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譯《德道經·德經》第五章(帛書本)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②。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③,而王公以為自名也④。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⑤。覲殷死,議而教人,故強⑥。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⑦。
注釋:
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指普遍的一般的道理,道義。《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莊子·盜跖》:「子之道何足貴耶?」《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左傳·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扞城。」「一」:指和諧,統一。「二」:大寫為「貳」,甲骨文形,右上如古代兵器「鉞」,右下加兩短橫似「二」,左下如「貝」,本義軍隊中的副帥副職。此處義違背,分裂,不專一。《說文》:「貳,副益也。」《國語·周語上》:「百姓攜二。」《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夫諸侯之賄聚公室,則諸侯貳。」《左傳·庄公十四年》:「臣無貳心,天下之制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其必卜貳圉也。」「三」:大寫為「叄」,「叄」由「參」演變而來,「參」有「叄」義。此處義有大約數的多,也有參與義。《論語·述而》:「叄人行,必有我師。」《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多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莊子·大宗師》:「叄日而後能外天下。」《韓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萬」:此處義極多,量大。《韓非子·五蠹》:「使敵萬乘。」《列子·湯問》:「高萬仞。」《孟子·告子上》:「萬鍾則不辨禮義。」「物」:義物色,選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義即一定的道理都能產生一定的和諧和統一,而和諧和統一隨著運行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違背,分裂,甚至對抗。這樣的分裂、對抗,又都能產生為數眾多的情狀和不確定的現象,這樣的眾多的情狀和不確定的現象,就產生出且給人們帶來極多的物色和選擇。
②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負」:甲骨文形,有如左向人,示手向後伸,手臂上似摟著幼子。義背,馱。《列子·湯問》:「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左傳·成公十年》:「負晉王出諸廁。」《莊子·逍遙遊》:「背負青天而莫之千閼者。」「陰」:此處義指陰暗不明顯,又負面不好的。「抱」:義懷抱,與背負正好一前一後。「陽」:此處義指陽光的,正面的,吉祥的。「中」:甲骨文形,有如一長桿上下兩頭似飄旗,中間一圓點以示中。本義中間,中點,此處義中和,平靜不偏頗。《戰國策·齊策》:「是秦之計中,齊燕之計過矣。」《書·大禹謨》:「允執厥中。」《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偽,而教中中。」「氣」:甲骨文形,有似「三」而中橫略短,有上三曲橫似飄帶,左下一橫上下各三豎點。本義雲氣。此處義如雲氣的心志,意氣。《說文》:「氣,雲氣也。」《禮記·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文子·守弱》:「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左傳·庄公十年》:「一鼓作氣。」「和」:本義應和,此處義平和,諧和。《說文》:「和,相應也。」「龢,調也。」《廣雅》:「和,諧也。」《廣韻》:「和,順也。」《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書·康誥》:「四方民大和合。」「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義即這萬千、極多的可物色、選擇,往往都背負著陰暗難測的負面後果,而誰都懷抱著陽光的、理想的熱切期求。其實我以為,只有以平淡中和的心氣去正面直對,才是理智和平和。
③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惡」:本義為不好,丑,壞,又義為厭惡,不喜歡,不想要的。《說文》:「惡,過也。」《荀子·修身》:「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也。」《書·泰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合佐師畏而惡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比而惡之。」「孤寡不榖」:傳為古代帝王等權力者的謙稱,以維持與地位懸殊者的心理平衡,實為欺世之言。義為孤獨寡居沒有人養活,與現實形成更鮮明強烈的對比。所以老子要揭露他,指責他。「天下之所惡,孤、寡、不榖」義即天下人所厭惡的不好和壞的事,如孤獨,寡居,和無人奉養的老絕戶。
④ 而王公以為自名也:義即那些稱王作公的權力者統治者,卻用來作為自己的名稱自我稱呼。
