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人最初犯罪就是因為聽了魔鬼的建議,他暗示說,人也可以變得像神一樣。創世記第三章記載得很清楚,「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4、5節)。換句話說,魔鬼暗示他們,神對人不公平,故意把他們壓在下頭,但他們若吃了這果子,就會變成神,與神同等。

或許我們可以從神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傳統上,基督徒的教義和神學通常教導說,神的屬性可以分成兩部分,有的屬性是不可傳達的,另外有一些屬性則能夠傳達給人。這兩者的明顯區別有助於我們明白「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這句話的含義。如果說神的全部都住在我們裡面,那麼神是什麼樣子,我們也如出一轍了。可是神那一部分不可傳達的屬性立即顯出這是不可能的。

神不可傳達的屬性是什麼呢?首先是他的永恆性。神是永存的,「從亘古到永遠。」顯然那是不可傳達的,是單單屬於神的。另一個屬性是不變性。神不會改變,他永遠是一樣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一17)。人不可能這樣。然後是神的無所不在性。神同時存在於各處。神在天上,在地上,在每一個地方。詩篇第一百三十九篇把這個真理表達得很透徹。顯然這屬性是不能傳給人的。然後我們想到神的無所不知。他知道一切;宇宙間沒有一件事是他不知曉的。然後是他的無所不能;神的能力是無窮的,絕對的,沒有任何限制的。當然,它不能傳給人。

另一個更奇妙的屬性是,神是絕對可稱頌的。他是「永遠可稱頌」的神(林後十一31)。這又引我們到他的榮耀前。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個屬性一直貫穿在其它一切屬性中。神的威嚴和大能都是榮耀的。聖經不斷提到「榮耀的神」和「神的榮耀」。那是指他的完全,威儀,華美。「從來沒有人看見神」(約一18)。「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這是因為神太威嚴,太華美了。即使是摩西,他渴想見到神,但卻被告知他不得見神的面,只能見他的背(參見出三十三20~23)。那些見過神的人,通常都有被擊垮的感覺。拔摩島上的使徒約翰就曾「仆倒……像死了一樣」(啟一17)。那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榮美和威嚴。這些是神主要的屬性,顯然都是無法傳達給人的。所以我們不能把這節經文解釋作,神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住在人裡面。腓立比書講到主的道成肉身時,對這一點有很清楚的解釋,那裡說他「自己卑微」,以成為人的樣式(二5~9)。

神另外有些屬性是可以給人的,並且因著神的恩賜已經賜給人了。其中一個屬性是聖潔的。神是聖潔的,他也吩咐我們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一16)。所以聖潔可以傳達給人。此外還有公義和公平。救恩最中心的榮耀是,「從神來的義」如今透過主耶穌基督賜給人了。神其它可以傳達的屬性包括善良,愛,憐恤,慈愛,忍耐,信實。保羅在加拉太書里作了一個歸納,他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五22~23)。神可傳達的屬性表現在人身上,就成了「聖靈所結的果子」。

現在我們開始對這句話的意義有了一些觀念。當然,我們不要從絕對的角度來看,但是從某方面說,也必須由字面看。它不僅指神所賜的福,也指神自己的豐富實際傳達給人。現在問題來了,這些如何成為我們的呢?使徒為什麼祈求神,叫以弗所人及所有的基督徒都能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不要忘了,這一切是在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里,並藉著他完成的。因著他的道成肉身,和他為我們所作的,這一切才能實現。換句話說,保羅所提到的豐富,是藉著基督住在我們心裡,以及我們對他大愛的認識,而成為我們自己的豐富。

使徒是多麼小心翼翼地建立他的論證啊!他已經祈求基督因著我們的信住在我們心裡,因為若沒有他的內住,我們根本不可能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一旦基督真的住在我們心裡,我們開始認識他的愛時,神的豐富就開始進入我們裡面。

有幾處經文可以用來說明這一點。例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說過,「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十四23)。這裡的說法很類似。請留意幾個不同的階段——「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父與子)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父與子!這話有關聖靈,就是將要來之保惠師的教義,有密切的關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里預言可能發生的事。保羅說,如今就已經實現了,已發生在他身上,他祈求神叫以弗所人也能經歷。他說,首先我們必須靠著聖靈使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然後基督因我們的信住在我們心裡,父神就會應允用他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我們。約翰福音第十四章說的也一樣。我們還活在世上時,就能想到,並且仔細看到這奇妙而榮耀的真理,豈不令人驚訝嗎?我們不是在討論抽象的神學,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事。使徒但願基督徒能夠明白經歷這一切。

這些成為可能,是因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基督因我們的信住在我們裡面。於是神一切所充滿的就因著這信而在我裡面。使徒在歌羅西書里提到主耶穌基督時說,「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一19)。稍後他又說到主,「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裡面藏著」(二3)。神一切的智慧和知識都在基督里藏著。然後他又進一步說,「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二9)。

語言多麼薄弱啊!人類的心智和悟性又是何等微不足道啊!可是真理就在這裡!看看拿撒勒人耶穌!他肉身在世時,看起來與常人無異。他有實際的身體,那不是一種幻象,而是和我們一樣的血肉之軀。然而,「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神的全部都在他裡面。或者翻到希伯來書,作者告訴我們,「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喻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喻我們。」他接著描述這位人子耶穌,「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神榮耀所發的光輝!神本體的真像!那不只是一個形體,而且是真像,是神的榮耀和本體所發出的光輝。

因此保羅這裡提出的教義是,「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接著自然是,他若住在我們心裡,神一切的豐富也就住在我們裡面。這是神對我們所存的旨意。保羅在羅馬書里教導說,「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我們應該「效法他兒子的模樣。」

即使沒有別處經文的支持,這個教訓單單在以弗所第四章里就已經很清楚了。使徒在那兒說,神賜下的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11~13節)。這是基督徒信仰的本質。不是停留在悔改相信、知道罪得赦免的階段,而以此自滿,終其一生待在這個階段里。它的意思是,進入更深的境界,發展到基督長成的身量。我們若要把握它,就必須操練我們所有的能力和心思。若缺乏任何一項,而我們仍以為滿足,那我們就是基督里的嬰孩,不配享有這榮耀的福音。

使徒在以弗所書第四章里再度告訴基督徒,他們在這樣的亮光下,應該「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或者說「有真理的聖潔,」就是神自己的聖潔。這是使徒教導聖潔的方法。你若不明白教義,就不可能聖潔。教義是通向聖潔的直接鑰匙。只有當我們明白了基本的真理之後,我們才能遵行討神喜悅的行為方式。

最後我們要來思考這些是如何實現的。答案見於新約有關信徒與基督聯合的教義里。我們是「在基督里」;基督也「在我們裡面」。不要企圖想通這一點,因為它根本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新約告訴我們,我們是與基督聯合的,我們「在他裡面」。使徒在以弗所書第五章里說,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就是他的骨他的肉」(30節小字)。這裡指明了聯合的本質。為了有更清楚的了解,讓我們翻看聖經中一些最榮耀的句子。使徒約翰在他的福音書序言里說,「從他豐滿的恩典里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一16)。主耶穌肉身在世時,也教導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十五5)。這就是聯合的關係——葡萄樹與枝子。這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如何才能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一章提到教會時已經說過,「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23節)。

所以神一切所充滿的能住在我裡面,正如葡萄樹完整的生命存在於每一根枝子里一樣。樹液中蘊含的葡萄樹之豐富,本質,生命,以及使一棵葡萄樹所以成為葡萄樹的元素,同樣也存在於枝子里。由於這種組織上的聯合,葡萄樹所有的一切也都在枝子里。

或者以身體為例,這是保羅常常引用的比喻;我們可以說,我所有的生命要素也都存在於我的手指頭裡面,因為各個肢體之間有活潑的連結。我身體各部門並不是鬆鬆地掛在一塊兒;它們都是活生生的肢體,我的血液通過手指,就像通過我的頭部一樣。我頭部所有的一切也在我的手指裡面,因為它們彼此之間有組織上的連結。所以我可以說,我頭部所充滿的,也充滿了我的手指。從某方面看,我生命的全部並未存在於我的手指頭裡。沒有手指頭,我照樣可以生存;然而只要這隻小指頭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我的生命、我的一切就在它裡面。

換句話說,要明白神的豐富如何在我們裡面,我們就必須放下有關「量」的觀念,只想到「質」的方面。基督若在我裡面,那麼「神本性一切的豐盛」也在我裡面,也就是那種生命的質在我裡面。至於它的「量」,會因人而異,即使在同一個人裡面,也會因時而異,但是我們都能領受到它的豐富。

有一次我聽到一個例子,相信有助於叫我們明白如何得到這種豐盛,並且得的更多。這就好像吹氣球。你把氣吹入一隻氣球里,你可以說它裡面裝滿氣了;然後你又吹進一些氣,它仍然是充滿了空氣,只是氣球更大了一些。或者你拿來一個瓶子,盛滿海水,你可以說那隻瓶子被海水充滿了。然後你又拿來一個大水箱,在其中注滿海水。瓶子和水箱都被海水充滿了,但它們的容量有異。小瓶子和大水箱同樣具備「海水充滿」的特質,只是所容的加侖數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在恩典中長進」和在對主耶穌基督的認識上長進,也是同樣的情形。那不是說,由於我們都被神充滿了,所以我們都一模一樣了。那也不是說,我們都有同樣的恩賜。使徒在下一章里說,恩賜有許多種——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等等。恩賜不同,恩典也不同。但神總是一位,神一切所充滿的若在我們裡面,我們就成為一,但並不表示我們在每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

基督徒可以分成兩種,其中一種天資聰穎,另一種則平凡無奇,沒有什麼突出的恩賜。感謝神,後者也和前者一樣可以被神的豐富所充滿。這種充滿不會突然之間把一個普通人變成天才;他也不會突然變成一個傑出的作家或演說家,或出色的傳道人。他從前的恩賜仍舊存在,就像他的嗜好與能力一樣。可是因為基督在他裡面,因為他與基督的關係,他就和別人一樣能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重要的不在於量,而在於我們與基督的關係之質,以及我們對他的愛之經歷。這是超越恩賜與能力之範圍的。

最後容我提醒你主自己在登山寶訓中說的話;他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當時他是在論到愛,論到愛仇敵,善待那恨你的人。他說神也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效法他。這不是說,我們馬上變得具有神性,不再像人的樣子。我們不會變成永存的,不滅的,絕對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人。但神的豐富藉著他可傳達的屬性進入我們裡面,我們就能像神對待罪人那樣對我們的仇敵顯露同樣的愛。這是我們應當尋求的,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像保羅為以弗所人禱告的那樣,每天為自己禱告,直到我們有一天能「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23.經歷神的豐富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三19)

我們繼續討論這個重要的主題時,我要特彆強調一點:不要忘了我們正在探討的是一件非常實際的事,而不是什麼模糊,抽象,神秘的思想。使徒保羅是以傳福音者,教師,和牧師的身份寫下這些字句的;他無意向以弗所人提出一些神秘的,或有趣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他也不是為了刺激他們去作教義上的辯論;他寫下這卷書信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上能對他們有所幫助。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件非常實際的,具體的事。我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比它更實際的了。我個人相信,保羅為以弗所人的代禱是當今基督教最迫切,最符合實際的事。

我甚至擔心,教會可能根本未理解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有一種很奇怪的想法,認為「實際」就是沉緬在我們自己這個層次的活動里。這不是新約的教訓。我們若真正想為神,為基督作一點事,那麼根據新約的教訓,我們不能立刻開始行動,必須先確定自己已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領受了隨之而來的能力。當然,使徒保羅是教會歷史上作工最多的人,但不要忘了他出來服事之前,曾在亞拉伯住了三年。他並沒有一信主之後就立刻開始行動。他並未採信現代人的口號:「給初信者一些事作!」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在亞拉伯!可是他一旦從亞拉伯出來,就充滿了神的豐富和能力。這解釋了為什麼他的事奉大有能力,並且成果驚人。