⑤ 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或」:甲骨文形,右上如古代的兵器鉞,左下為向上的口。本義為疆域,國家。此處義同「惑」,義迷惑,不智。《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墨子·備娥傳》:「敵人必或。」《管子·回稱》:「擅創為令,迷或其君。」「損」:此處義減損,使少。《說文》:「損,減也。」《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丘,如太行王屋何?」《孟子·滕文公下》:「請損之,月攘一雞。」《呂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益」:甲骨文形,下為似缸的容器,上口處有四點向下的點。本義加水,增益,添加。《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呂氏春秋·貴當》:「無益我者也。」《禮記·曲禮》:「請益則起。」「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義即不要迷惑於自己去裝作減損,就能得到增益;也不要迷惑於去增加他,他就會減損的說教了。
⑥ 覲殷死,議而教人,故強:「覲」:本義為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此處義下面的人都看見。《說文》:「諸侯秋朝曰覲。」《爾雅》:「覲,見也。」《禮記·曲禮》:「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儀禮·覲禮》:「覲,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於五禮屬賓禮。」《書·舜典》:「乃日覲四岳群牧。」「殷」:甲骨文形右如懸掛的樂器,左下似手持擊打器敲樂器。本義為盛大的行樂,又指殷商的盛大奢華的祭祀。《說文》:「殷,作樂之盛稱殷。」《廣雅》:「殷,大也,眾也。」《詩·鄭風·溱洧》:「士與女,殷其盛也。」《書·洛誥》:「肇稱殷禮,祀於新邑。」《韓非子·五蠹》:「殷周之世。」《詩·大雅·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書·呂刑》:「三後成功,惟殷於民。」「死」:甲骨文形,左如右向跪人,伸長頭看右下似屍台上的屍體。本義人死了,又義事物消亡。《說文》:「死,民之卒事也。」《禮記·曲禮》:「庶人曰死。」《禮記·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周禮·天官·疾醫注》:「少曰死,老曰終。」《左傳·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議」:義即商討,議論。《說文》:「議,語也。」《廣雅》:「議,謀也。」《韓非子·五蠹》:「故聖人議多少論厚薄為之政。」《墨子·非儒》:「博學不可以議世。」《國語·鄭風·》:「昔先王議事以制。」「覲殷死,議而教人,故強」就是在下的人看到殷商那麼盛大的祭祀作樂,最後都人死政亡了。議論商討其中的道理,用以教育世人,所以可以強大。
⑦ 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良」:甲骨文形,中似「曰」,向上向下各引出兩條並行曲線。本義不明,此處義優秀,良好,工細質優。《說文》:「良,善也。」《廣雅》:「賢也。」《正韻》:「器工曰良。」《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書·太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呂氏春秋·察今》:「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周禮·天官·內府》:「掌良兵良器,以待大用。」《周禮·春官·巾車》:「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不」:同「丕」,義大,至。「得」:指所求之得的處置問題,實質就是分配問題。「學」:甲骨文形,兩邊如雙手向下對握,中似「爻」。此處義學習,教學,學識,學說。《論語·述而》:「學而時習之。」《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也,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左傳·昭公十八年》:「夫學,殖也,不殖將落。」《莊子·天下》:「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學甚博。」《禮記·學記》:「七年,視論學取友。」《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父」:甲骨文如左向或右向的手執棍。本義教子之嚴父。此處義像嚴父一樣對待。《說文》:「矩也,家長率教者。」《釋名》:「父,甫也,始生己者。」《禮記·曲禮》:「生曰父,死曰考。」《荀子·致仕》:「父者,家之隆也。」《儀禮·喪服》:「父,至尊也。」「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義即優秀的人和優良的器物多了,大了,那麼關於得的問題即分配問題,就像死亡一樣沒有了。我就要像嚴父一樣對待解決這個問題的學習和學問。「良者不,得死」,這與馬克思的實現共產主義的先決條件:人的思想極大提高,物質極大豐富,是否有一定的契合。
今譯:
一定的道理,都能產生一定的和諧統一,而隨著發展變化,又都會產生一定的違背、分裂以致對抗。這樣的違背、分裂以致對抗又都能產生為數眾多的情狀,和不可預知的複雜現象。這些為數眾多的情狀和不可預知的複雜現象,就給人們產生了萬千的物色、選擇的餘地和機會。而這萬千的物色、選擇又都背負著某種陰暗難測的負面後果,可是選擇者誰都懷抱著陽光的理想的期求。其實,只有以平淡中和的心氣去正面直對,才是理智與平和。天下人所厭惡的惡事,只有孤家寡人和沒有人奉養的老絕戶,是被那些最高統治者的王公大人用來稱呼自己。醒醒吧,不要迷惑於蓄意去減損,就會得到增益,也不要迷惑於故意去增益,就會減損的說法。作為一個人,我也看到了那用盛大的祭祀以行樂的殷商,不也像死人一樣滅亡了嗎。研討、評議其中的道理,用以教育人,一定會因此而強大。優良的人,優質的器物多了大了,那關於「得」的問題,即分配問題,也就會像死人一樣消亡了。我將像嚴父一樣,研究、學習解決這個問題的學問。
雜議:
推薦閱讀:
※安安靜靜 做一個書本控
※一書一世界:書本也可以這麼玩
※關於讀書的名言,書本里的無限魅力
※#這次糗大了#8月31日 每次剛拿起書本,我的狀態就和他一樣一樣滴
TAG:書本 |