歷代以來,在神其他的僕人身上也可以看見同樣的情形。衛斯理約翰在一七三八年之前,可以說是全世界上最忙碌最活躍的人;另一方面他的生活卻是一敗塗地。但是後來他在英國倫敦有了一次特殊的經歷,當時他的心「奇妙的溫暖起來」,他的整個事奉起了變化,不久之後他成了最有能力的佈道家。他遵循的是新約的模式。他意識到自己缺乏能力,特別缺少像某些莫拉維(Moravian)弟兄會成員那種對基督的認識,他感到必須暫停講道;一直到他有了罪得赦免的確據之後,神才開始重用他,成就非凡的事。

所以我認為沒有比這種經歷更實際的事了。真正講究實際的人並不是忙碌、興奮、來去匆匆的,乃是那些被聖靈所使用的人。但願教會能認識到這一點!教會需要這類的復興。只有當教會被聖靈復興時,她才會成為大有能力的教會。我們若一直信賴自己的才幹和行動,就會徒勞無功。教會需要被神充滿,這樣才能帶出實際的行動來。

最近我讀到一段話,似乎對現今基督徒的光景作了一針見血的評估。那位作者寫道:「宗教好像是生命中的背景,很少被人用到,也很少被檢視。」他指的是那些仍待在教會裡的基督徒。他們的宗教信仰只是生活的背景,而不是生活的重鎮和中心。他又繼續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宗教就像緊急時才撥的救護車專線一樣。」讓我們每一個人自我反省。這些事在你的生命中占著什麼地位?基督徒真理是否只是一些你在病痛中或親人重病時,或失業,突發的災難臨到,或躺在臨終的病床上時,才會想到的?它僅僅是你生命中的背景嗎?其實它不應該被放在這樣的地位上。基督徒的信仰不是你跌倒時墊在後面的墊子。它也不是你遭遇困難時呼救的急診中心。它不應該是「很少被用到的」,也不是「很少被檢視」的。我們明白什麼是「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什麼是「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我們是否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好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我們?我們關心這些事嗎?它是否居我們思想的中心地位?基督徒信仰在我們的生命中占著什麼地位?它只是我們禮拜天才記得,其它日子就忘得一乾二淨的東西嗎?或者它是我們生命,存在,和一切活動的終極目標?保羅的禱告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作到這一點,好叫我們認識神一切的豐富。

但是它實際上的意義是什麼?前面我們已從神學的角度探討過了,現在則從實際的觀點來看。一個認識被神充滿是什麼意思的人,是怎樣的人呢?首先,那意味著神在我們裡面,管理著一切。確實,神必然要管理我們整個生命。他控制我們的思想,感覺,以及外面的活動。你想到人時,就一定得想到這包括了心思,情感,意志。我們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意思是神正管理著我們的心思,就是認知的範圍;情感,包括感覺和知覺;以及意志的範圍,包括外在的行動,以及我們一切的活動。

這裡最主要的意思是,我們的思想被神,被神的心意所管理。聖經有幾處經文指示得很清楚。例如保羅在羅馬書里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請注意保羅提到「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的心思絕對不能任意馳騁。根本沒有「自由思想」這回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我知道有些學派主張人的心思是自由的,那只是他們對於陷在罪中的人存著可悲的幻想。由於犯罪的結果,人天然的心思總是被世界和世界的觀點所控制。一個非基督徒和一個基督徒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心思受世界控制,基督徒的心思則被聖靈「更新而變化」。結果是,基督徒能用屬靈的方式思想,這是他先前作不到的。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里對這個真理有很清楚的解釋。他說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他又說,「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屬血氣的人不能領受,也不明白,「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然後他又加上,「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二11~16)。使徒的意思是,我們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基督因著我們的信住在我們心裡,我們就「有基督的心了」。使徒聲稱這是必然的後果。

換句話說,保羅是指一個人若被神所充滿的充滿了,他就能用屬靈的方式思想。基督徒生活最榮耀最動人的地方,莫過於它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形態,事實上他整個思想的方式和方法都改變了。我們是否能清楚分辨屬血氣的思想和屬靈的思想之間的差異?基督徒不僅是有一個新的觀點,並且有新的思想形態。要試驗我們是不是基督徒,最好的方法是看我們對於此處討論的這段經文如何反應。我們覺得它很奇怪,或覺得它正擊中我們的要害?使徒用屬靈的方式思想,他不是憑人的思想或字句寫下這段話,乃是憑著聖靈的引導。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屬靈的。當然,若沒有更新而變化的心,我們就會看這些事都是愚昧的。哈威迦爾(Frances Ridley Havergal)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很愉快地說道:

收我此生作奉獻……

她在另外一節中又如此表達:

收我聰明並才幹,

前來作成你心歡。

這種事很難用言詞表達,可是整個思想的模式基本上是不同的。它與政治及哲學的思想有異,本質上那是屬靈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有才幹的,能夠用屬靈方式思想的人,他對聖經的領悟遠遠超過一個滿腦子知識卻無屬靈悟性的人。基督徒的信仰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思想方式。一個在基督里的新人,必然有一種屬靈的知覺和直覺,足以使他明白並遵行屬靈的真理;而對那些屬血氣的人、非基督徒而言,這些真理卻是毫無意義的。

第二個受到神管理的,乃是我們感情的部分,它包括了人的感覺。這也同樣是無可避免的。一個有神的豐富內住的人,必然也被神的愛所管理。這在主耶穌自己身上尤其明顯。一旦他住在我們裡面,這也就成了我們的特質。他一再重複說,他來到世上不是行自己的意思,乃是為了討父的喜悅,為了榮耀父神。他將要離開世界時曾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約十七4)。換句話說,一旦神管理著我們的心,我們就不再被己所管理。當神的愛進來時,己的愛就出去了。一旦己的愛出去,神的愛進來,我們就會開始愛其他的人。

關於這個真理,最醒目的例子莫過於司提反的殉道。他曾受到不公平的控告,並被眾人用石頭打死,但他臨終前卻如此禱告:「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七60)。他已經完全沒有自己了,所以他才能像主耶穌一樣,為他的仇敵代禱;他能愛自己的仇敵並祈求神憐憫他們。我們在使徒保羅身上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精神。他在哥林多前書里說到,「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四3)。這中間的改變何等驚人!從前他對別人的批評論斷非常敏感。他論斷別人,卻不願意自己被別人論斷。可是如今卻完全改觀了。為什麼?因他被神的愛充滿了。從前對己的珍愛和顧惜都消失了。他如今被神管理,所以他所關心的不再是人家怎麼說他,怎麼看他,而是人家怎麼思想神和主耶穌基督。

此外,我們的意志也和我們一切的行動與活動一樣,受到神的管理。主耶穌如此說到他自己:「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六38)。神兒子並未堅持自己的特權;他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放下自己的意志,凡他所言所行的,都是由神的旨意來決定。

使徒保羅也是如此。使徒行傳里有一段動人心弦的文字,描述他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辭行。當時他正要前往耶路撒冷,他說,「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什麼事;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二十22~24)。他個人的意願完全消失在主的旨意里。

收我意志永屬你,

從今不再為自己。

這是保羅的禱告,神也應允了。使徒行傳稍後的部分里,我們發現他又重複一次先前他對以弗所長老說的那段話。當時有幾個朋友勸保羅不要去耶路撒冷,因為他們知道那裡的人會苦待他。但保羅回答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二十一13)。他沒有個人的意志,因為已經被主的旨意所吸收了。他降服自己的意志,消失在主的旨意中。他的心思意念完全被主耶穌基督的旨意所管理,這位主基督是因著他的信住在他心裡的。

這一切乃是被「神所充滿的充滿了」之後必然的結果。衛斯理查理的詩歌對此有無與倫比的描述:

給我移山的信心,

使高山夷為平原;

給我童稚般的愛,

渴望重建你家室;

我被贖靈魂渴望,

讓你大愛來征服。

我願贖珍貴時光,

只為一個目的活:

傾盡我一生年日,

尋找未得救靈魂;

我的使命足證明,

只呼吸救主大愛。

我的才幹與恩賜,

全交與你賜恩手;

讓我一生傳你道,

為你的榮耀而活;

用所度過每一刻,

來宣揚罪人良友。

以無盡神聖慈愛,

擴大,點燃,滿我心;

好叫我竭盡己力,

像你熱忱愛世人;

領他們到你懷中,

因你為羊群捨命。

衛斯理查理在這首詩歌里,以動人的詞句告訴我們他如何為自己禱告,正反映了保羅為以弗所人的代禱。當神的豐富住在我們裡面時,我們的心思,情感,意志,就被主耶穌基督所征服,控制。

其次,一個被神的豐富充滿的人,他每一個屬靈的目標和本能都滿足了。我們重生的那一刻,新的生命原則就注入了,我們開始有分於神的本性;新的本能,新的渴望,新的目標,新的目的滋生了。它們開始在內心深處攪動,我們急欲目睹其實現,它們也逐漸得到應驗和滿足。例如我們有了新生命之後,就開始渴望認識神。我不是指知道神,而是指認識他。正如詩篇作者所言,「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詩四十二1~2)。我們熟悉這種渴望嗎?保羅說,「使我認識基督。」「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他不是抽象的,理論上的認識,使你能與人辯論有關神的事,乃是指對神有一種親密的,直接的,真正的認識。

神的每一個兒女都應該多多少少有這種渴望。他們仍然對其它種類的知識感興趣,但比起對主的認識,那些就變成次要的了。他們裡面有一種愛的本能,渴望得著滿足。我不是單單指認識神的愛和基督的愛,乃是指一個事實:神的兒女渴望自己被愛充滿。他的生命中若缺少了愛,他就不會喜樂。寇佩爾說過,

主,我最不滿足之處,

就是我愛心太微弱。

他一心切望能愛主更多。他盼望心中充滿對弟兄姊妹的愛。當他讀到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時,他禁不住說,但願我也能像這樣;我也要被這種愛充滿,並且作一個榜樣。

一個人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他就會越來越遵照愛的模式行,因為「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加五22)。這應該是我們每天思想的主題。「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我們若真是神的兒女,就會渴望被那種愛所充滿,並且對它的認識與日俱增。

然後是對義的渴望。主耶穌說過,「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神的兒女必然會渴慕公義。對於犯罪,跌倒,偏行己路,你難道不感厭倦嗎?神兒女心中有一種本能,渴求公義和聖潔。他不再埋怨基督徒的生活狹窄、限制太多。如果這正是你的感覺,那就等於承認你缺乏基督新生兒所具有的本能。如果你得強逼自己去敬拜神,你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不妨反省一下。神的兒女必然有渴望公義和聖潔的本能。我們有這寶貴的應許,說到我們能被充滿,神能滿足這本能。

另外一種本能的渴望是服事他,榮耀他的名。衛斯理查理的詩歌表達得很透徹;這是他衷心切慕的。然而保羅更有力地告訴我們他如何被這種渴望所管理。他在歌羅西書里提到主耶穌基督時說,「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一28~29)。使徒知道透過聖靈被神的大能感動是什麼意思。他也告訴哥林多人,他的講道和談話是在顯明聖靈的大能。我們對此知道多少?

我願意謙卑地說,世界上最蒙福的事莫過於明白聖靈的大能。遺憾的是,有些人雖然常常講道,解經,卻對聖靈的大能一無所知。用自己的力量講道,和靠聖靈的大能講道,這中間真是有天淵之別。這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談話,一切行動,和教會活動中。一旦我們被神的豐富所充滿,我們一切屬靈的本能和目標就得到滿足了。喇瓦特爾的詩歌應該也成為我們每一天的禱告。他說,

哦主,求你長在我心,

你外再無他求。

這裡描述神的兒女發出呼喊,求神滿足這些新的本能和慾望。

可憐的己,願其消沉,

惟你作我目標;

你的亮光除我陰翳,

生命吞我死涸。

它表達作者多麼渴望得解脫,從己和罪中得自由,從羞恥、失敗、軟弱中被釋放出來,並且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這些新的本能就得了滿足。

最後,當一個人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的時候,他每一種缺乏,空虛,不足的感覺都會消失無蹤。讓我提醒你主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的話。他指著雅各井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約四13~14)。「永遠不渴!」你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又怎麼會感到口渴呢?

可是主耶穌並不滿足只說一次 。他又在約翰福音第六章第三十五節里重複說,「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你飢餓嗎?你口渴嗎?你沒有喜樂嗎?你身患疾病嗎?你是否有時候不知道下一步作什麼?你可曾感到茫然,失落,空虛,生活毫無意義?若是這樣,就顯示你未不斷到主耶穌基督那裡。「到我這裡來的」意思是「不斷前來的」。如果你裡面的生命已經滿足了,豐富了,你又怎會飢餓口渴呢?

所以這些是主自己的應許;它們是真的嗎?可能實現在生活中嗎?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里提出了答案:「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1~13)。這些應許是真的!保羅是在一種不會飢餓不會口渴的境況中。稍後他在同一章里說,「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18節)。他寫下這些字句時,正身系囹圄,那個時代的監獄常常是又濕又黑,又不衛生的。也許他和另一個士兵銬在一起。可是他居然說,「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他當然有餘!他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他甚至更大膽地說,「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里,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19節)。這是「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的含義。

基督徒啊!我們體認到這福氣了嗎?神兒子就是為了此目的,來到世界,死在十字架上。他死,不僅是為使我們蒙赦免,得以脫離地獄的刑罰,而且也是為了使我們得以「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這就是生命!不是等你死了以後進入榮耀中才享受到的,乃是在今生,現在就可以享受。當然屆時會有更大的豐富,可是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被充滿。這是保羅為以弗所人的代禱。他不是把一個模糊的理想放在他們面前;他只祈求,叫他們真正明白這些,就像他自己明白得那樣透徹一樣。

這就是基督徒的信仰!若滿足於任何比它次要的東西,都是有罪的,不榮耀主的。不要只是因為你相信了基督,罪得赦免,成為教會的一分子,就心滿意足了。要竭力追求,絕不罷休,直到你明白並且經歷了這種豐富。不要把它當作一種物質,只是一個「它」而已。不要把它想成好像是在把一種液體從一個罐子倒入另一個罐子。這是個人的經歷,是基督的內住。所以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子身上。到他面前,憑著你的信心行動,對他說話,告訴他你的需要,仰望他,花時間跟他在一起。他會賜下他的豐富,你就能對馬特森(William Tidd Matson)的詩歌起共鳴。馬特森的父親是當時英國政界的聞人,所以他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立志要在政壇上大展身手。毫無疑問的,憑他過人的才幹和能力,他的前途是無可限量的。但是他二十歲那年,有了很深刻的重生經歷,他悔改接受主,得到從神來的新生命。於是他毅然放下錦繡前程,成為一個謙卑的傳道人。他可曾覺得自己作了很大的犧牲?不!他認為這是極大的收穫。他告訴我們:

蒙福生命,心享安寧,

世俗喧囂,盡都止息;

一心信靠,更高旨意,

惟你心意,才是美善。

蒙福生命,心靈得見,

時光流轉,世事多變;

神的慈愛,堅定不移,

照亮途中,一切奧秘。

另一位傳道人雷藍德(John Ryland)生於一七五三年,卒於一八二五年,他也認識這種豐富,他如此表達:

哦,主,我心以你為樂,

你的眷顧是我所賴;

每遇艱難必奔你懷,

惟你是我知心良友。

即使所有溪澗乾涸,

你的豐盛依然不變;

讓我以此感到滿足,

以你名為最高榮耀。

受造之物一無良善,

惟獨在你裡面尋得;

神啊!只要擁有了你,

我就擁有整個世界。

他既為我預備天家,

在世所需他定供應;

基督富足,我豈會貧?

除你以外,我復何求?

哦主我將憂慮卸下,

稱頌你名,高唱凱歌;

我心只有一個切望,

討你喜悅愛你更深。

24.大讚美詞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三20~21)

使徒用這一段讚美,結束了他為以弗所教會的代禱。在這樣的一段詞後面添上此番讚美,真是再恰當不過了。確實,除此之外再沒有比它更適合的結尾了。我們已看到,使徒如何從一個祈求到另一個祈求,從一個高原到另一個高原,最後終於抵達了頂峰。沒有什麼比神應允這個禱告——「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我們——更偉大的事了。一個人在提出這個要求,說出這番禱告之後,除了讚美神,就再也沒有別的事可作,可禱告的了。

所以使徒用這段讚美詞作結束,他有這種讚美神的衝動也不足為奇。他一直為以弗所人代禱,求神「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要求。他繼續求「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他們能「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然後他就停下來自問,這一切怎麼可能實現呢?他只有一個答案,就是出於神的恩典。他已經在第二章里稱頌這恩典,他提醒以弗所人,神「因他愛我們的大愛,」作成了這一切;這全是因為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里向我們所施的恩慈。」

所以保羅作了這個代禱之後,他明白這禱告要得應允,實在是需要神特別的恩典。一切都是恩典。人裡面沒有任何東西使他配得這恩典,能夠舉薦他。我們所享受的一切祝福都是透過救恩得來的,而救恩乃是神藉著他獨生愛子,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賜下的。使徒深深意識到這一點,他因此受了感動,所以他心裡迫切想要讚美,感謝,榮耀神,因為他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我認為使徒用這一段讚美詞作結尾,是因為除此之外他沒有別的可作了。他前面為基督徒代求的,是如此榮耀的可能性,他不禁發出讚美和稱頌。他盼望一切榮耀都歸於神,他是救恩的創造者和供應者,只有他配得榮耀,尊貴,和讚美。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是否勉為其難地與使徒同聲讚美?我們是否也被同樣的感覺和思想所激勵?讀了他的代求,與他一起攀登頂峰之後,我們是否也意識到這種稱頌是無可避免的?我們是否和使徒一樣,覺得裡面有無可抑制的衝動要讚美神,稱頌他的恩典?我們明白了今世生活所可能發揮的潛能時,是否也和使徒一樣受感動?若不先面對這一類問題,就直接探討這段讚美詞,是非常不妥的。或者我們只想要使徒再三描述的那種感覺?我們相信福音,成了基督徒,也相信這一切都是出於信心;可是當他開始談到基督住在我們心裡,以及認識基督的愛,被神的豐富充滿這一類的事時,我們是否懷疑他說得太過分,好像剎不住車了?我們是否覺得這些事只有像保羅這樣非常突出的人,或者那些離世索居的人才作得到?它們是否如此高不可攀,非我們這些平凡的基督徒所能企及?

我們可能採取其中之一的立場。我們若得以一窺這些事,看見其中的可能性,必然會渴望讚美神,與使徒同聲歡呼。可是我們若懷疑猶豫,就會跟自己爭辯,懷疑這究竟是不是某種奇怪的神秘主義。這段讚美詞可以測驗我們的基督徒信仰。

這不是一件可以純粹客觀探討的事。我們是否和使徒一樣,滿心感覺到讚美之情直湧上來?恐怕我們中間很多人都像神在詩篇第八十一篇所責備的以色列人一樣,神提醒他們,只要他們相信他,他會為他們成就何等大的事。他說,「以色列啊,甚願你肯聽從我。」只要他們肯聽從,他能為他們行的事是無窮盡的。「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甚願我的民肯聽從我,以色列肯行我的道」(8、10、13節)。可是他們不聽,他們被仇敵嚇得戰兢顫抖,他們缺乏信心去接受這些應許。他們覺得仇敵的勢力太強大了,他們因不信而步履蹣跚。他們不相信神的話語,不相信應許,所以聖經記載他們在曠野遊盪徘徊,滿懷疑惑,懼怕,猶豫,常常坐在帳棚里自怨自艾。他們的樣子多可憐!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相信神的應許,覺得太過於美好了,以至於不可能實現。我們持什麼態度呢?對於保羅接二連三的呼籲,最後達到「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的頂峰,我們的反應是什麼?

我常常想,保羅是不是感覺到以弗所人中間也有一些人會存這種想法?我這樣說是因為他在這段讚美詞中所表達的,正足以回應這一類難題。使徒始終是一個老師和牧師。即使在這一類的讚美頌中,他一方面將讚美榮耀歸於神,一方面仍不忘勉勵他們。他討論到缺乏信心,在不信里搖擺的可能性,所以他說,「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他大可以說,「但願厚賜應許的神,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可是他故意加上其它的細節。所以使徒讚美神的同時,也勉勵我們要禱告,讚美,他並且教我們當如何作。

你對這些事有疑惑嗎?你真的相信基督因你的信住在你心裡嗎?他此刻住在你心裡嗎?你能夠「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嗎?你是否感覺到它,經歷過它,並且實際認識它?你可能相信,也憑著信心接受了,但是還有一個更深的問題,涉及到我們從經歷中來實際認識這些事。我們已討論過,「認識」一詞本身就有實驗的意味,那是屬於經驗範圍里的知識。「耶穌的愛,其深、其闊、惟被愛者略熟。」我們是否對此有親身的經歷?我們明白什麼是「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前面已探討過這一類的滿足。我們若不「知道」這些事,那是因為我們忽略了神,忽略了神的能力和榮耀,忽略了他在基督耶穌里對我們所存的旨意。我們忽略了他在他獨生兒子里為我們所儲存所珍藏的一切;「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只有在基督里,我們才得以完全。

所以我們要留意這段讚美頌里所包含的勉勵。使徒有意幫助我們;他步入我們的軟弱中,他在我們的無知和不信中與我們相遇。他告訴我們,我們最大的需要乃是認識神偉大的能力。他說,首先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它,注視它本身。然後他要求我們主觀地看,最後再從教會的角度看。

使徒從以弗所書第一章末了,心中就開始想到客觀地看神偉大的能力。他在第一章里告訴以弗所信徒,他不斷為他們祈求神,好「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雖然他們已經相信了福音,已經得救,並受了聖靈的印記,他仍然這樣為他們代禱。他祈求神照明他們心中的眼睛,好叫他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他接著用神叫他兒子從死里復活的事,來描述他的大能。這也是運行在基督徒裡面的大能。

他在第二章里,更仔細更實際地闡釋這一點。現在到了第三章末了,他又回到同樣的主題。他要他們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我們若知道這能力,那麼無論環境如何,我們永遠不會在不信中跌倒。他已經用復活的大能來描述說明它。但是此處他採取不同的描述方式。他使用了非比尋常的語言。

在讚美頌里,言詞是從不受限制的。這是因為語言本身有其限制。現在保羅要替無法下定義的東西下定義。他企圖把無窮的、絕對的東西放進人類的辭彙里。看看他如何把一個一個辭彙堆積起來。欽定本的翻譯不夠充分,未能完全表達其原意。它說,「神能……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可是使徒原來的意思是,在一個最高的之上又添上另一個最高的。他先說,「那超越一切之上的神。」我們可能以為這就夠了,但保羅並不滿足,他又接著說,「能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所以整句話應該譯成,「那超越一切之上的神,能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這裡顯示了語言的有限性。即使最高級的形容詞也不足以描述神的大能。你可以堆砌文字,一個加在另一個上面,甚至說出「超越一切之上」,「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這樣的句子,你仍然無法形容得透徹。有什麼是「超越一切之上的」?神的大能就是超越一切之上的。

因此保羅拚命要讓我們對神的大能有一個概念,卻徒然無功。他似乎問了一大堆問題,例如你們是否認為我言過其實?你們是否認為我只是在賣弄口才?你們是否認為我迷失在某一種神秘的境地,失去了邏輯和理性?他說,請注意,我一直在向那具有永恆、絕對、超越一切之上的能力之神禱告,他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此刻我想到的就是這樣的能力,我渴望你們也能經歷。

使徒下到我們的層次,來幫助我們解決不信,疑惑,猶豫的問題。有時我們會認為自己的禱告太大膽了,好像在向神祈求不可能實現的事。使徒告訴我們,絕對不要存這種念頭,因為神能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牛頓約翰(John Newton)明白這一點,所以在他那首廣為人知的詩歌里,他鼓勵我們在禱告之前,先停下來思想,提醒自己一些事情。我們不要匆匆到神面前求這求那。要先問自己一些問題。我在向誰禱告?誰是我祈求的對象?我對他有何認識?牛頓如此回答他自己:

你儘管到君王前,

帶上你一切祈求;

他恩典能力浩大,

無一要求是太難。

把你最大膽的祈求帶來,即使是最無理的要求也無所謂;讓整個教會向他陳說最野心勃勃的願望和夢想。絕不會有越界的危險——「他恩典能力浩大,無一要求是太難。」他的能力是超過我們所求的。

不但如此,神的能力也是超過我們所想的。這中間有一些區別。我們所求的和所想的是有所不同。我們不斷在日常生活里表現出此差異。我們談到可能的領域,有人說,「政治是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的藝術。」那是它的容量之界限。有些事情我們只是談談,認為若能擁有該多好,但心裡卻明知那是不可能的。人們想過也寫過一個理想國,烏托邦,但都只是空中樓閣,是無可企及的。你必須把自己局限在可能實現的範圍內。換句話說,人所想的和所求的之間是有區別的。我們會限制自己的要求和實際的祈求,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受「可能性」的觀念之限制。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內心又會翻騰起伏,夢想著不可能的事。我們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明明知道這一類事不可能發生,卻還是忍不住嚮往之。使徒也論到了這一點。神不僅會成就我們一切所求的,他也能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想像的事,超越我們最高最豐富的想像力所能觸及的範圍。當然,基督徒生活中最大的問題出在我們未能明白神和人是不同的。每一個基督徒,以及一般教會常犯的錯誤是,把神永恆、絕對的能力限制在人的心思、觀念、悟性所能達到的範圍之內。神的百姓常犯這種錯誤。他們「限制(中文聖經作惹動)以色列的聖者」。神一再對他們說,「只要你們……。」主耶穌肉身在世上時也是如此。他責備猶太人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路十三34)。

很多屬神的人就和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一樣,不斷懷疑神,不相信神的大能。舊約和新約中都可以看見這樣的例子。當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宣告,她將生下神的兒子時,馬利亞因不信而猶豫,天使只好再度向她保證,「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參考路一30~37)。她問道,「怎麼有這事呢?」顯示她只是從人對能力的看法出發,以致局限了神的大能。

再回想一下,有一次在門徒的旁觀下,主耶穌如何對待那位富足的青年官。他自稱從小遵守了神的律法。主耶穌為了指出他有必要悔改,特別糾正了他對律法的誤解。那位年輕的官可能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並以品格操守著稱,但最後他還是憂憂愁愁的走了(參考路十八18~23)。門徒看了很驚訝,問主說,「這樣,誰能得救呢?」主耶穌望著他們說,「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我們卻常常在禱告和祈求中限制了神的能力。所以當保羅說,我們能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的時候,我們就覺得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為別人的代禱上,也可能犯同樣的毛病。例如我們可能說,某人沉溺罪中太深,已經無藥可救了。也許你很關心一位親人,他是反對基督的,並且褻瀆神的名;你為他的得救禱告了數年之久,開始灰心,覺得沒有必要繼續代禱下去,畢竟心理學家說的不錯,某些人就是缺乏宗教氣質。你覺得他根本不可能相信。答案仍然是,「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他能「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神的話今天仍像古時候一樣,他說,「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當我們向這位全能的永生神祈求時,不要忘了他的這句應許。使徒藉著這些邀請我們客觀地看神的能力是何等大。

現在我們要跟隨他從主觀的經歷看神的能力。「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這幾個字把我們帶到了主觀的範圍里。一個人可能聽到或讀到了描述神大能的經文,卻覺得那太遙不可及了,與他的日常生活和經歷毫不相干。它聽起來好得過分,似乎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保羅說,它不但可能發生,而且已經「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發生了。他不是從純粹學術和神學的角度出發,而是訴諸我們的經歷。他所提及所宣告的那能力,是已經在我們心裡運行的力量。從某方面看,這更足以證明神能力的浩大,因為它回答了所有可能從我們主觀感覺發出的異議。此處保羅是將他在以弗所書頭三章里所說的作一歸納。他似乎是在向以弗所那些懷疑神的能力、認為保羅的要求太過分的人提出挑戰。他說,要證明神的大能,除了一切外在的證據之外,還有另一種證據,那就是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毫無疑問的,使徒首先想到的是他自己。記得他在第三章開始時說,「諒必你們曾聽見神賜恩給我,將關切你們的職分託付我,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秘。」此處他提到自己的經歷。有人懷疑神的大能嗎?保羅說,那不妨看看我!從前我是毀謗,迫害教會,為害人的。我傾盡全力仇視基督,摧毀教會。有一天我動身往大馬色去,要逼迫殘害那裡的教會。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敵對基督教會,充滿偏見,自以為義,自高自大。像我這樣的人——大數人掃羅,怎麼可能成為基督徒?但我還是成了基督徒。我甚至有幸將福音帶給你們。這是怎麼回事?只有一個答案——神的大能。

只有神的大能把這個褻瀆、逼迫教會的法利賽人轉變成基督的使徒,又成為外邦人的使徒。但這大能不僅運行在保羅心裡,而且也已經運行在以弗所信徒心裡。他已經提醒他們了。「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他們是在一種毫無盼望的光景中——屬靈上是死的!但他又加上這樣的描述:「所以你們應記念,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3、11~12)。他們被一道中間的牆隔在猶太人蒙受的祝福之外;他們完全失落了,是受咒詛的,一無盼望。這些人怎能成為神的後嗣?怎能與猶太人同為子民,同作後嗣?對人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使徒說,你們知道這已經發生了,你們已成了教會的肢體。這一切都是神的大能。只有那運行在你們心裡的大力能使你們相信福音。靠自己你們是不可能相信的;你們本是死了的人。

沒有人能憑自己相信福音;只有聖靈的力量能引領人相信;若沒有聖靈作工,我們在靈里死的,淪喪的,墮落的,常在神的震怒之下。可是神能叫死人復生!他已使以弗所人復生。他給了他們新生命;他使他們與基督一同復活,又使他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他們本是遠離神的,沒有盼望,但因神的大能,他們已經「得親近了」。這是他們實際的經歷。所以使徒的論據是,成就這些事的神,也能成就一切。他的能力無窮無盡。

讓我們再停下來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知道這能力嗎?這個有關「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的論證是否也能運用在你身上?你經歷過那賜新生命的能力嗎?你是否意識到你裡面震動的新生命?你是否意識到聖靈在潔凈你,顯露你的罪,「照出暗中的隱情,」將神的話語向你解明,使你內心渴望公義和聖潔?你是否意識到神在對付你,感動你?你是否知道他能保守你不致跌倒?任何人若不知道這能力的來源,這個論證對他就是一無價值的。可是你若知道神的大能在你裡面運行,你就當繼續下去;你必須說,神既然已為我作了這些,他必然會成就他所應許的一切。他的能力沒有限制,也沒有窮盡。它是永恆的,沒有終止的。

使徒的論證是,基督徒若知道這能力,他就不能在不信中徘徊;當他告訴他們要「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時,不致疑惑或猶豫。那使他們出死入生的大能,也能使他們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並使他們「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使徒要他們如此先客觀在看神的能力,再主觀地看。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保羅要他們看神的能力如何彰顯在教會中。「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使徒再一次把他前面所說的作一個歸納。除了神大能的明證,和我們個人的經歷之外,還有另一個有力的論證,使我們能明白神的大能。我們可以觀察教會。

基督教會本身是一個奇蹟。使徒已經在以弗所書里提到了幾次。以弗所人是外邦人,是在以色列國民之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而另一邊是自以為義,驕傲自恃的猶太人。他們中間隔著一道牆。猶太人和外邦人和好?這簡直是不可能的!這種想法真夠荒謬!根本不可能發生!可是它卻發生了。「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里,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讎,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弗二13~15)。此外,「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19~20節)。它已經發生了。只有神的能力能帶來這種和睦,產生教會,使我們成為一體,得以說,「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沒有什麼比基督教會更能顯出神的能力和榮耀了。使徒提醒我們,「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三10)。智慧是透過能力彰顯出來的。使徒已經在第一章里採用過這種論證,他為以弗所人代求,好叫他們能明白「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他說,「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里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一19~23)。保羅此處不過是在重複他第一章里說的,他一再重述也樂此不疲。

沒有什麼比基督教會更能彰顯神的榮耀了。神從「無」造出世界時就顯出了他的能力,他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山川,溪流,海洋,閃電,雷鳴,都在述說他的榮耀。「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十九1)。但是沒有一樣東西像教會那樣能彰顯神的榮耀。教會的元首乃是基督。最奇妙的事莫過於像你我這樣死在罪惡過犯中的人,竟也能成為基督身子的肢體。這個事實是彰顯神榮耀最有力的證據。難怪使徒會說,「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一切都是「在基督耶穌里」,並藉著耶穌基督而成的。我們乃是「他身上的肢體,就是他的骨他的肉」。子榮耀父,子也在我們裡面得著榮耀。他上十字架以前,對他的父說,「我因他們得了榮耀」(約十七10)。他已經榮耀了他的父,我們是在他裡面的,也是教會的肢體,所以也與他一同榮耀神。這是何等榮耀的畫面啊!

這領我們來到最後一句話,使徒在那裡好像又有些情不自禁。他用了一個又一個的形容詞和最高級的量詞。他說:「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指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永無窮盡的一日。

請留意保羅的話。教會將永遠存留。你我都將在那裡,直到世世代代。空中執政掌權的將帶著訝異觀看我們。他們將把一切的榮耀,尊榮,權能,和能力都歸於神。在我們身上,在教會裡,他們看見了神的榮耀和智慧,這是他們在別處看不見的。我們將永遠彰顯神的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這是神的大能。當我們還在這世界上時,他的大能足以使我們不跌倒。猶大書的讚美詞題醒我們,「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的神。」他不但保守我們,並且也能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所以猶大又加上一句,「願榮耀,威嚴,能力,權柄,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於他,從萬古以前,並現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猶24~25)。

你是否也加入這段讚美詞一同稱頌呢?你看到了在基督耶穌里為你敞開的可能性,以及使徒為你的代禱之後,你是否能說,「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你是否能與戴維斯(Samuel Davies)一同唱道,

偉大奇妙之真神,

你道路無與匹敵;

但你恩典何榮美,

發出神聖的光芒。

但願奇異無比恩,

從神來愛的奇蹟,

以讚美充滿遍地,

眾天使齊聲歌唱:

何神像你滿憐憫?

誰有如此豐盛恩?

——全書完——
推薦閱讀:

基督教排外么?
基督教不是宗教
基督徒該如何看待各類見證?
蔣介石與基督信仰
漢中基督徒結婚主持詞

TAG: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